《我與地壇》讀後感(通用15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我與地壇》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與地壇》讀後感(通用15篇)

《我與地壇》讀後感1

《我與地壇》這本書應該算是暢銷書吧!其實我很早就接觸到這本書,只是一直沒有機會看,這次也算是緣分,又與它相逢。它在我腦海裏,應該是一本勵志書,因爲作者史鐵生是一個有着勵志故事的殘疾作家。

本以爲這本書會有很多雞湯,會有滿篇的大白話,可讀完這幾頁發現自己先入爲主的理念根本站不住腳。我着實爲作者筆下的文字所動容,一種對生命的敬畏之情從內心深處噴薄而出。作者的心思細膩入微,對景物和人物的描寫都很到位,平和但不如俗套的語言風格深得我心,就像一-位老朋友沐浴在在冬日暖陽裏跟你聊天一樣,那種溫情觸碰到了我內心的柔軟。

也許一一個人久了,真的會慢慢獲得獨處的力量,也許過程很痛苦,但還是勇敢地一次次和真實的自己對話,在認識自己的路上踽璃獨行,終和自己達成和解,實現黑暗中絢麗的突圍。因爲孤獨,作者對人事物有着更加深沉的思考,對物的一草一-木,對人的一眼一語,一顰一笑都更加觀察入微,才能在最卑微的塵土裏,看到那些盛開的花兒。

作者獨特的人生經歷也讓我看到了他文字裏不一樣的色彩,“人生”、“生命”和“堅韌”三個詞,是我讀罷此書腦海裏自然浮現出的,讓我想起來力克胡哲的一本書《人生不設限》,講的也是他個人的勵志故事。一對比,就可以明顯看出中西方的文化差異下的個人觀念的不同。史鐵生更溫和也更樸素,胡哲則更加熱血與釋放,儘管他們不在同一個國度,不在同一個時間相遇過,但他們還是在這場人類共同的人生旅途中,用行動闡釋了生命的超脫,完成了華麗的逆轉,給自己,也給別人帶來了更多活下去的希望!

生命不息,奮鬥不止!

《我與地壇》讀後感2

人,是走出來的,從遠古走來,從種羣走來,從心靈走出來。如果一個人僅爲光輝而鬥,不爲生命而鬥,那麼即使他擁有多麼強壯的體魄,那也是行屍走肉,所以在我們的人生中不光要有光也要有暗。敢於從黑暗走到光明的人才算得上是一個人。To be or not to be,this is a question。這是英國詩人莎士比亞留給某些人去深入探究的問題。活着還是死亡,這是一個問題。當我們考慮到死的時候,不妨想想活着,況且活到了一定時期的我們,竟要半途而廢去選擇死。對於一個具有商業頭腦的人,或精打細算的人,他們絕不會如此愚昧都做虧本生意。

那麼,選擇死,是否就意味這個人愚昧呢?無可置疑,是的。火團中的螞蟻,它們是是經歷了怎樣的心裏掙扎才願捨去自己的生命去拯救整個螞蟻團,它們爲了什麼,或者它們有過別的想法,但不說別的,就說這些,它們從作出決定時起,便預示着它們的結果,“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要是你說它輕生,這有可能嗎?那是它們抱着不死的希望而作出的壯舉!所以說,無論你是“一隻眼開,一隻眼閉”的,還有被無形的東西壓着的時候,請想想你自己,只要想想你自己就行了,想想你的右手以及整個身軀因你沒有一隻手而全部都要去隱藏,你會不會太殘忍了些?只要心跳還在,一切都不會完劇。

如果我們毅然地選擇了活着,那就要無怨無悔地活着,用一種正視的眼光看待未來漫漫長路,當你發現你捨不得這種“活着”時,一扇大門將永遠爲你敞開。

《我與地壇》讀後感3

讀了《我與地壇》,印象最深的就是作者說,就命運而言,休論公道。是啊!命運哪有公道可言!這是一個充滿差別的世界,幾乎每個人都會受到挫折,作者母親對待挫折和苦難的態度,對兒子的愛,讓作者明白如何面對苦難並堅強的活下去。人的一生中會面對許多苦難,勇敢克服,不言放棄,通過承受並克服以後,你將獲得一筆特殊的財富。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我們都要向作者學習,不屈服命運的安排,樂觀進取。一次考試失利,一次的批評,都算不上人生的苦難,更應該努力克服學習生活中的小事,積極進取。我也要像作者的母親學習,我也是第一次做母親,一直也在學習的路上,作者的母親對作者的理解和尊重,她理解兒子在特殊境遇中的煩悶、任性,用寬怒、順從給兒子尊重,自己卻默默承受着超過兒子百倍的痛苦,她的內心是多麼的強大,愛的偉大而又隱忍。作爲母親的我,反思自己,對孩子的付出,沒有做到任勞任怨,甚至有時因爲孩子的成績,暴跳如雷,缺少耐心。我會加強與孩子的平等交流,享受和孩子共同學習成長的樂趣,一起克服生活中的小磨難。

