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讀物優秀讀後感

科普讀物優秀讀後感

科普讀物優秀讀後感

寒假裏,我看過很多科普書,但我覺得現在大多數科普寫得都不好,感覺作者把讀者當成那種文化水平很低的人。現在的科普,以《走進科學》爲例子,有以下特點:

1.受衆羣定義爲中學或以下文化的人,所以過於通俗,水分多,沒多少實際內容。

2.爲了吸引眼球,搞很多故弄玄虛的東西,根本不利於培養唯物主義世界觀。

3.娛樂性大於科學性,已經失去了科普科學普及的本質。

推薦科普讀物,我經常看的:

《環球科學》生物醫學的文章比較多

《牛頓科學世界》物理天文的內容多

《科技新時代》工程方面的多

《生命世界》生物的多

《中國國家地理》地理內容多,彩圖多

其實網上很多科普網站和論壇已經做的很好了,而傳統出版物給我的感覺就是過於業餘,把讀者當完全的門外漢。我認爲科普不應該當成文學,而應該當成文獻。那種純粹爲了吸引眼球而使用過多主觀詞彙的文學寫作方式是不可取的,只會助長人們把科普當科幻讀,把學習當娛樂的不良風氣。我認爲真正的科普應該是各專業教材中比較基礎的那一部分,而不是一種文學形式。讀科普和讀專業書的基本方法並沒有多大區別。

我覺得很多專業的概論課課本纔是比較好的科普書籍。選一小段做註釋,關鍵詞進行標記和引申。(以下對於人類學教材來說確實是一小段節選)

李輝:走向遠東的兩個現代人種

壹、遠東的兩個人種及其起源爭議

現代人(Modern Human)的學名叫做晚期智人(Homo sapiens sapiens),其生物學級別被假定爲一個亞種(subspecies),與各早期智人的亞種同屬於一個物種(species)。可能這種級別的設定完全不正確,但至少晚期智人的級別與早期智人的各分支相併列是相當可信的。所以現代人有相當近的同源性,都可以追溯到晚期智人的發源地--非洲。而後在擴散遷徙過程中形成了各分支,我們姑且稱其爲地理種,即比亞種更小一級的分類單位。不管哪個地理種,與當地出現過的早期智人亞種都沒有直系親緣關係。

現存的現代人地理種有4個,即黑色人種(尼格羅人種Negroid)、棕色人種(澳大利亞人種Australoid)、黃色人種(蒙古人種Mongoloid)和白色人種(高加索人種Caucasoid)。雖然膚色是個非常明顯的特徵,卻不是關鍵的判別特徵,同一地理種內的各羣體膚色會相差很大,造成有些黑色人種羣體比一些白色人種羣體還白得多。埃塞俄比亞(Ethiopia)的一些黑人羣體的確非常白。我們對人種的判定一直採用一種綜合的體徵標準,以達到確實的親緣關係。這種標準包括顱面骨骼的各部分形態、髮質髮色、虹膜色澤,以及其它一些遺傳體徵。單一的特徵都很難判定人種,因爲其變異和交流可以造成不同原因的相同表現。比如膚色可能受高紫外線地區的生活環境選擇而造成不同的人種都可以有深色的相同表現,不能以膚色深淺判斷關係遠近。所以所有體徵中,顱面形態相對來說是最好的分種依據,因爲其受環境影響比較小,變化範圍大,變化以後不易回覆祖先羣體的形態。一般來說,黑人整個頭顱較圓,額部較突;白人較側扁,面部凹凸不平,眶骨深,鼻根低;黃種人前後較扁,面部較平整,鼻根高;棕色人種顱型略偏圓柱形,面部起伏也較大。另外,從髮型上看,黃種人多直髮,棕種人多窄波發,黑種人多旋發,白種人多寬波發。這些特徵一直被體質人類學界用以分析人種。特別是在東亞的人類學研究中,分析棕色人種和黃色人種的交流歷史

