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讀後感2000字(精選13篇)

餘華的《活着》就像一面鏡子,一方面反映出來了主人公福貴在絕望的時代如何求得希望——活着。另一方面折射出了在兩個時代的交替下,中國人民如何艱難的活着。下面是小編爲您整理的關於活着的2000字讀後感,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活着讀後感2000字(精選13篇)

活着讀後感2000字 1

我花了很久去想怎麼塑造我對這本小說評價的開頭。最終的結果是我失敗了,因爲這實在是一本令我無話可說的小說。

首先的評價,《活着》是一本奇書。

說他是“奇”書,實際上是它“書裏有書”。用個術語來講,叫反邏輯。

首先要明確什麼是反邏輯。反邏輯就是不符合生活邏輯,與常識相悖的。

那爲什麼在說《活着》前先講反邏輯呢?這不是沒有原因的。作者僅僅是第一章就用到了多處反邏輯闡述。比如年輕的富貴還混着吃喝嫖賭,燈紅酒綠的日子時,妻子所做的。“她什麼都不說”。並有更具體的,當他在賭場即將敗光了家產時,家珍的行動是“走到我面前,狠狠地跪下了,就一直跪在那裏,不哭也不鬧”。這是反邏輯的。按一個正常人的思維方式,這種時候的慣用手法當然是一哭二鬧三上吊,費盡心思留下他啦,讓他不要再幹這些啦。

但是家珍沒有。

這裏就體現了作者手法之高明。一個女人的賢淑,燒菜啦,幹家務活啦,無不是可以表現的。但作者偏偏安排她鬧了這一出。這一跪代表了什麼?代表了作爲一個該有的妻子的責任,該有的禮節,以及對於丈夫的深情。這可不是一哭二鬧三上吊所能表現的。因而說《活着》“書中有書”。我倒希望哪天有人能把書中所有反邏輯的點所代表的意義寫下來,也許篇幅之長,意義之深刻,真能成一本好書。

翻開《活着》之前問過很多平時認爲飽讀詩書的人的意見。得到的評價大多是“沒看過”。唯一一句書評是“名字叫活着,結果人都死了。”然後我也便笑笑,因爲用死亡來營造悲傷突出主題的小說實在是太多了。翻開起點中文網的小白文,你不死幾個人都不好意思叫自己網文寫手。有的是爲了襯托大反派的強大而死的,有的是爲了襯托主角的精神而死的。死人簡直是太萬能了,有個角色不知道怎麼寫下去?死了算了。

匪夷所思的是,看《活着》,人物的死,是沒有徵兆的。非要說有什麼徵兆,當故事的走向開始朝着光明的方向發展,福貴的生活開始有了起色時,就應該死人了。有慶的長跑冠軍,鳳霞的'喜得貴子,家珍的病有起色,二喜的愛子切心。到最後苦根的伶俐剛剛顯現,都是如此。如同一道詛咒。

因此這也是反邏輯。爲什麼在一切都朝着好處發展的時候,都會跌入谷底?

點開豆瓣的書評,看到最多的評價便是“令人眼淚縱橫”。我哭了嗎?我太想哭,尤其是那句“有慶再也不會從這條路上跑來了”,家珍身爲母親玻璃一般脆弱的心臟簡直觸手可及。

但最後我沒哭。

這並不代表我冷酷無情。我何嘗不爲餘華先生的筆觸所深深折服?最折服我的地方,便在於每個人物的死都是沒有原因的,但卻不是沒有意義的。

想法,能夠體現他最本真最實在的方式便是寫下來,但有些東西,說出來,寫在紙上便沒有意義了。單就有慶來說,他的離去,爲什麼偏偏是抽血而死,還是爲了縣長的女人抽血而死,而不是其他死法?作者想說的顯然不是能用冰冷的筆尖寫下來的。只是因爲生在那個時代,一切都盡藏在福貴絕望的咆哮裏了。

先前出場過的人物一一死去,似乎對不起《活着》這個書名,有種欺詐的意味。當然並不是沒有人活着的,剩下的那個是主人公福貴。

福貴是誰?小說從頭到尾失去至親最多的是誰?是福貴。那個把祖上100畝田揮霍了個乾淨的是誰?是福貴。最後的最後,最慘的是誰?還是福貴。那麼這樣看來,小說中最沒道理活到最後的,就是福貴。

但偏偏是這樣一個敗家子,成了故事的敘述者,大背景下唯一一個生存下來的人。福貴哪裏不想戰鬥?他只是把所有氣力都花在了承受痛苦上罷了。在命運的魔爪下他顯得實在太過無力了。也許你再也找不到一個福貴那麼悲慘的主人公了,可他一點也不覺得自己悲慘。一個人能夠面不改色,將自己所經歷過的所有大事小事娓娓道來,這是可敬的,也是絕對可怕的。他大可以去自殺,用死亡來逃避一切的苦難,但是他沒有。一開始他有生養的父母,父母走了他還得育子孫;沒了子孫還能陪着老婆數星星,最愛的老婆去了,健壯的女婿還在;女婿走了還有外甥這個責任的擔子背在身上。最後只剩下自己孓然一身,只是一頭老牛,我也能過過清淡日子。

這是他自己說的,只要人不想死,就能活着。他並不爲了什麼而活着,他只是爲了活着而活着。

餘華說這是一個男人與命運爲友的故事,現在看來我想是的。福貴無數次伸出手想要在濃濃大霧裏抓住什麼,但往往只抓住一把空氣。也許他是非常想抓住什麼的,但抓不住也就罷了,這便是爲了活着而活着。

誠然,故事始終是寫給人看的。合上書的一瞬間,福貴的故事便都過去了,多少苦難也不必我們來承受。《活着》講的是福貴,實際上是說給這個世界的人們聽的。我們的世界是由千千萬萬個福貴一樣,螻蟻一般的人構築而成的。福貴身上如此之重的責任,我們又何嘗沒有。恰恰是這些平常無法感觸的東西,在合上書的那一剎那才能真切地發覺。因此我們每一個人是值得自己尊重的,面對身後命運的審判,只是打個哆嗦,還是拖着身子一步一步朝自己憧憬的地方前進。

看完以上可能你我有些慚愧。因爲自己前進的目標沒有那麼偉大,自己也不過只是一個普通城鎮的普通市民罷了,沒法在這一大片濃霧裏抓住什麼。既然抓不住那就不要抓住了,來到這個世上,爲了活着而活着瀟瀟灑灑走一場,沒有什麼不好。這並不是阿Q精神,是人們原本擁有的權利。

實際上最打動我的我的是作者的一句話,與故事無關,是餘華寫在自序裏的。

他說:一位真正的作家永遠只爲內心寫作,只有內心纔會真實地告訴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麼突出。內心讓他真實地瞭解自己,一旦瞭解了自己也就瞭解了世界。很多年前我就明白了這個道理,可是要捍衛這個原則必須付出艱辛的勞動和長時期的痛苦,因爲內心並非時時刻刻都是敞開的,它更多的時候倒是封閉起來,於是只有寫作,不停地寫作才能使內心敞開,才能使自己置身於發現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照亮了黑暗,靈感這時候纔會突然來到。

因爲這段話,不僅僅是因爲這本書,我崇敬餘華。他寫下的字遠大於這些字本身的意義。以上如此之多的個人拙見,是餘華先生不停地寫作才催生出來的。

活着讀後感2000字 2

這輩子想起來就這樣過來了,過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宗耀祖他算是看錯人了,我啊就這樣的命。年輕的時候靠祖上留下的錢風光了一陣子到頭來命都差點丟了。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像我這樣說起來是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長,我認識的人一個挨着一個死去我還活着。”

——餘華《活着》

《活着》是一篇讀來讓人感到沉重的小說,那種翻開書頁的不忍,那種合上書本後的隱隱不快,我很想知道一個人需要怎樣的信念和意志力,才能支撐他在遭遇到一連串的打擊後還能頑強的活下去。家道中落的悲哀,失去雙親的痛楚,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打擊,終於的落單與那頭老牛,孤苦伶仃的日子裏,回首曾經,他需要多大的勇氣。“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福貴是生者的讚譽或是悲哀,之於他我更多的是同情卻又不得不爲他的淡然而心生絲絲敬意——他用平靜的面容掩飾着他內心的波濤洶涌。他用他的一生告訴我:平淡是福,活着真好。