作者的博愛感染了我,雖然作者自身殘疾,他對生活的熱愛流露筆尖,他細緻的觀察每一位出入地壇的人,精心的記載地壇的變化。心底有愛,才知道感恩。沒有辜負他母親對他深沉的愛!

《我與地壇》讀後感4

我與地壇這本書講述了作者史鐵生回憶在地壇裏發生的許多有趣的故事。表達了作者對地壇的濃濃的情感,以及作者對夢想的期待。可是我們可能萬萬不會想到,這本書的作者史鐵生竟是一位雙一腿癱瘓的殘疾人。正是因爲這樣,所以我對這本書就更加深入的去看了。

這本書主要寫了史鐵生在同年發生的人和事,作者的感觸,以及作者的母親對他的愛和他的夢想。這一本書一共有12個章節,都非常的精彩。其中,“記憶與印象”最爲精彩。這個章節記敘了作者兒時和夥伴們一起玩耍的趣兒事。深刻地表達了作者思念兒時的快樂情景的感一情一色彩。

當我讀完這本書的時候,知道了這位作者是一位殘疾人。而且他是在飽受着尿毒一症,需要透析來維持生命的情況下完成了一部部小說的呀!他曾經說過:“我的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這是一位多麼樂觀的人啊!再回過頭來看看我們自己,健全的我們,遇到一點小小的挫折,就選擇放棄。這難道不是在糟蹋自己的生命嗎?多少殘疾人,靠着他們頑強的意志,創造出了一個個的奇蹟啊!我們真應該反省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爲。

是的,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許多想史鐵生這種身殘志堅的人。比如,張海迪阿姨,她5歲的時候因爲換了幾歲血管瘤導致高位截癱。可是她卻憑着頑強的意志,自學完成了國小,中學和大學的學習,並學習了鍼灸,在當地行醫。他們創造出了多少奇蹟啊!每當想到這裏,我都很慚愧:我這個健全的人,怎麼會還不如這些殘疾人呢?

看了這本書,會是你有很多感觸。因爲它時時提醒着我們:不要放棄生活,要活出自己精彩的世界!

《我與地壇》讀後感5

《我與地壇》是一位身殘者在一座廢棄的古園中對自己所見到的人生百態所發出的感悟、思索。

作者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齡忽地殘廢了雙腿”,他體驗到了更多的人生的痛苦,但他依然在命運中掙扎時,找到了一片古園,在這裏度過了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的輪迴,深刻地感受每一個季節的特點,體會每種人生的價值。他思考了死與生。死是必然的歸宿,當我們感到累了,上帝會自然安排我們休息。而活着,是我們一生都需想的問題,即使活着是飽經蒼桑的,世界仍然在運轉,古園依舊是古園,我們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變現在的自己。

史鐵生不僅思考着自己的逆境,他還在思考自己的親人所受的痛。“時間能證明一切”,作者始初並沒考慮到母親所感到的痛苦,只沉浸在自己的憂傷中,經時間的醞釀,他感知到母親的忐忑與無奈。與此同時,也鳴響了我心中的警鐘,母親對孩子的愛意志堅韌、毫不張揚,而我媽媽正頑強地與病魔抵抗,同時還要承受不成器的我給她帶來的巨大痛苦。我慶幸我母親還在,我有機會能讓媽媽擺脫苦惱,並且除去我那一絲倔強與羞澀,不至於到時後悔莫及。因此,我感謝史鐵生的經歷警醒了我。在課本未節選的部分中,還有作者從各個方面詮釋所感受到的春夏秋冬;在園中曾經出現的人們及對他們人生的思索;對逆境人生的理解,差距是必然的;作者對自己的生涯理解;許多美好的事物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人生是如此複雜但卻純真、質樸,以至於我們要用一生的時間去思考。

《我與地壇》讀後感6

冬日寒假,匆忙回家後,疫情在猝不及防中蔓延,唯一就是“宅宅宅”。讀書也便成了一個認真的消遣。

說起《我與地壇》這本書,記憶最深刻的可能是高中語文課本讀得的《秋天的懷念》那篇文章,文章中母親的那句“咱娘倆要好好兒活”讓我久久的難以忘懷。也牢牢的記住了史鐵生這個名字。

美的像詩一般的文字,堅強如鐵一般的意志,史鐵生,可能正如他的名字一般。在21歲失去雙腿,面對命運的玩笑,他參透了什麼,又明白了什麼?

