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詞原文及賞析

秋夜詞

秋夜詞原文及賞析

作者:謝翱

朝代:宋朝

愁生山外山,恨殺樹邊樹。

隔斷秋月明,不使共一處。

譯文

座座山峯愁情不斷,株株樹木遺恨無限。

請隔斷這秋月的光輝,宋朝的遺民與新貴們不共戴天。

註釋

山外山:山外之“山”,暗喻被元軍佔領的一片混亂的江山。

樹邊樹:同山外山一樣暗指。

隔斷:隔絕、遮斷。

秋月:此處借之表達願望,代指外邊的世界。

賞析

此詩前兩句用“山外山”、“樹邊樹”的視覺形象引發國破家亡的愁怨和遺恨;後兩句詩人緊承前語,針對元代統治者發出的反抗心聲,揭示出詩人自己與元朝統治者“不共戴天”的主題。全詩以淺近通俗的語言,生動質樸的比喻,率直地表示亡國之恨,字字咬牙,句句切齒,有顛倒乾坤,截斷衆流之氣魄。

第一、二句作者爲了表現胸中的“愁和“恨”,不是採取怒髮衝冠式的直接表露,而是借物寓懷,以一種環境襯托的比喻手法,巧妙地用“山外山”“樹邊樹”的視覺形象引發國破家亡的愁怨和遺恨。這裏的`“山”“樹”,不僅指自然的“山”“樹”,更寓意元兵佔領的一片渾濁世界。山、樹本可使人賞心悅目,然而在亡國遺民眼中,只能勾起無限的愁和恨。

第三、四句緊承一、二句,詩人設想,如果眼前的山和樹能夠隔斷秋月的光明,照我就不照他,照他就不照我,使我和他“不共一處”。這樣以含蓄的手法,揭示出詩人自己與元朝統治者“不共戴天”的主題。詩人雖未明言同誰“不共一處”,不過,從詩人所寫“無處堪揮淚”(《書文山卷後》),“我愁無地可耕漁”(見《宋遺民錄》)等句,則可以清楚地看出,正是滅宋的元代統治者,使詩人陷入“無處”“無地”的厄運,所以詩人在月色如銀的秋夜,迸發出的愁恨,不能僅僅看作是個人的恩怨。確切地說,全詩乃是針對元代統治者發出的反抗心聲,誓欲隔斷明亮的秋月,雖然想隔斷秋月的光明,事實上卻是不可能的,但詩人不願與元代新貴們“共一處”,其態度之堅決,氣節之堅貞,給讀者以強烈的感受。

前人評謝翱詩曰:“所作歌詩,其稱小,其指大,其辭隱,其意顯,有風人之餘,類唐人之卓卓者。”(《謝翱傳》)此詩即可見詩人風格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