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三下學期一輪複習模擬檢測語文試卷

一、現代文閱讀

2018屆高三下學期一輪複習模擬檢測語文試卷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我們這裏所說的文化並不等於已經鑄就的、一成不變的“文化的陳跡”,而是要在永不停息的時間長流中,不斷以當代意識對過去的“文化既成之物”加以新的解釋,賦予新的含義。因此,文化應是一種不斷髮展、永遠正在形成的“將成之物”。顯然,先秦、漢魏、盛唐、宋明和我們今天對於中國文化都會有不同的看法,都會用不同時代當時的意識對之重新界定。毋庸置疑,在信息、交通空前發達的今天,所謂當代意識不可能不被各種外來意識所滲透。事實上,任何文化都是在他種文化的影響下發展成熟的,脫離歷史和現實狀態去“尋根”,尋求純粹的本土文化就不可能也無益處。正如唐宋時期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影響,復歸爲先秦兩漢時代的中國一樣。因此我們用以和世界交流的,應該是經過當代意識詮釋的、能爲現代世界所理解並在與世界交流中不斷變化和完善的中國文化。

要交流,首先要有交流的工具,也就是要有能夠相互溝通的話語。正如一根筷子在水中折射變形一樣,當中國文化進入外國時,中國文化必然經過外國文化的過濾而發生變形,包括誤讀、過度詮釋等;外國文化進入中國也同樣如此。常聽人說唯有中國人才能真正瞭解中國,言下之意似乎外國人對中國的瞭解全都不值一提。事實上,法國的伏爾泰、德國的萊布尼茲都曾從中國文化受到極大的啓發,但他們所瞭解的中國文化只能通過傳教士的折射,早已發生了變形;今天我們再來研究伏爾泰和萊布尼茲,卻又可以爲我們提供一個嶄新的視角,來對自己的文化進行別樣的理解。這樣,就在各自的話語中完成了一種自由的文化對話。這裏所用的話語既是自己的,又是在對方的文化中經過某種變形的。

當然也還可以尋求其他途徑,例如可以在兩種話語之間有意識地尋找一種中介,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就可以是這樣一種中介,如文學中的“死亡意識”“生態環境”“烏托邦現象”等,不同文化體系的人對於這些不能不面對的共同問題,都會根據他們不同的歷史經驗、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做出自己的回答。只有通過這樣的對話,才能得到我們這一時代最圓滿的解答。在這種尋求解答的平等對話中,新的話語就會逐漸形成,這種新的話語既是過去的,也是現代的;既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在這種話語逐步形成的過程中,世界各民族就會達到相互的真誠理解。

(摘編自樂黛雲《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十講》)

1.下列關於文中所說的“文化”和“中國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文化並不是歷史上已經形成並且固化了的一種“陳跡”,而是要隨着時代的發展,不斷地用當代意識賦予這種“陳跡”以新的解釋和含義。

B.文化是一種不斷髮展、永遠在形成之中的“將成之物”,所以先秦、漢魏時代的人們看到的中國文化跟我們今天看到的並不相同。

C.唐宋時代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的影響,所以唐宋時代的文化也不可能再像先秦兩漢文化一樣屬於純粹的中國文化。

D.在信息、交通空前發達的今天,人們的意識中不可能沒有外來的成分,我們用來跟世界交流的,正是經過這種意識詮釋的中國文化。

2.下列關於文化交流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內容的一項是( )

A.當中國文化進入外國時就會發生過濾和變形,當外國文化進入中國時也是這樣,其表現形式有誤讀、過度詮釋等。

B.只有既是屬於自己文化的,又是在對方的文化中經過某種變形的話語,纔是兩種文化的交流中唯一能夠相互溝通的話語。

C.在文化交流中,實際上並不需要外國人像中國人那樣瞭解中國;否則,我們就難以對自己的文化作出別樣的理解。

D.解決不同文化體系的人所共同面對的問題,例如文學中的“死亡意識”“生態環境”等,這可以成爲不同文化之間交流的中介。

3.下列推斷,不符合原文內容的一項是( )

