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人原文賞析6篇

佳人原文賞析1

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

佳人原文賞析6篇

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寧不知傾城與傾國?

佳人難再得!

作者:

漢代音樂家。中山(今河北定縣)人,樂工出身,父母兄弟亦均爲樂工。善歌,有善創造新聲。武帝時。在樂府中任協律都尉。爲《漢郊祀歌》十九

章配樂,又仿張蹇傳自西域的《摩訶兜勒》曲,作“新聲二十八解,用於軍中,稱“橫吹曲”。

賞析:

在武帝寵愛的衆多后妃中,最生死難忘的,要數妙麗善舞的李夫人;而李夫人的得幸, 則是靠了她哥哥李延年這首名動京師的佳人歌。一闋短短的歌,令武帝企足引領,生出對佳人的心向神往之情了,居然能使雄才大略的武帝聞之而動心,立時生出一見伊人的嚮往之情。這在我國古代詩歌史上,恐怕是絕無僅有之例。

佳人原文賞析2

佳人原文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雲良家子,零落依草木。關中昔喪亂,兄弟遭殺戮。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摘花不插發,採柏動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賞析:

這首詩作於759年(乾元二年)秋季,安史之亂髮生後的第五年。在此之前,杜甫被迫辭掉華州司功參軍職務,爲生計所迫,攜帶妻子,翻山來到邊遠的秦州。杜甫對大唐朝廷,竭忠盡力,丹心耿耿,最後卻落得棄官漂泊的窘境。即便是在關山難越、飢寒交迫的情況下,仍始終不忘國家民族的命運。這樣的不平際遇,這樣的高風亮節,和詩中女主人公是很相像的。因此,這首詩既反映客觀存在的社會問題,又體現了詩人的主觀寄託。詩中人物悲慘的命運與高尚的情操形成了強烈的對照,既讓人同情,又令人敬佩。詩人用“賦”的手法描寫佳人悲苦的生活,同時用“比興”的手法讚美了她高潔的品格。全詩含蓄蘊藉,耐人尋味,感人肺腑,能強烈地引起讀者的共鳴,是杜甫詩中的佳作。

全詩分三段,每段八句。第一段寫佳人家庭的不幸遭遇。第二段,佳人傾訴被丈夫拋棄的大不幸。第三段,讚美佳人雖遭不幸,尚能潔身自持的高尚情操。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雲良家子,零落依草木。”開頭兩句點題,上句寫其貌之美,下句寫其品之高。又以幽居的環境,襯出佳人的孤寂,點出佳人命運之悲,處境之苦,隱含着詩人“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慨嘆。以上四句是是第三人稱的描狀,筆調含蓄蘊藉。

“關中昔喪敗,兄弟遭殺戮。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從此處以下轉爲第一人稱的傾訴,語氣率直酣暢。當年安史之亂,長安淪陷,兄弟們慘遭殺戮。官位高也沒有什麼用,他們死後連屍骨都得不到收殮。“關中”,指函谷關以西的地區,這裏指長安。756年(天寶十五年)六月,安史叛軍攻陷長安。“官高”呼應上文的“良家子”,強調絕代佳人出自貴人之家。

“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這四句託物興感,刻畫世態炎涼,人情冷暖。宋代的劉辰翁評論說:“閒言餘語,無不可感。”“轉燭”,以風中的燭光,飄搖不定,比喻世事轉變、光景流逝的迅速。

“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詩人以形象的比喻,寫負心人的無義絕情,被拋棄的人傷心痛苦。在佳人傾訴個人不幸、慨嘆世情冷漠的言辭中,充溢着悲憤不平的情緒。一“新”一“舊”、一“笑”一“哭”,強烈對照,被遺棄女子聲淚俱下的痛苦之狀,如在目前。夜合花朝開夜合,所以說“知時”。鴛鴦則多雌雄成對,生活在水邊。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這幾句似悲似訴,佳人自言自誓,有矜持慷慨、修潔端麗之意。同時,可見佳人居家環境的簡陋清幽,生活的清貧困窘。浦起龍評論說:“這二句,可謂貞士之心,化人之舌,建安而下無此語也。”它出自《詩經·小雅·穀風之什·四月》:“相彼泉水,載清載濁。”但在這首詩中,有多種解釋,都有一定的道理。或以新人舊人爲清濁,或以前華後憔爲清濁,或以在家棄外爲清濁,或以守貞爲清、改節爲濁。還有人認爲:佳人以泉水自喻,以山喻夫婿之家,意思是婦人爲夫所愛,世人便認爲她是清的;爲夫所棄,世人便認爲她是濁的。另一種解釋是佳人怨其夫之辭。人處空谷幽寂之地,就像泉水在山,沒有什麼能影響其清澈。佳人的丈夫出山,隨物流蕩,於是就成了山下的濁泉。而她則寧肯受飢寒,也不願再嫁,成爲那濁泉。這就像晉代孫綽《三日蘭亭詩序》所說的那樣:“古人以水喻性,有旨哉斯談!非以停之則清,混之則濁邪?情因所習而遷移,物觸所遇而興感。”

