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秋雨散文陽關雪讀後感

餘秋雨先生告別了莫高窟至此,送走的不是故人,而是陽關廢墟,是中華之文化。讀了餘秋雨的陽關雪,你都有什麼樣的感想呢?下面小編爲大家整理推薦了陽關雪讀後感,歡迎大家前來參閱。

餘秋雨散文陽關雪讀後感
  陽關雪讀後感篇一

提及陽關,頗爲熟悉,不少人都熟悉那別友名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然而,又有誰來到這通向西域的關卡。

這位“漂泊者”,是那麼深愛着中華文化的廢墟。大雪飄然,大漠茫茫中艱難地行進奔赴陽關,就爲了看那幾個土墩?不,絕不是。他所觀看的是一個偉大神聖的廢墟,蘊藏着千年的歷史文化。是一個懷着悲哀無言的關卡,默默地告訴人們中華還有一個籬落的陽關,文化的陽關,永遠存在着的只是多了些清淡的陽關。

這兒是軍事聖地,這兒是浴血沙場,這兒是揮別一個個流落官,一個個文人的冷血地。

這兒有着無數個墳堆,在冷風中孤獨地哀吟,卻被歷史長河衝得一乾二淨。那麼多人,就這樣被一頁頁地翻過?那麼深奧的文化,就這麼被深深地掩埋?

餘秋雨先生不禁慨嘆大詩人王維的唐人風範,在這悽慘之地,竟纏綿淡雅地表達自己的內心境界——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陽關在歷史“吹拂”下,終成廢墟,終成荒原,無人與他做伴,惟獨那幾個土墩。

“回去罷,時間已經不早。怕還要下雪。”餘秋雨先生無奈地嘆息。

陽關不再是陽關,大雪不再是大雪,那是中華之文化及已被淡忘的掩埋。

  陽關雪讀後感篇二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是唐代詩人王維寫的《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之所以被人們廣爲傳誦,正是這道陽關,隔離了友誼,分別了親人,而常被寄託無盡的思念、眷依。

陽關在古人筆墨下無限溫柔寧靜、深入人心,卻從未發現是暗藏如此波濤洶涌,當作者餘秋雨懷着崇敬與好奇的心靈去探索歷史深深埋藏的那一頁,不會想到恬潤的陽光雪竟如此的寒風凜冽,古戰場上毫無一點綠色的印跡,不見一絲生命的劃痕,冬雪裹着黃沙,勁風埋藏了生靈,那些蒼白的屍骸遺骨驚駭地祼露在永遠陰沉的天地之中,隨煙塵翻滾在荒漠,人們似乎早已遺忘了這裏,好似憑空出現的土墩、沙地鐫刻了它的過往,石碑上的“陽關古址”是它唯一的身份。

的確,中世紀有這麼一族人,他們早已恬然隨和,他們沒有深極人心的.嘆息,沒有無奈尖銳的憤恨,他們有的只是寧靜、無懈可擊的微笑,他們的心底,自信的力量感染他們豁達,塑就寬容的心胸,那樣的微笑,值得21世紀的我們細細體會,不再埋怨,不作癡想,學會堅強。

誰說文人都尖銳地看待社會?我不同意,他們與衆不同但不代表他們小家子氣,他們看透了人生只是用另一種角度說明命運綿長悠遠,而不被理解,只不過現實給文人留下的道路太窄、太可悲,“羌笛”消散,“春風”不再,只留下幾塊碑來爲世人想象曾經的刀光劍影。

  陽關雪讀後感篇三

中華文化,中華廢墟,正如陽關。曾經壯美,曾經輝煌,卻又倒在歷史長河的大雪中。阿房宮被毀了;圓明園被一把火燒了;莫高窟裏的“東西”被運走了一車又一車……換來的是大煙鴉片,是惡魔鐵蹄,是戰火,是絕望。還好,中國從一斷斷苦難歲月中走了出來,但是誰記得我們曾有多少畫,比蒙娜莉莎早不知多少年的絢爛;我們曾有多少書,流傳千古卻又毀於苦難的哲思;我們曾有多少樓,留下亙古墨客鴻篇鉅製的史詩;我們曾有多少人,鞠躬盡瘁又揮墨灑血的美麗;我們曾有多少事;震撼天地感動乾坤的華夏!誰知道中華文化廢墟還長眠着,它在等待我們把大雪抹去……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時,“勸”的不再是“君”,是淡忘中華文化的人。“頸的不是“一杯酒”,是對中華文化的愛與悲憐,“無”的不再是“故人”,而是這千年文明。

文化不僅是簡單的文化,而是向世人宣告中國是什麼的標誌。

文化的陽關寂寞着。勁颳着刺骨的北風,飛揚着漫天的狂沙,飄搖着枯澀的蘆葦,還有那幾個土堆孤寂地哀吟。

餘秋雨先生漫步長嘆,繼續着苦旅文化的悲程。

陽關大雪又呼嘯而立,文化的哭泣開始縈耳。這是誰在哭泣?也許是文化廢墟,也許是感受文化廢墟的人,更也許是感受文化廢墟後,又來悲憐文化的人。

中華文化,幾千年的文化,留存於世的不要只是靜靜的兵馬俑,蜿蜒的長城與幾個石窟,它應該是不計其數,可千萬不要被大雪所掩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