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爾登湖讀後感(精選20篇)

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瓦爾登湖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瓦爾登湖讀後感(精選20篇)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1

一百六十多年前的1845年7月4日美國獨立日這天,一個哈佛大學的28歲的畢業生亨利?梭羅獨自一人來到距康科德兩英里的瓦爾登湖畔,搭一間小木屋,自食其力,開始了他隱居山林的簡樸生活。他自己勞作耕種,不於外界發生任何關係,除了必須的勞動,他的剩餘時間就用來觀察自然,思考問題,分析生活,評斷價值,批判習俗,探求怎樣實實在在的生活,怎樣體驗與經歷有意義的生活。兩年零兩個月又兩天後,他回到文明世界,爲我們留下了一本寧靜、恬淡、充滿智慧的書——《瓦爾登湖》。

選擇在一個寂寞的黃昏,獨自一人,翻開《瓦爾登湖》。時光如一江春水,在窗下翻書的沙沙聲裏流過,流入瓦爾登湖。讀《瓦爾登湖》,我們可以聽得見蛙聲和鳥啼,看得見湖水的波紋和林中的霧靄,處處蘊含着返璞歸真的美麗。他記錄了觀察與體驗大自然的詳細情況,爲其賦予了通俗的哲學意義,這正是梭羅超越衆人所擁有的一切所在。反觀如今,充斥着追名逐利、物質要求的時代,恐怕難以找到如此沉澱,專心體味生活意義的仙露瓊漿了,讓人們的心靈從沉重的物質中解脫出來,迴歸瓦爾登湖畔那種恬淡、寧靜的狀態,呼吸自由的空氣,體味什麼是真正的生活,那些喚醒了我們沉睡的舊夢。

讀罷此書,我腦海中隱隱出現了一個頭戴草帽、短褐穿結、帶月荷鋤的人——陶潛

梭羅和元亮兄竟真有些相似,兩人都因厭惡世俗的追名逐利,厭惡趨炎附勢的污濁世風而隱居,都好自然、樂山水、愛流年,梭羅也曾在瓦爾登湖畔“種豆南山下”,兩人唯一的不同大概就是隱居時間了,梭羅只隱了兩年多,而陶淵明卻是藏了半輩子。

其實不在於時間,時間只是人們想象與虛構的產物罷了。重要的是心,隱居只是一種方式,而在心中留一片“瓦爾登”纔是最具意義的。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2

18年,我讀了46本書,在最後幾天,我津津有味的統計並選擇哪些書是最好看的,對自己有影響的,自己最喜歡的……這本書就放在桌邊,我剛隨意的把它從書架上拿下來,還沒顧得上翻開。

19年,元旦,在這個起始的開端,我翻開了這本書,當時剛看完一部吸引人的推理,耗費了大量的腦細胞,所以想換換心情和口味;當時在節假日裏東奔西跑,胡吃海塞,把自己攪得滿身疲憊,所以想坐下休息休息,順便翻翻書。

然後……我不知道時間怎樣過去的,我時常停下來,時常反覆的看一段、反覆的看一頁、反覆的看一個篇章…我突然有點激動,因爲發現自己愛上了這本書,甚至超過了去年一整年46本書的愛,沒錯!如果讓我從18年的書單中挑出一本最值得推薦的書,我放棄,我只想推薦這一本,19年的第一天,剛剛翻開的這一本————《瓦爾登湖》。

此刻我已經讀了80多頁了,依然是如此喜愛。這是一本思想深邃的書,如果說,這個世界上,能看清生活本質的人少之又少,那麼梭羅,他就算一個。

他在瓦爾登湖畔一個人蓋了個小木屋,一個人生活,一個人思考,他喜愛自然,崇尚儉樸,並享受孤獨。對,就是孤獨,而不是寂寞。寂寞是一羣人的寂寞,總是緊緊相隨,無法逃避,即使你擠在最熱鬧的人羣中,周圍有最嘈雜的聲響。孤獨卻是一種自主的選擇,一種內心豐富,需要獨自靜心的去體會:是一種自己和思想的交流,即使只有一個人,即使周圍寂靜無聲,內心卻充實而滿足。

關於這本書,我感覺不會只有這一篇讀後感,因爲感觸的東西太多。只是,找到了寶貝就總忍不住想分享。我相信不會所有的人都喜歡或者理解這本書,但如果你喜歡尤瓦爾·赫拉利,喜歡他的《人類簡史》、《未來簡史》,你就會喜歡梭羅,喜歡品味他對生活本質的思考。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3

本書描述了梭羅在瓦爾登湖居住期間所經歷的一切,與周圍農夫、鄰里相處,去親身經歷周圍的一切,與周圍動物互動,進行心與心的交流,感受不同世界的對自由的渴望。

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領悟“人可以活得很簡單,很從容,不必爲了那物質財富而喪失了人是萬物之靈的崇高地位”的道理。作者在《瓦爾登湖》中以瓦爾登湖爲中心,輻射到周圍衆多地方,描寫了他“以禽獸爲鄰”,在“豆田”耕作,與“村子”中的人交往等諸多生活細節。最後作者又以“春天”結尾,給我們奏響了新的生活樂章,並且他在“結束語”一篇中,這樣說:“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看!這是一位超凡脫俗、與世無爭的自然主義者,多麼令人羨慕。

《瓦爾登湖》代表了一種完美的生活方式,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典範。或許在不知不覺間梭羅已和大自然融爲一體。然而,我們現在還有多少人願意親近自然呢?

