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二輪複習課件

  地理二輪複習課件篇一

地理二輪複習課件

第二輪複習中,要對重點的知識進行專題複習,使所學知識更加系統化、條理化,也更能培養考生對地理事物的發展規律和內在聯繫的分析能力。重點、難點的專題複習有多種專題劃分方式,例如:

1.地球運動系統

包括地球的運動、大氣的運動、水體的運動、地殼和地表物質的運動、地理事物時空變化。本專題內容分屬於教材不同的單元,但它們之間有着內在的聯繫,可以提出問題讓考生思考 考試技巧,如地球運動能否引起大氣運動、水體運動。這就要求考生從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去分析問題,從而推理出地理事物的成因和規律,也可以從地理事物的時空變化和分佈推理出成因。

2.人地關係系統

包括人口問題、環境問題、資源問題、可持續發展問題。在複習人口問題時,新教材與老教材有明顯的差異,新教材表達更爲合理、科學,因此在複習時應以新教材爲準。資源問題、環境問題和可持續發展貫穿在教材很多單元,我們要把它們從教材中提取出來,分析其成因、規律以及對策。

3.區域地理系統

包括自然區域、農業區域、工業區域、城市區域等,有人說區域地理是地理科試題的瓶頸,這麼認爲也不過分,因爲區域地理是文科綜合考試命題的出發點,而大學聯考涉及的社會熱點本身就具有地域性。因此,考生必須有清晰的區域位置概念,纔能有極強的應變能力。在本專題的城市區域中新老教材有差異,對於城市地域結構與功能分區中的工業區和住宅區位置,新教材採用的是城市發展的新模式,因此新教材的說法更合理。

4.地理圖表系統

包括日照圖、等值線圖、統計圖表、地形剖面圖、地質圖、地理計算。圖表分析是學習地理必須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也是大學聯考會考查考生分析、判斷能力的理想手段,圖表的閱讀分析水平直接影響着考生在大學聯考中的表現,在專題複習中,要求考生達到圖文轉換、圖圖轉換,並能對圖表綜合歸納,讀出各種信息,找出有用信息,並分析解決問題。

大學聯考備考:化學實驗觀察注意事項

化學是以實驗爲基礎,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及其變化規律的自然科學。在化學知識中,許多知識如化學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化合物性質等,都是通過化學實驗而獲得的。因此,在化學學習中必須學會對實驗進行正確的觀察,並在觀察的基礎上根據實驗現象得出結論,從而掌握化學知識。那麼,如何正確觀察實驗、在實驗觀察過程中應該注意一些什麼呢?

首先,應明確實驗目的,確定實驗觀察的重點。

設置課本實驗的目的在與實現某一學習目的,實驗目的決定了實驗觀察的重點。只有明確重點觀察的內容,抓住本質的現象,纔能有效地觀察,有效地學習。如在國中化學〈序言〉課的實驗,所設置的幾個實驗都是爲學生順利理解和掌握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而設置的。因此,觀察的重點應放在反應前後物質是否發生質的變化,從而確定變化屬於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如鎂帶的燃燒實驗,觀察的重點是鎂在燃燒後的產物的性質和鎂帶有何本質的不同,確定反應是否新物質生成,從而判斷該反應是否屬於化學變化。而不能僅僅注意實驗過程中的“發出耀眼的強光,放出大量的熱”這一非本質的現象。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實驗的目的——掌握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實質。

其次,明確觀察的要素和程序,全面、有序地進行實驗的觀察。

對於實驗,特別是一些過於複雜的實驗,往往存在多個實驗觀察的要素,實驗過程中必須全面、有序地進行觀察,才能實現實驗教學的目的,從而深入、全面地掌握化學知識。

那麼,如何有序地、全面地觀察化學實驗呢?第一階段(實驗前),觀察要素爲反應物的物理性質(如反應的顏色、狀態、氣味等);反應條件(如是否加熱、通電等);反應裝置(用什麼作反應器具、裝置有何特點等);操作順序(如何組裝實驗裝置、添加藥品先後順序如何等);其他(如藥品的用量、實驗注意事項等)。第二階段(實驗中),觀察要素反應過程中的主要現象(如是否有顏色變化、是否有氣體生成、是否有沉澱析出、是否發光、放熱等)。第三階段(實驗後),觀察要素是否有新物質生成?新物質的顏色、狀態、氣味、溶解性等;儀器拆分順序;儀器整理等。

