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的讀後感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孫子兵法的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孫子兵法的讀後感

孫子兵法的讀後感1

以往提起《孫子兵法》,我也能背上幾句“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戰而屈人之兵”等軍事格言警句,還會聯想起《三十六計》中“瞞天過海,借刀殺人”、“三十六計走爲上”、“美人計”等妙計損招,僅此而已。但在聽完普穎華教授關於“《孫子兵法》與公共和諧管理”的講座後,才發現以前我對《孫子兵法》的認識和理解一直是不全面、模糊的,《孫子兵法》的價值遠遠不止這麼簡單。

首先,作爲一部古代的兵法著作,《孫子兵法》是舉世公認現存最早的戰略學著作。凝聚孫子一生智慧和心血結晶的兵法十三篇,以精闢洗練的文字,系統闡述了從戰爭準備到戰爭實施的基本原則和方法,構建了中國古典兵學的體系,書中的理論觀點及所蘊含的兵學文化觀念和思想方法對後世兵家戰將影響極大,其中包括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謀略,威加於敵的伐交謀略,攻其不備、出其不意的詭道謀略,致人而不致於人的.主動謀略,以迂爲直、以患爲利的軍事謀略,快速突襲的速勝謀略,攻虛弱的易勝謀略,奪氣攻心的軍事謀略。

其次,作爲一部古代的哲理著作,《孫子兵法》已經完全超出了兵書的範疇。因爲《孫子兵法》區別於其它兵書的最根本特點,就是從哲理的層面,用哲學的理念來觀察戰爭現象,探討和揭示戰爭的一般規律,提出了一系列指導戰爭的具體方法。《孫子兵法》是一種歷史文明的積澱,其中蘊涵了普遍的、樸素的、辨證的真理,以致能夠不斷指引我們思考,給予我們啓示。這也正是《孫子兵法》的真正價值所在。作爲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曆史的“老古董”,正被處於信息時代門口的現代人熱捧,並廣泛運用於政治、軍事、經濟和爲人處世等諸多領域。

最後,學習《孫子兵法》的關鍵就是要用它來解釋、指導現代的實踐。《孫子兵法》以其深刻的軍事哲理和永恆的戰略,堪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但我們絕不能頂禮膜拜,甚至把它當作一種教條或者標籤來用,而是要把《孫子兵法》當作古代的哲學原理來看,擴展其思路,發揚其內核,揚棄其道理,延展其內涵,做到“不以法爲守,而以法爲用”,靈活運用其中博大精深的戰略與謀略思想、思維方法和科學精神,指導具體工作實踐,爲現今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這纔是學習《孫子兵法》、理解《孫子兵法》、運用《孫子兵法》的最上層的境界。

孫子兵法的讀後感2

因爲很喜愛看《三國演義》,看了兩遍之後好想看第三遍。因爲喜愛《三國演義》所以就想看《孫子兵法》。想多領會古代時期人們的智慧,看完了《孫子兵法》後真的讓我認爲驚歎,前人的智慧真的不容忽視,《孫子兵法》真的是兵家經典啊,它是在春秋末年寫的但很具現實意義,裏面一共十三篇,包括計篇、作戰篇、謀攻篇、形篇、兵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間篇。《孫子兵法》的卻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殘暴瑰寶。在深刻總結春秋時期各國相戰的經驗的同時,集中概括了戰略戰術的一般規律。它所闡述的謀略思想和哲學思想,被廣泛地運用於軍事、政治、經濟等各領域中。主要論述了軍事學的主要問題,並且揭示了一些具有普遍意義的軍事規律。

孫子在開篇提出了作戰取勝的五個首要因素。“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因爲我文言文的功底不太好所以要看看翻譯才幹理解到裏面的深刻含義,“道”指的是好的出兵理由,使民心傾向你這邊。道是爲了得民心,做到高低同欲。的卻如此,現在發動的戰鬥大家都有目共睹,哪一方是正義的必定會人心所向必。得到“天”、“地”強調作戰的天時、地利條件。“將”說的是指示者的策略、指示能力。“法”強調法規紀律。將領只要熟知上面五點作戰的時候就可以取得勝利。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孫子探討了與戰鬥有關的一系列牴觸的對立和轉化,如敵我、主客、衆寡、強弱、攻守、勝敗、利患等。《孫子兵法》正是在鑽研這種。種牴觸及其轉化條件的根基上,提出其戰鬥的戰略和戰術的'。《孫子》覺得,要取得戰鬥的勝利,關鍵在於正確地認識戰鬥情況。它提出一些正確認識戰鬥情況的原則和法子。1、“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強調在敵對雙方猛烈對抗的戰鬥中要取得勝利,作戰領導必須建立在對彼己雙方情況的全面領會之上2、“踐墨隨敵,以決戰事”。即善於根據戰場敵情的變更,去運用合適的戰法。爲此,作戰必須要預有準備,“先爲不可勝”,但決不能墨守成規,一切都要以敵情的變更爲轉移。3、 “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孫子》覺得:“軍爭爲利,,軍爭爲危。”兩軍相爭,雙方都存在有利的一面,也存在危險的一面。聰明的戰鬥領導者應該把利弊倆方面都考慮到,而不能只看到有利的一面或有害的一面。

