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教學設計(通用10篇)

作爲一位傑出的老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並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你知道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有的人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有的人教學設計(通用10篇)

有的人教學設計 篇1

這首詩是1949年11月1日爲紀念魯迅逝世13週年而寫的,因此副標題是“紀念魯迅有感”。但是這首詩不只是單純寫對魯迅的懷念,而是通過與魯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對比,批判了那些騎在人民頭上的統治者和壓迫者,熱情歌頌了魯迅先生爲人民無私奉獻的可貴精神,號召人們做真正的有價值的人。

作者曾說:“對於這樣一位巨人作全面的歌頌,那是很難下筆的。我只是概括地從他生前爲人民奮鬥犧牲而不想到個人,在他死後人民熱烈紀念他這兩點上來表現他的偉大。”“爲了加強、突出主題的意義,豐富這篇短詩的內容,通篇用了對比的表現方法,題目不寫做紀念魯迅而叫做‘有的人’。”

一、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的深刻內涵,瞭解詩歌中對比手法的運用。並試着依照該詩結構寫寫身邊《有的人》。

2、學習魯迅的偉大精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3、學生能聲情並茂地朗誦這首詩。

二、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歌的深刻內涵,瞭解詩歌中對比手法的運用。

三、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學明目標

1、同學們,這幾天的學習,我們的目光一直追隨一個人,這個人就是——

(出示魯迅人像)

2、對於魯迅,你都瞭解什麼呢?

師: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不幸病逝,他最後的遺言是什麼?

3、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4、出示本課的學習目標,指名一生讀。

二、依學定教自主互助適時引導

師:我們先來看第一個目標:有感情地朗誦這首詩。關於讀書這一學習目標,請同學們先拿出預習卡,看第一塊內容。這裏老師把讀書分爲三級目標,一是讀正確,二是讀出韻律,三是讀出感情。

1、讀正確通過預習,能把詩讀正確請舉手,看來咱們班同學都有較強的獨立認字的能力,字詞無障礙,這一環節就無需教了。

2、讀出韻律

能讀出韻律,是讀的中級目標,怎樣才能稱得上是讀出韻律呢?

生:就是讀出輕重緩急、抑揚頓挫。

通過預習,能將這首詩歌讀出韻律的請舉手。(生舉手,師點數。)

推薦一位同學選一小節展示一下。

生1:讀自選一小節。

師:你們聽出來輕重緩急,抑揚頓挫了嗎?請你噹噹小老師,教教大家你的讀詩方法。

小老師上臺教大家怎麼讀出詩歌的節奏。

各學習小組長組織小組成員,選擇一節詩歌,練習讀,師巡視指導。

檢查展示各小組學習情況,互評小組學習結果。

過渡:過同學之間互教互助黃老師欣喜地看到你們都能有節奏地讀好這首詩。加油吧,向朗讀的最高目標衝刺!

3、指導讀出感情

師:怎想讀出感情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先來交流交流,課前的先學都讀懂了什麼?因爲要讀出詩的感情,應建立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之上。拿出預習卡,看第二個表格。

交流自讀結果:

理解第一小節中兩個“活”與“死”各指什麼?

從第二節的“騎”與“俯”讀明白了:

懂得"情願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燒"比喻意。

經過剛纔的交流大家明白,這首詩,作者寫了兩類人,對這兩類人,作者的態度一樣嗎?誰能通過讀來回答?

你們聽出什麼情感?想到了哪兩個詞?請生逐一板書。

師範讀生用心感受聽着聽着,你想到哪兩個詞。

分小組感情朗讀詩歌

三、領悟寫法

1、比較讀,組內討論:這首詩歌在寫法上有什麼特點?

2、這兩種人,“你願意做一個什麼樣的人?爲什麼?”

四、探究讀,讀出問題

師:我國著名的語文特級教師於永正老師說“閱讀的最高境界是:讀出問題來。”這首詩讀到現在,你還有疑問嗎?拿出你的預習卡,看錶格四,預習時提的問題,哪些已解決,讀劃去,沒解決的提出來,有新問題的請補上

1、生質疑

2、共解疑

首詩是紀念魯迅的,但詩中沒有一個地方有魯迅的名字。爲什麼?

你從哪句詩中看到了魯迅的影子?想到了他的哪件事呢?

爲什麼紀念魯迅的文章卻不寫魯迅的名字?

3、哪些人也是作者要歌頌的人呢?

全班配樂齊讀

五:仿寫詩歌

出示作家巴爾扎克有一句關於詩的經典的論述,“詩句是一些種子,應當在別人心底開花。(生齊讀)

我們先讓她開出最小的一朵。這朵花就是試着寫出我們自己心中的《有的人》    提示:

(1)可以想想身邊的大人或同學們有什麼優點和缺點,而且這兩個優缺點是一組反義詞,

小組內可以思考交流。

(2)想想是什麼樣的行爲讓他有這樣的優點和缺點。

(3)不同的行爲會帶來什麼不同的結果?

以小組爲單位進行集體創作,各小組選擇一個寫字快的同學執筆。

小組彙報

小結:寫的真好!你們的詩是所有我看到的詩中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我相信,很多人就從這節課開始叩響了詩歌的大門。期望你們當中能夠誕生出傑出的詩人。我提議,現在讓我們爲自己鼓掌,祝願我們夢想成真!