是呀活着真好,更何況是活在幸福當中。一直以來我都是個平凡的女孩,平凡的家世,平凡的樣貌,平凡的日子波瀾不驚,也曾幻想過不平凡,也曾希望自己的日子能過的轟轟烈烈,然而父母告訴我,平凡點好,平凡了就會淡然,就會寵辱不驚學會獨立學會堅強;老師說平凡好,平凡了就能一心一意的讀書,平凡了才能在一派浮躁中沉澱、成長;朋友亦說,平凡好平凡了就能每天都開心得沒心沒肺。平凡好嗎?我對着鏡子問那滿鏡的平凡,鏡子裏的朦朧玻璃後的水銀說,平凡好,平凡自己成就了別人是一種幸福。

於是某天,在那窄窄的閣樓,我在散發微微黴氣的書架上尋覓的時候,那本薄薄的小書兀自闖入我的鏡片,泛黃的書頁,向我傾訴着它的不簡單,那個叫做餘華的人,用一種近乎冰冷的筆調娓娓敘說一些其實正常卻也不正常的故事,福貴於是闖進了我的生活,情緒在那娓娓敘說的過程中起了漣漪,《活着》就是這樣,用一種滲透的'表現手法完成的一次對生命意義的哲學追問。縱使餘華不是一個擅於煽情的作家,然而與平常之處的發掘,那漫不經心的筆觸卻直擊讀者的心靈。

人之處總是單純得像杯白開水,那時候的自己不知道什麼是平凡什麼是轟烈,那時的自己做任何事情都沒有強烈的目的,也許是一時的好奇也許是一時的氛圍讓自己有了瞬時的衝動。於是,那個時候的自己總與“半途而廢”相伴,也總會爲了搭幾塊積木而拒絕吃飯——這一切,全看興趣的大小。在現在看來小時候的行爲是那麼的脆弱,因爲背後支撐這一行爲的唯有興趣,全沒有什麼“崇高的信仰”抑或“理想”。然而那個時候的自己也從不會迷茫不會對自己的生命感慨萬千,於是,那時的生命也是最有韌性的——活着,僅僅是爲了活着。

很多時候,遠離親人遠離朋友的日子裏,感覺幸福一下子遠行,孤獨與寂寞,傷心與難過,許許多多的想法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襲來,有過快樂的憂傷,也有憂傷的絕望,揚起的嘴角,是那麼的倔強,沒有淚水沒有過多的話語,只有心痛。一個人的堅強,那種超負荷的難捱只有自己才能體會。然而所有的悲觀在遭遇到福貴時變得一文不值,所有的失落在遇上福貴時變成了有幸。我不是不快樂,而是還沒有適應快樂。所以如果有幸我要自己承擔安慰有時候捉襟見肘,自己不堅強也要打着堅強,還沒有衣不蔽體食不果腹,我沒有資格難過,我還可以把快樂寫得源遠流長。

好好享受每一天的點滴,好好活着,爲了自己也爲了關心自己的人,爲了這更長更遠的明天好好活着。

活着讀後感2000字 3

“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着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着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着黑夜來臨。”

從始至終,作者只是以這樣一種淡然來描繪一個只能在人的內心裏波瀾壯闊的故事,用他冰冷的手,生生地將殘酷的現實從美好的幻想中剝離出來。這也許太不人道了,讓讀者在閱讀中無聲地恐懼着,像是聽着自己微弱的心跳,在平靜和緩慢中,漸漸停止。然而正是這樣的冰冷殘酷,才讓作者對於生命的思考慢慢滲透進讀者的內心,他是不是想告訴我們,所謂活着,不過是一種孤零零的姿態,僅僅是一種真實的存在。對於活着本身,其實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所有的追尋,所有的夢想,在活着的巨大背景下只是虛誕。對此我曾不解,作爲一個還算樂觀的樂觀主義者,我還是崇尚着一種追求,崇尚着生活的激情和美好。而作者,他是不是在用一次又一次的死亡來讓我們對所有的追尋產生畏縮,並且以一種長者的姿態告訴我們奮力鬥爭的無力和脆弱?顯然,他雖冷漠,卻不是欣賞這種消極的生活態度,“作家的使命不是發泄,不是控訴或者揭露,他應該向人們展示高尚。這裏所說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與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他只是想告訴我們,這是現實,美好和痛苦都是現實的一部分,只不過痛苦的那一部分,往往我們容易感知罷了。

從創作動機來說,他甚至是樂觀的',“我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打動了我,我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就是這篇《活着》,寫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樂觀的態度。”他筆中活着的力量,正是來源於這種忍受,忍受生命賦予人們的責任。我想,忍受確實是生命中最重要的過程,是人生最具體而頻繁的活動,但這並不是一個帶貶義的詞彙,一個人的精神快樂與否,並不是在於忍受的多少,而是在於建立在每一次忍受上的積極或消極的態度。正如整篇作品一樣,作者是在平淡地敘述活着的過程,具體的忍受經歷,而精神的層面——我們從中感悟到了什麼,以及在以後活着的日子裏將感悟到什麼,選擇什麼,——不是命運,是完全由我們自己主宰的。

第一次讀完《活着》這本書,我只覺得壓抑充斥了自己的整個心靈。同時也覺得餘華太過殘忍,讓故事中的人物一個又一個的死去,卻惟獨剩下主人公孤獨地活在這個世界上在我生病的那段日子。於是那本《活着》被我一氣之下壓在了書堆底下,因爲我討厭於華,討厭他的殘酷。

第二次看《活着》,是在今年的四月。那是個黑色的四月,在我滿懷憧憬着自己的幸福未來時,一場突如其來的噩夢徹底打碎了我所有的夢。我沒有辦法接受那樣殘酷的一個事實。我覺得整個世界都崩潰了。不清楚,自己流掉了多少淚。我開始自暴自棄,甚至有了萬念懼灰的地步,我深深感受到了活着的艱辛,活着的痛苦。“我該爲誰而活,我爲什麼要活着。”那幾天我想的只有這樣的一個問題。於是我開始發泄,開始焚燒我所有曾經喜歡的東西。因爲我想燒掉過去,燒掉病痛。

我又看到了那本《活着》,鮮紅的封面深深地刺激着我。我留下了這唯一的一本,開始重新去體味活着的含義。我總認爲人生最大的悲哀的莫過於地靜靜地等待着死亡的那一刻,可當我再讀《活着》,我才明白人世間最痛苦的事是你眼睜睜看着身邊的一個個親人慢慢死去,你卻毫無辦法,直到只留下你孤單的一個人!這纔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換成是我,我會不會繼續生存下去,但是他卻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這種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和對世界的樂觀態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也更是我所需要的。我的心靈受到了深深的震撼,活着到底是爲了什麼?當這個貫穿全文的引子讓我捫心自問時,我卻無從答起。當我生病的那一刻起,我變得開始暴躁不安,怨天尤人。我開始挑剔身邊的人,無理取鬧,而身邊的人一次次的包容我,無怨無悔。在傷害深深愛我的人同時,我也深深地傷害了自己。其實我比餘華更殘忍,我親手在傷害身邊一個個愛我的人。我的病不是他們造成的,但是我卻讓他們左右爲難。爲什麼我要把自己的痛苦強加在愛我的人身上呢?

活着,就要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千萬別爲自己找什麼藉口,因爲“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在艱難中活着,在活着中享受艱難!

活着讀後感2000字 4

我國中的時候就有幸在我哥的推薦下讀過餘華的書,其中就包括《活着》。這本書在當時讀過一遍,後來便再未讀過。這些年過去,書中的故事和人物經由時間的浪潮大浪淘沙,我已記不全,但我對這本書想表達什麼的思考卻潛於洪波之下,時時泛起。書中的情節常常在某個時間節點浮現,多年的咂摸和反芻讓我對其主旨的理解常思常新。可以說,在我目前所讀到過的各種書籍的人物裏,我最喜歡的不是福貴,但印象最深刻的一定是福貴。他和他的故事帶給我的影響並不隨着時間減弱,反而越發深刻。所以這是一篇擱置多年的讀後感,是對我自少年至今對這本書的感受的一次總結。

一、一場極致的人生實驗。

古今中外的書中,福貴可以算是最慘的主人公之一了。作者在書中創造了一個世界,這個世界中有一個人名叫福貴。他年少富貴,吃喝玩樂,五毒俱全。在他的揮霍之下,祖業終落於他人之手。福貴一家成了貧農。這之後,父母先後亡故。妻子得了軟骨病,鬱鬱而終。兒子被抽血抽死,女兒難產而亡,女婿在工地事故中慘死。唯獨剩下的外孫,長到能幫自己忙的年紀,卻因爲吃豆子撐死。冥冥中,彷彿有一隻大手把福貴身邊的人一個個奪走,最終,福貴的親人都死去了,偌大天地之間,只餘他孑然一身。這樣悽慘的命運,就像是被精心設計的一個局,一場實驗。一場“生”之於“死”的.實驗,一場由一個人的人生所組成的實驗。這場實驗中,生與死密集出現,正面交鋒。作者用這樣一場極致的人生實驗來觀察極端境況下生命存在的反應。在這場實驗中,福貴所遭遇的種種,都是對自身存在的反覆確認,是直擊生命本質的暴力叩問。