A.伏爾泰、萊布尼茲利用已經摺射了的中國文化,爲中國人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可見有的時候中國人並不真正瞭解中國。

B.從文化交流和比較看,尋求純粹的本土文化既是不可能也無益處的,因此,研究歷史上外來文化對本土文化的影響也是沒有必要的。

C.對於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不同文化體系的人會有不同的問答,而平等的對話正是獲得我們這一時代最圓滿的解答的唯一途徑。

D.從“相互溝通的話語”“各自的話語”等說法來看,文中所謂的“話語”應該是指文化交流雙方的立場觀點、思想意識等。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一粒剩飯的佛緣

呂嘯天

梅城北山雲峯寺新來了一位年輕的僧人了同。中午用餐的時候,了同對着一鉢清淡的齋飯感到難以下嚥,勉強吃了幾口就回寮房睡覺去了。了同生在一個富裕之家,父親是一位商人,因與生意夥伴反目成仇遭到算計,被告到官府,萬貫家財一夜之間化爲烏有。父母遭受如此打擊一病不起。成了孤兒的了同走投無路,不得不皈依佛門,但是富家子弟的習性一時無法改變。

當天用晚膳的時候,了同見到裝進他僧鉢裏的竟是中午只吃了幾口的剩飯,心裏很生氣,就責問負責膳食的師兄了容:“你把剩飯倒給我,是不是見我是新來的,好欺侮?”

看着師弟沒有因爲浪費糧食感到羞恥,反而理直氣壯的樣子,了容也有了怒氣:“這規矩是師傅定的',你若不滿,你找師傅理論去啊。”

了同聞言當下就朝方丈室跑去,但是隻走了幾步,想到師傅雲源大師那威嚴的樣子,心裏不禁有些害怕,不得不回到齋堂,端起那大半鉢剩飯硬着頭皮吃了下去。吃那鉢齋飯,了同用了半炷香的工夫,他認爲這是自出孃胎二十年以來最難吃的一頓飯。

第二天又到用膳的時候,了同端着一鉢齋飯,勉強吃了一半,另一半無論如何也吃不下了。但是僧人用餐要求一粒不剩全部吃完,整個齋堂不設放置剩飯剩菜的器皿。於是了同悄悄溜了出來,想把剩飯偷偷倒到門外的一條水溝裏。

“能吃的飯,怎能倒掉?”了同聽到身後傳來一聲吶喊,回過頭來一看,不由大驚失色,說話的竟是住持雲源大師。

“一粥一飯,普度天下蒼生。一粥一飯,當視爲萬物之源。”跟在了同身後的住持雲源大師手裏託着一隻空鉢,一臉威嚴地對了同說,“把剩下的齋飯全倒進這個空鉢之中。”

了同不知師傅的用意,但是見到他一臉威嚴,不敢多問,只得把半鉢飯倒進師傅手中的鉢裏。此後一連幾天,每次見了同有吃不完的飯菜準備倒掉時,雲源大師都會讓他把剩飯倒進一隻空鉢裏。

一晃過了一個月,了同慢慢適應了寺廟裏的生活,但是始終覺得寺裏的齋飯做得清淡寡味。這一天,他用完餐等到齋堂裏只剩下師兄了容一人在打掃衛生,於是提出能不能把飯菜做得可口一些,還說道:“師兄,你不把飯菜做得好一些,我還會繼續剩飯的。”

話音剛落,了容猛地把一張凳子狠狠地掇在地上,一臉漲紅道:“你可知道,你每頓飯那些吃不完的飯菜倒進了師傅的鉢裏,就成了師傅的飯食。”

了同一聽嚇得大驚失色,連聲道:“不,不會的。”

了容道:“自你上山一個月來,師傅已經沒有在齋堂掛過單,就以你的半鉢剩飯爲食。”

