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地理小知識

生活地理小知識妙招就在我們的身邊,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生活地理小知識,歡迎閱讀參考。

生活地理小知識

  【氣象萬千】

一、如何觀天氣

(一)生活中的天氣

1、暈

天空中有一層高雲,陽光或月光透過雲中的冰晶時發生折射和反射,便會在太陽或月亮周圍產生彩色光環,光環彩色的排序是內紅外紫。稱這七色彩環爲日暈或月暈,統稱爲暈。其中對觀測者所張的角半徑爲22度的暈最爲常見,稱22度暈,偶爾也可看到角半徑爲46度的暈和其他形式的與暈相近的光弧。由於有卷層雲存在纔出現暈,而卷層雲常處在離鋒面雨區數百公里的地方,隨着鋒面的推進,雨區不久可能移來,因此暈就往往成爲陰雨天氣的先兆。

2、華

天空中有一層透光薄雲,雲中的水滴大小均勻,若是由冰晶組成的雲則要求冰晶尺寸均勻。月光或陽光透射雲層過程中,受到均勻雲滴(水滴或冰晶)的衍射,結果會在月亮或太陽周圍緊貼月盤或日盤形成內紫外紅的彩環,稱爲華。因日光太亮,所以人們不易觀察到日華,月華則比較常見。緊貼月盤的華又稱華蓋,通常華蓋的紫色不太顯著故內環呈青藍色,其外呈黃色爲主,最外呈紅色。有時在華蓋外隔一暗圈後還會出現一個甚至幾個彩色排序與華蓋相同,但亮度弱得多的同心光環,稱爲副華。

3、虹和霓

含七種色光的太陽光線,射入大氣中的水滴(雨滴或霧滴),各種色光經歷折射和反射後,可在雨幕或霧幕上形成彩色光弧環。當光弧環對觀測者所張的角半徑約42度,光環的彩色排序是內紫外紅時,稱爲虹。在虹的外面,有時還出現較虹弱的彩色光環,光環對觀測者所張的角半徑約爲52度,彩色環的排序與虹相反即內紅外紫,稱爲霓或副虹。

虹和霓都要背對太陽而立才能觀察到。在夏日的傍晚,西方放晴而東方天空有云雨時,最易看到虹和霓。

4. 曙暮光

日出前,即太陽未露出地平線前,陽光照射到高層大氣,陽光被大氣分子散射,造成天空微亮,地面微明,從這時刻起到太陽露出地平線爲止的光亮稱曙光。

日落後即太陽西沉到地平線以下後,仍有一段時間陽光可照射到高空大氣,因空氣分子散射使天空和地面仍維持微明,這段時間的光稱暮光。

曙光與暮光合稱曙暮光。曙光時段稱黎明,暮光時段稱黃昏。由於曙光開始與暮光終了的標準不同,通常分爲民用曙暮光,航海曙暮光與天文曙暮光。晴朗日子當太陽在地平線以下的角度大約爲

7度時,民用曙光開始和暮光終了;大約12度時,航海曙光開始和暮光結束;當大約18度時,天文曙光開始和暮光終了。曙暮光持續的時間在赤道最短,隨緯度增加而增加。

(二)聽民諺 識天氣

異常的氣候變化事件總會給人們留下異常深刻的記憶和思索。我國古人就曾對嚴寒等異常氣候條件聯繫氣候變化過細緻的觀察並形成民諺。

“夏有奇熱,冬有奇寒”。夏秋時,當太平洋颱風來襲之前多 酷熱,令田間魚兒被曬死,民間視當年氣溫變幅增大,冬天有嚴寒之兆。

“奇熱必有奇寒”。是指入冬之後如果持續溫暖,則一旦冷空氣南來,降溫可能劇烈、持久。放眼於更長的時間範疇,世界連續數年暖冬,就得留心終歸會來一個寒冬。

“日暖夜寒,東海也幹”。這主要指半個月的天氣。通常寒潮於冷空氣籠罩下,天氣整日晴朗,所以日夜溫差大。

“奇寒必有奇旱”。奇寒本身就表明乾冷空氣勢力特強,大氣環流形勢有利於冷空氣繼續頻繁南下,暖溼空氣萎縮退居外海。此種局勢往往持久,若至今春雨水推遲,導致冬春連旱。歷史上不少嚴重冬春連旱年皆爲前期嚴寒有關。

“冷得早,回暖早”。如果最冷時段明顯提前,則同一冬季中往往不容易再次出現同樣量級的嚴寒,也表明季節會相應提前,春天可能早來。

(三)如何預測天氣?

天地山川,奚足立法,然陰陽風雨晴晦關親至巨,不可不知,今世之人多憑藉氣象部門預報而知曉,雖爲方便,但亦有因種種原因未能及時獲悉者,況天有不測風雲,人有疏忽大意,一旦失去科技服務,既無依賴,又無絲毫自然常識,豈不困滯路途。鄉間農夫腕無手錶,可知一日時間;山林之人手無信息,善測天氣變化:此依人不依物,依已不依他,實踐經驗使然。

今爲方便旅遊者,特選擇前人有經驗者集爲一處,供參考:

1、清晨,太陽未出之前,看東方黑雲,如雞頭、龍頭、旗幟、山峯、車馬、星羅,如魚、如蛇、如靈芝、如牡丹,或紫黑氣貫穿,或在日上下者,主當日有雨,多在13~17時。

2、夜晚,看月亮顏色,或青或紅,主次日有雷雨。月亮周圍有白雲結成圓光,或大如車輪者(月暈),主來日大風。所謂“日暈則雨、月暈則風,何方有缺、何方有風”。又曰"月暈而風,礎潤而雨",礎潤者,即柱腳石是有水珠滲出,主不日有雨。結合現代情況有人總結出"暴熱生風、管潤生雨",即:突然暴熱數天,一兩日必有大風,自來水管管道上面有水珠滲出,擦去後仍滲出者,主一兩日內有雨。

3、星光閃爍,必定風作。白雲遮住北斗星的2~4小時。"天公作變,水面生靛",夏日水底生苔、水作靛青色,主有暴雨。水有泥腥味或有香味時,主雨水將至。下雨時,泥腥味甚濃者,一二日內難晴。

4、陰曆正月初七、初八,北風必定發。陰曆二月九年級、三月清明、四月夏至、六月十二日主陰天或雨天。

(四)“風來雨到”

“風來雨到”是衆所周知的一種天氣變化現象。一般在夏季較爲多見。從降水的類型來看,應屬於對流雨中一種較特殊的降水形式。它的形成,一個很重要的前提是在相鄰地區強烈受熱,空氣大規模上升,水汽凝結併產生對流雨以後受其影響而形成的。其特點是:風一定從降水的地區吹來,雨隨風而到。一般範圍小,歷時短,強度大。多表現爲雷陣雨。在我國南方盛夏的“雙搶”季節,人們往往被這種突如其來的風和雨搞得措手不及。

究竟這種風是怎樣形成的,雨又是怎麼到來的呢?