有的人教學設計 篇2

學習目標

1、理解詩歌深刻的內涵,瞭解詩歌中對比手法的運用。

2、學習魯迅的偉大精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3、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誦這首詩。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體會對比手法的運用。

教學難點

採取多中對比朗讀的形式,讓學生熟讀成誦。

課前準備

課件:毛澤東對魯迅先生的評價。

一、激情導入,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通過對本組前幾篇課文的學習,我們對魯迅先生有了更多的瞭解。毛澤東曾這樣評價魯迅先生(課件出示,老師朗讀或者指名讓學生朗誦):“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着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強、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一連五個“最”,論定了魯迅在中國現代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不幸病逝於上海。“趕快收殮,埋掉,拉倒”“忘記我,管自己的生活”是他最後的遺言。然而,人們真的會忘記他嗎?事隔13年,詩人臧克家寫下了《有的人》一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板書課題)

二、誦讀全詩,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詩,注意讀流暢。

2、指導學生讀出節奏。

3、指名讀,師生評議。

4、齊讀,注意讀出感情。

三、自主感悟,自由表達

1、選擇自己感受最深刻的地方,自主研讀。

2、四人小組合作學習交流,結合在本單元的學習中對魯迅的瞭解以及課外收集的資料,談談理解和體會。(可以談難理解的詩句,可以說說詩句的深刻含義,也可以點評詩人的斟詞酌句藝術,還可以品評詩歌的表現手法)

3、集體交流學習心得,鼓勵學生勇於發表自己的見解。

4、引導學生採用多種形式/article/,朗讀感受深刻的句子。

四、聯繫實際,總結反思

1、談談自己本節課的學習收穫和感受。

2、說說自己還知道哪些像魯迅先生一樣爲人民服務的人,他們給了你怎樣的教育和啓迪?

五、佈置作業

1、有感情地誦讀這首詩。

2、模仿本詩的格式寫作兩節小詩,寫作的對象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類人。

3、根據本單元小課題研究情況,辦一期手抄報:“走近魯迅”。

教學後記:在教學中,我將死的意義拓展爲如何看待生死,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死觀。學習時,讓學生感受到爲人民利益而死的人雖死猶生,永遠活在人民心中。當這些孩子們平時熟知的語言和事例和課文聯繫起來的時候,他們的思維也活躍起來,這樣一篇離孩子們很遠的文章一下子走進了孩子們的生活。

語文即生活,尤其是這樣一篇經典的文章,如果不把它的根深植在生活的土地裏,它就會枯萎在學生的心靈裏。

板書設計:

20、有的人

有的人有的人

死(肉體)活(肉體)

活(精神)死(精神)

作牛馬騎頭上

記住摔垮

有的人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⑴理解詩歌中所表達的“活”與“死”的深刻含義。

⑵把握這首詩運用對比、反覆抒發感受的寫法。

⑶品味詩歌形象、意味深遠的語言。

2、過程與方法

反覆誦讀,加強學生個性化的情感體驗,從而帶動對詩歌的理解品析。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作者強烈的愛憎感情,樹立正確、高尚的人生觀、價值觀。

教學設想

㈠教學重難點

1、重點

⑴對比的手法。

⑵形象的語言,深刻的哲理。

2、難點

對兩種人生態度的認識,對人生意義的參悟。

㈡課時安排1課時

㈢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㈠鏈接生活,入其境。

1、播放視頻。

2、教師導語。

㈡誦讀揣摩,感其情。

1、播放朗讀錄音。

2、學生自由誦讀(要求把握節奏、重音等,讀出抑揚頓挫)。指名朗讀。

3、感受詩中激情。

你剛纔是帶着怎樣的感情來朗讀的?

㈢捕捉品味,明其意。

1、詩歌副題爲“紀念魯迅有感”,請在詩中找出暗指魯迅先生的詩句。

2、進而回憶魯迅先生一生中重大的轉折事件,感悟魯迅先生偉大的人格力量。

3、捕捉詩中的意象,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詩歌是用具體的形象思維的,讀詩要抓住意象,閉上眼睛,有哪些感受最深的形象浮現在你的眼前?

㈣聯想延伸,悟其理。

1、詩的副標題爲“紀念魯迅有感”,爲什麼以“有的人”爲主題?

2、在歷史或現實中,有許多流芳百世、永垂千史的人物,這首詩喚起了你的哪些聯想?

㈤激情誦讀,抒其志。

學生設計中選方案:

[方案1]女生齊讀每節詩的前兩句,男生齊讀每節詩的後兩句。領會詩中的對比、反覆手法。

[方案2]領讀第一節,女生齊讀後六節的前兩句,男生齊讀後六節的後兩句。領會詩的總分結構。

[方案3]領讀第一節,女生齊讀二、三、四節,男生齊讀五、六、七節,對應朗讀,明確詩中的對應。

老師設計

[方案4]教師誦讀題目、作者,一女生領讀第一、二、三、四節的前兩句,一男生領讀第一、二、三、四節的後兩句,然後女生齊讀五、六、七節的前兩句,男生齊讀五、六、七節的後兩句,最後全班齊讀第一節。

有的人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能正確、流利、感情地朗誦詩歌,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朗讀理解詩歌深刻的內涵,瞭解詩歌中對比手法的運用,體會這種用法的好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培養鮮明的愛憎情感,懂得爲人民的人將獲得永生,與人民爲敵的人必然死亡的道理。

教會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明白自己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教學重點】

誦讀詩歌,體會情感。

【教學難點】

理解詩歌深刻的內涵,瞭解詩歌中對比手法的運用。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詞語鋪墊導入,揭示新課

1、詞語鋪墊。

醜陋渺小鴻毛卑微唾棄滅亡

美麗偉大泰山崇高愛戴永生

2、本單元我們已學過關於魯迅的哪些文章?你瞭解到魯迅先生是怎樣一個人?生簡單彙報。

3、揭示課題,板書,齊讀。(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紀念魯迅的文章,著名詩人臧克家於1949年寫的經典詩篇《有的人》)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指三名學生朗讀,檢查學生是否讀通順、正確。

2、根據朗讀表現,簡單評價。及時指導字音,呵在詩中讀啊的音。呵平時讀---笑呵呵,還可以讀-----呵斥,呵在這應該讀第---四聲。試着讀好這一句。

三、範讀引領,指導朗讀

1、聽讀錄音。(今天,我幫大家請來了一位老師。聽,他來啦!)

