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蒙古包美術教案設計歸納

篇一:《遊動的蒙古包》教案

有關蒙古包美術教案設計歸納

教學目的:

1、認識和理解遊牧民的生活方式,。

2、 引導學生閱讀典型案例,調查當地的環境問題,分析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

3、深刻剖析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揭示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源,幫助學生正確認識人口、資源、發展和環境間的辯證關係,樹立科學的、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價值觀,養成良好的環境保護意識。

教學重點:

環境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

教學方法

閱讀、分析、討論、歸納

教學過程:

1、遊牧民的生活方式

蒙古族人民的衣、食、住、行以及家庭、婚姻、喪葬、社交等都有自己的特點。男女都穿身寬袖長袍,束以腰帶,着高可及膝的長筒皮靴。男子多戴藍、黑、褐色帽或束紅、黃色頭巾;女子盛妝時戴銀飾點綴的冠,平時則以紅、藍色布纏頭。他們現在的服裝式樣和鞋子已有較多的改進。飲食方面,牧區多以牛、羊肉及奶食爲主,糧食爲輔;農區則以糧食爲主,輔以奶食或肉食和蔬菜。普遍嗜飲磚茶。居住方面,牧區多住容易拆搭、便於搬運的蒙古包。這是長期適應草原遊牧生活而形成的,以圓形圍壁和傘狀頂架組成,外部覆以毛氈,通常高約七、八尺,直徑約丈餘的住室(蒙古包)。在定居的地區,部分牧區和半農半牧區出現了外形與蒙古包相似的土木結構住屋;農區則多已住漢式平房,並且聚爲村落。男女老幼都善於乘騎,出行不論遠近,均以馬代步。

2、遊牧民的住所

在遼闊的蒙古高原上,寒風呼嘯,大地點綴着許多白色的帳篷。它們就是蒙古包。

蒙古包是許多蒙古人的日常居住地。大多數的蒙古人終年趕着他們的山羊、綿羊、犛牛、馬和駱駝尋找新的牧場。蒙古包可以打點成行裝,由幾隻駱駝運到落腳點,再起帳篷。

古族傳統民居。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等地牧區。一圓形天空,通煙氣。包門小,朝南或朝東南。具有製做簡便,便於搬運、耐御風寒,適牧等特點。

多用在族“家”、“屋”的意思。古時候稱蒙古包爲“穹廬”、“氈帳”或“氈房”等。

蒙古包呈圓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納600多人;小者可以容納20個人。蒙古包的架設很簡單,一般是搭建在水草適宜的地方,根據蒙古包的大小先畫一個畫圈,然後便可以開始按照圈的大小搭建。

蒙古包搭好後,人們進行包內裝飾。鋪上厚厚的地毯,四周掛上鏡框和招貼花。現在一些傢俱電器也進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暢歡樂。

蒙古包的最大優點就是拆裝容易,搬遷簡便。架設時將“哈納”拉開便成圓形的圍牆,拆卸時將哈納摺疊合回體積便縮小,又能當牛、板。一頂蒙古包只需要40峯駱駝或10輛雙輪牛車就可以運走,20小時就能搭蓋起來。

蒙古包看起來外形雖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室內空氣流通,採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非常適合於經常轉場放牧民族居住和使用。

3、 遊牧民的禁忌

內蒙古高原地處乾旱、半乾旱地區,當地居民多以畜牧業爲生。由於人口的增長,對消費的需求大增,有些地區便開墾草原,種植農作物,使牧區的範圍大爲縮小了。被開墾的地區,冬春季節地表沒有植被,此時風力又很大,地表遭受風蝕,表層土壤被吹走,逐漸變爲沙漠。牧區縮小之後,有些草地超載嚴重,植被同樣受到破壞,也會導致土地沙化,這些都會破壞生態平衡,致使生態環境惡化。去冬今春肆虐的沙塵暴,就與內蒙古草地開墾、沙化有關。

(提問)

1、閱讀開墾荒地引起的惡性循環示意圖,並思考: 目前擴大耕地的方式有幾種?分析各種方式引起的惡性循環過程是怎樣的?

2、閱讀漫畫“毀滅”,作者取名爲“毀滅”的含義是什麼?

3、討論:類似這樣的的不合理利用資源的方式還有哪些?會產生什麼環境問題?

