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電影海上鋼琴家觀後感

電影《海上鋼琴師》是以音樂爲主題線索的震撼人心的人物傳記電影,講述了鋼琴家1900在船上漂泊動盪的傳奇經歷。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了海上鋼琴家觀後感,僅供參考。

優秀電影海上鋼琴家觀後感

  海上鋼琴家觀後感篇一:時代的悲哀

一直以爲《海上鋼琴師》是一部愛情片,美若天仙的少女,恍若仙樂的鋼琴曲,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發生在浩渺無際的大海上!幾次要看都沒有看成。終於,一個閒適的週末午後,懷着愉快的心情,要完成這一直來的願望了。

《海上鋼琴師》是意大利著名導演朱塞佩·託納託雷的作品。故事發生在本世紀初,一艘往返於歐洲和美國的名叫弗吉尼亞號的遊輪上,無窮無盡的尋夢者,乘坐這艘遊輪,來到美國。我們的男主角,“1900”,一個具有鋼琴天賦的初生嬰兒,被遺棄在這艘遊輪上,被鍋爐工收養,開始他在大海上從生到死的獨特人生。

遊輪,每年幾次,在歐洲和美國之間穿梭,源源不斷的尋夢者,擠上踏板,又義無反顧擠下踏板,奔向自由女神,追尋他們的夢想。而我們的男主角,享受着音樂,享受着大海,從沒有踏上過陸地一次。

也不是沒有過機會。一如我們期望的,美女出現了。她被優美的鋼琴聲吸引,隔着窗尋找。姑娘美麗、純潔、迷惘,帶着淡淡的憂傷,鋼琴師不可遏制地愛上了她,美好的樂曲從指尖傾瀉而出。可是,船很快靠岸了,姑娘雖然留下了地址,卻隨着擁擠的人流離開了“1900”的世界。幾個月後,“1900”第一次,決定離開遊輪,走向陸地。

“1900”穿着朋友麥克斯送給他的大衣,拎着箱子,意氣風發地走向陸地。在通向陸地的踏板中央,他停住了腳步。

故事看到這裏,我既振奮又有點着急。勇敢點呀,“1900”,愛情多麼美好,去尋找她,她一定會迷醉在你的音樂中,她一定會愛你,你們一定會幸福!去呀,到美國去,美國是一個充滿夢想和機會的地方,你的音樂一定會讓你征服世界,擁有一切!

“1900”在踏板上沒有停留太久,他望着眼前那個高樓林立的城市,人來人往,無邊無際。他定定地站在那裏,突然轉身走了回去。

我很失落,卻也無奈,並試着去理解他。“1900”,從出生起就生活在遊輪上,從沒下過船,他對陸地註定陌生、恐懼,更何況,對他來說,在船上擁有自由、音樂和讚美,一切已經足夠。愛情,雖然讓他產生改變的動力,但他在踏板上的那一刻,也許想通了,愛情不是生活的全部,音樂比愛情更重要。

這時,我甚至有點佩服他了,面對外界的種種誘惑,能夠不爲所動,看清自己的所需所要,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接下來的情形,有點出乎我的意料。“1900”繼續在船上演奏鋼琴,經歷了朋友離別、經濟蕭條和兩次戰爭,最後,這艘遊輪停止了航運,將被炸燬。他的朋友麥克斯,堅信他仍在船上,千辛萬苦找到他,勸說他。“1900”最終沒有離開“維吉尼亞號”:最後,他纖細的雙手在空中象徵性地演奏了最後一曲,在一片火光中,伴着巨大的聲響和巨輪一起在海上沉沒,和來時一樣,鋼琴師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永遠消失在這個世界上。

我沒有想到“1900”這麼決絕,哪怕失去生命,他仍然不肯下船,選擇和他的音樂,永遠留在船上,消失在海上。

鋼琴師的故事完結了,我卻不由陷入深思中。

從個體的角度看,“1900”的抉擇,與他獨特的經歷和純粹的個性有關。正如“1900”回憶起當年站在跳板中間的情景時所說:“我停下來不是因爲所見,而是因爲所不見……連綿不絕的城市什麼都有,除了盡頭……拿鋼琴來說,鍵盤有始,也有終,並不是無限的,但音樂是無限的。在有限的鍵盤上奏出無限的音樂,我應付的來;但走過跳板,前面無數的琴鍵,無限大的鍵盤如何奏地出音樂來……上了岸又何去何從?愛一個女人,住一間屋,買一塊地,望一個景,走一條路。太多選擇我無所適從……我寧願捨棄我的生命。”