在紛擾的城市裏我們離自然越來越遠,看風景不需要在戶外,只要有網絡就行,隨便一搜索心中所想的就呈現在眼前了。對於我們學生來說每天上學都要早起,放假了自然會睡到很晚才起牀,就算是出去玩也不會在意路邊的風景。大多數時候我們出去都成了“有目的”的,我們總覺得大自然離我們很近就在窗戶外面,但慢慢地我們卻與大自然漸行漸遠。

在看《瓦爾登湖》時,我在羨慕的同時也很佩服梭羅。他喜愛自然,他一直留在瓦爾登湖做着他喜歡的事。他追尋着自己的內心,與山林爲友。要是在以前,如果讓我一個人待在那裏,就算有再美的風景我也無心欣賞,因爲我覺得一個人太孤單了,再美好的風景也會變得單調。我更不會想着與動物植物做朋友了。但現在看過此書後,或許我也會像梭羅那樣了——把自己的心帶到大自然裏,體驗一回沒有任何困擾的生活。

我們是時候迴歸自然了,讓我們帶着一顆最純淨的心走進自然,去發現曾經遺失的美好。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4

在某種程度上說,《瓦爾登湖》就像是康科德地方誌中的動植物篇。誠然,梭羅大半輩子在康科德與瓦爾登湖邊度過,始終致力於觀察與研究飛禽走獸和草木花果,以及一年四季的變化進程。

梭羅不論對紅黑螞蟻大戰,還是對灰背隼、紅松鼠以及獵狐犬等的描寫,總是如此繪聲繪色,如此引人入勝,真可以說是曠世罕見的華章。

梭羅在本書中用很大篇幅談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人與草木鳥獸的和諧相處有許多精彩片段。

不但如此,他還主張社會內部各族羣之間和諧相處。自古以來,北美大陸的主人、原住民是各部落的印第安人,歐洲殖民者到達新大陸後不僅肆意殘殺無辜的印第安人,使其瀕臨種族滅絕的境況,而且徹底毀掉了悠久的印第安文化與生活方式,還對印第安人持極端歧視的態度。殊不知,梭羅乃是狷介之士,卻反其道而行之。

梭羅在書中談天說地和縱古覽今時,一邊立論公允,痛斥時弊。一邊又提出不少積極性的批評與建議,其內容十分廣泛,涉及飲食文化、住房建築、生態環境、學校教育、農貿漁獵等。梭羅諸些舉動和言論,引起我的一些思考。

當今中國,到處可以見到人們侵犯生態環境,環境治理成了社會和諧的一大問題,且不論其它生態物種,就說樹吧!

樹,是我們人類最先的寄託,在樹上吃住行,樹爲我們人類提供了最根本的家園;樹能如此,那些其它動植物呢?我想它們生態作用一定也很巨大。那人類還要肆無忌憚的去破壞、殺害們呢?

自然給予人類那麼多,人類當予反思,來感恩這地球上最偉大的母親!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5

《瓦爾登湖》是生活的指南,鼓勵每一個人找到並追隨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

梭羅覺得,人們的大多數除日常維生的需求,不過是隨波逐流、人云亦云,建造起一座牢獄,把自己關進去,再把別人關進去,毫無知覺地忙忙碌碌一輩子,揹負了許多原本可以不揹負的東西。爲了實現“理想生活”,千篇一律地追尋着公認的成功,麻木跟隨着世俗灌輸的理念,在泥漳中掙扎得筋疲力竭。隨之而來的焦慮、不滿、憤滿,幾乎每日都蒙繞在人們身上。“生活太擁擠,會失去敬意。”我們是否有停下來想過掙脫羈絆與柳鎖,安靜地考慮自己的生活評判標準是不是可以改變,而非固定的?可是,可能會有人說,時代的生存法則就是如此,現實社會不允許我們如梭羅一般去尋找一片湖。

瓦爾登湖是心靈之湖。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說:“《瓦爾登湖》是一本靜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它只適合在“寂寞和悟靜”時閱讀,靜靜地讀,讀得靜靜。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瓦爾登湖》是屬於心靈的。

“在一個夏天的早晨,照常洗過澡之後,我坐在陽光下的門前,從日出坐到正午,坐在松樹、山核桃樹和黃廬樹中間,在沒有打擾的寂寞與寧靜之中,凝神沉思,那時鳥雀在四周唱歌,或默不作聲地疾飛而過我的屋子,直到太陽照上我的西窗……”

“不像鳴禽一般地歌唱,我只靜靜地微笑,笑我自己幸福無涯。就好像一隻麻雀落在我門前的山核桃樹上,喝嗽在叫着,有時我也偷偷地輕笑,但會壓低我的笑聲,生怕它也許會聽了去。”

這是一個哲學家和一片天巔的詩意棲居,而那些思想正是從這裏升騰並繽紛綻放於天空的啊!