首先,風的形成和到來主要是由熱力性質差異引起的。當某地強烈受熱,空氣膨脹上升併產生對流雨以後,天空中的雲層削弱了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熱量,特別是大量雨水降落後更

加劇了大氣的冷卻程度。從而使氣溫迅速降低,空氣密度增大;氣壓升高。而相鄰地區卻還在繼續受熱,氣溫高,空氣密度小,氣壓低。這樣,在同一水平面上便存在了一個氣壓梯度,氣壓梯度促使大氣從高氣壓區向低氣壓區流動。這就形成了從開始降水的地區吹向相鄰地區的風。這就是“風來”的形成原因。

其次,從降水的情況來看,主要與氣流性質及其活動有關。前面所述風的到來當然可以促使雲層的移動,加快降水的到來。但這只是降的一個條件,而不是主要原因。當開始降水的地區大氣強烈冷卻後,對於相鄰還在繼續受熱的地區來說,就形成了一種較冷重的氣流。這種較冷的氣流隨着氣壓的升高,迅速向四周移動。在移動過程中,同所流經地區的暖而輕的氣流相遇。這時,暖而輕的氣流迅速爬到較冷重的氣流之上,在上升過程中,水汽遇冷凝結並迅速形成降水。這大概就是雨隨着風的到來而到來的緣故吧!

(五)看風識天氣

“東風送溼西風乾,南風吹暖北風寒”。這則諺語流傳在長江中下游一帶,它說明不同的風會帶來冷暖乾溼不同的天氣。

長江中下游地區東臨海洋,西連大陸,這裏的風東吹西刮、南來北往,擔負着交流寒暖、運送水汽的任務。東風溼、南風暖,暖溼的東南風爲雲雨的產生提供了豐富的水汽條件,只要一有上升的機會就會凝雲致雨。所以,有“要問雨遠近,但看東南風”、“白天東南風,夜晚溼布衣”的說法。而西風乾、北風寒,晴天刮西北風,預示着繼續晴冷無雨;雨天刮西北風則預示着乾冷空氣已經壓境,隨着冷空氣層的增厚,空中的雲層升高變薄,不久就會雲消雨散了。所以,諺語說“西北風,開天鎖”。

在溫帶地區,地面上如有兩股對吹的風,它們往往是兩股規模大、範圍廣,溫度、溼度不同的冷氣流和暖氣流。南風運載着暖溼空氣,北風運載着乾冷氣流。在它們相遇的地帶,形成了鋒面。鋒面一帶,暖溼空氣的上升運動最爲旺盛。有時暖溼氣流勢力強大,主動北襲,並凌駕於冷氣流之上,向上滑升,冷卻凝雲。這時,天上雲向(暖氣流)與地上風向(冷氣流)相反,“逆風行雲,定有雨淋”。隨着雲層迅猛發展,增厚,便形成範圍廣大、連綿不斷的雲雨了。有時,乾冷空氣的勢力比暖溼氣流強大,它主動出擊,象一把楔子直插空氣下面,把暖溼空氣擡舉向上,鋒面一帶便出現雷雨雲帶。在這一帶,雷鳴電閃,風狂雨驟。

鋒面雲雨帶的生消、移動,決定於南北氣流勢力的消長。某地南風勁吹,說明該地處於鋒面雲雨帶以南,這時暖鋒北去,天氣晴暖。但是,“北風不受南風欺”,“南風吹到底,北風來還禮”,“南風吹得緊,不久起風雨”。每一次吹南風的過程,雖晴暖一時,卻又預示着北風推動冷鋒南下。所以,一旦“轉了北風就要下雨”,就會雲涌雨落。而南風颳得愈久,說明暖溼氣流積蓄的力量也愈強,當北方冷空氣一旦南下,愈易出現勢均力敵的拉鋸局面,使鋒面在這一地區南北擺動、徘徊不去,會形成連續陰雨的準靜止鋒天氣。因此,有“颳了長東南,半月不會幹”的說法。如果冷空氣勢力特強,南下的冷鋒雲雨往往一掃而過,一下子被推到南方的海洋上;北風愈猛,晴天愈長久。因此,“南風大來是雨天,北風大來是晴天。”

高氣壓和低氣壓的移動,也常常通過颳風而表現出來。高氣壓控制下的晴天,如果不颳風,表明高氣壓系統沒有明顯移動,晴天仍續;低氣壓系統影響下的陰雨天,如果無風,表明低氣壓系統也很少移動,因而繼續陰雨。長江中下游地區降水的低氣壓系統多由偏西方移來,所以,一年四季的雨前風向多偏東,而且呈逆時針變化,即風向由東南-東-東北地變化;相反,如果風向由東南到偏西變化,一般無雨,只有夏季地方性積雨雲出現時纔有可能下雨。諺語說:“四季東風四季下,只怕東風颳不大”,就說明了低氣壓系統影響前當地的風向。還有“雨後生東風,未來雨更兇”的說法:即雨停後,仍有三、四級的偏東風,這是降雨暫停的徵兆,表明西邊還有低氣壓移來,未來會下更大的雨。

一般說來,在東北風中開始的降雨,下的時間長,雨量也較大。如果在將要下雨或開始下雨時,風向時而東北、時而東南,這叫做“兩風並一舉”;預示着移來的低氣壓系統範圍大、移動慢,未來必有連陰雨。

在雨天,如果風向轉爲偏西,天氣大多轉晴。風向越偏西北方,風力越大,則轉晴越快,晴天維持的時間也較長。有時西風很小,天氣仍不睛,這就屬於“東風雨,西風晴;西風不晴必連陰”的情況。如果在偏南或西南風裏轉晴,則往往晴不長,表明下次雨期較近。