罪過!了同感到羞愧難當,他來到師傅的禪房一下跪倒,請師傅寬恕他的不敬。

雲源大師威嚴的臉上有了笑容,扶起了同給他講了一件往事。

三十年前,出生於官宦之家的雲源大師遭政敵陷害被朝廷滅族。他逃了出來,來到寺裏。與了同最初出家的日子一樣,他覺得寺裏的飯菜難以下嚥,吃不完的就倒進水溝裏。住持沒有責罰他,暗中把倒掉的剩飯撈起來洗乾淨後曬成米粒裝進一個罈子,半年間裝滿了一大壇。當年冬天,北山下起了五十年不遇的暴雪。進出山門的道路被封住了。寺廟裏儲存的糧食吃光了,包括住持在內的三個人面臨着被餓死的威脅。住持把那壇米粒取了出來,每天取一把熬成米粥,就是憑着這壇米粒撐了十幾天,使寺裏三人免了一場滅頂之災。

“一花一世界,粒米藏乾坤。”雲源大師長嘆一聲道,“飽食當念飢餓之窘,時時要惜一粥一飯。”

了同一夜之間開悟,他辭別師傅,手託僧鉢下山化緣。所到之處,只求施給剩飯。北山周邊居民見他津津有味在吃剩飯,又是稱奇,一些浪費糧食的人心裏也不免產生羞愧不安。一年之後,北山周邊興起了節儉惜糧的好風氣。

雲源大師知道,很是高興:“一粥一飯,來之不易。人惜飯,飯惜人。心生惜心,萬物有情。”

(選自《小小說月刊》,有改動)

1.下列對作品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作者開篇寫了同出生在富裕之家,父親是一位商人,與後來寫雲源大師出生在官宦之家形成照應,在結構上暗聯。

B. 雲源大師是一位佛法深厚的高僧,既有身教,又有言教,先自己以剩飯爲食一月,後又用三十年前自己親歷的事感化了同。

C. 小說末段運用佛家偈語,高度濃縮了對事物的價值思考,表達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與探索。

D. 這篇小說以剩飯爲線索,以小見大,通過講述師徒兩代出家人的生活小事,倡導人們要居安思危,節約糧食。

2.文章多次寫雲源大師“一臉威嚴”,最後說他“威嚴的臉上有了笑容”,雲源大師爲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

3.請結合全文,談談你對題目“一粒剩飯的佛緣”的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周有光:步履不停追尋思想之光

20xx年1月14日,著名語言學家周有光先生在北京辭世。就在前一天,老先生剛剛度過了他112歲生日。“大概是上帝糊塗了,把我忘記了”。當生命終極刻度停在“112”時,周有光曾經說的那句經典“長壽感言”,爲告別添了一絲和暖的意味——一個思想有光的靈魂,終於被上帝想起了。

上海聖約翰大學是周有光早年求學之處,有人說,透過聖約翰的校訓——“Light And Truth”(光明與真理),似乎就能讀懂周有光。歷經世紀滄桑,周有光身上葆有中國知識分子的高貴品格。

聖約翰大學奠定了他治學的精神底色。在聖約翰大學,周有光攻讀經濟學,但他還廣泛閱讀了文學、世界史等各方面的書籍,受益頗深。學校要求學生每天讀英文報,一位英國教師教導他們,每天看報要問自己:“今天消息哪一條最重要?”“爲什麼這條消息最重要?”“這條消息的背景你知道不知道?”向自我提問、獨立思考,不知道就趕緊去查閱百科全書,這成爲他一生治學的方法和習慣,他也因此積攢了極其豐厚的知識儲備。後來,沈從文還開過玩笑,送他一個“周百科”的稱號。這彷彿成爲一個奇妙的隱喻。改革開放後,周有光擔任《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文版的三位編委之一,參與翻譯《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

50歲前,致力於經濟領域,50歲後,事業驟然改弦易轍。1955年,新成立的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急需人才,周先生從上海調到北京。此前,他在上海復旦大學經濟研究所教書。把他作爲專才調入“文改會”,是因爲他的“業餘愛好”。從20世紀20年代初,他就關注語言文字,認識到語言文字在社會發展、人類進步中的重要作用。他說,語言使人類別於禽獸,文字使文明別於野蠻,教育使先進別於落後。進入全球化時代,他更是極力推進語文現代化,指出教育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的基礎,語文現代化是教育現代化的前提。

