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考物理備考計劃

一、學生現狀:

會考物理備考計劃

國中物理教學分兩年,八年級教學主要是電學、熱學、光學等部分,這些內容在國中物理教學中佔五分之二的比例,非常重要,可是,學生在八年級時學習物理還沒有入門,八年級時每個教師所教班級比較多,分層輔導不能落實,學生現在感覺八年級物理的知識幾乎都忘了;到了九年級的力學,學生一方面是感覺理解起來很吃力,另一方面電學、力學用到了很多數學知識,學生學習起來比較困難。要使學生熟悉國中物理的這些基本知識,掌握新課改需要的各種技能,複習工作就顯得非常重要。針對這種情況,我認爲深入細緻的總複習就顯得尤爲重要。

二、複習工作策略及有關注意事項

1 、系統複習、夯實基礎階段(第一輪複習)

時間安排:2017年3月初——4月底

該階段是整個九年級複習的主體階段,耗時最長,教師、學生付出的精力最多,其成敗往往能決定理化成績的高低。總體要求是:夯實基礎知識,培養基本技能,構建知識網絡。目的是要對國中學習到的物理基礎知識進行全面的、系統的複習。具體要求是:緊扣課本,以教材內容體系爲主線(注意:是“爲主線”,不是說必須按課本編排去複習),分章、節進行單元複習訓練。

這一階段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第一輪複習就要依據教材,落實基本概念、基本規律、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的掌握。 具體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 對基本概念的理解,複習時應多問幾個爲什麼。如:

A.該概念的物理意義是什麼?即“爲什麼要引入該概念?”

B.該概念的含義是什麼?

C.怎樣測量?

D.計算公式及公式中各物理量的物理意義是什麼?

E.有沒有易混淆的概念?它們之間的區別和聯繫是什麼?

② 對基本規律的理解,複習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思考:

A. 該規律是怎樣建立起來的?

B. 該規律成立的條件或適用範圍是什麼?

C. 該規律的公式表達式及每個符號的物理意義、單位是什麼?

D. 如何應用該規律解決實際問題?

③ 對物理概念、物理規律形成過程中的科學方法的理解。近幾年會考物理試題中,考查科學方法的題目所佔比例逐年增加,現在已達10%~15%。國中物理常見的科學方法有“控制變量法”、“等效替代法”、“轉換法”、“類比法”等。複習時要通過具體例子來理解和認識這些科學方法。比如:速度、密度、壓強等概念的形成中,以及歐姆定律、影響電阻大小的因素、液體內部壓強的規律、阿基米德原理等物理規律的形成中都含有“控制變量法”合力、串並聯-總電阻等概念的形成中含有“等效替代法”;電流、電阻等概念形成中含有“類比法”等等。

(2)要做到全面複習,

凡是《新課程標準》要求的知識點都要認真複習,不能有遺漏,這是複習基礎知識最基本的要求和方法,教師要切忌挑選自己認爲的“重點”、“熱點”反覆講解和習練,造成其他知識點複習的淡化,給學生的知識結構留下隱患。

(3)要避免複習工作演變成單純的舊知識重複,搞成“壓縮餅乾”式的教學,這既不利於學生完整知識結構的構建,也不利於學生學習興趣的保持,是第一輪複習的大敵。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中學物理知識整體的高度來看待和重新認識每一個知識點,幫助學生建立和完善知識結構,掌握課本知識的內涵和外延,掌握每個考點

間的相互聯繫,教師可根據自己學校學生的實際,在教材體系的基礎上重新構建第一輪複習的框架體系,編排爲新的複習單元進行復習,將“雙基”抓好,爲後面的複習打好基礎。

(4)要抓好落實,要從每一個知識點和每一位學生兩個維度抓落實,即要把每一個知識點落到每一個學生身上,這就要求教師課堂上要關注、照顧到每一位學生,特別是那些相對差生,課下要有計劃地批改每一位學生的作業和練習,掌握學生的實際情況,再結合輔導好 落實。注意:第一輪複習中必須將實驗內容貫穿進去,並且要注意探究能力的培養。

2 、專題複習、優化網絡階段(第二輪複習)

時間安排:從2017年5月初至2017年5月底

該階段複習是對第一輪複習的補充和提高,其目的是強化對基本概念、基礎知識的認識和熟練程度,對能力而言,該階段要在第一輪複習的基礎上強化把學科知識轉化爲學科能力。總體要求是: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注重對學生思維方法、思維過程的訓練,通過歸納和總結,找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技巧,提高學生學科素質和綜合能力。具體要求是:打破章節界限,注重挖掘知識點間的內在聯繫,通過專題教學形式,優化知識網絡。該階段要求學生能正確辨析各知識的基本概念及相互關係,提煉綜合問題的解題方法與技巧,使學生能夠靈活運用物理學知識解決具體問題,並能運用物理學知識解釋生產與生活實踐中的相關問題,適當進行理綜的應試訓練。在此階段專題的選擇和確定就顯得十分重要,各校教師要針對前一輪複習的實際效果,找出學生共有的薄弱知識點、能力線,將其提煉爲一個個的專題,配以專項練習各個擊破,與系統複習一起,實現會考複習的目標。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專題複習:

《會考物理備考計劃》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