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中英文互譯中習語的翻譯論文

  一、 東西方文化差異造成的習語表達差異

談中英文互譯中習語的翻譯論文

1、宗教信仰方面的差異 我們知道,宗教是一個民族信仰的體現,信仰與人們的日常生活、交流又密切相關,多以東西方宗教信仰方面的差異就造成了習語表達方式上的差異:在中國傳統的宗教信仰中,有玉皇大帝、有如來佛祖,下雨有龍王、打雷閃電有雷公和電母、人死後要到閻王殿報到

,這些事物在西方是不存在的,所以就有“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我佛慈悲”、“借花獻佛”等習語;而在西方,人們信仰基督教,他們認爲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上帝創造的,同時世間萬物的變換、運行也是在上帝的主宰下進行的,所以他們的習語往往與上帝有關,比如“God be with you”、“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2、 歷史傳承方面的差異

我們知道:東西方的歷史是有着很明顯的差異的,這也是造成文化差異的.一個重要因素,而這些習語、諺語都是在歷史文化的沉澱下積累出來的文化精髓,所以歷史傳承的差異也是導致東西方習語表達方式不同的原因。比如漢語中的“葉公好龍”,其實講的就是一個故事,而將其翻譯爲英文的時候,不可能再將這個故事複述出來,所以就要用一種簡單、明瞭的方法將其翻譯出來,那就是首先理解其意圖,再用英文表達,professed love of what one really fears是現在比較認可的一種翻譯,“聲稱喜歡而其實是恐懼”,這也符合典故中的含義。同樣的道理,“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翻譯則爲The trick is all too evident to the man in the street。

  3、 風俗習慣方面的差異

由於宗教信仰的差異以及歷史傳承的差異,勢必會導致風俗習慣方面的差異,比如對待“龍”這一事物的差異,在東方,龍是神聖、高貴、美好、皇家的代表,例如“臥虎藏龍”、“龍飛鳳舞”、“龍鳳呈祥”、“生龍活虎”等等,而在西方,龍則是一種惡魔,是邪惡、兇殘的象徵,所以比如“望子成龍”就不能翻譯爲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 dragon,那樣就是咒人家的兒子成爲像惡魔一樣的人,而是應該根據原有的意思進行翻譯: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 somebody,希望某人的兒子成爲重要人物或有名氣的人物。

  4、 地理位置方面的差異

我們知道,在我國,由於地勢西高東低,河水大多向東流,所以也就有“大河向東流”、“黃河之水天上來”等說法,而在西方是有不同的體現的;另外,由於受季風氣候的影響,我國冬天是“凜冽的北風”,春天則是“盼望着,盼望着,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即“東風”是受歡迎的、受喜愛的,例如“紫氣東來”、“東山再起”等等,而在西方,比如英國,他們的東邊是歐洲大陸,自古由於戰亂頻繁,他們對“東”是十分厭惡的,相反,他們喜歡“西”,例如雪萊的“Ode to the West Wind”,即《西風頌》,其中的一句“O , Wind , if winter comes ,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啊,西風,假如冬天已經來臨,春天還會遠嗎?))成爲經世名言。

  二、 英漢互譯的一些原則與方法

翻譯的作用就是讓人們更好的理解原話的意境,所以既要簡單,又要保持原意,用魯迅先生的話說就是“凡是翻譯, 必須兼顧着兩面, 一當然力求其易解, 一則保持着原作的丰姿”。

  1、 直譯法

這是最常見的一種翻譯方法,就是在不改變原句的語言規範、不引起錯誤的情況下,同時保留原句的民族特色、地方色彩的翻譯方法,例如“Well began,half done”就可以與“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直接互譯,其意境沒變;又比如Easy come , easy go就可以與“來得容易去得快”直接互譯,at sixes and sevens 可以譯爲“亂七八糟”。

  2、 意譯法

由於某些語句含有特定的典故或是案例,直接翻譯比較麻煩,所以採用意譯的方法,即意思相同的翻譯就可以是譯文簡單明瞭,比如常見的“When in Rome , do as the Romans do”,如果是直譯的話就是“在羅馬就按羅馬的規矩來”,而其實它的意思是“入鄉隨俗”,所以採取意譯的方法是很有必要的。比如西方人在祝壽的時候往往會說“As old as Methuselah”,Methuselah是《聖經》中的一個人物,非常高壽,就如同中國的彭祖,直譯是“像瑪土撒拉一樣高壽”,很多人可能不理解,如果直接翻譯爲“壽比南山”、“長命百歲”就會使讀者容易理解。

參考文獻:

[1]黃冠 從文化差異的角度論中英文習語翻譯《重慶三峽學院學報》 2010 第4期

[2]過家鼎 翻譯中如何正確使用中英文的成語和諺語《上海翻譯》 2005 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