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三單元知識總結

高中政治的學習要比國中政治學習複雜的多,但是學習難度也不會特別大。必修三的政治內容就相對比較簡單,知識點也比較好掌握。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識要點,希望對大家有用!

高中政治必修三單元知識總結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識

一、文化與社會

如何看待文化生活

個人

文化生活是社會生活的三大領域之一(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

國家

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人民羣衆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任務:不斷滿足人民羣衆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

國際

當前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爲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其中以文教力和民族凝聚力爲代表的文化軟實力日益成爲綜合國力競爭的重點

1. 文化的內涵和特點

內涵

大文化

人類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動及創造的成果的總稱,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

中文化

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

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非意識形態的部分(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

小文化

專指文學藝術和科學知識,或指人們受教育的程度

特點

從文化與人類社會的關係看: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

從文化與人類個體的關係看:個人的文化素養是逐步培養出來的

從物質活動與精神活動的關係看:文化現象實質上是精神現象

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指中文化,即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文化與文明的關係:①區別:“文化”與“自然”相對,重點強調“化”的過程;“文明”與“野蠻”相對,重點強調“明”的結果。

②聯繫:文化發展中的積極成果就是文明。

2.文化的形式和社會作用

形式

思想、理論、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學、文學、藝術

靜態

社會精神力量

文化生產、傳播、學習、積累等文化活動

動態

作用

文化作爲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爲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對個人的成長

對人類社會的發展

區分:文化現象、文化形式、文化活動、文化產品

區別

文化現象

文化現象在人類社會中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文化形式、文化活動、文化產品都屬於文化現象,具有普遍性

文化形式

文化形式指的是表現文化這一內涵的方式,如理想、理論、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學、文學、藝術等,具有多樣性

文化活動

文化活動指的是人們進行文化生產、傳播、積累的過程,它呈現的是一種動態,具有歷史

文化產品

文化產品指的是文化活動的物質化的結果

3.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係

相互影響

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

經濟、政治決定文化

文化有其自身的傳承性和相對獨立性

一定的文化又反作用於一定的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

不同民族的文化:影響不同民族和國家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區域)

不同性質的文化:先進的、健康的文化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後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歷史)

相互交融

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

科學技術、教育、勞動者素質

文化產業、文化生產力

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

公民政治文化素養

反對文化霸權主義

關於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影響的關係

①決定作用和反作用是兩類不同性質的作用,決定作用始終是第一位的,反作用始終是第二位的。文化的反作用再大,也不可能對經濟、政治起決定作用。

②文化有其自身的傳承性、相對獨立性,文化的發展與經濟的發展並非始終完全同步,文化可能超越也可能落後於經濟的發展。

③兩種錯誤觀點:一是,只要物質條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會好起來;二是,物質條件差一點,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

據此,應辯證看待管子的觀點“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4.文化與綜合國力

文化軟實力

是什麼

含義

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等精神力量

地位

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爲什麼

文化越來越成爲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越來越成爲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

怎麼辦

必須把文化建設作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任務,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爲經濟建設提供正確的方向保證、不竭的精神動力和強大的智力支持

  必修三政治知識重點

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傳播

1. 文化的多樣性:相對於世界文化的總體,我們所說的文化多樣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樣性。

2. 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多樣性):

(1)民族節日:蘊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倫理等文化因素,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澱。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

(2)文化遺產:(地位和意義)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誌。文化遺產不僅對於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於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它們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 所以要保護文化遺產。

3. 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共同構成的,文化是世界性與民族性的統一。各民族間經濟的和政治的、歷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種因素的不同,決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着的差異,(即文化的民族性)。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即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徵)。

(2)世界文化是由各民族、各國家文化共同構成的。又由於世界各民族的社會實踐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規律,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規律,即文化的世界性。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

4. 對待文化多樣性的正確態度: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間,應該相互尊重,在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時,共同維護、促進文化的多樣性。

5. 尊重文化多樣性的意義:

(1)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

(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發展程度上的區別,絕無高低優劣之分。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每個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這個民族歷史發展的產物和人民智慧的結晶。民族文化起着維繫社會生活、維持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是這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

(2)尊重文化化多樣,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一個民族的文化成就,不僅屬於這個民族,而也屬於整個世界。總之,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6. 堅持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

堅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永恆主題。承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須遵循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

這就要求我們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平共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反對盲目自大、貶低、排斥異文化,或者妄自菲薄、盲目崇拜異文化的錯誤傾向。

7. 應該怎樣對待文化的多樣性?

