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新郎》賞析

《賀新郎》賞析1

【年代】:宋

《賀新郎》賞析

【作者】:蔣捷——《賀新郎》

【內容】:

夢冷黃金屋,嘆秦箏、斜鴻陣裏,素弦塵撲。化作嬌鶯飛歸去,猶認紗窗舊綠。正過雨、荊桃如菽。此恨難平君知否?似瓊臺、涌起彈局。消瘦影,嫌明燭。鴛樓碎瀉東西玉。問芳悰、何時再展?翠釵難卜。待把宮眉橫雲樣,描上生綃畫幅。怕不是、新來妝束。彩扇紅牙今都在,恨無人、解聽開元曲。空掩袖,倚寒竹。

【作者】:蔣捷(?—?)字勝欲,號竹山,常州宜興(今屬江蘇)人。鹹淳十年(1274)進士。入元不仕,隱居太湖竹山。其詞內容較爲廣泛,頗有追昔傷今之作,構思新穎,色彩明快,音節瀏亮,風格與姜夔相近。有《竹山詞》。

【註釋】:彈棋局:彈棋,古遊戲,棋枰形狀中央隆起,四周低平。比喻亡國之恨如彈棋局那樣“中心不平。此處亦可解作世事變幻如棋局。鴛樓:此指酒樓。東西玉:酒器。開元曲:盛唐時期的歌曲,此借指南宋歌曲。

【賞析】:這是一首感舊詞,在懷舊中,充滿故國之思,正如李後主的“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那樣,使詞人心中和愁怨如“一江春水”,滾滾滔滔,無窮無盡。

《賀新郎》賞析2

  原文

湛湛長空黑。更那堪、斜風細雨,亂愁如織。老眼平生空四海,賴有高樓百尺。看浩蕩、千崖秋色。白髮書生神州淚,盡淒涼、不向牛山滴。追往事,去無跡。

少年自負凌雲筆。到而今、春華落盡,滿懷蕭瑟。常恨世人新意少,愛說南朝狂客。把破帽、年年拈出。若對黃花孤負酒,怕黃花、也笑人岑寂。鴻北去,日西匿。

  賞析

首三句先以“湛湛長空黑”烘托出胸中塊壘,通過對昏黑風雨交加的描寫,表達出詞人憂慮國事、痛心神州陸沉的悲憤之情。滿天密佈深黑的烏雲,再加上陣陣斜風細雨,使人心亂如麻,愁思似織,“亂愁如織”點出全篇主旨。重陽本來是登高之佳節,由於風雨悽悽,只能登上高樓,放眼遙望千山萬壑,浩蕩秋色。但“千崖秋色”,寂寞淒涼,會使人淚水滂沱。“白髮”四句直抒“老眼”登覽之所感。“神州淚”說明詞人是爲神州殘破沉淪的“往事”而極度傷心灑淚。“神州”二字曾在詞人詞中反覆出現,說明恢復中原是他念念不忘的頭等大事。

“少年”三句遙接“老眼平生”,折筆追敘少年時代的豪興與才情。但是目前卻青春已逝,壯志成空,進一步突出瞭如今的家國之恨。“常恨世人”三句則有更深寄託。詞人慨恨文士不顧國家多難,只想效法魏晉名士風流的狂客行徑,每年在重陽節登高,總喜歡提起東晉孟嘉落帽的故事,把它稱揚一番,毫無現實意義。“若對”兩句,是說如自己這樣的憂國志士,並不追慕魏晉風度,但對國破家亡的現狀憂心如焚卻又無能爲力。詞意至此急轉直下,壯志未酬,詞人在感憤之餘,覺得自己既不能改變這種局面,在此佳節也只能賞黃花以遣懷,借酒澆愁了。“鴻北去”,目送飛鴻北去,抒發對故土的思戀。“日西匿”暗指南宋國勢危殆,振興無望。以天際廣漠之景物作結,與首句呼應,意餘言外。

上片寫重陽節登高望遠所引起的感喟。下片批評當時的文人只知搬弄典故的浮泛文風,表達出詞人對國事和民生的極端關注。全詞寫景寓情,敘事感懷,以議論爲主,借題發揮,感慨蒼涼。主旋律是英雄失路融家國之恨的慷慨悲歌,意象悽瑟,既豪放,又深婉。

《賀新郎》賞析3

【原文】

《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

作者:辛棄疾

綠樹聽鵜鴂,更那堪、鷓鴣聲住,杜鵑聲切。啼到春歸無尋處,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間離別。馬上琵琶關塞黑。更長門翠輦辭金闕。看燕燕,送歸妾。

將軍百戰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誰共我,醉明月?

【註釋】

①茂嘉:辛棄疾族弟,亦是愛國志士。時因事貶官桂林。

②鵜鴂(tíjué):鳥名,又作“鶗鴂”。即杜鵑。《楚辭.離騷》:“恐鵜鴂之先鳴兮﹐使夫百草爲之不芳。王逸注:鵜鴂﹐一名買?﹐常以春分鳴也。一說鵜鴂與杜鵑爲兩種鳥。洪興祖補註:”按《禽經》雲:嶲周﹐子規也。江介曰子規﹐蜀右曰杜宇。又曰:鶗鴂鳴而草衰。注云:鶗鴂﹐《爾雅》謂之鵙﹐《左傳》謂之伯趙。然則子規﹑鶗鴂﹐二物也。"在浩如煙海的典籍中又爲“巂”、鶗鴂、杜主、杜魄、催歸、鵜鴃、姊歸、鷤(圭鳥)等名稱,真可謂舉不勝舉。

③鷓鴣(zhègū):鳴聲悽切,如說“行不得也哥哥”。鷓鴣是一種山中珍禽,鷓鴣又稱石雞、紅腿小竹雞。鷓鴣產於我國雲南、貴州南部、廣東、廣西、海南、福建、浙江、山西及安徽黃山也有分佈。

④杜鵑:杜鵑有杜鵑花和鳥,這裏是指杜鵑鳥。別名:子規 布穀鳥 杜宇。其聲哀婉,如說“不如歸去”。相傳,古代有一位蜀國的皇帝杜宇,很愛他的百姓。死後,他的靈魂變爲一隻杜鵑鳥。每年春季,杜鵑鳥飛來喚醒老百姓“快快布穀! 快快布穀!”嘴巴啼得流出了血,滴滴鮮血灑在地上,染紅了漫山的杜鵑花。這就是成語“子規啼血”的來歷。

