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4篇

讀完某一作品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4篇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1

這個假期拜讀了蘇聯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書中既有教學中的實際案例,又有理論分析,語言文字通順流暢,便於閱讀。其實不止是老師,這本書也值得做父母的一讀。讀完之後主要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閱讀對學生的重要性。

蘇霍姆林斯基多次提到,閱讀對學生的學習特別重要。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於良好的閱讀能力。能夠在閱讀的同時進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時進行閱讀的學生,就不會在學業上落後。尤其是後進生,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應當更多地閱讀。不要靠補課,也不要靠沒完沒了的“拉一把”,而是要靠閱讀、閱讀、再閱讀。

二、與閱讀相配合的書寫,這是兒童的藉以掌握知識的工具。

學生如果沒有流利地、快速地、有理解地閱讀和流利地、快速地、半自動化地書寫的技能,他就像半盲目的人一樣。

所以我們必須首先教會孩子熟練的讀和寫。爲了培養兒童快速書寫,所以要對他的手的小肌肉進行一定數量的操作性練習,如果兒童完成過足夠數量的精細的勞動動作,那麼他就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做好了流利書寫的.準備。

三、勞動在智育中起着極其重要的作用。

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但有些思維品質是隻有在雙手從事細心的、精巧的勞動的條件下,才能發展的。而一些缺乏動腦的勞動,也跟隨便讓人去搞一點什麼體力勞動(以免他無所事事)一樣,都是對學生的智力發展有害的。

四、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力極大。

兒童摹仿能力很強,家長或長輩的某一個特點,好像是不知不覺地、在新的條件下“膨脹”開來,變成了兒童的一定的性格特徵。爲了孩子,家長要經常檢查自己的行爲,做更好的自己。家長的教育修養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書籍在他們的生活裏佔有何種地位,如果家長尊重和熱愛書籍,兒童也就會熱愛他們。

五、讓學生愛上你的學科

如果學生的思想和心靈的氣氛沒有調動起來,那麼許多學生的興趣就永遠得不到開發,他們就會對學習和知識無動於衷。在學生對待知識的態度上,最令人苦惱和感到擔憂的,就是這種無動於衷的精神狀態。沒有爲自己找到任何感興趣的事情的學生越多,那麼我們就越不可能有“自己的學生”,就很難把酷愛知識的火花從自己心裏移植到學生的心裏。所以我們要努力去喚醒那些無動於衷的態度冷淡的學生們的意識,鼓舞起他的精神,把它從智力的惰性狀態中挽救出來。

總之,讀了這本書等於讀了一本教育學與心理學合編,對自己以後的教學方法,還有面對學習困難學生的做法都有很大的幫助,可能永遠做不到蘇霍姆林斯基那樣,但是自己會努力做得更好。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2

學了《給教師的101條建議》後,給我的感覺是:無論你是一位剛剛加入教師隊伍的新手,還是一位久經沙場的老將,你都已經選擇了世界上最偉大的一種職業:教師,那麼就需要你耐心細緻、身心投入、勇於奉獻,擁有無私的愛心、非凡的個人魅力、自信且超羣的能力。選擇了教師這份工作,就意味着從此你將影響到每一個學生的成長。記住,教師的職責是幫助別人塑造未來,教師的影響將是永久且深遠的。教師的肩上承擔着多麼高尚、多麼令人肅然起敬的責任!這一點,要永遠銘記在心。

《給教師的101條建議》這本書,這些建議給所有的新、老教師及時提供了迫切需要也本該得到的幫助和培訓:爲“教”和“學”提供即時而有效的指導;爲新教師提供各種實用的教學技巧;促進新教師和教師指導者之間更多的探討和互動;爲老教師提供有益的指導方法和案例;爲任何有意於自身提高的教師提供了素材。是我們在教育教學中發展自我、提高自我和在反思中學會教育教學、學會成長的好教材。

《給教師的101條建議》,美國作家安奈特用非常樸素的語言,說了一些我們每天都經歷的事情,講了許多我們恍然大悟卻又淺顯易懂的道理。讓我忽然間感覺雲開日出,陽光明媚。書中沒有什麼時尚、新潮的詞語,也沒有最新的教育改革理念,更沒有泛泛而談的教育理論。它通過實際的例子來闡述解決問題的技巧和建議。本書的101條建議體現出作者注重教學的實用性和人性化,注重在與學生的接觸中融入他們的情感世界,並強調情感教學與創造性教學手段的結合的教學理念。書中的建議簡單易學、易於實踐。書中的言語和比喻幽默、風趣。書中給教師提出了101條建議,每一條建議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在這本書裏,安奈特用樸素的語言將自己教育教學中的案例向我們娓娓道來,讓你覺察不出教育專著的乾澀和乏味,理論與案例有機結合,讀了讓你回味無窮,意猶未盡。這些建議不論是對新教師還是老教師,在改善學生與老師的關係上產生迅速而有效的效果,使教學效果“立竿見影”