2、教師教給方法,指導學生劃分節奏,讀好停頓和重音。(教師示範第一小節,指名練習第二小節,自由完成三到七小結。)

3、學生自由展示朗讀,把握節奏。

4、齊讀,慢慢讀出詩的味道。

讀出了詩的味道!我相信你們已經感受到了詩歌的魅力。

四、對比品讀,理解內容,體驗情感

1、可是詩歌的魅力不僅僅表現在它有明顯的節奏,更表現在它獨特的寫法上。請同學們默讀這首詩,看看你能發現什麼?(生默讀體會)

2、生彙報發現:對比的寫法,讀出相應詩句。再讀讀,還有什麼發現?

(引導學生說出每小節中還有對比,2、3、4小結對比的是有的人對人民的不同態度;5、6、7小結對比的是有的人的不同結果;其實這兩部分內容之間又是一一對照的。)

3、根據學生彙報的適時出示插圖和文字,圖文對照,男女生對比朗讀。

4通過對比,我們發現這“有的人”指的就是哪兩類人?引讀第一小節,這兩類人你能用兩個詞語概括一下嗎?(雖生猶死,雖死猶生)

3、對這兩類人,你認爲作者的態度一樣嗎?生彙報出幾種態度:批判,讚揚,熱愛。你對這兩類人的態度呢?充分激發學生情感。

4、對待不同的人,勢必會有不同的態度,不同的表情和不同的語氣。請同學們兩兩對讀,一人一句,讓我從你們的表情中看看誰最能讀出臧克家的心聲。

5、師生對讀,烘托詩情。

小結:同學們讀得真好!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人我們更——愛戴、敬仰、懷念…….損害人民利益的人我們更——痛恨,蔑視,憎惡......

五、研讀品悟,昇華情感

1.看課文題目,副標題是——紀念魯迅有感(齊讀),有一個奇特的現象,你發現了嗎?詩中卻沒有提到魯迅的名字。詩人該不會忘了吧?你一定能從文中找到魯迅的影子。學生讀詩找詩句。

2、彙報讀詩句。結合所學課文簡單談談你的理解。

3、感悟魯迅精神:這首詩只是在讚揚魯迅一個人嗎?在我們的記憶中,在我們的身邊,還有哪些人也和魯迅先生一樣在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

4、讓我們把深深的敬仰獻給那些值得我們永遠懷念的人。齊讀描寫魯迅的詩句。

六、課堂小結,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1、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2、你打算做個怎一個什麼樣的人?

3、總結:讀兩句詩,把俯首甘爲孺子牛的精神用到學習,工作生活中。做一個對人民,對社會有用的人。

七、拓展訓練,從容練筆

1、看課件資料,瞭解人們紀念魯迅的活動及評價。

2、通過本單元的學習,我們對魯迅先生一定有了更深刻地認識。也更激起了我們對先生的深切懷念。《有的人》是臧克家在紀念魯迅逝世十三週年的時寫的,今年是魯迅逝世75週年,也是魯迅誕辰130週年,讓我們深切緬懷偉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學家魯迅先生。請你爲先生獻上真摯懷念詞吧!(如果能試着運用對比的寫法,用上課前積累的詞語寫幾句詩,會更精彩!)

3、交流展示

總結鼓勵:同學們寫的真好!你們的詩是所有我看到的詩中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我相信,很多人就從這節課開始叩響了詩歌的大門。期待你們愛上詩歌!期待你們當中能夠誕生傑出的詩人!

有的人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的:

1、領會詩歌所表達的階級感情和深刻哲理

2、學習魯迅先生的偉大精神,樹立高尚的人生觀

3、理解對比的寫法

4、瞭解詩中議論的特點

5、有感情的朗讀全詩

教學設想:

1、計劃學習兩課時

2、在學生感悟的基礎上理解內容

第一教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我們學習過魯迅先生的文章,知道魯迅先生懷着對祖國前途的深沉的憂慮、懷着對祖國人們的赤誠的愛,始終站在反帝反封建鬥爭的前列,用自己的筆,與帝國主義的附庸、與封建勢力的餘孽、與一切人民的敵人做不妥協的鬥爭。因此,他得到了廣大人民的崇敬與愛戴,當然也遭來了階級敵人的攻擊與謾罵。這節課我們就來學一篇爲紀念魯迅先生逝世13週年而作的詩歌——《有的人》。

二、熟讀全詩

1、教師範讀,學生劃節奏,標重音,悟語氣。

2、教師指導、學生齊讀。

三、感悟詩歌內容,思考以下問題。(不急於尋求統一答案)

1、“有的人”具體指什麼人?詩歌既然爲紀念魯迅而作,爲何題目卻是《有的人》?

2、詩人寫出了這兩種人各自的什麼特點?