“摘花不插發,採柏動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末尾幾句以寫景作結,刻畫出佳人的孤高和絕世而立,畫外有意,象外有情。在體態美中,透露着意態美。這種美,不只是一種女性美,也是古代士大夫追求的一種理想美。詩句暗示讀者,這位時乖命蹇的女子,就像那經寒不凋的翠柏、挺拔勁節的綠竹,有着高潔的情操。詩的最後兩句,爲後人激賞,妙在對美人容貌不着一字形容,僅憑“翠袖”、“修竹”這一對色澤清新而寓有興寄的意象,與天寒日暮的山中環境相融合,便傳神地刻畫出佳人不勝清寒、孤寂無依的幽姿高致。

這首五言古體詩,從開篇一路下來,都是“說”,到了結尾兩句,才以一幅畫面忽然結束。作者的高明之處,就在這裏。他沒有拿一個結局去遷就讀者的胃口,而是用一個懸念故意吊着讀者的胃口。讀過這首詩的人,一閉上眼睛,就會在腦海裏浮現出這樣的畫面:一位絕世美貌卻格外不幸的佳人,在秋風中,在黃昏裏,衣裳單薄,孤伶伶地站在那裏,背靠着一叢竹,眼裏流露着哀愁。

在古代,以棄婦爲題材的詩文不乏佳作。如《詩經·衛風》中的《氓》,漢樂府裏的《上山採蘼蕪》等,而司馬相如的《長門賦》寫被廢棄的陳皇后,其中“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遙以自娛”兩句,正是杜甫《佳人》詩題的來源。杜甫很少寫專詠美人的詩歌,《佳人》卻以其格調之高而成爲詠美人的名篇。山中清泉見其品質之清,侍婢賣珠見其生計之貧,牽蘿補屋見其隱居之志,摘花不戴見其樸素無華,採柏盈掬見其情操貞潔,日暮倚竹見其清高寂寞。詩人以純客觀敘述方法,兼採夾敘夾議和形象比喻等手法,描述了一個在戰亂時期被遺棄的上層社會婦女所遭遇的不幸,並在逆境中揭示她的高尚情操,從而使這個人物形象更加豐滿。

佳人原文賞析3

  李延年《北方有佳人》

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

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寧不知傾城與傾國?

佳人難再得!

 註釋:

(1)傾城、傾國:原指因女色而亡國,後多形容婦女容貌極美。陶淵明《閒情賦》:“表傾城之豔色,期有德於傳聞。”[2]

(2)寧不知:怎麼不知道。

現代翻譯:

1在中國的北方 有個姿色非常出衆的女人並且還沒有嫁人回眸一次全城的人都爲她的美貌傾倒 再回眸全國的人都爲她的絕色而驚歎就算用城或國家交換 也不見得有這樣的絕色佳人了。

2蒼莽的北國有一位冰肌雪膚的美人,她姿容出落之美,簡直是並世無雙;幽處嫺雅之性,更見超俗而出衆;其不屑與衆女爲伍,無人知已而獨立欄杆。她只要對守衛城垣的士卒瞧上一眼,便可令士卒棄械、牆垣失守;倘若再對駕臨天下的人君“秋波那麼一轉”,亡國滅宗的災禍,便就要降臨其身!但縱然是傾城、傾國,也別要失去獲得佳人的良機-——美好的佳人,畢竟是世所難逢、不可再得的呵!