《給教師的101條建議》這本書還向我們傳遞了優秀教師的職業精神和優秀教師應具備的永不消散的魅力。優秀的教師總會維持自己良好的聲譽,保持自己良好的心態,不爲外界消極態度所影響,並且做任何事情都能從容、鎮定,能控制自己的反應,不帶着怒氣行事。優秀的教師總會以身作則做到最好,但也會尋求幫助,能夠很好地與家長合作,具備隨機應變的能力,能夠從錯誤中學習和成長,不斷取得事業上的進步。

總之,學習101條建議讓我收穫很多,它給我的教育工作提供了很多幫助,讓我的心靈滋養,心胸開闊。在今後的工作中我還要多閱讀這樣的好書,讓自己在閱讀中享受教育的樂趣,找到思考的快樂,使自己成爲能影響他人,改變他人的老師,並在教育事業上取得成功。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3

俗話說“開卷有益”,這學期,學校給我們每位教師發了一本由蘇聯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的《給教師的建議》,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看過這本書之後,帶給我極大的啓發和深深的感觸。

我們班上有個叫易黃興的男生,他個頭矮小,弱視,語言貧乏,雖然在鄉下上了三年的學前班,但其基礎知識和各方面的能力及學習習慣較之於同齡兒童相差甚遠。他上課從不發言,表情淡漠,10以內的數字模糊不清,在家教和老師的幫助下,半學期後終於記住了10個數字。但是,在計算方法10以內的加減法時,他始終離不開手和指頭,記得在做“3+1、3+2、3+3、3+4”這幾道題時,他每次都要先數出3個指頭來(不能一下子伸出來),然後再伸出另外要加的指頭,最後還要從頭開始數“一共有多少個”,雖然老師一再提示用簡潔的方法,但是他絲毫不能接受,接連幾道他仍然重複着一成不變的運算程序,這令我一籌莫展,像他用這種方法,到後來計算稍微複雜一點的題目可是一點用都沒有了。聽語文老師說,他不要說識記字詞了,就連抄也抄不對,每聽到這些個情況的時候,我就會不由自主地打退堂鼓:這種學生沒救了,乾脆放棄吧!

讀了《給教師的建議》後,給我影響深刻的是書中多次提到“差生”的問題,並有四條建議是專門進行研究、破析的。當我讀到“後進生”費佳、巴甫洛克的學習初期表現及某些老師的心情時,心裏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當讀到他們後來在老師的耐心有效的`引導下,一個個成爲某些領域的專家時,我心裏既感嘆,又慚愧,同時,心裏也豁然開朗:首先,對待差生,要有耐心,要寬容、體諒他們,切不可諷刺,挖苦、埋怨,甚至放棄;其次,要有方法,對這些孩子,要因材施教,如通過一系列有趣的故事、圖畫等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他們的閱讀思考能力和對知識感受的敏銳性;通過學生在某一方面感知能力的優勢去促進他的思維

、智力的發展,從而帶動各科學習活動的提高。而不是一味地去摳書本,掌握教材。

教育是一門很深奧的藝術,它是需要用心去思考、研究,用實踐去感召、改變。這期間,會遇到很多困難,但只要你有信心和耐心,總會有收穫的。偉大的蘇霍姆林斯基就是這樣走過來的人,他不愧是我們每位中國小教師學習的楷模。

首先,對待差生,要有耐心,要寬容、體諒他們,切不可諷刺,挖苦、埋怨,甚至放棄;其次,要有方法,對這些孩子,要因材施教,如通過一系列有趣的故事、圖畫等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他們的閱讀思考能力和對知識感受的敏銳性;通過學生在某一方面感知能力的優勢去促進他的思維、智力的發展,從而帶動各科學習活動的提高。而不是一味地去摳書本,掌握教材。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4

這本書第一句話是“不妨一讀此書,這是一本無害的書。”的確,這不僅是一本無害的數,更是一本充滿着教育智慧的書。“教師要有精神空間”、“做自己的主人”、“學校裏的三個世界”、“再多帶點東西進課堂”……這本書從實際的問題出發,總結原因,給出方法,是一本有趣新穎又實用的書。我想分享其中的幾個觀點:

一、不培養乖孩子。

乖,是中國人的專用詞。“乖孩子”是中國長輩對兒童的“最高獎賞”用於讚美孩子的服從和滿足成人心意的行爲;“乖”是一種文化,滲透在每個中國人的血脈之中,成爲我們的行爲方式和思維方式,影響到我們對孩子言行和品格的價值判斷,這不僅是父母的專利,同時也是做老師的“武器”,雖然教師不太用“乖”這個富有兒童氣和人性化的詞語來評判學生,我們有其他更多更豐富的表達方式,“乖不乖”已經潛在地成爲心中的尺度。

