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讓我慢慢長大》讀後感

讀完某一作品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請讓我慢慢長大》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請讓我慢慢長大》讀後感

  《請讓我慢慢長大》讀後感1

近期,我一直在拜讀吳蓓的《請讓我慢慢長大》——親歷華德福教育這部著作。從這本書的封面上的一句話中讓我對這本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句話是這樣說的:“是否有一種更適合人類的教育。”讀着這句話,我的腦海中立即跳出這樣的問題,難道我們現在所做的教育都不適合人類?難道我們所做的教育都是徒勞的?帶着這樣的問題,我細細地瀏覽着每一句話,揣摩着每一個字是什麼意思,思量着每一篇文章帶給我們的啓示。

一、參觀華德福學校

“教育是改變社會的一股重要力量,而且必須通過正確的教育來促進社會文明。”這句話說得很經典,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一條真理,不管是歷朝歷代,能夠離開教育嗎?社會的文明,社會的進步,都離不開教育。

華德福教育是一種與衆不同的教育。首先表現在教室的佈置上,我們平時所見到的教室,桌椅都擺放得整整齊齊,橫豎都成一條線,這樣給人的感覺是整齊劃一,就像街道兩旁綠化帶中的灌木一樣被修剪得平平整整,給人一目瞭然的感覺。現在當然我們也重視對教室的環境進行美化與佈置,竭力爲學生營造一種寬鬆、自由、活潑的環境。但我們做得還不夠。再來看看華德福學校教室的佈置吧,教室的桌子圍成長方形,四周有各種造型的植物標本,每一件標本的製作和擺放都好像來自藝術家的創造,充滿着靈性。房頂上垂下十束美麗的花束,燦爛的顏色和優雅的形態宛如從天而降的瀑布。整個教師猶如展覽室,展現着大自然的奇蹟,又像是一個鄉村之家,溫馨而又豐盛。

這就是華德福學校的教室,給人一種美的享受,用美塑造着兒童的心靈。我覺得國小階段的兒童,應該讓他們的身、心和靈性都被環境塑造着,感覺到自己就是大自然中的一個分子,時刻都在享受着大自然的美麗與溫馨。所以,我們以後在設計和佈置教室的時候,要讓孩子感到美、親切和溫暖,孩子可以像一家人那樣在一起玩、聊天和分享喜樂。

華德福學校的自然課和手工課也獨具特色。自然課很像我們現在開展的綜合實踐課,不過我們的綜合實踐課都是一些紙上談兵的綜合實踐理論課,學生根本就沒有動手實踐操作的機會,偶爾的一次實踐活動也只不過在教師指定的框框之內,沒有半點創造和想象的成分,學生只不過是在按照教師設定的思路走一遍。華德福學校的自然課哪像自然課呀,有學生榨蘋果汁,有學生做茶葉,有學生收花種,有學生翻地播種。他的自然課很像我們的科學課,但又不像我們的科學課那樣只講給學生動植物的有關知識,而是讓學生動手實踐,讓每個學生都有充分施展的機會。手工課也一樣,也重在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雖然這些對我們來說是再簡單不過的了,但對孩子來說,讓他們全身心地投入進去,感受大自然造化的美妙,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大膽想象和創造,培養孩子的藝術素養,陶冶他們的心靈。我想,這要比我們在教室裏把生生息息的大自然割裂成支離破碎的知識,讓孩子端端正正地坐40分鐘聽教師純理論的枯燥講解有趣得多。這樣的課堂學生怎麼可能產生厭惡呢?他們除了喜愛還有什麼呢?

二、什麼事最好的成績

什麼事最好的成績呢?可能會有很多人說:“這麼幼稚的問題也好意思提!最好的成績就是不管什麼考試都考滿分唄。”是的,我以前也是這麼認爲的,那什麼去衡量學生,不就是分數嗎?除了分數還能有什麼,分數就是實力的象徵,就是最好的證明,也是最好的成績。可是,你不知道,有人會不同意你的看法,他們說:“相對自己有了進步,就是最好的成績!”這就是華德福的教育,這就是華德福教育對待什麼是最好的成績的回答。

