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分析的方法高中生物實驗

1.實驗分析的一般方法——“四步分析法”

實驗分析的方法高中生物實驗

筆者在實驗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實驗分析的能力,並就實驗分析的方法進行了初步探索,總結歸納成了“四步分析法”,即從取材、藥品與試劑、步驟及操作、顯微鏡的使用四個方面對實驗進行分析的方法。

1.1第一步:取材分析

正確取材是實驗成功的第一步。有的學生實驗失敗的原因,往往是取材不正確而引起的,因而在實驗分析時,要首先考慮取材是否正確。例如,實驗一“觀察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以下簡稱“實驗一”)中,準確切取洋蔥根尖生長點部位,是實驗成功的前提。一些學生製成的裝片中往往看不到或看到很少的分裂相細胞,就是因爲切取部位正確導致的,即沒有選準根尖的生長點部位。實驗二“觀察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以下簡稱“實驗二”)中,取材部位應該是在新鮮的洋蔥鱗片葉外表皮的紫色較深處。而在內表皮或紫色很淺的部位取材,往往觀察不到或僅有很少紫色液泡。實驗三“觀察根對礦質元素離子的交換吸附現象”(以下簡稱“實驗三”)中,剪取的是有活性的根,如果是死根、爛根,則觀察不到預期的結果。實驗四“葉綠體色素的提取的提取和分離”(以下簡稱“實驗四”)中,選取的時片要肥厚、色濃,而老葉、發黃的葉子則不能選齲

1.2第二步:藥品與試劑分析

藥品與試劑的量、濃度、純度等都是影響實驗正確結果的重要因素,要逐一檢查,不能忽視。

1.2.1關於量的問題。有些實驗對藥品與試劑的量有一定的要求,如實驗四中,丙酮、層析液的量就要按規定使用:提取5g葉片中的色素,用2ml丙酮是適中的,若丙酮過多,會使色素濃度降低,減少濾紙條上色素的量,使分離效果不明顯;若丙酮少了,色素提取又不充分。色素分離時,向燒杯中例入層析液時,其量的標準是液麪不能超過1cm(距燒杯底),否則將沒及濾紙條上的濾液細線,色素就迅速溶解到層析液中去了,結果在濾紙條上得不到相應的色素分離圖譜。

1.2.2關天濃度問題。實驗中,規定的濃度,都是人們經過多次試驗後,認爲最適合的。實驗員在實驗前配製藥品與試劑時,濃度要配準,否則將會影響學生實驗。如蔗糖溶液濃度較高時(高於30%),會使細胞因發生強烈質壁分離而失水過多,細胞死亡,不能復原。亞甲基藍溶液在配製時,要求更高,濃度高一點點,就會影響根的活性。

1.2.3關於純度問題。有的實驗如實驗三對試劑的純度有蔣高的要求,如果所用蒸餾水中混入雜質陽離子,或用自來水代替,則漂洗時,不僅洗去了浮在根細胞表面的亞甲基藍陽離子,而且也會把吸附在根細胞表面的亞甲基藍陽離了交換下來;在對比實驗中,含雜質陽離子的蒸餾水也會變藍。

1.3第三步:步驟及操作分析

步驟及操作是否正確是影響實驗結果的主要因素,故應重點分析,主要有以下三種情況。

1.3.1漏做某個實驗步驟。實驗步驟不能少,如實驗一中,根尖用10%鹽酸解離後,若不經漂洗直接染色,則染色效果極差,因爲根尖上附着的鹽酸將和鹼性染料起中和反應,從而影響着色;製片時,用鑷子尖把根尖開碎,這一步也易漏掉。實驗三中根經亞甲基藍染色後,若不用蒸餾水反覆沖洗,在後面的對比實驗中,蒸餾水也將變藍。