總的來說這是一本很值得看的書,不愧爲經典之作。

孫子兵法的讀後感3

我本認爲行軍打仗,變數不定,這是絕對不能靠什麼一成不變的用兵之法來決勝負的。我又認爲,將帥是一軍的靈魂所在,揮手之下,就是的動向。但是,雖然我現在仍這麼認爲,《孫子兵法》卻讓我發現,本來沒有什麼事情是簡簡單單的,而我的想法實在很表面。比如說,行軍打仗,變數不定,但是連章法都沒有,首先在知己上就輸了,何來取勝?比如,將帥是一軍的.靈魂,但是縱觀全局,不過是盤中重要的一枚棋子,乃道、天、地、將、法之一。若是不能將整個局勢瞭然於心,單憑一人之力,也是垂死掙扎。

此兵法是孫子留下的傳世奇作,由於興趣拿來拜讀,短短十三篇的計謀,竟然種種變數真的化爲一套完整的體系,看似雜亂確是娓娓道來,有章有法。

我不懂那些兵家的事,就着寫些頗有感觸的地方。

用兵打仗是詭詐之術,能打卻裝作不能打,想打卻裝作不想打,攻近處卻裝作攻遠處,威逼利誘,出其不意,挫其銳氣,這些都要視情況而定。所以我說,這兵法不是一本書,而是戰場的模板,可以讓人先預勝負而後戰。它也可以是商場、生活的樣本,全憑怎麼用,能看懂多少。商場如戰場,先觀察天時地利,估計差距多少,籌劃周密,便足了底氣,談判也有了籌碼,至於分寸也有了把握。欲擒故縱,審時度勢,周旋也會遊刃有餘。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便能變不利爲有利,再有一分運氣,就是萬事具備了。

這些計策實在很完備。但是在謀攻篇中我有一點疑惑。“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話說百戰百勝不是最高明的,不戰而屈人之兵纔是上上策。而這“不戰而屈人之兵”重在氣勢和心理。如果實力懸殊,“少則逃之,不若則避之”可以減少損傷,但是士氣大減,倘若多個幾次,勝負也就不言而喻。我認爲不妥。在人多就製造聲勢,一鼓作氣,短時間決戰,人少不見得逃避,就可以以千人造出萬人的架勢,運用地勢,兜兜轉轉,氣不輸,萬事不休。以少勝多的例子也不在少數。

我認爲,將除了“智、信、仁、勇、嚴”之外,還必須舍小取大。打仗大多時候血流成河不可避免,劉備太“仁”終究不是皇帝的命,諸葛亮爲諾言不取而代之,這不能怪他們,是性格使然,但也就註定了結局。如果犧牲一萬人能換取全軍勝利,就不能有婦人之仁,果斷的將領有助於人心的收攏。

孫子兵法的讀後感4

因爲很喜歡看《三國演義》,看了兩遍之後好想看第三遍。因爲喜歡《三國演義》所以就想看《孫子兵法》。想多瞭解古代時期人們的智慧,看完了《孫子兵法》後真的讓我覺得驚歎,前人的智慧真的不容忽視,《孫子兵法》真的是兵家經典啊,它是在春秋末年寫的但很具現實意義,裏面一共十三篇,包括計篇、作戰篇、謀攻篇、形篇、兵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間篇。《孫子兵法》的卻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在深刻總結春秋時期各國相戰的經驗的同時,集中概括了戰略戰術的一般規律。它所闡述的謀略思想和哲學思想,被廣泛地運用於軍事、政治、經濟等各領域中。主要論述了軍事學的主要問題,並且揭示了一些具有普遍意義的軍事規律。

孫子在開篇提出了作戰取勝的五個重要因素。“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因爲我文言文的功底不太好所以要看看翻譯才能理解到裏面的深刻含義,“道”指的是好的出兵理由,使民心傾向你這邊。道是爲了得民心,做到上下同欲。的卻如此,現在發動的戰爭大家都有目共睹,哪一方是正義的必然會人心所向必。得到“天”、“地”強調作戰的天時、地利條件。“將”說的是領導者的策略、領導能力。“法”強調法規紀律。將領只要熟知上面五點作戰的時候就可以取得勝利。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孫子探討了與戰爭有關的一系列矛盾的對立和轉化,如敵我、主客、衆寡、強弱、攻守、勝敗、利患等。《孫子兵法》正是在研究這種種矛盾及其轉化條件的基礎上,提出其戰爭的戰略和戰術的。《孫子》認爲,要取得戰爭的`勝利,關鍵在於正確地認識戰爭情況。它提出一些正確認識戰爭情況的原則和方法。