3、全文在寫法上有什麼特點?

4、詩人寫此文有什麼深意?

四、在激起學生求知慾的基礎上介紹詩人及其創作背景。

臧克家:祥見註釋。

從“中華民國”這塊招牌高高掛起之後,看到、親身經歷了舊軍閥、新軍閥的種種罪惡殘暴的迫害,也悲憤地目睹了地主階級和一切達觀貴人爲非作歹、欺壓羣衆、視人民如草芥的種種情況,他們利用他們的走狗作吹鼓手,替他們歌功頌德,同時,還想在石頭上刻上自己的名字,爲自己樹碑立傳,以期“流芳百世”。

魯迅活着的時候,和逝世之後,地主、大資產階級的代表——國民黨反動派,怕他、恨他,發動攻勢“圍剿”他,造謠侮辱、中傷他,連他的墳頭都怕得要命。而人民呢,尊敬他、愛他,把他作爲自己的代言人,作爲階級鬥爭的勇士、文化的旗手偉大的民族英雄。

1949年全國解放,臧克家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魯迅先生逝世十三週年的紀念日,全國第一次公開隆重紀念這位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詩人目睹了人民羣衆的紀念盛況,深切追憶魯迅先生,於是對魯迅先生的崇敬之情和着以前鬱積胸中的感情一起迸發,就寫下了《有的人》這首詩歌,抒發了自己的無限感慨和對人生意義的思考。

五、在此基礎上明確前面思考題的答案。

對比對象對比角度對比內容

表現結果

爲人民的人對人民恭恭敬敬

全心全意永遠記住他

對人生爲革命

願獻身到處是青清的野草

對社會讓別人活得更好擡得很高,很高

反動派及剝削者對人民作威作福

任意欺壓

把他摔跨

對人生爲自己

想不朽爛得更早

對社會使別人不能活下場可以看到

1、“有的人”指兩種人、兩種階級,一種是魯迅及以魯迅爲代表的革命戰士,另一種是指國民黨反動派及那些剝削人民的人,詩人讚揚前一內人鞭撻後一種人。因爲詩中通過揭露魯迅的對立面——官僚地主階級和一切騎在人民頭上的反動派,來襯托偉大的戰士魯迅的,因此,用“有的人”作標題,對全詩內容做了概括和提示。

2、略。

3、對比手法表現詩人愛增憎分明的感情。

揭示了爲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與人民爲敵的的人必然滅亡的道理。

六、學習第一小結。

1、指名讀。

2、完成練習一的第一小問。

3、明確這一節是從什麼角度進行對比的。

七、思考以下內容是怎樣對比的。

第二教時

教學內容:

後面所剩內容。

一、有感情的朗讀全詩,討論第二——第七節是如何進行照應的。

二、討論這幾節是從哪些角度進行對比的,是怎樣進行對比的,並列表說明。

三、深入思考以下問題。

1、把第二節改爲“有的人/欺壓老百姓;有的人/爲人民服務。”行不行,爲什麼?

答:不行,這樣改,兩種對立的人生觀,兩種對人民截然不同的態度表達得不形象,原詩反動者典型的動作和典型的語言非常形象的揭露了反動統治者的殘暴無恥。“俯下身子”的典型動作加上“當牛馬”的貼切比喻,準確生動的刻畫了魯迅先生鞠躬盡瘁爲人民的形象。

2、第三節中“把名字刻入石頭”是什麼意思?

答;爲自己樹碑立傳,妄想流芳百世。

3、如何理解這一節的最後一句?

答:比喻魯迅願把自己的一切貢獻給革命事業,並以大無畏的獻身精神深信革命的地下之火一定會燃燒起來。

4、如何理解第六節,“春風”,“野草”各指什麼?

答:把名字刻入石頭的人,想流芳百世,實際這種人活在世上,靈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遺臭萬年;魯迅以野草自比,(因爲這一句魯迅的《野草》)爲了盪滌舊社會的黑暗、腐朽,寧可犧牲自己的一切,一但革命蓬勃發展起來,野草就會萌生,到處是一片青綠。

5、最後一節用了什麼修辭方法,有什麼作用?

答:反覆,起強調作用,評價魯迅先生的偉大。

四、分析詩中的議論。

1、找出議論句。

2、分析議論的特點。

A、詩中的議論,是通過高度凝練的語言來表達的。

B、詩中的議論,是用形象化的語言來表現的。

五、總結全文。談談你學了這首詩後懂得了哪些道理?

有的人教學設計 篇6

目的要求

1、理解詩中對魯迅先生的熱情讚頌,培養鮮明的愛憎感情,懂得“爲人民的人將獲得永生,與人民爲敵的人必然滅亡”的道理。

2、理解對比的寫作手法及其作用。

3、會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要點難點

1、體會詩歌中帶有形象性的哲理。

2、理解對比、前後呼應的寫法。

寫作背景

1949年,臧克家來到了北京。10月19日是魯迅先生逝世13週年紀念日,勝利了的人民在全國各地第一次公開地隆重紀念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先生。臧克家親身參加了首都的紀念活動,並去瞻仰了魯迅故居,看到了魯迅文章中提到過的“棗樹”、“老虎尾巴”。睹物思人,百感交集,心中充滿了對魯迅的思念和崇敬,寫了《有的人》這首短詩。

作者簡介

臧克家(1905─)現代詩人。1905年10月8日生於山東諸城縣一個地主家庭。臧克家自幼受到中國古典詩詞民歌的薰陶。青少年時代在農村度過,農民的苦難引起他的深切關注和同情。1919年上國小時受到“五四”新思潮的影響。1923年中學時代開始習作新詩。

