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史教學初探

導語:美術史是美術學院的一門公共課,也是一門專業基礎課,中國美術史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重要部分那麼關於中國美術史教學初探的論文怎麼寫呢?

中國美術史教學初探

經過幾代美術史家和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中國美術史教學已經有了堅實的基礎,但是在實際教學中依然存在諸多問題: 中國美術史和時代的政治、經濟、各種文化思想的發展密切相關,現行教材在知識內容上較爲豐富,在對學生啓發性思考方面依然有所欠缺。

由於中國美術史涉及博大豐富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內容,在有限時間內,可傳授的知識內容太多,詳略重點的處理不好把握,教師教學時力求面面俱到,內容太多,使初入大學的學生學起來感到吃力,找不到重點,師生間的互動研討交流難以達到。

因此,美術史的教學中往往出現重視美術知識的積累、視覺審美經驗的積累,以期爲自己創作研究打下基礎,但容易出現對作品深層社會意義開掘不夠,難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也難以達到對學生創作的指導。 再有大量的中國美術名作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及其他海外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小城市教師學生很少有機會見到名作真跡,美術史教學研究實物資料不足,印刷品又難以真正呈現中國畫之美。這樣就很難在課堂上讓學生真切感受到中國畫之美,讓他們在藝術美的海洋裏徜徉,從而自覺自發的主動學習研討中國美術史。

總之,由於各種原因,中國美術史教學不可避免存在不足,在學習美術史等藝術理論課上,部分同學思想上存在中輕視和應付的念頭,他們重視藝術技巧的學習,輕視美術理論知識的學習,在思想層次上缺乏高度,其畫作也很難達到一定層次。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如何讓學生感受到中國畫之美,教師和學生之間如何達成互動研討交流,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進一步提高教學的質量,一直是筆者經常思考的問題,總結如下:

一、教材和教學內容的把握

在教學內容上,就教材而言,中國美術的教材相對豐富,不乏優秀的教材,各種版本的教材也各有優缺點,但目前各版教材在啓發學生思考方面都尚有待改進,且美術史與人文價值的溝通是中國美術史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各版教材不一定皆能深入。這些都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所選教材的優缺點進行調整和增加。

再者,美術史課程與政治、經濟、歷史、哲學、考古、文學等學科是緊密相連的。在教學中這些學科的知識與美術史知識是互相滲透融合的,教學過程中不應忽視這方面教學、引導、滲透,使學生對美術發展所依託的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有一個整體系統的把握,這就要求教師在知識儲備上一定要廣博,在教學過程中要綜合運用各學科的知識,對美術現象的研究探討要從其發生發展本源進行深入、綜合研究,發掘其藝術規律、審美價值。

在中國美術史的長河裏,美術作品和流派的產生是深深地根植於特定的時代思潮和美學精神之上的,因此美術史教學中應注重對藝術作品所蘊含的深層社會意義的闡釋,這是深入學習美術史的重點。因此相關學科知識尤爲重要,例如,中國文人畫和古典文學歷來聯繫緊密,從顧愷之以詩作畫,到唐宋詩人爲畫題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直至元、明、清詩畫融合,詩畫相得益彰。因此在講解顧愷之《洛神賦圖》的時候,必須聯繫曹植的《洛神賦》,在講解鄭板橋竹子的時候,必須聯繫其畫上題詩。講解傳統繪畫作品的時候,古典詩歌等文學知識尤爲重要,應聯繫與作品有關的古典文學知識講解,豐富拓展課堂內容,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使他們更爲全面地理解各時代的美術作品。

同時還應注意到,由於中國美術史的教學內容龐大,在有限教學時間內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在有所側重深入的同時必須有所簡略,做到詳略得當,重點突出,這一點也尤爲重要,抓住學生的學習興趣點,充分對藝術作品的深層社會意義闡釋,對學生創作也將產生指導意義,學生對學習美術史重要意義將會有有更深刻的認識。