在地壇的那段歲月,他看明白了世事無常,人人自渡。他的殘疾不是上天給他的厄運,而是上天給他生命的一份厚重感,讓他的精神力量能夠超越肉體的殘疾去摘取星辰,遨遊大海。地壇,給予了作者一片寧靜的星辰,地壇的事事物物,給予了作者遨遊的無盡力量。

面對生命的不幸,作者的態度這是一種怎麼樣的豁達,但是我相信擁有這種豁達的背後是無盡的痛苦,也正是那段地壇的歲月。但是一旦擁有了它,這世間又有幾分玩笑可抹殺我?堅強,可能是層層傷疤的堆積。“希望的星光永遠閃耀在最黑暗的微茫”,正如書中所說“醜弱的人和圓滿的'神之間,是信者永遠的路”。以至於後來作者身患尿毒症,終日治療,也能堅強的活好自己的每一天。正如那句“我在地壇,後來,地壇也在我”。地壇所給予作者的,將伴隨他一直走下去。

我不曾希望每個人都擁有作者那種人生的豁達,但更加希望每個人都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地壇”,伴隨自己一直一直走下去,面對人生路上的“厚重之禮”。

“此一處陌生的地方,不過是心魂之旅中的一處景觀、一次際遇,未來的路途一樣還是無限之問”。萬事浩浩蕩,未來皆可期。

《我與地壇》讀後感7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散文名篇,初讀時我雖然不能深入體會文章的深奧之處,但是心靈仍然受到突然的,難以名狀的震撼,這震撼隨着閱讀次數的增多愈加強烈,每讀一遍,思想便受一次洗滌,情感便受一次薰陶,可以說《我與地壇》顛覆了我的人生觀。

文中令我感觸最深的一句是:“他熄滅着走下山去收盡蒼涼殘照之際,正是他在一面燃燒着爬上山巔佈散烈烈朝暉之時。”這一句是作者由生命聯想到日出日落時所寫的,正如作者所說:“當牽牛花初開的季節、葬禮的號角就已吹響。”生命必有終結,不管多麼漫長的時光也是稍縱即逝,人生道路上的每一步都是在走向安息地,然而太陽卻是循環往復的,日落後必有日出,日出後即有日落,生生不息,亙古不變,永遠散發出光與熱,永遠都是那一輪火紅色的旭日,換個角度看,生命又何嘗不是循環往復,舊的去了,新的於是降臨,當垂暮之人,淡然地合上雙眼微笑着離去,必有一聲啼哭劃破寂寥,我總感覺生命似乎總是蒙着一層神祕色彩。時常考慮現實世界是否真正有轉世輪迴,我不知道,可能永遠也沒有答案,但是讀了史先生的文章後,我清晰地認識到生命是否真有輪迴不重要,重要的在於生命長河中你所度過的時光的剪影是否精彩,漫長的歲月的無數個瞬間是否都回味無窮。當你站在高處,俯瞰生命的循環往復中發現自己的有限生命只是一剎那時,你便會覺得這世界上的艱難坎坷簡直不值一提,死亡臨近也無恐懼可言,生命的分分秒秒都是一筆財富。

淺層次的閱讀卻依然讓我收穫豐厚,謝謝史先生讓我重新認識生命、審視生命、縱使先生已故,精神也必將流傳千古,影響百世。

《我與地壇》讀後感8

在我看來,這篇文章是作者發給人生的一封感謝信,他試圖通過這次寫作來回顧自己以往的生活,尤其是雙腿殘廢之後,那段艱難的歲月,陪伴他的人或物。作者是幸運的人,當時的情景很容易就可以聯想到,二十出頭的青年,意氣風發,正是大展才華,揮灑青春的年紀,就這樣癱了,出行不方便那到是次要,而在內心的憤慨與寂寥是常人無法體會的,於是他暴戾,陰鬱。