⑤未抵:比不上。

⑥馬上琵琶:用王昭君出塞典故。

⑦更長門:用陳皇后失寵典故。

⑧翠輦:翠綠宮車。

⑨金闕(jīn què):金子搭成的宮殿。也形容富麗堂皇的建築物。

⑩將軍:引用漢武帝時李陵。

⑨向河梁:引用李陵別蘇武典故。指李陵送別蘇武歸漢。

⑾故人:指蘇武。蘇武出使匈奴,被強留十九年。堅貞不屈。

⑿長絕:永別。

⒀易水:在今河北省,戰國使燕太子丹送別荊軻於易水。引用《史記·刺客列傳》中荊軻刺秦王典故。

⒁蕭蕭( xiāoxiāo):風聲。天寒夜長,風氣蕭索,鴻雁於徵,草木黃落。 ——晉· 陶潛《自祭文》

⒂還知:倘知。

⒃如許恨:像上面的許多恨。

【譯文】

聽着綠樹蔭裏伯勞鳥叫得悽惡,更如何忍受,鷓鴣鳥“行不得也哥哥”的啼叫剛住,杜鵑又發出“不如歸去”悲切地號呼。一直啼到春天歸去再無尋覓處,芬芳的百花都枯萎實在令人愁恨、痛苦。算起來這樁樁件件也換抵不上,人間生離死別的痛楚。漢代王昭君騎在馬上彈着琵琶,奔向黑沉沉的關塞荒野,更有陳皇皇阿妖退居長門別館,坐着翠碧的宮輦辭別皇宮金闕。春秋時衛國莊姜望着燕燕雙飛,遠送休棄去國的歸妾。流代史將李陵身經百戰,兵敗歸降匈奴而身敗名裂。到河邊橋頭送別蘇武,回頭遙望礦園遠隔萬里,與故友永遠訣別。還有荊軻冒着蕭瑟秋風,易水寒冽,送別的賓客素衣素冠像一片白雪。正是勇士壯別去國,慷慨悲歌無盡無歇。啼鳥若知人間有如此多的悲恨痛切,料想它不再悲啼清淚,而總是悲啼着鮮血。如今嘉茂弟遠別,還有誰與我飲酒共醉賞明月?

【賞析】

這是一首寄寓着作者憂國深情的送別詞,作於瓢泉閒居時期。作者對他的族弟茂嘉調任遠地深有感觸。

辛棄疾的這首詞大約作於他閒居鉛山期間。茂嘉是他的堂弟,其事蹟未詳。這首詞的內容和作法與一般的詞不同,其內容方面幾乎完全與對茂嘉的送行無關,而專門羅列古代的“別恨”事例,形式方面,它又打破上下片分層的常規,事例連貫上下片,不在分片處分層。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作者平時胸中鬱積事多,有觸而發,非特定題目所能限制,故同類事件紛至涌集,而不爲普通的詩文格式所束縛。

詞的開頭幾句:“綠樹聽鵜鴂,更那堪、鷓鴣聲住,杜鵑聲切。啼到春歸無尋處,苦恨芳菲都歇。”採用了興與賦相結合的創作手法。實中有虛,虛中有實。說它是“賦”,因爲它寫送別茂嘉,是在春去夏來的時候,可以同時聽到三種鳥聲,是寫實。鵜鴂,一說是杜鵑,一說是伯勞,辛棄疾取伯勞之說;說它是“興”,因爲它借聞鳥聲以興起良時喪失、美人遲暮之感。伯勞在夏至前後出鳴,故暗用《離騷》“恐鵜鴂之先鳴兮,使夫百草爲之不芳”意,以興下文“苦恨”句。鷓鴣鳴聲像“行不得也哥哥”;杜鵑傳說爲蜀王望帝失國後魂魄所化,常悲鳴出血,聲像“不如歸去”。詞同時用這三種悲鳴的鳥聲起興,形成強烈的悲感氣氛,並寄託了自己的悲痛心情。接着“算未抵、人間離別”一句,是上下文轉接的關鍵。

它把“離別”和啼鳥的悲鳴作一比較,以抑揚的手法承上啓下,爲下文出的“別恨”作了鋪墊。“馬上琵琶關塞黑,更長門翠輦辭金闕”兩句,有人認爲寫的是兩事:其一指漢元帝宮女王昭君出嫁匈奴呼韓邪單于離開漢宮的事;其二指漢武帝的陳皇后失寵時辭別“漢闕”,幽閉長門宮。也有認爲只寫一事的,謂王昭君自冷宮出而辭別漢闕。今從多數註釋本作兩件事看。“看燕燕,送歸妾”,寫的是春秋時衛莊公之妻莊姜,“美而無子”,莊公妾戴嬀生子完,莊公死後,完繼立爲君。州籲作亂,完被殺,戴嬀離開衛國。《詩經。邶風》的《燕燕》詩,相傳即爲莊姜送別戴嬀而作。“將軍百戰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引用了漢代另一個典故。漢李陵抗擊匈奴,力戰援絕,勢窮投降,敗其家聲;他的友人蘇武出使匈奴,被留十九年,守節不屈。後來蘇武得到歸漢機會,李陵送他有“異域之人,一別長絕”之語;又世傳李陵《與蘇武詩》,有“攜手上河梁”、“長當從此別”等句。詞人又藉此暗諷當世降金之人。“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寫戰國時燕太子丹在易水邊送荊軻入秦行刺秦王政故事。相傳送行者都穿戴白衣冠,荊軻臨行歌唱:“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以上這些事都和遠適異國、不得生還,以及身受幽禁或國破家亡之事有關,都是極悲痛的“別恨”。這些故事,寫在與堂弟的一首送別詞中,強烈地表達了作者當時沉重、悲壯之情。

“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這又是承上啓下的兩句。句中說啼鳥只解春歸之恨,如果也能瞭解人間的這些恨事,它的悲痛一定更深,隨啼聲眼中滴出的不是淚而是血了。爲下句轉入送別正題作了省力的鋪墊。“誰共我,醉明月?”承上面兩句轉接機勢,迅速地歸結到送別茂嘉的事,點破題目,結束全詞,把上面大片凌空馳騁的想象和描寫,一下子收攏到題中來,有此兩句,詞便沒有脫離本題,只是顯得善於大處落墨、別開生面而已。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辛棄疾不愧爲宋代一代文豪!

