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孤獨》讀後感

四十幾度的高溫天氣,手捧一本復旦名師、哲學博士陳果的《好的孤獨》靜靜地閱讀,燥熱的空氣似乎一下子變得清涼了許多。

《好的孤獨》讀後感

這本著作以哲學的方式闡釋了生命中必將遭遇的謊言、不安全感、孤獨感和生老病死的常態,從哲學角度分析了道德與人性、感恩心、懺悔心、好奇心等等,同時也爲處於困境中的人們提供了一些解決的辦法,如換一種看法,尋找“精神家族”——友情和愛情,用大愛做小事等等。

人作爲一種社會性的生物,往往會害怕孤獨,追求羣居的生活。然而,我們卻忘了從脫離母體的那一刻起,我們就註定是孤獨的。也許上帝也正是因爲孤獨,才造出了人類與他爲伴。

其實,孤獨在本質上與它的兩位近親——孤單和寂寞是不同的。孤單更多的是一種物理性的存在方式,只是指單獨的個體,它不指向人的內心世界,比如離羣的孤雁就是孤單的。寂寞和孤獨更多地指向面對孤單時,人的不同的情感體驗和精神狀況。陳果把寂寞和孤獨形象地比作一對“同父異母的兄弟,都是孤單的嫡傳”,只不過寂寞是面黃肌瘦、寒氣逼人的,輕賤而殘缺;而孤獨卻是體態豐盈、充滿溫情的,高貴而完滿。不同的母親遺傳給了它們不同的品性:“寂寞是空虛與孤單的孩子,而孤獨則脫胎于思想與孤單的結合。”所以,感情上匱乏的寂寞是平庸的,是讓人無法忍受的;而思想充實的孤獨卻是高貴的,是可以忍受,甚至讓人享受的。

當代哲學家周國平曾經說過:“只有內心世界豐富的人,對精神與靈魂有着執着追求的人,對人間充滿摯愛的人,纔可能體驗真正的孤獨。”英國生物學家赫胥黎也曾經說過:“越偉大、越有獨創精神的人越喜歡孤獨。”

是啊!也許每一個深刻的靈魂、每一種高貴的思想都蘊藏着孤獨!屈原是孤獨的,他吟哦着“衆人皆醉我獨醒,舉世皆濁我獨清”,義無反顧地自沉了汨羅;孔子是孤獨的,雖明知天下無道,卻仍然“知其不可而爲之”;布魯諾是孤獨的,他用生命捍衛着被視爲異端的日心說,被綁在火刑柱上時,他仍然高呼着 “火,不能征服我,未來的世界會了解我,會知道我的價值”;魯迅是孤獨的,當整個鐵屋子裏的人們都在熟睡的時候,他卻大聲吶喊着,試圖驚醒幾個人,以共同破壞這將要把人悶死的鐵屋子……

我想,所有與精神世界有關的作品也都應該是孤獨的產兒,文學、音樂、書畫、舞蹈、宗教、哲學……都是孤獨孕育出來的。因爲人在喧囂和浮躁的狀態中是無法產生靈感的,只有在孤獨的時候,我們才能與自己的心靈交流,與靈魂溝通,在靜靜的冥想中與思維碰撞,與靈感相遇。迪士尼是孤獨的,每天都在一個充滿汽油味的車庫裏工作到深夜,但那隻爬到畫板上跳躍的老鼠,讓他的靈感在孤獨中閃現出一道耀眼的光芒;俞伯牙是孤獨的,這世上只有鍾子期聽懂了他的琴聲,於是《高山流水》奏出了千古不絕的音符;海子是孤獨的,家徒四壁,幾乎沒有任何物質財富,可空蕩冷寂的房間裏卻充滿了“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溫情和“以夢爲馬”的想象……

當然,孤獨絕不是故意的.離羣索居,也不是膚淺的造作裝酷,它不是一種姿態,而是一種心境,一種自我心靈的詩意的棲居。所以,不用刻意去找一個偏僻的處所,也不必以頹廢或高冷的形象來表示自己的與衆不同。

作爲普羅大衆的我們也許並不能在孤獨中創造偉大或不朽,但我們要懂得孤獨並不可恥,也不可怕,它是一種更高貴更優美的狀態。所以,有時候,我們需要遠離現實的紛繁複雜,給自己留一點獨處的時間,卸下面具,靜下心來,與最本真的自我來一場親密的對話,認真思考,深刻審視,好好規劃。

阿桑在《葉子》裏深情地演唱:“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羣人的孤單。”是的,很多時候,狂歡的確是一羣人爲了逃避孤單而營造了熱鬧的虛空,而孤單,不,孤獨的確是一個人的狂歡。讓我們一起守住孤獨,享受一個人的狂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