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賞析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教分付點酥娘。

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賞析

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時時猶帶嶺梅香。

試問嶺南好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蘇軾《定風波》

序 “王定國歌兒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麗,善應對,家世住京師。定國南遷歸,餘問柔:‘廣南風土,應是不好?’柔對曰:‘此心安處,便是吾鄉。’因爲綴詞雲。”

——是爲題記

 一、困頓迷茫

三尺講臺,一方角落,演繹了多少教師默默無聞的一生。而對於剛畢業、胸中萬丈豪情、蠢蠢欲動的我來說,我怎會如柔奴般,“世住京師”而隨王鞏遠謫蠻荒之地——嶺南卻依然安之若素?柔奴心有所依,歲月依舊靜好,苦亦有樂。而剛剛掙出校園的我,無牽無絆,身既無所依,心亦無所繫,隨風起而附塵落。何去何從?於是,《我打香港走過》。

我打香港走過

我打香港走過,那一季的寒意在這一天驟然降臨,瑟瑟冷風中,我們一行人來到了香港李兆基國小。

安靜的校園、明淨的教室、狹窄的辦公室裏裝飾精緻的辦公桌,落地窗旁陽光滿地的圖書角、色彩柔和而美麗的壁畫……一切的一切,似乎只爲靜靜地守候我們的到來。

曾經,浮躁的心裏滿是對未來的困惑,何去?何從?天空也許不會留下鳥的痕跡,但我來到這裏,究竟是爲了什麼呢?人生中的印跡比比皆是,在某一天, 偶然的因緣才發現曾經走過的意味,那麼,此刻,我的停留,究竟又是爲了什麼呢?這些走過的日日夜夜,在未來時光哪一處的角落裏,我纔會頓悟它此刻存在的必然?人生似乎處處是困境,23歲的我依然參不透,悟不明。

也許,教師就應該把車水馬龍的喧囂關在心門之外,窗外繁華似錦,你卻心如止水,聆聽窗外的聲音,怒放牆角的花朵?也許,教師就應該是時光最好的雕刻師,爲未來的時光打磨着一塊塊原石,也許時常會愧疚自己打磨技術的低劣,但其實我們都在用心地努力着?也許……雖然在心底也許着,但是,我爲什麼就必須用也許來安慰自己呢?

所以,我困惑着,迷茫着,摸索着。所以,我便來了這裏,所謂貿易天堂中的李兆基國小。

樸素淡雅的你地處繁華如天堂般的香港,是如此遺世而獨立;安靜而平和的你隔離了世間種種的誘惑與冷暖。老子有言: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這正是你的魅力所在。無需太多的言語,校長那靦腆的笑容已向我們無聲闡釋着你的情懷——爲培育20年後的優秀人才,打造最好的教育。

繁華如香港,依然也有生活在沼澤的人們。這些人的未來,誰來爲他們打磨出最光滑的美玉?

只有你們,這些在角落中默默付出的老師們!我敬佩你們的敬業與專業!

也許,路不是想出來的,是走出來的。

那麼,且行且思,點一盞平和的心燈,慢慢前行吧。

 二、柳暗花明

轉眼間,一年的光陰悄然流逝。一名國小老師的日常工作瑣瑣碎碎,千頭萬緒。雖然剪不斷,理還亂,但一顆浮華躁動的心卻在孩子們純淨的心靈安撫下,慢慢沉靜下來。於是,我便《重燃追求,揚帆起航》。

重燃追求,揚帆起航

當今天下是一個熱情洋溢的世界,也是一個浮華躁動的世界;是一個充滿機會與競爭的世界,也是一個充滿誘惑與慾望的世界。成爲一名教師,我以爲從此會有一種波瀾不驚的從容讓我遠離事世的喧囂,以爲會有如荔園楊柳依依的文山湖畔讓我流連其中,以爲會有滿載書香的一方角落讓我自由徜徉……然而,教師工作的瑣碎與繁雜,疲於奔命的活動,看似簡單卻無從下手的課文等等,都讓我迷茫了:我,適合做一名老師嗎?

於是,我沉寂了。我,該何去何從?

但正如阿甘所言: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也不知道你接下來你將得到什麼。學校,自有一種力量,讓其中的每一顆心都隨着她的節奏舞動奇蹟。這一年的時間,卻沉澱出我工作前進的兩個方向!

真愛如雨,潤物本是無聲

“愛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路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把這一徑長途點綴得香花瀰漫,使穿枝拂葉的行人,踏着荊棘,也不覺得痛苦”,冰心老人的話讓我明白,真愛如雨,潤物無聲,育人無痕。

每一個學生的心靈,都有一根美麗的弦.教師用發自內心真誠的愛,去撥動它,學生的心靈必然會迴應一曲曲動聽的歌。“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我用真心換來了學生的真心,今年的教師節,我收到的第一束花是以前學生的,兩個大男生扔下花就跑了;聽着葉老大把封閉在心底的鬱悶在Q上與我傾訴,看着小祕整天叫上不同的同學到辦公室來找我……我的心底,溢滿了身爲人師的幸福與成就感!