辛棄疾的這首詞,之所以感人,除了其感情、氣氛強烈外,還得力於它的音節。它押入聲的曷、黠、屑、葉等韻,在“切響”與“促節”中有很強的摩擦力量,聲如裂帛,聲情並至。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一評此詞“沉鬱蒼涼,跳躍動盪,古今無此筆力”,反映了古人對此詞的推崇。

《賀新郎》賞析4

賀新郎

蘇軾

槐陰轉午,

晚涼新浴。

手弄生綃白團扇,

扇手一時似玉。

漸困倚

浪蕊都盡,

伴君幽獨。

穠豔一枝細看取,

芳意千重似束。

又恐被西風驚綠,

若待得君來向此,

花前對酒不忍觸。

共粉淚

賞析

貞靜,形神俱美。她漸漸睏倦斜倚,獨自睡得香甜。簾外是誰推響了彩繡的門戶,驚散了她瑤臺仙夢,原來是夜風敲響了翠竹。下片寫濃豔超羣,不與浮花浪蕊爲伍的榴花。取一枝穠豔榴花細細看,千重花瓣兒正像美人的芳心情深自束。美人與榴花相映生輝,面對西風的蕭颯,時光的遲暮,粉淚與花瓣不禁一同簌簌下落。以榴花襯映美人,美人豔如榴花,花着人之愁情,人具花之品格,是花是人,融合爲一,共宣遲暮之感,同發身世之喟,寄託遙深,耐人尋味。

《賀新郎》賞析5

  【賀新郎原詞】

夢冷黃金屋,嘆秦箏、斜鴻陣裏,素弦塵撲。化作嬌鶯飛歸去,猶認紗窗舊綠。正過雨、荊桃如菽。此恨難平君知否,似瓊臺、涌起彈棋局。消瘦影,嫌明燭。

鴛樓碎瀉東西玉,問芳蹤、何時再展,翠釵難卜。待把宮眉橫雲樣,描上生綃畫幅,怕不是新來妝束。彩扇紅牙今都在,恨無人、解聽開元曲。空掩袖,倚寒竹。

  【賀新郎賞析】

《賀新郎·夢冷黃金屋》此詞借一位美人表達自己的亡國之恨,構思巧妙,辭意深曲。上片首句以“黃金屋”隱喻往日繁華,暗點女主人公的身份、經歷。佳人夢縈神往,備覺淒冷。素弦蒙塵,無心彈奏。神魂幻化爲嬌鶯,依然諳熟舊時綠窗。無奈冷雨瀟瀟、野果如豆棵,滿目荒涼,悵觸幽恨,“彈棋局”補足幽恨內容,感傷興亡不定。瘦影怕燭,足見愁思凝重,無限顧影自傷之意。下片開頭句寫“酒瀉玉碎”,喻指往日芳華風流雲散,所思賞心樂事難以重溫。舊日倩影縱然繪出也不合時宜。末因“無人解聽開元曲”的失望,故唯有獨守孤寒,自持晚節而已。表達了遺老孤臣幽獨悲鬱的情懷。辭麗情哀,隱曲深微。失落、孤寂、傷亡國、思往日,無限複雜情緒,全借失時佳人寫出,耐人尋味。

《賀新郎》賞析6

《賀新郎》又名《賀新涼》,據毛先舒《填詞名解》卷三說,此調原爲蘇軾所創,因詞中有“晚涼新浴”一句,故名爲“賀新涼”。蘆川老人是誰呢?即永泰縣嵩口鎮月洲村南宋詩人張元幹是也。

我們走進月洲村,要經過一座小石橋,此橋名叫蘆川橋。因張元幹字仲宗,號蘆川居士,故此,鄉人爲念其賢德愛國,於1993年張元幹誕辰900週年之際,修建了這座小石橋,並把這座橋命名爲——蘆川橋。

穿過這座小石橋繼續往前行走,進入雞鴨相伴的小村巷,我們來到張氏祠堂前。而在祠堂正坐左邊,是張元乾的故居。相傳,此居爲明朝末年(公元1643年)張氏的後代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的,至今已有369年的歷史。近期,月洲人再次集資修葺,儘可能保持原有的舊材舊木,並留有“水月亭”、“寒光閣”、“雪洞”、“紫竹假山”等遺址。

這座修葺後的張氏故居,取名爲——半月居。

每年冬至,是月洲人祀掃祖墓的日子。這一天,恰逢冬至過後的第一天,我們一行人來到張氏祠堂,看見張氏子孫在祠堂裏喝酒小聚。順便問一下當地朋友,才知道冬至掃墓歸來後,宗親們有喝酒小聚的習慣。

張元幹出生於公元1091年,關於出生時間,記載上基本一致。而他的卒日,卻不盡相同。有說是公元1170年,享年79歲;也有說是公元1161年,享年70歲。因其後被秦檜除名削籍,出外飄遊卒於他鄉,故此實際年歲存在說法不一,也無據可考。

雖然張元幹卒日不祥,但在他生活年間,卻是北宋與南宋交接時期,金兵大舉進範中原!其時張元幹正值青壯年,又是主戰派抗金名相李綱的幕僚,因此協助李綱,力主抗金。正因爲所處的時代背景特殊,故此,張元乾的詩詞,都是體現國破民憂的情感,並對當權者表示極度不滿。這裏,我介紹一下他的名篇《賀新郎?送胡邦衡謫新州》: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崑崙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更南浦,送君去。

“涼生暗柳催殘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斷雲微度。萬里江山知何處?回首對牀夜語。雁不到,書成誰與?目盡青天懷今古,肯兒曹恩怨相爾汝!舉大白,聽金縷。”

詞中的胡邦衡是誰呢?胡邦衡——名胡詮,字邦衡,號澹庵,南宋政治家、文學家,愛國名臣,廬陵“五忠一節”之一。公元1138年,胡詮上書朝庭反對議和,並請斬秦檜等主和派人士示衆,結果觸怒了秦檜,於紹興十二年(公元1142年)發配新州(今廣東新地)編管,監管廣州鹽倉。1148年又移謫吉陽軍。

李綱主政時,胡詮是張元乾結交的主戰派好友之一。故此,當胡銓被貶路經福州時,張元干時已退居在家,激於義憤,填了這首詞爲他送行。這首詞寫於紹興十二年(公元1142年),詞名雖爲“送別”,卻不直接抒寫他對友人的離愁別恨,而是通過國破家亡的歷史背景,抒發他與友人共同抗金的意志。表達他對山河破碎,人民疾苦的無限憤慨以及對友人親切鼓勵和抗戰到底的決心。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此句引用《詩?王風》中的《黍離》篇,寫一東周大夫行經西周舊都鎬京,看到宮室宗廟長滿禾黍,深爲感慨,悼念周室衰微故景,以此引申北宋王朝的滅亡及詩人對神州大地的夢繞情牽。

於是,詩人追問:爲什麼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大廈將傾?人民流離失所?原因是金人入侵所造成的結果!因此他寫道:“底事崑崙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此種悲涼慘局,怎讓人不牽掛民族興亡併爲之而憤慨呢?