隨着實驗的深入和知識水平的提高,越來越要求學生能夠深入全面地進行實驗的觀察,全面掌握化學知識。如果不能全面地進行實驗的觀察,往往會因爲觀察的片面性而導致種種問題,如無法獲得全面的知識。更爲嚴重的是在實驗具體操作過程中,可能回導致失敗或危險,如加熱固體藥品時,試管口爲向下傾斜,導致試管破裂;用氫氣還原氧化銅實驗時,如果不遵循實驗前先通氫氣一段時間後再後加熱、實驗後先撤酒精燈一段時間後再撤氫氣的順序,必然導致實驗失敗和危險(爆炸)等。

第三,協調多種感覺器官。

實驗現象的觀察,往往不僅僅依靠眼睛觀察來完成。在很多實驗中,還需要藉助手、鼻等感官。如第一章關於硫燃燒的實驗中,除用眼觀察之外,還需藉助鼻聞(二氧化硫的氣味)、用手摸(摸集氣瓶感覺熱現象)等。只要這樣,才能全面獲得感性的材料。

此外,實驗現象的觀察過程中,還要克服下列不良習慣:

1.只注意強烈刺激作用的現象,而忽視其他現象; 學習計劃

2.由於不能高度集中注意力,忽略了稍縱即逝的現象;

3.只注意觀察實驗過程中的現象,而忽略對實驗操作順序、裝置特點的觀察;

4.只觀察不思考等。

高中歷史複習四步法:史實—史通—史論—史感

歷史課如何複習,向來是老師學生都感到困惑的問題。單純的強化訓練,未免枯燥;一味的讀書背記,難免單調。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探索出歷史複習四步法,即 “史實→史通→史論→史感”。具體而言,即以章爲一個複習單元,以訓練爲主線,在老師的引導下,按照四個步驟,循序漸進,由點到面,由淺入深,形成系統的歷史時空觀,以達到融會貫通、熟練掌握的效果。下面筆者以高一上冊第四章“北洋軍閥的統治”爲例,運用“四步法”進行系統複習。

複習課導入同樣重要,老師要激發學生的興趣,激起學習的慾望。這節課筆者以一段高度概括、精練抒情的獨白總領全章:“這是黎明前的黑暗,這是彷徨後的抉擇。正義與邪惡,進步與倒退,民主與獨裁,共和與復辟,愛國與賣國,進行着空前激烈的生死較量。一次次驚心動魄的政治鬥爭,一場場春雷滾滾的愛國運動,歷史發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新轉折。”這樣導入新穎生動,便於引領學生有興趣、有目的地複習。

然後,老師按照四步法,引導學生系統複習。

第一步:“史實”——即知識整合

即梳理主要大事,歸納歷史線索,理清基本的歷史事實,概括階段特徵。

指導學生迅速瀏覽翻檢,列舉出本章的主要大事,歸納出歷史線索

兩條歷史線索:

1. 政治:爲“民主共和”而進行的政治鬥爭

2. 經濟:爲“實業救國”而展開的經濟活動

階段特徵:

1. 政治上:袁世凱賣國罔民獨裁統治和軍閥割據混戰;

孫中山爲維護民主共和進行不懈的鬥爭。

2.經濟上: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獲得“短暫春天”。

3.思想上:尊孔復古逆流泛濫;新文化運動興起。

例題:表明袁世凱已將資產階級民主制度破壞殆盡、中華民國名存實亡的事件是:

A.鎮壓二次革命,就任正式大總統 B .頒佈《中華民國約法》

C .解散和國會 D .改“中華民國”爲“”

該題要求學生對史實的掌握要準確,要弄清題意,不要誤以爲D項。答案:C

例題:下列關於19世紀末20世紀國中國社會歷史特點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A.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全形成

B. 中外民族矛盾和國內階級矛盾趨於合流

C. 資產階級運動由改革向革命轉變

D. 資產階級維新派在革命失敗後轉向革命

該題要求學生能概括這一階段的歷史特徵,維新派後來轉化爲立憲派,排除錯誤選項。答案:D

例題:下列與袁世凱復闢帝制無關的是:

A.梁啓超發表《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 B. 孫中山發表《討袁宣言》 C.蔡鍔等人在雲南發動起 D.孫中山發表《第二次討袁宣言》