周有光參與制定《漢語拼音方案》,參與設計、推廣漢語拼音體系,後來被公衆譽爲“漢語拼音之父”。而他本人極其謙遜,覺得這樣稱呼不好,多次對別人說:“讀過我書的人,決不會把那頂桂冠隨便加在我頭頂上。”周有光還預測了21世紀華語和華文的變化趨向:華語將在全世界華人中普遍推廣;漢字將成爲定形、定量、規範統一的文字,漢字在21世紀後期可能要再進行一次簡化;拼音將幫助華文在網絡上便利流通。

拜訪過周有光的人,都會注意到他僅僅9平方米的小書房,以及那張脫了漆的舊桌子。別人覺得這書房太狹小了,周有光說:“夠了,心寬室自大,室小心乃寬。”

周有光走過了滄桑百年,作爲上世紀的老人,他卻一直跟得上時代潮流,適應新科技,心裏也始終裝着風雲變幻的世界。他曾對朋友說:“我是認真思考了這個世界的。”他不斷反思個人思想發展歷程,總結中國現代化的經驗教訓,提出人類社會發展的“三大規律”“五大自由”等思想,爲當代研究者予以深刻的啓發。85歲退休後,他研究文化,完成了大約一半的著作。百歲後仍然筆耕不輟,100歲出版《百歲新稿》、104歲出版《朝聞道集》、105歲時出版《拾貝集》,以及《周有光文集》《從世界看中國:周有光百歲文萃》《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等。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 “大概是上帝糊塗了,把我忘記了”,從周有光的“長壽感言”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一個知識分子面對生命與死亡的坦然。

B. “聖約翰大學奠定了他治學的精神底色”,其中的“精神底色”是指豐厚的知識儲備、良好的治學方法和習慣。

C. 周有光擔任《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文版的編委,參與翻譯《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周百科”的美譽,真可謂實至名歸。

D. 周有光在《窗外的大樹風光》中寫道:“我用透明膠貼補書桌,這是頑石補天的現代版。”體現了其“心寬室自大”的豁達與樂觀。

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

A. 挽周有光聯“兩代宗師,半路出家堪稱語父;百年巨匠,一生歸宿可謂書童”。用“書童”突出其晚年酷愛閱讀。

B. 周有光認爲語言和文字是人和禽獸、文明和野蠻相區別的重要標誌。進入全球化時代,他更強調語文現代化的重要性。

C. 周有光曾預測:華語將在全世界得到推廣;漢字將成爲統一的文字,並可能要再進行一次簡化;拼音將幫助華文在網絡上便利流通。

D. 周有光“認真思考了這個世界”,他的思考就是反思個人思想發展歷程,總結中國現代化的經驗教訓,提出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

E. 周有光一生步履不停:早年專攻經濟,近50歲時“半路出家”,由經濟轉入語言,85歲又成爲文化研究者,百歲後依然筆耕不輟。

3.周有光身上具有知識分子怎樣的品格?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

二、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袁淑,陳郡陽夏人,丹陽尹豹少子也。少有風氣,伯父湛謂家人曰:“此非凡兒。”至十餘歲,爲姑夫王弘所賞。不爲章句之學,而博涉多通,好屬文,辭采遒豔,縱橫有才辯。本州命主簿,著作佐郎,太子舍人,並不就。劉湛,淑從母兄也,欲其附己,而淑不以爲意,由是大相乖失。出爲宣城太守,以母憂去職。服闋,爲太子中庶子。

元嘉二十六年,其秋,大舉北伐,淑侍坐從容曰:“今當鳴鑾中嶽,席捲趙、魏,檢玉岱宗,今其時也。臣逢千載之會,願上《封禪書》一篇。”太祖笑曰:“盛德之事,我何足以當之。”淑憙爲夸誕,每爲時人所嘲。始興王濬嘗送錢三萬餉淑,一宿復遣追取,謂使人謬誤,欲以戲淑。淑與濬書曰:“聞之前志曰,七年之中,一與一奪,義士猶或非之。”