1.3.2操作方法錯誤。在具體操作某個步驟時,沒有按規定的操作方法做,肯定會影響實驗結果。如臨時裝片製作時,有的學生將蓋玻片直接放在清水滴上,這樣製成的裝片中,氣泡較多,嚴重影響觀察。實驗二中,應用鑷子撕取洋蔥表皮,而不少學生是用刀片削或挖,以至取出的表皮較厚,這樣在顯微鏡下也就看不到單層細胞。

1.3.3操作不嚴格。如解離、染色時間不夠,漂洗的時間或次數不足。製作洋蔥表皮臨時裝片時,未將清水滴中捲起的表皮平展開來;做質壁分離復原實驗時,滴入清水的次數少,濾液細線劃得不細不齊都會對實驗果有一定的影響。

1.4第四步:顯微鏡的使用分析

需用顯微鏡的實驗,有時會因爲顯微鏡的操作,鏡頭污染等問題,而影響觀察,看不到已經出現的現象或結果。顯微鏡的操作要按一定的程序進行,如對光程序、高倍鏡觀察程序等。有的學生不按程序操作,結果既耽誤了時間,又觀察不到相應的結果,而且易損壞顯微鏡。例如常有學生在用高倍鏡觀察時,把蓋玻片壓碎了,弄髒了鏡頭,就是由於這些學生在下降鏡筒時,眼睛看的是目鏡而不是物鏡,這樣,鏡筒下降到什麼位置就不知道了。正確的程序應該眼睛看着物鏡,同時下降鏡筒,讓物鏡接近裝片,然後眼看目鏡、調節細準焦螺旋直至觀察到清晰物像。此外,目鏡或物鏡頭被嚴重污染、焦距沒有調好、放大倍數不夠、視野較暗、標本不在通光孔的中心位置等諸多因素,都會直接影響觀察。

以上介紹的“四步分析法”緊扣教材,貼近學生的知識水平,符合學生的思維習慣,容易被學生接受並掌握,而且經過嘗試,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該方法可以作爲高中生物實驗分析的一般方法。

2“四步分析法”的應用

“四步分析法”可以在實驗課上講授,也可以在實驗(理論)專題複習課中講授。在具體的實驗分析或解題過程中,既可順次運用,亦可綜合運用,具體問題,靈活分析。

例1.實驗一中,在顯微鏡視野裏,幾乎看不到分裂相細胞,試分析其原因。

分析:①從取材角度看,可能是沒有取準生長點部位導致的;②從步驟及操作角度看,可能是沒有壓片過程導致標本太厚,看不到單層細胞;③從顯微鏡使用角度看,可能是沒有移動尋找。

例2.實驗二中,質壁分離後進行復原時發現復原效果較差,其原因可能有哪些?

分析:①蔗糖溶液在配製時,濃度過大,質壁分離強烈,細胞失水過多而死亡;②質壁分離時間長了,未及時復原,細胞死亡;③滴入清水次數少或只滴入一次。

例3.實驗三中,在做對比實驗時,蒸餾水也變藍了,分析其原因。

分析:①是沒有漂洗或漂洗次數少;②是蒸餾水中混入了雜質陽離子。

高中生物必修1實驗:用顯微鏡觀察多種多樣的細胞

1、顯微鏡的使用:取鏡→安放→對光→壓片→觀察→收放。

(1)低倍鏡使用:(觀察任何標本都必須先用低倍鏡,且標本應透明)

(2)高倍鏡使用:

先使用低倍鏡確定目標→移動裝片,使目標位於視野中央→轉動轉換器,換用高倍鏡→

調焦(轉動細準焦螺旋)(視野較暗,可調反光鏡或光圈)

2、顯微鏡使用注意事項:

(1)成像特點:放大倒立的虛像。

(2)放大倍數計算:物鏡的放大倍數×目鐿的放大倍數。放大倍數指的是物體的長或寬。

(3)物像的移動方向與裝片的移動方向相反。

(4)低倍鏡下成像特點:物像小、細胞數目多、視野亮。

高倍鏡下成像特點:物像大、細胞數目少、視野暗。

(5)物鏡和目鏡的判斷:物鏡有螺紋,目鏡無螺紋。

(6)放大倍數的判斷方法:

目鏡:鏡頭長放大倍數小,鏡頭短放大倍數大。

物鏡:鏡頭長放大倍數大,鏡頭短放大倍數小。

物鏡與裝片之間的距離:距離近放大倍數大,距離遠放大倍數小。

(7)顯微鏡的有關性能參數。最重要的性能參數是分辨率,而不是放大倍數。

1.高倍鏡的使用時注意

(1)低倍鏡使用過程中,下降鏡筒時必須雙眼側視鏡筒,防止鏡頭撞到玻片。

(2)低倍鏡找到物像後,換上高倍鏡時,觀察過程中只能使用細準焦螺旋。

提高生物解題能力的方法

要解答好,只是記住或理解了教材中的點是遠遠不夠的。這是因爲有相當多的難題。這些難就難在其中存在着障礙,障礙將會隨着解題步驟的展開而呈現出來。中有障礙,就應該有相應的排障,即解題。因此,要解答好試題提高表達的準確率,還得熟悉一般的解題程序,學會並運用一般的解題。

審題的方法與技巧

一、避免定式

有些試題的已知條件是出題者對教材中的有關知識、平時已做過的試題、接觸過的某些提法稍作更動後列出的,目的在於檢驗是否具有善於發現問題的。對於這類試題,如果在審題時,粗心大意,憑經驗辦事,勢必犯思維定勢的錯誤。

例:在番茄中,紫莖和綠莖是一對相對性狀,缺刻葉和馬鈴薯葉是一對相對性狀,控制這兩對相對性狀的等位基因,位於兩對同源染色體上。現將紫莖馬鈴薯葉和綠莖缺刻葉植株雜交,F1都表現爲紫莖缺刻葉,在F2的重組性狀中,能穩定遺傳的個體佔的比例爲( )

A、1/8 B、1/3 C、1/5 D、1/16

有很多同學選擇了B(1/3)項作爲答案。出現這種錯誤的原因,是在審題時由於思維定勢,原封不動地套用了生物教材中,在親代用黃色圓粒豌豆與綠色皺粒豌豆雜交這一典型的遺傳實驗的內容,而確定出的答案。如果在審題時能認真一些,不憑經驗辦事,就可以弄清題幹中列出的"F2的重組性狀(相對於親代的紫莖馬鈴薯葉、綠莖缺刻葉)"應該是紫莖缺刻葉、綠莖馬鈴薯葉這兩種重組表現型。答案爲:C。

二、避免概念混淆

有些試題的題幹或供選擇中由於設置了容易混淆的概念作爲障礙,如果沒有試題中會存在易混淆的概念的這種意識,或者審題不仔細,就會導致無法得出答案。因此要避免概念混淆,一是要建立試題中可能存在易混淆概念的意識,二是審題時要仔細,注意發現易混淆的概念。

例:人的一個受精卵中的DNA分子數爲( )

A、23個 B、23-26個 C、大於46個 D、46個

有很多同學選錯了D項作爲答案。出現這種錯誤的原因是將DNA等同於了染色體。實際上,DNA除了染色體上含有以外,線粒體中也有。答案爲C。

三、排除迷惑條件

有的試題中列出的條件不採用則罷,用了反而容易使解題誤入歧途,得出不正確的答案。這類條件就叫做迷惑條件。"排除迷惑條件"就是指在審題時,認真仔細地將題幹中的迷惑條件找到,並予以捨棄的一種審題方法。

例:將燕麥胚芽鞘尖端套上一個不透光的錫紙小帽,然後在暗室中從左側光照,胚芽鞘將( )

A、向左側彎曲 B、不彎曲 C、向右側彎曲 D、無規律彎曲

這道試題題幹中的"然後在暗室中從左側光照"這一短語就是一則迷惑條件。胚芽鞘只能直立生長。答案爲:B。

例:利用稻種出芽長成秧苗來繁殖水稻的生殖方式屬於( )