1、“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強調在敵對雙方激烈對抗的戰爭中要取得勝利,作戰指導必須建立在對彼己雙方情況的全面瞭解之上

2、“踐墨隨敵,以決戰事”。即善於根據戰場敵情的變化,去運用適宜的戰法。爲此,作戰必須要預有準備,“先爲不可勝”,但決不能墨守成規,一切都要以敵情的變化爲轉移。

3、 “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孫子》認爲:“軍爭爲利,軍爭爲危。”兩軍相爭,雙方都存在有利的一面,也存在危險的一面。聰明的戰爭指導者應該把利弊倆方面都考慮到,而不能只看到有利的一面或有害的一面。

總的來說這是一本很值得看的書,不愧爲經典之作。

孫子兵法的讀後感5

《孫子兵法》不應該被只看做兵法,而是一部教人解決問題的書籍。可以這樣講,世界上的大多數問題,都可以通過《孫子兵法》解決。

我讀《孫子兵法》也不是很久,暫時只理解了一部分“知”

《孫子兵法》很強調“知”,而且其理論也都是圍繞“知”而展開的,有了“知”,纔能有“謀”,而有了“謀”纔能有“行”。如果沒有“知”,就不能“謀”,不能“謀”談何“行”。

《孫子兵法》裏的“知”有幾個意思:

第一是知道事情的各個方面的情況,知道了事情的各個方面情況,你才能根據這些情況針對性的採取行動。

第二是知道別人看不到的地方,一件事情,普通人只能看表面,聰敏人看第二層,智慧的人看第三層,境界越高,看的越深,就越能見到很多別人看不到的地方,而這些地方都是勝利的根本。(一支股票漲了一塊錢,一般的人只看到這股票漲,就跑去跟買,老股民知道這股票上漲的空間很小了,到了賣的時候。資深股民知道這股票脫離了市場本質,已經被人操縱了。別的莊家知道這股票被人操縱了,還知道操縱的手法,知道什麼時候跌什麼時候漲,如果沒有足夠深刻的'見地認識,你能贏嗎?)

第三是知道事情發展的規律,很多事情雖然很複雜,但很多事情都有其大致的規律的,這就是老子說的“道”,孫子說,知道事情的發展規律,能避免,能提前應對,能正確的處理,所以,對事情的發展要有足夠預見力。

第四是知道自己,無論你處理事情,你和別人對弈,無論你做什麼,這裏面都有一個很關鍵的因素,就是“自己”,在這些裏面,“自己”始終都是一分子,所以說,瞭解自己,知道自己,是成功的第一步,知道自己能做什麼,適合做什麼,缺點什麼,才能正確的將自己的才能展示出來。

除去這些外,《孫子兵法》還有一些很深刻的理論,都是很有意思的話,也有很深邃的智慧,如果你不能將整本書都仔細研究的話,也可以根據你的情況,挑出這些話,有空的時候琢磨一兩句,也是很有益處的。

列舉幾句“廟算多者勝。”“故兵貴勝,不貴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知己知彼。”等等。

孫子兵法的讀後感6

 一、兵法解析

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行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爲變者也。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霆。掠鄉分衆,廓地分利,懸權而動。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

意思就是:

事先不瞭解各諸侯國的政治動向和圖謀的,就不能預定外交方針;不熟悉山林、險阻、水網、沼澤等地形的,就不能行軍;不使用鄉民做嚮導的,就不能獲得有利的地勢。所以出兵作戰以欺詐取勝,以對自己是否有利來決定行止,要根據敵人兵力的分散和集中的狀況,來變化自己不同的戰略戰術。所以,軍隊的行動迅速起來像疾風,慢起來像森林那樣,風吹過時枝搖而杆不動,攻擊和侵略時要如同烈火,堅守和駐守時要像山嶽一樣不可動搖,難以窺測要像陰雲蔽天那樣,行動起來要像迅雷不及掩耳。佔領和掠奪敵方的鄉村城鎮,要把資財及時分配補充給自己的軍隊;打下來的地盤要及時賞給有功者,要權衡利害關係,然後相機而動。先懂得迂直的計謀就能取勝。這就是爭奪主動制勝條件的原則。