遷太子左衛率。元兇將爲弒逆,其夜淑在直,二更許,呼淑及蕭斌等流涕謂曰:“主上信讒,將見罪廢。內省無過,不能受枉。明旦便當行大事,望相與戮力。”淑及斌並曰:“自古無此,願加善思。”劭怒變色,左右皆動。斌懼,乃曰:“臣昔忝伏事,常思效節,況憂迫如此,輒當竭身奉令。”淑叱之曰:“卿便謂殿下真有是邪?殿下幼時嘗患風,或是疾動耳。”劭愈怒因問曰事當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後爲天地之所不容大禍亦旋至耳願急息之。劭左右引淑衣曰:“此是何事,而可言罷。”淑出還省,繞牀行,至四更乃寢。劭將出,已與蕭斌同載,呼淑甚急,淑眠終不起。劭停車奉化門,催之相續。徐起至車後,劭使登車,又辭不上。劭因命左右:“與手刃。”見殺於奉化門外,時年四十六。劭即位,追贈太常。世祖即位,諡曰忠憲公。

(選自《宋書·袁淑傳》,有刪改)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

A. 劭愈怒/因問曰/事當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後爲天地之所不容大/禍亦旋至耳/願急息之

B. 劭愈怒/因問曰/事當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後/爲天地之所不容/大禍亦旋至耳/願急息之

C. 劭愈怒/因問曰事/當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後爲天地之所/不容大禍/亦旋至耳/願急息之

D. 劭愈怒/因問曰事/當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後/爲天地之所/不容大禍亦旋至耳/願急息之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主簿,官名。職責爲掌管文書、辦理事務。魏、晉以前主簿官職廣泛存在於各級官署中。

B. 母憂,指母親的喪事。封建時代如果官員的父母去世,官員就必須離職守孝。

C. 岱宗,即泰山。泰山居五嶽之首,爲諸山所宗,故名。因地處東部,又稱東嶽。

D. 追贈,加封官職、勳位等,一般用於表揚對朝廷有重大貢獻的生者或死者。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袁淑少時有風度。少年時,他的伯父袁湛對家裏人說他不是一個普通的孩子;到了十幾歲的時候,他得到姑父王弘的賞識。

B. 袁淑孤傲耿直。州里任命他爲主簿等官職,他都不就任;姨表兄想讓他歸附自己,他也不以爲意,爲此兩人關係失和。

C. 袁淑敢於進諫。勸太祖攻打趙、魏,並勸太祖北伐成功之後在泰山舉行封禪儀式,但太祖認爲自己不能擔此大任。

D. 袁淑臨危不懼。太子劉劭將要弒父篡位時威脅他,但他堅決拒絕,後來劉劭下令,趁他熟睡之際把他殺了。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不爲章句之學,而博涉多通,好屬文,辭采遒豔,縱橫有才辯。

(2)始興王濬嘗送錢三萬餉淑,一宿復遣追取,謂使人謬誤,欲以戲淑。

三、詩歌鑑賞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小題。

虞 美 人

秦 觀[注]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數。亂山深處水瀠回,可惜一枝如畫爲誰開?

輕寒細雨情何限,不道春難管。爲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時候斷人腸。

[注] 秦觀:“蘇門四學士”之一,卻不爲世所用,一生仕途抑塞。

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的兩項是( )