由此觀之,這本書對於現實的意義,不在抗拒世俗慾望、拋下個人責任。也並不脫離現實、而是高於現實。提醒人們主動保持警覺,鼓勵多樣生活,啓發人們追求自己真正的生活方式、找到心靈的棲息地。那時候,即使我們重新一頭扎進時代的遊渦中,也不致迷失自己的方向。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6

這本書寫於19世紀中葉,那時正是資本主義的飛速發展時期,在當時的背景下,人們追逐利益,想盡一切的辦法來使自己,獲得更高的權利和更多的金錢。工業文明、喧囂社會擠壓着人類、侵蝕着人性。而在這個大背景下,畢業於哈佛的這位智着,他單身隻影,拿了一柄斧頭,跑進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他特立獨行,懷着一顆嚮往自然的心,寧靜地踏上了這段心靈的路基。而在這個被成爲“神的一滴”的瓦爾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在空間裏,孤獨在思想中!

梭羅是崇尚自由的。當他從瓦爾登湖到村鎮中修鞋卻被捕時,可以發現他嚮往的是美利堅的和平與自由。“什麼也不能正當地迫使單純而勇敢的人產生庸俗的傷感”。梭羅便是這樣的一個人,他勇敢地面對生活和一切他要正視的東西。並仍能保持自己單純的、自然的、美好的偉大心靈。並且他有着同樣並且他有着同樣生活簡單,在世人看來卑微而粗俗的人作爲訪客,這些訪客在梭羅看來是淵博的、謹慎而智慧的。

讀完後,我對梭羅的行爲感到不能理解,對他書裏的思想和行動更不能去認同。而在多年之後的一次初夏的夜裏,我在海灣沙灘上漫步的時候,我卻突然地體驗到了自然田園所 具有的獨特 的審美情趣,並讓我深深地認識到了梭羅以及他的《瓦爾登湖》所包容的的豐富而偉大的田園意蘊。

最後,我明白了:不管你的生命多麼卑微,你要勇敢地面對它生活;不用逃避。你縱然很貧窮,也要喜愛你的'生活。即使是在濟貧院裏,你依然還擁有喜悅、開心、榮幸 時光。

梭羅親眼目睹,一個心靜知足的人,在那裏生活得宛若在皇宮裏一樣,生活得如此開心又如此心滿意足。

《瓦爾登湖》內容豐富、意義深遠,它是簡單生活的權威生活,是對大自然的真情描述。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7

我還記得富人和漁夫之間簡短但有意義的故事:當漁夫悠閒地享受微風,海浪簡單、沉悶、悠閒時,富人教漁夫努力奮鬥賺錢,這樣有一天他就可以忘記煩惱,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我不是已經過上這樣的生活了嗎?漁夫迴應道。

某種程度上,比起富人複雜的成功之路,漁夫幾乎像個聰明人,找到了通往內心的捷徑,簡單樸素。倉民離緬甸很遠,人員還沒配齊。目前大部分人明顯選擇了致富之路。爲了一個明確或模糊的目標,人們不懈努力,不斷爲所謂的詩意和距離而奮鬥,卻可能在不經意間迷失在複雜的現實中,無法逃避。

不過梭羅大概能理解漁民的智慧。他選擇了獨自走這條瓦爾登湖的捷徑。湖邊的叢林裏豎立着一座木頭房子,幾十塊錢,一幅簡單生活的畫面在《瓦爾登湖》慢慢展開。

在這樣簡單的生活中,梭羅試圖直接面對生活的本質,違背命運,吸收生活的所有本質,從而徹底擺脫一切不是生活本質的東西,把生活推向死角,過濾到,只留下最基本的元素。所以,他不需要茶和咖啡,不需要黃油、牛奶和鮮肉,所以他不需要用它們來工作,也不需要用蚯蚓來釣梭魚,然後用梭魚做誘餌來釣鱸魚。他的生活就是一年工作三四十天養活自己。那是森林裏的第一縷晨光和淡淡的夕陽,鳥兒和松鼠的啁啾,豆田裏的自由勞動,朋友們時不時的來訪,遠離城鎮的喧囂,對鄰居的關心,對清澈無底的淡綠色湖泊的熱愛和依戀。無論是寒冬的屋內取暖,還是初夏的林中漫步,融入瓦爾登湖都是對簡單舒適生活的不羈追求。

當人們談論金錢時,梭羅斷言滿足靈魂的需求是沒有用的。這大概是一個在追求極簡主義的道路上不屑金錢的不羈靈魂;正是這種對金錢的判斷,讓梭羅避免了重複做富人的錯誤,以簡單的方式追求最不復雜的生活。

生活其實並不複雜。希望你能和梭羅一起在《瓦爾登湖》的岸邊看花開花落,看雲捲雲舒,欣賞鳥鳴蟲鳴,破冰開湖,共享極簡之旅。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8

我已經發現了,無論兩條腿怎樣努力,也不能使兩顆心靈更接近!——《瓦爾登湖》獨居林中篇

假如我們離開了喧鬧的環境,假如我們沒有現在物質生活,假如我們丟掉虛僞的善意,假如我們重新活一回。你是否願意去尋找屬於你的那片寧靜!