  賞析:

《李延年歌》有三點特色。

其一,出語誇張,欲揚故抑。詩人將所詠美女贊爲冠絕當代而獨此一人,其美貌的程度竟至看她一眼城邦就會傾覆,再看她一眼國家就會淪亡,“美女亡國”之說最早見於《詩經·大雅·瞻卬》:“哲夫成城,哲婦傾城”,說的是男子有才能立國,女子有才毀社稷,旨在諷刺周幽王寵幸貌美而好迸讒言的褒擬以至亡國之事。此後,“傾城”、“傾國”就成了絕色美女的代名詞。在《李延年歌》裏,詩人極盡誇張之能事,危言聳聽,但絕不是以此來昭示君王,求鑑前史,而是反其意而用之,以其具有傾城傾國的巨大魅力來極言佳人之美,達到引動君王思美之心的目的。

其二,情真意切,溢於詩間。《李延年歌》一詩,除了 “其辭脫口而出,無矯揉妝束之態”外,其表達的情感是十分真摯的。李延年歌詠的佳人是自己的胞妹。無論是出於對胞妹的深愛之情而望她有個輝煌的前途,還是出於利己之心而進獻胞妹,其詩中表現出的讚美都是熱切的。短短几句的小詩,“傾城”、“傾國”的字眼二度出現,推薦美人的主旨非常鮮明。先言有此絕美之人,再言美人的驚人魅力,然後向君王懇切呼告:您難道不知這具有傾城傾國之貌的佳人,一旦錯過就再難得到了!拳拳之心意,殷切的情感,在一詠三嘆之中掙到了充分的表達,產生了沁人心脾的感染力,撥動了漢武帝的心絃。

其三,以簡勝繁,以虛生實。中國畫以墨爲顏色,色彩可謂少矣。但那單一的墨色卻可在鑑賞者的腦海中幻化出繽紛的五彩。如同齊白石的畫,空白可謂多矣,但那空白處卻可使人想象出無限豐美的境界。《李延年歌》只是詠歎了佳人的無雙而不作具體描繪,這就勢必使佳人的形象成爲神祕誘人的空白,從而激發起賞詩者對她的神往、想象和渴念之情。當時在漢武帝的腦海中一定幻化出了世間最爲美妙的女子形象。而後世的讀詩者,更可以根據自己的審美理想、歷史知識及其特有的心理素質,想象出各自心中的絕色佳人來。在歌詠美女的中國古詩中,有不少細描實寫的佳句,像“手如柔荑,膚如凝脂”之類。同時也不乏以側描虛寫取勝的佳篇。如《詩經·周南·關雎》,對女子品貌的描寫只有一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而濃墨渲染的是男子對她的苦苦思戀、熱烈追求和結合後的歡樂喜悅,以此顯示出女子的美麗可愛。《李延年歌》顯然也是以這種以虛生實的藝術手法取勝的。

佳人原文賞析4

醉中天·佳人臉上黑痣

疑是楊妃在,怎脫馬嵬災?曾與明皇捧硯來,美臉風流殺。叵奈揮毫李白,覷着嬌態,灑松煙點破桃腮。

翻譯

莫不是楊貴妃還在世,她是怎樣逃脫了馬嵬坡的災難呢?曾經爲唐明皇捧着硯臺走過來,美麗的面龐風流無比。可恨揮毫的李白,眼看着嬌態走了神,竟筆頭一歪,把墨點在了桃花般豔麗的臉頰上。

註釋

仙呂:宮調名。仙呂宮是元曲常用的十二宮調之一。

醉中天:曲牌名。

楊妃:即楊貴妃,唐玄宗的寵妃,是古代著名的美人之一。

馬嵬災:指唐朝的馬嵬驛兵變。

捧硯:相傳李白爲唐玄宗揮毫寫新詞,楊貴妃爲之捧硯,高力士爲之脫靴。

殺:用在謂語後面,表示程度深。

叵奈:即叵料,不料,沒來由。猶言可恨。

覷:本意指伺視或窺視,這裏是看的意思。

灑松煙:乃作者構想之辭。松煙,用松木燒成的菸灰,古人多用以制墨。

創作背景

此曲創作時間難以確證。白樸歷經宋、金、元政權峙立和嬗變的年代,自七歲以來“生長兵間,流落鼠逸”,遊走南北,行蹤不定。這首散曲即是作者遊戲筆墨的體現。

賞析

這支小令的題目在詩詞裏很少見,此曲也不是名篇,但短短三十九字,有故事,有情節,有懸念,堪稱妙絕。寥寥幾筆,懸念迭起,筆落才發現原來之前全部皆是由美人臉上的一顆痣的聯想。