二、對“存在意義”本身的反諷與消解。

這更是一種追問,一種自古有之的追問,追問着生命存在的本質如何——生命本身是什麼?爲了什麼而生存?生命的意義在哪裏?······而書中福貴的命運呈現就是對這種叩問的回答。回答本身——福貴的存在就是對“存在意義”本身的解構和消解,對荒誕命運的諷刺。他的存在本身就是對生存意義的反叛。在福貴人生滿目荒誕的黑色和鮮血淋漓的紅色中,生存意義的僞裝被撕開,生命的真相被赤裸裸地袒露。而得出這個結論的過程,便是不斷否定的過程。舉個不恰當的比喻,他好像一個“捨生取義”的俠客,一刀刀砍下了別人給出的一個個答案,從而突出答案本身。爲財富而活着?他最終一貧如洗;爲愛情而活着?他和妻子更多的是患難與共的親情;爲家人而活着?親人們接連死去,他仍然生活;爲理念而活?福貴歷舊社會而入新社會,經歷種種卻沒有信仰,只有活下去的念頭(甚至不能說渴望)······。作者爲我們拋出了一個個答案,緊接着又親自否定了它們。

三、生命存在的不斷遭遇。

在否定了種種答案之後,答案本身並未凸顯,反而由模糊變爲一片虛無。作者彷彿忘了給出答案,但這種對生活圖景的描寫本身也許就是答案。福貴曾大富大貴,最終一貧如洗;曾被倒履相迎,前呼後擁,最終身邊只剩一頭叫福貴的老牛——只有自己和自己爲伴。在遭遇了親人的逝去,人生的大起大落,在經歷這常人難以遭受的厄運之後,他仍然像之前的福貴一樣活着,外在的喜悲、貧富在變,但他的生命的內在本質、生活的事實並未改變,好似一顆錘不扁,砸不爛,炒不爆的‘銅豌豆’。他的經歷彷彿在昭示着:生命存在本身就是在不斷遭遇。將一切的“所謂意義”剝離之後,生命還是生命,活着就是活着。這是一種現象,如同太陽東昇西落,月亮陰晴圓缺一樣的現象。

正因如此,我在取本篇讀後感的題目時,一直在糾結“活着”要不要加書名號,但最終決定不加。因爲在這裏,“活着”不代表一個書名,而是一種事實,一種自然的、存在着的事實。小說的結尾,福貴仍然活着,他不害怕死亡,但也不迎接它。黃昏中,福貴和福貴一步步踱回家去,田野趨向寧靜,光亮四散而去。第二天,太陽會照常升起,福貴和福貴也許會再次踏着晨曦而來,也許不會,但這都不重要。因爲無論哪一種結局都是“自然”的結局。生命的意義是主觀的,常因人而異,但生命是自爲的。活着本身就是不斷遭遇,遭遇組成了內容。

從這個角度講,作者並未否定“愛情”、“信念”·······這些存在的意義,因爲在這個世界中,並不只有福貴在活着;因爲,這是支撐生存的一種理由;因爲,無論一個人爲了怎樣的理由而活着,只要活着,這種理由就有意義。

因爲,活着就是活着,除此之外,別無他物!

活着讀後感2000字 5

讀了餘華的《十八歲出門遠行》之後,開始對餘華有點產生興趣,課間同學還不停的討論着。不知誰說他的小說《活着》很有味道,太好看了。於是我抱着一絲好奇借了這本書。10月5號下午,本着無聊便看了起來,誰知道一看就是一下午,知道把它看玩。

《活着》是一個名叫福貴的老人用一天時間對其一生苦難的敘述。在近四十年裏,他經受了人間的很多苦難,面臨了與一家四代人的生離死別,他本應該死掉,可他活着,甚至只是爲了活着而活着。正如作者餘華自己所說的那樣:活着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福貴的不死,讓人很是迷惑,可是他活着,有着自己存在的價值,有着自己活着的意義,有着自己的不死。作者只是用了普通的敘述方法,但卻有種特殊的渲染效果。越讀越有沉重感。而這種沉重感並非故事情節本身所造成的。而是作者用最普通甚至於冰冷的語氣去描述不尋常的事情。而這種沉重以至於難以自拔的感覺就悄悄地潛入我心裏。也正因此有人描述說餘華他就象一個熟練的外科醫生慢條斯理地將生活的殘酷本質從虛假仁道中剝離出來一樣。起初,他吸引我的只是福貴的經歷,即小說的故事情節。然後是作者的寫作風格和特點。直到看到最後,看完了一本書,再回過頭來看看作者的簡介、別人的評語我又有了新的感覺。

回到本質,我一直在想《活着》的目的何在。僅僅只是爲了寫小說而寫嗎。各種人有各種人的說法。有人說他只是爲了讓人們就對此書留下深刻了印象。因爲閱讀是一次心理的恐懼經歷。而還又人說:實際上,這又暗示了中國文學的另外一個事實:以現實主義做口號的現實主義其實是最不敢面對現實的'。比如:本質上,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並無任何意義。那麼如果一定要賦予意義的話,那麼唯一可以算作意義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

其實人生就像田地。需要有人來耕作。春天播種自己的苦難,夏天則等待自己的苦難,秋天再慢慢的收穫自己的苦難。冬天用苦難去品味自己的苦難。最後等待來年繼續播種苦難,直到收穫苦難的希望。因爲他們就是我們自己的馭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麼,不管脖子上套着什麼,不管肩上負載着什麼。

讀完這本書,我哭了好幾次,淚水打溼了一大片枕巾。第一個讓我流淚的地方是有慶給他老師輸血時被活活抽死的地方。多麼懂事、可愛的小孩,每天上學前、放學後都去割草放羊,羊就是他的另一半,而且還那麼孝順好學!這不僅讓我想起了我的童年生活。我的童年也是和羊一塊長大的。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有慶被活活愁死的悲劇呢?我想可能是這個社會現實造成的吧!作爲當時的醫生,能救活縣長夫人是能得到好多好處的,而救不活卻可能招來禍患!而一個平常農家孩子的命能值幾個錢?臭死了大不了賠幾個錢!在他們看來有慶的命就像一隻羊、一頭豬,用得上已經很好了!這不僅有讓我想起了幾年前看的一篇報道。同坐一輛車的農民和工程師一塊出車禍死亡,工程時被補償了幾十萬,而農民卻只有5000!難道工程師的命是命,農民的命就不是命了嗎?爲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差距?爲什麼要分等級?爲什麼法律上寫着平等公平,而一邊又做出違背自己諾言的事?我並不是崇洋媚外的人,可在許多方面我們的確應該向西方國家學習!

綜觀全文,當富貴的父母、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和外孫相繼一個個去世時,他還活着!但它的活着比死更難,活着在那時需要膽量和勇氣!因爲只要你活着就要承擔責任履行義務,忍受貧困生活與精神的折磨!面對貧困的生活與親人去世的事實,我敢說有90%的人會失去活下去的勇氣,會像縣長春生一樣選擇死亡。其實她那點打擊相比富貴又算得了什麼?而現實生活中,受到打擊挫折如工作不順利、大學聯考落榜、愛人趨勢等而選擇死亡的有多少人!他們不知道或者纔是勇氣、纔是勝利!他們的命不只屬於他們自己,還有父母等等!他們在這個世上還有未盡完的責任與義務!福貴親手埋葬了六個至親至愛的人。不知是命運對他的特別眷顧或是另一種懲罰,他活了下來。在歷經了那麼多另人難以想象的苦難之後,他學會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壓。他只是很單純地爲了活着而活着。

記得有那樣一句話:

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個被播種的苦難都會長成爲一個希望,他們就是我們的雙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麼,不管脖子上套着什麼,不管肩上負載着什麼!

所以或者是一種幸福也是一種煎熬!但不管怎樣,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寶貴的!我們要像富貴一樣,不管發生什麼,都要堅強的——活着!

