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訓畫長江絕島圖原文翻譯及賞析

朝代:宋代

李思訓畫長江絕島圖原文翻譯及賞析

作者:蘇軾

原文

山蒼蒼,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絕猿鳥去,惟有喬木攙天長。

客舟何處來,棹歌中流聲抑揚。

沙平風軟望不到,孤山久與船低昂。

峨峨兩煙鬟,曉鏡開新妝。

舟中賈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譯文

山色蔥蘢,煙水渺茫,大小二孤山,聳立江水中央。崖高險絕,猿鳥不度,喬木破空。有客舟從那裏而來,槳聲流水間船身抑揚。沙灘平坦,微風徐來,望客不見,唯浪涌船高,孤山低首,此起彼伏。兩山如髮髻屹立,正對江水之境,二美梳弄新妝。船中商賈,切莫輕佻,小姑前年,已嫁彭郎。

註釋

①李思訓:唐代著名山水畫家,山水畫的創始人。他是唐朝的宗室,開元(唐玄宗年號,公元713—741年)間官至右武衛大將軍。《新唐書》、《舊唐書》均有傳。他的山水畫被稱爲“李將軍山水”。②大孤小孤:指大孤山、小孤山。兩山屹立江中,遙遙相對。大孤山在今江西九江東南鄱陽湖中,一峯獨峙;小孤山在今江西彭澤縣北、安徽宿松縣東南的江水中。③攙:刺,直刺。④低昂:高一低,起伏不定。⑤峨峨:高聳的樣子。這句以女子的髮髻比擬大小孤山水霧繚繞的峯巒。⑥“曉鏡”句以婦女的梳妝鏡比喻江面、湖面。⑦賈(gǔ)客:商人。⑧小姑:指小孤山。彭郎:即彭浪磯,在小孤山對面。這兩句說,船上的商人舉止不要輕狂,美麗的小姑早已嫁給彭郎了。這裏形容江山秀美,人們不能自禁其愛。當地民間就有彭郎是小姑之夫的傳說。

賞析

李思訓是中國“北宗”山水畫的創始人。他曾在江都(今屬江蘇揚州)、益州(州治在今四川成都)做過官,一路上,長江風景是他親身觀賞過的,此畫即使不是對景寫生,畫中景色也是經過畫家靈敏的眼光取得了印象的,和向壁虛構和對前人山水的臨摹不同。詩中所敘的“大孤小孤”在江西境內,兩山遙遙相對。“崖崩”兩句,極寫山勢險峻,喬木蒼然,是爲畫面最惹眼的中心。“客舟”以下四句,寫畫中小船,直如詩人身在畫境之中,忽聞棹歌,不覺船之驟至。更進一步,詩人儼然進入了小舟之中,親自體會着船在江上低昂浮泛之勢。詩人曾有《出穎口初見淮山是日至壽州》一詩,其頷聯“長淮忽迷天遠近,青山久與船低昂”,和第七句“波平風軟望不到”,與這首詩的“沙平”兩句,上下只改動了兩個字,可見這兩句是他舟行時親身體會而獲得的得意之句,重又用於這首題畫詩上。至此,畫面上所見的已完全寫畢,照一般題畫詩的慣例,應該是發表點評價,或對畫上的景物發點感嘆了,但蘇軾卻異軍突起地用了一個特別的.結束法,引入了有關畫中風景的當地民間故事,使詩篇更加餘音嫋嫋。

小孤山狀如女子的髮髻,故俗名髻山。小孤山又訛音作小姑山,山所在的附近江岸有澎浪磯,民間將“澎浪”諧轉爲“彭郎”,說彭郎是小姑的夫婿。南唐時,陳致雍曾有請改大姑、小姑廟中婦女神像的奏疏,吳曾《能改齋漫錄》載有此事,可見民間流傳的神幻故事已定型爲一種神祇的祀典。蘇軾將江面和湖面喻爲“曉鏡”,將大小孤山比作在曉鏡裏梳妝的女子的髮髻,正是從民間故事而來。“舟中賈客”兩句,與畫中“客舟”呼應,遂使畫中事物和民間故事融成一體,以當地的民間故事豐富了畫境,實際上是對李思訓作品的肯定。而這一肯定卻不露痕跡。清人方東樹《昭昧詹言》評此詩時,稱其“神完氣足,遒轉空妙”。“空妙”的品評,對詩的結尾,恰切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