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冊生物必備知識點總結(通用11篇)

如何學習八年級上冊的生物是很多學生都想知道的,其實總結課本知識也是學習生物的一種途徑,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八年級上冊生物必備知識點總結,希望對大家有用!

八年級上冊生物必備知識點總結(通用11篇)

八年級上冊生物知識點總結 篇1

一、運動的意義

一方面尋找和攝取食物,遷移到適宜自身生活的棲息場所,另一方面有效地躲避天敵的危害。

二、動物運動的方式

1、動物在水中的'運動方式:水中生活的動物種類多、數量大,運動方式多種多樣,如水母的漂浮運動和倒退運動;草履蟲、海龜的划水運動;蛙的游泳等。

2、動物在陸地的運動方式:主要依靠附肢的活動,使身體在地面上爬行、行走、奔跑和跳躍等。

3、爬行:這種運動方式是依靠肌肉的收縮或者附肢的運動把貼近地面的身體推向前進。

3、行走:這種運動方式的動物四肢比較發達,可以將身體支撐起來,並通過四肢的交替前伸和後。蹬使整個身體向前運動。如貓、狗、大象、馬。

4、奔跑:是指當行走速度加快時,在某一瞬間四肢都會離開地面,身體騰空。如生活在草原上的。羚羊、斑馬等大多數哺乳動物,還有一些鳥類如駝鳥。(區分行走和奔跑的關鍵在於四肢是否同時離開地面,身體騰空。)

5、跳躍:這種運動方式的動物具有發達的後肢或後足,依靠彈跳使身體騰空運動。如蝗蟲、青蛙、袋鼠、山雀等。袋鼠前肢短小,後肢特別發達,常常以前肢舉起,後肢着地,以跳代跑。袋鼠在跳躍過程中用尾巴保持平衡,當它們緩慢走動時,尾巴則可作爲第五條腿。

6、蠕動:一些無脊椎動物沒有附肢靠蠕動進行運動,這種運動方式比較緩慢。如蚯蚓。

7、攀援:指生活在樹林中,營樹棲生活的一些哺乳動物。如猴子、猩猩等。

八年級上冊生物知識點總結 篇2

動物運動的形成

一、骨骼

1、概念:人體全身的骨由骨連結構成骨骼。

中軸骨:位於骨骼中央部位,包括顱骨、椎骨、肋骨和胸骨。

2、分類附肢骨:位於骨骼外圍部分,包括肢骨和帶骨兩部分。肢骨構成上肢骨和下肢骨;帶骨連接四肢和軀幹。

二、骨骼肌

1、組成:由肌腱和肌腹兩部分組成。(肌腱:骨骼肌兩端較細呈乳白色的部分肌腹:中間較粗的部分)

2、分類:頭頸肌、軀幹肌和四肢肌。

3、功能:參與運動,維持人體形態、保護內臟器官、參與呼吸和排便、表達情感、維持體溫等。三、軀體運動的形成

1、形成:運動由骨、關節和骨骼肌三部分共同完成,以骨爲槓桿、關節爲支點、骨骼肌收縮爲動力形成運動。

2、調控:骨骼肌的收縮受到神經系統的調節和控制。3、肌肉在運動中的協作

(1)任何一個運動都是由多塊骨骼肌協調完成的。例如:

屈肘:肱二頭肌收縮,肱三頭肌舒張,肘部屈伸由兩組肌肉羣共同完成伸肘:肱二頭肌舒張,肱三頭肌收縮,(雙手自然下垂同時處於舒張狀態,雙手有重物同時處於收縮狀態)

區分動物的先天性行爲和學習行爲:

一、先天性行爲

1)概念:是動物生來就有的.,不依賴於個體生活的經驗,通過遺傳、自然選擇進化而來的行爲,又叫本能行爲。

2)特點:1、所有動物都具有先天性行爲,

2、是動物出生後每一次遇到的某一特定刺激能做出的反應。

3)舉例:蜜蜂採蜜,失去幼仔的母雞撫育小貓,哺乳動物幼崽吸吮乳汁等。

二、動物的後天學習行爲:

1)概念:動物在後天生活過程中,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過環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行爲,稱後天學習行爲。如鸚鵡學舌,小狗算數,猴做花樣表演。

2)意義:使動物對環境的改變作出有利於生存的反應。

3)特點:

1大多數動物都具有學習行爲,不同動物的學習行爲有較大的差異。

2最簡單的學習行爲是一種習慣化,當同一刺激重複發生和連續多次作用於一隻動物時。

八年級上冊生物知識點總結 篇3

一、動物行爲的分類

1、根據行爲的發生分爲:先天性的本能行爲和後天性的學習行爲。

2、根據行爲的功能分爲:取食行爲、領域行爲、攻擊行爲、防禦行爲、繁殖行爲、節律行爲和社羣行爲。

二、動物行爲的主要類型

1、取食行爲:動物不斷從外界獲取食物而生存的行爲。

特點:動物的食性不同,捕捉食物的方式也我種多樣。

2、領域行爲:動物爲保衛自己的領域而發生的行爲。

特點:

1領域的大小各不相同。

2領域沒有明確的界限,但領域佔有者卻熟知它的邊界。

3動物常用姿態、氣味、鳴叫等方式來警告周圍的動物,保衛自己的領域。

3、攻擊行爲:同種動物個體之間常常由於爭奪食物、配偶、領域等發生相互攻擊或爭鬥。

特點:雙方的身體很少受到致命傷害。

4、防禦行爲:不同種類動物之間爲保護自己、防避敵害的行爲。

特點:

1警戒色:有些生物往往具有鮮豔的色彩和毒刺或者難聞的'氣味。

2擬態:尺蠖靜止不動時,形狀像樹枝。

3保護色:比目魚、變色龍等動物身體顏色能隨環境顏色的變化而改變。○

5、繁殖行爲:與動物繁殖有關的行爲。

6、節律行爲:動物有許多週期性的、有節律的行爲。

舉例:生活在海灘上的動物的潮汐節律行爲;蝶、蛾類的日節律行爲;人類和靈長類動物

雌性個體的月節律行爲;動物的換毛、遷徙等年節律行爲。生物鐘:是動物體內以生物化學反應爲基礎的複雜機制。

7、社羣行爲:羣居生活的動物,各成員間分工合作,共同維持羣體生活所表現出的一系列行爲。

八年級上冊生物知識點總結 篇4

1、土壤微生物的類羣

土壤中的微生物種類繁多,數量極大,一克肥沃土壤中通常含有幾億到幾十億個微生物,貧瘠土壤每克也含有幾百萬至幾千萬個微生物,一般說來,土壤越肥沃,微生物種類和數量越多。另外,土壤表層或耕作層中及植物根附近微生物數量也較多。土壤中的漸生物主要有細菌、真菌、放線菌、藻類和原生動物。土壤中的微生物以細菌數量最多,細菌佔土壤微生物總量的70%~90%,而且種類多,它們多數是異養菌,少數是自養菌。放線菌的數量僅次於細菌,多存在於偏鹼性的土壤中,主要是鏈黴菌屬、諾卡菌屬和小單孢菌屬等。放線菌雖然數量比細菌少,但由於其菌絲體的體積比單個細菌大幾十倍甚至幾百倍,所以在土壤中的生物量也相近於細菌。土壤中的真菌各種類型都有,但以半知菌類爲最多,主要分佈於土壤表層中。土壤中的藻類數量遠遠少於上述各類,主要有綠藻、硅藻等。土壤中的原生動物都是單細胞異養型的,主要是纖毛蟲、鞭毛蟲、根足蟲等。上要是纖毛蟲、鞭毛蟲、根足蟲等。