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舒適安寧的生活,纔是他們的最終的目標,你的奮鬥,也都是爲了這一切,也都是爲了能夠賺上許多的錢,可以過上比別人更好的日子。當然對於一個人來說,這無可厚非,但是這個社會,現在已經不僅僅是錢了,而是人們已經都沒有喪失了最底的道德底線,爲了錢,可以去做任何的事情。

其實對於很多人來說,《瓦爾登湖》那就是一個無法實現的夢,一個完全烏托邦式的夢,尤其是對於當下的人來說,沒有幾個人能夠真正的做到心如止水。

《瓦爾登湖》在他的筆下,彷彿擁有了生命,那座小木屋,不僅滿足了讀者的幻想,更爲我們營造了一個拷問心靈的場所,一個在物慾橫流時代裏的中流砥柱。梭羅生活在一個工業文明突飛猛進的時代裏,科技進步帶來的物質享受讓許多人都迷失了方向,甘願沉淪在城市裏,以犧牲自由和踐踏人與自然的平衡作爲代價的。作者敏銳地洞察到了這一弊端,並決定用自己的努力,去喚醒沉睡在人們心底的,尚未泯滅的良知,進而改變那種重物質,輕精神的浮誇世風,從而完成一個時代的救贖。

在剛聽說《瓦爾登湖》時,以爲作者是厭倦世俗生活,選擇消極避世,讀了之後才知道他不過是爲了找尋生活的最低成本而自力更生,也因此找到了屬於他的生活方式。

我們都知道,最深刻的道理往往是最簡單的。《瓦爾登湖》向我們闡述了簡與真的守望、虛與實的對比、掙脫現實與走向自己的灑脫。生命的真諦在於我們去如何對待,在物質至上的驚濤駭浪中,是否可以給我們的心靈找一個清淨的港灣。在流言蜚語的滿天烏雲中,是否給真實的自己一絲明亮的陽光。

越黑暗的地方,哪怕一絲陽光,也會那麼耀眼。願你我,向着屬於我們內心的樣子出發!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9

第一次讀梭羅,讀的是這本《瓦爾登湖》,大概是因爲我懷有一期一會的希冀去同它相遇,投桃報李之下,每一次的窺探都有所得,於是纔有了今天這番心情的鋪陳:他實在是有幾分陶潛的味道,兩者貫通中西方的深澗得以共鳴,採菊人生東籬之下,可曾擷得一抹馥郁?

我開始探索他,同時接受他,在文字中我終於找到我所應該做的:平和。這個世界太浮躁了,當燈紅酒綠鋪滿城市的重心,邊緣的陰暗角落反而有幾分風骨,我們應當清醒一點——作爲國家未來的中流砥柱,青年一代不能垮掉。縱觀過去,各路觀點交鋒不止,我們讀書然後曬在社交媒體上,但是書的骨髓卻未必吸收;我們去健身然後在網上發圖,但我們可能根本不理解追求健康的意義。換言之,我們做了太多人云亦云的事情,卻從來沒有想過跳出來,主流的價值觀從來不是附和,而是內心的真正認同。

我們是否也能在被裝點地越來越花哨複雜的生活中,還原他的本來面目?其實我們都受到了浮躁的影響,而這時平和就顯得尤其可貴。我們讀書,只爲了和這本書的作者交流;梭羅寫書,或許也沒有帶着什麼去改變誰的意願,他只是把自己的想法傾訴出來,而我恰好在合適的年紀看到了,瞭解了。於是我讀出來幾株孤菊的清矜,從方方面面教我們不拘束地放下。平和是一種難得的智慧,我們在求學生涯中最忌諱的兩種情況都得到了解決:荒廢學業者他幫助你找到樂趣所在;勤勉于思者他告訴你如何保持平常心。

跨越地域和時間,隔着語言和文字的差異,我還是受到了他的教誨,如他所言:知道自己知道什麼,也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這就是真正的知識。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10

《瓦爾登湖》曾被譽爲“簡單生活的權威指南”。是美國作家亨利·戴維·梭羅所著的一本著名散文集。

這本書寫於19世紀中葉,那時正是資本主義的飛速發展時期。那時,人們追逐利益,想盡一切辦法來使自己獲得最高的權力和更多的金錢。而就在這樣的背景下,畢業於哈佛的一位智者,拿起了斧頭,路入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開荒種地,春種秋收。他遠離塵囂,懷着一顆嚮往自然的人,踏上了這段心靈的路基。

剛開始讀時,這一個個的故事情節讓我感到枯燥乏味,讀了幾頁我就萌發出放棄的念頭。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說的:“《瓦爾登湖》是一本寂寞的書,是一本孤獨的書。他只是一本一個人的書。”可是我在媽媽的逼迫下,我還是堅持讀了下來,只覺得越來越深遠,越讀越絢爛多彩。

而梭羅的這種生活方式只可是是在瓦爾登湖,隻身幽居長達兩年的時間。他獨自一人伐木,建造了一個小木屋,他在小木屋旁捕獵、耕耘、寫作,爲自己營造了一個只屬於自己的田園。

他提倡簡樸生活,並不是讓我們粗茶淡飯或節衣縮食,而是想要我們多聽聽新的節奏,這也許就是一個人的價值。僅有孤獨、恬靜,沒有任何的矯揉造作,他想在孤獨的心境中對人生進行思考與探索。孤獨創造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這是他心中的呼喊。我想,這真理應當是“熱愛自然,創造生活”吧。

而這也體現不了,現代生活給人了供給了幾乎隨心所欲的舒適。我們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時,是敬畏自然、崇拜自然,而我們,卻是用冷酷的手段想要征服自然。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時,卻又給自己埋下了一個生態陷阱,所以只能用迴歸自然來安慰自己的無奈。我們的節奏太快了,以至於我們在悠閒中停不住來欣賞美麗的自然,審視自己內心深處的心靈皈依。