此曲體物細微、尖新奇警。作者在表現“黑痣”時,不是直接介紹它是如何如何樣的特徵,而是寓形象於比喻。使用比喻也非開門見山,而是借用故事,迂迴深入。首先用兩句驚異語開頭,突出這位佳人之美:“疑是楊妃在,怎脫馬嵬災?”楊貴妃在馬嵬坡遭到不幸,是人所共知的歷史,作者設想她脫險了,至今猶“在”,這種想象是非常大膽新奇的。楊貴妃天生麗質,容貌傾國傾城,這又是人所共知的常識,作者將曲中的女子比作楊妃,題中的“佳人”二字就得到了證實。這一比喻顯示了她的美貌,又是爲她臉上黑痣的美中不足尋找開脫,可見作者對此題的詠寫,是以愛憐爲前提的。

大詩人李白在唐玄宗天寶初曾入長安宮廷三年,相傳受到隆重的寵遇,寫文章時,曾由楊貴妃捧硯,內臣高力士脫靴(後者見於史書,前者則出於傳說)。據此,“曾與明皇捧硯來”該作“曾與太白捧硯來”纔是,但因李白是奉唐明皇之命寫詩的,所以換個說法,其實際意思是曾代唐明皇捧硯,供李白揮毫。這樣就使得皇帝和貴妃世俗化、平民化了,並使得楊貴妃向黑痣靠近了一步。“美臉風流殺。”這麼一個絕代佳人捧着硯臺在旁邊伺候着,李白禁不住走了神,飽蘸濃墨,筆頭一歪,向她的臉上揮去,“覷着嬌態,灑松煙點破桃腮”,這才留下了一顆黑痣。容華絕代的美人的粉面上長着一顆才華橫溢的詩人點染而成的黑痣,相互映襯,益增嬌態。作者並不把李白寫作好色之徒,卻藉着他的舉動,爲佳人的黑痣“增重身價”,同時也婉曲地表現出臉部黑痣的特徵。“叵奈”二字,兼有惋惜與無奈的意味,這再次說明詩人選上這個題目是爲了顯露新巧的構思,而沒有輕薄嘲弄的用意。

白樸此曲,以一個“疑”字引出,懸念,情節,心理,寥寥幾筆,全浮於紙上。其藝術手法主要是採用想象和誇張手法,以一個故事的形式來表現事物,生動活潑,逸趣橫生,反映了作者富豔的才情。

佳人原文賞析5

原文

飛瓊伴侶,偶別珠宮,未返神仙行綴。

取次梳妝,尋常言語,有得幾多姝麗。

擬把名花比。

恐旁人笑我,談何容易。

細思算、奇葩豔卉,惟是深紅淺白而已。

爭如這多情,佔得人間,千嬌百媚。

須信畫堂繡閣,皓月清風,忍把光陰輕棄。

自古及今,佳人才子,少得當年雙關。

且恁相偎倚。

未消得、憐我多才多藝。

願奶奶、蘭心蕙性,枕前言下,表餘心意。

爲盟誓。

今生斷不孤鴛被。

翻譯:

這美麗的人兒是徐飛瓊身邊的女伴,偶然離開了居住的天宮,流落人間,久久沒有返回神仙的行列。隨意的梳妝打扮,尋常的言語,卻因爲天生難自棄的姝麗,身邊的女子都花容失色,無心爭豔。想要把伊人比作珍貴的花朵,又害怕旁人笑話我,如此美麗的女子想要用花來形容,談何容易?仔細想想,數不盡的奇花異草,都只是深紅淺白的單調顏色而已。千種嬌媚,萬種風情,怎麼比得上這眼前的女子,集各種世間的美麗於一身,萬分寵愛,萬分豔羨。

須知在華麗的堂舍,美人的繡閣之中,又有佳人在明月清風中相伴,怎忍把好時光輕易的拋棄。從古到今,難得才子佳人在盛壯之年雙美遇合。就這樣親熱的依偎着,也未抵得愛我材藝之情更深。願你心地純美,我也枕前言下,表達我深深的愛意。讓我倆盟誓,今生永不分開。

賞析:

此詞題作“佳人”,敘寫的對象是一美貌女子。

《玉女搖仙佩·佳人》這首詞開篇即凌空飛來一句“飛瓊伴侶,偶別珠官,未返神仙行綴”,凝神細思,原來是以“飛瓊伴侶”喻指這位女子。仙女許飛瓊曾爲西王母“鼓震靈之簧”(《漢武內傳》),作爲她的女伴,這個女子自然也非同凡響了。更何況她是“偶別”仙宮,來到人間,再沒有回到仙界去。如果說第一韻寫了這位女子的超凡,下面的一韻則寫了她的脫俗:隨隨便便地裝束,尋尋常常地言語,便清麗過人,美豔超羣。其超脫凡俗處,真不可以常人之心思之也。

人們常喜歡用名花喻美女,“暗想玉容何所似,一枝春雪凍梅花”(溫庭筠《浣溪沙》其三),“語多時,依舊桃花面”(韋莊《女冠子》其二),“腰如紉柳臉如蓮“(顧夐《荷葉杯》其七)……但柳永這首詞“擬把名花比。恐旁人笑我,談何容易”幾句,真是大畏唐突,尤見溫存,又可悟翻舊爲新之法。在詞人的眼中,“奇葩豔卉”也不過是或紅得濃重、或白得淺淡而已,哪裏趕得上她如此多情,佔盡了人間所有的美豔娶質。詞句明白如話卻憑空出奇,突破了自古以名花喻美人的俗意。

從敘寫的情事看,這首詞的女主人公很可能是一位風塵女子,但詞人將她寫得那樣脫俗,那樣多情,“佔得人間,千嬌百媚”,正體現了柳永創作思想中閃光的一面,那就是把妓女當作人,把妓女當作傾訴衷情的對象。這種思想,在詞的下闋得到了更爲集中的體現。

從內容方面說,下闋主要寫“我”與“佳人”的恩愛深情。就寫法而言,下闋多有小的開合,又時而宕開一層,寫情一步深似一步。

過片由“須信”領起,寫良宵美景,不忍“把光陰輕棄”,一韻中三句間形成小的開合。接下來又宕開一層,寫自古及今,“佳人才子”少有盛年相依相伴,故以“且恁相偎依”一句收住了這一層意思。既而筆致又深一層,點出了佳人所看重的不是金錢,不是地位,而是“我”的“多才多藝”。最後又有枕下盟誓:“今生斷不孤鴛被!”一個“斷不”,語氣決絕,以之收煞全詞,產生了一種蕩氣迴腸的效果。

柳永在這首詞中提出了一種進步的愛情觀,即“才子佳人”式的愛情模式。作爲一種新興的、有進步色彩的社會意識,這種愛情模式衝破了封建的門第觀念,衝破了傳統的“父母之命,媒的之言”婚姻制度,對後世闡生了很大的'影響。金代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官調》和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所表現出的“從今至古,自是佳人,合配才子”的主題思想,就是對這種愛情觀的進一步闡發。而柳永的首倡之功,則是不可磨滅的。至於詞中“願奶奶……”這樣的俚俗之語,歷代評者多毀疵之,但就全詞來看,此乃小瑕,不足以掩大瑜也。

清人沈謙認爲將美女比作鮮花,已是陳腐老套,俗而又俗了。比喻的生命在新在活,在於出人尋常意想之外。“翻舊爲新”,其實突出的還是一個“活”字。太白“雲”、“花”並舉,且反過來說,活了。屯田則推倒了說:若是以花來比此女,會惹人嗤笑,其實花也無法與她相比,她佔盡人間之美,在她面前,“深紅淺白”的花免不了也相形見絀了。詞的上片只是寫美人之風情萬種,“千嬌百媚”。她從仙女的舞隊中走了出來,彷彿是來領略人世間的好天良夜,“皓月清風”。下闋則突出“我”的多才多藝,佳人合該配才子,寫得深情款款,溫存不盡。詞以鴛夢好合作結,但夢只是夢,故於柔情似水,佳期如夢中,亦含無盡的悵惘。後世詞論家針對“願奶奶、蘭心蕙性,枕前言下,表餘心意”數句,以爲其“輕薄”,甚至是“穢褻”。其實這裏雖寫得略嫌刻露,然下闋以“須信”領起,完全是想象之詞,況且柳詞往往是由歌女們被之以管絃,故不刻意避俗。倘金聖嘆評此詞,想來非但不會指責,甚或以爲是自然而然,文勢之趨也。更甚或以爲病詬者冬烘,頭巾氣太重亦未可知。全篇體現出柳詞善於鋪敘,流利婉轉的詞風,紆徐取勢,迷離縹緲,令人含味不盡。最是“取次梳妝,尋常言語,有得幾多姝麗”數句,寫出了人物的個性特徵,舉重若輕,筆墨簡約,詞家匠意文心,正須從此等細微處觀之。

佳人原文賞析6

雜詩·南國有佳人

南國有佳人,容華若桃李。

朝遊江北岸,夕宿瀟湘沚。

時俗薄朱顏,誰爲發皓齒?