當然,不培養乖孩不是說把孩子們培養成“壞孩子”,我們要培養多元的、個性化的、不同的孩子。我們要允許學生髮出不同的聲音,允許學生運用不同的解題方法,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興趣愛好。相信這樣培養出來的“不乖”的孩子,日後在社會中才能放出不同的光彩,才能把控好自己的人生,才能敢於實現自己的規劃,而不是一路乖巧,丟失了自己的想法,迷失在社會裏。

二、做一名不斷學習的教師。

在本書中,鄭傑校長多次提到教師的繼續學習。這種學習應該是教師自發的學習行爲。隨着時代高速發展,面對思維活躍的學生,教師不得不拋棄因經驗豐富而擺出的架子,虛心向孩子學習。教師此時有一桶水也是不夠用的。所以教師要繼續學習,要對新知識保持長久的、好奇與敏銳。並對知識保持虔誠態度才使你能勝任現在工作。但是,如何投身入繼續學習中,並真正的有所獲呢?鄭校長告誡我們要做一名真正的學習者。他認爲,真正的學習是終身的`,以超越自我爲目的的學習是一種真正的終身學習。真正的學習者並不是自己一人關起門來苦讀,而是藉助於有效地表達和傾聽,他能很好的表達自己的想法,並用開放的心靈容納別人的思想。

三、做一名有想法的教師。

作爲一名教師,無論是讀書還是反思寫作,最終的目的還是要服務於課堂教學。課堂是體現一個教師教學魅力的舞臺。因此,要搞好我們的課堂教學,要多帶點東西進課堂。

一百條建議,一百個法寶,似陽光,如雨露,滋潤着我乾涸的心田。從這本書中,可以讀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而讀出的更多是心靈的共鳴、靈魂的迴音。作爲一名平凡的教師,此書讓我感動,更讓我深思。但願在其新銳思想的指引下,做一名幸福的教師。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5

最近有幸拜讀了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使我感觸頗深,啓發匪淺。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他寫的學術著作給教師的建議是一本非常好的指導教育理論和實踐的書籍。書中作者以建議的新穎形式共談了100條建議,懇切地與讀者談心,使人聽來毫無刻板說教之感,全書皆爲經驗之談,涉及教師經常遇到的棘手問題,讀來令人倍感親切,深受啓發。讀着此書,就好像於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能開闊教師的眼界,提高水平。世紀老人冰心曾說過:“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這是一句至理名言。讀完這一百條建議我發現雖然現在教育形勢發生了很大改變,但蘇霍姆林斯基那光輝的教育思想對現在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爲偉大的教育理論大師,針對教師的困惑和不解,好像與教師面對面地交流,讀後讓人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讓學生熱愛美術,興趣的祕密何在?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強調了興趣對於學習的重要性。做爲美術教師要讓每一節課堂都能夠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學生愛上這個學科,才能使每個同學在課堂上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去做。書中教育核心思想就是以人爲本,我們要尊重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給每個孩子發揮創造的空間,以下書中給出的幾個建議,值得我們每一位教師用心學習。在學生面前揭示出一種新的東西,激發起他們在自然界奧祕面前的驚奇感;努力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自然萬物的實質及其因果聯繫,在這個發現過程中體驗到自己的勞動和成就。

培養孩子對圖畫的愛好。蘇霍姆林斯基在針對培養孩子審美情趣上給出了幾個建議,專門組織幾次旅行,到“思維的發源地”(自然界)去,以使兒童對周圍世界的感知充滿鮮明的審美情感;一步接一步地借給兒童一些基本的畫圖技能;把圖畫用到創造性書面作業裏去;力求使繪畫在兒童的精神生活中佔有應得的地位。美術學習不只是要培養畫家,更重要的是要用美術的教育來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他們的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以及他們對美的感受力和欣賞能力以及審美情趣和態度,同時培養他們的個性思想情操和完美的人格。將來能夠成爲有具有審美情趣高素質的創造性人才。美術學習是每個孩子的必修課。

靜下心來細細品讀這位偉大的教育家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目光穿行於浸透了深邃哲理的字裏行間,我彷彿進行了一次耐人尋味的思想之旅。在樸實的語言和真實的故事中滲透着大師的以人爲本的教育理念。

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時時不忘己任,時時不忘貼近學生的心靈,給他們平等的尊重,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他們的熱情,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爲有用的人。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6

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我受到了深深感觸。的確,這些建議使作爲教師的我們有了更明確的方向,給了我們極大的幫助,它就象一盞指路明燈一樣。