有時,偏東風連刮兩三天,天氣仍不變,風反而越刮越緊,這種情況多在旱天出現;這時氣溫表現爲“日暖夜寒”,人們稱之爲“天旱東風緊”、“東風冷要旱”。當低氣壓控制本地時,東風風力不大,午後近地面常有旋風發生,預示近期天旱。“東風颳,西風扯,若要下雨得半月”。這是說,在一兩天內風向時而偏東、時而偏西,預示中期內沒有強大的天氣系統侵入,不會有降水現象。

值得注意的是,相同的風也不一定會出現相同的天氣。看風識天氣還得看具體條件。

首先要看季節。在夏季,暖氣流強於冷氣流,東南風一吹,鋒面雲雨帶推向北方。這時長江中下游地區在單一的暖氣流控制下,空氣缺乏上升運動的條件,所以有“一年三季東風雨,獨有夏季東風晴”的說法。要是在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穩定控制下,盛行夏季風。夏季風雖然是來自東南海洋,但高氣壓控制下的氣流穩定,天氣晴熱少雨,於是“東南風,燥烘烘”了。如果夏季吹西北風,反而預示下雨,所以有“冬西晴,夏西雨”,“夏雨北風生”的諺語。

在冬半年,冷空氣強於暖空氣,西北風常把鋒面雲雨帶推向南方海洋。這時長江中下游地區在單一的冷空氣控制下,天氣晴朗,正象諺語所說的“秋後西北田裏幹”、“春西北,曬破頭;冬西北,必轉晴。”如果這時颳起東南風,但刮不長,這就是

“南風吹到底,北風來還禮”,預示鋒面雲雨帶影響到本地,天將變陰,“要問雨遠近,但看東南風”。

其次要看風速。諺語說得好,“東風有雨下,只怕太文雅”,只有“東風晝夜吼”,才能“風狂又雨驟”;只有“東南緊一緊”,才能“下雨快又狠”。冬天和旱天,偏東風要刮兩、三天才能有雨;如果風力達到五、六級,則刮一、兩天就可能下雨。而在初夏和多雨期,只要東南風颳一陣就會下雨。另外,“風是雨的頭,風狂雨即收”。陣雨前,往往是風打頭陣,先颳風,雨才隨後下降。雨停的時候也是風先增大,然後雨再停,即“狂風遮猛雨”。這種現象都是在積雨雲下發生的。因爲積雨雲下快接近雨區時先有風,然後下雨,待風大雨大時,雨區很快就過去了。

第三要注意地方性。必須區別“真風”和“假風”。在一般情況下,風向風速都有各地不同的日變化規律。這種正常的日變化規律,並不反映天氣系統的影響,人們稱爲“假風”。只有風向穩定在某個方向,風力逐漸增大,纔是能預兆天氣變化的“真風”。一般“真風”要從早刮到晚,從傍晚刮到午夜;特別是夜風,對於預報天氣的晴朗轉折,效果更好。至於地方性的山谷風,也屬於“假風”,不能用來預報天氣轉折。

二、氣候與健康

(一)天氣影響生男生女

嬰兒的出生日期與天氣有關;在所有實行生命統計的國家裏,嬰兒的出生季節呈現出明顯的統計規律。以日本爲例,在

1月份和3月份嬰兒出生數最多,7月份最少;而雙胞胎則大都出生在下半年。氣候對胎兒的性別具有一定影響;1977年英國出生的男女嬰兒比例爲140:100,著名的生物學家賴斯特通過大量的調查和研究指出,這與英國1975-1976年發生特大幹旱之後又普降了一場大雨有關。而1952年在倫敦出現異常大霧的320天后,當地不少醫院報告出生的女孩比例比男孩多24%。

出生月份與個性:統計表明,最冷月份出生的人,性格可塑性較強,易在任何領域中取得成功。而出生在夏天的人性格則趨於內向。

(二)感冒與天氣

在我國很多地方,感冒都被稱爲“着涼”,可見感冒與天氣條件有着密切的關係。感冒一年四季都會發生,冬春季節爲多發期,因爲流感病毒容易寄生在低溫、乾燥的寒冷環境裏。中醫也認爲,當氣候突然變化、寒暖失常之時,風邪病毒最易侵襲人體。

臨牀實踐也表明,每當發生一次“天氣突變”,感冒的人數常常也就隨之突增。“天氣突變”主要表現在氣溫、氣壓、降水、風、溼度等氣象要素的劇烈變化上,一般都是由鋒面天氣系統帶來的(鋒面,即冷氣團和暖氣團的交界面),尤其是冬春季,北方冷空氣不時南下,鋒面活動更爲頻繁,常常誘發感冒或出現其它病症。

人患感冒的症狀會因季節的不同而有所區別。即所謂的“四時感冒”:風寒感冒(冬季受風寒或春季降溫所致)、風熱感冒(春天溫度高或秋冬天升溫所致)、夾溼或夾暑感冒(夏季溼度大、溫度高所致)、夾燥感冒(秋季空氣乾燥所致)。其中前兩種感冒症狀是一般的頭疼、發熱、鼻塞流涕等,而第三種感冒則常伴有胸悶、骨節疼痛等症狀,夾燥感冒則一般伴有鼻燥咽乾、咳嗽無痰或少痰、口渴舌紅等症狀。

因此,“因天制宜”應成爲預防感冒所要遵循的首要原則。具體來說,就是要在熟悉本地天氣和氣候變化規律的前提下,注意收聽和收看天氣預報節目,當天氣發生突變時,要及時更換衣被,注意保暖,以防受涼而誘發感冒;在天氣突變後的一兩天內,要儘可能地少去公共場所,以防被傳染上感冒。

(三)氣候怎樣“塑造”人類

人的容貌、性格和行爲,並非完全能由人類自己主宰,這個“權力”有時還握在大自然的“手心”。

人的高矮胖瘦以及容貌的紅黃黑白,不僅與人的遺傳有關,而且與氣候也有一定的關係。

在歐亞大陸,生活在赤道附近熱帶地區的人,由於光照強烈,氣溫又高,人的皮膚顏色黑黝黝的。爲了抵禦酷熱的氣候,他們的脖子很短,頭明顯偏小,而鼻子較闊,這樣有利於散發體內熱量。在寒帶、溫帶的高緯度地區,常年太陽不能直射,光照強度較弱,氣溫很低,嚴寒期又長,這裏大多爲白種人。爲了抵禦嚴寒,他們往往生有一個比住在溫、熱帶地區的人更鉤的鼻子。鼻樑較高,鼻內孔道較長。就頭型而言,寒帶和溫帶居民頭大、頭型圓,臉部比較平,這很有利於保溫,減少散熱量。