活着讀後感2000字 6

考慮到暑假就要到了,孩子可以有更多的閱讀時間,我最近就去書店買了幾本,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本是《活着》,我之所以買這本書,是因爲我以前看過電影《活着》,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感到特別的震撼。一讀起來,發現這本書很有魅力。我以前,讀思想深刻的書,讀一會就會有睏倦感,但讀這本書卻沒有任何疲倦,隨時拿起,隨時就能讀下去。

讀了一半,我就去書店,又買了作者的兩本雜文集和一本小說,讀了其中幾"我們衛生院就在大街上,空閒的時候,我就站在窗口,看着外面的大街,有時候會呆呆地看上一兩個小時,後來有一天,我在看着大街的時候,心裏突然涌上了一股悲涼,我想到自己將會一輩子看着這條大街,我突然感到沒有了前途,就在這一刻,我開始考慮起自己的一生應該怎麼辦,我決定要改變自己的命運,於是,我開始寫小說了"。這種感覺,我也曾經歷過。當年在一個計算機廠實習,很多同學都在那裏,工作特別的枯燥,我就這麼想過,所以,後來一有機會,我就離開了那裏。

餘華決定開始寫作以後,就鍥而不捨,終於被《北京文學》發現,還被請到北京去改稿,這件事情轟動縣城,不久,他被調到縣館工作,這是他期盼已久的地方,從此,他漸漸走上專業作家的道路。

《活着》是餘華1993年的作品,使他一舉成名。被翻譯成很多國家的文字,還獲得許多國際大獎。

《活着》是受美國民歌《老黑奴》的啓發,講的是一個叫福貴的農民,他曾經是地主家的少爺,但因爲賭博,輸掉了全部家產,然後,經歷瞭解放戰爭、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大鍊鋼鐵、自然災害等一系列的歷史事件,家庭的命運也是一波三折,艱難坎坷,一個個親人先後離他而去,最後,只有一頭老牛陪伴着他。作者通過一個人自述自己苦難的一生,反映出人活着的艱辛與無奈,也反映出一種面對人生的豁達與樂觀。

尼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說:"在世人中間不願渴死的人,必須學會從一切杯子裏痛飲;在世人中間要保持清潔的人,必須懂得用髒水也可以洗身。"既然髒水都可以洗身,那苦難又何嘗不是生命的源泉。正如湯因比在《歷史研究》中所強調的,正是外部環境的挑戰,創造了人類的文明。

讀這樣一本書,經常會被書中的人物所感染,情不自禁地流下淚水,每次放下書,都會爲書中人物的命運而感慨,同時,也會感覺到自己現在的生活是如此的美好。我想,古希臘人之所以創造了"悲劇"的形式,也許正是讓人通過體驗中人物的苦難,來釋放人內心中壓抑的傷感,並對現實的生活更加充滿希望和熱愛。

回想世界上許多偉大的藝術作品,也都是如此,它們通過一個很小的切入點,折射出時代的變遷與人生的坎坷。它們不只讓我們在精神上獲得一次次洗禮,更讓我們對身邊的現實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甚至對人生有了一種更豁達的'寬容與同情。

我今天能再次閱讀這些偉大的作品,其實要感謝我兒子,要不是因爲他,我是不會讀這些書的,也不會主動去找來那麼多古典作品來試讀。反思起來,爲兒子而讀書確實是一種非常奇怪的動力,我也在這種動力的驅使下,獲得了許多意外的收穫。

在陪兒子讀書的過程中,我在不斷地觀察他的成長,看到他每個階段的變化,我都會情不自禁的聯想起自己當年的一些類似經歷。年輕時一些古怪的行爲和衝動,現在看來,就是上帝在不同時期,打開了我們身上不同的開關,我們自己甚至都不清楚爲什麼。但是多年以後,當我們看自己孩子身上的行爲,聽他們講他身邊同學的一些怪異事件時,我們好象突然明白了,理解了,寬容了,淡定了。

最近讀法國作家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就有很多感受。也許,人只有在回憶與現實的穿梭之中,才能更深刻的理解過去與現實。我們都從年輕時走過來,但是,回頭看,我們並非完全理解當年自己的所做所爲,也許,只有在回憶與現實的交織中,我們才真正認識了自己和人生的本質。

小說這種文學形式,雖然看上去似乎通俗膚淺,但卻有着其他文藝作品不能替代的作用。講故事和講道理不一樣,專門講道理的作品往往確定性很強,而故事則能給人更多的想象空間,每個人都可以從一個故事中,讀出不同的味道和內涵。而且,偉大的作品一旦產生,就不再完全屬於作者本人。好象一個孩子一旦出生,就已經不完全是父母所給予的內涵,他將漸漸成爲他自己,並擁有自己的生命。

讀完《活着》,讓我更加深刻的感到,人只有經歷人生的一些苦難,才能真正理解和珍惜現實生活中的幸福與美好。伴隨孩子一起成長,使我明白,人必須經歷幾次不同方式的"重生",才能真正讀懂人生這部經典所蘊涵的真諦。

活着讀後感2000字 7

在神聖的黑夜中走遍大地,熱愛人類的痛苦和幸福,忍受那些須忍受的,歌唱那些應該歌唱的。——海子

坐在窗口,看着羣鳥一起飛向樹枝,又一起飛向藍天……他們想去哪兒就飛向哪兒,活着是一種蓬勃的生機。這種感覺真美好。但是我們呢?福貴呢?生命裏難得的溫情將會被一次次撕扯得粉碎。溫情末了只剩得老頭與一頭老牛在陽光下慢慢回憶。但他還是活了下來。我不止一次無止境的探求思考着到底是什麼才讓能早該被折磨瘋了的人活下去?無數次地翻閱福貴的故事久久才終於醒悟。

我靜靜地聆聽這個靈魂的述說,想幫他吶喊命運的不公,也想幫他對抗這不公的命運。但是,我不行,也不能。

有種麻木的感覺,感覺自己好渺小,生活鞭撻我們。完全無法左右任何事,面對命運,我們無能爲力……我們只能看着這一切摧毀着人們悲慘的人生。厄運的陰影一直追隨着他的腳步,曾經風光一時的富家少爺因爲年輕的無所顧忌的胡鬧和爲所欲爲毀掉了自己和家人一生的幸福。他最後在貧困中醒悟,但殘暴地奪走了每一個與他有緣的人的生命,毫不同情。福貴的“活着”,明白了爲什麼說‘活着就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因爲在那個畸形的年代能活下來就很好了,福貴也說了他只想平淡的活着,其實我們所有人又何嘗不是如此。

如果你去過黃土高原上極度貧困的地區,你會發現那裏的生活無比的規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被寂靜籠罩的夜晚狗吠雞鳴都是固定的時間。人們的娛樂少得可憐,他們的語言卻是誇張又大膽,“天燒開了個大洞”“地球被煮開了”這些是黃土高原上的魔幻主義。生存孕育出的魔幻主義,而非浪漫。所有一切都只是爲了活着,單純地活着。

“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那活着到底是什麼?古往今來我爲什麼而活?既要面對死亡我又爲什麼還得痛苦地活着?但爲什麼還要有好死不如賴活着這種說法?等等的一切都是未知。

未知苦處不信神佛,福貴的活着我們終不能理解。“看那最後一念怎樣滅絕怎樣被風吹散”,極端的感情糾葛下顧城自殺;“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在困頓的憂鬱中海子臥了軌;“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站成永恆,沒有悲歡的姿勢”,在喪夫的悲痛裏三毛自縊了。在那本該平凡的活着中,爲什麼又有這麼多人選擇永遠離開?生命能否給我一個迴應?一路的坎坷,一路的艱辛,一路的執着,爲什麼都越不過最後的那一道坎?生命是自然的賦予,卻爲什麼要將他不情願的畫上句號?百般波折,春去秋來,綠葉哪怕是凋落的最後一刻還是用光合作用供給養料;蠟燭即使到了化成蠟油的前一秒也是發着燃着發着光。身邊的風,花,雲,霧哪個不是活着,他們活得平凡,他們也有盡頭,他們生命卻不曾被認可。

是的活着是無形的,活着在我們中國道德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它本不應該作爲任意一種詞性存在,因爲活着就只是生命韌性的體現罷了……

21歲的`霍金患上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全身癱瘓不能言語,生命的韌性支持他艱難的活着,最終他在天文與物理上的造就無人能及,這便是生命的韌性,這就是活着。我曾看着被踩踏的蝶艱難地爬起,揮動殘缺的翅。不是爲了什麼,就是爲了活着。是的,不只是只有我們,想在這個世界活着。

“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這種韌性最終讓福貴老時以一種超然的、怡然自得的、平靜的態度面對生活,難道不是在告訴世人,如此悽慘的福貴,尚且能夠平靜地認真地活着,既然無法改變活着的事實,但可以改變活着的態度即生命的韌性,只要活着就會有希望,無論好與壞,至少在生命的盡頭可以告訴自己,我們活過,也曾努力奮鬥過,始終堅持不氣餒,不抱怨,坦然面對這一切。做到活得袒胸露背去迎萬箭攢頭,仍能舉頭對蒼天一笑。

