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製劑分析的特點是什麼

中藥製劑分析學是以中醫藥理論爲指導,既繼承了傳統的中藥製劑的方法,又用現代科學的理論技術,來研究中藥劑型、製劑的配製理論、生產技術、質量控制和臨牀藥效學的科學。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中藥製劑分析的特點簡介,希望能幫到大家!

中藥製劑分析的特點是什麼
  中藥製劑分析的特點

①檢驗之前往往需要對樣品進行必要的預處理,即採用各種分離純化方法,儘可能除去非被檢成分或干擾性成分,富集被檢成分,從而保證檢測的準確性;

②現代分析技術和方法將成爲中藥製劑檢驗的主流和方向;

③測定前需根據輔料的性質,採用合理的預處理方法,排除輔料的干擾,以保證檢驗結果的可靠和準確;

④制定嚴格的雜質檢查標準,加強雜質檢查的力度,成爲中藥製劑檢驗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

  中藥製劑的簡介

中藥製劑是藥物製成何種劑型何種製劑的依據,首先是根據醫療預防的需要,由於病有緩急,證有表裏,因此,對於劑型、製劑的要求亦有不同,如急症用藥,藥效宜速,故採用湯劑、注射劑、舌下片(丸)劑、氣霧劑等;緩症用藥,藥效宜緩,滋補用藥,藥效宜持久,常採用蜜丸、水丸、糊丸、膏滋、緩釋片等;皮膚疾患,一般採用膏藥、軟膏等;某些腔道疾患如痔瘡、瘻管,可用栓劑、條劑、線劑或釘劑等。其次是根據藥物的性質,藥物性質不同亦要求製成不同劑型、製劑,以更好地發揮藥物療效,如處方中含有毒性和刺激性藥物時,則宜製成糊丸、蠟丸、緩釋片等;遇胃酸易分解失效的藥物成分,宜製成腸溶膠囊或腸溶片劑;某些藥物製成液體制劑不穩定時,可製成散劑、片劑、粉針劑或油溶液等。藥物製成劑型、製劑時還要考慮便於服用、攜帶、運輸、貯藏及生產等。有關藥物製成劑型、製劑,前人早有論述,《本經》序例中記載:“藥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煎者、宜酒漬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湯酒者,並隨藥性,不得違越。”樑代陶弘景則進一步指出:“……又按病有宜服丸者、服散者、服湯者、服酒者、服膏煎者,亦兼參用察病之源以爲其制也。”當然,藥物和劑型、製劑之間的關係是辯證的,藥物本身的療效無疑是主導的.,但劑型、製劑對藥物療效的發揮在一定條件下也是十分重要的。

中藥製劑學是以中醫藥理論爲指導,既繼承了傳統的中藥製劑的方法,又用現代科學的理論技術,來研究中藥劑型、製劑的配製理論、生產技術、質量控制和臨牀藥效學的科學。製劑的中心內容是研究製劑的生產工藝和理論,使製劑的生產工藝合理,質量符合各項規定要求,療效突出,毒副反應小,便於生產、服用、攜帶、運輸、貯藏,病人歡迎,市場暢銷,社會效益好,經濟效益高,以最大限度地發揮藥物療效的目的。總之,必須使製劑有效、安全、穩定,更好地爲人類健康服務

  中藥的煎煮方法

清洗

中草藥大都是生藥,在出售之前一般都進行了加工炮製,煎煮之前一般沒有必要淘洗。如果的確覺得草藥有些髒,可在浸泡前迅速用水漂洗一下,切勿浸泡沖洗,以防易溶於水的有效成分大量丟失,從而影響中藥療效。

器具

煎藥器具以砂鍋、瓦罐爲好,忌用銅、鐵器皿。

浸泡

一般來說,凡人們在生活上可作飲用的水都可用來煎煮中藥。中藥飲片煎煮前浸泡既有利於有效成分的充分溶出,又可縮短煎煮時間。多數藥物宜用冷水浸泡60分鐘。水的用量一般爲:第一遍煎煮時將中醫飲片適當加壓後,以液麪淹沒過飲片約2釐米爲宜;第二遍用水量可少一些。頭遍煎結束後,將藥汁濾出,重新加水至高出藥平面0.5~1釐米即可。

煎煮

煎煮中藥應注意火候與煎煮時間。火候指火力大小與火勢急慢(大火、急火稱武火,小火、慢火爲文火)。中藥煎煮一般要煎煮2~3次,最少應煎2次。一般未沸前用武火,沸後用文火。一般頭煎的煮沸後再用小火煎20~30分鐘,二煎煮沸後再用小火煎10~20分鐘。

用於治療感冒的解表中藥或清熱藥煎煮時間可縮短5~10分鐘,而用於治療體虛的滋補中藥煎煮時間宜增加10~20分鐘。在煎煮過程中,儘量少開鍋蓋,以免藥味揮發。

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