儘管今天的教育形勢比之蘇霍姆林斯基所寫書的年代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的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它仍像一場及時雨,滋潤着一顆顆乾渴的靈魂。它像與教師面對面一樣,針對着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段時,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作爲一名年輕教師,的確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每天總是備課、製作教具、上課、寫反思,參加各種培訓等,仰望時鐘,一天時間卻又過去,可收穫卻不大。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總在抱怨着時間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總是最公平的,它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天24小時,問題還是出在疲於應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後面追着自己而沒有主動去做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平時懶散不努力,事到臨頭卻又急於“抱佛腳”。有時爲了一節公開課,花了大量的時間在網上和雜誌上搜索着相關的圖片和知識;有時爲了寫一片論文也是絞盡腦汁,趴在電腦前浪費時間。想起來真是可悲!我想這就是平時不學習,急來“抱佛腳”的後果。書中提到:“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爲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試問,從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呢俗話說:“活到了,學到老”,作爲一名新時期的教師,我更應當主動地學習。因爲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這是作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蘇霍姆林斯基也說:“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書呢晃眼工作已快滿一年,雖每天忙忙碌碌,卻是浮躁難平,再難靜心下來讀一本好書。因着學校規定要讀書的要求,我才翻看《給教師的建議》,卻不想細讀下來,自己由衷地感到了羞愧。

《給教師的建議》是蘇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向我們闡述的許多偉大的真理,雖然他來自於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國度,但他閃光的思想對我們這一代來說,絲毫不顯過時。我想教育的問題是共性的,它不會因爲時代的變遷而改變或消失。而今天,我淺談了讀《給教師的建議》後的一些感想,其實它裏面的很多經驗都值得我去一一聆聽和反思!這些都將成爲我一生將享用不盡的財富!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7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的第一章中就給我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爲什麼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會遇到落伍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師乾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呢?”他把出現這個問題的原因歸結於教師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

所以他告誡我們要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可以把教學和教育的所有規律性都機械地運用到他身上的那種抽象的`學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麼對所有學生都一律適用的在學習上取得成就的先決條件”。教師對學生的教育就需要個別對待,這樣,每個學生都能在他能力範圍之內得到最大限度地發展。讀了這一條,我們每個教師所想的最多的應該就是“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通過長期私人講學的實踐創造出的教學原則,“因”是依據、根據的意思;“材”是人的意思,這裏指學生;“施”是實施、實行;“教”是教育、教誨;合起來說,就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施行相應的教育。蘇霍姆林斯基提出的這條建議和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在本質上是相通的。而我們教師得到的啓發是:

第一,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對象,要深入學生,細心觀察,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和教學,使教育和教學儘可能地符合學生實際,避免盲目性。

第二,對學生既要有基本的共同的要求,又要善於發現和注意培養學生的某些特長,適應個別差異,分層進行教育。

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應該充分運用“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在保證基礎知識教學的同時,備課時要周密地考慮每個學生的不同情況,要儘可能地設想到不同類學生可能出現的發言;設計作業時,則應該儘量給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思維度的作業,使每個學生在作業中有所收穫和提高。例如,班級中有一部分學生智力、思維沒有什麼問題,但是由於行爲習慣、學習很差,導致學習後進,成績不理想,我就要先花比較多的精力和時間從培養習慣着手,每天、每課關注這類學生,勤督促、勤糾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行爲習慣。

儘管許多孩子自控力較差,進步不明顯,但是隻要在這個過程中取得了哪怕是一丁點的進步,也是教育所取得的成功。而還有個別學生是因爲家庭教育中過於放任導致的任性、散漫、學習不獨立,我們教師就需要有更多的耐心,多交流溝通,讓孩子逐漸明白學習是自己的事情,在集體中生活和學習是一件充滿樂趣的事情,這樣才能讓學生融入集體,養成獨立學習的好習慣。

每一位學生都是一個鮮活的個體,只有謹記“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我們才能個每個學生有所收穫,得到提高和發展。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8

讀了《給教師的建議》一書,瞭解到它是20世紀蘇聯教育經典譯叢之一,由前蘇聯著名教育家B·A·蘇霍姆林斯基著。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它讓我明白了許多鮮明的教育觀點,也有許多心靈感觸。

“學習的願望是一種精細而淘氣的東西。形象地說,它是一枝嬌嫩的花朵,有千萬朵細小的根鬚在潮溼的土壤裏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給它提供滋養。我們看不見這些根鬚,但是我們悉心地保護它們,因爲我們知道,沒有它們,生命和美就會凋謝。” 書中提到這個問題就是興趣的培養,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是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沒有興趣的指引和鋪墊,學生會覺得學習變得枯燥無味,產生厭學心理,從而影響數學教學的效果。