《瓦爾登湖》是一本寧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它是寂寞、恬靜與智慧的結合。瓦爾登湖,梭羅的湖。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11

讀完《瓦爾登湖》,我深感這本遊記散文語言之艱深、晦澀難懂。其中涉及大量不常見的動物植物名字,名字難認且生物不知,在上網查詢之後我才清晰地將梭羅描寫的畫面聯想出來。記得一次偶然在百度上看到瓦爾登湖,她形成於山腳盆地,周圍杉樹圍繞,藍天白雲與湖面互相倒映,野鳥成羣——當然,梭羅是能一一叫出每種鳥的名字的。他還引用了中外經典著作裏的典故,對於一般讀者,若非有一定文學功底,難以將其理解透徹,若只循着書中的註解,將這形散而神不散的文章的理解通順也不成問題。

“我願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盡生活的骨髓,過得紮實,簡單,把一切不屬於生活的內容剔除得乾淨利落,把生活逼到絕處,用最基本的形式,簡單,簡單,再簡單。”我覺得這是對梭羅的生活態度最準確的表述了。我喜歡這樣,若不是在外,在家我都會一身寬鬆舒適衣裳,躺在樹蔭下,搖椅上,或讀一兩篇喜愛的文章,或遠眺兩三裏山外凝神片刻,放低心態,放寬胸外,感受攬萬物於胸懷的豁然。於是“我看到那些歲月如何奔馳,捱過了冬季,便迎來了春天。”在這番超脫的神遊中,風隨着我的思想紛飛,她刮落了病弱的樹葉,從我身旁飄過。誰又在嘆息“大多數人過着一種平靜的絕望生活,他們心中的歌和他們一起埋入墳墓。”她不理,又捲起一個小漩渦,從屋檐下那塊風吹雨打不動的石頭上翻過,差點在石頭上那條日益加深的裂縫裏翻溝,誰又笑“唯有我們覺醒之際,天才會破曉。破曉的,不止是黎明。太陽只不過是一顆晨星。”她不懂,幾個漩渦騰起,徜徉在樹梢花枝中,留戀花香不走。誰在大笑“世界不過是身外之物”。她一驚,迅速遠離我的思想逃走。片刻間世界安靜下來。

“天空既在我們的頭上又在我們的腳下”。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12

每次讀這本書,我都會有新的發現。這是一本永遠讀不完的好書。和梭羅所說的一樣:“湖是風景中最美麗、最富於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觀看着它的人也可以衡量自身天性的深度。”我想說的是,讀這本書,也可以衡量自身天性的深度,丈量自己的生活。

記得曾經有人對我說:當我身在顧慮和追逐過多的東西而感到不堪重負、不知所措的情境,去感受梭羅便是能讓我解脫並接受心靈洗禮的最佳方式。在讀完《瓦爾登湖》後,我的心彷彿也成爲了一潭寧靜而深邃的湖,耳畔有海德格爾在說“人,當詩意地棲居”。並純粹地因深陷梭羅的世界而沉迷:他,始終聆聽着自然的聲音。始終穿梭於行行親身耕作的豆田,耐心地鬆土、施肥;始終光着腳投入地細數瓦爾登湖畔第一片落葉的脈絡;始終戴着草帽爬到樹上去找老鷹或松鼠的窩;時常夾着舊樂譜來採集植物標本而樂此不疲;時常頂着最燦爛的星空,靜靜觀察、深深呼吸、沉沉思考……

而他從來沒有受過職業培訓,從未婚配,孤獨一生,他不去教堂,不參加選舉,不吃肉,不喝酒,不知曉香菸的作用。他改良的鉛筆完全有希望申請專利,朋友們盛讚他已打開了財富之門,他卻說以後再也不做鉛筆了;作爲哈佛大學的高材生和愛默生的得意弟子,他本可以成爲美國工程師的領袖,而他卻更願意做一位不顧一切與天合一的草民,一位大自然的藝術家。這也正如愛默生所說:“他不肯爲了任何狹窄的手藝或者職業放棄他在學問和行動上的抱負,他尋求的是一種更廣闊的行業,一種生活的藝術。”

不去討論如果他是個積極的入世者是否能給世界帶來更多的物質財富,因爲他只是選擇了他喜歡的生活方式,選擇了成全作爲一個人的完整性,並在這過程中將永遠寧靜的瓦爾登湖化作了最純淨的眸子,帶領我們去探索和發現生命與生活全新的可能。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13

讀了曹文軒定的《黑瓦》之後,我深受啓發,這個故事講的是有一們教中學的老師,她非常的潔癖,甚至正在講課的時候,發現一個同學的指甲很髒,就鄭重的說:“這節課,剪指甲。”於是教室裏就想起了剪指甲的聲音,當然,有些女生也受到了自尊心的傷害,罵她是“醜八怪”。辦公室裏,其他老師總愛講一些亂七八糟的事,那是時,那們中學老師重重地把筆扔在桌上說:“你們有完沒完”,因此,她很少有朋友和她交談。而我,每次都要去老師那兒看書,老師每次都給我泡杯茶,我們也很少說話,她時常遞給我一把鑰匙,對我說:“你到我姨媽家裏去看書吧!我現在在她那住”,我就去了。這樣和朋友想處的時間就少了許多,朋友讓我別在去了,我就是不聽,就這樣,我去時,又編了個個藉口,又忽忽回家去了。