體質形態的分類主導地位在近二十年內漸漸被單倍遺傳系統所取代(注1)。所謂單倍遺傳系統是指純由父母之中的唯一一方遺傳延續的遺傳分子。包括母系遺傳的線粒體和父系遺傳的Y染色體非重組區。這些單倍分子不受混血影響,其中的無功能區又自由忠實地記錄了羣體分離的歷史。以此判定人種和次人種,層次結構相當清晰,讀後感《科普讀後感》。

這些人種的分佈在地理大發現時代和殖民洪潮之前是相對隔離的。具體分佈大致是這樣的:黑種人分佈於非洲大陸和撒哈拉(Sahara)沙漠以南地區;白種人分佈於歐洲、北非、西亞乃至印度;棕種人分佈於澳大利亞大陸、新幾內亞(New Guinea)、美拉尼西亞(Melanesia)、安達曼羣島(Andaman Islands)等地;黃種人分佈於其餘除南極洲以外的地區,包括北亞、中亞、北歐、東亞、東南亞、太平洋諸島、新西蘭(New Zealand)、印度洋諸島、馬達加斯加(Madagascar)和美洲。但在有些地區,可以明顯看到人種間普遍的混合特徵,比如中亞和北歐,基本上是黃色和白色人種的混合。這種人種混合的體質觀察現象由歷史記載也可以得到印證。

人種混合的存在提醒了研究遠東地區的人類學家。在遠東,特別是東南亞,棕色人種和黃色人種錯綜而居,有些羣體更似乎兼有兩方的特徵,很難判定。這種格局究竟是不是混血,還是其它機制形成的。這個問題引起了人類學界的長期爭議。其中的觀點基本上可以分三類:氣候帶說、進化滯留說和南北混合說。

氣候帶說認爲,早期的人類分散到各地,長期生活在固定的氣候環境中,經過千萬年的適應,漸漸形成了不同的體質。這種體質的差異從熱帶到寒帶形成了一個差異梯度,越是往熱帶越具有棕色人種的特徵,越往寒帶越具有黃色人種特徵。較近的歷史時期內的移民活動又局部地打亂了這種南北梯度。氣候帶說的.觀點在遺傳證據發現之前似乎能解釋大部分現象。除了個別案例,比如寒冷的塔斯馬尼亞,棕色人種定居歷史也相當久遠,卻沒有所謂黃色特徵。後來的遺傳發現證實了氣候帶說的觀點實爲本末倒置。他們所依據的一些特徵的確是由氣候造成的,卻不是長期適應的結果,而是快速選擇的結果。比如寬鼻厚脣的熱帶特徵,實際上是由於熱帶瘧疾高發,而地中海貧血基因可以抵抗瘧疾。在強大的生存壓力選擇下,只要經過數代人的強化和固定,任何羣體中的地中海貧血基因都會極高頻地出現。而地中海貧血患者的胎兒在發育期間會因爲缺氧而造成寬鼻厚脣等特徵。這些特徵與羣體久遠的發生歷史毫無關係,根本不能解釋黃種人和棕種人形成的機理。

進化滯留說與結構主義人類學有關係,支持者主要是一些古人類學家(注2)。他們認爲遠東人類由當地的古人類進化而來,其中棕色人種的特徵與古人類更接近。他們發現,十萬年以來,遠東地區的人類化石"漸漸"由棕色人種特徵轉化爲黃色人種特徵。舊石器時代基本上"原始"特徵佔大部分,到新石器時代,"原始"特徵個體的比例越來越少。中原地區到夏商時期還有"原始"特徵的類澳大利亞個體存在,到後來漸漸消失。這體現了人類的一個進化過程,一些"原始"特徵漸漸在羣體中被淘汰。而在澳大利亞和伊利安(Irian),"原始"特徵卻滯留在現代人羣中。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各個人種的進化速度怎麼會差別如此大。而各地黃種人卻幾乎勻速同向地進化了。這種現象的原因根本無法解釋,而基因時代是拒絕這樣不能解釋的理論的。當然,現在的進化研究已經證實了東亞的古人類和現代人無關係,現代人的差異也不可能是因爲進化程度的不同造成的。

