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的選擇 讀後感

——《做最好的自己》讀後感

心靈的選擇 讀後感

最近有幸拜讀了李開復先生的《做最好的自己》,感慨頗多。一位有思想、有追求的人可以影響人的一生。在你心情不好時、當你悲觀沮喪時,一本好書可以幫助您遠離困惑、走向成功、走向卓越。因每個成功人士生活的經歷不同、背景不同,他們所追求的理想、信念也不同,我們大學生,從他們身上更可以學到很多爲人處事的方法。

讀過此書,瞭解了開復先生傳奇般的經歷,最直觀的感覺是他在追隨心靈的選擇,不斷挑戰,做最好的自己。

我是一名大二的工科學生,可想而知我們現在的學習很是忙碌,每天我們都會面對一堆似乎永遠也寫不完的作業和永遠也做不完的實驗,整天整天我們都忙忙碌碌,而忙碌過後總感覺學到的東西又很少,這跟我們想象中的大學生活有着太大的差距。可是事實上並不是這樣,在大學裏,我認爲最重要的是培養一種學習的能力,鍛鍊一種爲人處事與人際交往的能力。

很小的時候,我的目標就是長大,長大了做什麼,我當時沒有想;讀國小的時候,我的目標就是考國中,考上國中做什麼,我沒有想過;讀國中的時候,我的目標就是考高中,考上高中做什麼,我沒有想過;讀高中的時候,我的目標就是考大學,考上大學做什麼,我沒有想過;上大學的時候,我卻顯得有些彷徨。

擁有了一個可以自由發展的空間,嚮往大學裏很多豐富多彩的事情,但卻面對着考慮工科學業的壓力。

讀了開復先生寫的《做最好的自己》,我感到輕鬆了許多:有的時候外部條件是無法改變的,應該有勇氣來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有胸懷來接受不可改變的事,用智慧來區分二者的不同。去追隨心靈的選擇,做最好的`自己。

在閱讀過程中,我總會情不自禁用自身與之對比,不經意間,便成就了一次心靈的洗禮。對我而言,這是一次很好的自省,讓我對自己的優勢與不足有了一個相對清醒的認識,也讓我得以重視自己曾經忽略的一些東西。十幾年的學習,我沒有學會思考,只是一臺被動接受的機器,而這本書上的內容恰好是我近一年多時間裏遇到的問題,我明白了許多道理都是付出相當的代價才得以悟出,許多的人都是在經歷失敗後才取得成功。

成功之路有許多條,成功的定義也有許多種,只要在理想的指引下,真正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真正實現了自己的人生的價值,就是一種成功,一種超越,就應該爲此感到自豪和快樂。“做最好的自己”是通向多元化成功的必然途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和潛質,在多元化成功的模型中,只要主動選擇,每個人都有成功的機會。

真正的成功人士並不是僅僅靠知識、創意等外在素質贏得成功的,他們成功的關鍵在於,他們具備了某些最爲根本的、最有價值的素質和品格,他們獲得成功的內因幾乎都圍繞着一個“成功同心圓”來實施。有了一個正確價值觀的指引,就可以更好地完善自己的人格,對一個渴望成功的人來說,最重要的人生態度包括積極、同理心、自信、自盛勇氣、胸懷等六種,還要將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態度應用到追尋理想、發現興趣、有效執行、努力學習、人際交流、合作溝通等六種最基本的行爲方式中,只有按照這樣的邏輯順序尋找通往成功的道路,每個人纔能有可能真正做最好的自己,真正取得多元化的成功。

讀過此書,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說人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的那一章。有胸懷纔會成功,因爲“胸寬則能容、能容則衆歸、衆歸則才聚、才聚則興業。”開復先生追求的是一種“有容德乃大,無求品自高”的境界。他教會我們要:務實——接受自己無法改變的人和事,爲自己生活,而不是怨天尤人;寬霜—善於發現他人的優點,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自律——培養自我控制和自我調整的藝術;尊重——允許別人表達或保留不同意見,“我不同意你,但我支持你”;涵養——“有容德乃大,無求品自高”。

大學階段是人生的關鍵。這是因爲,進入大學詩人的一生中第一次放下大學聯考的重擔,開始最住自己的理想、興趣;對於我來說,是第一次離開家的生活獨立參加團體與社會生活,第一次有機會在學習蒞臨的同時親身實踐;也同時是最後一次課以江大段時間用於學習,最後一次擁有較高的可塑性、可以不斷修正自我;最後一次能在相對寬容的、可置身其中學習爲人處世之道德理想環境

在這個階段裏,所有大學生都應該把握每一個“第一次”,讓他們成爲未來道路上的基石,也要珍惜每一個“最後一次”,不讓自己在不遠的將來追悔莫及。

讀過此書,感悟以後,我似乎明白了世界就是一個矛盾的集合體,可能在大學裏,我們會遇到很多地方需要抉擇,但不需要爲血液過重而苦惱,也不需要

讀書有益於身心健康,讀書可以淨化思想、昇華人格品德。無論是做那項事情和工作,都要有一個正確的價值觀,要有自己奮鬥的目標。只要擁有積極的態度,樂觀面對人生;遠離被動的習慣,從小事做起;對自己負責,把握自己的命運;積極嘗試,邂逅機遇;充分準備,把握機遇;積極爭取,創造機遇;積極地推銷自己。

對我們大學生來說,有的學生某個科目非常優秀,適合做科研、開發等工作;有的學生組織能力、社會活動能力特別強,適合做組織或管理工作。沒有必要也不可能要求所有學生都按照一個統一的標準來設計自己的人生道路。相反,如果能爲每個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因人而異的引導和幫助,整個社會的人才類型就能得到極大豐富,人才質量也能大幅提高。因此,我們不必再爲自己比不上別人而鬱悶,更不要再虛度自己的年華,只要我們努力,我們就可以做最好的自己,我們就是成功的。

我們不必爲自己趕不上別人而太過自責,也不必因爲境遇不好而太過感傷,我們們所需要做的,是追隨自己心靈的選擇,不求其他,但求做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