這道題考查較細,要引導學生認真看書,袁世凱一度被迫放棄帝制,但仍賴在大總統寶座上不下來。答案:D

總之,歷史複習的第一步,要求學生對基本史實和階段特徵的掌握必須準確、全面,要建構清晰完整的歷史體系。

第二步:“史通”——即聯繫比較

聯繫比較,觸類旁通,古今中外融會貫通,形成立體思維。

問題設計:概括中國資本主義產生髮展的歷程及影響。

這個問題就要求學生不能拘泥於本章的內容,而要以本章知識爲出發點,前後聯繫,能力遷移。中國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截止本章共有四個階段,散見課本四個不同的章節,複習時要善於梳理概括。

答案要點:

1、產生: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資本主義產生,產生了早期的維新派,兩大階級誕生。(無產階級、資產階級)

2、初步發展:19世紀末,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有了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3、比較迅速的發展 :20世紀初,民族資本主義有了比較迅速的發展。爲辛亥革命的爆發奠定了物質基礎。

4、進一步發展:一戰期間,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出現了短暫的春天。

例題: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護國運動的相同點有:

①孫中山號召或領導 ② 都是武裝鬥爭 ③矛頭都指向北洋軍閥 ④ 都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 .②③④ D.①②③

這道題是典型的比較題,第④項指的是其終極結果,不是指直接結果;而辛亥革命矛頭顯然不是指向北洋軍閥。答案:B

例題:下列史實與張謇有的是:

① 民族資產階級上層代表 ② 提倡引進外資 ③一戰期間,事業達到高峯 ④其政治傾向與革命派對立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該題需要前後聯繫,把有關張謇政治經濟活動梳理在一起。學生容易忽視張謇的政治立場。答案:D

歷史複習的第二步顯然比第一步要求要高,要放寬歷史視野,善於縱橫聯繫,這就要求歷史複習不能只拘泥於某一節、某一事,要有通概的眼光,要能舉一反三。

第三步:“史論”——即史論結合。即運用所掌握的一些理論,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進行評價,對歷史現象進行探索質疑,科學分析歷史的因果關係,使歷史學習上升到較高理論層面。

例題:梁啓超發表文章反對袁世凱稱帝,說明了:

A.袁世凱的“”是封建專制性質的政權

B.梁啓超已由立憲派轉化爲共和派

C.袁世凱曾出賣維新派 D.袁世凱復闢帝制不得人心

這個問題要運用歷史發展觀,把握歷史發展的趨勢,袁世凱復闢帝制,倒行逆施,衆叛親離。答案:D

例題:辛亥革命後,“民主共和”和“實業救國”兩大思潮在實踐中遭到挫折的根本原因是:

A .封建殘餘勢力強大 B .人民羣衆沒有發動起來

C. 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 D. 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

這道題理論要求比較高,要理解經濟決定政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一基本的唯物主義觀點。答案:D

例題:民族工業短暫春天的結果是:

A.使中國經濟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B. 抵制了帝國主義的經濟擴張 C .削弱了北洋軍閥的統治基礎 D.爲民主革命新發展創造了條件

這道題同上題理論一樣,只是因果倒置。答案:D

例題: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凡在民國勢力範圍內之人民,所有一切私產,均應歸人民享有

——《內務部通飭保護人民財產令》

材料二:人民有保有財產及營業之自由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材料三:今茲共和政體成立,喁喁望治之民,可共此運會,建設我新社會,以

競勝爭存,而所謂產業革命者,今也其時矣!

——《工業建設會趣旨》

回答:以上材料說明了什麼問題?其影響是什麼?

這道材料題,要善於運用政治和經濟關係的理論,去分析文獻資料。經濟決定政治,但政治對經濟有巨大的反作用力。資本主義政治是要爲資本主義經濟服務的,要爲資本主義發展掃清障礙。

參考答案:南京臨時政府保護私有財產,獎勵發展實業,大力發展私人資本主義,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的建立,民族資產階級政治地位的提高,激發了他們投資近代工業的熱情,形成了發展資本主義的新熱潮,民族工業出現短暫春天。

歷史科《考試說明》列出的“能力要求”4項10條中,明確提出“史論結合”,這就要求歷史闡釋時要論從史出,立論鮮明,要把基本的理論觀點溶入對歷史事實的分析評價之中,既不能把理論像標籤樣貼在史事上,也不能理論加史事搞成拼盤狀