“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更南浦,送君去。”於是,詩人憤慨於當朝權者,卻對朋友之情情深義重,悲之無淚,再次上演——南浦送君行!此處引屈原《九歌河伯》“送美人兮南浦”及江淹的《別賦》“送君南浦,傷如之何!”

故此,由上闕來看,詩人因爲朋友送別而聯想到南宋朝庭的昏饋無能,在外力的欺凌下,國家支離破碎,人民流離失所。面對此種境況他們二人雖欲抗爭,卻無能爲力,只能用詩詞表達對家國命運的憂慮和人民生活的悲憫!

“涼生暗柳催殘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斷雲微度。”而此時,正是初秋之夜,疏星淡月,詩人仰望天際,似有斷雲微渡。

“萬里江山知何處?回首對牀夜語。雁不到,書成誰與?”這一去一別萬里,君在何處呢?我只能對牀夜語,又沒有鴻雁傳書,我的心事又能與誰傾訴呢?詩人此時想到的是別離,想到的是之後一個人的日子。當故友離去時,他又會是怎樣的失落呢?

儘管如此,極目楚天,思古念今,我們怎能是那種閒情兒女、無事之輩呢?高高舉起你的酒杯,聽我唱一首《金縷曲》(〈賀新郎〉的別名)吧!這就是“目盡青天懷今古,肯兒曹恩怨相爾汝!舉大白,聽金縷。”

因此,下闕所寫的此情此景,是與友人依依不捨的場面。但儘管如此,詩人依舊鼓勵朋友:爲人要有英雄豪氣,不做恩怨兒女,爲了明天,舉杯同唱《金縷曲》吧!

歷史,成就英雄。張元幹生逢於金兵入侵北宋的烽火刀光歲月,故此,在這家國危難之際,詩人不忘文章報國,不忘體恤人民疾苦,實爲一代愛國詩人。在以秦檜爲首的主降派高壓統治下,南宋王朝的黑暗與昏饋,是有目同睹的。但是,詩人竟然敢爲一個謫貶官人填詞送別,沒有俠肝義膽,那絕對做不到的。

張元乾的另一首詞《賀新郎?寄李伯紀丞相》,是寫給主戰派領導人丞相李綱的,詞雲:

“曳杖危樓去。鬥垂天、滄波萬頃,月流煙渚。掃盡浮雲風不定,未放扁舟夜渡。宿雁落寒蘆深處。悵望關河空弔影,正人間鼻息鳴鼉鼓。誰伴我,醉中舞?

“十年一夢揚州路。倚高寒、愁生故國,氣吞驕虜。要斬樓蘭三尺劍,遺恨琵琶舊語。謾暗澀,銅華塵土。喚取謫仙平章看,過苕溪尚許垂綸否?風浩蕩,欲飛舉。”

這首詞早於上首《賀新郎?送胡邦衡謫新州》,作於紹興八年(1138年)冬,時秦檜、孫近等人籌劃與金議和,準備向金營納貢,遭到李綱等主戰派人士的堅決反對。張元幹得知此事後,義憤填膺,填寫此詞,以表達對李綱主戰思想的支持和崇拜。

上闕寫詩人登高望遠,孤單隻影,悵望大好河山支離破碎,徒然自傷。雖然如此,卻是衆人皆醉我獨醒的境界。下闕運用典故,寫出對南宋朝庭的極度不滿。“十年一夢揚州路”借用了杜牧“十年一覺揚州夢”的詩句,隱喻城破人空的慘劇。而“驕虜”與“樓蘭”則比喻金兵外敵。在大好河山淪落,有志者三尺劍欲斬“驕虜”、“樓蘭”之時,無奈卻是遺恨琵琶……就算如此,詩人還是激勵自己不要消沉,常懷青雲九天之志!

在軍事和政治上,爲配合李綱的抗金斗爭,張元幹廣結抗金志士,爲抗金主戰派大出其力,胡銓就是其中之一。張元幹曾與李綱親自上城禦敵,挫敗金兵的多次進攻,並取得守城的勝利。在文學上,張元幹同時博覽羣書,文學修養極高。他對詩、詞、文等都有着極其精湛的文學修養,並著有《蘆川歸來集》一書。其內容十分豐富,寫景寫物,抒發友情,怒斥奸臣,抗金保國等等。他的著作,處處洋溢着愛國愛民的情懷,深受後人稱讚。

張元幹平生尤擅填詞,其中二首《賀新郎》最爲著名,被稱爲壓卷之作。他的詞風隨着時代的風雲改變,早年,風格清麗、婉約;南渡之後,風格豪放、悲壯,氣節凜然。張元幹生活於兩宋之間,是位承前啓後的大詞家,他繼承了蘇軾的豪放詞風,又結合自己的創作實踐,使作品更加緊密地與社會相結合,反映出時代、社會的重大主題,成就對國事發表見解和感觸的新藝術手法。

張元乾的詞作,無疑開拓了詞的新境界,賦予詞以新的時代生命,開啓了南宋詞人的創作新路,其詞的題材和風格,對後來辛派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不愧爲宋代著名的愛國詞人。周必大在《跋張仲宗送胡邦衡詞》中說道:“長樂張元幹,字仲宗,在政和、宣和間,已有能樂府聲。今傳於世,名《蘆川集》,凡百六十篇,而以《賀新郎》二篇爲首。”而《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蘆川詞提要》中說:“其詞慷慨悲涼,數百年後,尚想其抑塞磊落之氣。”

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春,由於主戰派李綱被排擠,張元幹也辭官回到閩地。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因反對秦檜向金營納貢,又作《賀新郎?寄李伯紀丞相》,支持李綱。紹興十二年(公元1142年)張元幹再次填寫《賀新郎?送胡邦衡謫新州》贈與謫貶官員胡詮。而後,秦檜聞知此事,便以“莫須有”之名追赴大理寺,將其治罪併除名削籍。張元幹無處可去,孤身漫遊於江浙等地,後客死他鄉,現有存詞180餘首。