1930年至1934年在國立山東大學讀書期間正式創作新詩,先後出版了詩集《烙印》(1933)和《罪惡的黑手》(1934)。這兩個最初的詩集,集中描寫了舊中國的黑暗,突出表現了農民遭受的重壓和悲苦,抒發了詩人自己深沉的情感,在當時新詩壇上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大學畢業後,臧克家又寫下了長詩《自己的寫照》和短詩集《運河》等作品。

抗戰爆發後,臧克家在前方進行宣傳文化工作達5年之久。寫下大量頌揚抗戰將士,歌詠民族精神,揭露法西斯罪惡的詩歌,出版了《從軍行》(1938)、《泥淖行》(1939)、《淮上吟》(1940)等詩集。

抗戰後期到達重慶,又創作了《古樹的花朵》(1942)、《泥土的歌》(1943)等有影響的詩集,繼續爲農民的苦難呼喊。抗戰勝利後,他又及時寫下了很多政治諷刺詩,揭露國統區的黑暗、腐朽,有《寶貝兒》、《生命的零度》、《冬天》等詩集出版。

臧克家的詩作,以純樸凝重的筆調抒發了真摯深重的感情,顯示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尤其是他以對農村生活的關注而被稱爲“農民詩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臧克家繼續創作新詩,計有《春風集》、《歡呼集》等詩集。臧克家的主要創作分別收在《臧克家詩選》(1978)和《臧克家散文小說集》(1982)之中。

臧克家的代表詩作之一《有的人》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這首詩是1949年11月1日爲紀念魯迅逝世十三週年而寫的,它通過兩種人的鮮明對比,熱情地歌頌了魯迅“俯首甘爲孺子牛”的偉大精神,無情地鞭撻了騎在人民頭上的反動統治者,啓示我們要樹立革命的人生觀。

段落大意

全詩共七節,可分爲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節):是全詩的總起,擺出現實生活中的兩種人,並就其生命價值做出截然相反的評價。

第二部分(第2至4節):是對第一部分所提出的問題的具體闡發,從不同側面寫這兩種人對人民羣衆截然相反的態度。

第三部分(第5至7節):是全詩的收尾,從人民對這兩種人的不同態度,正確地歸結出他們各自不同的結局。

主題思想

這首詩熱情讚頌了魯迅先生甘願“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情願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燒”的偉大精神;有力鞭笞了“騎在人民頭上”,“他活着別人就不能活”的人;深刻地揭示了爲了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與人民爲敵的人必然滅亡的道理。

寫作特點

對比,也叫對照,是把相反的兩種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的兩個方面並舉出來,用比較的方式加以描述和說明,從而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啓示。比如這首詩的開端,第一、三句,從人的自然生存現狀寫不同的兩種人。至於這裏的“活”是怎麼個活法兒,這裏的“死”又是怎樣的一種死,並未標明,潛伏着疑問,

可謂“蓄勢待發”。第二、四句,又說那明明活着的人卻是“死了”;這明明死了的人竟然還“活着”,使上面的疑問又提高到更令人注目的程度。這是從人的精神因素即政治生命力這個角度,來分別喻指他們“生”與“死”的意義的,這是虛寫。由這個簡潔而又意味深長的開頭,引出了下面的連續對比,層

層盪開,步步深入,把反動統治者的卑劣、醜惡、渺小揭露得淋漓盡致;又以此爲反襯,把魯迅及所有革命者的純樸、善良、高尚的`形象刻畫得十分鮮明,令人敬仰。特別應提到的是,爲了形成強烈的對比,作者選用了兩兩相對的反義詞,如:“騎”與“俯”,寫出了對待人民羣衆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有力地反映了兩個對立階級的人生觀,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對比到底

詩一開始作者就把自己要歌頌與鞭撻的兩種人最本質的不同擺在讀者面前,一種雖生若死,另一種雖死猶生,鮮明地構成了善與惡、美與醜的強烈對比。詩就順着這對比一直寫到底。如果說第一節是極概括的總的對比,那麼後六節便是具體的、形象的對比。2-4節對比了他們與人民的關係。第2節從外在表現看:一種是昂頭“騎在人民頭上”;另一種是俯首“給人民當牛馬”。這後一種是從魯迅的詩句“俯首甘爲孺子牛”衍化而來的。魯迅原用來表示自己對人民與對反動派兩種截然相反的態度。此處發展爲對人民兩種態度的對比。第3節從內在思想看:一種想揚名傳世;另一種想作無人知道的小草。這後一種也是從魯迅《野草·題辭》的意思提煉而成的。魯迅說:“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岩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至喬木,於是並且無可朽腐。”此詩中“情願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攻”,表現的是一種完全徹底的犧牲精神。第4節從生活目的看,一種是利己的;另一種是大公無私的。這三節詩人客觀描述了兩種人不同的形象,對比鮮明突出。5-7節又與前三節一一對應地對比了他們的不同下場。反動派是藐小的,名聲是短暫的,下場是可卑的;給人民當牛馬的是偉大的,名聲是永恆的,前途是崇高的。在這三節中,詩人主觀評價了兩種人生追求所得到的兩種人生結局。詩中的“有的人”是典型化了的,不是指具體的一個人,而是虛指一類人。因此,詩中所蘊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就有普遍的意義,給人啓迪,促人取捨,或自勉,或儆戒。