活着只是活着,只是生命的韌性和世間的對抗。靜靜地活着,強烈而又無聲,像泥濘裏的玫瑰,悲慘而又高貴。世界有壓迫,命運會捉弄我,可我要緊緊扼住他的咽喉。我們不都是這樣嗎?一次次失望一次次爬起一次次攀登一次次一次次……活着我從不後悔,就像葉子從痛苦的蜷縮中奮力舒展開一樣,我的韌性不止於此。這種韌性與我個人而言纔是真正的活着,圖南未可料,變化有鯤鵬。身在泥潭裏的人也會仰望星空,心繫鯤鵬,則能見九萬里天地。

我似乎真的明白到底什麼是活着,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形形色色的人們在這個叫做活着的故事裏死去,這寬廣又沉重的話題壓抑得欲哭無淚。

是的,它太沉重,害怕它刺痛我的心。是的,它太寬廣,凝聚了太多責任和使命。

人總說,時間會掩蓋一切…可那一切像是春風吹又生的枯草,總是在人們的心中放映着。“活着”,那個黑暗的時代亦像是逝去了又像是仍舊鮮活着;那兒悲慘的人們亦像是死去了又像是活着的。

活着讀後感2000字 8

故事一開始,作者以一個去鄉間收集民間歌謠的旁觀者的角度,聆聽了福貴老人悲慘坎坷的一生。並坦言再也沒遇到一個像福貴這樣令他難忘的人了,對自己的經歷如此清楚,又能如此精彩地講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也許是困苦的生活損壞了他們的記憶,面對往事他們通常顯得木訥,常常以不知所措的微笑搪塞過去。從福貴父母的死,妻子家珍的死,兒子有慶、女兒鳳霞的死,女婿二喜、外孫苦根的死,沒有什麼比時間更有說服力了,因爲時間無需通知,就可以改變一切。福貴說,像他那樣,說起來是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上,他認識的人一個個死去,可他還活着。活着才知道能夠活着的艱難,活着才知道只有活着纔有意義,因爲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因爲賭博,敗光了家產,從闊少爺到佃戶,一夜之間的身份改變成了他人生的轉折點。在他的生命中,幾個名字撐起了他的一生。

家珍,一個善良而堅韌的女人!富裕的生活沒有讓她變得慵懶世俗,反而愈加襯托出她的高貴。富裕的.時候她並不高傲,轉折時她並不驚慌,懷着8個月的身孕在牌場上哀求福貴戒賭回家,從大小姐到一名困苦的農婦;失去有慶的悲痛,鳳霞走時的鎮靜,加上那讓她難堪的軟骨病,對於她,活着是一種沉重!

有慶,一個可憐而樂觀的孩子!在城裏出生半年就被母親帶回了茅草屋,也就那麼短暫的生命卻經歷了幾次的生死磨難。最真切的感受是他對羊的喜愛,赤腳走幾十裏從來不喊累,那麼小的孩子每天就這樣上學、割草、餵羊從不怠慢,最痛心的是他的夭折,一個這麼可愛懂事的孩子卻被一位想要討好縣長的狠心醫生活活地抽血至死。這對於他來說是一個太過殘酷的世界。對於他,活着是一種折磨!

鳳霞,一個失聰而純淨的孩子!一場疾病奪取了她的言語,卻奪不去她那顆天使般的心。優越的童年的背後是無窮的災難,而一個柔弱的女子卻支撐着一個破碎家庭的重擔。最讓我感動的是她對於父母的理解和對弟弟的愛護;最讓我心酸的是她爲了一段地瓜和別人爭奪,僅僅爲了給家人一點乾糧;最讓我痛心的是由於不能說話而遭受的欺凌;最讓我惋惜的是幸福向她招手時,她卻在迎接一個新生命的到來後悄然離去!對於她,活着是一種生命的延續!

二喜和苦根,一對在書中短暫走過的父子,卻也只是在福貴悲慘的生活中增添幾分苦澀,對於他們,活着是一種幸運。

一個個走過的人,讓經受了坎坷的福貴,最後近乎了麻木,對於他,活着只是等待着死亡的自然到來,於是,那頭夕陽下的老牛就和他默默相伴而行。

我想,對於福貴來說,沒有什麼美麗人生,活着纔是他全部的力量,也是他唯一的希望。堅忍地活着,頑強地活着,苟延殘喘地活着。我也默默地忍受過孤獨,我也一個人承受過失意,我也獨自地等在黑暗中,在傷心欲絕的時候,我也彷徨過,痛苦過,掙扎過,也感受過生活的無常。但是卻不曾放棄,不曾對生活失去信心。因爲我知道,人生下來便帶有一種力量,不是與命運抗爭,而是與命運爲友。人是世界上最脆弱又是最頑強的生物。如果我們不能將人生過得完美,我們可以將人生過得完整。

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着島嶼與暗礁,難以激起美麗的浪花。失意與痛苦,從來就不是消沉的理由,它們只是人生路上一塊小小的石子,或許會硌腳,或許會絆倒,但是我們依然可以向前走去。它們或許不能讓人生變得更加美麗,但是這纔是人生的意義。

形形色色的人生,小則爲了家庭,爲了事業,大則爲了社會,爲了國家。每個人活着都有一個目標,都有一股推動自己進步的力量。爲什麼而活着,怎樣活着,是平庸的活着,還是有意義的活着,生活中,太多人因爲人生中的一個小目標一兩次失敗而灰心喪氣,他們失意,他們墮落,他們失去自信,有的甚至失去活着的勇氣,皆因沒有真正領悟活着的意義,就現代社會而言,活着雖沒有福貴那樣艱難,但是想要活的有意義卻並不那麼輕鬆。人生需要奮鬥,需要不停的翻山越嶺去尋找下一個出路,人生需要堅強,需要不停的自我療傷去面對下一個荊圖,人生需要堅持,需要在一次次的摧殘後站起來繼續前行。活着,不僅僅是活着,而是有意義的活着。

無論山河如何變遷,時代以何種速度繼續更替,生存對於人的價值卻始終如一。我們生來就爲活着,爲了活着而打拼,爲了活着而承受生活各方面的有形與無形的壓力,我堅信,只要不放棄,未來終可期。

活着讀後感2000字 9

《活着》這部小說的情節十分悲慘,閱讀的時候猶如從山峯跌入無底深淵,心不由得跟隨着主人公富貴從奢靡到絕望,再從絕望的泥潭中艱難爬出,望着一生狼狽的自己,卻覺着似乎明白了什麼。

富貴本就腰纏萬貫,卻因嗜賭,最後撈得家徒四壁,他似乎不僅僅跟人在做賭注,還跟老天和自己在做賭,賭掉一屋錢財,賭掉百畝良田,甚至賭掉一家的性命,妻子,女兒,兒子,孫子一個接一個離開人世,看上去與富貴沒有直接關係,但好像是老天真的在一步步收回與富貴下注時所贏得的戰利品,也正是富貴在爲自己的命運一步步付出代價,而諸多賭注中,富貴唯一贏得一次,也是在最後一次,他救下了一頭老牛。

小說的開頭有這樣一個場景,富貴在田野中望着眼前的老牛並輕喊着。

“二喜,有慶不要偷懶,家珍鳳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

“這牛有多少名字。“

“這牛叫富貴,就一個名字。“

有的人說富貴瘋了,但這不正是我們該去思考的嗎,富貴在歷經命運與生活的雙重打擊後,仍選擇保留一顆善良的心,堅強地活下去,作者這樣寫道,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任何事物所活着,富貴喜歡回想過去,講述自己,似乎這樣一來,他就可以一次一次地重度此生了。我也一樣,喜歡回憶往事,儘管在別人看來是那麼地枯燥,無味,但就如同富貴一樣,每一次回憶就可以“重活“一次。高中畢業後,一次在坐公交回家的路上,腦子空蕩蕩的,眼中也是失了神,望着車窗外的如梭的車流與行人,每一個他或者她似乎都有着自己的故事,都有着自己未續寫完的故事,而我,顯得一無所有。從那時也想着去寫自傳,寫一些回憶錄,我曾對一位看完我第一篇自傳的他自嘲:”可能這就是我來這世上的唯一證據吧,你看完了,就要幫我證明啊。“其實,我們每個人都與這世界存在着一根羈絆,是記憶與感情讓我們本就索然無味的生活富有靈魂,讓生命更加有意義,又或者爲我們早已編下一個合適的理由,一個簡簡單單活下去的理由,而最後斬斷這根羈絆的刀刃,是自己。