然而,他的頭腦還是清醒的,他努力的剋制自己,於是他遇到了地壇,也可以說是地壇找到了他,亙古不變的景象轉化爲內心的震撼,遍地的蕭條,卻讓內心孤獨的他找到了心靈的家園,於是他愛上了這裏,這裏的一切彷彿是專門爲他設計的,寧靜,空曠,沒有人來打攪,他可以靜靜的坐在那,抑或看書抑或發呆,於是,先前的躁動便被地壇這寬宏的大氣所吞噬,可以說,這使心靈的沉澱。

可嘆的是,作者忘記了,他不是棄兒,在他痛苦的時候還有一個人比他更痛苦,那就是他的母親,年輕卻飽受苦難的兒子,行動不方便,內心暴*,煩躁,卻偏偏一個人去了那荒蕪的地壇,作爲母親,怎能不擔心,但只能待在房間乾等,內心的煎熬卻在激烈的進行,她沒有錯,但此刻卻在默默忍受兒子給自己的懲罰,母愛是寬容的,兒子的安全才是她現在最擔心的。

回憶過往,當年那個自暴自棄的少年已經長大,於是他緬懷着那段時光,在那艱難歲月中對生命的理解,以及母親給予的關愛與啓發,地壇裏他自省,瀰漫着濃郁的人生況味,但那隻說明過去,現在,作者有了自己的理解:幸福之路永遠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與地壇》讀後感9

時光飛逝,當我重重的放下《我與地壇》時,想起其中一段描寫史鐵生失去雙腿之後,艱難的生活下去的時候,我的感觸很深。

一個失去雙腿,下半生只能靠輪椅移動的人,能繼續堅持活下去,並且還出版了多本書、散文集,這無疑是一個令人震撼的人。我想到了自己,史鐵生先生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還能堅持到底,我想,我們還有什麼理由放棄,不努力。這使我想到了很多人。司馬遷、海倫·凱勒、張海迪,還有那些偉人們。他們同樣是令人敬佩的。他們和普通人不同,但做出了普通人無法做出的事。他們沒有自暴自棄,他們沒有破罐子破摔,他們選擇了與坎坷的命運鬥爭,他們選擇了與上帝安排的命運對抗,他們選擇了常人不會選擇的堅難困苦。他們想過放棄,想過不努力。可他們摒棄了這些想法,最後走上了新的道路,走向了成功、輝煌和燦爛的人生。他們雖然天生比我們差,但他們最終的成就卻比我們強。爲什麼?因爲他們勇於拼搏、勇於抗爭、勇於奮鬥。他們雖然體質弱,但真正強大的是他們心中的勇氣與力量。他們積極向上,他們頑強拼搏,他們被載入史冊,成爲一塊塊里程碑。你說,我們和他們有什麼不同?可以說,你體質比他們強,但是你創造出來的奇蹟遠遠比不上他們曾經的輝煌。

如果你想放棄,想不努力了,那麼請看看他們。他們這一塊塊里程碑,就會成爲你前進的動力和目標與希望。

《我與地壇》讀後感10

“它等待我出生,然後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腳。”這是這篇文章中的一句話。讓我記憶猶新,也讓我感觸極深。史鐵生在最有希望,也最有活力的年齡被病魔奪走了雙腳行動的能力,每一個內心懷有夢想、衝動的人在變成一個殘疾人時,內心都會崩潰而進入極端狀態。

在作者的世界都呈現灰暗的時候,他遇到了好似在等待他的地壇。他在這裏思考一切他不明白的東西,比如“生與死”,像“活着的意義”。在這裏,他回憶以前,回憶年輕時不曾去想的東西,如“母親的辛苦”像“對母親的視若無睹後的痛悔”。坐在地壇,進行思想的昇華,進行對於生命的重生,用自己的努力把自己的人生重新開啓。

其中很長一段對於母親的描寫,在淡如水的言語中透露着對母親的留戀。當我看到這句“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聽見了回答:她心裏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招她回去。”這句話既是作者對母親逝世潛意識裏的愧疚,也可能是作者對自己內心慚愧的一絲寬慰。

地壇對於別人來說可能只是一個散步的場所,僅供娛樂,可對於史鐵生來說這是一個等待了他多年的老者,是一個可以傾述十五年的友人,這裏給了史鐵生重生的機會,給了他對於生命認知的昇華。這裏不僅是一座荒蕪的古園,也同時是懷有史鐵生濃厚情感的載體。

《我與地壇》讀後感11

今天早早地寫完作業,想着該讀一本書了,隨便從書架上拿出一本,便是這本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好了,就讀他了。