第四步:“史感”——感受歷史。學生通過系統的歷史學習和複習,感受歷史,走進歷史,體驗歷史。“史感”更多的是體現出史學的功能,從歷史中認識現實,增強時代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從歷史的成敗得失,縱橫比較中,獲得歷史的啓迪,以此指導生活,引領人生。

例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在中國近代前期的兩次短暫發展,充分說明:

①實業救國和民主共和兩大思潮已深入人心 ② 新興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具有頑強的生命力 ③帝國主義侵略勢力是民族工業發展的最大障礙 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環境中,民族工業發展艱難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這道題就要求從歷史學習中,感悟歷史,從資本主義艱難發展的歷程中獲取某些歷史啓迪。答案:D

問題設計:

關於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中國政局,史學界有不同的看法:一種觀點認爲“光明”因素是主要的,“黑暗”因素是次要的;另一種觀點認爲“黑暗”因素是主要的,“光明”因素是次要的。你同意以上哪一種觀點?請結合史實論證你同意那種觀點。

這樣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充分討論,各抒己見,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據,均無不可。

如學生提出,北洋軍閥統治並非一團漆黑,袁世凱也並非一無是處,清王朝畢竟是他親手葬送的,而且他也重視經濟發展,客觀上他統治時期經濟文化都有很大的發展,而且,他所創建的北洋軍閥對後來中國近代軍隊建設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借鑑。尤其是其統治時期,以卓越的能力,很快穩定了中國政局,結束紛爭,對人民百姓總是有好處的,他一死,北洋軍閥羣龍無首,割據混戰,生靈塗炭,一比較,可以看出袁世凱的統治時期社會相對穩定的何等重要的。也有學生講,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政治是黑暗的而思想卻有光明的一面。這說明,學生的思維很開闊,善於運用辨證思維,進行合乎情理的評判。

這一步,更多的是要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通過研討,解決問題。

歷史複習四步法是複習時大致的四個步驟,這四步之間是互相關聯的,不要割裂開來,要互相滲透,互相聯繫。“史實”是前提,是基礎。主要是掌握記憶的方法,提高歸納、概括的能力,複習時要求準確全面。“史通”、“史論”是核心,是關鍵,突出體現出歷史系統複習要求,要善於聯繫比較,提高分析理解能力,尤其要善於運用歷史思維和科學理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複習時要求深刻系統。“史感”是歷史學習、複習的終極目的,是逐漸形成的過程,突出體現歷史學科的社會功能。總之,歷史學習、複習中有意識形成這四個步驟,會提高學習效率,發展學科能力,增加學習歷史的樂趣.

下面的一個問題是要求把四步結合在一起去複習、去思考。

主要問題設計:

從中華民國成立到五四運動前,以孫中山爲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爲維護民主共和進行了哪些鬥爭?結果如何?導致這種結果的根本原因是什麼?這種結局說明了什麼?

這個問題體現出該章的重點內容。孫中山在辛亥革命失敗後,一方面爲捍衛民主共和進行不懈的奮鬥,一方面他未能找到正確的出路,屢遭失敗。前兩問是屬於“史實” “史通”,要求把相關的歷史事實進行整合、概括,在比較中明確最終“結果”。第3問要運用正確的理論分析造成這種失敗結果的內外原因。第4問屬於“史感”,從歷史的成敗得失中得出重要的歷史結論,感悟到資產階級民主共和的道路不符合中國的國情。

答案要點:(1) 鬥爭:頒佈《臨時約法》;同袁世凱的專制獨裁和復辟帝制的活動進行鬥爭,發動二次革命,倡導護國運動;反對張勳復辟;掀起護法運動,反對段祺瑞的獨裁統治。

(2)結果:鬥爭屢遭挫折,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

(3)根本原因:中國資產階級的軟弱和妥協;不能發動人民羣衆,沒有找到中國的正確道路。

(4)說明:資產階級民主共和的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是行不通的。

歷史四步複習法畢竟是針對考試、大學聯考的,因此歷史訓練要成爲複習的主線。

教學反思:

準備複習第四章北洋軍閥的統治這一章時,我感覺很困惑,這一章雖只有兩節內容(除去第二節自讀課文),但是知識零碎,頭緒繁雜,因此,要使學生系統的掌握本章知識,就必須找到一種切實可行的複習方法。