走進半月居,看到那舊時古木,土灰老房,千年的往事如歷心頭。不能不讓我們對這位偉大的南宋詩人心懷崇敬。

雖然,近千年的往事已經過去,但今天,當我們踏上月洲村這塊風水寶地時,昔人已乘黃鶴歸去了,只有在歷史的陳積層裏,留下他們曾經走過的足跡。我們當然知道,在我們剛剛走過的月洲村裏,在張元乾的故居里,在他童年、少年、中年、老年曾經走過的土地裏,今天,一樣摻雜着我們探訪的足跡……

歷史是公正的,她會給好人留下永恆的碑石,也會給壞人留下永遠的恥辱。這讓我們記得,在永泰的嵩口古鎮,有一個月洲村,在這裏,曾經有過一儒一道的故事。道呢,是人稱爲閭山派道教神人的張聖君;而儒呢?則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愛國詩人張元幹。

雖然歷史一去千年,但故人並不走遠。他爲我們留下《蘆川歸來集》,留下一腔愛國熱血,留下“底事崑崙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的無奈和痛苦;也留下“悵望關河空弔影,正人間鼻息鳴鼉鼓”的理智和心聲……

《賀新郎》賞析7

深院榴花吐。畫簾開、綀衣紈扇,午風清暑。兒女紛紛誇結束,新樣釵符艾虎。早已有遊人觀渡。老大逢場慵作戲,任陌頭、年少爭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靈均標緻高如許。憶生平、既紉蘭佩,更懷椒醑。誰信騷魂千載後,波底垂涎角黍,又說是、蛟饞龍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當年、醉死差無苦。聊一笑、吊千古。

賞析

本詞爲端午節弔古之作,詠端午節的風俗人情,提起端午節自然聯想到屈原。詞人託屈原之事,抒自己的怨憤之情。上片寫端午節時當地的`事物風光,少年們身穿盛裝,爭渡看龍舟,而詞人卻因年紀大,疏懶於此,這是情懷的不同。開頭寫石榴花開,點明季節。接下寫自己的輕閒自在,實質卻有閒愁最苦的意味,要從反面見意。任陌頭幾句描繪年輕人爭渡的場面,動態感很強。下片讚頌屈原的品格,對端午節民衆投糉的民俗予以批評,認爲是對屈原的愚弄,有舉世皆濁我獨醒之慨。思致超妙而文筆詼諧,已開元曲先聲。把似兩句憂憤尤深,設想屈原今日覺醒,真不知作何感想。與其清醒而苦惱,還不如醉死差無苦。作者是個熱血男兒,但在當時文恬武嬉,統治者苟且偷安而不思振作的世風中,只能長歌當哭而已。黃蓼園深深理解詞人的意思,他說:非爲靈均雪恥,實爲無識者下一針砭。思理超超,意在筆墨之外(《蓼園詞選》)。此乃深中肯綮之言,可謂先獲我心。

《賀新郎》賞析8

賀新郎

遊西湖有感

文及翁

一勺西湖水。渡江來,百年歌舞,百年酣醉。回首洛陽花石盡,煙渺黍離之地。更不復、新亭墮淚。簇樂紅妝搖畫舫,問中流、擊楫何人是?千古恨,幾時洗?餘生自負澄清志。更有誰、磻溪未遇,傅巖未起。國事如今誰倚仗,衣帶一江而已!便都道、江神堪恃。借問孤山林處士,但掉頭、笑指梅花蕊。天下事,可知矣!

這首《賀新郎》,以文爲詞,譏嘲時政,抒發了作者對國事的殷憂。詞的風格酣暢恣肆,顯示了議論風生、壯懷激烈的豪放特色。在表現手法上,爲了振聾發聵,多用正論警俗的寫法。

上片劈頭三句,即作當頭棒喝,揭露了宋室南渡後統治階級在西子湖上歌舞昇平、醉生夢死的生活。據《古杭雜記》載,文及翁是蜀人,及第後與同年在西湖遊集,別人問他:“西蜀有此景否?”這就引起他無窮感觸,賦此詞作答。西湖面積並不小,作者爲什麼說只是“一勺”呢?或以爲這是作者登高俯瞰時的一種視覺,其實不然。西湖代指臨安,臨安又隱寓東南半壁。南宋統治者耽樂於狹小的河山範圍之內,全然將恢復中原、統一全國的大業置之度外,作者有憤於此,故云“一勺”,亦猶昔人諷刺蝸角觸蠻,井底之蛙,眼界狹窄,心志低下,明眼人不難看出選擇這兩個字中所寓託的譏諷憤激之意,接以“渡江來”兩句,作者的用心更覺顯豁。“回首”兩句,由眼前所見遙想早已淪亡的中原故土。“洛陽”,借指北宋故都汴京,亦藉以泛指中原。當年宋徽宗曾派人到南方大肆蒐括民間花石,在汴京造艮(g︷n)嶽,這是北宋滅亡的原因之一。北宋已矣,花石盡矣,如今只剩下了渺渺荒煙,離離禾黍。歷史的教訓是如此慘痛,然而如今“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薰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題臨安邸》),連在新亭哀嘆河山變色而一灑憂國憂時之淚的人也找不到了。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記載說:“過江諸人(指晉室南遷後的統治階級上層人物),每至美日,輒相邀新亭(三國吳時所建,在今南京市南),藉卉(坐在草地上)飲宴。周侯(周?)中坐而嘆曰:‘風景不殊,舉目有河山之異。’皆相視流淚。惟王丞相(王導)愀然變色曰:‘當共戮力王室,克復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這裏就是用的這個事典。“更不復、新亭墮淚”,語極沉鬱。東晉士人南渡後,周?等人尚因西晉滅亡,山河破碎而流淚,現在就是這樣的人也沒有,他們只知一味“簇樂紅妝搖畫舫”,攜帶着豔妝的歌妓,盪漾着華麗的遊船,縱情聲色於水光山色之中,還有誰人能像晉代的祖逖一樣,擊楫中流,誓圖恢復呢?“千古恨,幾時洗?”故意用詰問語氣出之,其實則是斷言當權者如此耽於佚樂,堪稱千古恨事的靖康國恥便永無洗雪之日了。悲憤之情,躍然紙上,幾於目眥盡裂。