是的,我們平時太習慣於用一種標準去衡量每一個學生,用一個最高的標準去要求每一個學生,這對於我們每一位教師都司空見慣了。我們經常拿一個優秀生的標準去衡量一個各個方面都後進的學生,哪怕這樣的學生有了進步,我們都會視而不見,仍然認爲沒有進步,因爲他與優秀生之間的差距還是顯而易見的。可能我們平時太習慣於橫向比較了,卻很少進行縱向比較,因爲我們腦海中的評價制度就是這樣的。也許我們平時有可能也想到縱向比較,但一對照我們現有的考覈制度就會把這些學生訓得不行。華德福教育堅信:“相對自己有了進步,就是最好的成績。”

細細思量之後,我發現華德福教育確實有它的高明之處。

首先,我們得承認每個人都是不同的,人與人之間都是有差異的。不僅每個人的外表迥異,而且每個人的興趣愛好、性格特徵、各種能力都是不一樣的。就好比有的學生擅長數學,有的學生擅長語文,而有的學生擅長藝術等等,各有所長。我們不能拿一個學生的語文去跟另一個學生的數學去比,寸有所長,尺有所短。馬丁·洛森說:“如果我們爲自己的孩子設置標準,這類標準必須是可達到的,並結合孩子現狀制度,使孩子能被激發去超過他以前的成績。如果總是和別人比較,孩子就會喪失信心。”我們首先應該對學生進行一個縱向比較,看他跟以前比較有沒有進步,如果有進步,我們還是應該表揚和鼓勵的,然後再進行橫向的比較,讓他自己找到自身的不足,這樣他纔會有前進的動力,學習纔會有激情,才能看到成功的曙光。

其次,我們得樹立任何一種才能都很重要的理念,這種才能不分主次、貴賤。我們的老師其實都懂這樣的道理,但在真正實施的時候卻很難做到,因爲當前的評分和考試製度就是用一把尺子來衡量所有的孩子的。當然,就目前而言,我們不能爲每一種才能設置一個考試,也不能改變考試科目的要求,但我們老師必須要明白,考試只能說明這個孩子在某個方面的狀況,絕對不能成爲衡量孩子整體的標準。著名心理學家和教育家霍華德·加德納認爲,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具有八種智力,只是表現程度不同。但願這不只是我們的美好願望,在不久的將來能真正做到孩子的進步就是最好的成績。

  《請讓我慢慢長大》讀後感2

看到這本書的題目就被吸引了,因爲我從事幼兒教育,我還有一個屬於幼兒期的女兒,我想看看這本書能給我怎樣的啓發?

這本書讓我認識了另一種教育——華德福教育。儘管我並沒有讀透它,但至少它給了我一些啓發,讓我在今後教育自己的孩子或是自己的學生時想起這種教育中可以吸收和運用的觀念。

書中的少給孩子買成品玩具,多給孩子毛線、木頭、鐵等材料,讓孩子自己做手工,自己做玩具,這樣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會有更好地發展讓我知道了另一種觀念:買來的玩具並不一定好,自己動手做的會讓孩子更受益。

書中運動與知識的結合給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覺,原來還有這樣一種更有效的促進孩子學習的方法。以前認爲,運動緊緊是運動,可能會讓人放鬆,促進身心健康發展,也有利於勞逸結合,卻不曾想到運動可以與學語言、學數學等結合在一起。朗誦詩歌時,全班學生圍成一個大圓圈,手拉手,從圓圈的邊緣伴隨着詩朗誦,漸漸向圓心走去,朗誦下半首時,再向外走,擴展成最初的圓圈。多有意思的朗誦!怎麼能不吸引孩子呢。我都想試試他的這種方式,看看在幼兒學兒歌時用上會有怎樣的效果?

書中的“從生活中學習”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孩子從廚房開始,看到食物是怎樣來的,從媽媽做的事情如洗衣服知道洗衣服的過程,從菜園裏種的農作物瞭解蔬菜的來歷……這種親身體驗,遠比父母或教師讓孩子通過看電視、圖片,通過單純的說教來得有意義,也更深刻。

書中提倡的多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感受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感受花香,感受水清,感受鳥鳴,更是和我的觀念非常契合。我一直覺得人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到了大自然中就會有一種身心愉悅的感覺,大自然會給你無窮的想象力,給你很多的啓發,很多的靈感。所以總喜歡和丈夫帶着兒子到大自然中走走。

華德福學校的老師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敬業、愛學生,從有益於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角度出發,爲孩子親手做玩具,教孩子做餅乾、蛋糕等食物,帶孩子去大自然中遠足,給孩子自由爬樹、玩沙、玩泥的機會,讓孩子的天性盡情釋放,順其自然地長大,不過早地灌輸知識,真正享受了童年,從而爲孩子的一生髮展奠定基礎。受到這樣的教育,孩子該是多麼幸福!