A、出芽生殖 B、營養生殖 C、卵式生殖 D、孢子生殖

這道試題有些同學錯選了A,原因是被題幹中的"出芽"這一條件給迷惑了,如果扣住了題幹中的"稻種"這一條件,進而弄清了水稻種子是由受精卵發育來的就不會被迷惑了。答案爲:C。

四、找出隱藏條件

"找出隱藏條件"是指在解答有些試題時,既要注意發現題幹中列出的顯而無用的迷惑條件,予以排除;又要善於發掘出藏於題幹之中未顯露出來的必要條件的一種審題方法。需要用"找出隱藏條件"審題的試題與需要用"排除迷惑條件"審題的試題的區別。

例:人類的一個卵細胞中有23條染色體,人的一個紅細胞中所含的染色體數目是多少條?

該試題題幹中"人類的一個卵細胞中有23條染色體"是顯而無用的迷惑條件,用這一條件來推算人的一個紅細胞中所含有的染色體數,只能得出錯誤答案。"人的紅細胞中沒有細胞核"是教材中的特殊知識點,是在審題時應該發掘出來的藏而不露的條件。答案爲:0條。

例:西瓜含水量多,營養豐富,是解暑的佳果。一株生長旺盛正在結果的西瓜植株,由根系吸收的水分主要用於( )

A、光合作用 B、果實的生長髮育 C、蒸騰作用 D、植物生長

這道試題題幹中的"含水量多""正在結果的西瓜植株"有迷惑作用,有些同學將其當成了必要條件,而錯選了(D)或(B)。在解答這道試題時,要用到的一項隱藏條件是:植物在生長髮育的任何階段,吸收的水分都主要用於蒸騰作用。找到了這一隱藏條件,迷惑條件也就排除了。答案爲:C。

五、找到簡捷條件

"找到簡捷條件"是指在閱讀題干時,要注意搜尋到有利於使解題的過程變得簡單而快捷的條件,從而得出正確答案的一種審題方法。

例:在進行有絲分裂的一個細胞週期中,某細胞的染色體、DNA和染色單體數之間的比是1∶1∶0,該細胞所處的時期是( )

A、間期和前期 B、前期和中期 C、中期和後期 D、後期和末期

解答這道試題時,如果扣住了題幹中的"染色單體"爲"0"這一條件,會很快找到答案。

例:一條信使RNA鏈中,(A+C)/(G+U)=0.8,則轉錄它的那個DNA分子中,(T+G)/(A+C)爲( )

A、0.125 B、0.8 C、1 D、無法確定

題幹中的"信使RNA鏈中,(A+C)/)G+U)=0.8"是使解題變得繁瑣的條件,解答這道試題時,只需發掘出另外一個藏而未露的條件一"鹼基互補配對原則",可知模板DNA分子中的鹼基T=A,G=C;即(T+G)/(A+C)應該等於1。答案爲:C。

六、簡化已知條件

有些以文字敘述的形式表述已知條件的試題,或因篇幅較長,或因條件繁雜,在審題時,特別是在審題時,由於緊張或急切,往往閱讀到題乾的後面就忘記了前面的內容。對此此類試題,如果不解決審題的方法問題,是很難審明題意的。當遇到這類試題時,在審題時如果能對已知條件作必要的簡化。

例:17世紀荷蘭科學家Helmont在一個花盆中放入90公斤的乾土壤,澆入雨水,並在其中栽上一盆重25公斤的柳樹苗,用一個穿孔的鐵板蓋在花盆上,只允許氣體和水進入。五年以後將樹移出稱量,增加了75公斤,將土壤乾燥後發現僅少了60 克。⑴這株樹從土壤中得到了什麼而使土壤乾重減少?⑵爲什麼樹增加的重量大大超過土壤減少的重量?