曹文軒的作品字跡清楚,語句通順,體現的情感也非吸引人,讓人很欣賞。因此,我知道了,定作文時不但要寫得真情實感,還要有足夠的耐心、態度,才能寫好作文,我以後一定會多閱讀曹文軒的作品,更加努力,我相信我的作文會越寫越好!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14

《瓦爾登湖》的作者是亨利.大衛.梭羅,這本書是簡單生活的權威指南,是對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錢社會的討伐檄文,她讓我們在這個紛繁雜擾的社會更好地生活。梭羅本來想做個有所作爲的人,然而在瓦爾登湖生活兩年後,他看破了這個世界很多東西,他感到人世的榮華富貴不過是一個人的貪婪,如果我們少一些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間多一處瓦爾登湖,人類就會多一條後路。如果要求一個人對生活無所求,這是苛刻的,但要求一個人對“所求”多一些節制,這是非常理性的…….

書中有描寫景物的句子更是讓人心曠神怡——湖泊是風景的最美麗和最富有表現力的特色。它是大地的眼睛,注視者朝這個眼睛觀看,就可衡量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度。在岸邊的那些河生樹木,就是眼睛邊緣的細長睫毛,而四周長滿樹木的羣山和懸崖,就是懸掛在上方的眉毛。這些句子是如此的新穎,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兩年多過後,梭羅還是回到了自己本應該有的生活中去了,他說:他離開樹林,就像他前往樹林一樣理由充足。因爲他還要過幾種別的生活,因而沒有更多的時間過那種生活。我們也要像梭羅一樣深入地生活,把生活的一切精髓都汲取出來,頑強地生活,剷除一切非生活的東西。讓我們去自由追求一種能夠使你沒有咖啡等這一類東西也行的生活方式,我們讓娛樂成爲我們的工作,享受土地的樂趣,享受書本的樂趣。我們不要糾結於每天的成功,正如梭羅所說“在某種程度上,我們的日常生活的真正收穫,就像黎明或者傍晚的色調一樣難以捉摸,不可描述。它是一粒被抓住的小小的星辰,是我所緊握着的彩虹的一個部分”,相信聚少成多,終有一天我們會獲得成功。

讀完《瓦爾登湖》,確實讓現在社會那浮躁的心安靜了下來,因爲她的句子是那麼的美妙,思想是那麼的強大。我們不要在煩囂的城市中失去了自己善良的本性,我們應該在自己的內心深處構建一個瓦爾登湖,讓自己的心靈在這湖裏像魚兒一樣自由地遊着,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讓自己能保持一份恬靜的心境。我們要擁有更好的想法,讓我們的前景明亮起來,我們不要總是生活在當前,我們要利用每一個落在我們身上的機遇,讓我們抵達成功的彼岸。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15

看過很多人評《瓦爾登湖》,也看過很多關於他的評論,這裏,說說我的看法。

初生階段,人性如火。這時候很難看的下去。關於那種出世般,萬物坦然的態度,無法理會。

其實這是一大幸。因爲性未堅,這種無爲的境界很容易消磨意志,而產生蝴蝶效應。所以,暫時或永久放下,也不失爲最佳選擇。

接着,經歷了磨鍊、磨難,懂得了一些,腦海中會偶然出現一些思想,一些片段,它極盡符合此種意境,而偶然中,你遇到了這樣一本書,奉若珍寶。

撇開所有的處世哲學,學習此道,但是最終會發現,它太單純了,單純的讓人厭惡出現的哪怕一絲黑暗,而結果可能是一個個屈原。

最後的那一階段。

所有的東西存在的基礎是活着,也就是生命形式存在着。無論何種道理或禪機,沒有了人這種有靈魂的載體,都是夢幻泡影。

所以,這個階段是真正的吸取各家精華,是真正的熔鍊自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它不同於弄虛作假,而是他已經有了不同的“自己”,他能適應任何的時間和空間,簡單說,就是“聖人”。

所以呢,讀與不讀,都不是對錯。

人人皆聖,人人看人皆聖。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16

《瓦爾登湖》中有一句話:“一個人對自己的看法,決定了他的命運,或者說,指明瞭他最終的歸宿” 。

一個人能不能成功,不在於他擁有多少優越的條件,而在於他如何看待自己。一個人只有能夠正確認識自己,最終走向成功。

正確認識自己,看似簡單,但若是細細一想,能夠正確認識自己的又有多少人呢?有的人總是一味否定自己,總是認爲自己不夠優秀,但卻從未想過去尋找自己有什麼優點,去發現自己的過人之處。試問,這樣的人又怎麼能夠成功呢?如果一個人總是對自己不自信,總是不相信自己,總是在一味貶低自己。這樣的人,你自己都不願意給你自己一個機會,那麼別人又憑什麼給你機會?你連自己都不相信自己,那麼你憑什麼讓別人相信你,憑什麼讓成功眷顧你?