書中關於國外華德福幼兒園教師的.年齡也給我很大的啓發。他們的教師很多是60多歲的,一般都喜歡年紀大的。因爲他們認爲年齡大的,特別是做過媽媽的能更好的照顧幼兒。這和我們平時的觀念認爲幼兒教師應該年輕化就有很大的差別了。是的,經過4年的幼兒教師的經驗,我也覺得任何事情都不在於年齡,而在於自己的心態,如果始終有一顆童心,能走人幼兒的心靈,年齡絕不是問題。

書中還有許多讓深思、值得借鑑的地方。但這本書中的部分觀點,我也非常疑惑。例如“華德福教育堅決反對提前智力開發,而是提倡給予孩子充分地去做、去體驗的空間和時間,藉此發展孩子的意志力。如果我們把孩子生命成長的能量從手腳轉移到大腦,本來應該動手做的年齡,卻在用腦;應該是圖像式思考的年齡,卻變成了理性的概念式的思考;短期來看,孩子學到不少知識;長期來看,他很可能成爲一個消極的人,缺乏想象力和創造力,甚至可能以疾病的方式體現出來。”

這樣的說法,他們似乎也有理論依據,但是真的是這樣嗎?許多的古人都是很早就識字,很早就能閱讀,但是並不是如他們說的這樣,就會沒有想象力和創造力。現代的教育倡導早期教育的人有很多,從國外的到國內的例子很多,似乎並不像他們所說的那樣,會有可能成爲一個消極的人,難倒華德福教育出來的學生長大後就沒有生病或是消極的人了。

我想作爲一種教育觀念,可以進行推廣,但是不能由此就說只有自己的這種是最好的,畢竟理論依據每一種教育理念都有。何況早期教育,如早期閱讀並不是以灌輸的方式進行的,識字現在許多幼兒也不是在專門的枯燥的氛圍中學會的,有的是自然而然學會的,更多的是在幼兒感興趣的基礎上學會的。何況如閱讀並不是佔據幼兒所有的時間,只是部分時間而已,他同樣還有大量的時間玩沙、玩水,和螞蟻、小魚說話,做自己喜歡的玩具。所以這並不矛盾。當然,一味的強調智力開發,只是不斷的灌輸想要給幼兒的一切知識,剝奪了幼兒玩的時間,忽視了幼兒以遊戲爲主的學習方式等等顯然也是我們所不提倡的。

這是一個多元化教育理論存在的時期,不管怎樣,華德福教育在今天這樣一個大喊素質教育,但確實存在許多教育問題的時代,還是如徐徐的春風吹進了我的心田,讓我在今後的教育中更加註重從幼兒的身心健康出發,從幼兒終身的發展出發,做一個心中有幼兒、儘量讓幼兒成爲幼兒,真正讓幼兒享受童年快樂的老師。

  《請讓我慢慢長大》讀後感3

很慶幸無意中翻到這本書,被它吸引,然後一頁一頁翻閱下來。名字首先讓我心動----《請讓我慢慢長大》。也許是“慢慢長大”觸動了心底的某根神經。生存的壓力,對現實世界的緊張不能阻擋心底對於某些事物的嚮往,相反,越是缺失的便越是希望這世界能有另一種言論或一種方法能對此給予顛覆。於是,拿起這本書,開始對以往的迷惘有了一個合理的解釋。

孩子的教育一直讓人們很頭疼。人類不停地探索,尋求好的,或者更好的教育方法希望走出桎梏走向更美好的明天。斯特娜夫人教育法;蒙臺梭利教育法;卡爾威特教育等等。優秀的,科學的種種教育理念讓人迷茫,嘗試,堅定,並不斷充滿希望。

