箕子碑原文及賞析

箕子碑

箕子碑原文及賞析

作者:柳宗元

朝代:唐朝

凡大人之道有三:一曰正蒙難,二曰法授聖,三曰化及民。殷有仁人曰箕子,實具茲道以立於世,故孔子述六經之旨,尤殷勤焉。

當紂之時,大道悖亂,天威之動不能戒,聖人之言無所用。進死以並命,誠仁矣,無益吾祀,故不爲。委身以存祀,誠仁矣,與亡吾國,故不忍。具是二道,有行之者矣。是用保其明哲,與之俯仰;晦是謨範,辱於囚奴;昏而無邪,隤而不息;故在易曰“箕子之明夷”,正蒙難也。及天命既改,生人以正,乃出大法,用爲聖師。周人得以序彝倫而立大典;故在書曰“以箕子歸作《洪範》”,法授聖也。及封朝鮮,推道訓俗,惟德無陋,惟人無遠,用廣殷祀,俾夷爲華,化及民也。率是大道,叢於厥躬,天地變化,我得其正,其大人歟?

嗚乎!當其周時未至,殷祀未殄,比干已死,微子已去,向使紂惡未稔而自斃,武庚念亂以圖存,國無其人,誰與興理?是固人事之或然者也。然則先生隱忍而爲此,其有志於斯乎?

唐某年,作廟汲郡,歲時致祀,嘉先生獨列於易象,作是頌雲:

蒙難以正,授聖以謨。宗祀用繁,夷民其蘇。憲憲大人,顯晦不渝。聖人之仁,道合隆污。明哲在躬,不陋爲奴。衝讓居禮,不盈稱孤。高而無危,卑不可逾。非死非去,有懷故都。時詘而伸,卒爲世模。易象是列,文王爲徒。大明宣昭,崇祀式孚。古闕頌辭,繼在後儒。

賞析:

箕子,名胥餘,殷紂王時任太師之職,是紂王的叔父,曾封於箕(今山西省太谷縣東北)。他因勸諫紂王被囚禁。周滅殷之後,武王將他釋放。據傳,他不願仕周,逃亡到朝鮮,周武王就將朝鮮封給了他。《書經·洪範》中記載了他與周武王的一段話,一般認爲是後人僞託的。

碑,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它的應用範圍很廣,有封禪和紀功的`碑文,有寺觀、橋樑等建築物的碑文,還有墓碑。它一般由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多用散文以記事,稱爲“碑”;後一部分用韻文以讚頌,稱爲“銘”或“頌”。

《箕子碑》是爲祠廟中的箕子廟寫的碑文。紂王無道,箕子勸諫不從,反遭迫害,卻能忍辱負重,建立功業,作者對他表示了極大的推崇和同情。作者以偉大人物三個標準“正蒙難”、“法授聖”、“化及民”爲評價箕子的出發點,依次展開論述,彰揚箕子的人品、功業,也表達了對自己、對一切仁人志士的勉勵。

《箕子碑》碑文中,柳宗元先鮮明地提出了品德高尚的人立身處世的三個要點,然後逐條用人物的行爲來加以闡述:要蒙受苦難、堅守正道;把法典傳授給明君;將教化施及人民。文章高度讚頌了箕子既忠貞又富有智慧,忍辱負重,輔助聖王建立國家典章制度,推崇教化治理人民的重大業績。結尾說到隱忍圖存,指出了箕子的本意,表示了對箕子的崇敬心情。

《箕子碑》也反映了作者政治處境和心情概況。作者柳宗元因參加王叔文集團,實行政治革新而獲罪,被貶滴到荒遠的邊郡爲官,它的遭遇與古代賢者箕子的遭遇是有類似之處的。因此,這篇碑文是以他人之酒杯澆自己之塊磊的,是借讚美箕子來寄託自己的信念和抱負的。所以文章雖以議論爲主,但行文中卻蘊含着深厚的感情和無限的感慨。

《箕子碑》脈絡清晰,對人物評價中肯到位,是一篇經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