2、土壤微生物的作用

土壤中的微生物有些對農業有害。如反硝化細菌,能把硝酸鹽還原成氨散失到大氣中,降低土壤肥力。但多數是對農業有益的。

2.1合成土壤腐殖質

腐殖質是一種黑色的膠狀物質,它常與礦物質顆粒緊密結合在一起,成爲土壤有機質的主要類型,對土壤肥力有重要的影響。腐殖質的形成,是由一些異養的微生物,如某些腐生細菌,把土壤中的動、植物殘體和有機肥料分解,然後再重新合成的。當土壤溫度較低,通氣差時,嫌氣性微生物活動旺盛,腐殖質合成速度加快,並得到積累。

2.2增加土壤有機物質

每當溫暖多雨季節,在潮溼的`土壤表層藻類大量繁殖。藻類具有光合色素,通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增加土壤中的有機物質。固氮菌能固定空氣中的氮,成爲自身的蛋白質,當這些細菌死亡和分解後,其氮素即可被植物吸收利用,並使土壤中積累很多氮素。

2.3促進營養物質的轉化

在土壤溫度高、水分適當、通氣良好的條件下,土壤中的好氣性微生物活動旺盛,腐殖質分解,釋放出其中的養分供植物吸收利用。硝化細菌能把有機肥料分解產生的氨轉變爲對植物有效的硝酸鹽類。磷細菌分解磷礦石和骨粉,鉀細菌分解鉀礦石,把植物不能直接利用的磷和鉀轉化爲能被植物利用的形式。土壤中的原生動物吞食土壤中的細菌、單細胞藻類、真菌孢子和有機物殘片等,對土壤中有機物的分解起着明顯的作用,並促進了物質的轉化。

2.4其他作用

土壤中的微生物除了上述的幾個作用外,還有一些其他的有益之處。如土壤中的真菌有許多能分解纖維素、木質素和果膠等,對自然界物質循環起重要作用。真菌菌絲的積累,能使土壤的物理結構得到改善。放線菌能產生抗生素。如我國使用的“5406”是由涇陽鏈黴菌製成的。總之土壤中的微生物對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結構、促進自然界的物質循環具有重要作用。

八年級上冊生物知識點總結 篇5

第一節細胞的生活需要物質和能量

一、物質由分子組成,分子是在不斷運動的。以白糖融解的實驗爲例說明。

分子並不是構成物質的最小顆粒,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是構成物質的最小單位,而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單位。

二、細胞中的.物質

有機物(一般含碳,可燒):糖類、脂類、蛋白質、核酸,這些都是大分子

無機物(一般不含碳):水、無機物、氧等,這些都是小分子

三、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對物質有選擇性,有用物質進入,廢物排出。

四、細胞內的能量轉換器:

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是細胞內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併產生氧。

線粒體:進行呼吸作用,是細胞內的“動力工廠”“發動機”。

第二節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

一、遺傳信息存在於細胞核中

多莉羊的例子p55

二、細胞核中的遺傳信息的載體——DNA

1、DNA的結構像一個螺旋形的梯子

2、基因是DNA上的一個具有特定遺傳信息的片斷

三、DNA和蛋白質組成染色體

1、不同的生物個體,染色體的形態、數量完全不同

2、同種生物個體,染色體在形態、數量保持一定

3、染色體容易被鹼性染料染成深色

4、染色體數量要保持恆定,否則會有嚴重的遺傳病

四、細胞的控制中心是細胞核

第三節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

一、生物的由小長大是由於:細胞的生長和細胞的分裂

二、細胞的分裂

1、染色體進行復制

2、細胞核分成等同的兩個細胞核

3、細胞質分成兩份

4、植物細胞:在原細胞中間形成新的細胞膜和細胞壁

動物細胞:細胞膜逐漸內陷,便形成兩個新細胞

八年級上冊生物知識點總結 篇6

植物分爲四大類羣:藻類、苔蘚類、蕨類、種子植物。

藻 類

單細胞藻類(衣藻)、多細胞藻類(水綿);淡水藻類(衣藻、水綿)、海洋藻類(海帶、紫菜、石花菜);生活環境:多水中,少在陰溼陸地上;特點:全身都進行光合作用和吸收水和無機鹽,無根、莖、葉的分化。作用:釋放百分之九十的氧;魚類餌料;食用;藥用。