爲適應高山稀薄的空氣,山區居民的胸部突出,呼吸功能發達,肺活量和最大換氣量比沿海地區的居民明顯偏多。氣候對身高的影響更爲明顯。以我國爲例,北京的年日照時數爲2778.7小時,廣州年日照時數爲1945.3小時,成都年日照時數最少,僅爲1239.3小時,所以這些城市居民的平均身高依次由高到矮。其原因是日光中的紫外線能使人體皮膚內的脫氫膽固醇變成維生素D的主要來源,有促進骨鈣化和長粗長高的作用。

生活在熱帶地區的人,在室外活動的時間比較多。氣溫高,使生活在那裏的人性情易暴躁和發怒。居住在寒冷地帶的人,大部分時間在一個不太大的空間裏與別人朝夕相處,養成了能

控制自己的情緒,具有較強的忍耐力的性格。比如生活在北極圈內的愛斯基摩人,被人們稱爲“永不發怒的人”。居住在溫暖宜人的水鄉的人們,因爲氣候溼潤、風景秀麗,人們對周圍事物敏感,且多情善感,機智敏捷。山區居民因爲山高地廣,人煙稀少,長久生活在這種環境中,說話聲音宏亮,性格誠實直爽。居住在廣闊的草原上的牧民,因爲草原茫茫,交通不便,氣候惡劣,風沙很大,所以,他們常常騎馬奔馳,盡情舒展自己,性格變得豪放直爽,熱情好客。

(四)熱島效應與人體健康

在“熱島效應”的影響下,城市上空的雲、霧會增加,使有害氣體、煙塵在市區上空累積,形成嚴重的'大氣污染。人類有許多疾病就是在“熱島效應”下引發的。

醫學研究表明,環境溫度與人體的生理活動密切相關。環境溫度高於28度時,人們就會有不舒適感;溫度再高就易導致煩躁、中暑、精神紊亂;氣溫高於34度,並伴有頻繁的熱浪衝擊,還可引發一系列疾病,特別是使心臟、腦血管和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病率上升,死亡率明顯增加。此外,高溫還可加快光化學反應速率,從而提高大氣中有害氣體的濃度,進一步傷害人體健康。

在“熱島效應”的作用下,城市中每個地方的溫度並不一樣,而是呈現出一個個閉合的高溫中心。在這些高溫區內,空氣密度小,氣壓低,容易產生氣旋式上升氣流,使得周圍各種廢氣和化學有害氣體不斷對高溫區進行補充。在這些有害作用下,高溫區的居民極易患上消化系統或神經系統疾病,此外,支氣管炎、肺氣腫、哮喘、鼻竇炎、咽炎等呼吸道疾病人數也有所增多。

嚴重的城市熱島效應不但影響了人們正常的生活和工作,還成爲人們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和城市進一步發展的制約因素。因此,研究削減城市熱島效應的技術方法,採取各種措施緩解熱島效應的影響,對於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維持城市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現象釋疑

(一)我國霜凍爲什麼多出現在晴朗的夜裏?

在我國四季分明的中緯度地區,深秋至第二年早春季節,正是冬季開始前和結束後的時間,夜間的氣溫一般能降低0℃以下。在晴朗的夜間,因爲無雲,地面熱量散發很快,在前半夜由於地面白天儲存熱量較多,氣溫一般不易降到0℃以下。特別是到了後半夜和黎明前,地面散發的熱量已很多,而獲得大氣輻射補償的熱量很少,氣溫下降很快,當氣溫下降到0℃以下時,近地面空氣中的水汽附着在地面的土塊、石塊、樹葉、草木、低房的瓦片等物體上,就凝結成了冰晶的白霜。因此我國有“霜凍見晴天”的農諺。如果氣溫降到了0℃以下,而近地面缺少水汽,就凝結不成白霜了,但農作物仍受到了凍害,農民稱此爲“黑霜”。如夜間陰天多雲,雲的逆輻射作用能較多的不斷補償地面熱量的損失,氣溫則不易降到0℃以下,因此就不會出現霜凍。所以霜凍一般都出現在晴朗的夜裏。

(二)什麼樣的天氣看煙花最妙

每到“國慶節”、“五一”這樣盛大的節日,人們總希望別下雨,碧空無雲最好。因爲這一天的晚上,往往有大家翹首以待的煙花盛會。其實,碧空無雲並非最好的施放煙花的氣象條件,無雲的天空好比一個黑洞,很難襯托出強烈的煙花效果。

看煙花最妙的氣象條件是:有較多的分散性的低雲、碎積雲,雲底高度在1000米左右,相對溼度70%以上,有較多的水汽,風力小於3級,能見度6公里以上。有毛毛雨、有薄霧也無礙。

在上述的氣象背景下燃放煙花,通過雲中小水滴微粒散射和折射作用,能烘托出意想不到的燦爛背景,達到夢幻般朦朧境界。加上雲層對聲波的多次反射,延長交混響時間,天地共鳴,更有氣吞山河之勢。

(三)說說服裝氣候

人穿上衣服後,在衣服和皮膚之間就形成一個溫暖的空氣層。由於空氣是熱的不良導體,因此能保持人體熱量不快速散發,同時衣服有較好的吸汗和透氣性能,於是在這一小氣層內就形成舒適的小氣候——服裝氣候。

穿上衣服感到最舒適時,皮膚平均溫度爲33℃,衣服內層與皮膚間空氣溫度爲32℃左右,相對溼度約50%。衣服越厚,空隙中含空氣越多,保溫性越好。環境溫度較低時,增加衣服厚度可維持最舒適狀態。

外界氣溫與身體裸露部分溫差15.6~17℃時,穿一件襯衫,襯衫表面溫度與氣溫差爲11.8℃;再加一件背心,溫差爲9.9℃;再穿上外套,溫差僅6.3℃。衣服表面與環境溫差較小時,人才感到舒服。

(四)爲何“大樹底下好乘涼”

在炎熱的夏季,綠化狀況好的綠地中的氣溫比沒有綠化地區的氣溫要低 3-5度,如我們測定居住區綠地與非綠地氣溫差 異爲4.8度。

綠地能降低環境的溫度,是因爲綠地中園林植物的樹冠可以反射掉部分太陽輻射帶來的熱能(約20-50%),更主要的是綠地中的園林植物能通過蒸騰作用(植物吸收輻射的35-75%,其餘5-40%