總觀本章可以概括爲兩部分:政治上是袁世凱的獨裁統治及以孫中山爲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爲反對袁世凱的獨裁統治而進行的一系列鬥爭;經濟上是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迎來了短暫的春天。複習時根據高中生的心理特點、認知規律,我們創設歷史複習四步法,引導學生自主複習。並且圍繞這兩個重要的線索,我們精心設計了一些問題層層展開指導複習。實踐證明,這種複習方法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

通過這節課,我感覺到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指導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和策略,讓學生學會思考,學會提問,學會解決問題,形成良好的學習心態和主動探求知識的慾望,並能在學習中不斷去體驗着成功,享受着創造勞動的喜悅。

新的《歷史課程標準》“課程的基本理念”中規定,歷史教學要“有利於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培養探究歷史學習問題的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我們探索歷史複習四步法,也算是對新課改新理念的初步實踐。

抓住高三複習的黃金規律

一份有效的考其難度應該是遵循3:5:2的規律的,如果知道這個規律,我們在的時候,是不是可以利用這個規律呢?

題的難度分佈爲30%的簡單題 課前預習,50%的中等題,20%的難題。這意味着基礎題佔了120分,它是複習中練題的主要部分,決不能厭煩它。要知道,不僅考你對的掌握程度,還要考做題的速度,許多同學就是在時因時間不夠,丟掉了平時能做出來的中等難度題才考砸的,這些教訓值得大家三思。

鑑於此,建議大家多花時間在中等以下難度的題上。做難題並非做得越多越好,只能根據自己的程度適量地做:這一是因爲對大多數同學來說做難題感到很頭疼,容易產生厭煩情緒;二是做難題過多太費時間;三是因爲大多數難題是由中等難度題組成,基礎題做熟練了,再來做難題會相對容易些。 “越是表面複雜的題越有機可乘”這句話非常有道理,大學聯考的難題絕大部分就屬於這種表面複雜的類型,它往往給出較多的條件,仔細分析條件的特點通常都能擊破它。做難題的關鍵在於平時總結,自己總結一些小經驗、小結論並記牢是非常有用的,也提高得快,有餘力的同學不妨試試。

  地理二輪複習課件篇二

第一節 自然環境

1、地理位置:亞洲位於北半球和東半球,東臨太平洋,南臨印度洋,北臨北冰洋, 西部以烏拉爾山、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爲界與歐洲相鄰,西南以蘇伊士運河爲界與非洲 相鄰,東南隔海與大洋洲相望,東北以白令海峽爲界與北美洲相望。(圖6.2 p2)亞洲的地理分區: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北亞。2、亞洲是世界上面積最大,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的一個洲。(注意不是跨經度最廣的大洲,跨經度最廣的大洲和大洋分別是南極洲和北冰洋)

3、地形與河流:亞洲地勢中部高四周低,受地勢影響,發源於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狀流向周邊海洋。(圖6.5 p4,結合圖認真完成第5頁的活動題)

4、亞洲之最:

(1)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世界屋脊”);(注:世界面積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世界最高大山脈:喜馬拉雅山脈;

(2)世界最高峯--珠穆朗瑪峯(海拔8848.43米),世界陸地最低點死海(海拔-415米);

(3)亞洲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是湄公河,流經中國、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和越南。發源於中國青海省,注入南海。(注:世界上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是多瑙河[歐洲],世界上最長的河流是尼羅河,世界上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是亞馬孫河)

(4)亞洲面積最大的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世界面積最大的平原:亞馬孫平原;

(5)世界最大的湖泊:裏海(鹹水湖);最大的淡水湖:蘇必利爾湖[北美];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湖泊:貝加爾湖[俄羅斯];世界最大的羣島:馬來羣島。

5、氣候:亞洲地跨熱帶、北溫帶、北寒帶,受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的影響,氣候具有(複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和(大陸性氣候分佈廣)的特點。

第二節 人文環境

1、亞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其中東亞、東南亞和南亞是人口稠密地區,世界人口超過1億的 國家有11個(2003年)。分別是中國、印度、美國 印度尼西亞 巴西 巴基斯坦、俄羅斯 孟加拉國、尼日利亞 日本和墨西哥。人口最多的是亞洲,人口最少的是大洋洲(除南極洲外);人口增長率最高的是非洲,人口增 長率最低的是歐洲。

第七章 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

1、日本是一個太平洋西北部的島國,自北向南依次爲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最大的是本州島。東臨太平洋,西臨日本海。