第一次翻完《活着》這本書時,實話實說,只是看了一篇故事而已,可能是“活着“的意蘊太深奧,包括後來師長的講解,我卻始終無法正真解讀作者的`心境;又或者我沒有相同經歷,沒有經歷過所謂的生與死,就無法感同身受。在前段時間,一次深夜與姐姐看電影回到小區時,公交站旁冷冰冰地躺着一軀屍體,血泊即使早已變黑,但在嗖嗖的冷風和冰冷的月光下格外醒目。

“十六樓的陶婆婆因爲長期煎熬於癌症,但不想連累家人,昨晚就跳了。”

“啊,這樣的嗎,哎……”

其實她不是第一個從這跳下去的老人,但也許更不是最後一個。我的奶奶,就在前段時間收到病危通知,當在我與我母親通話時,一頓沉默後,電話這頭是陣陣抽泣。

“你週末有時間就回來一趟吧,也許,是最後一面了。”

記得那天老家下着細雨,整座城市被壓抑得灰色籠罩着,顯得格外死寂,下火車後幾乎是衝向了醫院,那一刻,我是那樣畏懼時間,是的,我怕。那一刻,我是那樣畏懼死亡,是的,我怕。來到牀前,奶奶如同襁褓中的嬰兒般蜷縮着身軀,我用冰冷的手像兒時她用那雙糙手摸着我一樣輕撫着她的額頭,凌亂的頭髮被汗水浸溼,一定很痛吧。

“一定很痛吧,但只要你認真學,我就天天接你。“

我永遠記得兒時學跆拳道,下課時已是黃昏,那條回家的的馬路正對着太陽下落的方向,我永遠記得,她牽着我的手,一次次帶我向着夕陽的方向走去。但如今她走不動了。我母親總說,她最敬佩的就是奶奶,苦了一輩子,到老時還要受盡疾病的折磨,但每一次都是那樣堅強,從沒有選擇過放棄,我也看過很多次她從血液透析儀艱難地爬下來地場景,一定很痛吧。奶奶成功度過危險期,我再一次去看她時,已經能坐起來,她看我一臉嚴肅,突然笑着說:“你看你爸,把我兩顆牙齒弄斷了,真是害人。““我幫你說他,叫他賠你兩顆,金的!”我爸在一旁偷着笑,我也笑了。

最初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是因爲不得不來;最終我們離開這個世界,是因爲不得不走。陶婆婆,奶奶,不同的選擇下是不同的命運,也許都堅持了很久很久,以笑得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我似乎能感受到作者在寫到這句話時對生的意義的肯定,但從來沒有否認死亡的錯誤,一個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麼也活不了。今年年初,我接連收到三位好友喪父或喪母的悲聞,其中一位是我的發小,母親身爲醫生因爲常年勞累,突發腦溢血去世。一次聚餐時,我問了他同樣的問題,“你怕嗎。”“我怕,但我依然要活下去。”

我看到老人的脊背和牛的脊背一樣黝黑,兩個進入垂暮的生命將那塊古板的田地耕得嘩嘩翻動,猶如水面上蕩起的波浪。

活着讀後感2000字 10

讀完《活着》之後,內心十分沉重、壓抑的,同時富貴的堅強活着與坦然面對深深的震撼。人都是害怕困難,懼怕死亡的,堅強樂觀地活下去,實現靈魂上的超越。富貴的一生諸多坎坷,起落盛衰。讀他,跟隨富貴走過他的一生,我感受到活着更深刻的意義。人靠記憶來慰藉,靠傾訴來釋然,靠平靜來概括,靠回首徹悟。

枯草衰楊,曾爲歌舞場。富貴年少家庭富足,無需爲生計費心勞累。生在地主家庭的富貴衣食無憂,讀私塾不需要走、有長根揹着,享受窮人無法享受的尊寵。在富足安逸的生活當中,富貴不知道自己的活着的意義,拋棄嬌妻,留戀柳巷。在酒醉淫逸當中自甘墮落,毫無廉恥,顧忌,由青樓女子揹着自己串街走巷,成爲縣城當中的笑話。在這裏他不知道這種快感、逍遙都是曇花一現,也無法體會到煙花易冷的淒涼。在紙醉金迷的世界裏,富貴給自己挖了一個坑,這一掉進去就從來沒有出來過。

淫和賭相伴而生,相對煙花柳巷的柔情,賭場揮灑如金的緊張和刺激更加讓你沉淪。在如夢如幻的賭局當中,富貴輸掉了祖輩積累的家產,從一個富貴之家變得一貧如洗。得知富貴輸掉家產之後的老父親並沒有像以往一樣暴跳如雷,反而十分的平靜。平靜的表面下是波濤洶涌的的百感交集。知道事情無法改變的狀況下,老父親決定給富貴上完最後一課,將家產換成銅錢讓富貴挑到縣城去還債,富貴挑着一筐一筐的銅錢,肩膀磨出了血,明白賺錢的不容易,痛哭流涕,從此以後踏實的生活。

身份的鉅變讓富貴嚐盡了生活的艱辛,老父親被氣死,妻子被岳父帶走。富貴只能租種龍二從他手上贏走的五畝田地養活一家人。從一個富少落魄到自己耕種田地去養活一家人的艱辛可想而知。人往往在最容易活着的時候不安分的活着,而在最不容易活的時候又竭力地活下去。看着年邁的母親蹣跚的跟着自己富貴的內心刺疼着,聰明伶俐的鳳霞跟着受累,富貴內心也是深深的自責。親情是人內心當中無形的線,看着親人爲自己所累時,人的自責會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富貴也是如此。富貴的人生從圓滑的曲線變得曲曲折折、顛簸不平了,但他一直竭力的活着。相比較之前短暫刺激的快樂,現在的他是真實、充實的。

人一旦真實地活着,那不真實也變得真實。

當富貴的妻子家珍帶着兒子有慶回來時,他簡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昔日裏被自己痛打痛罵的妻子竟好端端的站在門口,帶着那份執着的微笑,富貴終於明白了自己有多麼的膚淺。女人是水做的,有着太多的柔情和牽絆,而女人又是堅強執着的,有太多的`深情。在人擁有時,人就會很容易忽略她的存在,在他失去時,他纔想起她的好,此時的富貴再也不會不顧及妻子了,他開始變得疼愛自己的妻子了。他們的愛情不再是奢侈的形式,而是情深似海的患難夫妻,爲了一家人活着,他們真實的在勞作。

而人生總是悲喜雜居,沒有純粹的喜,也沒有純粹的悲。

他們的母親因老累過度臥病在牀,富貴進城請醫治療,沒想到被國民軍拉壯丁,富貴欲逃不能,看着離家越來越遠,富貴越來越感傷,這也許是上帝故意搞的一處鬧劇,活生生的讓一個人經歷些許的生離死別,爾後徹悟人生。

在戰火紛飛時,富貴更想活。之後遇到解放軍,他倖免回家,看着那依舊的茅草屋,富貴感到前所未有的親切;看着眼前的一雙兒女,富貴也許才真正體會到活着有多麼的重要。眼淚是思念的載體,是歡欣的背面,是情意綿綿的流淌,夫妻兩人劫後餘生相逢是讓人感動的人生場景。富貴在死亡中的掙扎是有價值的,是對生的期盼,是超越了孤獨和痛苦的勇敢。

但命運似乎並不讚賞他的堅強和勇敢,無情的奪取了有慶年輕的生命,富貴心中那升起的希望之火又被澆滅,看着靜靜躺在病牀上的兒子,富貴的堅強被失子之疼衝磨的所剩無幾,單富貴還活着,他還有家人,隨後女兒,妻子,女婿,小外甥相繼離去,留下他孤獨一人,懷揣着思念,忍受這寂寞,經歷着孤獨。但這些並未將他打倒,因爲他還有老牛,在悽清的歲月,他和老牛有着十分的默契,他把思念全都寄託在牛身上。人就是這樣,在沒有任何人可傾訴、可理解的情況下,他往往將感情轉移到他物,人是情感動物,再怎麼受打擊,也磨滅不了他真實的性情。富貴經歷了太多的不幸、悲傷和痛苦,我想,他已經超脫了那樣苦楚的生活,他在真實的活,不帶半點掩飾痛苦的虛假。