“1900”對自己很清醒,他生於海上,長於海上,“弗吉尼亞號”輪遊就是他的家,鋼琴和音樂就是他的世界。童年的經歷、鍋爐工的警告,還有他和陸地有限的幾次交集帶來的不愉快經驗,在他,陸地,從來就不是一個美好和值得嚮往的地方,也不是自己能夠把握和想擁有的地方。他堅守自己的生活,愛情可以放棄,其它財富和權勢,更不在話下。對於一個如此純粹的人,做出與音樂和遊輪共存亡,一點也不奇怪了。

可是,如果換一個角度,從一個特殊人的立場對工業時代進行反思, 我更多體會到的是,一個時代的悲哀。

片中我們看到,當自由女神從海上的迷霧中出現時,遊輪上人人歡呼,人人心嚮往之;但我們也看到,這個人人嚮往、人人奔赴的地方,有冷漠,有戰爭,有無止境的慾望和追求;這個地方,只能進入,只能前行,按照它的方式;當你無法融入的時候,最終只能滅亡。這就是一個時代的悲哀了。

每一個個體,都有其獨特的人生經歷和性格個性,對於生活,也都有不同的理解和選擇。有人追求卓越,有人甘於平淡;有人執守“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生活,有人更渴望“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成就一番偉業。

一個和諧美好的社會,應該是人人都能追求自我夢想,人人都能擁有夢想生活的社會,而不是隻有一條路徑,就像遊輪通向陸地的踏板,只有唯一的一條;也不是隻有一個標準,只能追求世俗的名利和成功,纔是幸福。在這裏,人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這纔是人類社會的最高境界,也是我們追求的終極所在。

本來想看個愛情片,沒想到看成了悲劇片,唉,不知自己所處的時代怎樣?

  海上鋼琴家觀後感篇二:人能絕望地成爲自己嗎

有這麼一個人,彈得一手好琴,住在一條客輪上。從小到大,沒下過船。有一次,有一位女子,像一陣風,吹進他像湖水般寧靜的心,宛如一個悽美的夢。他於是下定決心,下船去追這個夢。可當他走下船梯的剎那,他猶豫了。他折返了回來。從此再也沒下過船。最後,當這條船的命運走向了它的盡頭時,這也將是他生命的盡頭。一個老朋友找到他,問他當初爲什麼不上岸。他說:“你以爲我回來是因爲看見了什麼嗎?不,恰是因爲我沒看見什麼。……這城市太大了,街道太多了,就象無限多的琴鍵。這是上帝才能彈的鋼琴,我不知道該怎樣去彈它。對我而言,鋼琴上不多的琴鍵也就足夠了,也能彈出我的夢……”

這是電影《海上鋼琴師》講的一個故事。

一個心理學家看了這電影,一針見血地“診斷”說:這是一個“退避型人格”的典型案例

某位“成功人士”看後,給了電影裏那鋼琴師一個“高屋建瓴”的.評語:“腦殼裏長了屎”。

我一位朋友看後,放聲大哭。

我笑了,對我這位朋友說:“你看見了什麼?看見了你自己嗎?