這道試題的冗長的已知條件是出自教材以外的。採用"簡化已知條件"這種方法審題,可以明確已知條件是在表明,這株植物增加的重量遠遠大於它從土壤中吸收的物質的重量。

七、圖示已知條件

有些試題的已知條件中,涉及的要素或環節較多,且這些要素或環節之間的關係繁雜,難以全面準確地把握,但是,如果將其轉化成圖解,就可以將已知條件中涉及的各種要素或環節及它們之間的關係展示得一目瞭然。

例:某牛中,基因型爲AA個體的體色爲紅褐色;aa的個體爲紅色;Aa雄牛爲紅褐色,雌牛爲紅色。一頭紅褐色的母牛生了一頭紅色小牛,這頭紅色小牛的性別應該是_______性別的。

有很多同學在解答這道試題時,理不清頭緒,而無從着手。如果能首先將已知條件轉化成圖解,再根據圖解就好解答這道試題了。已知條件可以轉化所示的兩幅圖解:

圖解1 基因型: AA Aa aa

↓ ↓ ↓

表現型: 紅褐色 紅褐色 紅色 紅色

性 別: 雄或雌 雄 雌 雄或雌

圖解2 P 紅褐色母牛 × 雄牛

F1 紅色小牛

八、找到關鍵詞、詞組

有些試題的題幹或供選項中的詞(非生物專用詞或生物專用詞)、詞組或短語,本身的內涵並不深刻,但是,如果審題不認真,忽視了它們,就會難以得出正確答案。"找到關鍵詞、詞組"是指在閱讀題乾和選項時,要注意尋找試題的題幹或供選項中與順利解答好試題有關的詞。

例:人體在劇烈運動時,骨骼肌細胞的能量直接來源於( )

A、葡萄糖的分解 B、脂肪的分解 C、肌糖元的分解 D、ATP的水解

九、全面發現表達形式

已知條件的表達形式有多種,最常見的是文字敘述這種形式;有些試題的已知條件是單獨用圖來表達的;還有一些是用圖結合圖注來表達的;另外還有一些試題的已知條件既有文字敘述的內容,又有圖和圖注。對於已知條件同時含有多種表達形式的試題,有的同學在審題時,或因沒有這方面的意識,或因急躁,對多種表達形式丟三漏四,而不能全面弄清已知條件,使解題出現障礙。

例:胸腺嘧啶脫氧核糖核苷(簡稱胸苷)在細胞內可以轉化爲胸腺嘧啶脫氧核糖核苷酸,後者是合成DNA的原料,用含有3H-胸苷的營養液,處理活的小腸黏膜層,半小時後洗去遊離的3H-胸苷。連續48小時檢測小腸絨毛的被標記部位,結果如下圖(黑點表示放射性部位)。

請回答:

⑴處理後開始的幾小時,發現只有a處能檢測到放射性,這說明什麼?

⑵處理後24小時左右,在b處可以檢測到放射性,48小時左右,在c處檢測到放射性,爲什麼?

⑶如果繼續跟蹤檢測,小腸黏膜層上的放射性將發生怎樣的變化?

⑷上述實驗假如選用含有3H-尿嘧啶核糖核苷的營養液,請推測幾小時內小腸黏膜層上放射性出現的情況將會怎樣?爲什麼?

答案:(1)小腸黏膜層只有a處的細胞能進行DNA複製和細胞分裂。(2)a處的細胞連續分裂把帶有放射性標記的細胞推向b處,直至c處。(3)小腸黏膜細胞上的放射性將會因爲細胞的衰老、死亡、脫落而消失。(4)在小腸黏膜層的各處都可以檢測到放射性,因爲小腸黏膜層上的細胞不斷進行mRNA的合成。