A. 詞的開篇“和露”兩字,讓人想到碧桃的枝葉上掛着的晶瑩的露珠,把水靈靈的碧桃呈現在讀者面前。

B. “輕寒細雨情何限”中,寒是“輕寒”,雨是“細雨”,作者以動襯靜,寫出了春天風物宜人的特點。

C. “不道春難管”,與上一句構成對比,春光是如此美好,但是卻不能長留在人間,表達了無奈和憂憤之情。

D. 詞的最後兩句說的是因爲春光易逝,便不免生出爲花沉醉痛飲的想法,“只怕”一句更表達出惜春傷花之意。

E. 虞美人是著名的詞牌之一,原爲唐朝教坊曲,最初詠項羽寵姬虞美人,後來配樂歌唱逐漸形成固定曲調。

2.“亂山深處水瀠回,可惜一枝如畫爲誰開”兩句描繪了碧桃怎樣的特點?這樣寫有什麼用意?請簡要分析。

四、句子默寫

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遙遊》中舉現實生活中的實例,通過舟的浮動對水的依賴性,從而得出結論“__________ ,__________ ,”來說明大鵬鳥的飛翔對風的依賴性。

(2)《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__________ ,__________ ”是詞人蘇軾一種無可奈何的精神苦悶的反映,是有志爲國而不能施展懷抱的情緒的流露。

(3)歐陽修在《醉翁亭記》中以“________ ,_________ ”兩句描繪出野花幽香、樹木繁茂的山間春夏景象。

五、選擇題

下列各句中加點成語的使用,全都不正確的一項是

①企業的管理者具有容人、容言、容事之雅量,能夠犯而不校並時常反省自己,纔會具有強大的親和力、影響力和感召力。

②有着獨特魅力的“媽祖文化”是聯結海峽兩岸同胞情誼的重要“紐帶”,能爲兩岸政治、經濟交流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③每到換季時節,氣溫反覆不定,免疫能力較差的小孩子就容易生病,頭疼、咳嗽、發燒等會接踵而至,讓父母防不勝防。

④20xx新年伊始,《芝麻服務協議》被爆出默認勾選同意項而遭到媒體的口誅筆伐。對此,其管理公司很快做出迴應,承認錯誤。

⑤勇士隊的主教練科爾是一位戰術大師,擅長排兵佈陣的他能夠因人成事,很會挖掘球員的潛力,讓他們淋漓盡致地發揮。

⑥在醫院的全力搶救下,患者的病情逐漸趨於平穩,這一場扣人心絃的生命接力賽終於以戰勝死神的方式落下帷幕。

A. ①③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④ D. ②⑤⑥

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A. 彼得·辛格的新作《如何看待全球化》是以作者在普林斯頓大學開設的專題演講爲基礎,認真聽取聽衆意見,進行多次修改完成的。

B. 今年是全面貫徹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要把十九大描繪的藍圖變爲現實,我們必須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踏踏實實地幹好工作。

C. 世界對20xx年中國經濟政策走向格外關注,這既源於中國爲其他經濟體帶來的發展機遇,更在於中國自身發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D. 近期,《廣深科技創新走廊規劃》正式發佈,提出到20xx年將深圳建成國際一流的科技產業創新中心,成爲全國創新發展重要一極。

下列各句中表達得體的一項是()

A. 爲聊表寸心,喜出望外的失主向王大亮贈送了“拾金不昧,品德高尚”的錦旗。

B. 李叔是個熱心人,有求必應,他常常掛在口頭的一句話是“有事到府上找我”。

C. 面對別人的不情之請,龐教授有時會說自己才疏學淺不能如人所願,以此謝絕。

D. 趙老師和王老師是一對夫唱婦隨的伉儷,在生活和工作上兩人可謂珠聯璧合。

六、語言應用

在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

“快餐式閱讀”是“信息大爆炸”時代的產物。信息太多,導致①_______________。快字當頭,遇到長文章,人們更喜歡“被告知”結論。事實上,一篇文章如果只是“直接說結論”,②___________。讀文時,如果不能反覆思考、咀嚼的話,久而久之,讀者便喪失了思考的樂趣,甚至持久發展的潛力。簡言之,雖然快節奏的生活需要碎片化的八卦和段子來解壓,但是,③_________________,畢竟還有更多的未知需要我們靜下心來,慢慢思考與探索。

七、材料作文

根據以下材料,選取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文體不限,詩歌除外。

家是個美好的地方,有時候,路是個更美好的地方。

對我們來說,人生永遠既是道路,又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