水綿的結構: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葉綠體、液泡。

苔蘚類

生活環境:潮溼的陸地;

特點:有莖和葉,但莖中無導管、葉中無葉脈,根爲假根;

作用:空氣污染的指示植物(葉只有一層細胞,二氧化硫等有毒氣體從背、腹兩面入侵,使苔蘚類的生存受到威脅。)

蕨類

生活環境:森林或山野的潮溼環境;

特點:具根、莖、葉,且有專門的輸導組織;生殖:孢子生殖;

作用:兩億年前的蕨類植物滅絕形成煤;藥用(卷柏、貫衆);飼料(滿江紅)。

種子植物

裸子植物(種子無果皮包被,如鬆、杉、柏、銀杏、蘇鐵)和被子植物(種子有果皮包被,如桃、玉米)。

葉片的結構:課本60頁葉片結構模式圖。

上表皮:保護,氣孔少,減少蒸騰失水。柵欄組織:葉綠體多,近上表皮;

海綿組織:葉綠體少。柵欄組織和海綿組織統稱葉肉。

葉脈:內生導管、篩管,支持和運輸作用。下表皮:氣孔多。

氣孔:植物蒸騰失水的“門戶”,氣體交換的“窗口”。有一對半月形的保衛細胞圍成。

移栽帶土坨:保護根毛,保證根的吸水能力。移栽剪枝去葉:減少蒸騰失水。

蒸騰作用:概念、意義

光合作用:概念、表達式:

實驗:綠葉在光下製造澱粉。課本63頁。

▲天竺葵的光合作用實驗

暗處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處一晝夜,目的:讓天竺葵在黑暗中把葉片中的原來的澱粉全部轉運和消耗。

對照實驗:將一片葉子的一部分從上下兩面用黑紙片遮蓋,目的:做對照實驗,看看光照的部位(對照組)和不照光的部位(實驗組)是不是都產生澱粉。

脫色:幾個小時後把葉片放進酒精中隔水加熱,目的:脫色,使葉片中的葉綠素溶解在酒精中便於觀察。

染色:用碘液染色

結論:澱粉遇碘液變藍,說明葉片見光部分進行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

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概念、表達式:

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區別

動物的主要類羣

環節動物有:蚯蚓、沙蠶。

運動:蚯蚓體節近腹面有剛毛,它可與肌肉協調作用完成運動。

呼吸:蚯蚓沒有呼吸系統,靠體壁進行呼吸。體壁能分泌黏液而保持體表溼潤。大氣中的氧溶於體壁中的黏液中,再進入體壁中的毛細血管中進行氣體交換。

蝗蟲的結構有哪些?