俯仰歲將暮,榮耀難久恃。

古詩簡介

《雜詩·南國有佳人》是三國時期曹植所作,其內容主要寫的是南國有位佳人不重世俗,作者借她寫自己壯志未酬。

翻譯/譯文

南方有一個美人,容貌猶如盛開的桃李。

她清晨漫遊於江河北岸,晚上在瀟湘水洲棲息。

時俗總喜歡妒忌紅顏。在茫茫人世向誰開懷官齒?

時光匆促轉眼又近歲末,榮華美色終將無奈地消失。

註釋

①南國:南方。屈原《橘頌》:“后皇嘉樹,生南國兮。”

②江:長江。下文“湘濁”,湘水中的小洲。

③薄:鄙薄。朱顏:紅顏,美色。下文“發皓齒”,言笑或歌唱。句意謂佳人不敢展示才華。

④俯仰:一俯一仰之間,形容時間短暫。

賞析/鑑賞

此詩以“南國有佳人,容華若桃李”開篇,作者就給我們描繪出一幅佳人圖。這“佳人”生於“南國”,豔若桃花,光彩照人,傾國煩城。這兩句描寫給讀者展現了一個靜止的純美的形象。

接下來,“朝遊江北岸,日夕宿湘沘”,寫“佳人”的活動範圍,以展示她的動態。從靜態的南國佳人,到動態的“朝遊”“夕宿”,很容易使我們想起屈原筆下“受命不遷,生南國兮”的品格高潔的橘,同時又自然而然地讓人聯想到“朝騁騖兮江皋,夕弭節兮北渚”的湘夫人。由屈原作品中的意象來反觀本詩,“南國有佳人,這“南國”,恐怕不只是一般意義上的方位標誌,而主要在於它用隱喻手段向人們展示着“佳人”的高潔品質。當詩人在“佳人”之前冠以“南國”,從而使其具有了這樣的暗示意義之後,那麼“佳人”朝遊江比、夕宿湘址就不會再象某些論者所說的,是比喻曹彪(或作者自己)的屢次遷徙,而具有了更爲深厚的寓意,即表明“佳人”這種“朝遊”“夕宿”恰恰象屈原筆下的湘夫人一樣,這一切都是爲了迫尋自己所鍾愛的戀人,這戀人也可以說就是自己的理想、自己的希望所在。高潔的品質,如花似月的容貌,爲尋求理想而無休止奔波的志向並不能感動和改變世俗的偏見。

後來“時俗薄朱顏,誰爲發皓齒?”尤其是被“佳人”視爲第一生命的“朱顏”在遭到“時俗”的鄙薄之後,“佳人”的所有理想,追求和抱負傾刻之間都顯得異常蒼白、異常脆弱,“誰爲發皓齒”透示出一種異常沉重的悲哀,一種無以名狀的巨大孤獨。一方面是有美好的容貌、高潔的品質,一方面又時時希望把這一切獻給自己的理想、自己的寄託,當這種願望經過現實的驗證表明其完全沒有可能性之後,“佳人”的時間緊迫感就顯得越來越嚴峻。

結尾的“俯仰歲將暮,榮耀難久恃”,道出人生若白駒過隙,有限的青春年華敵不得住那悠悠不盡的時間。這使“佳人”陷入更大的悲哀、更深的憂思之中,司時也使詩人處於左右維谷,進退失據的二難之中。

總的來說這首詩有三層意思——自矜、自惜、自慨,正是詩人自我心路歷程的真實寫照。詩人懷抱奇才,僕僕移藩,終因無人調護君側,不受重用,直至老去,和佳人的遭遇相同。所以,詩人未登場,其憤激不平之情卻見於言語之外。這就是“借佳人爲喻以自傷”所達到的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