兩軍交戰,只有知敵我之情勢,才能調動軍隊,爭取勝利。因此,爲避免腹背受敵,就要先知道諸侯們的動向;爲避免遭到埋伏,就要熟悉地形;爲得地利,就要任用嚮導。

要以是否對自己有利來決定行止,要把敵人的近直之路化爲迂遠曲折,使其利變成不利。而把我方的迂遠曲折化爲近直,使我之不利變爲有利。

在戰爭中要注意隱蔽自己的企圖,避開敵人的阻礙,在敵人覺察不到或防守薄弱的地方繞道而走,出敵不意地達到自己的軍事企圖,以取得勝利。

公元前623年,晉文公事晉、齊、秦軍救宋,與圍宋的楚軍在決戰時,就是採取了以迂爲直的.戰法打敗楚軍的。

戰鬥開始時,晉軍爲避免與楚軍的中軍主力決戰,令軍士把駕車的馬蒙成虎皮,先向楚軍的右軍進攻。楚右軍是由盟軍組成,戰鬥力最強,遭打擊後立刻潰退。

晉軍又故意佯退,誘殲戰鬥力較弱的楚左軍。楚左軍又被殲。這時,楚統帥下令撤回楚地,晉文公就這樣利用以迂爲直的計謀,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二、古今聯想

要懂得以迂爲直的計謀。“迂”與“直”本來是一對矛盾體,但在軍事戰略上,“直”往往最難達到的,雙方的注意力都在於此,成了實際上的“直”,“迂”和“直”往往會發生轉化。

 三、讀後感

知敵我之情勢!

熟知敵我,纔可作出最準確的判斷,纔有可能取勝!

孫子兵法的讀後感7

孩提玩伴比兵法,吾嘗夢當萬軍帥。

豈料歲月不饒人,而今頑童鬢初白。

幸未虛度青春時,勤悟經略滿胸懷。

惟願來日得報效,定國興邦無償賣。

今早,我讀到了《孫子兵法》。

孫子名孫武,字長卿。春秋末期著名軍事家。

《孫子兵法》是古今中外現存最早的一部兵書,理論體系完備,歷史影響深遠。它既是一部軍事經典著作,又是一部光輝燦爛的哲學著作。

千百年來,該書以“兵經”、“百世家之師”、“第一部戰略學著作”見稱,飲譽人類,名垂萬古。

《孫子兵法》以多方面探討了軍事規律,尤其以整體、綜合和動態的方式把握戰爭全局,凸顯了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和謀略權變,充滿了辯證法的智慧,不僅僅深受戰國以來歷代軍事家的.重視和推崇,對他們的軍事思想和實踐均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世界軍事思想領域擁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享有至高無上的崇高地位。它的影響,至今已擴展到管理學、心理學、邏輯學、文學、語言學、音韻學、地理學、情報學、預測學、醫學等許多科學領域。

說到那裏,我不得不再次爲中華文化和禮貌的博大淵深和歷史悠久而引亢高呼,振臂長嘯!每一箇中國人,都應好好學習和傳承偉大的中國古代歷史文化遺產,並將其不斷與時俱進地發揚光大!

現存的《孫子兵法》是經過三國時代曹操刪定編著的。全書分爲13篇:《計》、《作戰》、《謀攻》、《形》、《勢》、《虛實》、《軍爭》、《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用間》。《孫子兵法》蘊含雄韜偉略,戰略戰術兼具,理論哲學化,體系完備,萬古常青。

在此,我強烈呼籲:每一箇中國人都至少通讀一遍《孫子兵法》,並深刻領悟其真諦和精髓。這將令你開啓視野,博大胸懷,益增智慧,受益終身。無論是爲了你自已抑或爲了家國大事均大有必要,也將受益匪淺。

尊敬的兵聖孫子:晚生對您無比景仰和尊崇。您光輝燦爛的軍事思想將名垂萬秋,永載史冊!所有的華夏子孫後代將永遠銘記您的英名,以您爲榮,爲您驕傲與自豪!

孫子兵法的讀後感8

相信大家都知道火燒赤壁的故事吧!它是一個因用火而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孫子兵法》火攻篇對火攻戰術進行了較全面的分析。

在文言文中,“火”既可以做名詞,又可以做動詞。爲什麼呢?

我認爲,火是被人們使用於戰爭的最佳自然力量!在古代人看來,火是能夠運動的,將“火”作爲動詞,能夠完美的詮釋出火的猛烈與毀滅,可見人們對火的畏懼。火極難控制,因此運用火攻之術作戰,固然可以助兵之力,但在使用前一定姚注意火攻的外部條件,例如風向、放火地形等。倘若一個不小心,自己的軍隊就會葬在火的無差別攻擊下,這也是人畏懼火的原因之一。

那麼,既然火如此的不可控,爲什麼火攻之術成爲了一個重要的作戰方法、被很多人所用呢?我認爲,主要是受時代的侷限。古代沒有大範圍殺傷的武器,只能藉助可能造成規模性傷害的自然力量,如颱風、洪水、雷電、地震等。地震無法預測、雷電無法被人吸引、颱風無法人爲操控,這些自然力量極可能未傷人先傷己,於是便只剩下了水、火二者。