總是對自己不自信的人是無法獲得成功的,而除了這些沒有自信的人,還有一些人也得不到成功的眷顧。那便是那些對自己盲目自信,總認爲自己就是最棒的,認爲自己做什麼都是對的。他們總是認爲自己很重要,覺得地球離開了自己就不能轉了。這樣的人總是盲目自信,當別人都在努力的時候,他們卻只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他們總認爲別人無法超越自己,殊不知,別人已經到達了終點,而他們卻始終在原地踏步。

認識自我是人類智慧的體現,是把握自己、發展自己和超越自我的前提。一個人對自己的看法決定了他一生的命運。所以,在人生路上,你的敵人永遠只有你自己妄自菲薄和盲目自信只會阻擋你的成功之路,然後將你引向失敗,若是想要獲得成功,那就要正確認識自己,找好自己的定位,要客觀的評價自己的優勢和劣勢,認識自己的與衆不同和發展潛力,不要一味不自信。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只有正確認識自己,才能讓自己走得更長遠。

能正確認識自己,讓自己在失敗時不氣餒正確認識自己,散發自身的照亮前行的路;正確認識自己,讓自己去選擇命運,而不是讓命運選擇你。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17

《瓦爾登湖》讀後感:梭羅的作品,通過他自己修建湖邊小屋並種地的經歷,描述了一種自給自足的把需求降到最低的脫離工業化社會的生活。不知道是不是翻譯的原因,對梭羅內心剖白的文字看得不是很通順,一直很愧疚。最近看了孔慶東的《千夫所指》,裏面有一篇散文《七星聚會》,這位北大權威竟然也認爲《瓦爾登湖》頗一般,文字不算精彩,“樸實而囉嗦”。

梭羅講的就是他倡導的是一種什麼生活,雖然這種生活他自己也只過了兩年多。其中不乏讓人感同身受的美好的描寫,比如通過木板的縫隙飄進來的晨霧,躺在牀上就能呼吸到的新鮮空氣。

莫名覺得梭羅很像中國的嵇康。區別可能就是他積極讓別人瞭解自己,用自己的理想影響世界。而嵇康不屑向世人解釋自己的生活,死前留下一句感慨:“《廣陵散》於今絕矣。”

因爲看《瓦爾登湖》有所感慨,特意翻過《梭羅傳》,盧梭其人無時無刻都在踐行自己的世界觀。在鋪設第一條用於發電報的橫跨大西洋的電纜時,科學家和工人們經歷了數次挫折,幾乎破釜沉舟。對於這樣有劃時代意義的創舉,盧梭有些陰陽怪氣地評論說:我們需要從歐洲收到什麼消息呢?小姐太太們的宴會嗎?

傳記裏面還有一句話印象深刻:“瓦爾登湖從此被公認屬於梭羅”,因爲一種執着和理想,而讓一片天地永遠屬於自己,這是世間能給一個作者的最美的紀念碑吧。瓦爾登湖當然屬於梭羅。記得海明威在《流動的盛宴》裏曾經寫到他在巴黎的咖啡館裏寫作,進來了一個美女,坐在窗邊等人。海明威非常激動,他心裏默唸着:這一刻,你屬於我,你屬於我。作家以獨特的審美領略了美好的事物,那在精神上,事物的美好就屬於他。既然海明威在幾分鐘內就把一個陌生的美女歸於自己,梭羅默默欣賞、辛勤耕耘了兩年的瓦爾登湖,當然屬於他。

人類需要盧梭,但不能都是盧梭;世界需要瓦爾登湖,但是無需刻舟求劍。梭羅筆下的瓦爾登湖美麗又虛幻,我沒有去瓦爾登湖實地遊覽緬懷的想法,任何人都可以把自己經常遊蕩的某個湖泊代入進去。我想我沒有離羣索居的夢想了,因爲有愛着的家人。我的瓦爾登湖,只可能在心裏,我只有辛勤搭建修繕,開荒耕耘,才能帶給我平靜和滿足。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18

梭羅的《瓦爾登湖》是一本被人稱讚的書,人們對它的評價是:內容豐富且意義深遠,它是簡單生活的權威指南,是對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傳世久遠的文學名著。

《瓦爾登湖》記錄了梭羅獨自生活在瓦爾登湖畔的所聞所感,是梭羅在接近自然的自給自足的質樸生活中獲得的穎悟。兩年零兩個月迴歸自然的生活,使梭羅獲得了對生命、對生活、對人生的全新認識。書中有很多經典的話語,雖然簡樸,卻又富有深意。我在閱讀時,思想也會不時與梭羅心有靈犀地碰撞融合,他的思想感悟如流水,慢慢滲透了我的身心。

高中時期只是讀過一些文章節選,大學有幸得以細細品讀。說實話,我從開始到最後讀完《瓦爾登湖》這本書,一直感覺非常吃力,也感覺這本書不怎麼有趣,沒有代入感。可能是我閱歷還沒有達到一定深度,也可能讀這種書本來就是這種感覺。但是,我還是慢慢地一點一點地讀完了這本名著。在讀完之後,我對這本書似乎也有了更深認識。梭羅一直嚮往平靜、祥和、安逸、遠離世俗的生活,正是對寧靜生活的嚮往,驅使梭羅在瓦爾登湖畔建造了那個普普通通的小木屋。