十、把握新穎材料

在平時的訓練和各種考試中,往往含有數量不等的材料源於教材以外的試題,這類試題一般叫做新材料試題。新材料試題有利於檢驗解題者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理論聯繫實際地解答問題的能力 高中政治。由於材料取自教材以外,給人以未曾謀面的新感覺,致使部分解題者,接觸到這類試題便會感到棘手。

可以採用前文所介紹的"簡化已知條件"、"找關鍵詞、詞組"等方法;答案一般在教材中;也有可能出自教材以外,必須由自己組織。

例:紅色酵母與毛黴生長過程中,所需的生長因子及合成並釋放的物質如下表所示。

如果將這兩種微生物培養一起,他們之間構成的關係是一種_______關係。

生物

必須供應的生長因子

被合成並釋放的物質

紅色酵母

嘧啶

噻唑

毛黴

噻唑

嘧啶

這道試題中列出的"紅色酵母"、"毛黴"、"噻唑"均是在所學的教材中沒有接觸過的新名詞,如果在審題時能對試題進行耐心細緻地通讀,同時對列出的條件作必要的梳理,就能把握住這樣一些問題:"紅色酵母"和"毛黴"是兩種微生物;"噻唑"既是紅色酵母的`代謝產物,也是毛黴所需要的營養成分;這道試題是在要求我們,根據表中列出的紅色酵母或毛黴所需的營養成分和代謝產物互爲對方的代謝產物和營養成分,進而推斷出這兩種微生物間的生態關係。

談談學好高中生物課的方法

1、學會收集處理信息

現代社會是信息社會,高中化學,生活中處處蘊含着信息。如電視、報紙雜誌、媒體網絡、旅遊科技、綜藝體育等,經常爲人們提供大量的信息。這些信息中很多是人們普遍關心的鮮活生動的和敏感具體的問題,要善於收集和處理,不斷補充豐富。讓課外要注意博覽羣書,養成良好的信息素養,如走進圖書館,訪問互聯網站,參加社會實踐調查等,及時查閱收集、檢索處理生物信息。這不僅是生物教學的重要延伸,也是收集、獲取信息、充實知識、豐富閱歷的有效途徑。信息就是資源,信息就是知識,要使自己成爲生活和的主人,不斷提高蒐集和處理信息的和培養勇於實踐、創新的意識。

2、學會理論聯繫實際

生物知識內容十分豐富,實踐性強,應用性廣,學習時要緊密結合,密切聯繫周圍的事物和現象、國內外新的生物技術等熱點,讓學生學習更貼近生活實際,更爲鮮活有趣。例如,晝夜溫差大的地區水果爲什麼很甜?肥胖是因爲脂肪吃得太多嗎?還可以調查或觀察環境污染對周圍生物的影響等。學生要儘可能地走進大自然,親身感受生活中的生物知識和現象,將書本、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和能力在現實生活中得到應用,培養觀察分析、活學活用、理論聯繫實際、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實踐創新的能力。

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知識點總結

梳理:

1、界與非界

統一性:元素種類大體相同

差異性:元素含量有差異

2.組成細胞的元素

大量元素:C、H、O、N、P、S、K、Ca、Mg

微量元素:Fe、Mn、Zn、Cu、B、Mo

主要元素:C、H、O、N、P、S

含量最高的四種元素:C、H、O、N

基本元素:C(乾重下含量最高)

質量分數最大的元素:O(鮮重下含量最高)

3.組成細胞的化合物

無機化合物,水(鮮重含量最高的化合物),無機鹽,高一,糖類,有機化合物,脂質,蛋白質(乾重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核酸

4.檢測生物組織中糖類、脂肪和蛋白質

(1)還原糖的檢測和觀察

常用材料:蘋果和梨

試劑:斐林試劑(甲液:0.1g/ml的NaOH 乙液:0.05g/ml的CuSO4)

注意事項:①還原糖有葡萄糖,果糖,麥芽糖

②甲乙液必須等量混合均勻後再加入樣液中,現配現用, ③必須用水浴加熱(50—65)