水的可控性相對火而言更高,可以通過蓄水、放水以達到殺傷敵人的目的,但水的侷限性較火而言更強。只有敵人在低窪處、且我方蓄了足夠的.水量時才能奏效,而且除非敵人並未提前防備,否則會有足夠的時間上船逃跑,因此水在大多數時候只能達到“奇襲”、“困敵”的輔助作用,相對火而言溫和的多。火的可控性雖然比水低,行進方向會被風控制,但可就地取材,且具備遠距離和大規模殺傷對手的能力,因此火攻作爲一種特殊有效的進攻手段,作用十分明顯。實際上,現代人在作戰中仍常用火攻、兵器也多於火有關。

《孫子兵法》之火攻篇詳細的描述了孫子對火攻的具體作戰方式、作戰手段的研究。孫子指出,縱火攻敵只是進攻的一種輔助形式,強調與兵力密切配合才能最後取勝,“必因五火之變而應之”。告誡強調必須遵循客觀規律,用兵者不僅要了解火攻的變化,而且“以數守之”,“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諸葛亮“火攻”戰新野,把曹軍殺的片甲不留,將火攻之術的優勢發揮的淋漓盡致。

孫子兵法的讀後感9

如果一個人一切都是以我爲中心,個人慾望就會驅使這個人不擇手段地去滿足其私慾而不顧他人的死活,就會非常愛感情用事,必定會害人誤己。

孫子不反對戰爭,但反對窮兵黷武。所謂“合於利而動”,其實就是“利”與“德”的統一。能夠恰當地統一,關鍵在於領導者的道德修養素質,而不在於其學位和哲學理論水平的高低。就是說,素質是第一位的,哲學是第二位的。因爲哲學屬於理智而不屬於理性,沒有仁德可言。只是能言善辯的人是不能幹大事的',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把握住“利”與“德”的關係。

孔子曾說:“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1。3)。國家、企業和單位在選才用人時,一定要非常注意這方面的問題。

以上引用戰爭範例和《孫子兵法》最能說明問題,因爲戰爭是“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又因爲“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悅;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也就是說,絕對不可以把做人方面的事情當作兒戲。如果在生活中“馬馬虎虎”地做人,可能只是在生活中造成一些麻煩和損失,可以重頭再來,反覆多次。但是如果養成習慣,在做大事時,就必定會危及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想重頭再來,就不可能再有機會了。

所以,想成就大事業的人,必須在日常生活中就自覺主動地注意鍛鍊自己的性格,纔有可能如願。而那些沒有修養,只有幻想的人,在關鍵時刻,一定會事與願違的。

另外,培養人才、發現人才和管理人才時,也必須把治理個人慾望和情感方面的問題放在一切問題的首要位置。正如劉備所說:“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若在慾望和性情方面“姑息養奸”,將來必定會給集體或國家造成極爲慘重的損失!而且,連小事都做不好的人,老天爺也不會讓他去做大事的。怨天尤人是於事無補的。

現在許多領導在使用人才時常說:“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其結果往往令人失望,其責任在於領導而不在於被使用的人才。因爲領導們在使用這句話的時候都忘了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必須在對所使用人才的品行和纔能有着全面的瞭解。否則,一味盲目地信任,只會造成終身遺憾。趙藩曾說:“不審勢即寬嚴皆誤。”

孫子兵法的讀後感10

很多人都把《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混爲一談了。其實,《三十六計》是後人在《孫子兵法》的“謀”中演變而來的。《孫子兵法》更注重的是“計”而不是“奇謀”,這是計算的“計”。就是通過SWTO的綜合分析,也就是《孫子兵法》所說的 “五事七計”,這纔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而謀略則次之,以少勝多的戰例畢竟少數。是否有你開明的政治,是否得到人民的支持,是否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是否裝備上領先,是否有嚴明的治軍,是否賞罰分明,是否有強力的執行力,這些綜合的因素纔是致勝法寶。我們中國人喜歡諸葛亮式的“奇謀”,放大了這些“奇謀”的作用,其實這偶爾的“靈光乍現”對最後的戰局勝負起不了很大的作用,如火燒赤壁中,曹操兵敗赤壁就是因爲中了“周瑜打黃蓋”的苦肉計,再加上火攻。所以做好戰前雙方實力的計算,才行。粟裕大將打仗就深得《孫子兵法》的精華,他每次打仗之前對地形地勢都摸的非常透徹,他常常能發揮現有兵力的最大戰鬥力,打了無數的勝仗。還有遠一點的,打仗帶兵多多益善的韓信,也是這方面的代表,他們都做到了《孫子兵法》“知己知彼”的原則。