南北混合說是早期羣體遺傳學界的普遍觀點。他們在大量的雙倍遺傳標記研究中發現,南北差異始終是主流。對這種現象成因的最自然解釋就是南北的人羣有完全不同的來源,黃種人來自北方而棕種人來自南方,漸漸地擴散融合形成現代的格局。最早的看法以爲現代人是當地起源的,所以猜想黃種人來自北京猿人,棕種人來自爪哇猿人(Java man)。現代人非洲起源說成爲共識以後,又猜想黃種人從北方中亞進入,而棕種人從南方東南亞進入。但是從最合適的單倍遺傳標記分析看,東亞人羣幾乎全部是從南方進入而後向北擴散的,所以南北異源之說也無從說起。這種觀點基本上是種形而上學的觀點。

從單倍遺傳標記的分佈看,對遠東兩個人種的分佈格局形成機理,可以再提出一種新假說--先後替代說。棕色人種最早到遠東,擴散開來;黃色人種來到遠東以後漸漸取代棕色人種,形成黃色人種佔據主體地區,棕色人種處於偏遠地區的格局。

貳、遠東人羣遺傳層次結構的發現

自從單倍遺傳系統的研究建立起來以後,學界對全世界的各個羣體作了深入詳細的調查分析,數十萬的數據呈現在了我們的面前。從這種全面的數據中探索規律,就更能夠避免管窺蠡測斷章取義了。我們先來看看Y染色體非重組區的單倍羣分佈(注3),在全世界的分佈具有非常明顯的地域特異性。非洲的E型,美洲的Q型,歐洲的R型,中東的J型都是非常有特色的。這些特色單倍羣說明了該區域的人羣的主體起源是一致的。更深入地說,在這一地區某種來源的人羣的後代已經完全佔E對A和B的覆蓋;在歐洲則表現爲R對I的覆蓋;而在美洲,基本上只能看到Q,其他類羣很難觀察到。所以在人類定居歷史悠久的大陸,一羣人擴張開來,替代另一羣人的過程往往會發生。這既體現在現代人種對古代人種的替代上,也體現在現代人種的歷史中不同人羣的更替。族羣發生、發展、興盛最後衰亡的歷史在不斷的演繹着。

在遠東地區,這種更替的跡象更爲明顯。我們可以看到在普遍存在的C和D中間,O型和P型硬生生地插了進來。這種更替的過程並沒有完成,隨着文明社會的到來,這個過程被定格、凝固了起來,使我們看到今天的格局。C型主要分佈於澳大利亞、伊利安、太平洋、西伯利亞;D型主要分佈於青藏高原、日本、安達曼羣島;O型主要分佈於東亞和東南亞;P型主要在蒙古高原和中亞草原,並低頻存在於O型羣體中。CD和OP的對立就揭示了遠東地區的現代人發展歷史中最主要的一個更替過程,這個過程就是我們這裏要建立的假說,新石器的黃種人取代了舊石器的棕種人。

把單倍羣的分佈區塊化地畫在地圖上,我們更容易看到,C型處於遠東的南北兩端,而中間地區,實際上也已非常低的頻率存在着。D型則處於東西兩端,同樣在中部低頻存在。對這種現象,可以有兩種解釋。其一,人羣進入東亞以後,內部共有着C DO P等類型,當進一步向周邊擴張的時候,由於遷徙的人口較少,正好只有一小部分的CD個體來到了周邊,發展成今天的樣式。這就是一種瓶頸效應的解釋。其二,CD的羣體先來到遠東地區,並且定居到了各個小區域,OP到達以後漸漸從中間向周邊取代CD。這是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