我的那位朋友說:“有一個寓言,一隻蟲,很害怕並羨慕吃蟲的鳥。有一天,它夢見自己變成了鳥,而這鳥又做夢變成了自己所害怕的彈丸,無生命的彈丸夢見自己變成了一片生機昂然的樹葉,樹葉夢見自己變成自己所害怕的蟲。蟲醒來,發現自己本來就是蟲,也就心安理得了。但過了一陣,蟲忽然大哭起來。別的蟲問;‘你哭是因爲自己不能變成鳥嗎?’蟲說;‘我哭是因爲我明白我只是蟲,卻禁不住想變成鳥’。不錯,我是那種只能‘彈有限的琴鍵的人’,就像那個鋼琴師。那個鋼琴師是幸運的,他至少可以選擇‘絕望地成爲自己’(克爾凱郭爾語)而不去‘彈奏’不屬於自己的‘現實生活’這巨大的上帝之琴。而我們真的能選擇成爲自己嗎?鋼琴師是幸運的,他至少不懷疑和自己綁在一塊同生共死的那個東西,而我們即使試圖把自己和什麼東西綁在一起,——無論那是無限可能的生活還是一種美妙的幻覺——我們真的能徹底相信它嗎?而人又可能選擇不和任何東西綁在一起嗎?我們的可悲在於我們不可能徹底地相信並把自己交託給什麼,我們永遠是自相矛盾的,猶如那隻自相矛盾的蟲”。

聽了這番話,我不禁啞然失語,再也不敢大談什麼“應該”了。而“相信”這兩個字則在我腦子裏縈繞不去。

我耳邊忽然響起了鋼琴師那夢幻般的琴音。

  海上鋼琴家觀後感篇三:海洋與陸地

久聞意大利電影《海上鋼琴家》之大名,只是因爲時間太長,165分鐘,所以一直望而生畏,昨晚,終於下狠心看了。

看完關了電腦和燈光,因坐得太久,腰痠腿疼,可還是忍着坐在黑暗中久久難以自拔,其如排山倒海般釋放的震撼力一時難以消受。

男主船上生、船上活、船上死,終於不踏上陸地一步。其中爲了尋找愛情,男主也曾天翻地覆,最終戰勝自己,決定舍船上岸。看到此,我甚至都屏住了呼吸,腦補這位天才鋼琴家登上大陸後無限風光的美好情節,可在最後關頭,他放棄了,說:

“陸地?陸地對我來說是一艘太大的船,太漂亮的女人,太長的旅程,太濃烈的香水,無從着手的音樂。我永遠無法走下這艘船,這樣的話,我寧可捨棄我的生命。畢竟,我從來沒有爲任何人存在過,不是麼?”

這樣的語言明顯有着歐洲哲學思潮的痕跡:強調個性、衷愛反思。令人扼腕長嘆,止不住熱淚長流。

一直以來,美國好萊塢電影象美國的軍事和經濟一樣,席捲全球,但令人欣慰的是,歐洲電影和日本電影以其獨到的魅力,另僻蹊徑、劍走偏鋒,一直與之苦苦抗衡,於層層包圍中尚能吐綻出一絲豔麗的花。

以我個人有限的觀影經歷來看,美國電影以其大氣魄、大製作、上天入地的想象力、高妙無比的編劇能力,在全世界獨佔鰲頭、無以倫比,如《亂世佳人》《魂斷藍橋》《美國往事》《後天》《肖申克的救贖》等等,這些電影甚至對人類精神世界之構成都產生深遠的影響,不可不看。而日本電影則如其國家一樣,狹小、謹慎、資源有限,在螺師殼中精心打造,另有一番精緻之美,其勝在溫情、平和、瑣碎,如新近纔看的《深夜食堂》,娓娓道來,不疾不徐,以些微昏黃的人性之光悄然長駐人心!

而這部《海上鋼琴家》則僅屬於歐洲:高度注重並熟練運用光與影的效果,象其具有深厚底蘊的哲學思潮一樣,竭力挖掘人性的細節、深處,悲憫之情懷悄然瀰漫。較之好萊塢電影,《海上鋼琴家》更厚重更沉緩,並不過多炫技,男主女主也並不一味強調美貌,更注重的是其一言一眸,勾起觀衆心底點點幽藍,把二戰給人們留下的心底創傷,細細展現。而比起日本電影,則多了一層氣魄和思考,日本電影更市井化。

不過,《海上鋼琴家》象其他歐洲電影一樣,也有着一慣的暇疵,例如,對白太多,有時會故弄玄虛,情節轉換略顯牽強,這些會給觀衆的欣賞增加難度,會減低興趣,而這恰恰恰是全力注重市場的美國電影之長處。美國是海洋和陸地完美結合的電影天堂。

至於中國電影,因束縛太多,不說也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