透過葉片),吸收環境中的大量熱能,降低環境的溫度,同時釋放大量的水分,增加環境空氣的溼度(18-25%),對於夏季高溫乾燥的北京地區,綠地的這種作用,可以大大增

加人們生活的舒適度。1 公頃的綠地,在夏季(典型的天氣條件下),可以從環境中吸收81.8兆焦耳的熱量,相當於

189臺空調機全天工作的製冷效果。北京市建成區的綠地,每年通過蒸騰作用釋放4.39億噸水分,吸收107,396億焦耳的熱量。這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城市的熱島效應,改善了人居環境。值得注意的是,在嚴寒的冬季,綠地對環境溫度的調節結果與炎熱的夏季正相反,即在冬季綠地的溫度要比沒有綠化地面高出1℃左右。這是由於綠地中的樹冠反射了部分地面輻射,減少了綠地內部熱量的散失,而綠地又可以降低風速,進一步減少熱量散失的緣故。

(五)爲何茂密林區降雹少

人們在生活中已逐漸認識到,森林覆蓋率大的地區雹災較少。那麼,爲什麼林區的降雹次數要比無林地區少呢?

衆所周知,冰雹常見於暖季,它是在旺盛的積雨雲中孕育形成的。形成積雨雲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種原因是夏季有強烈的空氣對流作用。

林區下墊面的構造特性不同於無林地區。林區的下墊面是茂密的森林,龐大的森林生態系統有效地調節着林區氣溫的日變化和年變化。

在炎熱的夏季,森林可以幫助降低氣溫。森林猶如一把龐大的“遮陽傘”,在樹冠層的遮蔽下,林地得到的太陽直接輻射很少,地面增溫也很小。同時,林地含水量多,比較潮溼,土壤的比熱容大,地面的增溫也比曠野要小。夏季又是林木蒸騰作用最旺盛的季節,森林本身的蒸騰作用也消耗了大量的熱量。受林地熱狀況和樹木消耗熱量的影響,林區夏季氣溫總比毗鄰曠野要低。

氣象觀測表明,夏季林區日平均氣溫比曠野低2-3℃。林區空氣熱力上升作用弱,不易形成強烈的局地對流天氣過程,也就不易形成旺盛的積雨雲。所以,林區冰雹比無林地區少。

(六)爲何說“遠處鐘聲清, 何必問天公”

這條諺語的意思是:遠處的鐘聲聽得很清晰,短期內天氣是晴好的。鐘聲在大氣裏傳播,有時聽得很清晰,有時卻很微弱。其原因是,空氣的成分與氣流的方向時時刻刻在變化。

晴天時,空氣裏的水汽、塵埃少,氣層穩定,聲波在傳播過程中損失少,加上空氣的流動,如果與聲波傳播的方向一致,傳來的聲音就顯得特別清晰。相反,在天氣轉壞時,空氣裏水汽增多,氣層不穩定,輻合上升氣流強,聲波被反射、擾動、擡升,這樣,傳來的聲音就較微弱了。因此,只要聲音是從一個固定的地方傳來,就可以根據聲音傳來的大小預測短期內的天氣變化。

(七)爲什麼說“重霧三日,必有大雨”

重霧係指大霧。大霧維持三天,說明暖溼氣流特別強盛。

暖溼氣流越強盛,等冷空氣一到,下的雨也就越大。因此利用重霧三日必有大雨這條諺語預測天氣,不論哪個季節,準確性都比較高。

(八)夏春兩季雷陣雨發生的時間爲什麼不同?

春天,人們多在睡夢正酣的半夜到早晨被隆隆的雷聲驚醒,即爲“春雷驚夢”。夏天,在睡夢中是很少聽到雷聲的,因爲夏季雷陣雨大多發生在午後到傍晚。那麼爲什麼春夏季節雷陣雨在一天中的發生時間不同呢?

雷陣雨是在潮溼空氣發生強烈對流運動的情況下產生的,它的發生與大氣的穩定度有着極爲密切關係。

夏天,在晴天風小的日子裏,地面受到強烈的陽光照射,把近地面的空氣加熱,愈接近地面氣溫升得愈高,午後是地面氣溫升得最高的時候,也是大氣在一天中最不穩定的時期,因此強對流運動的發展在這時候最爲迅速。如果這時空氣非常潮溼,水汽豐富,那麼,這一天午後到傍晚就會出現雷陣雨。這種由地面強烈受熱形成的雷陣雨,稱爲熱雷雨。而半夜到早晨,地面氣溫降得最低,大氣趨向穩定,所以熱雷雨不易形成。

春天雷陣雨的發生情況不同於夏天。夏天熱雷雨多在同一暖氣團情況下產生,雷雨發生前一天天氣是晴朗的,而春雷大多發生在冷暖氣團交鋒的地帶。當南北兩股冷暖氣團交鋒時,暖溼空氣爬在冷空氣背上,大量水汽被凝結出來,使天空陰雲密佈,連日下雨,地面上終日不見陽光,從而使白天氣溫不能升得很高,夜晚氣溫不能降得很低,氣溫的日變化很小。但在高空雲層的頂部,白天仍受到太陽光照射,那裏的氣溫日變化相對變大了。

白天雲層被陽光曬得很熱,溫度容易升高,大氣頭部變輕了,穩定度增加,形成雷陣雨的可能性變小;而到了夜間,雲頂向太空散熱,雲層上部的溫度下降,特別是半夜到早晨,是一天中溫度下降得最低的時候,大氣的頭部變重,趨向不穩定,這種雲層內便發展起對流運動,形成打雷閃電、暴雨滂沱的雷雨雲。這就是春雷多在半夜到早晨出現的道理。

(九)一天中什麼時間空氣最好

城市綠地中的園林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環境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在合成自身需要的有機營養的同時,向環境中釋放氧氣,維持城市空氣的碳氧平衡。北京城近郊建成市區的綠地,每天可以吸收3.3萬的二氧化碳,釋放2.3萬噸氧氣,全年中可以吸收二氧化碳424萬噸,釋放氧氣295萬噸。對於維持清新的空氣起到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個成年人,每天呼吸要吸進750克的氧氣,呼出1000克的二氧化碳,而一棵胸徑20公分的絨毛白蠟,每天可以吸收4.8千克的二氧化碳,釋放3.5千克的氧氣,可以滿足大約5個成年人全天呼吸的需要。