翻了幾頁,好像有點讀不下去,可能是因爲作家的經歷和我的生活格格不入,我實在沒法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也可能是因爲文章的厚重感讓我感覺太過壓抑。但是爲了完成“任務”,我還是耐下心來,再次從頭開始,一字一句慢慢的讀了起來。

作者自從雙腿殘疾之後,就經常地體壇公園去思考人生,糾結於生還是死,最終領悟了活着的意義,決定用寫作去詮釋生命。

成爲知名作家之後,作者感慨卻是無法報答母親的恩情。作者說:“兒子的一切苦難,在母親那裏都是加倍的”,這句話讓我反覆咀嚼,想到了我生病的時候,媽媽焦慮的神情;我腿摔破的時候,媽媽痛苦的淚水;這句話真是總結得太好了,母愛真是偉大。

我對文章中作者觀察生活的能力,很是佩服。你看這段“蜂兒如一朵小霧穩穩地停在半空;螞蟻搖頭晃腦捋着觸鬚,猛然間想透了什麼,轉身疾行而去;瓢蟲爬得不耐煩了,累了祈禱一回便支開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樹幹上留着一隻蟬蛻,寂寞如一間空屋;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真是惟妙惟肖,生動精闢。

合上書本,感觸良多,幸運的我們四肢健全,頭腦靈活,但是在以後的人生路上,也難免會遇到挫折,遇到逆境,遇到低潮;那讓我們要學會感恩,要學會堅強,要學會正視,爲了國家,也爲了母親,要努力奮鬥,成就人生!

《我與地壇》讀後感12

初讀這篇文章時,我就被作者那樸實無華的文字,深沉幽邃的情感,意蘊綿長的哲思所深深地打動。於是,當我靜下心來再讀這篇文章時,我發現,這篇文章中所浸透的對人生的感悟,對生活的理解,對生命的揣摩已不再是表面浮起的清波,而是作者內心最深處,靈魂最地層,在經歷了數十年的堅苦勵煉之後,所積澱下來的洪流蕩漾。

有些事情發生得實在太快、太突然,不等你想明白,搞清楚,它就赤裸裸地擺在你面前,暴風驟臨一般讓你喘不過氣來,而你所能做的只是默默地承受。作者無疑是令人同情的,在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卻忽然殘廢了雙腿,在他人生篇章即將奏響之時卻猛然印上了休止符,這樣的打擊的確是巨大的,不論換作誰,也會吃不消的。

但是,作者無疑也是幸運的,他有一位理解他關愛他的母親。在他深處荒園獨自面對着殘垣斷壁、破瓦殘轉時,有一個人,正在沿着他的車轍苦苦地尋覓的,有一個人,正在希求着蒼天使她能夠分擔兒子的痛楚。但是她的兒子還太年輕,還不懂得生活的意義的,還不懂得一位母親加倍於兒子的痛。於是,這一切,她只有默默地忍受,默默地藏在心裏——這個人,註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

最後,關於“母親期望作者找到的那條路到底是什麼”,就我個人認爲,這條路是一條通往幸福與快樂的路。不論做什麼,只要能夠快快樂樂,健健康康地活着,這就是每一位母親對她的孩子最大的渴盼啊!正可謂“遊子身上衣,慈母手中線”,只要孩子能夠找到自己的快樂,實現自己的理想,母親都一定會默默地支持着,無私地奉獻着,這也正是“母親”所最偉大之處!

《我與地壇》讀後感13

文中能看出史老從小對人,對事物的觀察力,用文字清晰的描述每一道風景,每一件事,每一個人,包括對身邊的鄰居,好友的描述,以及對奶奶和對母親的思念,也包括對史老自己。

在史老雙腿殘疾後的消沉,他說:命運中有一種錯誤是隻能犯一次的,並沒有改正的機會,命運中有一種並非是錯誤的錯誤。沒有了,以爲是什麼原來什麼也不是,輕易、簡單、灰飛煙滅。也許人缺了什麼纔會更加喜歡什麼。人有時候只想獨自靜靜地待一會兒,悲傷也成享受。

在慢慢接受無法改變的事實後,他說:人慢慢地去做些事於是慢慢地有了活的興致和價值感。人活一天就不要白活。將來你工作了,忙得一點兒時間都沒有,你會後悔這段時光就讓它這麼白白地過去了。大劫大難之後人不該失去銳氣,不該失去熱度,你鎮定了但仍在燃燒,你平穩了卻更加浩蕩。沒有痛苦和磨難你就不能強烈地感受到幸福。