先反後正對比

對比是這首詩的主要寫法。魯迅先生的一生,始終站在文化鬥爭的前列,他的偉大精神正是在這光明與黑暗的搏鬥中形成的,採用對比的寫法來讚頌他,非常符合鬥爭的現實,同時亦有較強的生活真實。詩的每一小節都用對比寫,每一節都是先反後正,這樣,使正反兩方面的形象更加鮮明,使主題更突出。

有的人教學設計 篇7

教材分析:

《有的人》寫於1949年11月1日,是作者在新中國成立後,爲紀念魯迅逝世13週年而寫的,因此副標題是“紀念魯迅有感”。

作者說過:“對於這樣一位巨人作全面的歌頌,那是很難下筆的。我只是概括地從生前爲人民奮鬥犧牲而不想到個人,在他死後,人民熱烈紀念他這兩點上來表現的偉大。”“爲了加強、突出主題的意義,豐富這篇短詩的內容,通篇用了對比的表現方法,題目不寫做紀念魯迅而叫做‘有的人’。”這首詩以《有的人》爲題,是對全詩內容所作的揭示和概括,它蘊涵着深意。詩的第一節即第一部分,詩人揭示了這種深刻含意的具體內容,精闢地概括了人生的意義:“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作者熱情頌揚了魯迅先生戰鬥而偉大的一生。

這首詩歌是臧克家爲魯迅逝世十三週年而作,不僅僅是單純懷念魯迅,而是通過與有的人的對比闡揚了一種人生哲理,容入了作者的愛憎感情。學習時,要通過反覆的誦讀、揣摩、品味,把握詩人感情的脈絡,學習詩歌中運用的對比手法。

教學目標:

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誦課文。

2、學習詩歌中運用的對比手法。

3、體會詩歌的結構與表達方式方面的特點。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的含義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有的人》這首詩,是臧克家爲紀念魯迅逝世13週年而作。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播放視頻文件)請同學們在聽的同時,注意詩歌的朗讀節奏和重音。

2、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全詩,注意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然後齊讀全詩。

3、魯迅簡介

爲了更好的學習這首詩歌,我們先回顧一下魯迅先生的生平。(出示幻燈片)

魯迅(1881~1936),中國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1881年9月25日誕生。出身於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台醫學院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希望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論文集《墳》、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專集。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傑作。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逝世,國民黨反動派血腥鎮壓人民,不允許人民悼念魯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週年紀念日,全國各地第一次公開地隆重紀念他。臧克家親自參加了首都的紀念活動,目睹了人民羣衆紀念魯迅的盛況,並瞻仰了魯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憶魯迅爲人民鞠躬盡瘁的一生,百感交集,於1949年11月1日寫了《有的人》這首短詩,抒發自己由紀念魯迅所引起的無限感慨以及對人生意義的深刻思考。

4、思考討論:這首詩可以分幾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學生討論後明確:全詩可以分爲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節):以鮮明的對比評價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第二部分(第2、3、4節):從兩種人對人民不同態度的對比中,熱情頌揚了魯迅先生戰鬥而偉大的一生。第三部分(第5、6、7節):從人民對兩種人的不同態度的對比中,抒發了作者及人民永遠懷念魯迅的深厚感情。

二、品讀詩歌,理解詩歌內容。

1、學習詩歌第一部分

(1)指名學生朗讀第一部分。

(2)思考問題:這一節詩有兩個“活”字和兩個“死”字,如何理解它們的含義?

第一個“活”指肉體活着,第二個“活”指精神活着;第一個“死”指精神的死亡,第二個“死”軀體的死亡。

2、比較學習詩歌第二、三部分

(1)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第二、三部分,思考這兩部分在內容上有什麼聯繫?

互相照應,2、3、4節分別照應5、6、7節。

(2)這首詩使用了一種很典型的表現手法,那位同學看出是什麼?這在詩中是如何體現的?

2、3、4節每一節的前兩句都寫反動統治者對待人民羣衆的態度,每一節的後兩句都寫像魯迅這樣的人對待人民羣衆的態度;5、6、7節每一節的前兩句都寫人民羣衆對反動統治者的態度,每一節的後兩句都寫人民羣衆對魯迅這樣的人的稱頌。

(3)這幾節詩中有幾個句子出自魯迅先生的作品:“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自嘲》

“有的人/情願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燒”《野草題詞》

(作者借魯迅的詩來表現魯迅的高尚品質)

(出示幻燈片9、8,齊讀)

(4)這兩種人最後的結局如何?

a:(1)“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意。

(2)“名字比屍首爛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記,被人民唾棄。

(3)“他們的下場可以看到”,即身敗名裂、遺臭萬年。

b:(1)“永遠記住他”。

(2)“到處是青青的野草”,即魯迅精神到處被傳頌,被延續。

(3)“把他擡舉得很高,很高”,表現了廣大人民羣衆對魯迅先生無比崇拜,無限愛戴的深厚感情。

三、再次品讀詩歌

要求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

四、課內延伸

1、迅速默讀全詩,體會:“有的人”究竟指哪些人呢?(可以互相討論)

學生討論後明確:每節詩的前兩句都指反動統治者,他們雖然“活着”,卻如行屍走肉,他們欺壓百姓,下場可恥。每節詩的後兩句都是指魯迅以及像魯迅這樣的人,他們雖死猶生,永遠活在人民心中,贏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頌。詩作的側重點是歌頌魯迅及像魯迅一樣的人。

2、既然文章主要是紀念魯迅,那麼把詩的題目改爲“魯迅贊”或者“紀念魯迅”好不好?