早晨隨着太陽的出升,綠地中園林植物開始進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於是環境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漸降低,到中午左右二氧化碳含量降到最低點,夜晚,植物光合作用停止並且也開始進行呼吸作用,而由於城市人的活動、車輛等的運轉,都向空氣中釋放二氧化碳,空氣中二氧化碳開始升高。所以在綠地中鍛鍊,從環境空氣的清新程度上來說,是在上午10點至下午2點最好,而在清晨並不是最好的時間。

(十)陽光雨露——人類的自然醫生

大自然賦予人類陽光、雨露,它們不僅是人類生存的基礎,同時也是技術高超的自然醫生,可在治療疾病中大顯身手。

陽光 大家知道,陽光是一種具有能量的物質。通過陽光的照射,可以對人體內的生物細胞產生一定的影響,從而對身體

健康起到積極的維護作用和明顯的治療效果。因此,在現代醫療氣象學中,專家們運用陽光照射來治療某些疾病已經成爲一種新穎的治療技術。美國國立心理衛生研究機構等醫療部門,相繼利用“光治療法”調節人體的生物鐘,治療抑鬱症。失眠及其他疑難疾病。醫生採用光照療法取得了明顯的成效。美國研究人員指出,每天曬太陽10分鐘,可以預防結腸癌。最近,英國醫療氣象學專家們發現地中海的陽光對治療不孕症具有奇效。

雨水

在下雨的時候,空氣中負離子的濃度會大量增加。這種負離子被稱爲“空氣中的維生素”,美稱“負離子”。因此,雨中散步,能使人神安志逸,心情舒暢,並有助於降低血壓,同時還可以調節神經系統,加速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對維護人體健康十分有利。所以,在雨天出來散步或慢跑,對呼吸系統、神經系統以及心腦血管等多種疾病更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實踐證明,經常在毛毛細雨中進行散步或慢跑鍛鍊,會給人一種清新、爽朗、沁人心脾的感覺,不失爲健身之妙方。但是,雨中散步只能在溫度適宜(15℃以上)的毛毛細雨中進行,千萬不要冒着滂沱大雨去散步。

露水

科學家研究發現,組成露水的氫、氧原子結合的共價鍵,可以發生十分微妙的變化,經測定,露水中幾乎不含重水,且有較強的滲透性。因而具有對人體有益的化學物質和某種活性。每天早晨如果空腹飲一杯露水,就可以對一些疾病起到治療作用。用脫脂棉球蘸取露水,敷於眼險,能夠很快地消除眼瞼浮腫。最近,日本人把從富士山麓收集的露水裝入瓶中,經消毒後投放市場,很受人們的歡迎。

雪水

雪水是經過蒸發後重新凝結而成的冰狀水。據《本草綱目》記載,雪水“甘冷無毒,解一切毒,治天行時氣瘟疫、小兒熱毒狂啼、大人丹石發動、酒後暴熱”。在我國,自古就有用雪水治療燙傷的方法,以及治療凍傷的病例記載。還可以用毛巾沾雪水對高熱病人進行物理降溫。經常用雪水洗澡,不僅能增強皮膚與身體的抵抗力,減少疾病,而且能促進血液循環,增強體質。醫療氣象工作者臨牀研究發現,如果長期飲用潔淨的雪水,對防治動脈粥樣硬化十分有效。另外,隨着年齡的增長,體內冰狀水會日顯不足,從而加速人體的衰老。因此,上了年紀的老人多飲潔淨的雪水是十分有好處的,可以益壽延年。這是那些深山老林中長壽老人長壽的祕訣之一。

野外探險旅遊,對氣象的觀察是極其重要的。學會看雲識天氣和觀察動物行爲,及早做出預防,減少不必要的損失,保護人身安全。

  【野外生存】

一、野外天氣觀察

(一)觀雲識天氣

擡頭觀天,從天色、雲的種類、風的情況、日月星晨之光線聚合情形,即可預測天氣變化,此即所謂觀雲識天。天氣對於從事野外活動影響極大。準確地掌握天氣變化,就能順利進行、度過野外生活。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相對穩定的氣候條件下,晚霞千里,預示天氣晴朗,朝霞滿天,則有很大的可能下雨。天空出現捲雲,即雲朵呈現純白的馬尾狀,但慢慢變成暗色的,意味着眼下是晴天,但一天後可能下雨。天空出現積亂雲,即雲層色暗層厚,預示將有雷雨和強風。天空中有薄薄的卷層雲,像海灘邊白色的石子,半天之後可能下雨。

春季的夜晚,朦朧,天空中卻出現陰沉的亂層雲,像波濤起伏的海面,表示數小時後會下雨。月亮或太陽周圍出現暈圈,第二天非風即雨(日暈而風,月暈而雨)。如果山頭不再有云霧圍繞,人的鬱悶感覺減少,表示短期內不會下雨。

(二)從動物的行爲辨別天氣 好天氣的徵兆

1、早晨麻雀鳴叫表示天氣晴朗——麻雀對天氣變化十分敏感,天氣愈好的日子裏,叫得特別厲害。

2、雲雀叫聲提高表示天晴——從遠方傳來雲雀輕快的叫聲,就可證明是空氣乾燥的好天氣。

3、蜘蛛網上有水珠表示天晴——天氣晴朗的日子裏,早上溫度低,使空氣中的水蒸氣凝結成小水珠,掛在蜘蛛網上閃爍着,通常天氣不會下雨。下雨的徵兆

青蛙鳴叫、燕子低飛等是下雨之前兆。另外還有幾種:

1、螞蟻過馬路——在地面挖洞生活的螞蟻,感覺要下雨洞就會淹水即會在下雨之前逃之夭夭。

2、蚯蚓出洞——地面潮溼柔軟,蚯蚓會爬出地面,表示天將下雨之徵兆。

其他下雨之前兆有蚊子成羣結團,雨蟻成羣出現、貓洗臉等。

(三)觀天象識天氣

1、清晨,太陽末出之前,看東方黑雲,如雞頭、龍頭、旗幟、山峯、車馬、星羅,如魚、如蛇、如靈芝、如牡丹,或紫黑氣貫穿,或在日上下者,主當日有雨,多在13~17時。

2、夜晚,看月亮顏色,或青或紅,主次日有雷雨。月亮周圍有白雲結成圓光,或大如車輪者(月暈),主來日大風。所謂"日暈則雨、月暈則風,何方有缺、何方有風"。又日"月暈而風,礎潤而雨",礎潤者,即柱腳石是有水珠滲出,主不日有雨。結合現代情況有人總結出"暴熱生風、管潤生雨",即:突然暴熱數天,一兩日必有大風,自來水管管道上面有水珠滲出,擦去後仍滲出者,主一兩日內有雨。