2、日本位於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交界處是一個多火山和地震的國家,最著名的火山是 富士山。地形以山地爲主,最大的平原是關東平原。日本爲島國,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 對漁業、造船業、海上運輸和對外經濟聯繫十分有利。(圖7.2 p18,活動p19)

3、日本的首都是東京,日本最大的港口城市是橫濱。日本由於地域狹小,資源貧乏,二戰以後,經 濟高速發展,對工業原料和燃料的需求增多,加之國內供給不足,對外依賴很強。日本的經濟特點是以加工貿易爲主的經濟,工業主 要分佈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地區。

第二節 東南亞

1、東南亞在亞洲東南部,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羣島兩部分,地處亞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十字路口”。位於(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的馬六甲海峽,是從歐洲、非洲向東航行到東 南亞、東亞各港口最短航線的必經之地,是連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圖7.17-18 p26-27)

2、東南亞最大的國家是印度尼西亞,唯一的內陸國是老撾。

3、氣候類型主要包括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東南亞人口稠密,耕地較少,高溫多雨,將水稻作爲主要的糧食作物。溼熱的氣候條件,使得東南亞成爲世界重要的熱帶作物生產基地之一。東南亞是世界上橡膠、油棕、椰子和蕉麻的最大產地。泰 國、越南、緬甸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出口國,泰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膠生產國,馬來西亞是 世界上最大的棕油生產國,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最大的椰子生產國,菲律賓是世界上最大的蕉麻生產國和椰子出口國。(圖7.22 p29 活動p30)

3、中南半島上山脈、大河多由北向南延伸,具有山河相間、縱列分佈的特點,

城市 附近大河 所在國家

河內 紅河(上游爲元江) 越南

金邊 湄公河(上游爲瀾滄江) 柬埔寨

萬象 同上 老撾

曼谷 湄南河 泰國

仰光 伊洛瓦底江(上游爲怒江) 緬甸

第三節 印度

2、印度地形分爲三部分:北部是喜馬拉雅山脈,中部是印度河—恆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最大河流是恆河,主要城市:新德里、加爾各答、孟買、、班加羅爾。

3、印度大部分地處熱帶和亞熱帶,以熱帶季風氣候爲主,終年高溫,分明顯的乾溼兩季。雨季(6-9月)盛行西 南季風,旱季(10月-次年5月)盛行東北季風。(活動p37)由於受季風的影響,年降水量極不穩定,水旱災害頻繁。

經濟作物有棉花、黃麻和甘蔗。印度的黃麻產量居世界第一位,

加爾各答是麻紡織工業中心和鋼鐵工業中心;孟買是棉紡織工業中心;班加羅爾是印度的“硅谷”。

第四節 俄羅斯

1、俄羅斯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位於亞歐大陸北部,地跨亞、歐兩大洲,領土大部分處於北溫帶,以溫帶大陸性氣 候爲主,氣候特徵是冬季長而寒冷,夏季短而溫暖。

2、大部分地區地形比較平坦,地形以平原和高原爲主,以山脈河流爲界自西向東分別是東歐平原(烏拉爾山、烏拉爾河)西西伯利亞平原(葉尼塞河)中西伯利亞高原(勒拿河)東西伯利亞山地。

3、俄羅斯資源種類齊全,儲量豐富,是世界上少數幾個資源能夠自給的大國之一。石油、天然氣、煤、鐵資源居世界前列,最大的煤礦是庫茲巴斯煤礦, 著名的油田有第二巴庫油田和秋明油田,最大的鐵礦是庫爾斯克鐵礦。俄羅斯食品和紡織工業最發達的地區位於聖彼得堡附近,工業最發達的地區位於莫斯科附近。

4、俄羅斯交通部門齊全,但交通運輸線在歐洲部分和亞洲部分的分佈不平衡。

(1)以鐵路運輸和管道運輸爲主,歐洲部分鐵路密集,形成以莫斯科爲中心的放射狀鐵路網,亞洲部分鐵路稀疏,有一條橫貫亞歐大陸的鐵路是西伯利亞大鐵路,被稱爲亞歐大陸橋。(第二條亞歐大陸橋起始點爲中國連雲港,終點爲荷蘭鹿特丹)