《瓦爾登湖》中對瓦爾登湖畔的四季的栩栩如生的描寫深深打動了我,我向往梭羅所描繪的那種安寧祥和的生活狀態,也向往他筆下美麗無比的瓦爾登湖。記得最早接觸《瓦爾登湖》這本書是在高二的語文課本上,是節選的書中的一小部分,我記得是對瓦爾登湖冬季雪景的描寫。最初讀的時候,便被梭羅細膩的描寫所吸引,那種感覺就彷彿是我和梭羅並肩站在瓦爾登湖畔,彷彿我可以親眼目睹瓦爾登湖那動人的雪景。下雪的日子,白雪飄飄,紛紛揚揚地從天空上落下,無聲無息。落在臉上,絲絲微涼,溼漉漉的,很舒服。但那種感覺只有在剛下雪沒多長時間纔有,因爲隨着時間延長,雪在路面上融化,車轍在雪上碾壓,就會使潔白無瑕的雪變得醜陋不堪。這就是城市化、現代化的社會對大自然原生態景觀的破壞。我想,在遠離人煙的瓦爾登湖畔,那裏的雪景應該是最美的,沒有外來人煙的干擾,沒有那麼多現代化的建築。那裏的雪,打在臉上,應該會有些許微涼甘甜吧。

海子曾說過:“我想有一棟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是一種詩意化的生活,這是一種理想化的生活。臺灣作家林清玄也借用唐詩說:“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這是一種安逸寧靜的生活狀態。梭羅在瓦爾登湖畔的生活正是海子所向往的,也許比那還要美好。我想,在那樣一種與世隔絕的地方,我們這日漸燥熱的心,也會逐漸平靜下來吧。

梭羅在書中說道:每一代人都在嘲笑老式樣,而又虔誠地追求新式樣。沒錯,我們都在樂此不疲地追求快節奏的生活方式,而不屑於去體會慢生活的美好,這也使得我們漸漸脫離了原始的本真,日漸空虛。梭羅對自由格外珍視,梭羅真正做到了淡泊於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然物外的生活態度不僅使梭羅生活安逸祥和,也使梭羅加深了對生活本真的理解。

《瓦爾登湖》是一本需要我們花時間花精力去讀的一本書,需要我們耐下心來,細細品味其中的魅力。初讀《瓦爾登湖》的時候,感覺十分無聊,毫無趣味。慢慢地,竟然也讀完了。現在回過神來想想,其中許多道理與思想,對我們大學生來說很有幫助。我希望每位同學都能夠找時間閱讀這本文學鉅著,認真體會書中的內容。也許,在以後生活的某一天,你會對書中某句話、某個道理豁然開朗。這也正是閱讀的魅力所在吧。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19

最開始接觸《瓦爾登湖》是因爲前同事的推薦,每一天利用下班後的時間去閱讀,就這樣斷斷續續,很長一段時間後才把它讀完,對它的印象仍處於懵懵懂懂階段。讀書時,我能清楚的明白作者所經歷的是什麼,所展示的資料又是什麼,彷彿身臨其境,和作者一樣走進大自然。可是合上書時,腦袋一片空白,可能是因爲作者的思想覺悟太高了,太哲學了,而我,只是一介平凡人,太淺薄了,無法到達作者的境界……

《瓦爾登湖》這本書的評價很高,很多人都說這是一本寧靜、恬淡、充滿智慧的書;這是一般超凡入聖的好書,親近自然的思想讓世界所有的人爲之懷念。的確如此,讀完這本書的最大感受就是體會了自然的完美,感覺到心靈的純淨。最喜歡的是書中的“當農人擁有了自己的房子,他不見得所以而更富,反而會是更窮了,是房子擁有了他……”

這不是我們此刻很多人的真實寫照嗎隨着高科技的發展和電子產品的普及,手機的功能可謂千變萬化,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手機依靠症,當我們空閒時,不玩手機會手足無措,沒有安全感,總覺得錯過了什麼,我想我們是被這些電子產品給控制了,是手機擁有了我們,而不是我們擁有了手機。我們應當適度的遠離手機,更多的追求樸素的原始生活,就如《瓦爾登湖》的作者梭羅一樣,不要爲物所困。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20

一直以爲《瓦爾登湖》是一本單純描寫湖畔風景的書,打開來澄澈的湖水便會鋪面而來,有早晨的鳥鳴、花香、有參天的巨樹,林間的松樹,樹葉間細碎、斑駁的陽光。

終於在圖書館的書架上找到它,欣然借出,看封面鬱郁的森林,靜謐的湖水,深藍色的月夜——咦?!陽光和花香呢?怎麼會用這麼深沉的色調?這樣安靜的氛圍,仿若一個哲人靜夜無人時的沉思。

一本薄薄的書,看了兩個多月,終於體味到一位詩人所說的《瓦爾登湖》只能在心靈沉靜時閱讀的真諦。其中的思想包羅萬象,不僅描述了梭羅在高港山上魯賓遜式的自我隔離生活,亦曲折的表達了對當局的抨擊,及對人類及人類社會的特別看法。作者在瓦爾登湖畔的小木屋中,以最樸素,甚至可以說是簡陋的生活方式,在粗糙的環境中,卻有着最高雅、精緻的思想。他遠離人羣,遠離俗世紛擾,自己築屋、種豆、捕魚。曾經因爲逃離紛擾太過徹底,拒絕作爲聯邦納稅人的光榮而被捕入獄,這也算是梭羅和政治最親密的一次接觸。

體味梭羅書中的哲學市場思想是一種辛苦而有益的心靈體操,初始時有疲累、乏味的感覺,看多了卻如飲甘露,芬芳而清冽。他反對頻繁的商業活動,樂於徜徉於古代詩人荷馬的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