顏色變化:淺藍色 棕色 磚紅色

(2)脂肪的鑑定

常用材料:花生子葉或向日葵種子 試劑:蘇丹Ⅲ或蘇丹Ⅳ染液

注意事項:

①切片要薄,如厚薄不均就會導致觀察時有的地方清晰,有的地方模糊。

②酒精的作用是:洗去浮色 ③需使用顯微鏡觀察

④使用不同的染色劑染色時間不同

顏色變化:被蘇丹Ⅲ染成橘黃色或被蘇丹Ⅳ染成紅色

(3)蛋白質的鑑定

常用材料:雞蛋清,黃豆組織樣液,牛奶

試劑:雙縮脲試劑( A液:0.1g/ml的NaOH B液: 0.01g/ml的CuSO4 )

注意事項:

①先加A液1ml,再加B液4滴

②鑑定前,留出一部分組織樣液,以便對比

顏色變化:變成紫色

(4)澱粉的檢測和觀察

常用材料:馬鈴薯

試劑:碘液

顏色變化:變藍

高二生物複習方法

轉變科的觀念

對於而言,生物科教學從某種意義上說仍屬於"啓蒙",因爲本屆在時學習的生物既不屬於會考學科,更不屬於學科,許多校的生物課基本屬於走過場,往往是在期末考前劃出一定的範圍或指定幾套練習讓死記硬背.所以在學習生物時,要求學生首先要轉變觀念,要認識到生物無論從的深度還是廣度上來說,都與生物有很大的不同.

另外,教材裏章節之間並不完全是層層遞進的關係,因此我們剛開始學習時可能會感到比較抽象,這時一定不能有畏難情緒.

想要學好物,我認爲就應該抓好,,,作業四個環節.

動筆畫出不理解的地方

高二生物第一章《生命的物質基礎》涉及較多的有機知識,而此時學生尚未學過有機.因此對這部分教學內容做好預習尤爲重要,以免從一開始就落於人後.預習時要動筆畫出不理解的地方,提醒自己明天上課要特別注意內容,使聽課更有目的性.

三種結合進行

不斷回顧,溫故知新.生物教材中有些知識會在前後不同的章節中出現,如關於DNA的知識,我們會分別在緒論,組成生物體的化合物,遺傳和變異等部分學習到;各種細胞器的功能又多在新陳代謝部分有具體的描述.這些內容在學習後面的知識時應注意不斷回顧,將前後知識聯繫起來進行理解,形成知識網絡,做到溫故而知新 高中地理.

利用圖表,善於歸納.教材中有大量的圖表,這些圖表在課後複習時應很好地利用.如學完《生命的基本單位——細胞》一章後,可利用"動物細胞亞顯微結構模式圖","植物細胞亞顯微結構模式圖"對細胞各部分的結構和功能進行復習.另外許多知識點我們在複習時也可以自己通過列表進行比較,如線粒體與葉綠體的比較,動植物細胞結構的比較,有絲分裂與減數分裂的比較等.

聯繫實際,學以致用.生物學是一門與生產和生活聯繫非常緊密的科學.我們在複習生物學知識時,應該注意理解科學技術和社會(STS)之間的相互關係,理解所學知識的社會價值,並且運用所學的生物學知識去解釋一些現象,解決一些問題.近年來理科綜合生物部分聯繫實際的題目所佔的比重也逐年增大.

2016年大學聯考生物重點複習:基因的分離規律

【編者按】2012屆的高三學生已經邁入的緊張的複習之中,爲了幫助廣大的考生同學們更好的複習生物,特別整理了生物考試重點。供廣大考生參考複習!