“追求知識的願望,是靠兒童的雖不輕鬆然而快樂的、誘人的、出於自願勞動所創造的千萬條根鬚日以繼夜、不知疲勞的工作來滋養的。然而只有使力量的付出跟兒童的自尊感密不可分的時候,他的勞動才能成爲快樂的、誘人的、自願的勞動。必須使兒童感到自己是一個勞動者,使他爲自己的努力所達到的勞動成果而感到自豪。培養自豪也就會意味着在兒童心靈中樹立一種要成爲思考者的願望。” 數學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重要的一環,從教學心理學角度上講,如果抓住了學生的某些心理特徵,對教學將有一個巨大的推動作用。興趣的培養就是一個重要的方面,興趣能激發大腦組織加工,有利於發現事物的新線索,並進行探索創造,興趣是學習的最佳營養劑和催化劑,學生對學習有興趣,對學習材料的反映也就是最清晰,思維活動是最積極最有效,學習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數學課,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除了和諧,融洽的師生關係外,更重要是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做爲數學老師應努力使學生熱愛數學,才能對學習有興趣,只要有興趣,才能學好數學。因爲興趣是學習成功的祕訣,是獲取知識的開端,是求知慾望的基礎,我在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的前提下,激發學生興趣。 我認爲人們對知識的認識和積累,都是通過觀察實踐而的不到的.,沒有觀察也就沒有豐富的想象,也不可能有正確的推理、概括和創造性,所以有意識地安排學生去觀察、去思考,逐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即增加了數學的趣味性,又創造了良好的課堂氣氛。數學教學要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己主動積極的學習,纔能有效的培養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能力,知識智力興趣關係密切,有意識的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熱愛學習與情感,並對所教學科產生興趣。

因此,老師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使他們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順利掌握知識,體驗成功後的樂趣,增添學習興趣,使設計的教法符合學生的學法,持之以恆地結合知識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引和訓練,使學生掌握求知識的鑰匙,可以增添學習興趣。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9

這幾天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對於其中的一句話感觸頗深。他說:“教師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學生的心靈。晶瑩透亮的露珠是美麗可愛的,卻又是十分脆弱,一不小心露珠滾落,就會破碎不復存在。”我不禁想到那些後進生,他們就好像不小心丟失了翅膀的天使嗎,那些學生的心靈,不是更需要教師和家長的加倍呵護嗎?

在我們的周圍,往往有這樣的學生,上課不認真影響紀律;成績不及格影響平均分;品行不端正影響他人;行爲不規範影響集體榮譽;一句話,他們是“後進生”。於是,爲師者在埋怨“後進生”的同時,更是把與“後進生”作鬥爭當作班級工作的重心,或冷嘲熱諷,或嚴盯死防,或冷落懲罰,或驅逐出“班”。總之,大家都不能容忍“後進生”的存在,原因很簡單,因爲這些後進生會攪混“班級”!雖然可以理解,但是理解不等於贊同。沒有人會否認教育是一種崇高的事業,她的崇高主要體現在對現實的超越、對世俗的批判上,一味追求現實得失的教育非但無法讓人體驗崇高,反倒讓人覺得爲師者是多麼功利,多麼自私,多麼目光短淺!靜下心來想一想,學校有強弱,師資水平有高低,辦學條件有差異,我們爲什麼就不能容忍“後進生”的存在呢?一個後進生對班級而言是五十分之一,而對他的家庭而言卻是百分之百,哪個後進生不是父母眼中的心肝寶貝呢?哪個孩子希望自己成爲“後進生”呢?他們不是一直在努力嗎?只是,被不小心折斷了自己飛翔的翅膀,有誰知道他們的痛,他們的委屈?

其實,學生的可塑性很強。從生理、心理的角度看,他們渴望被喜歡、被注意、被關愛。有多年教育體驗的老師都知道,當一屆屆的學生離開校園進入社會後,頭腦活絡、吃苦耐勞、善於合作、勇於創新的往往是你眼中曾經的“後進生”;闊路相遇,大老遠跑過來叫聲“老師好”的往往是你眼中曾經的“後進生”;逢年過節,跟你貼心地電話拜年或登門探望的還是這些你眼中曾經的“後進生”!

一旦懂得了這個道理,我們在面對這些受傷的天使時,怎能不頓生憐愛之情呢?要關注他們,並給他們更多的愛,甚至更多的偏愛。作爲教師要善於與學生一起學習,做學生們的大朋友。在課堂上,還是在生活中,都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儘可能地讓他們感到老師的關愛。這樣的次數多了,學生心裏自然對教師積存着一份親近,自然感受到了教師的一份關愛。

當我們教師用愛的心態去對待學生的'每一次過失,用愛的心態去等待學生的每一次進步,用愛的目光去關注學生們的每一個閃光點,用愛的心情去讚許學生的每一份成功時,我們就贏得了學生們的心,就獲得了教育的主動權。愛的情感可以溫暖一顆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頭。當學生們體驗到老師對自己的一片愛心和殷切期望時,他們就會變得如此可愛,他們的潛力是巨大的,無窮的!