4、遊牧民的環保意識

篇二:《“遊動”的蒙古包》教學案

一、活動主題名稱:

“遊動”的蒙古包

二、設計意圖

理解生態環境的破壞現象,說明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關注草原的生態平衡,並積極參與改變環境的行動中。通過小組合作探究與交流了解遊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在活動過程中既有合作探究學習,又有個性特長展示,既有媒體資料播放,又有自主創新,突出實踐課的綜合性,開放性和生成性,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背景分析:

本班學生聰明活潑,思維活躍,動手能力強,課外知識豐富,上課發言積極踊躍,對於各種新知都有濃厚的興趣。課堂上老師能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傳播信息,學生家庭也都具備豐富的知識資源,爲學生提供了上課的平臺。

四、活動目標

認知能力:

1、瞭解遊牧民族的生活方式。

2、感知遊牧民族獨特的風俗禮儀。

3、理解生態環境的破壞現象,說明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能力培養:

1、通過小組合作探究與交流了解遊牧民族的生活方式。

2、通過蒐集資料的過程和調查訪問,培養學生自覺參與、合作學習意識及自主探究的能力,發展學生的個性。

情感態度:

1、通過學生在集體活動中的相互交流幫助,培養學生的 團體意識,讓他們感受到與他人合作交流的快樂。

2、在成果彙報、展示過程中,讓學生體驗實踐出成果的喜悅感和成就感,培養其自信心。

3、培養學生關注草原生態平衡意識,並積極參與到改變環境的行動中去。

五、活動準備:

1、蒐集有關遊牧民族生活方式、禁忌等方面的文字、圖片及視頻資料。

2、蒐集有關草原荒漠化問題的圖片、文字資料。

3、準備木板、草皮、噴壺、土等

六、活動過程:

第一階段:課前活動準備

在上課的前兩週,向學生布置有關活動準備,並根據學生的意願和研究特長將全班學生劃分爲四個研究小組,分別研究遊牧民族的生活方式;研究蒙古包的結構與內視;研究遊牧民族的特有禮儀和禁忌;研究水土流失實驗與草原環保。

給學生充分的準備時間,一週後把資料拿到課堂上,教師進行彙總,看看學生的研究進展情況並對活動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及時的指導點撥。發現資料豐富的學生進行表揚獎勵,爲其他資料不全面的學生做個範例,激起學生更大的研究熱情。爲課堂展示做好充分的材料準備。

第二階段:展示交流課

(一) 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師:同學們,你們去過草原嗎?

生:沒有。

師:讓我們跟隨着優美的歌聲去領略一下草原的景色吧!

播放歌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

視頻:大草原鮮碧如畫,一望無際, 蒙古包點綴其間,牛羊成羣,縱馬馳騁,“藍藍的天下白雲飄,白雲下面馬兒跑”,歌聲悠揚,畫面神往??

師:草原美不美啊?你都從歌聲中、畫面中知道了什麼?

生:草原的景色太美了!有藍藍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綠綠的草原?? 生:還有,還有奔馳的駿馬,潔白的羊羣,還有美麗熱情的姑娘。

師:不錯,美麗的草原真是令人嚮往。那麼,你知道草原上的人們是

如何生活的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交流“遊動”的蒙古包。

師:板書課題

(二)齊心協力,互動交流。

師:關於這個課題大家在課前已經分組蒐集、整理了很多資料,各小組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希望今天能看到大家的精彩表現。下面我們就來交流一下吧!

1、遊牧民族的生活方式

組長:我們研究的是遊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我們蒐集了一段視頻並配以解說員以供大家瞭解他們的生活方式。大家看??

(組長播放視頻:遊牧民族騎馬的場面、遊牧民族唱歌跳舞的情景、遊牧民族喝羊奶的情景、遊牧民族放牧的情景、遊牧民族的住所----蒙古包) 生: 遊牧是指終年隨水草轉移進行遊動放牧的一種粗放的草原畜牧業經營方式。他們大都騎着馬進行放牧。

生: 牧民長期無固定住所,過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因此是“遊動”的,他們生產設備相當簡陋,經營非常粗放,基本處於靠天養草和靠天養畜的落後狀態。

生:他們都很熱情好客,給遠道而來的客人準備豐盛的飯菜:熱氣騰騰的奶茶和炒米。

生:在遊牧民族中糧食、肉食、奶食是食品的三大來源。牧區牧民的飲食以肉食、奶食爲主。

組長:請大家點評。

生1:一組做的視頻不錯,使我們很快了解了這個民族的總體生活面貌。 生2:他們介紹的很詳細,我很嚮往那兒的生活。??