又在多少次獨自享受悲傷後史老終於找到了生命的意義:過程!對,生命的意義就在於你能創造這過程的美好與精彩,生命的價值就在於你能夠鎮靜而又激動地欣賞這過程的美麗與悲壯。有一天我認識了神,他有一個更爲具體的名字——精神。因爲人活着必要有一個最美的夢想。看清了這個世界,而後愛它。

很多時候我們也會因爲某些事情消沉,因爲某些事困惑,有時候也曾深陷其中無法自拔。人生沒有一帆風順,希望每個人遇事都有闊然開朗的時候。

對自己說要做一個勇敢的人,找到一個爲之奮鬥一生的工作和一個能夠攜手白頭的人。

《我與地壇》讀後感14

地壇,只是一個荒廢又無人看管的舊園子罷了,史鐵生喜歡去那兒享受悠閒與寧靜,或看看書,或歇息歇息,又或打個盹兒。過了一段時間,園子裏就多了一些人:一對年邁的老夫妻,高大和矮小成了對比;一位總喜歡繞着園子跑幾圈的長跑者;一位愛唱歌,卻經常會唱錯調的小夥子;還有一位無言的哥哥和弱智可憐的妹妹。時間一長,大家也就慢慢熟悉了,史鐵生的性情也不像他剛剛癱瘓時那樣喜怒無常。在這個園子裏待了無數個春夏秋冬,看過無數次花開花落,或許當時青春羞澀,或許爲了證明自己勇敢膽大,卻不經意間懂得其道理後後悔萬分。

到後來,史鐵生愛上了寫作,就連寫作也喜歡在這園子裏、悄悄躲在陰影裏寫。一見到人會立刻把本子合上,把筆叼在嘴上,似乎本子裏裝着什麼天大的奧祕。這個充滿着休閒舒適的地壇,載滿了他的喜怒哀樂,這些心情應該記錄在他生命中的筆記本上。

生,活的;命,能力。

可以是一株小苗,也可以是參天大樹;可以是飛舞的蝴蝶,也可以是此時正立於花骨朵兒之上的蜻蜓。世上萬物皆有生命,也有自己的方向,人又何嘗不是?

改,變更;變,變化。

史鐵生在母親的期望下,穩定了情緒,變得願意接受。世上萬物皆會改變,他們會改變,但卻未知未來。

年,幾載;歲,歲月。

我看到那對老夫妻,年輕時一個花容月貌,一個風流倜儻,現經流年折磨,皺紋爬上面頰,滄桑無比。世上萬物皆有年華輪迴,他們的時間,一直在身旁不斷流逝。

生命如同年華易變。

青春如同煙花易逝。

史鐵生,他的一切生命在於地壇,你的生命又在何處朝你招手?

——後記

《我與地壇》讀後感15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是五年來搖着輪椅在地壇思索的結果,文章中飽含了史鐵生對人生的感悟,對親情的謳歌,樸實的文字間洋溢着史鐵生心靈深處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優秀作品。

史鐵生在二十一歲時因腿疾回北京住院,從此他再也沒有站起來,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齡忽地失去了雙腿,這對一個年輕的生命來說如雷轟頂。在經過一次次心靈與死神的鬥爭之後,他最終拒絕了死亡。是母親的愛喚起了他的意志,他堅定把自己的心變成一片沃土,而母親已在這片沃土上灑了第一把種子。

文中,史鐵生樸實的一句話應當成爲名言:兒子的一切苦難,在母親那兒都是要加倍的。難道,我們的母親天生就是來爲我們承擔苦難的?難道,你真忍心自己的母親成爲這世上最痛苦的母親?難道,你真的願意讓你的母親在夜深人靜時肚子哭泣?母親深深地愛着我們,她們爲了自己的兒女默默地奉獻着,而我們又該爲自己的母親做些什麼呢?

史鐵生沒有放棄自己的生命,頑強地艱難地一步步走了過來,因此,文壇上多了一名新秀。當他的第一篇文章被髮表的時候,他想與母親分享快樂,但已是“子欲養而親不待”了。母親沒有留下過什麼雋永的誓言,或是恪守的教誨,她只想讓兒子活下去,簡單快樂地活下去,此時此刻,史鐵生也感受到了母親堅忍的一直和毫不張揚的愛。

《我與地壇》給予了我們警示—要勇敢面對挫折,珍惜親情,正確對待人生,不要輕言放棄,要懂得理解,堅強等等,有很好的引導作用。

史鐵生的文章讓人學會了感恩,學會了堅強。也讓我們進行了一次心靈的搜索和對生命的詰問,對生命的意義又加深了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