3、星光閃爍,必定風作。白雲遮住北斗星的2~4小時。"天公作變,水面生靛",夏日水底生苔、水作靛青色,主有暴雨。水有泥腥味或有香味時,主雨水將至。下雨時,泥腥味甚濃者,一二日內難晴。

4、陰曆正月初七、初八,北風必定發。陰曆二月九年級、三月清明、四月夏至、六月十二日主陰天或雨天。

5、雲向東,刮黃風;雲向南,雨漂船;雲向西,水滴滴;雲向北,曬乾麥。東風雖主降雨,然在黃梅時節,大伏之中,刮東風則天晴,秋日吹北風每每降雨,但秋夜吹北風則主天氣晴朗。

由於地理位置不同,自然條件的差異,所以在參考上述經驗的同時注意結合自己的經驗和當地的情況,作出較爲額觀的判斷。

(四)山裏的氣象

春季山中的天氣

移動性高氣壓和低氣壓最常在四月通過,天氣轉變非常激烈,每天溫差也大,山中的溫度會突然轉冷。進入五月後,平均每三至五日爲一變化週期維持至下旬爲止。在雲和霧籠罩之下轉爲多雨。

夏季山中的天氣

有梅雨的地方,若梅雨維持近一個月,就進入了一年四季中最穩定的季節。從事野外活動就選在梅雨終止之後的月份,因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入梅時間不一,根據實際選擇出遊時間。夏季常有午後雷陣雨,來勢很快,需特別注意防範,甚至可能下冰雹。

秋季山中的天氣

夏末秋初颱風仍然頻繁,十月又秋雨紛紛,繼續到十月上旬爲界,山中溫度開始下降,山也一副準備過冬的景象。氣溫變動很大,有時已略有嚴冬的徵兆。多爲白天時間漸漸變短的好天氣。

冬季山中的天氣

冬季型氣壓一出現,即轉爲嚴寒的冬天,且常一連多日地下着暴風雨。白天氣溫因爲有日照而比較溫暖,但晚上立即轉涼,高山上偶爾還會下雪。冬季危險最大的是寒流,可以使溫度劇減十來度,造成嚴重的凍傷。

冬季氣候變化有一定週期,所以從事野外活動最好選在陽光普照的溫暖日子裏。

二、野外方向判斷

在野外活動,諸如地質考察、登山、徒步旅行、探險、旅遊等,爲防止迷路,正確地判定所在位置和方向,必須掌握定位和側向方法。在自然界,某些動物具有辨別方向的本能,如鴿子,人類的某些成員也具備這種能力,但絕大多數人不具備,或者只有這種潛能,因此野外確定方向主要依靠經驗和工具。

野外判定方向和位置的方法有許多,這裏介紹幾種常見的方法。

利用羅盤或指北針水平放置使氣泡居中,此時磁針靜止後,其標有“N ”的黑一端所指的便是北方。

除了測出正北方向外,羅盤或指北針還可以測出某一目標的具體方位,方法是開羅盤將照準器對準目標,或將刻度盤上的0刻度對準目標,使目標、0刻度和磁中點在同一直線上,羅盤水平靜止後,N 端所指的刻度便是測量點至目標的方位,如磁針N端指向36°。則目標在測量位置的北偏東36°。

利用羅盤或指北針辨別方向雖然簡單快捷,但需要注意:

1、儘量保持水平;

2、不要離磁性物質太近;

3、勿將磁針的S端誤作北方,造成180°的方向誤差;

4、掌握活動地區的磁偏角進行校正。 怎樣在野外識別方向?

(一)利用太陽

在晴朗的白晝,根據日出、日落就可以很方便地知道東方和西方,也就可判斷方向,但只能是大致的估計,較準確的測定有下列幾種方法:

1、手錶測向 “時數折半對太陽,12指的是北方”,一般在上午9時至下午4時之間可以很快地辨別出方向,用時間的一半所指的方向對向太陽,12 時刻度就是北方.如下午14:40的時間,其一半爲7:20,把時針對向太陽,那麼12指的就是北方,或者是把表平置,時針指向太陽,時針與12時刻度平分線的反向延伸方向就是北方;或者置手錶,將一根小棍垂直立在手錶中央轉動手錶,使小棍的影子與時針重合,時針與12時刻度之間的平分線即是北方。

必須注意:

(1)判定方向時,手錶應平置;

(2)在南、北緯20°30′之間地區的中午前後不宜使用,即以標準時的經線爲準,每向東15°加1小時,向西15 °減1小時。

2、日影測向爲晴天,在地上豎立一木棍,木棍的影子隨太陽位置的變化而移動,這些影在中午最短,其末端的連線是一條直線,該直線的垂直線爲南北方向。

在一張50×50cm的繪圖紙上繪製一系列同心圓,同心圓的半徑以1cm遞增,釘在平板上並水平固定好,將一根12-15cm長的細鋼針或針狀物垂直插在圓心上。當太陽位置變化時,影子的端點總會與同心圓相交,標繪出這些點,然後把同一個圓上的兩點直線相連,把這些直線的中點與圓心相連,這條連線就是南北方向線,圓弧頂的方向爲北方。

(二)夜間星體

當夜晚時,可根據北極星和南十字星來判斷方向。 1.北極星

北極星位於正北天空,其出露高度角相當於當地緯度,據此可以很快找到北極星。通常根據北斗七星(大熊星座)或W星(仙后星座)確定。

北斗星爲七顆較亮的星,形狀象一把勺子,將勺頭兩顆β向α連線並延伸約5倍處便是北極星。當看不到北斗星時,可根據W星,即仙后星座尋找北極星。

仙后星座由五顆較亮的星組成,形狀象“W”字母, 字母的開口方向約開口寬度的兩倍距離處是北極星。

2.南十字星

在北緯23°30′以南地區,夜間有時可見南十字星,由四顆較亮的星組成,形同“十”字,在其右下方,由γ向α兩星連線長度的四倍半處(無星)爲正南方向。

(三)地物和植物特徵

有時野外的一些地物和植物生長特徵是良好的方向標誌,增加這方面的知識可以幫助你快速地辨別方向。

1、地物特徵

房屋:一般門向南開,我國北方尤其如此:

廟宇:通常也是向南開門,尤其廟宇羣中的主體建築;

突出地物:向北一側基部較潮溼並可能生長低矮的苔蘚植物。

你還可以從螞蟻的洞穴來識別方向。因爲媽蟻的洞口大都是朝南的;在岩石衆多的地方,你也可以找一塊醒目的岩石來觀察,岩石上佈滿蒼苔的一面是北側,乾燥光禿的一面爲南側。

2、植物生長特徵

一般陰坡,即北側山坡,低矮的蕨類和藤本植物比陽面更加發育。

單個植物的向陽面枝葉較茂盛,向北的陰地樹幹則可能生長苔蘚。

我國北方的許多樹木樹幹的斷面可見清晰的年輪,向南一側的年輪較爲疏稀,向北一側則年輪較緊密。

(四)影鍾法

在一塊平地上,豎直放置1米多長的垂直樹幹。註明樹影所在位置,頂端用石塊或樹棍標出(圖中a)15分鐘後,再標記出樹幹頂端在地面上新的投影位置(圖中b)。兩點間的連線會給出你東西方向——首先標出的是西。南北方向與連線垂直。這種方法適用於任何經緯度地區,一天中的任何時間,只是必須有陽光。用它可以檢測你移動的方向

(五)簡易指南針

一截鐵絲(縫衣針即可)反覆同一方向與絲綢磨擦,會產生磁性,懸掛起來可以指示北極。

三、地圖與指北針之認識與使用

地圖是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種工具,有各種不同功能的地圖,如縣、市地圖;街道圖;遊樂區簡圖;全球地圖……等,然而戶外活動尤其是登山,它最需要的地圖是等高線圖,此種地圖能顯示地表的各種地形如高山、溪谷、險或緩坡、懸崖或峭壁都能表露無遺。

(一) 在外旅遊怎樣使用地圖

在外旅遊怎樣使用地圖

出門在外要經常查閱地圖,地圖上所未記載的路線可能有幾種情況,首先,可能是該地圖發行之後,才完成的新道路,該道路又分爲新闢建的道路塌方不能通行而另闢的便道等兩種。這種道路完全靠人力開闢而成,沿途指標與油漆標誌均設置完善,從外表一看,即知該路線的各種情況。休息地或當地居民爲了便利採用新路線。亦十分留意提供有關該路線的資料。倘根據路標可確認是通往目的地之路線,則不妨安心地選擇該路前進。

其次,可能是通往河流的小路,通往休息地的捷徑、活動者自行開闢的捷徑等。這些小路所設置的指標稍不留意很容易就疏忽,而且根本未設任何標誌的情形亦很多。一旦闖入這些小路之時,畢竟不同於一般人所走的道路,且毫不知悉其通往何處,因此,難免感到不安。

由於通往河流的小路,一旦降臨溪谷地區即無路可走,所以,試走一段當可辨別出來。通往休息地的近道,本爲了確保野外活動者的安全,應該確實設置路標,但也有野外活動者自行安設的。那種路,不同於正規的路,很少有整修得很完善的,可以感覺到乃勉強開闢出來的路線。甚或有直上峭壁、行經巖壁、或通過危險地區的情形。倘不願遭遇危險的困境,且時間上亦無太大差別,就應捨棄近道,選擇正確的路線。

最後,地圖再詳盡,亦往往礙於各種限制因素,難免掛一漏萬;所以,地圖上未記載的路線,並不限於上述的近道,修峻完善的道路亦在漏記之列。故爲避免錯過路標,亦應向附近民居的主人或其他活動者仔細打聽,以利識別。

也有些是容易誤闖的特殊路線,而這些路地圖上不可能有所記載,倘不留意,有時亦將招致極大危險。倘一經發覺不對,應當機立斷,毅然折返,千萬不可逞強。這些路線包括:

積雪期使用的小路——這與夏季的路的不同點在於直攀而上的部份較多,且通過許多山谷等難以攀登之處。因爲冬季完全凍結,所以反而易於攀登。另外,亦殘留着冬季所使用的紅布條或旗竿、以及在岩石上、樹根部可發現登山釘鞋刮過的痕跡等。

爲救助罹難者所開闢的小路——這種地方的路有何特點呢?當您目睹時,必定感到很不自然。因爲該路多半通往巖壁或山谷。危險地方既多,且殘留着救援之際所劈出的刀口、以及峭壁上盤出的環鉤痕跡等。

供伐木、或高壓線架設工程使用之道路——也有修峻得相當完善,易與登山路混淆者,但是,多半遠離正常路線、且留置有砍伐的木材或工程器材等。

(二)等高線地圖的基本標示

等高線地圖就是將地表高度相同的點連成一環線直接投影到平面形成水平曲線,不同高度的環線不會相合,除非地表顯示懸崖或峭壁才能使某處線條太密集出現重疊現像,若地表出現平坦開闊的山坡,曲線之間距離就相當寬,而它的基準線是以海平面的平均海潮位線爲準,每張地圖下方皆有製作標示說明,讓使用者方便使用,主要圖示有比例尺、圖號、圖幅接合表、圖例與方位偏角度。

比例尺是地圖必須標示的符號,它是顯示地表實際距離與地圖顯示之距離的比例相關性,例如十萬分之一的地圖表示一公分即實際距離爲一公里,五萬分之一的地圖表示一公分,即實際距離爲五百公尺,對於不同程度比例的地圖與實際距離的精確度而言,小比例尺的地圖精確度較高。

圖號是代表地圖名稱的編號,不同比例的地圖均編訂各自系統的代號,而它是以經緯度爲單位制定,如此每幅地圖就能緊密接合。

方位偏角度是表示正北(地球北極),磁北(磁針顯示北方),方格北(地圖指示北方)之間的關係與彼此偏差的角度,同時圖下方並注有該逐年磁變數值,當我們使用指北針指示自身位置再對照地圖就能很快知道自己身處何地且知道下一步往何方向去與周遭的地形變化。

圖例是說明地圖各種符號的意義,一般登山者較會注意的符號爲三角點、崩壁、河流、湖泊與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