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不出國》讀後感

先介紹一下本書的作者:安妮鮮花。

《出國不出國》讀後感

暢銷書《不能錯過的英語啓蒙——中國孩子的英語路線圖》作者。

安妮是個愛笑的小女孩,有個弟弟叫小寶。安妮爸爸王湣,清華大學本科、碩士、加拿大多倫多大學MBA.安妮媽媽鄭獻民,中國政法大學本科,律師。

安妮爸爸媽媽以安妮鮮花爲名開博()記錄安妮和小寶在加拿大的學習生活後,在家長中引起強烈反響,她所倡導的按照母語方式學英語以及中國孩子的英語路線圖使數萬名家長和孩子受益。

作者以自己孩子親身經歷的加拿大基礎教育爲主線,結合另外三名美國博友的記錄,對北美教育現象進行研究、分析與思考,給讀者呈現不一樣的北美教育。爲中國孩子盼未來規劃提供借鑑和參考。

我是看完了《不能錯過的英語啓蒙——中國孩子的英語路線圖》這本書後,又忍不住看這本書的。這本書給我的感受是震撼的,以前對北美教育知之甚少,看了這本書後,我真正體會到,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雖然現在中國的經濟在飛速發展,但是教育卻沒有跟上去。之前很多讓我耿耿於懷的很多問題,都讓我通過這本書慢慢理解其中的原因。中國典型的重男輕女思想、婆婆與媳婦關係緊張問題、親子關係不融洽問題等等很多社會現象,都跟教育有很大的聯繫。雖然北美教育也有其不足之處,但是不可否認,北美教育總體上是優於中國教育的,否則就不會有那麼多人去移民去國外讀大學了。

一、公民教育比優等生重要。

北美教育是非常重視思想品德教育,在學校裏,老師們除了教書外,還時刻關注着孩子的行爲,孩子們的行爲稍有不當,就要受罰。而在中國,老師們主要的任務還是教書,學生們發生比較嚴重的行爲,老師纔會站出來管。

關於北美教育的童子軍,這個項目是非常普及和深得大衆的認可和支持的。在中國,卻很少有孩子去公衆場所參加義賣,不如北美那麼普遍。北美童子軍有很多野外生存的訓練,普及到每個年齡階段,而在中國,要參加這種野外生存訓練估計只能自己報名參加外面的私立機構舉辦的訓練了,而且價格不菲。

北美教育的運動會都是集體運動會,每個孩子都參加,所有的項目都是團體項目,沒有個人競技項目,而且趣味性非常高。在中國,只有成績比較好的孩子才能參加若干個項目,比如這個孩子跳繩比較好,他就參加跳繩比賽,比如這個孩子踢球比較好,他就參加踢球比賽。我女兒就是屬於那種每個運動項目都比較弱的那種,所以國小的這幾年,每次運動會都只負責看別人比賽,女兒對運動的興趣也不大,每次運動會都是別人家孩子的運動會。

北美普遍的家長義工。在中國剛鼓吹義工的時候,北美的義工已經成爲全民的活動,在各種大型活動都能見到義工的身影。而中國的義工,估計只有大學生和小部分社會人士參與。

北美的孩子纔是社會的寵兒。北美的博物館非常多,在那裏,大部分的東西都是可以讓孩子動手的,簡直就是爲孩子而設計的博物館;北美的動物園,孩子們可以和動物們親密接觸;即使是社區小公園,都有孩子玩的鞦韆和滑梯。想想我們的博物館,都是隻能遠看不能褻玩的,所以孩子們都不怎麼喜歡去博物館。我們的社區,一般的社區是沒有小公園,只有新的社區纔有,即使有小公園,也很少有孩子玩的鞦韆和滑梯。我們小區是新建的,後面有個大的綠地,但是僅僅限於綠地而已,除了綠色的草和樹外,沒有孩子玩的器材,平時也很少人在那裏玩,感覺這個綠地的意義就是個擺設。