換頭三句轉寫自己和其他人才不被重用的憤懣之情,既與上片歌舞酣醉,不管興亡、毫無心肝的官僚士大夫作鮮明的對比,又同上片“問中流、擊楫何人是”一句相呼應。“餘生”句用《後漢書·範滂傳》事:“滂登車攬轡,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作者在這裏自比範滂。“更有誰”兩句,用姜子牙、傅說兩人的事典。相傳姜子牙隱居磻(pán)溪(今陝西寶雞東南)垂釣,周文王發現他是人材,便用爲輔佐之臣,後終於佐武王消滅了商朝。相傳傅說在傅巖(今山西平陸)築牆,殷高宗用爲大臣,天下大治。姜、傅兩人,在這裏代表當代“未遇”、“未起”的人材。三句意爲當今人材多的是,問題在於統治者沒有發現、沒有起用而已。國勢危殆,人材不用,統治階層憑藉什麼來抵禦強大的元蒙軍隊呢?“國事”兩句,自問又復自答:只是倚仗“衣帶一江”罷了。朝廷不依靠人材,徒然憑藉長江天險,甚至還可笑地說是“江神堪恃”!這裏再一次對當權者進行了無情的冷嘲熱諷。朝廷重臣顢頇昏聵,像北宋初期“梅妻鶴子”、隱居孤山的林逋那樣自命清高的士大夫們又如何呢?“但掉頭、笑指梅花蕊!”問他們救亡之事,他們卻顧左右而笑道:“你看,梅花已經含苞待放了!”作者對這些人深表不滿之意,與有澄清天下之志,有姜、傅之才具的愛國志士又是一個對比。通過上述一系列的揭露、對比,最後逼出“天下事,可知矣”六字收束全篇,在極端悲憤之中,又發出了無可奈何的浩嘆,讀之令人扼腕,使人髮指。

作者在詞中表達了對國事的深刻的危機感,揭示了南宋小朝廷岌岌可危的現狀,批判、諷刺了酣歌醉舞的南宋執政者和逃避現實的士大夫。這些揭露和鞭笞,是通過近乎議論散文的筆法,一系列的設問、發問,以及縱、橫兩個方面的反覆對比,一層遞進一層、一環扣住一環地表現出來的。明末張岱《西湖夢尋》康熙刻本王雨謙批語說:“宋室君臣不以精神注燕汴,而注之一湖。”南宋小朝廷的最終覆亡,其主要原因蓋在於此。而詞人處在宋亡之前,即已逆料到這一歷史悲劇的不可避免,可見他在政治上還是很有預見的。

《賀新郎》賞析9

賀新郎

用前韻贈金華杜叔高

辛棄疾

細把君詩說。恍餘音,鈞天浩蕩,洞庭膠葛。千丈陰崖塵不到,唯有層冰積雪。乍一見,寒生毛髮。自昔佳人多薄命,對古來,一片傷心月。金屋冷,夜調瑟。去天尺五君家別。看乘空,魚龍慘淡,風雲開合。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銷殘戰骨。嘆夷甫諸人清絕。夜半狂歌悲風起,聽錚錚,陣馬檐間鐵。南共北,正分裂。

淳熙十五年(1188),陳亮拜訪辛棄疾,兩人同遊鵝湖,相聚十天。其間,兩人互相唱和,各寫了三首詞,其內容都離不開抗金這件事。本詞題目說“用前韻”,指的是他寫給陳亮的《賀新郎》(“把酒長亭說”)的韻。杜叔高,名斿(yóu遊),與辛棄疾、陳亮都是志同道合的朋友。

上片讚揚杜叔高的詩,同情他在詩中流露的鬱郁不得志的心情。“細把君詩說”開門見山,說明以下對“杜詩”展開評論。“恍餘音”三句,稱讚杜叔高的詩象神奇美妙的音樂,在寥闊的天空和原野迴旋。“鈞天”,指鈞天廣樂,古代傳說中天上的音樂;“膠葛”,廣闊的樣子。“千丈陰崖塵不到,唯有層冰積雪。乍一見,寒生毛髮。”這幾句則是形容“杜詩”的風格嚴峻、清冷。詞人對杜叔高的詩的評價很高,難免有些“過譽”,但他欣賞杜的才華,與他的友情真摯,由他的詩想到他命運乖蹇,懷才不遇,卻是很自然的事。“自昔佳人多薄命”以下五句,用漢武帝金屋藏嬌,後來阿嬌失寵,黜居長門宮的典故,以陳阿嬌受冷落,來比喻杜叔高不得志。應該說,杜叔高的文才與聲望,即使在當時,也不能和辛稼軒、陳同父相提並論,但他們恢復中原、統一祖國的理想是一致的,因此他們就有共同的語言,這一點,在下片表現得更爲明朗。

過片之後,由對杜叔高的鼓勵着筆,漸漸轉入對國事的感慨,使這首酬答友人的詞主題深化,意境擴大,成了感情激越、音調高昂的愛國主義篇章。

“去天尺五君家別”一句,頌揚杜叔高出身名門望族、家世顯赫,與他人不同。“去天尺五”,見《三秦記》:“城南韋杜,去天尺五。”指的是唐代長安城南韋氏和杜氏都是世代相傳的貴族,兩家都離皇帝很近。“看乘空,魚龍慘淡,風雲開合”三句,進一步對杜叔高的鼓勵。“乘空”,升上天空;“魚龍”,古代有魚化龍,龍飛昇的傳說;“慘淡”,言辛苦經營,杜甫《送從弟赴河西判官》詩有“慘淡苦士志”的句子;“風雲開合”即風雲變化。這裏說,杜叔高只要經過艱苦努力,政治上一定會有好機遇,是會飛黃騰達的。不妨設想,本詞的思路就此發展下去,通篇全是朋友間酬答勉勵、抒寫友情,也不失爲好詞。但本詞的思想藝術價值遠不止此。

辛棄疾對祖國的山河破碎耿耿於懷,在給他志同道合的朋友寫贈詞時,又很自然地想起了令他痛心疾首的國家大事。“起望衣冠神州路”兩句筆鋒陡轉,他想起了淪陷多年的中原,似乎看到烈烈白日照射着爲國捐軀的戰士們逐漸銷蝕腐朽的白骨。“衣冠”,這裏借代文明。“嘆夷甫諸人清絕”是對南宋統治集團中那些崇尚清談、脫離實際的人的諷刺。“夷甫”,西晉宰相王衍,字夷甫,匈奴起兵侵犯西晉時,由於他清談誤國,喪失了很多國土。“清絕”,清高極了。本句用“嘆”字領起,是惋嘆之意,明寫“夷甫”,實指南宋統治集團中那些空談誤國的人。