節肢動物的特徵:節肢動物的身體分部,軀體、足和觸角均分節,體表有外骨骼。

外骨骼的作用

魚類

魚的特點:體表常有鱗片,用魚鰓呼吸,通過尾部的擺動和鰭的`協調作用游泳。體溫不恆定,不具哺乳、胎生的特點。

鰓的結構:鰓耙、鰓弓。

側線的作用

運動:魚前進的動力來自於軀體和尾鰭的擺動。背鰭(關鍵)、胸鰭、腹鰭有維持平衡的作用,尾鰭決定運動方向,胸鰭輔助轉換方。

鳥類的主要特徵:體表被毛,前肢變成翼,具有迅速飛行的能力;身體內有氣囊;體溫高而恆定。

鳥類飛行的意義:擴大活動範圍,有利於覓食和繁殖後代。

家鴿適於飛翔的特點:鳥類翅呈扇形,正羽彼此重疊;胸肌發達;直腸短,消化快,排泄快;很多骨是中空的;循環系統(心臟)完善;有氣囊,可進行雙重呼吸。

哺乳動物的特徵

關節的結構由:關節面、關節囊、關節腔組成。其中,關節面包括:關節頭、關節窩、關節軟骨組成。

屈肘時,肱二頭肌收縮,肱三頭肌舒張;伸肘時,肱二頭肌舒張肱三頭肌收縮;手自然下垂時,都舒張;手垂直提重物時,都收縮。

先天性行爲:生來就有的,由動物體內的遺傳物質所決定。

學習行爲:在遺傳的因素的基礎上,通過環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行爲。

動物的學習是在先天性行爲的基礎上形成的,學習行爲越複雜,動物的適應能力就越強。

社會行爲的特徵:羣體內部有一定的組織;成員之間有明確的分工;有的羣體形成等級。

動物的通訊(或“語言”)包括:動作、聲音、氣味。

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維持生態平衡;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幫助植物傳粉和傳播種子。

生物反應器:利用生物做“生產車間”,生產人類所需的某些物質,這個“生產車間”就是生物反應器。這裏的生物一般是轉基因生物。

生物反應器的優點:費用低,生產程序簡單,可減少污染。

仿生:模仿生物的某些結構和功能來發明創造各種儀器設備,叫做仿生。即仿照生物造設備。

微生物

沒有細胞結構的微小生物:病毒。在電子顯微鏡下可看見。

根據寄主不同分三類:動物病毒(流感、雞瘟)、植物病毒(菸草花葉病毒、蘿蔔花葉病毒)、細菌病毒(噬菌體)。

病毒結構:蛋白質外殼+內的遺傳物質。

病毒生活:寄生在活細胞內。

細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條件:水分、適應的溫度、有機物。有的需氧,有的不需氧(如乳酸菌)

細菌的形態有三種:桿狀、球狀、螺旋狀。

細菌裏只有一個細胞。細菌的結構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DNA集中區、莢膜、鞭毛。

細菌的生殖是分裂生殖;

有形成芽孢的特性。

細菌的營養方式:異養型。(即無葉綠體,不能通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只能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生活)

真菌的特徵:菌體由許多細胞連接成的菌絲構成;每個細胞都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另外還有單細胞的真菌(如酵母菌)。

真菌的營養方式是異養型,用孢子繁殖後代。它們一般生活在潮溼、溫暖、富含有機物的地方。

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三方面:作爲分解者參與物質循環;引起動植物和人患病;與動物共生。

細菌和真菌可把動植物的遺體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無機鹽。

真菌能寄生在人體表而引起疾病,如足癬和各種癬。有些細菌能幫助牛羊分解草料中的纖維素。

豆科植物中的根瘤菌可將空氣中的氮轉換成植物能吸收的含氮物質,從而使土壤肥力增高。

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

細菌和真菌可以把有機物分解成各種各樣的其它物質,人們利用這一原理,把細菌和真菌用於食品製作和環境保護。

酵母菌在無氧條件下,把葡萄糖轉化爲酒精(用於釀酒)和二氧化碳(用於麪包製作)。

乳酸菌用於製作酸奶;醋酸菌用於制醋;黴菌用於製作醬油;甲烷菌用於淨化污水。

食品保存原理:將細菌和真菌殺死或者抑制它們的生長繁殖。

抗生素是真菌產生的可以殺死某些致病菌的物質。如青黴素。

生物的分類

生物分類的依據是: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徵。

分類目的:弄清不同類羣之間的親緣關係和進化關係。

植物分類從簡單到複雜的順序: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裸子和被子植物。

動物分類從簡單到複雜的順序:環節動物、節肢動物、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

分類單位從小到大依次是:種、屬、科、目、綱、門、界。

一種生物就是一個物種,“種”是最小的分類,同種生物的親緣關係是最密切的(特徵最多)。

八年級上冊生物知識點總結 篇7

1、陸地環境特點與陸生動物的適應:

(1)陸地氣候相對乾燥;與此相適應,陸地生活的動物一般具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結構。比如爬行動物具有角質的鱗或甲,昆蟲具有外骨骼。[鱗、甲、外骨骼(防止水分散失)]

(2)陸地動物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軀體和運動的器官。[有專門的運動器官]