同樣,《孫子兵法》還表現出唯物主義、辯證思想。我們都知道,古時打仗前都會求神問卜辯吉凶,《孫子兵法》對這一做法進行了批判。打仗靠的戰略戰術,而不是這種“可預知勝負”的迷信,這些勝負因素都是客觀的,人爲的,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表現。但是戰爭的勝負,不僅僅是軍事方面的,還有政治經濟,自然條件的普遍聯繫,這也是孫武辯證思想的體現。孫武還認爲戰爭的雙方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資源,對國家是不利的,所謂戰爭只會“兩敗俱傷”,孫武能看透這樣的本質也真是讓人歎服的。不僅如此,根據孫武對戰爭過程中的矛盾轉變的觀點,我能看出其對於事物發展的認可。這是不斷變換的,就像尊無說的:“亂了纔會想去整治,膽怯了纔會變得勇敢,弱小了纔會想着去變強。”

《孫子兵法》不僅僅是一部軍事著作,也是跨學科的綜合性的學科,如心理學,邏輯學,管理學等等,他對於中國人民有着深刻的影響,對我們的很多領域都有着很強的指導作用。這就是爲什麼《孫子兵法》被譯成三十多種語言流傳海外的原因。

孫子兵法的讀後感11

這一篇文章主要介紹《孫子兵法》的第十篇“地形篇”的第四部分,巧用“地形”。

一、兵法解析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制勝,計險厄遠近,上將之道也。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

意思就是:

一般來說,地形是用兵的憑藉。所以,料敵制勝,考察地形險易,計算道路遠近,是高明的將領必須掌握的方法。懂得這些道理去指揮戰爭的,必然會勝利;不懂得這些道理就指揮戰爭的,必然要遭到失敗。

地形是用兵的.輔助條件,之所以說是“輔助”條件,是因爲運用得好它可以使軍隊如虎添翼,運用得不好他就是兵潰戰敗的陷阱。

孫子認爲,地形可分爲六種:地勢平坦、四通八達(通);地形複雜,易進難退(掛);敵我出擊都不利的地區(支);道路狹隘(隘);地形險要(險);敵我相距較遠(遠)。

這六種迥然不同的地形對戰局有着舉足輕重的影響,做將帥的只有在站前實地考察不同的地形,對戰局瞭然於胸,才能駕馭複雜的地形,出奇制勝。

孫子還提出“知天”“知地”“知彼”“知己”的“四知”原則,是爲了使軍隊在錯綜複雜的情況下做出正確的判斷,掌握戰爭的主動權。作爲全面、系統、多方位預測原則的“四知”,對我們預測市場行情也是大有幫助的。

我們可以把“天”“地”視爲市場行情和市場環境。“彼”指競爭對艘的情況;“己”自然是指自己的情況,作爲一個經營者,如果連自己的優勢、劣勢都搞不清楚,又何以用己之長攻人之短呢?

在軍事上,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優勢,在企業經營中,不同的地域也同樣具有不同的優勢。當然,在好的地形資源基礎上,我們更應該重視的是,如何加以利用和開發!

二、古今聯想

孫子認爲,將帥的職責就是抓大事、抓關鍵,並且強調將帥能否抓住大事和關鍵,將直接決定着作戰的勝敗,抓住大事和關鍵則必勝,反之,則必敗。現代的領導者也應該從日常繁事中解脫出來,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抓大事、抓關鍵上,如調查研究、科學決策、組織管理和正確地選人用人育人,這樣才能正確地發揮領導的功能和作用。

三、讀後感

實則介紹“地形”的重要性,其則介紹“將帥”帶兵打仗取得勝利的重要方式之一,那就是“抓大事、抓關鍵”。

孫子兵法的讀後感12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這句話出自《孫子兵法》。《孫子兵法》爲春秋時期孫武所著,被譽爲“兵學經典”。唐王李世民說:“觀諸兵書,無出孫武。”日本松下電器創始人松下幸之助說:”《孫子兵法》是天下第一神靈,我們必須頂禮膜拜,認真背誦,靈活應用,公司才能發達。”兵法是謀略,謀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戰略,大智慧。《孫子兵法》無論是在軍事方面、商業方面、經濟方面還是其他各個方面,《孫子兵法》都起到極其重要的指導作用。