基因的分離規律

名詞:1、相對性狀:同種生物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叫做~。(此概念有三個要點:同種生物——豌豆,同一性狀——莖的高度,不同表現類型——高莖和矮莖)

2、顯性性狀:在遺傳學上,把雜種F1中顯現出來的那個親本性狀叫做~。

3、隱性性狀:在遺傳學上,把雜種F1中未顯現出來的那個親本性狀叫做~。

4、性狀分離:在雜種後代中同時顯現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如高莖和矮莖)的現象,叫做~。

5、顯性基因:控制顯性性狀的基因,叫做~。一般用大寫字母表示,豌豆高莖基因用D表示。

6、隱性基因:控制隱性性狀的基因,叫做~。一般用小寫字母表示,豌豆矮莖基因用d表示。

7、等位基因:在一對同源染色體的同一位置上的,控制着相對性狀的基因,叫做~。(一對同源染色體同一位置上,控制着相對性狀的基因,如高莖和矮莖。顯性作用:等位基因D和d,由於D和d有顯性作用,所以F1(Dd)的豌豆是高莖。等位基因分離:D與d一對等位基因隨着同源染色體的分離而分離,最終產生兩種雄配子。D∶d=1∶1;兩種雌配子D∶d=1∶1。)

8、非等位基因:存在於非同源染色體上或同源染色體不同位置上的控制不同性狀的不同基因。

9、表現型:是指生物個體所表現出來的性狀。

10、基因型:是指與表現型有關係的基因組成。

11、純合體:由含有相同基因的配子結合成的合子發育而成的個體。可穩定遺傳。

12、雜合體:由含有不同基因的配子結合成的合子發育而成的個體。不能穩定遺傳,後代會發生性狀分離。

13、測交:讓雜種子一代與隱性類型雜交,用來測定F1的基因型。測交是檢驗生物體是純合體還是雜合體的有效方法。

14、基因的分離規律:在進行減數分裂的時候,等位基因隨着同源染色體的分開而分離,分別進入兩個配子中,獨立地隨着配子遺傳給後代,這就是~。

15、攜帶者:在遺傳學上,含有一個隱性致病基因的雜合體。

16、隱性遺傳病:由於控制患病的基因是隱性基因,所以又叫隱性遺傳病。

17、顯性遺傳病:由於控制患病的基因是顯性基因,所以叫顯性遺傳病。

語句:1、遺傳圖解中常用的符號:P—親本 一母本 ♂—父本 ×—雜交 自交(自花傳粉,同種類型相交) F1—雜種第一代 F2—雜種第二代。

2、在體細胞中,控制性狀的基因成對存在,在生殖細胞中,控制性狀的基因成單存在。

3、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實驗:①試驗現象:P:高莖×矮莖→F1:高莖(顯性性狀)→F2:高莖∶矮莖=3∶1(性狀分離)②解釋: 3∶1的結果:兩種雄配子D與d;兩種雌配子D與d,受精就有四種結合方式,因此F2的基因構成情況是DD∶Dd∶dd=1∶2∶1,性狀表現爲:高莖∶矮莖=3∶1。

測交:讓雜種一代與隱性類型雜交,用來測定F1的基因型。證實F1是雜合體;形成配子時等位基因分離的正確性。

4、基因型和表現型:表現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基因型相同:環境相同,表現型相同。環境不同,表現型不一定相同。

5、基因分離定律在實踐中的應用:①育種方面:a、目的:獲得某一優良性狀的純種。B、顯性性狀類型,需連續自交選擇,直到不發生性狀分離;選隱性性狀類型,雜合體自交可選得。②預防人類遺傳病:禁止近親結婚。③人類的ABO血型系統包括:A型、B型、AB型、O型。人類的ABO血型是由三個基因控制的,它們是IA、IB、i ,但是對每個人來說,只可能有兩個基因,其中IA、IB都對i爲顯性,而 IA和IB之間無顯性關係。所以說人類的血型是遺傳的,而且遵循分離規律。

6、純合子雜交不一定是純合子,雜合子雜交不一定都是雜合子。

7、純合體只能產生一種配子,自交不會發生性狀分離。雜合體產生配子的種類是2n種(n爲等位基因的對數)。

編輯推薦:

更多內容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