答:尊重文化多樣性。(第4、5、6點組合)

8. 文化傳播的含義: 文化交流的過程,就是文化傳播的過程。 人們通過一定的方式傳遞知識、信息、觀念、情感和信仰,以及與此相關的所有社會交往活動,都可視爲文化傳播。

9. 文化傳播的途徑:

(1)商業活動。商人進行貿易活動時,不僅通過商品交換將商品中蘊涵的豐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過程交流文化。

(2)人口遷徙。每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都意味着大規模的文化傳播,都會對當時當地的經濟、政治、文化產生極大的影響。

(3)教育:教育是文化傳播的又一重要途徑。人們通過學習各種文化課程,能夠獲得不同的文化知識。文化傳播是教育的重要功能。

(4)大衆傳媒:現代社會中的傳媒有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多種形式,這類傳媒被稱爲大衆傳媒。 依託現代信息技術,大衆傳媒能夠最大程度地超越時空的侷限,彙集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顯示出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已成爲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

10. 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我們既要熱情地歡迎世界各國的優秀文化在中國傳播,又要主動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

  高中政治考點知識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一、經濟生活

1.推動文化產業成爲國民支柱產業的經濟意義。

①我國現階段主要矛盾決定,有利於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

②有利於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培養新的消費熱點,帶動產業發展。

③擴大就業,有利於社會穩定。

④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⑤增強國際競爭力、軟實力、綜合國力。

2.怎樣推動文化產業成爲國民經濟支柱產業?

①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

②綜合運用經濟、法律、行政手段進行宏調,保證財政收入力度。

③發揮財政促進文化資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④形成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

⑤消費的反作用,提高文化產業消費水平,推動文化產業發展。⑥擴大對外開放,推動文化企業參與國際競爭合作,引進外資人才,學習優秀文化成果。

3.怎樣建設誠信的市場經濟?

①市場經濟有法制性特徵,要求國家制定法律法規,完善市場法律體系。

②政府應加強宏調,注重自身信用建設。

③產品經營者提供職業道德,遵守交易規則,誠信經營,樹立良好的企業信譽和形象。

④消費者依法維護自身權益。

4.經濟生活分析我國文化企業發展如何適應新形式?

①文化企業要將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開拓國際市場。

②文化企業制定正確經營戰略,迎合市場需要。

③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依靠技術進步科學管理形成競爭優勢。

④誠信經營,生產高質量產品。

二、政治生活

1.加快文化事業發展,繁榮社義文化的政治意義?

①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有利於社會穩定。

②有利於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③當前國際競爭實質是經濟和科技爲基礎的綜合國力較量,發展社義文化有利於增強民族凝聚力,提高綜合國力。

三、文化生活

1.加強文化建設對中國現代化進程有何意義?

①文化對社會作用:文化與政治經濟相互交融。

②文化對人的作用:豐富精神世界,增強精神力量,促進人全面發展。

③文化對綜合國力:提高文化軟實力,增強綜合國力。

④積極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2.文化生活分析如何推動社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①立足中國特色社義實踐,發揮人民羣衆的力量。

②堅持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建設社義精神文明。

③繼承優秀傳統文化,推陳出新。

④尊重文化多樣性,發展對外文化交流合作,吸收其他優秀文化成果。

⑤高舉中國特色社義偉大旗幟,弘揚主旋律。

⑥個人要提高眼力,拒絕污染,政府加強管理正確引導。

3.運用唯物史觀分析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原因。

①社會存在的變化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是由我國面臨的現實矛盾決定的。

②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要符合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現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上。深化文體改革有利於推動科學發展,滿足人民精神需求。

③上層建築要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改革是社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發展中國特色社義的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