二、課程和教學資源的拓展

在教學過程中,由於課件中古典繪畫印刷品和原作相去甚遠,學生很難直觀感受到原作的藝術魅力,僅憑教師的語言無法再現原作的感人力量,因此教學過程中要突出課程形象化特色,充分利用各種資源,藉助各種渠道拓展學生的視野。如有條件可以帶學生到相關博物館考察參觀,參加各種畫展,保證良好的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

再者在教學過程中,由於實際考察條件所限,我們還要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隨着社會的發展,各文化傳播部門,憑藉自己的資源向社會出推出了一些膾炙人口的'文化大餐。例如中央電視臺推出的《百年巨匠》,是央視第一部全方位拍攝製作的關於近代藝術大師的大型人物傳記系列紀錄片,用獨特的影視鏡頭語言對20世紀中國畫壇上的藝術巨匠進行的全方位的影像解讀詮釋,再現了藝術大師真實生動、極富傳奇色彩的藝術人生程,堪稱是一部近現代美術史,對於我們的美術史教學深有裨益。再如近年故宮博物院陸續推出的《故宮名畫記》,包括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王希孟《千里江山圖》、閻立本《步輦圖》等八幅故宮珍藏名畫,可以讓我們可以讓我們近距離的接觸難睹真容的名畫,補充我們教學資料的缺陷不足。

三、教學方式、方法的豐富

教學過程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合二爲一的過程,教師是課堂的主導,是教育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受教育者,教師主導作用必須以學生的主體作用的發揮爲前提,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啓發式教學的重要作用;在教學過程中還應在教師的指導下,提倡鼓勵學生自主性的研究學習,改變以知識的積累、記憶爲主的學習方法,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就相關中國美術史課題進行較深入的研究;在課堂上還應充分發揮討論式教學的作用,就某一專題讓學生分組討論學習,調動其積極性。當然,由於大一學生美術史知識近乎空白,在有限時間內,由於教學任務繁重,不可能安排很多討論式教學,教師必須依重啓發式的語言,聯繫生活實際,調動學生各學科相關的知識積累,調動學生思維,抓住他們的注意力,善於和學生交流,培養他們積極的學習興趣,建立積極、友好、向上課堂氛圍和學習環境。

在美術史教學中我們還應注意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社會在向前發展,全球化的今天,作爲上層建築的美術也在前進,其中的一些現象也許是藝術浪潮向前推進所涌現的泡沫,作爲教師要有自己獨特的眼光分辨出那些是藝術向前發展的主流、枝流,那些是毫無生命力的泡沫,這就需要教師不僅要對中國文化深入瞭解,對西方文化也要深入瞭解,用比較研究的方法,研究中外美術現象,而不能被很多氾濫的表象矇蔽,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培養學生獨立分析的能力,對中外藝術實踐中產生的藝術現象進行理性思考分析,而不是人云亦云,把握美術發展的脈搏律動,明確什麼是人民真正需要的藝術,反應時代精神的藝術,而不是被金錢綁架奴役的僞藝術。

四、考覈評價方式的調整

建立多元化的考覈評價方式,改變依掌握理論知識爲主的美術史理論考覈方式,拿出一定時間進行課堂的分組討論交流,要求學生課前準備,查閱資料,課上鼓勵學生積極發言,教師現場評價,進行加分鼓勵。建立專題研究的考覈考察方式,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尋找自己對美術史研究的興趣點,尋着自己的興趣,大量查閱資料進行專門的課題研究,並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以論文或研究報告的形式在課堂上宣讀出來,作爲考覈的依據。多元化考覈也是推動教師改進美術史課程教學設計的動力,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應及時總結課堂教學經驗,進一步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方法。

社會在前進,我們的教育和文化也在向前發展,美術教育工作者在應加強中國美術史教學重要性的認識,改變那種冷漠的灌輸式的知識教學,以點帶面,詳略得當的安排教學內容,豐富拓展教學資料,探索發展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建立更全面的多元的考覈方式,提高中國美術史的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