《有的人》更含蓄,而且擴大了詩歌的內涵,使得詩歌更具有普遍意義。

六、課內延伸

閱讀泰戈爾的《某人》,比較兩首詩的異同。

有的人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做到有節奏、有感情地朗讀;

2.通過對比朗讀,體會詩歌整體內容與形式上的對比、對應,並基本能背;

3.激發學生做服務於人民的人。

教學重點:

對比朗讀。

教學難點:

理解詩歌內容與形式上的對比、對應。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交流

說說你所瞭解的魯迅?

二、題解

1.題解:板書主標題,讓學生說副標題。

2.作者:結合連接語,出示作者語,指出讀文的感情基調(語調)。

三、通讀課文

1.自由朗讀一遍這首詩,有問題的請舉手。

2.出示第一節課件。

3.有感情地再讀一遍,注意停頓。

四、理解對比和對應

1.出示作者語“爲了加強、突出主題的意義,豐富這篇短詩的內容,通篇用了對比的表現手法……”詩歌是怎樣體現對比的表現手法的?(可以同桌交流)

(兩類不同的人的對比<板書>,每小節前半節和後半節的對比)

對比讀。

2.(一共有幾節)出示:可以分成幾個部分?這幾個部分之間有什麼關係?(可以同桌交流)

(板書:行爲——結果)

3.“怎樣的行爲就會有怎樣的結果。”

對應讀。

4.理解兩句詩:出示⑴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⑵情願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燒。

五、出示:

背。“熟讀成誦,先有感情地再讀一遍這首詩,然後我們來背。”(齊背——個背)

有的人教學設計 篇9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指導朗讀,體會該詩強烈鮮明的愛憎之情,

2.瞭解本文運用的對比手法,並體會這種手法運用的好處。

(二)能力訓練點

1.體會詩歌語言的精煉,理解詩句的含義。

2.體會該濤融情於詩、融理於詩的特點,說一說該詩的情與理。

(三)德育滲透點

教育學生正確認識人生的價值,樹立高尚的人生觀。

(四)美育滲透點

在學習中培養學生美的情操,明白爲人民服務的人在人民中永生的道理,塑造自已美好的人生。

二、學法引導

1、標題了解本文的創作背景。

2、分句讀,分段讀、對照讀等靈活多樣的朗講讀等靈活多樣的朗讀手法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一)重點

對比的手法及前後對照的結構。

(二)難點

深刻理解詩歌豐富的思想性。

(三)疑點

詩歌未三節能否去掉?這三節在全詩中起什麼作用?

(四)解決辦法

重點主要通過學生的朗讀、思考、討論解決,對於難點和疑點,在學習時教師應進行方法的引導與適當的點撥。

四、課時按排

1課時

五、教學用具

錄音機、朗讀磁帶。

六、師生互動活動沒計

1.教師分層指導學生朗讀,學生在正反覆朗讀的訓練中讀出詩歌的情。

1.教師精心設計幾個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在討論中明確詩歌中的理

七、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反覆朗瀆,體會詩歌愛憎分明的感情。

2.學習對比手法,體會對比的好處。

3.理解詩句的含義,體會詩歌中所寓含的道理。

(二)整體感知

《有的人》是詩人臧克家爲紀念魯迅先生逝世十三週年而作的。但這首濤又非一般的悼卓念性文章,文中運用對比手法,將截然不同的兩種人生目的和人生意義進行對比,歌頌了魯迅先生以及像魯迅先生一樣的人。

(三)教學過程

1.以介紹詩歌的般特點導入本文學習。

詩歌作爲文學的一大樣式,其特點有:高度集中、高度概括地反映社會生活,飽和着感情,想象豐富,語言凝練、形象,音調和諧,有鮮明的節奏和韻律,新詩般分行排列:這是詩歌的一般特點。具體到某一詩歌裏,其特點又是:豐富多彩的,各不相同。

引導學生閱讀預習提示:看第一段作者介紹,要抓住姓名、出生時間、什麼地方人、評價、作品五個方面去了解作者。看其他各段,主要了解本詩的特點、背景。提示概括本詩特點有四:(1)富有哲理性。(2)語言凝練有力。(3)採用對比手法。(4)用形象的語言發議論講道理。

2.學習正文,通過反覆朗讀體會和理解詩歌的深刻內涵和特點。

教師範讀,要求學生邊聽邊注意體會詩歌朗誦的輕重、緩急、分節、節奏處理及本文思想內容。範瀆後,要求學生將詩中八處有的人分別改換成具體的某種人、某類人,提醒改時,要注意結合上下文,儘量準確。

明確:改換要具體、明確,注意措詞,有定的概括性;可改成:被人民憎惡的人,被人民愛戴的人,殘酷剝削人民的人,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人,妄想流芳千古的人,處處爲他人着想的人,魚肉人民的人,造福人民的人等。

學生改後,抽學生根據自己所改朗誦全濤,朗誦後學生一起評議。然後,再分組齊讀,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出感情。

3.分析對比寫法,引導更深入地鑽研課文。

提問:文中八處有的人可以分爲幾種類型?

明確:兩種人,對人民有利的人和對人民有害的人;

提問並引入討論:①前四節是從哪四個方面寫出了兩種人的不同?②後三節與前四節是什麼關係?在內容上後三節對全詩起什麼作用?③爲了說明兩種人的不同通篇作者採用了什麼樣的寫法?(對比)④到處是青青的野草這句是什麼意思?⑤最後句中擡舉一詞是什麼意思?⑥本詩的主題思想是什麼?