(3)除蚯蚓等動物外,陸地生活的動物一般具有能在空氣中呼吸的,位於身體內部的各種呼吸器官,比如氣管和肺。[有專門呼吸器官(蚯蚓除外)]

(4)陸地生活的動物還普遍具有發達的感覺器官和神經系統,能夠對多變的環境及時作出反應。[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發達]

2、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質的溼潤土壤中,:一般晝伏夜出,以植物的枯葉、朽根和其他有機物爲食。通過肌肉和剛毛的配合使身體蠕動,靠能分泌粘液、始終保持溼潤的體壁呼吸。可根據環帶着生在身體前端來判斷首尾(環帶也叫生殖帶)。

3、蚯蚓身體分節的意義:可使蚯蚓的軀體運動靈活自如、轉向方便。

4、用手指觸摸蚯蚓體節近腹面處,有粗糙不平的感覺,用放大鏡觀察,看到腹面有許多小突起就是剛毛,剛毛的作用是與肌肉配合完成運動。

5、蚯蚓在潮溼土壤的深層穴居的原因:因爲潮溼土壤能爲蚯蚓提供適宜的生存、生活的環境及繁衍的條件,一般包括適宜的溫度、溼度、食物和便於避敵的棲息場所等。蚯蚓不能保持恆定的體溫,因此只能生活在溫度變化不太大的土壤深層。

6、在觀察蚯蚓的實驗中,經常用浸水的溼棉球輕擦蚯蚓體表,目的是使體表保持溼潤:蚯蚓沒有呼吸系統,要靠能分泌粘液、始終保持溼潤的體壁呼吸。

7、大雨過後蚯蚓會紛紛爬到地面上來原因:大雨過後,過多的雨水會將土壤中的空氣排擠出去,於是穴居的蚯蚓被迫爬到地表上來呼吸。

9、蚯蚓的呼吸過程:蚯蚓的體壁密佈毛細血管,空氣中的氧氣先溶解在體表粘液裏,然後進入體壁的毛細血管中。體內的二氧化碳也經體壁的毛細血管由體表排出。

10、身體由許多相似的環狀體節構成的動物叫環節動物,如蚯蚓、沙蠶、水蛭。

11、哺乳動物:具胎生、哺乳(後代成活率高),體表被毛,體溫恆定等特徵.如兔、大熊貓

12、恆溫動物:可通過自身的.調節而維持體溫的恆定,使體溫不隨外界的變化而變化的動物,包括鳥類和哺乳動物.反之,體溫隨環境溫度變化而改變的動物是變溫動物,如蛇、昆蟲等。恆溫意義:減少對外界環境依賴性,擴大生活和分佈範圍

13、兔:身體分爲:頭、軀幹、四肢和尾四部分。體表被毛(保溫作用),用肺呼吸,心臟四腔,體循環和肺循環兩條途徑,體溫恆定,牙分門齒和臼齒,盲腸發達(在細菌作用下,有助於植物纖維質的消化),大腦發達,四肢發達靈活。跳躍是兔的主要運動形式(後退比前腿長且肌肉發達)。

14、兔的牙齒分化爲門齒和臼齒。門齒似鑿子適於切斷食物,臼齒咀嚼面寬闊適於磨碎食物。兔的盲腸發達,這與兔的植食性相適應。狼、虎等哺乳動物還有鋒利的犬齒,用於撕裂食物。

15、膈是哺乳動物特有的結構。

16、足夠的食物、水分、隱蔽地是陸生動物生存的基本環境條件。

17、兔與人的內部結構相似,說明人與兔的分類地位很接近,同屬於哺乳動物,但人的盲腸已退化,因爲人是雜食性的。

八年級上冊生物知識點總結 篇8

1、保護色的形成是自然選擇的結果。除了保護色,動物的警戒色和擬態也有助於生物的生存。

2、推動生物不斷進化的原因是自然選擇。

3、達爾文與自然選擇學說著作《物種起源》,被譽爲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

(1)自然選擇的'過程包括過度繁殖、生存鬥爭、遺傳變異、適者生存。

(2)自然界的生物通過激烈的生存鬥爭,適應者生存下來,不適應者被淘汰掉,這就是自然選擇。生物通過遺傳、變異和自然選擇而不斷進化。

八年級上冊生物知識點總結 篇9

1、生物性狀的變異是普遍存在的,變異不一定都是有利的。

2、變異的原因及類型:

(1)由遺傳物質發生變化引起的變異,能夠遺傳給下一代,這樣的變異就是可遺傳的變異。如:用化學藥劑處理過的甜菜染色體加倍。

(2)單純由環境因素髮生變化引起的變異,不能夠遺傳給下一代,這樣的變異就是不可遺傳的變異。如:美容院裏做的`雙眼皮;小時候因外傷臉上留下的疤痕等

3、人類應用遺傳變異原理培育新品種例子:

人工選育(生物變異)、雜交育種(基因重組)、誘變育種(基因突變)。

4、生物變異的意義:生物進化和發展的基礎,培育動植物的優良品種。

5、被譽爲“世界雜交水稻之父”的是我國著名科學家袁隆平,用普通水稻與野生稻雜交。

八年級上冊生物知識點總結 篇10

1、變態發育:在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過程中,幼蟲與成體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差異很大。

完全變態:卵→幼蟲→蛹→成蟲舉例:家蠶、蜜蜂、蝶、蛾、蠅、蚊

不完全變態:卵→若蟲→成蟲。舉例:蝗蟲、蟬、蟋蟀、螻蛄、螳螂

由於蝗蟲的幼蟲,形態和生活習性與成蟲相似,只是身體較小,生殖器官沒有發育成熟,僅有翅芽,能夠跳躍,稱爲跳蝻,這樣的幼蟲叫做若蟲。

2、蟬退是指蟬退去限制身體進一步生長的外骨骼。

3、昆蟲是卵生、有性生殖、體內受精。

八年級上冊生物知識點總結 篇11

1、目前已知的動物約150萬種,按有無脊柱分爲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兩大類。按生活環境分爲陸地生活動物、水中生活動物和空中生活動物。

2、水生動物最常見的是魚,此外,還有①腔腸動物,如海葵、珊瑚蟲;②軟體動物,如烏賊、章魚;③甲殼動物,如蝦、蟹;④海豚(哺乳動物)、龜(爬行動物)等其他水生動物。

3、魚適應水中生活最重要的兩個特點:①能靠游泳來獲取食物和防禦敵害。②能在水中呼吸。

4、四大家魚是:青魚、鰱魚、草魚和鱅魚。

5、魚是較低等的脊椎動物。

6、魚的外形呈梭形,其作用是:減少游泳阻力,適於游泳。魚體分三大部分:頭部、軀幹部和尾部。

8、魚在游泳時主要靠身體_軀幹部_和尾鰭_的左右擺動擊動水流產生前進的動力,其它魚鰭起輔助作用。魚在運動時,背鰭、胸鰭、和腹鰭都有維持平衡的作用,尾鰭有決定魚運動方向的作用。

9、魚的感覺器官是側線(感覺水流、測定方向)。

10、魚鰓爲鮮紅色,因爲內含豐富的毛細血管;鰓絲既多又細,其作用是大大增加了跟水的接觸面積,促進血和外界進行氣體交換。

12、水由魚口流入鰓,然後由鰓蓋後緣(鰓孔)流出。在水流經鰓絲時,水中溶解的_氧氣_進入鰓絲的毛細血管中,而二氧化碳由鰓絲排放到水中;所以經鰓流出的水流與由口流入的'水流相比,氧氣的含量減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高。

13、魚類的主要特徵有:適於_水_中生活;體表被_鱗片_;用_鰓_呼吸;通過尾部的擺動和_鰭的協調作用游泳。

14、海馬是魚類,鯨、海豚、海豹是哺乳動物,龜、海龜是爬行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