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讀後感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讀後感

翻着網頁,偶爾看到了一頁介紹《國家科學教育標準》的網頁,但是從它的背後,我又搜索到了更加基礎和具有許多經典事例的科學教育書,那就是《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這本書從兩方面來詮釋科學教育,即對所謂的具有科學素養的人作出具體的構想,也爲可使這種構想變成現實的科學教育提出具體的衡量基準。讓我明確了準則,和以前那種朦朧的教學標準一比,才知道發達國家不僅硬件夠水平,軟件也不含糊。

隨着我國社會進步和經濟的迅猛發展,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但是比比皆是的中外合資說明了一個本質的問題。咱們就是有美麗的外衣卻少了內在的持續動力。在當今社會,隨着經濟全球化的浪潮襲來,我國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受到的衝擊不是一點半點,缺少什麼,缺少的就是國民的科學素養,真正能夠給國家和民族帶來持續性發展動力的科學素養。時代的進步離不開科技的發展,科技的發展離不開科技教育的進步。從本書中,使我能清楚的感受到我們科學教育的發展方向在哪?我們的未來在哪裏?

本書從字面理解,可以分爲“科學”和“素養”兩個詞語。科學的含義在《教育大辭典》裏是指,描述、解釋和預言現實世界的過程和現象,揭示客觀世界規律的理論表述。可見,科學包含兩層含義:一是科學知識;二是認識科學知識的活動,即認識科學知識的過程和方法。科學是系統化的知識體系,同時更是一種方法論體系。素養一詞的含義,在我國《辭海》中之“經常修習涵養,如藝術素養、文學素養”。這種解釋偏重素養的獲得過程。英語對素養的解釋則偏重結果,有二層含義:一層是指有學識、有教養,多用於學者;另一層是指能夠閱讀、書寫,有文化,對象是普通大衆。無論是從過程還是結果看,二者對素養的.解釋都持有動態和發展的觀點。

美國對完善國民科學素養的發展體系,不是一蹴而就。1985年,美國啓動的“20xx”計劃分爲三個階段,在19xxx推出了第一階段的成果“普及美國人的科學”(sfAA)。sfAA對科學素養下了如下的定義:“認識科學、數學和技術是具有力量和侷限的相互依賴的人類事業;理解科學的關鍵概念和原理,熟悉自然世界並認識它的多樣性和統一性;爲個人和社會目的而使用科學知識和思維的科學方法。”1996年,美國發布了“國家科學教育標準”(NsEs),給科學素養下的定義爲:“爲個人決策,參與市民的和文化的事務以及經濟生產力需要的知識和科學概念的理解及其過程。”

那我國對科學素養是如何表述的呢?我搜索了下,發現主要有下面幾種看法。一是科學素養就是藉助普通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在內的理科教學所應當培育的公民素質。二是科學素養是指通過教育所應當培育的公民素養,是經過教育和實踐發展起來的人們認識自然和應用自然規律解決社會問題的內在品質。從中不難看出,我國教育者主要從教育本身出發,從小低層次開始培養科學素養。

該書定義的科學素養標準界定爲科學知識、科學過程和科學方法、科學的本質和價值作爲構成科學素質的基本要素。而我國教育家主要還是從一是科學知識、技能和科學方法,二是科學能力,三是科學觀,四是科學品質。綜合上面的這些表述,有權威得出了一個比較讓大家公認的結論,那就是科學素養分成科學興趣、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和科學思想四個要素。

本書15萬字,對科學素養標準的一些解釋名詞都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其中相關的一些事例卻非常直白,這也體現了歐洲人嚴謹的科學態度。要想全面瞭解科學素養和科學教育的關係,僅僅從字面來理解是遠遠不夠的,但是通過和自身教育經歷結合,然後再來讀這本書,我相信可以有更多的發現。

同時,《國家科學教育標準》對實際經驗進行理論指導,引入科學素養的新標準概念,使我意識到持續性的構建與學科相匹配的課程是很重要的,科學興趣,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是我目前可以做並且可以做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