明確:①從生死、言行、追求、作用四個方面。②因果關係,不但呼應前文,形象地反出兩種人截然不同的結局,而且使全詩內涵昇華到讚頌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高尚的人生觀的高度,詩的內涵容量增大了。

③這裏到處是青青的野草指的是像魯迅這樣爲人民服務的人將會得到人民廣泛的紀念,

④擡舉表示稱讚和提拔的意思。

⑤主題思想是通過鮮明的對比,歌頌魯迅先生以及像先生一樣的人,號召我們要像魯迅先生那樣:做一個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人。

(四)總結、擴展

這首詩雖然是爲紀念魯迅先生而作,便沒有停留於一般的紀念性文章,而是更深層次地探討了生命的意義與價值觀念。英語裏有這麼一句名言:Tobeornotisaquestion,意思是:人究竟應該怎樣活着?另外我們讀過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保爾的名言,思考他們每個時代的人生價值,那麼,在今天什麼纔是有價值的人生呢?

八、佈置作業

1.熟讀並理解魯迅的《自嘲》。

2.唐代濤人杜甫有句詩: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雖然只有10個字,但它通過對比手法把不平等社會現象揭露得人木三分,同學課外查閱這首詩,寫一篇二百字左右的讀後感。

有的人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建議

課文主題

“有的人”這個題目包含了詩中所寫的兩種人:即作者歌頌、讚美的是以魯迅爲代表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作者揭露、批判的是一切反動派。聯繫詩的副標題,我們可以看出這首詩是以歌頌、讚美爲主旋律的。這首詩主要採用對比的寫法,也就是把揭露和批判作爲歌頌與讚美的一種反襯,在鮮明的對比中,抒發作者的感情。

思路結構

這首詩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節),作者開門見山,以兩種對立階級的人爲代表,緊緊抓住參加魯迅紀念活動感觸最深的兩點,即:魯迅生爲人民鞠躬盡瘁,死後人民懷念他,從對魯迅雖死猶生的感受入手,提出了生與死的辯證觀點。

第二部分(第2、3、4節),從兩種人對待人民的不同態度的對比中,熱情讚頌魯迅爲人民鞠躬盡瘁的偉大精神。

第三部分(第5、6、7節),從人民對兩種人的不同態度的對比中,抒發了作者及人民永遠懷念魯迅的深厚感情。

小結:第一部分是全詩的總綱,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觸最深的兩點分別進行解說和深入開掘,形成了以讚頌魯迅鞠躬盡瘁爲人民的偉大精神的抒情主線。

對比的寫法

這首詩的每一節一反一正對比,使正反面人物對立得更爲鮮明,從而達到突出主題的作用:

一、生死價值的對比。

第l小節中,前一個“活着”指人還在社會上生活,“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後一個“死了”是指人已離開人世,“活着”是指其精神不死。反動統治者“活着”,不過是行屍走肉,毫無價值;革命者“死了”,卻雖死猶生,精神永存。

二、對待人民羣衆態度的對比。

第2一4小節的前兩句都寫反動統治者對待人民羣衆的態度:

A、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

B、不知羞恥地爲自己歌功頌德,妄想“流芳萬世”;

C、殘害人民,養肥自己。

詩的後兩句都寫像魯迅這樣的人對待人民羣衆的態度:

A、“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

B、“情願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燒”,意思是願把自己的一切貢獻給革命事業。

C、他活着爲了多數人更好地活。

三、人民羣衆對兩種人態度的對比。

第5一7小節的前兩句都寫人民羣衆對反動統治者的態度:

A、“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

B、“名字比屍首爛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記,被人民唾棄。

C、“他們的下場可以看到”,即身敗名裂、遺臭萬年。

詩的後兩句都寫人民羣衆對魯迅這樣人的稱頌:

A、“永遠記住他”;

B、“到處是青青的野草”,即魯迅精神到處被傳頌,被延續;C、“把他擡舉得很高,很高”,表現了廣大人民羣衆對魯迅先生無比崇拜,無限愛戴的深厚感情。

通過以上3種對比,反映了兩個對立階級不同的人生觀,顯示了人民羣衆強烈的愛與憎,從而很好地突出了詩的主題。

前後呼應的結構特點

一、弄清全詩哪些小節之間存在着呼應關係:

1.第五小節呼應第二小節

2.第六小節呼應第三小節

3.第七小節呼應第四小節

二、體會這些呼應所起的作用:

1.深化所表達的主旨。

2.使全詩形成有機的統一體。

難點解析

1、“有的人”指哪些人?

每節詩的前兩句都指反動統治者,他們雖然“活着”,卻如行屍走肉,他們欺壓百姓,下場可恥。每節詩後兩句都是指魯迅以及像魯迅這樣的人。他們雖死猶生,永遠活在人民心中,贏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頌。詩作的側重點是歌頌魯迅及像魯迅一樣的人。

2、“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這兩句詩該怎樣理解?

“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指的是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軀殼活着,他們徒具形骸,雖生猶死,生命毫無價值;“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指的是一生爲人民,甘願做人民的牛馬的人,這種人雖生命不復存在了,但他們的思想,精神永駐人間。

第一個“活”字充滿了作者的鄙夷和輕蔑,第一個“死”宇卻表達了作者的惋惜的懷念之情,第二個“死”字充滿了作者的痛恨和咒罵;第二個“活”宇是作者對魯迅偉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