願教師那暖暖的愛會讓我們的後進生再生羽翼,教師那深深的愛會讓我們的後進生象天使一樣在我們的眼前飛起!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10

前段時間讀了李希貴老師的《做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收穫頗多,最近在讀鄭傑老師的《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一書,讓我對於教師這個行業有了一些新的感悟。

其中有兩點讓我感悟很深,一是對美好的事物應保持敏銳。書中說,一個享受現世幸福的人,就要對美好事物保持高度的敏銳。這樣你纔會發自內心地愛孩子,並因爲愛而滿心歡喜。不是缺乏美好的事物,也許缺乏的只是我們的心境和胸懷。

確實如此,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有時候可能會因爲學生的表現不好,成績不好而對這個學生的評價不太好,其實這是不對的,我們只是看到了事情的其中一面,而沒有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沒有發現那些“美好的事物”。我們應該敞開胸懷去看我們的學生,接納我們學生的一切,畢竟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有他自己獨特的一面,優秀的一面,我們應該敏感地去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並加以“利用”,使其更好的適用於學生的全面發展。我們應該對身邊的一切事物都敞開胸懷,讓我們置身於一個充滿美好事物的世界中。

二是要繼續學習。書中說,學習可能就是這樣一種東西,它使學生親近你,使你永葆活力,使你有魅力。最終,因爲學習,你擁有你的工作,你將學習與工作合在了一起,甚至你的美好生活有一大半在工作中實現了。能勝任你現在的工作,是你繼續學習的唯一重要的理由。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普通人都明白要一直學習的重要性,更何況是我們教師,曾經在教育界非常流行的一句話說,“要給學生一杯水,老師要有一桶水”,這句話就是讓我們繼續學習的最好解釋。在信息高速發達,社會快速進步的今天,這句話更加適用。

如果老師沒有足夠豐富的經驗,就不能很好地教育學生。教師經過長時間的專業學習,應該說,都已經把自己的一桶水裝滿了,裝滿了這桶水並不表示萬事大吉,新時期的教師更要不斷學習,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隨時“添水”、“換水”,不要使自己的一桶水成爲“陳年老水”。在信息時代知識更新迅速的.今天,老師僅僅滿足於原有的一桶“陳年老水”,不及時的對自己的一桶水更換更有營養價值的“優質礦泉水”和“活水”是不可取的。所以我們要不斷的努力繼續學習,更好地勝任我們現有的工作。

每一本書都是一個人的精神財富,《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這本書確實值得一讀,尤其是從事教育的工作者們。從這本書中,一名普通教師的我,讀出了很多人生哲理,教育智慧,也讓我深思。我相信,如果你也一起分享了這本書,作爲教師,你是快樂的,作爲你的學生,他們的生命也會非常精彩。以上只是我的幾點感想,其實書中的每條建議都帶給我不同的感受,我想我現在最應該做的是將這些教育智慧賦注於教育實踐中,努力成爲一名成功而幸福的教師。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11

歌德這樣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對話。”

最近,我認真閱讀了安奈特·L·布魯肖的《給教師的101條建議》。

讀此書,給我很多收穫,帶給我教學上許多建議,在原來教學中的許多疑慮一下煙消雲散,裏面收入了101個教育小故事,涉及教育的各個方面,有教師教育孩子的心得,有課堂上意外發生後的隨想,有轉變觀念的體會,有關愛孩子的收穫……

讀着書中的'故事,我不由聯想到了自己,如果我遇到了類似的情況,我會如故事中老師一樣如此的對待學生嗎?當意外發生時,當學生的行爲已經超越了底線,我會如何呢?我會和故事中的老師一樣一笑了之,靈活的對付,還是會大發雷霆,以自己的威嚴壓載學生個性的閃現?我不得而知,但是我已經在慢慢轉變我自己,慢慢融入到孩子們中間,成爲他們最爲可親的朋友。

讀過此書,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後一章節:不要放棄任何一個孩子。其中講到“優秀的老師,讓差生變好,讓好生更優秀。學生失敗的同時,我們也失敗了。”反省自己,我所教的班裏差生較多,每次上課他們都會思想開小差,跟不上進度。久而久之,他們就成了我的眼中釘,肉中刺,輕者無視他們的存在,重者懲罰他們。

現在想來感到很慚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長,都有自己的分工,自己的生存方式,何必強求十指一樣長呢?我們作爲教師,不是隻培養參天大樹,而是讓每朵小花都開得燦爛。他愛音樂,就讓他成爲一名音樂家;他愛美術,就讓他成爲一名小畫家……那樣,我們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一切爲了學生。

教育故事,就像長河裏的涓涓溪流,平淡而又長遠;教育故事,平常中包藏着經典,蘊含着永遠。每天,每週,每月,記錄一個小故事,將一個個鮮活的案例呈現出來,可以幫助更多的老師拓寬視野,提升修養。讓我們一起,記錄下身邊發生的一個個教育故事,提升自己,更爲他人提供一個範例。相信我心一定有收穫。