二、閱讀是一輩子的事

北美教育非常重視閱讀,不僅體現在學校的課程安排上,比如每天雷打不動的家庭閱讀作業,更體現在幾任總統親自出馬不惜重金抓閱讀。在北美,閱讀是一個浩大的國家工程,不僅有資金支持,還有國家法案在支撐。北美的`圖書館大到市圖書館,小到社區圖書館和學校班級圖書角。社會上有很多組織機構在推進閱讀,學校裏有閱讀教學義工,真的是閱讀無處不在。看這本書的那天剛好是在三甲醫院的兒童口腔科排隊等候,雖然是兒童口腔科,除了牆壁上跟兒童相關的一兩張兒童貼紙外,什麼都沒有。等待的孩子們大部分都在百無聊賴地玩着大人的手機,玩遊戲,看視頻。假如在牆壁上能貼幾張牙齒科普的宣傳畫、擺放一些牙齒科普的宣傳冊,或者一些兒童繪本,那該多麼美好。在上海的三甲醫院沒有,估計在其他公共場所更不會有。北美的閱讀從出生就開始了,家長們每天都給孩子讀書、給孩子唱歌、反覆唸誦兒歌,在孩子還只會爬的時候已經參加社區圖書館的親子閱讀活動。在中國,孩子1歲以內,最主要是給它吃與喝,在上幼兒園以前,孩子基本都在家裏度過,而且是由老人幫忙帶,孩子在家就是看看電視、玩玩手機來消磨時間。只有自己全職帶孩子的媽媽才刻意給孩子讀讀書、唱唱歌。但是,在孩子上幼兒園前,政府組織的社區閱讀活動真的非常少,即使有,也是馬上就報名滿額,很多時候都輪不到你。在北美,閱讀是全社會的事,()中國是差了不是那麼一點點,所以無怪乎有很多很多的家長都沒有閱讀的習慣,都不喜歡看書,也就會出現讀書無用論的現象。這是中國的悲哀。

三、玩出來的興趣與創造力

在北美,非常重視玩。學習從玩開始,在玩中發現並拓展自己的興趣,有興趣纔有動力,有內動力纔可能有所成就。北美,在4年級以前都沒有教材的,但是學校的課程內容卻是非常豐富的。學校的數學課、單詞課、圖書館課都是以遊戲的方式進行學習的,孩子的很多作業都是塗塗畫畫,在玩中學習。學校不以傳授知識爲主,二是以培養孩子的興趣爲主要目的。不管在學校,還是在校外,都以孩子的興趣爲主。北美也有很多的課外班,但是他們的孩子卻非常享受,因爲課外班以玩的開心爲基本原則。哪像中國,真正火爆的課外班都是一些語文寫作班、數學提高班、大學聯考複習班,孩子不願意上,家長強迫孩子上,結果花了不少錢,孩子還厭學。女兒在幼兒園就開始學中國舞,跳了2年後,她不願意再跳了,我思考再三,還是結束了。女兒現在上三年級,先後上了不少的課外班,真正能堅持下來的只有鋼琴,現在的她對鋼琴比較喜愛,我慶幸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我沒有強制她每天練琴之類的,保護好了她的興趣,才走到現在。

體育運動是美國人生活的一部分。北美從1歲到青少年到成年人,都有適合自己年齡的體育項目。美國人那麼喜歡運動與健身,這個跟他們從小參與體育運動是離不開的。美國人去健身房是常態,是日常生活,而中國人,最多隻是跑個步、打個球已經很不錯了,所以無怪乎中國人年輕的時候用健康換金錢,年老時用金錢換健康。中國近些年的全民運動剛剛開始,馬拉松比賽參與人數逐年增加。在我身邊,我每次晨跑都會碰到幾個年過花甲的老人也在鍛鍊身體,或跑步,或練健身器材。但是,還有更多的人則是寧願坐着玩手機和每天吃藥,也不願意走出家門去鍛鍊。

北美國小的活動特別多,都認爲是重要的,倒是學習成績沒人特別強調。北美注重的是多角度評價,孩子可以參加很多活動,而中國則以成績高低爲評價唯一標準。雖然近年來,中國的國小已經沒有分數排名,一般以星數來評價,但是以星數,家長基本就知道自己的孩子的大概名次了。

四、精英之路不容易

北美也有擇校、學區房,區別在於個性發展下的需求多樣化,只有一小部分人才考慮讓孩子擠入精英階層。北美有公立學校,也有私立學校,公立學校的核心目標是全體孩子的公民教育,不是培養精英。只有一小部分人才會讓孩子上天才班或私校。孩子要有拿得出手的特長和豐富的社會經驗,才能躋身名校。在中國,每個孩子都要參加9年制義務教育,接受一樣的教育,國中畢業後,成績好的讀高中,成績差的上中專。

五、中國孩子路在何方

任何一種教育都不適合所有人羣,對中國教育和北美教育客觀分析、揚長避短並選擇一條適合自家孩子的未來之路,纔是最明智的父母。

北美教育是成功的,因爲它培養了無數諾貝爾獎得主,雖然也有其不足之處。我們站在中國,北美教育的很多方面都是值得我們中國去借鑑的,因爲它的很多做法都是非常符合孩子成長規律的。

在讀這本書前,我一直爲孩子的學習焦慮,因爲她不僅學習成績一般、運動一般,而且性格有些內向;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更焦慮了,一是感覺自己的匱乏,二是覺得如何教育好女兒,讓她活成自己,是個太大的責任。

裏面有句令我感受非常深刻的話:"一個人只有在輕鬆的狀態下才能有最高的效率;一個人只有發自內心的熱愛,才能不畏困難辛苦勇往直前。這種內在的動力決定了孩子能走多遠。"

北美與中國的國情不同,所以教育差別也很大。

這是本不錯的書,值得好好讀上幾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