經歷的越多,徹悟的就越深,人明白了死亡必然中的偶然,懂得了死其實是另一種的生,那麼人就活的真實、寧靜、淡然,就像富貴在靜靜的午後講述自己的一生,其實,富貴一生的悲催不是他一個人造成的,而是一個不成熟時代的,20世紀50-60年代的中國,有着太多的躁動與不安,個人的命運在時代的潮流中顯得搖搖擺擺,難以把握,那是一個不成熟、不理性、不民主的時代,而人總是被動接受那個時代,人權也許遭到了上天都難以容忍的程度,富貴是那個時代的不幸兒。個人雖然超越了生死,但卻難以超越時代,而富貴卻在那個悲催的時代裏好好的活着,帶着那份別人不懂的釋然。

活着讀後感2000字 11

在人間有誰活着不像是一場煉獄。

——題記

沒有人知道自己這一生會經歷什麼,也沒有人知道自己這一生會不會如自己所心儀的那般幸福,而它———《活着》,卻讓我們在別人完整的人生中找到了那份信念。

前些天,我一時興起就翻開了那本黑漆漆封面的書——《活着》。起初還有些沒有頭緒,書中一開始講述的內容看得我暈乎乎的,畢竟,這個寫作的方式與往常有些不大一樣,似乎是倒敘,又似乎只是回憶式的。開始着手看這本書的時候,我更多是抱着閒着也沒事幹的態度,只是看完整本書,我便有了大大的改觀。

我記得起初是這樣的,文章以第一人稱“我”來寫作,更多的是給人一種真實且又感同身受的感覺,一開始便由“我”聽偶然間遇見的那位名爲“福貴”的老人敘述故事爲起點,文章用貼切的事情以及那些故事將“活着”的意義表達得淋漓盡致。

在整本書中,其實我感慨頗深。看着福貴從家裏放蕩不羈的富二代,到由於賭博輸掉家產一無所有,再到經歷離別與永別後的親人再相聚,再到兒子離世女兒幸福出嫁,再到妻兒子女相繼離開後自己與老牛相依爲命的生命歷程,看似三言兩語的概括卻蘊含了太多的意味深長。

看着福貴年輕時的放蕩不羈,我總會想到現在的自己。年輕時的福貴沒能光宗耀祖,染上了賭博,過着紙醉金迷的生活,就連對妻子都談不上有愛,只認爲那本該是作爲妻子理應盡的本分,到最後賠光了那僅有的“一百畝田地”,成了名副其實的敗家子。而現在的我,亦有年輕時候福貴的影子。

我在本該認真且努力奮鬥與學習的年紀,把大把大把如金錢般的時間花在手機上,沉迷於那種網絡與童話般的生活,在這個年紀的女孩子有些極爲勤快,在學習,上有着自己的追求與目標;在生活上,懂得多爲父母多付出一點。而我呢,看着父母兩鬢漸白的頭髮和那日漸衰老的背影,哪怕知道去心疼,也不曾真真的付出過多少,父母那來之不易的血汗錢在我的眼裏竟是那樣的輕快。那種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模樣,在這書中前後反差竟有些淒涼與可笑。

中年後的福貴,家道中落,沒有了一百畝的家產,沒有了舒適的屋子,沒有了可以揮霍的金錢,一切都得從頭再來。他沒有因此怨天尤人,因爲父親讓他挑銅錢還債使他恍然大悟,從頭再來並沒有那麼好運,只是說,多了些人間煙火的味道與常人的幸福。當他褪去光環後,母親與妻子的陪伴其實是他最大的幸福。當我讀到“他的母親生病了,他去城中請郎中,途中因幫助一調皮小孩敲門而被侮辱,最後與那家僕人爭鬥,最後被迫充軍,無法爲母親請來醫生,一別竟是好幾年的光景。”內心竟有些難過。

每個人都知道,是父母把我們養大的,談不上報答與否,但至少能做得到“孝”,也知道“你養我長大,我伴你變老”。當自己母親離世,自己竟毫不知情,多年後回來了,竟在妻子口中得知,母親在臨死前還在安慰妻子“相信福貴,他一定不是去賭博了”,說起來,母愛真的很可貴,縱然你有千般不對,她也不曾怨你分毫,哪怕在生命的最後,牽掛的還是她的子女。

這讓我想到我的母親,我和母親感情是極好的.,但是生活中難免會有爭吵,有時候我總會和母親發脾氣,卻在離家時特別牽掛母親。我仍記得我剛離開家,在學校住校的時候,那時候剛開始特別的不習慣,在陌生的地方總是有些害怕,而母親總是無時無刻不在擔心我,一天好幾個電話,我心裏只要不舒服就會打電話和母親傾訴,那時候母親總會擔心得一夜難眠。當她生病了,她從來不會說告訴我什麼,只是會說“我們都很好,你別想太多,認真學習就好。”在母親的眼裏,她的全世界便是我們,是我們這羣不懂事的孩子。

後來啊,福貴回到了家裏,沒見到等候他的母親,但是妻子與兒女都在等候他,他們重聚了,可那個天真愛笑的女兒卻再也聽不見再也不能說話了,他們一家人努力的生活着,可生活沒有一直眷顧他,十三歲的兒子因在獻血丟掉生命,妻子換上軟骨病,重擔壓在自己和女兒鳳霞身上,而一個不過十六七的女孩子卻要幹那麼重的活,看得我有些心疼那個女孩子,在那個家中,鳳霞付出了很多,只是慶幸後來鳳霞遇到了她的良人二喜,纔有了些幸福的時光。

再後來,女兒鳳霞因難產去世,妻子也病逝了,就連那個善良的女婿二喜也在工作中丟掉性命,而唯一的孫子苦根到最後也去世了,福貴白髮人送黑髮人,當我看到那一段的描繪“福貴籌錢買了一頭只有三兩年性命的老牛,與之相依爲命並取名福貴,整天在田地裏耕種,還在牛的身上叫着自己已逝的妻兒子孫的名字。”看到這兒,我彷彿看到了那個孤苦伶仃的老人和老牛相伴的淒涼場景……其實正如賀拉斯所言: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後,在他生前和葬禮前,無人有權說他幸福。

無論我們處在人生的哪個階段,都要記得: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讀後感2000字 12

這是關於一個人一生的故事。福貴出生於一個優渥的地主家庭,天性好賭的他輸光了家產,帶着老婆家珍過上了農民生活。母親病重,富貴趕去縣城買藥,被民黨抓了壯丁,輾轉多地,兩年後終於回到家中。兒子有慶十一歲那年被“抽血”抽死了,女兒鳳霞長大了,因爲聾啞,招了個偏頭女婿,生了外孫苦根,女兒卻死於難產。家珍的病終於熬不住,也離他而去,女婿死於一場意外,被水泥板壓死了。就剩福貴和苦根了,不久,苦根也沒了,就剩福貴一個人,把所有的親人都一一埋進土裏。

剛讀完我的心情說不上是震撼,但沉痛總歸是有的。這實在是像父親母親給我講述的來自於有事的記憶。曾經聽過季師哥和盛師哥打過一場模辯,那個時候我覺得回憶是痛苦的,我說,人的一生大抵都是在忍受與煎熬中度過,進而麻木,爲那一點點可憐的希望掙扎着。那不是存在於文學作品中的生活,而是真正於我們的時空中經歷着的歷史。

母親爲我講述那些一點一滴的時候,我還太小,以爲生活本就該是這幅模樣,長大後,當我享受了當年幾乎是不敢想象的生活我纔敢去有那麼一點點的反思與質問。過完就像是書中寫的那樣,對於個人的生死,那是真正的無奈,那種沒有辦法,沒有選擇,你只能接着麻木的活下去的那種絕望。

我想起奶奶死的時候,我虛歲5歲,還能被媽媽抱在懷裏。我看見我們家圍了好多人,姑姑們手上執香,頭戴白孝低着頭抹眼淚。爺爺在奶奶身上一層層地蓋紅被子,把臉也矇住了。那個時候我就在想,奶奶不熱嗎,悶着多難受啊,然後就開來了一輛客車,大人們竟然把奶奶塞在車子後面一個長長的箱子裏,我竟然一瞬間懼怕起那箱子裏的黑暗,奶奶爲什麼還是睡着呢。

我再也沒見過奶奶了。我終於明白了死亡,原來奶奶再也不會回到我的生活中了。奶奶走的時候是53歲,她的黑髮還根根硬朗分明,精瘦而蒼黃的面頰上如斧鑿刀刻一般的紋路也還清晰,步履倒一直是蹣跚的,更小一點的時候她就拖着那條坡腿滿村子喚我的名字,看不着了就叫,一聲一聲,帶着熟悉且心安的節奏。真是奇怪,我那時那麼小,到現在爲止卻依舊記得清楚,奶奶快死時面目的頹喪,葬禮上大家的表情細節,說過的話。爸爸沒有哭,一點點痛苦的痕跡我也沒有看到,只是見他沉默,我看見那樣的爸爸,我也以爲其實沒有發生什麼事。

