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上冊《9加幾》教案

  教學目標

一年級上冊《9加幾》教案

1.通過對問題情境的探索,使學生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自己得出9加幾的方法;使學生初步理解湊十法,初步瞭解9加幾進位加法的思維過程,並能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正確計算9加幾的口算。

2.培養學生的觀察、合作交流和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初步的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散學生思維,培養創新意識。

3.在學習活動中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96~97頁的內容及練習十七的第1~3題。

  教具、學具準備

媒體課件,師生共同準備13根小棒。

  教學設計

創設情境,設疑激趣

小朋友們,十月份是我校的體育節,我們學校不僅舉辦了盛大的開幕儀式,還舉行了全校運動會。瞧,(出示儀仗隊圖)伴隨着嘹亮的歌聲,我們班的小朋友雄赳赳、氣昂昂地走進了運動場。比賽開始了,看運動場上多熱鬧哇(出示主題圖)!跑道上正在進行二年級的60米跑決賽,運動場的中央還進行着跳繩、踢毽和跳遠等比賽項目。在操場四周的看臺上,同學們正在爲參加比賽的運動員加油。爲了給運動員解渴,他們還準備了一些飲料,已經喝了一些,比賽快結束時,小明問:還有多少盒?

[以學生親身經歷的運動會爲切入點,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起他們幫助別人解決問題的意識。]

教學例1

1.組織學生討論還有多少盒?的問題。

a.小組討論,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

b.組織全班學生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

請小組代表向全班學生介紹本組的方法。根據學生的發言,屏幕上逐一顯示各種解決方法。

點數出結果。(逐盒閃爍)

從9接着數。(先9盒一起閃動,再逐一閃動外面4盒。)

從4接着數。(先4盒一起閃動,再逐一閃動箱內9盒。)

推算出結果。10加4等於14,9比10少1,所以9加4等於13。

用湊十法計算出結果。(課件顯示放進箱內1盒的動作。)

[通過讓學生小組合作,主動探索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打破了以往湊十法的惟一思路,培養學生敢於探索的精神。]

c.理解湊十法。

組織擺小棒。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操作:左邊擺9根小棒代表箱子裏的9盒飲料,右邊擺4根小棒代表箱外的4盒飲料。

演示口算過程。

教師邊提問邊指導操作:回憶一下,剛纔的同學是怎樣移動飲料的?該怎樣移動小棒呢?(指名演示)箱子外面的四盒飲料拿走一盒,還剩幾盒?10盒再加上箱子外面剩下的3盒飲料一共是多少盒飲料?所以9加4等於多少?

[讓學生人人動手擺一擺,邊實際操作,邊對照算式進行計算,使具體形象的操作過程和抽象的計算過程一一對應,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算法。]

d.以你喜歡哪種方法爲題組織學生交流。

教師簡單總結學生想出的幾種方法後問:在這幾種方法中你比較喜歡哪一種?讓學生交流。

學生交流後,老師小結:在以後的學習中,你喜歡哪一種就用哪一種。

2.解決踢毽的和跳遠的一共有多少人?

a.引導學生觀察畫面,並提出問題:踢毽的和跳遠的一共有多少人?

b.讓學生在畫面中收集數據。

問:踢毽的和跳遠的各有多少人?

c.學生獨立列式,並讓學生講是怎樣計算出結果的。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算得數。

[在這裏允許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計算9加幾,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體現了新課標準中所提倡的新理念。]

3.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嘗試提出新問題。

a.收集信息及數據。

引導學生觀察畫面:運動場上除了踢毽和跳遠之外,還有哪些比賽項目?參加這些項目比賽的各有多少人?

b.小組交流,提出要解決的問題。

教師問:你還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計算的問題?

小組討論後發表意見。

c.解決同學們提出的問題。

從同學們提的問題中選取兩個讓全班學生進行計算

如:踢毽的和跑步的一共有多少人?

踢毽的和跳繩的一共有多少人?

讓學生獨立列式解答

全班交流,說一說計算時是怎樣想的。

[讓學生切實經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並體驗成功。]

d.小結。

教師提問:仔細觀察黑板上的算式,它們的第一個加數是幾?(引出課題)

計算9加幾的題目有很多種方法,你喜歡哪一種就用哪一種。

反饋練習

1.練習十七第1題。

a.先說圖意,再列式。

b.集體評議,訂正,並說一說計算方法。

2.練習十七第3題。

a.糖塊圖。

b.螞蟻擡大青蟲圖

結合題目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螞蟻雖小,但它們團結合作,就能戰勝大青蟲。對學生滲透團結協作精神。

c.練習十七第2題。

[通過學生獨立練習,不僅鞏固新知識,同時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學設計說明

9加幾是20以內進位加法的第一課。它是在學生學習了11~20各數的認識及10加幾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掌握好本節知識,可以爲以後進一步學習20以內的進位加法奠定良好的基礎。根據《標準》的基本理念及學生已有的經驗,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力爭體現以下幾點:

1.創設富有兒童情趣的活動情境,以激發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與動機。

新課開始,根據一年級兒童的思維特點,創設情境,以學生熟悉的運動會爲切入點,目的是爲了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並使學生體驗到生活處處有數學,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係。

2.計算教學體現算法多樣化,允許學生採用自己認爲合適的方法進行計算。

提倡算法多樣化是《標準》關於計算教學的基本理念之一。《標準》認爲:由於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樣化的。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供算法多樣化。根據這一理念,在教學時我注意了讓學生有自己發現的機會,充分尊重學生自己發現的方法和自己的選擇,只提問:你喜歡哪一種方法?不急於評價每一種方法的優劣,同時利用多媒體展示學生的各種方法,通過同學間的相互交流,讓學生了解計算的多種方法。

3.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初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教學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節教材爲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資源。由於一年級學生年齡小,自己提出問題有一定難度,因此,教學應引導學生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從中選擇信息,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並加以抽象,列出算式,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出結果。通過這一環節,使學生從中體會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係,逐步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和認識周圍的事物,使其數學能力、意識及與人合作交流的意識都得到培養和發展。

  專家評析

這節課充分體現了《標準》中提出的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這一課程的基本出發點。教學中具體突出以下幾種轉變:

1.教與學關係的轉變。教師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出發,設計教學內容和方法,使教師的教更適應了學生的學,使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了學習活動之中。

2.教學切入點的轉變。教師以學生的親身經歷、熟悉的事例引入學習內容,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使學生很自然地感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3.學習方式的轉變。教師給學生提供了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機會,通過這些學習數學的重要而有效的方式,使學生的學習活動真正成了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學習過程。

4.教學評價方式的轉變。教學中,教師進行評價時,沒有主動強調各種計算方法的優或劣,而是在關注學生學習結果的同時,更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以及學習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採用目標多元化、方法多樣化的評價方法,更有助於學生認識自我,樹立學習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