“夜半狂歌悲風起”,是心境描寫,也是感情的抒發。詞人感傷國事,無法自抑,乃至半夜裏唱起歌來,即所謂“長歌當哭”,“狂”字說明詞人憤怒已極,近乎瘋狂,“悲”字是說,由於心情懊喪,聽着風聲也在悲鳴。“聽錚錚,陣馬檐間鐵。”煩惱時,聽到屋檐下懸掛的鐵馬撞擊聲,更添淒涼。“南共北,正分裂。”結尾兩句,直接點明他的心事,他氣惱、煩躁、憤怒的原因,就是國土的分裂。結語令人想見詞人寫作此詞時怒發上指的氣概。

當代學者夏承燾說辛詞《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肝腸似火,色貌如花”;藉以評價本詞,也未嘗不可。這說明辛棄疾愛國詞共具的一種豪放風格。

《賀新郎》賞析10

《賀新郎·兵後寓吳》

宋代:蔣捷

深閣簾垂繡。記家人、軟語燈邊,笑渦紅透。萬疊城頭哀怨角,吹落霜花滿袖。影廝伴、東奔西走。望斷鄉關知何處,羨寒鴉、到著黃昏後。一點點,歸楊柳。

相看只有山如舊。嘆浮雲、本是無心,也成蒼狗。明日枯荷包冷飯,又過前頭小阜。趁未發、且嘗村酒。醉探枵囊毛錐在,問鄰翁。要寫牛經否。翁不應,但搖手。

《賀新郎·兵後寓吳》譯文

深深的閨閣繡簾垂地。還記得家人在燈燭邊的綿綿話語,會心之處,嫣然一笑,酒渦迷人。萬疊的山間城頭傳來哀怨的號角聲,風把霜花吹到了我的袖口。只有影子與我爲伴,我東西來回奔走。望着遠處,我不知家鄉在什麼地方,羨慕寒鴉可以在黃昏之後,回到楊柳樹上它們的巢穴。

只有山還是和原來一樣,嘆息亡國之後時事的變化如此之大。明天將帶上枯乾的荷葉包着的冷飯,越過前面那座小山,設法謀生,以便餬口。趁還沒有出發,我再喝一口酒。幸喜那唯一的謀生工具毛筆還在,詢問鄰近的老翁需不需要抄寫《牛經》,老翁只是搖手而已。

《賀新郎·兵後寓吳》註釋

賀新郎:詞牌名。雙調一百十六字。上下闋各十句。六仄韻。

兵後寓吳:指元軍攻陷臨安(1276)後,作者離開家鄉,流寓在蘇州一帶。

簾垂繡:即繡簾垂。

渦:酒渦。

萬疊:指樂曲反覆不停地吹奏。

影廝伴:只有影兒相伴。

浮雲蒼狗:比喻世事變幻無常。

小阜:小土山。

枵(xiāo)囊:空口袋(指沒有錢)。

毛錐:毛筆。

牛經:關於牛的知識的書。《三國志》注引《相印書》,說漢朝有《牛經》。

賀新郎·兵後寓吳》賞析

“深閣簾垂繡。記家人、軟語燈邊,笑渦紅透。”閨閣深院,垂地繡簾,柔和燈光,輕言細語。會心之處,嫣然一笑,酒渦迷人。詞人首先營造了記憶中溫馨的氛圍。但和眼前的自然之物相對照,在漂泊中自己多麼希望回到故鄉和家人團聚,可是“望斷鄉關知何處,羨寒鴉、到着黃昏後。一點點,歸楊柳”,黃昏之後的“寒鴉”尚可歸巢楊柳,令人羨慕不已。詞中抒發的背井離鄉的愁苦情懷,是戰亂時代這一特定歷史環境中的產物,而非一般詞人平時的呻吟。“萬疊城頭哀怨角”,城頭上反覆吹奏的號角聲充滿哀怨,這“哀怨”是一種主觀感情的外射,和對國破家亡的傷慟。

“相看只好山如舊”流露出江山易主的悲痛心情。“嘆浮雲”比喻世事的變幻無常。漂泊孤悽之感是和亡國之痛融合在一起的,使之更加深沉,也更加悲苦。這是一個秋風肅殺,百花凋殘的季節,這是一處景物蒼茫的黃昏時刻。

“明日枯荷包冷飯,又過前頭小阜”,明天將帶上枯乾的荷葉包着的冷飯,越過前面那座小山,設法謀生,以便餬口。“趁未發、且嘗村酒”從困境中顯現出達觀的態度。村酒飲罷,囊中依舊羞澀。“醉探枵囊毛錐在,問鄰翁、要寫《牛經》否。翁不應,但搖手。”微醉中探手枵囊,幸喜那唯一的謀生工具毛錐還在。他詢問鄰近的老翁:“需要抄寫《牛經》麼?”老翁只是搖手。詞人東奔西走的目的和結果,在這幾句話中描寫的惟妙惟肖。

這是一首描寫流浪生活的悲歌。在戰亂的年代,詞人過着流浪的生活。即使物質上再困窘,也不能使他屈服仕元。同時在詞人通過老翁對《牛經》的冷淡態度的描寫,透露出當時農村中凋零殘敗的景象,和農民生產情緒不高的事實。

《賀新郎·兵後寓吳》創作背景

《賀新郎·兵後寓吳》作於恭帝德祐二年(1276)三月元軍佔領臨安後,帝昺祥興二年(1279)二月南宋最終滅亡前這三年間的某個秋天,蔣捷不肯降附元人,爲了逃脫網羅與迫害,拋下妻兒老小,獨自奔走他鄉。作這首詞的時候蔣捷正在平江府一帶流浪。

《賀新郎·兵後寓吳》作者介紹

蔣捷(約1245~1305後),字勝欲,號竹山,南宋詞人, 宋末元初陽羨(今江蘇宜興)人。先世爲宜興大族,南宋鹹淳十年(1274)進士。南宋覆滅,深懷亡國之痛,隱居不仕,人稱“竹山先生”、“櫻桃進士”,其氣節爲時人所重。長於詞,與周密、王沂孫、張炎並稱“宋末四大家”。其詞多抒發故國之思、山河之慟 、風格多樣,而以悲涼清俊、蕭寥疏爽爲主。尤以造語奇巧之作,在宋季詞壇上獨標一格,有《竹山詞》1卷,收入毛晉《宋六十名家詞》本、《彊村叢書》本,又《竹山詞》2卷,收入涉園景宋元明詞續刊本。