《孫子兵法》共13篇,分爲《始計篇》、《作戰篇》、《謀攻篇》、《軍形篇》、《兵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和《用間篇》。在這之中,我認爲“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是這其中最重要的主導思想,是孫子兵法的靈魂和核心。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這句話出現在《謀攻篇》中,意爲不動用武力,讓敵人的軍隊喪失戰鬥能力,從而使己方達到完勝的目的。在孫子看來,“不戰而屈人之兵”是作戰中的策略。常言道:“傷敵三千,自損八百”,戰爭本身就是損人傷己的事,訴諸武力,損耗極大,破壞也極大,不動武而用軍事威脅、經濟手段等都更有利於本國,當今大多數國家遇到糾紛也很少直接訴諸武力的。歷許多的戰役、戰鬥都是如此。

例如平津戰役。1948年11月下旬,東北野戰軍根據中共中央部署,祕密跨越長城入關,會同華北野戰軍完成對北平、天津、張家口、之敵的戰略包圍和戰役分割。49年1月10日,中共中央決定成立由羅榮桓、聶榮臻3人組成平津前線總前委。爲了使北平這座舉世聞名的古都免遭破壞,解放軍決定讓傅作義率部起義,派出代表和傅作義接觸。由於中共的耐心工作和各界人士的督促,傅作義最終順應人民的意旨,接受中共提出的'和平解放北平的條件,率部起義出城接受改編。同時,解放軍進駐北平,北平宣告和平解放,這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例。歷史證明,不戰而屈人之兵是戰爭中的策略。一方面避免了許多損失,另一方面又能使敵人屈服。所以孫子認爲“不戰而屈人之兵”是善之善者也。

不使用武力,讓敵人的軍隊喪失戰鬥能力,從而使己方達到完勝的目的,這只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字面上的意思。以最小的代價,用最少的時間,花最少的精力,去得到的結果,以獲得的利益纔是這句話的本意。

孫子兵法的讀後感13

帥與之期,如登高而去梯;帥與之深入諸侯之地,而發其機,焚舟破釜,若驅羣羊,驅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

意思就是:

主將對部屬約定戰期與部署作戰任務,要像上屋抽梯一樣,使其有進無退。主帥率軍深入敵境,要像開弓射箭,使他一往無前。燒掉舟船,搗碎鍋竈,以示死戰的決心。對待士卒,要如同驅趕羊羣一樣,趕過來又趕過去,使他們不知道究竟去哪個方向。

孫子認爲用兵如“登高去梯”,不給退路,逼其就範;且兵如放箭,只要用來射殺敵人,並不指望其回頭;用兵如牧羊,只應聽從主帥的指揮,主人的鞭子就是方向。

當我們剝去“登高去梯”的外殼後,卻發現這一計謀有合理性的一面。因爲戰場上兩軍交鋒,是一場你死我活的搏殺,將士兵置於絕地,出於求生的本能,必然會激發他們拼死衝殺的決心,這就是爲什麼兵家使用“登高去梯”屢獲成功的.根本原因。第二,面對強敵或者是險惡的處境,爲了鼓舞士氣穩定軍心,適當採用一些愚兵之策也是很有必要的。第三,從嚴守機密,確保萬無一失的角度來講,對重大的軍事行動可以對士兵隱瞞真情。

孫子說:“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無知。易其事,革其謀,使之無識;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濾。”,意思是說,要能矇蔽士卒的試聽,使他們對於軍事行動一無所知;改變作戰部署,變更實施方案,使他們無法知道我的真實意圖;變換營地,迂迴進軍,使人們無法估測我行動的目標。

另外,“登高去梯”之策,不僅可用於自己軍隊內部以激勵士氣,也可用於對付敵軍,以絕其退路。對內,將士兵置於死地,只應激發他們殊死搏殺,而不應斷其援應;讀後感·對外,斷敵軍退路,逼其就範,要防止其困獸擾鬥,狗急跳牆,這是在運用“登高去梯”謀略應把握的關鍵所在。

“登高去梯”原意爲送人上樓之後,卻把梯子搬走,使人無法下來,比喻誘使人上前斷其退路。在軍事上指引誘敵人前來取利,待其深入,採用迂迴包圍,迫其就範。或在帶兵作戰中,有意把自己的軍隊置於死地,以激勵其拼死搏殺,對自己的士兵使用“登高去梯”之計。

古今中外有許多成功的戰例。如秦末鉅鹿之戰,項羽破釜沉舟大敗秦軍;楚漢井陘之戰,韓信背水設陣擊敗趙軍。

孫子兵法的讀後感14

爲營造積極向上、健康文明的校園閱讀氛圍,通過開展同讀一本書系列活動,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長橋中心國小與“悅讀家園網”於20xx年2月3日舉行了“同讀《孫子兵法》,感悟成長智慧”閱讀節閉幕活動。

本次“同讀《孫子兵法》”閱讀節活動爲期3個多月,活動方式分“線上+線下”雙線進行。在江蘇省南京悅好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悅讀家園網”平臺的大力協助下,我校教師充分利用“悅讀家園網”發佈活動要求,佈置書目“閱讀任務”,指導學生閱讀完指定書籍《孫子兵法》。