(2)伏爾加河是俄羅斯的母親河,是歐洲第一長河,流量豐富,水流平穩,航運價值高,通過運河,伏爾加河可以五海通航(波羅的海、白海、裏海、亞速海、黑海)。

5、莫斯科是俄羅斯首都,俄羅斯最大的城市,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 第二大城市是位於波羅的海沿岸的聖彼得堡;符拉迪沃斯託克(海參崴)是太平洋沿岸的港口城市;摩爾曼斯克是北冰洋沿岸的終年不凍港。

第八章 東半球其他的國家和地區

1、中東位於亞洲西南部、非洲東北部。聯繫亞歐非三大洲、溝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樞紐,是東西方交通要道,三洲五海(裏海、黑海、地中海、紅海、阿拉伯海)之地,對照中東地形圖8.3,瞭解中東的地理位 置,地形特點,

2、中東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儲藏量最大、生產量和輸出量最多的地區,主要分佈在波斯灣及其沿岸地區,所產石油絕大部分通過海洋運往西歐、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主要產油國包括沙特、科威特、阿聯酋、伊拉克等

5、中東主要是白色人種。大多數人信仰伊斯蘭教,伊斯蘭教、猶太教、基督教都把耶路撒冷看作聖城,伊斯蘭教還把麥加看作聖城。阿拉伯人信仰伊斯蘭教,猶太人集中分佈於以色列,信仰猶太教,波斯人主要分佈在伊朗,信仰伊斯蘭教。文化上的差異也是導致中東不安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節 歐洲西部

1、歐洲西部地區人口稠密,國家衆多,是發達國家最集中的地區。本區形成一個區域性的國際組織叫做歐盟,目前有27個成員 國,統一貨幣叫歐元。歐盟加強了歐洲國與國之間的政治和經濟聯繫,並在世界經濟領域和國際政治舞臺上發揮着重要的作用。

3、發達的畜牧業:本區地處中緯度大陸西岸(大西洋東岸,北冰洋南岸,地中海北岸),常年受西風影響,形成溫和溼潤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地形以平原爲主,地勢平坦,多汁牧草,草場廣佈,本區的人們把牧草稱爲“綠色金子”。荷蘭、丹麥是著名的乳畜大國。

第三節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本區位於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大沙漠以南。有6億多人,90%以上是黑種人,所以本區被稱爲“黑非洲”。

2、赤道和南北迴歸線都穿過本區,非洲是世界上跨熱帶面積最大的洲。讀圖6.12 p9,本區氣候分佈的特點:以熱帶雨林氣候爲中心,南北熱帶草原分佈,熱帶草原氣候分佈最廣。熱帶雨林氣候特 點:終年高溫多雨;熱帶草原氣候特點:終年高溫,明顯分爲乾溼兩季。熱帶草原地區常常受到旱災影響。

3、讀圖8.26 p67,區域經緯度位置,主要國家、河流、地形分佈等。本區地形以高原爲主,最大的盆地剛果盆地,有被稱爲地球傷痕的東非大裂谷,有世界最長的河流尼羅河,有非洲最高山乞力馬扎羅山。

4、由於殖民主義長期佔領和掠奪,使本區有許多國家成爲單一商品經濟,即出口礦產、木材、畜產和熱帶經濟作物爲主的初級產品,進口機械、汽 車等工業製成品。這種過分依賴一種或幾種初級產品的模式不利於經濟的長期發展,因此要努力發展民族工業,發展多樣化的農業,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旅遊業、水 產業等其他產業。

5、非洲是人口增長率最高的大洲。這裏農牧業生產落後,農產品產量很低,加之人口增長快,因此糧食供應不足是本區各國普遍遇到的問題。

第四節 澳大利亞

1、澳大利亞位於南半球,南迴歸線橫穿澳大利亞中部,澳大利亞主要位於五帶中的熱帶和南溫帶。 最大的河流是墨累河。

澳大利亞利用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因地制宜地發展農牧業,形成四個不同的農牧業區,讀圖8.37 p74。澳大利亞又是一個地廣人稀的國家,人口密度小,農場規模很大,農牧業生產機械化程度很高,並採用先進的生產技術。主要農牧產品大部分供出口,除羊 毛外,澳大利亞還是世界上重要的牛肉和小麥的出口國。

