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程標準》讀後感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數學課程標準》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數學課程標準》讀後感

《數學課程標準》讀後感1

近年來,隨着世界整體教育事業的發展以及我國整體經濟的增長,教育事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因此,各學科教育改革勢在必行。由此,新的《國小數學課程標準》爲適應整體教育事業的發展要求陸續出臺。在讀完整個《標準》後,我對其有了深刻的認

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共同發展"表述了教師的自身價值。數學教學活動,不僅促進了學生的發展,教師自身也得到了發展。教師成長的必由之路是對自己的教學實踐不斷反思和研究,開展創造性的教學,使自己的教學更適合學生髮展的需要。

教學是科學與藝術的統一。

一方面,教學是一種科學。教學必須建立在一定的科學基礎上。因爲教學的根本任務是促進人的身心全面而充分的發展,而人的身心發展有它的規律,所以要完成教學的根本任務就必須對這種發展規律有充分的認識。

另一方面,教學又是一種藝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人,這就決定了教學要涉及人的感情、精神、價值觀等。教學過程充滿了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在認知、情感、價值觀方面的衝突。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勇於實踐,不斷加深對數學規律及學習心理的研究。

新的課程呼喚創造性教師,新的課程也必將造就大批的優秀教師。

《數學課程標準》讀後感2

本學期在領導的帶領下我認真學習了新課程標準。《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到了,四大數學內容。即數與代數、空間與圓形、統計與概率、實踐活動和解決問題。下面就自己讀完這本書後的感受。

1、育人要有新理念,新課程標準把全面發展放在首位,強調國小生學習要從以獲取知識爲首要目標轉到首先關注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的培養,創造一個有利於學生生動活潑、持續發展的教育環境。在教學中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實踐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

2、教學素材源於生活、用於生活。

從現實中取得學習資源,從學生實際生活經驗入手。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認識周圍事物,用數學的概念與語言去反映和描述社會生產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充滿了數學。從而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學習中。

3、教學要有新方法

給學生提供動手實踐的機會,變“聽數學”爲“做數學”。學生對數學的體驗主要是通過動手操作,動手操作能促進學生在“做數學”的過程中對所學知識產生深刻的體驗,從中感悟並理解新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體會數學學習的過程與方法,獲得數學活動的經驗。它是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重要方式。新教材非常注重學生操作活動的設計並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教師要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的認識規律來設計、組織操作活動,並擔當好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色。不能把操作流於形式,要讓每個學生都必須經歷每一個操作活動。還要引導學生把直觀形象與抽象概括相結合,採取邊說邊操作,邊討論邊操作等方式,讓手、腦、口並用,在操作和直觀教學的基礎上及時對概念、規律等的本質屬性進行抽象概括。

《數學課程標準》讀後感3

在“20xx版新課程目標”中明確提出了“通過不同形式的自主學習、探究活動,體驗數學發現與創造的'過程”的要求,並在“課程的基本理念”與“課程實施建議”中又強調了“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數學考試作爲一種典型的終結性評價形式,似乎很難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但科學的命題卻能對學習過程發揮良好的導向作用.

綜觀近幾年的會考數學試題,綜合題、應用題、探索題佔了一定的份量,這些題型是評價學生數學學習過程的重要素材.綜合題要求學生平時注重學習後的整理與反思,考慮所學數學知識與前後知識的聯繫,這一知識與其它學習領域的哪些知識相關,可否列出這一領域數學知識的網絡結構圖;應用題要求學生平時在課堂上教師創設的實際問題情境中,自覺進行數學地思考,認真分析問題,試圖建立數學模型,並予以解決,逐步積累解題經驗(解題的一般方法,而不是“題型”方法);探索題要求學生平時學習數學不能只是簡單模仿與記憶,而應通過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來學習數學.這些題型不同於常規題型,往往具有較強的研究性,學生一般不能按照固定的解題模式,根據熟練的“題型知識”來解決它們,要求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注重研究性學習方法,把數學學習過程變成自己的數學研究過程.平時一直在從事數學研究性學習,考試時解決幾道研究性數學問題就不足爲奇了.相反,如果平時沒有研究性學習經驗的積累,學生在考試時就不可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幾個研究性試題.

因此,在數學教學中,那種“套題型”的教學可以休矣,而且在現在的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也應該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