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的智慧讀後感

時間過得真快,你們回港已兩個星期了。你們之前所訂的計劃有沒有展開呢?卓如說要遊遊香港的名勝,你怎樣去實踐呢?遊的地方不宜太濫,到一處後就寫一篇所見所聞的遊記,那就更深刻了。否則,只會是走馬看花,未能留下任何痕跡。這樣雖多也沒有甚麼用處的。坐言起行,我們就開始去做吧!

論語的智慧讀後感

我是研究兩岸三地(大陸,香港,臺灣)的語文課程和教材的。現在大陸的國中教材多選了一些文言文,課程標準對文言文教學也提出一些要求,可惜香港就不提任何要求。你們在中一、中二時讀的文言文還記得嗎?大陸現在比較重視中華文化的學習,這與過去只重視政治教育不同,做法是更加正確的。中國有幾千年悠久的文化,博大精深,傳統大都是以孔子爲主的儒家文化。儒家基本的經典著作是《論語》,它記錄了孔子和弟-子的言行,共 20 篇,429 章。全書的言論很多現在還用得著哩。這裏我就引大陸教科書中有關《論語》的文章,看看對你們的處世做人是否有用:

子曰:「學而時習(溫習)之(它),不亦說(即悅,愉快)乎?有朋(朋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發怒),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反省)吾身:爲人謀(做事)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誠實)乎?傳(老師教授的知識)不習(學習)乎?」(《學而》)

子曰:「溫(溫習)故(舊的知識)而知新,可以爲師矣。」(《爲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迷惑),思而不學則殆(疑惑)。」(《爲政》)

子曰:「由(字子路),誨女(汝,即你)知之乎,知(知道)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真正的知道,這是智慧的表現)也。」(《爲政》)

子曰:「見賢思齊(向賢人學習,希望和他一樣)焉,見不賢而內自省(自我反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任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泰伯》)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子罕》)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

還有: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 (因此稱)之文也。」(《公冶長》)

子曰:「默而識之(口不說,心裏記住它),學而不厭,誨(訓誨)

人不倦,何有於我哉(哪一樣我能有呢)!」(《述而》)

我在這裏只引了《論語》的十一章,句句都是名言警句,你們能把它背誦下來嗎?這些內容有的談求知態度,有的談學習方法,有的談修身做人,你們能分辨出來嗎?

你們能就上面的篇章,結合生活的經驗,把《論語》給你的啓示寫出來嗎?前幾天,我在接你們的機時,在機場買了一本《論語的人生智慧》。作者先把《論語》的內容分類,然後根據每一主題,寫了一些讀後感或者是闡述它的內容大意的.文章,這本書就是這樣寫成的。「見賢思齊」及「思而不學」兩章,我在以前的電郵中說過。你們可以查看一下。我在填《破陣子.驪歌》這闋詞時,借用了「歲寒」篇,寫出「松柏歲寒風骨見,莫效浮鳧逐水波」的句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及成語「任重道遠」、「見賢思齊」及「溫故知新」等,我們不是常常都在用嗎?原來它們都是出自《論語》的。

你們有沒有看過《論語的人生智慧》呢?上述幾則《論語》的章節,你查一查,看看人家怎樣把他作爲處世的良方。再看看這些說話,對你們有沒有其他啓示?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子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最能得孔子的真傳,也是得孔子稱讚的學生。曾子所說三省,三是虛數,極言其多的意思。「不忠」、「不信」、「不習」只是例子,包括了工作態度的反思,與朋友相處的反思,還有在學習上的反思。這三方面已包括我們生活的主要範圍,如果能在這三方面反思,而又沒有在這些方面做得不好的話,相信要在這個世界上立足,是不會有問題的。本來盡己之謂「忠」,後世只把「忠君愛國」才叫忠,其實盡了自己的力就是忠。

因此,我們都可以忠於自己、忠於家庭、忠於工作、忠於國家……面對自己、家庭、工作、國家,你只要盡心盡力去做就是忠了。要求不很高,你們能做到嗎?在不同的範疇中,我已達到忠的境界,但我仍不斷努力,不停反思,一點也不鬆懈。「信」是誠信,是真誠與信實。我們不獨對朋友要有誠信,對任何人都要有誠信,沒有誠信就很難在社會上立足。誠信相當於貨品的品牌,絕對不是朝夕可得,而是由自己一點一滴地建立起來的。每次與人相交,就是你建立誠信的大好機會。品牌建立後,你還要不斷地創新,提高你的競爭力。這樣不管在甚麼環境,你都能立於不敗之地。你們能做到以誠信來與人相處嗎?這樣做,人們會怎樣對待你呢?

我有這方面的經驗:我在剛進入教育學院工作時,有些同事對我有戒心,好像處處都在提防我,與我保持一定的距離。但我以誠信對他們,不怕吃虧,很多時主動幫助他們。結果我的誠信打動了對方,改變了這些同事過去對我錯誤的觀感。所以我們要反省,與朋友交有沒有信呢?「習」是溫習,是學而時習之的習。這個道理很簡單,溫故(舊)才能知新。這是做學問的基本功夫。我認爲,做學問除了習之外,還要「問」。學問、學問,不問就笨。

儒家另一經典《學記》有這樣一句:「善待問者如撞鐘,叩(敲打)之以小則小鳴,叩之以大則大鳴」。我在教學時,很喜歡學生提問,問得越深越好,除了可以考驗自己的能力外,還可以讓自己知道有哪些不足。學生的問題我解答不了,我會去查書,請教別人,直到解決爲止,我是不會以此爲恥的。相反只有不懂又不去學,纔是可恥。所以我們做學問更要做到不恥下問,這樣才能學得更多、更好。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話比較淺白,相信你們可以理解。不過理解還是不夠的,我們還要把它實踐出來。你們有沒有學習別人的優點呢?人家有不足的地方,你們有沒有引以爲戒,不重蹈他們的覆轍呢?

《論語》還有很多精闢的言論,有機會再摘錄一些與你們分享。你們也可以看看《論語的人生智慧》,希望你們能從中得到一些處世做人的啓示。

祝有一個愉快的暑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