學生從20xx年11月——20xx年1月完成課外閱讀,並使用“悅讀家園評測與激勵系統”完成閱讀測評題,提交讀後感(文字或音頻)。各年級學生還紛紛用自己喜歡的形式展現了自我閱讀收穫:

在同讀《孫子兵法》整個閱讀節中,根據線上評分(全班平均分)+線下活動分,我校涌現了許多優秀閱讀班級和學生。他們以自己的努力和堅持贏得了“悅讀書香班級”的光榮稱號,一個個“長小閱讀之星”也從中脫穎而出。

最讓人難忘的'是20xx年2月3日上午舉行的長小閱讀節閉幕活動。

在這喜獲豐收的時刻,同學們紛紛展現了自己的風采。五年級的同學們爲大家分別演繹了氣勢磅礴的集體朗誦《三十六計——軍形篇》;輕鬆搞笑的情景劇《捨棄愛馬的秦穆公》和情深意切的《愛讀兵法,走進孫武》閱讀隨想等精彩節目,引領大家再一次走進了《孫子兵法》。師生們鼓掌喝彩,笑聲連連。

後續的“孫子兵法知識競賽活動”是由南京“悅讀家園網”公司特地派工作人員到我校現場開展的。閱讀知識現場競賽活動現場分爲4個比賽方隊進行相應環節答題(必答題、搶答題)。將全場學生的熱情推至最高點,同學們你爭我搶,個個胸有成竹,臉上綻放着自信的笑容,身上散發着書香的氣息。

本學期“同讀《孫子兵法》,感悟成長智慧”讀書活動爲孩子們打開了知識的大門,開闊了他們的視野,活躍了他們的思維,真正使學生體驗到:好書伴我快樂成長!雖然本次閱讀節已落下帷幕,但“長小悅讀平臺”寒假閱讀網上推薦正在開啓新的閱讀旅程,我們相信:“長小悅讀”一直在繼續,書香一直會瀰漫,快樂永遠在進行!

孫子兵法的讀後感15

《孫子兵法》是我國最古老、最傑出的一部兵書。也是世界三大兵書之一。話說當年拿破崙都買過。

我在看完一堆歷史書後,聽說古代好多名將都是讀過這書的。於是也慕名而來,忍不住要一睹它的風采。

看完之後唯一的感覺就是精彩……難怪從戰國時期起就開始風靡流傳。裏面講了許多諸如:打仗的必備條件,通過所具備的因素就可知雙方的勝負機率。還有各種戰鬥隊形,戰鬥謀略。讓我記憶最深的是本書開頭所說的戰鬥的五個方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將,五是法。看起來還不是很明白,那我來解釋一下:第一個,道,就是君主和民衆目標,意志統一,可以同生共死,而不會懼怕危險。天,指的是晝夜、寒暑、四季更替。地,指地勢的高低,路程的遠近,地勢的險要、平坦與否,戰場的寬闊、狹窄,是生地還是死的等地理條件。將,指將領足智多謀,賞罰有信,對部下真心關愛,勇敢果斷,軍紀嚴明。法,指組織結構,責權劃分,人員編制,管理制度,資源保障,物資調配。這五個方面是非常關鍵的,因此如果哪個將領能夠真正領會,他就會成爲一個成功的將領。這五點何其重要,我細細讀了很多遍,都覺得句句在理。

另一部分要說是隊形了,不同的戰鬥,從地勢考慮,就必須選擇不同的隊形。一般是幾人一組,有攻有防。地形寬廣的`時候每組人要多一些,地域狹窄時就要相對減少,因爲這樣活動起來方便靈活。我聽過一個叫俞大遒的將領,運用這種隊形就用得非常到位。前面一排手持盾牌,後面兩人一排,持不同的武器攻打。這樣既保護了本隊的人,又能有效消滅敵人。聽說有一場戰役,運用這種隊形,取得了驚人的成果:幾百個人攻打幾千人,不但把敵方殺得片甲不留,自己這一方居然只有一兩個士兵輕度受了點皮外傷。真是太不可思議了!

還有一些便是怎麼樣才能壯大隊伍,獲得民心。這裏還要講求一些美德,不如不能殺投降的人。其次用武力解決還不是個好辦法,最好能夠通過談判解決,減少傷亡。更高難度的是,還可以把敵軍歸爲自己的隊伍。總之,除非萬不得已,不要用戰鬥來解決問題,因爲必盡戰鬥的成本太高了,長期戰鬥,會變的貧困。

《孫子兵法》讓我不得不驚歎於古人的智慧,他們的作戰技巧,讓我們現代人都爲之嘆服。再那麼一個兵荒馬亂時代,能寫出這樣一部鉅作,實屬軍事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