上善若水,厚德方能載物

每一份工作,都是一項挑戰。成功需要付出,人生需要磨鍊,幸福需要創造,“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而教育之路,對於一個新人來說,必定充滿艱辛與挑戰!字不好,我暑假每天堅持練字;朗讀沒有感情,我坐在電腦旁便聽一些名家朗誦;上課表情很僵,我對着鏡子看自己張牙舞爪;不會上課不會教作文不會寫教案不會寫反思……我不會的東西可真多!不過沒關係,學生的進步就是我前進的動力!現在累一點,沒關係,我還年輕。

如同華圖教育高級總裁於洪澤先生所言:每個人的青春都不容易,爲了不苦一輩子,一定要先苦一陣子。我亦如此!

如今,我追求着如水一般的教育生活:像水一樣有德行,奔流不息,哺育一切生靈;像水一樣有志向,穿山岩,鑿石壁,再無懼色;像水一樣善施教化,滋養萬物,有容乃大。

記得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衆裏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如今,在浩瀚教海中,我重新點燃心中的追求,追求這如水、如雨一般的教育人生,迎風踏浪,揚帆起航。

知之多艱,行之爲艱,心有朝陽,終流大海!

 三、潛心苦修

如今,我埋首於教師那一方天空,只爲撐起孩子們更廣闊的`天地。一本教材只是一扇窗,推開這扇窗,那是一個多姿多彩、廣闊無垠的世界。爲了探索這個世界,爲了“給孩子們一滴水,教師要有一桶水,而且還要細水長流”,我學習着,沉思着,追尋着,堅持着。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我的答案,只是《無題》。

無題

題記:此行可待成追憶,只是今時已惘然,杭州學習有感。

煙雨江南,總讓人不經意地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自己彷彿也如那雨巷中的姑娘一樣,結了丁香一般的愁怨。於是思緒翻飛,“那等在季節裏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而我這個路過江南的過客,攜迷茫而來,又載困惑而歸,是否也是一個“錯誤”呢?此行可待成追憶,只是今時已惘然。

惘然之一:如何落實語文素養的培養?

此次十年課改回顧,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而語文素養,作爲新課程的核心概念,體現了新課程多重目標的綜合與融合,既要培養學生理解、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又要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審美情趣,提高思維品質,讓學生汲取民族文化,瞭解多樣文化,以達到育人的功能,即語文課程的基本特性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強調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與運用。

在虞大明老師執教的《麥哨》一課中,我們看到了虞大明老師對學生掌握預習方法的指導。首先,設置五星挑戰:☆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理解課題含義,☆☆☆質疑課題,☆☆☆☆概括課文主要內容,☆☆☆☆☆文章主題的概括。五星挑戰,對學生的要求層層提高。並且在每一星級的挑戰中,注重學生思維的開發與學習能力的運用,如初識課題後引導學生質疑課題,即將“。”變成“?”。而在讓學生概括主要內容時,引導學生關注導讀提示,由導讀提示中明瞭本課的主要內容及中心等。虞大明老師在課堂中設置的每一環節,都體現了新課標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即通過學習方法的指導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運用。這種將學習方法的指導與語文能力的運用相結合的設計,值得我們學習。

惘然之二:如何融合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體現着思想的碰撞、心靈的交流過程,並且是一種動態的交流過程。教師應關注學生有無感悟,有無意義的生成,有無激發更深層、更有意義的問題。但如何把握“更深層、更有意義”的範疇呢?

在王崧舟老師執教《去年的樹》一課中,王崧舟老師詩意地引導:“鳥兒飛過高山,飛過大海,飛越茫茫雪山,只爲了相會這一刻。如今,它卻只能看,靜靜地看,默默地看,此時此刻,鳥兒如何能忘曾經的一幕幕……”緊接着王崧舟老師讓學生想象說話,鳥兒看到了什麼呢?聽到這裏,我的心也如天氣般潮溼起來。是的,我飛過高山,飛過大海,飛越茫茫雪山,只爲了相會那一刻,卻在這一刻發現人事全非,心中的悲與憤,於無常的怨交織着於人生變幻莫測的無力感此時洶涌而來,但對於區區四年級、不過10歲的孩子而言,他的人生體悟能帶給他此時多少的感受呢?於是學生輕描淡寫地回答着“看到了昔日兩人快樂的時光;看到了……;看到了……”是的,我也看到了,我看到了“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師科、編者和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師以超越孩子的年齡特點去解讀文本;我也看到了越過年齡特點解讀文本以致孩子們對於文本的感受其實只停留在淺層和表面上;我看到了這種淺層和表面以致學生輕描淡寫的回答與聽課老師期待中的共鳴無法產生而帶給聽課老師無言的失落感……那麼,我們是否應該在孩子還遠未達到這種認知水平時,便拔高地設定教學目標,將人生告知於他們?還是應該將生活留給時間,由人生慢慢教會孩子們去用心感受、體味生活的酸甜苦辣?究竟語文課堂是應該打動聽課老師的心,還是應該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心靈的距離?簡言之,教師教得好,學生未必感悟得到。

走近名師的課堂,如同白居易走近錢塘湖春行般,“亂花漸欲迷人眼”,總讓人眼花繚亂。只是,繁花落盡見真淳,語文教學返樸歸真的路應該怎麼走,參透此迷津者,能有幾人?而我,不過是迷津中之迷渡者而已。

茫茫教海,深不可測。多少教師,窮其一生,也只能究其一角一隅。而我,靜心釋然,與書相伴。面朝教海,以此爲心之吾鄉,潛心、靜心、安心,一路向陽,靜候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