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對於我們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太多,而做爲年輕教師的我知道的東西又太少了。教師只有再度做爲學生,拿起書本,不斷地充實自己才能與時俱進,不斷以全新的眼光來觀察和指導整個教育過程。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創造性地開展教書育人工作。

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態度,比態度更重要的是毅力。

這本書帶給我思考的地方還有很多很多,這不是一個終結點,而是爲我打開一扇門。在今後的工作中我還要繼續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蘊和素養,也希望自己能夠有機會多閱讀類似這樣的好書,能在教育事業上取得更大的成功。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12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部著作寫得真好。有太多的需要借鑑之處。有一點對我影響最大。學生學習具有差異性。爲什麼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師乾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呢?這是因爲在學校生活的最重要的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裏,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緣故。我們不妨打個比方:讓所有剛剛入學的7歲兒童都完成同一種體力勞動,例如去提水,一個孩子提了5桶水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個孩子卻能提來20桶。如果你強迫一個身體虛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夠20桶水,那麼這就會損害他的身體,他到明天就什麼也幹不成了,說不定還會躺到醫院裏去呢!兒童從事腦力勞動所需要的`力量,與從事體力勞動是一樣的,也是各不相同的。一個學生對教材感知、理解、識記得很快,在記憶中保持得長久而牢固;而另一個學生的腦力勞動進行得就完全不同:對教材感知很慢,知識在記憶中保持得不久而且不牢固。雖然到後來(這是很常見的事情),正是後一個學生在學習上、在智力上發展上,比最初學習較好的那個學生取得了大得多的成就。學習上的成就,對於一個學生來說,“五分”是成就的標誌,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說,“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了。教學與教育的技巧就在於,要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中的樂趣。能否保護和培養每一個學生的自尊感,取決於教師對這個學生在學習上的個人成績的看法。不要向兒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教師應當善於確定:要通過怎樣的途徑,要經歷什麼樣的阻礙和困難,才能引導兒童接近教學要求所規定的水平,以及怎樣才能在每一個學生的腦力勞動中具體地達到目標。

作者寫得這些內容就是闡述了,在教學中學生學習是有差異性的,不能一刀切下去。尤其是國小生是發展中的人,是獨立的人,不可能一樣的,有快有慢也是非常正常的。這對我啓發很大,我作爲教育工作者,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不能把學生看做一個模型的產品,我們也不是生產一種型號的產品。在平常的課堂教學中,我們教師要看到學生的個性差異性,用不一樣的標準來要求不同的學生,每一個學習內容,要求不同的學生達到不同的水平,比如對認知快的學生,就要求既要掌握好,又要在知識的橫向與縱向上達到發展。對一些認知慢的學生要求他掌握好基本知識就好了,設定一定的步驟來逐步發展。通過學習的階梯性達到比較高的水平,我看到了有的學生後來的發展也是非常不錯的,如果有的優秀的學生在非智力因素上出現問題,也會導致學習水平的直線下降的。

我們每一位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學觀與學生觀,用科學的眼光與方法去工作,才能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收到豐碩的成果,我確信這一點。也希望我們教育同行,能從現在做起,認真學習教育理論,更新教育觀念,用科學的教育理念指導自己的教育行爲。把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做得更好。爲追求與實現自己的教育理想而作出自己的努力。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13

從寒假到現在,我已經大致的翻遍了這本《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裏面有一條是建議教師要有寬容精神的,尤其吸引我。前陣子我讀了一本書,叫《寬容學生》,現在我就來談一下我對寬容的感覺。寬容是愛,寬容更是有效的教育方法。雖然我執教才一年不到的時間,可是我對這寬容學生卻特別有體會。可以說我品嚐到過寬容的甘甜,它是那麼的使人激動,又感到欣慰。

寬容是種美德,我是這樣教育學生的。同樣我也是這樣做的。我從不因爲一件學生做錯某件事而大聲呵斥他,因爲我覺得我們是平等的,人並非完美,都有做錯事的時候,我總是讓學生自己來找錯在哪裏,當初是怎樣想的,現在是怎樣認爲的,我不羅列學生的缺點和錯誤,我常常讓他們自己來找問題出在哪,因爲我覺得尋找的本身就是一種反思,對於一個學生來說,反思自己過去做的事中哪些是對而哪些是錯,是一種清理思路的做法,因爲學生犯錯很多時候是因爲他們沒有正確的是非觀。在他們做錯事時,我不罵他們,我以提建議的方式,給他們列舉如果這樣或那樣處理會不會比現在這樣的結果好很多呢,我覺得這樣比對他們說你應該怎樣要好的多。我也不會因爲幾次犯錯就認定他是個品行壞的學生,我覺得人都是發展着的,尤其是學生,更應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他們。