眼前這本書倡導的是華德福教育。

其教育的基本立場是發展個人的潛能以及豐富人的心靈,反對爲了考試而灌輸一些專門的知識,認爲不應該用太多的理性知識窒息兒童的天性。認爲兒童的成長是個緩慢的過程,需要時間和耐心,需要引導和鼓勵,認爲兒童在某個年齡段,是通過身體的活動並參與其中來學習。他們的感覺支配整個人的身心和靈魂,只有通過孩子自己的感覺器官和感性體驗,才能瞭解自然界。

他們認爲童年的時間是短暫而又寶貴的,父母和學校應該把孩子健康、愉快的成長放在首位,而不要把競爭看得那麼重要。

他們強調讓孩子成爲孩子,不要過早地剝奪孩子的時間和空間,不要改變孩子的天性。要重視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培養,並通過藝術化的方式達到教學目的。讓孩子學習各種知識,不是單純地從書本上學習,而要結合學生的實際體驗。要讓孩子認識到自己是整體的一個部分,是集體中的個人,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認識到人和自然界的萬物息息相關,讓孩子懂得個人對集體、對大自然負有責任。體悟到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天地萬物之一。

並且強調從自然生活中學習,把自己放在生活中一個正確的位置上,每時每刻,每天每週,每月每年都成爲進一步發展學習的源泉,無論學校教育走得有多遠,必須學習如何從生活中學習。

生活是一所學校,學習將幫助他們找到人生的意義和目標。

原始,簡單,自然,人性的教育才更具生命力。

世界就這樣,由簡向繁,又由繁崇簡。地球是圓的,轉了一大圈之後,發現,回到原點也許才更接近事情的真相。

  《請讓我慢慢長大》讀後感4

《請讓我慢慢長大》的作者爲國內較早接觸並實踐華德福教育的華德福老師,對中國華德福教育的推動發揮了重要作用。華德福教育,是一種以人爲本,注重身體和心靈整體健康和諧發展的全人教育。

它的課程設置是根據兒童不同階段的意識發展,對兒童的身、心、靈進行整體平衡教育,從而協助兒童的智慧生成,最終幫助他們找到自我,充分實現自我。《請讓我慢慢長大》分爲兩部分,上篇講述了她在國外華德福學校的見聞,下篇記錄了她在北京實踐華德福教育的甘苦。從中我們不僅可以瞭解華德福教育的理念和實踐,同時可以感受到華德福人對華德福事業的熱愛,以及與孩子一同成長帶給我們的感動。

一九一九年,世界上第一所華德福學校於德國斯圖加特創立,是一位德國企業家,邀請奧地利科學家、教育家和哲學家魯道夫·斯坦納,根據人智學的理念和研究成果,爲其名爲華德福-阿託利亞的香菸廠創辦的子弟學校,並命名爲自由華德福學校。這所學校辦得很成功,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被認爲是未來教育的典範。後來,凡是實踐這一教育理念的學校都被稱爲華德福學校,也被稱爲魯道夫·斯坦納學校。經過八十多年的發展,根據2000年德國華德福教育友好協會的統計,全球已有876所華德福學校,2000多所華德福幼兒園,300所矯正教育和社會治療機構。作爲非主流教育,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充分肯定和推薦。

吳蓓的觀摩筆記部分,不是一般的參訪文字,而是一個自發的教育研究者,帶着對中國教育的困惑,走近華德福的感動和思考。

《請讓我慢慢長大》,作爲書名,它非常好地表達了華德福教育的基本教育理念:萬物皆有時。華德福教育認爲,萬事萬物的發生都有時間性,不能違背大自然的規律。任何一種教育理念和體系都不是萬能的,華德福也不例外,它的教育理念和教育體系是建立在對現代工業文明的深刻反思基礎上的。在中國目前的現實環境下,華德福教育在中國的實踐要想取得成功,必須尋求真正本土化的道路。中國本土化的兒童本位的教育體系的建設,需要無數像吳蓓老師這樣的熱忱、真誠的教育研究者、實踐者去探索去實踐。

《請讓我慢慢長大》是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華德福教育不僅是一種與衆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觀點,而且是一種與衆不同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在華德福學校裏,不僅僅是提供給學生一個健康、安全的環境來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探討每一個人都要面對的生活問題,並引導學生探索自己的人生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