《賀新郎》賞析11

喬木生雲氣。訪中興、英雄陳跡,暗追前事。戰艦東風慳借便,夢斷神州故里。旋小築、吳宮閒地。華表月明歸夜鶴,嘆當時花竹今如此!枝上露,濺清淚。遨頭小簇行春隊,步蒼苔、尋幽別墅,問梅開未?重唱梅邊新度曲,催發寒梢凍蕊。此心與、東君同意。後不如今今非昔,兩無言、相對滄浪水。懷此恨,寄殘醉。

古詩簡介

《賀新郎·陪履齋先生滄浪看梅》,南宋詞,作者吳文英。這首詞寫作者陪吳潛滄浪亭觀梅,抒發了詞人緬懷英雄、感時憂國的情懷。此詞爲借古抒情之作。詞的上闋寫滄浪亭憑弔韓世忠,藉此抒發憂國之情。下闋由看梅引發今不如昔的感慨。全詞充滿詞人的亡國之恨,但又無可奈何,只得借酒澆愁。

譯文

高大的樹木上翻滾吞吐着雲氣,我們爲了瞻仰大宋中興英雄韓世中的業績,追思前朝的舊事,而共同來到這裏。當年的東風是多麼的吝惜,甚至不肯讓將軍的戰艦借一點兒力,給戰船乘風破敵的便利。致使抗金,恢復神州河山大業功虧一簀,致使將軍收復中原的大志,如同夢境般虛幻迷離。韓將軍只好含恨返回故里,在吳宮舊址築起一座休閒的小築。如果他能化成仙鶴落在這個華表上,一定會深深嘆息從前繁茂的花竹,如今卻如此蕭條冷寂。枝頭花梢上灑落清露點點,彷彿是淌下無數清冷的淚滴。

吳太守領着遊春的隊伍沿着長滿清苔的小徑石梯,去尋找將軍舊日的別墅遺蹟,看一看那裏的梅花開了沒有?在梅花邊我們重唱新度的詞曲,要用歌聲把沉睡的梅蕊喚直起,再把美麗的春光帶回大地。我此時的心情,與春風和使君相同無異。如今的情景不如往昔,以後的歲月恐怕連今天也比不上了。對着滄浪亭下的流水,我們倆默默無語,只能滿懷悲恨和憂悒,把酒杯頻頻舉起。

註釋

①履齋先生:吳潛,字毅夫,號履齋,淳中,觀文殿大學士,封慶國公。滄浪:滄浪亭,在蘇州府學東,初爲吳越錢元池館,後廢爲寺,寺後又廢。

②橋木:指梅樹。

③中興英雄:指韓興忠。

④“戰艦東風”句:指韓世忠黃天蕩之捷,兀朮掘新河逃走。

⑤神州故里:指北宋淪陷領土。

⑥遨頭:俗稱太守爲遨頭。

⑦東君:春神爲東君,此指履齋。

⑧後不如今今非昔:王羲之《蘭亭集序》“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

賞析/鑑賞

滄浪亭是蘇州名勝,曾爲韓世忠的別墅。此篇主題由此而發,借滄浪亭看梅懷念撫金名將韓世忠並因而感及時事。可見,此詞是以愛國主義爲主題的作品之一,而這種作品在夢窗詞中實不多見。

上闋前一半追憶韓世忠大敗金兀朮的英雄壯舉。後一半寫詞人與吳潛來遊韓世忠所置的滄浪亭別墅,恍如隔世。“喬木生雲氣。訪中興、英雄陳跡,暗追前事。”詞從韓世忠滄浪亭別墅寫起,“喬木生雲氣”,不僅寫故家舊宅鬱鬱蔥蔥的氣象,並暗示南渡的英雄人物離開此地已經很久,樹木早已長得雲氣蒼然了。“戰艦東風慳借便”,是借用周瑜曾乘東風之便,大破曹操軍於赤壁的典故。這裏作反用,意思是天不助人。慳,是吝惜的意思。這句連同以下“夢斷神州故里。旋小築,吳宮閒地。”兩句,用深沉悲壯的語言,爲當日黃天蕩一戰未能生擒活捉金兀朮,使得英雄的陝北故鄉仍然淪於敵手而倍感惋惜,特別是爲韓世忠後來因避權奸迫害休官退居而寄慨。“華表月明歸夜鶴”用的是丁令威化鶴重歸遼東的典故。這句連同以下“嘆當時花竹今如此!枝上露,濺清淚。”三句從當時的韓世忠轉入到此時看花遊春的吳夢窗,“嘆當時花竹今如此”,神韻悽絕,“風景不殊,正自有河山之異”,和新亭揮淚含有同樣說不盡的感慨,由人事說到花竹,又由花竹而感染到人事,然後用“枝上露”點明梅花,“濺清淚”雙綰花和人。寫得渾成自然,毫無刻意經營造作的痕跡。

接着下闋,緊接着從滄浪別墅賞梅寫起。“遨頭小簇行春隊。步蒼苔,尋幽別塢,問梅開未?重唱梅邊新度曲,催發寒梢凍蕊。”宋代知州出遊,被稱爲“遨頭”,點明此來是陪吳潛尋幽探春。問梅開否,催花唱曲,不僅是點題應有之筆,而且這裏是用意雙關,把催花開放,隱喻對當政者寄予發憤圖強的殷切希望。“梅邊新度曲,催發寒梢凍蕊”寫得情趣與境界活靈活現,爲下句“此心與、東君同意”作了鋪墊,突出了詞人梅花一樣高潔的情操。東君是春神,此處借指東道主人吳潛,“此心與東君同意”,表明賓主的思想基本一致。是時邊事日亟,將無韓、嶽,國脈微弱,今非昔比。履齋一意主和雖屢上奏疏但不蒙採納,卒致敗亡,這就是所謂的“後不如今今非昔,兩無言相對滄浪水。懷此恨,寄殘醉”。抒發今不如昔的憤慨,對南宋小朝廷進行婉諷。夢窗寫此詞之時已非南宋前期,因此,詞意雖然表達了作者對國勢的關切,但後不如今、寄恨殘醉的調子是低沉的,缺乏鼓舞人心的昂揚鬥志,根本不同於辛棄疾詞的大聲鞺鞳。這首詞通篇結構嚴密,正如陳詢所言:“前闕滄浪起,看梅結;後闕看梅起,滄浪結,章法一絲不走”。全首空氣清新,用典獨到,跟他其它的大部分詞作截然不同,這也充分顯示了詞人的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