書上說在課堂上要寬容、尊重學生,課堂教育教學中,對待學生平易近人,語言平和委婉,儘量做到心中有學生,當學生課堂回答有困難時,不責怪,不漫罵,更不嘲笑,而是耐心地走近他,循循善誘,讓學生感到一種親切感,把心中想說的,能說的表達出來。我上課就是這個樣子的。剛從大學裏出來,我向往的課堂是輕鬆有趣,自由發言的,我想讓我的學生上我的課就像是一種享受。我的課堂不拘謹,我允許學生自由發問,當你有不懂時可以隨時舉手發言,所以學生上我的課還是挺有興趣的,因爲他們喜歡我幽默的語言。當他們回答我的問題時,我總是給予他們很高的評價,當他們不會回答時,我就換種方式啓發他來思考問題,我讓那些學生在課堂上重拾自信。

寬容不僅要體現在課堂上,還要體現在課堂之外,只有當寬容體現在整個教育教學的過程之中,我們的教育才能收到好的成效。當我寬容的對待我的學生時,發覺自己的心情越來越平穩了,遇事都能冷靜考慮,對學生中出現的這樣那樣的問題和事情能做出比較合理的解決,也很好地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更使我欣慰的是,在孩子們的心目中,他們已經開始把我當成朋友了!我贏得了學生的信賴,他們什麼事都願意和我講。

俗話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人總有犯錯誤的時候,尤其是非智力型後進生,犯錯的機會更大。當學生犯錯的時候,要從愛護的角度出發,老師要幫助教育他們,實踐證明,他們能改正過來。寬容決不是放任不管,而是蘊含着班主任對他們的無限期望,它跟嚴格要求是相輔相成的。今後,我將努力耕耘在寬容這片充滿陽光的土地上,使其碩果累累。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14

編者在序言裏寫到,現在出版的學前教育類書籍中,真正適合一線幼兒教師閱讀的偏少,而所有的書大體都會分爲兩種,一種是理論性的,讓我們只能是望而興嘆;另一種是實用類的,像環境創設呀、活動方案呀,雖然實用,但是這樣我們就是“拿來主義”,不去再動腦筋,侷限了我們的創新和反思能力。而《給幼兒教師的建議》一書沒有大篇的理論,書裏幾乎都是些幼兒園有經驗的一線教師寫出來的他們對日常工作的經驗,涉及到了我們工作中的各個方面,看這本書真的能讓我找到自己的影子,從而對自己的工作進行思考和反思。

在《給幼兒教師的建議》一書中,就對於幼兒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最頭痛的家長工作,一些教師說出了她們的想法和在實踐中的做法,我看了也感想頗深。

家長工作在是幼兒園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也是幼兒園工作的一個難點,在工作中,常常能聽到老師們關於家長的不滿,的確現在幾乎都是六個大人對一個孩子,家長的溺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都會給教師的工作帶來一定的困擾,如果家長工作做不好,對於教師以後的工作都會有產生一定的影響。

作爲一名幼兒教師,首先我們要理解家長們的想法,要以平等的態度來對待家長,不能高高在上,自以爲是,要尊重他們正確的觀點,也要耐心、虛心、誠心的聽取家長的一些合理的建議,這樣營造出來的環境,纔會讓家長樂意聽你說話,願意與你交流。

第二、要及時的將孩子的優點、點滴的進步及時的告訴家長,不要吝惜自己對幼兒的讚美。教師對孩子的一句微不足道的`稱讚,都會讓家長感到高興。這種獎賞性的行爲不僅讓孩子們樂於去努力,也讓家長更加輕鬆、自信、愉快的面對老師,更能主動地與教師交流孩子目前存在的不足或者困惑,以期待得到教室的指點與幫助。

第三、因爲家長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的不盡相同,這也需要教師更深入的瞭解家長,以便能有針對性的與家長溝通,針對家長的個性問題幫助其想對策、想方法。

第四、教師要經常的換位思考,要體諒家長,因爲在家長眼中,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哪怕是孩子們犯了錯,也會認爲孩子們年齡小等等,所以這就容易跟老師產生矛盾,影響兩者之間的關係,如果教師能多站在家長的角度去理解家長,讓家長感受到教師是真心喜愛、關心他們的孩子,家長就會變得更容易接受教師的一件和建議。

第五、教師要以一顆真誠、善良、理解的心去表現對孩子的關愛之情,從而換來家長的心愛。

在書中的最後寫了這麼一句話:因爲理解,所以支持;因爲支持,所以愛;因爲愛,所以家園的教育才會更和諧。的確只有家園的目標只有一個就是孩子,如果我們都愛孩子,都互相理解、支持,那麼家長工作還有什麼可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