澳大利亞服務業已大大超過農牧業和工礦業,成爲澳大利亞的主導產業。

悉尼是全國最大的工業中心和港口城市,墨爾本是全國第二大城市。

獨佔大陸的國家,三個美名傳天下。特有動物大袋鼠,鴨嘴鴯鶓和考拉。

氣候環狀多樣化,咱是冬來它是夏。地廣人稀好牧羊。煤鐵資源儲量大。

人口集中東南部,暖溼氣侯好安家。港口悉尼墨爾本,首都卻在堪培拉。

第一節 美國

1、美國位於西半球,美國本土有48個洲,位於北溫帶;兩個海外洲,一個是位於寒帶的阿拉斯加洲,一個是位於熱帶的夏威夷洲。美國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南臨墨西哥灣, 北部與加拿大接壤,南部與墨西哥接壤。

2、美國人口超過3億。是一個移民國家,有白種人、黑種人和黃種人。華人華僑集中在舊金山、紐約、洛衫磯等城市。美國的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

3、美國地形呈縱列分佈,西部爲多條平行山脈組成的科迪勒拉山系,綿延於南北美洲西部,爲世界上最大的山系。中部平原廣闊,面積佔全國總面積一半以上,耕地廣大,約佔世界耕地面積的10%。東部爲阿拉巴契亞山脈。全國最大的河流是密西西比河, 是世界第四長河。五大湖(蘇必利爾湖、密歇根湖、休倫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羣。蘇必利爾湖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各湖有水道相通,並通過聖勞倫斯河流入大西洋。

5、美國是世界農業大國,農業生產實現了機械化和專業化,效率高,產量大。閱讀材料p83,讀圖9.9 p85,瞭解美國農業帶的分佈。

6、美國是世界上工業最發達的國家,主要工業區有東北部工業區、西部工業區、南部工業區。美國是世界上高新技術產業基地,位於舊金山(聖弗朗西斯科)東南端的硅谷,是美國興起最早、規模最大的高新技術產業中心。讀圖9.12 p86,瞭解美國的主要工業區和工業城市的分佈。

7、美國是世界第一經濟大國,也是世界上的資源消耗國和廢物排放國。

第二節 巴西

1、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讀圖9.18 p90,瞭解巴西的經緯度位置、地形、河流。世界最大的河流是亞馬孫河,最大的平原是亞馬孫平原,面積最大的高原是巴西高原,世界上佔有熱帶面積最大的國家是巴西。

3、巴西的鐵礦產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前列,主要分佈於東南部,伊塔比拉露天鐵礦石巴西最大的鐵礦山;伊泰普水電站位於巴拉那河上,由巴西和巴拉圭合建,是僅次於長江三峽的規模第二大的水電站。

5、農業是巴西重要的國民經濟基礎產業,熱帶經濟作物咖啡、甘蔗、柑橘產量居世界第一位,全世界都希望巴西保護的是亞馬孫熱帶雨林。6、巴西城市主要分佈在東部沿海地區,首都是巴西利亞,聖保羅是巴西最大的城市和工業中心,也是世界特大城市之一。巴西把首都從沿海的里約熱內盧遷至中部高原的巴西利亞,既有加強對內地的開發和管理的考慮,也有縮小城市規模,避免出現城市環境問題的考慮。

圖10.1、10.2 p100、101 南極地區 北極地區

緯度位置 南極圈(南緯66.5°)以南 北極圈(北緯66.5°)以北

海陸位置 中間是南極大陸,周圍是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 中間是北冰洋,周圍是亞洲、歐洲、北美洲

特徵 是地球最冷的地區,降水很少,風力很大,素有“冰雪高原”、“白色沙漠”、“風庫”之稱,冰山是南極大陸附近海面顯著的自然景觀。 比南極溫暖溼潤,但大部分地區也是終年冰封。降水量普遍高於南極,風力遠不及南極。

自然資源 豐富的礦產,大量的固體淡水資源,沿岸無數的海洋生物,原始的自然環境是最爲廣闊的天然實驗室。 石油、天然氣、煤、鐵,也在科學研究和考察方面有重要地位。

科考站 長城站、中山站 崑崙站(18個國家140個)

世界之最

最大島嶼-格陵蘭島 最大半島-阿拉伯半島 最大平原-亞馬孫平原 最高高原-青藏高原 最大高原-巴西高原 最大沙漠-撒哈拉沙漠 最長山系-科迪勒拉山系 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多瑙河(9個國家) 最大淡水湖-蘇必利爾湖 最大咸水湖-裏海 最深的湖-貝加爾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