奶奶的一生走完了,留下了什麼呢,三個小孩?那堆拿去一起燒掉的衣服?我的追思?奶奶屬猴爺爺屬雞,他們結婚那一年爺爺20歲。奶奶的爸爸媽媽生了兄弟姐妹14個,最後只有奶奶一個人活下來了,這個女兒21歲那一年,他們把她嫁了出去,一戶完全的陌生的人家當中去。爺爺算是個有本事的,年輕時在外面包了個山頭,倒賣木材,有一輛自己的拖拉機,算是頂漲臉面的物什了。可惜爺爺風流,到手的錢除去抽菸喝酒,就全到了其它女人的褲兜裏。

爸爸告訴我,大姑姑是真的吃過苦的,才十幾歲出頭的年紀,已經是家裏的'主要勞動力了。那個時候家家戶戶吃飯燒柴,近一點的山頭全都被砍得光禿禿的了想要打柴那得天亮之前越過好幾個山頭,匆匆砍好,一捆大概百十斤,揹着就往集市上趕。那時候出一趟山可不容易,翻山坐船,誇張點,大概也算得上是跋山涉水了吧。

我在家裏的舊房子裏看見了好幾個又大又舊的木箱子,爺爺說那是以前放稻穀的,一年到頭,一家老小的口糧全指着那兩口大箱子裏的穀米。不夠吃怎麼辦,我問。哪能像現在這樣幸福呢,頓頓都吃得上白米飯,芋頭,番薯,玉米,白米飯算是頂奢侈的享受了。

大概是熬過來了吧,福貴在爲家裏所有人送葬之後,終於輕鬆着等死了。物是人非,福貴還記不記得最開始的美好呢?

“早上幾年的時候,家珍還是一個女學生。那時候城裏有夜校了,家珍穿着月白色的旗袍,提着一盞小煤油燈,和幾個女伴去上學。我是在拐彎處看到她,她一扭一扭地走過來,高跟鞋敲在石板路上,滴滴答答像是在下雨,我的眼睛都看的不會動了。家珍那時候長得可真漂亮,頭髮齊齊地掛到耳根,走去時旗袍在腰上一皺一皺,我當時就在心裏想,我要她做我的女人。”

這是我看完一本書來,唯一的美好。那樣的日子,過不下去也得過。活着,本就不是一件易事。那麼如今的我們,對這世界,又何以再多指責。

餘華在自序中這樣說:

“作家要表達與之朝夕相處的現實,他常常會感到難以承受,蜂擁而來的真實幾乎在訴說着醜惡和陰險,怪就怪在這裏,爲什麼醜惡的事物總是在身邊,而美好的事物卻遠在海角。換句話說,人的友愛和同情往往只是作爲情緒來到,而相反的事實則是伸手便可觸及。正像是以爲詩人所表達的:人類無法承受太多真實。

而我覺得,現在略微有些不同,那些觸目驚心的現實仍舊是在,但是金錢與物慾給它披上了一層華美的外衣,粉飾着太平。我知道真相的時候還太小,以爲生活本身就應該是如此,後來發現其實不是,大概追尋的意義就是把生活儘量改變成你想要的模樣吧。但這很難。

活着讀後感2000字 13

正如一條顛簸在大海中的航船,始終會在浪尖與谷地起伏一樣,前行在寫作之路上的作家們的創作狀態無疑不可能穩定如一。餘華也不例外。如果仔細分析,就會發現餘華在1995年前後,也就他在那篇《活着》的創作前期,餘華的文學創作進入了一個很微妙的時期。

首先,我們跨越對經過和原因的猜測和臆斷,把目光直接投向1997年,我們會發現餘華在那一年做出的一個對中國先鋒文壇不啻爲一個噩耗的決定:放棄先鋒試驗。然後我們再回眸身後。這時候就會發現,那實際上在1995年就已經是註定的事情了。這一年,另外兩個著名的年輕作家蘇童,莫言也作出了類似的決定。餘華的告別先鋒小說的宣言是:"我現在是一個關注現實的作家"而這時恰恰是他繼《活着》之後,另外一個長篇小說《許三觀賣血記》殺青不久。那麼就讓我們稍微關注一下這後一部被作者聲稱爲"關注現實"的作品。實際上,它與餘華早期作品之間相當明顯的變化。或者說,我們會驚異地發現這篇文章與餘華早期的《在細雨中呼喊》完全是兩種樣子。

那麼我們再把目光轉回到1995年,就會發現餘華的唯一兼有現實主義文學和先鋒小說特徵的作品,就是那篇轟動一時的《活着》。這樣說來,《活着》應該是餘華創作的一個過渡。

《活着》是餘華創作的一個分水嶺。一方面我們可通過《活着》繼續一個真理:寫作是需要天賦的。餘華在自己的創作風格轉型期間完成了一部偉大的作品。同時,也因爲另外一個真理,"寫作是不能完全依靠天賦的",餘華的先鋒性寫作在經過了十多個年頭後,於1995年左右的時候徹底陷入了低潮。事實上,這在中國文壇還是具有一定廣泛性的。1980年以後露面的作者中,都曾經被先鋒的這樣的標籤貼過,不過他們在90年代前後,悄然進入了他們曾經不屑的主流文學。當然餘華等少數幾人堅持的時間甚至還要更久一些。

從這個角度說,《活着》是作者在自己進行先鋒性文本創新枯竭的時候,尋求出來的一條出路。不過作者自己恐怕不同意這樣的觀點。從作品本身看,尤其是在作品的前半部分流露出來的很大的隨意性可以看出,《活着》不是一部在構思完全成熟後纔開始創作的作品。餘華有可能象孩子信手塗鴉一般寫下一個開頭(這個開頭如果對照餘華的自身經歷的話,會發現驚人的真實性,事實上,當一個遊手好閒的人是餘華寫作的最初動因)。

作者在將這個作品雕琢之前,可能稱不上是在創作。在餘華的創作陷入低迷的時候,寫作其實僅僅是一種習慣而已。《活着》是一篇在隨意中完成的小說,對於讀者和作者而言,與所有好作品一樣,是一種偶拾,或者是一個運氣。

《活着》是一篇讀起來讓人感到沉重的小說。那種只有闔上書本纔會感到的隱隱不快,並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殘酷造成的。畢竟,作品中的亡家,喪妻,失女以及白髮人送黑髮人這樣的故事並不具備轟動性。同時,餘華也不是一個具有很強煽動能力的作家,實際上,渲染這樣的表達方式是餘華一直所不屑的。餘華所崇尚的只是敘述,用一種近乎冰冷的筆調娓娓敘說一些其實並不正常的故事。而所有的情緒就是在這種娓娓敘說的過程中中悄悄侵入讀者的閱讀。這樣說來,《活着》以一種滲透的表現手法完成了一次對生命意義的哲學追問。

在後來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以現實主義爲標榜的中國主流文學評論,對《活着》給予了尖銳的批判。例如:認爲作者將主人公富貴最終的活着類比爲一種類似牲畜一般的生存,並予以唾棄。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市場,尤其是當海外市場對《活着》給予了高度的評論評價後,有關《活着》的'另外一些見解漸漸出現。例如:《活着》是繁花落盡一片蕭瑟中對生命意義的終極關懷;富貴的命運昭示着人類苦苦追尋一切不過虛妄而已,結尾那個與富貴同行的老牛暗示一個另高貴的人難以接受的事實:其實人真的只是一種存在,它和萬物一樣並無意義。追尋,探究的本質不過是一個大笑話而已等等。

事實上,後一種可能是非常大的,因爲餘華在冰冷中敘述殘酷是他的拿手好戲。他就象一個熟練的外科醫生慢條斯理地將生活的殘酷本質從虛假仁道中剝離出來一樣,《活着》用一種很平靜,甚至很緩慢的方式,將人們在閱讀可能存在的一個又一個向好的方向發展的幻想逐個打碎。這樣就會有一個結局:人們就對此書留下深刻了印象。因爲閱讀是一次心理的恐懼經歷。

實際上,這又暗示了中國文學的另外一個事實:以現實主義做口號的現實主義其實是最不敢面對現實的。比如:本質上,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並無任何意義。那麼如果一定要賦予意義的話,那麼唯一可以算作意義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活着》的偉大感可能恰恰源於這裏。

也正因如此,《活着》就明確了一個內容,活着在一般理解上是一個過程,但是,活着本質上其實是一種靜止的狀態。

餘華想告訴讀者:生命中其實是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靜靜地活着,有一絲孤零零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