師點評:一組的同學們用精彩的視頻讓我們對遊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有了一個整體的認識,印象深刻,謝謝你們。(生鼓掌)

2、“遊動”的蒙古包

師:遊牧民族就是終年隨水草轉移進行遊動放牧,正是由於他們的這種生存方式,纔會有了遊動的蒙古包,遊牧民族的文化淵源,更富有濃郁的民族氣息,很值得我們去研究和欣賞。讓我們接着來了解一下蒙古包。

組長:我們組研究蒙古包的結構與內視,我們組蒐集了很多蒙古包的圖片並剪下來供大家欣賞。我這張是它的外觀:上面是一個圓錐形房頂,下面是一個圓柱形房體,你知道這樣有什麼好處嗎?

生1:不容易颳倒。

組長微笑:也對,不過這樣做還能使下面的居住空間大,房頂做成錐形還可以在下雨時及時讓雨流下,穩定性也很好。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種房子。建造和搬遷都很方便,適於牧業生產和遊牧生活組員1和2:我們的4張圖片是蒙古包的內部構造,蒙古包一詞來自於滿族人對蒙古族住所的稱呼,是遊牧生活的產物。一般高七八尺,寬丈餘,先用木杆、牛皮訂成網狀方架數片,然後連成園倉式,再用園木組成傘形園頂,頂中央有一個圓形天窗,晴啓陰合,用以流通空氣,吸收陽光。蒙古包呈圓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納20多人;小者個人。

組員3和4:我們的4張圖片是蒙古包內的物品裝飾,地上鋪着厚厚的地毯,四周掛着鏡框和貼花,物品都是沿邊擺放的而且傢俱的顏色都很漂亮。他們的生活十分舒暢歡樂。

師點評:這個小組蒐集的圖片很清楚也比較大,有利於我們觀看,使我們瞭解了蒙古包科學而美觀的設計,好,也謝謝你們小組。(生鼓掌)

3、遊牧民族的特有禮儀和禁忌

師:少數民族由於他們有着獨有的、悠久的歷史和文化背景,所以他們的生活中有很多不同於其他民族的禮儀和禁忌。現在就讓我們走進遊牧民族,去了解他們有什麼特有禮儀和禁忌?

組長:我們組研究的是遊牧民族的特有禮儀和禁忌,我們給大家準備了幾幅

幻燈片,希望大家喜歡。(組長播放)

組員1:幻燈片一是祭敖包:這是蒙古族傳統的宗教活動,敖包是在草原、山坡或沙丘高地上用石頭、土塊、柳條等壘築而成的。“敖包”最早是在茫茫無邊草原上建立起來的能識別方向、道路、邊界的標誌,後成爲祭祀山神、路神的地方。在蒙古族人民心中,敖包是神聖的淨地。

篇三:設計巧妙的蒙古包

一、活動主題名稱:

設計巧妙的蒙古包

二、設計意圖

理解生態環境的破壞現象,說明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關注草原的生態平衡,並積極參與改變環境的行動中。通過小組合作探究與交流了解遊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在活動過程中既有合作探究學習,又有個性特長展示,既有媒體資料播放,又有自主創新,突出實踐課的綜合性,開放性和生成性,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背景分析:

本班學生聰明活潑,思維活躍,動手能力強,課外知識豐富,上課發言積極踊躍,對於各種新知都有濃厚的興趣。課堂上老師能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傳播信息,學生家庭也都具備豐富的知識資源,爲學生提供了上課的平臺。

四、活動目標

認知能力:

1、瞭解蒙古包的製作流程。

2、感知遊牧民族獨特的生活方式。

3、理解生態環境的破壞現象,說明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能力培養:

1、通過小組合作探究與交流了解遊牧民族的生活方式。

2、通過蒐集資料的過程和調查訪問,培養學生自覺參與、合作學習意識及自主探究的能力,發展學生的個性。

情感態度:

1、通過學生在集體活動中的相互交流幫助,培養學生的 團體意識,讓他們感受到與他人合作交流的.快樂。

2、在成果彙報、展示過程中,讓學生體驗實踐出成果的喜悅感和成就感,培養其自信心。

3、培養學生關注草原生態平衡意識,並積極參與到改變環境的行動中去。

五、活動準備:

1、蒐集有關遊牧民族生活方式、禁忌等方面的文字、圖片及視頻資料。

2、蒐集有關草原荒漠化問題的圖片、文字資料。

3、準備木板、草皮、噴壺、土等

六、活動過程:

第一階段:課前活動準備

在上課的前兩週,向學生布置有關活動準備,並根據學生的意願和研究特長將全班學生劃分爲四個研究小組,分別研究遊牧民族的生活方式;研究蒙古包的結構與內視;研究遊牧民族的特有禮儀和禁忌;研究水土流失實驗與草原環保。

給學生充分的準備時間,一週後把資料拿到課堂上,教師進行彙總,看看學生的研究進展情況並對活動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及時的指導點撥。發現資料豐富的學生進行表揚獎勵,爲其他資料不全面的學生做個範例,激起學生更大的研究熱情。爲課堂展示做好充分的材料準備。

第二階段:展示交流課

(一) 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師:同學們,你們去過草原嗎?

生:沒有。

師:讓我們跟隨着優美的歌聲去領略一下草原的景色吧! 播放歌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

視頻:大草原鮮碧如畫,一望無際, 蒙古包點綴其間,牛羊成羣,縱馬馳騁,“藍藍的天下白雲飄,白雲下面馬兒跑”,歌聲悠揚,畫面神往…… 師:草原美不美啊?你都從歌聲中、畫面中知道了什麼?

生:草原的景色太美了!有藍藍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綠綠的草原…… 生:還有,還有奔馳的駿馬,潔白的羊羣,還有美麗熱情的姑娘。 師:不錯,美麗的草原真是令人嚮往。那麼,你知道草原上的人們是 如何生活的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交流“遊動”的蒙古包。

師:板書課題

  (二)齊心協力,互動交流。

師:關於這個課題大家在課前已經分組蒐集、整理了很多資料,各小組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希望今天能看到大家的精彩表現。下面我們就來交流一下吧!

1、遊牧民族的生活方式

組長:我們研究的是遊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我們蒐集了一段視頻並配以解說員以供大家瞭解他們的生活方式。大家看……

(組長播放視頻:遊牧民族騎馬的場面、遊牧民族唱歌跳舞的情景、遊牧民族喝羊奶的情景、遊牧民族放牧的情景、遊牧民族的住所----蒙古包)

生: 遊牧是指終年隨水草轉移進行遊動放牧的一種粗放的草原 畜牧業經營方式。他們大都騎着馬進行放牧。

生: 牧民長期無固定住所,過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因此是“遊動”的,他們生產設備相當簡陋,經營非常粗放,基本處於靠天養草和靠天養畜的落後狀態。

生:他們都很熱情好客,給遠道而來的客人準備豐盛的飯菜:熱氣騰騰的奶茶和炒米。

生:在遊牧民族中糧食、肉食、奶食是食品的三大來源。牧區牧民的飲食以肉食、奶食爲主。

組長:請大家點評。

生1:一組做的視頻不錯,使我們很快了解了這個民族的總體生活面貌。

生2:他們介紹的很詳細,我很嚮往那兒的生活。

……

師點評:一組的同學們用精彩的視頻讓我們對遊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有了一個整體的認識,印象深刻,謝謝你們。(生鼓掌)

2、“遊動”的蒙古包

師:遊牧民族就是終年隨水草轉移進行遊動放牧,正是由於他們的這種生存方式,纔會有了遊動的蒙古包,遊牧民族的文化淵源,更富有濃郁的民族氣息,很值得我們去研究和欣賞。讓我們接着來了解一下蒙古包。

組長:我們組研究蒙古包的結構與內視,我們組蒐集了很多蒙古包的圖片並剪下來供大家欣賞。我這張是它的外觀:上面是一個圓錐形房頂,下面是一個圓柱形房體,你知道這樣有什麼好處嗎? 生1:不容易颳倒。

組長微笑:也對,不過這樣做還能使下面的居住空間大,房頂做成錐形還可以在下雨時及時讓雨流下,穩定性也很好。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種房子。建造和搬遷都很方便,適於牧業生產和遊牧生活 組員1和2:我們的4張圖片是蒙古包的內部構造,蒙古包一詞來自於滿族人對蒙古族住所的稱呼,是遊牧生活的產物。一般高七八尺,寬丈餘,先用木杆、牛皮訂成網狀方架數片,然後連成園倉式,再用園木組成傘形園頂,頂中央有一個圓形天窗,晴啓陰合,用以流通空氣,吸收陽光。蒙古包呈圓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納20多人;小者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