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原文賞析(熱)

塞下曲原文賞析1

和張僕射塞下曲·其三

塞下曲原文賞析(熱)

朝代:唐代

作者:盧綸

原文: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譯文及註釋:

作者:佚名

譯文

夜靜月黑雁羣飛得很高,單于趁黑夜悄悄地逃竄。

正要帶領輕騎兵去追趕,大雪紛飛落滿了身上的弓刀。

註釋

①塞下曲:古時邊塞的一種軍歌。

②月黑:沒有月光。

③單于(chán yú ):匈奴的首領。這裏指入侵者的最高統帥。

④遁:逃走。

⑤將:率領。

⑥輕騎:輕裝快速的騎兵。

⑦逐:追趕。

⑧滿:沾滿。

賞析:

作者:佚名

《塞下曲》爲漢樂府舊題,屬《橫吹曲辭》,內容多寫邊塞征戰。原共六首,蘅塘退士選其四首。這是盧綸組詩《塞下曲》中的'第三首。盧綸曾任幕府中的元帥判官,對行伍生活有體驗,描寫此類生活的詩比較充實,風格雄勁。這首詩寫將軍雪夜準備率兵追敵的壯舉,氣概豪邁。

詩由寫景開始,“月黑雁飛高”並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飛的正常時刻;而宿雁驚飛,透露出敵人正在行動。寥寥五字,既交代了時間爲冬季,又烘托出了戰前的緊張氣氛。

“單于夜遁逃”,敵人夜間行動,並非率兵來襲,而是借月色的掩護倉皇逃遁。詩句語氣肯定,判斷明確,充滿了對敵人的蔑視和我軍的必勝信念,令讀者爲之振奮。

後兩句寫將軍準備追敵的場面,氣勢不凡。“欲將輕騎逐”,將軍發現敵軍潛逃,要率領輕裝騎兵去追擊;不僅僅因爲輕騎快捷,同時也顯示出了一種高度的自信。當勇士們列隊準備出發時,一場紛紛揚揚的大雪下了起來,雖然站立不過片刻,剎那間弓刀上卻落滿了雪花。遮掩了他們武器的寒光。他們就像一支支即將離弦的箭,雖然尚未出發,卻滿懷着必勝的信心。

最後一句“大雪滿弓刀”是嚴寒景象的描寫,突出表達了戰鬥的艱苦性和將士們奮勇的精神。

本詩雖區區二十個字,卻寫出了當時的實情:單于在“月黑雁飛高”的情景下率軍潰逃,將軍在“大雪滿弓刀”的奇寒天氣情況下準備率軍出擊。一逃一追把緊張的氣氛全部渲染了出來。詩句雖然沒有直接寫激烈的戰鬥場面,但留給了讀者廣闊的想象空間,營造了詩歌意蘊悠長的氛圍。

塞下曲原文賞析2

原文:

伏波惟願裹屍還,定遠何須生入關。

莫遣只輪歸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賞析:

李益的邊塞詩,主要是抒發將士們久戍思歸的怨望情緒,情調偏於感傷,但也有一些慷慨激昂之作,《塞下曲》便是這方面較著名的一首。

詩以前代戍邊名將作比,抒發了將士們的豪情壯志。頭二句誇讚東漢兩個名將馬援和班超。“伏波惟願裹屍還”,這句說的是馬援的故事。東漢馬援屢立戰功,被封爲伏波將軍。他曾經說:男兒當戰死在邊疆,以馬革裹屍還葬。“定遠何須生入關”,這句說的是班超的故事。東漢班超投筆從戎,平定西域一些少數民族貴族統治者的叛亂,封定遠侯,居西域三十一年。後因年老,上書皇帝,請求調回,有“但願生入玉門關”句。

以上兩句說:爲保家衛國,邊塞將士應長期駐守邊疆,寧願戰死疆場,無須活着回到玉門關。後二句表示滅敵及長期衛邊的決心。

“莫遣只輪歸海窟”,“只輪”,一隻車輪。《春秋公羊傳》:“僖公三十三年,夏四月,晉人及姜戎敗秦於餚。晉人與羌戎要之餚而擊之,匹馬隻輪無反(返)者。”“海窟”,本指海中動物聚居的洞穴,這裏借指當時敵人所居住的瀚海(沙漠)地方。這句意思是說,不能讓一個敵人逃跑。

“仍留一箭定天山”,“一箭定天山”,說的是唐初薛仁貴西征突厥的故事。《舊唐書·薛仁貴傳》說:“唐高宗時,薛仁貴領兵在天山迎擊九姓突厥十餘萬軍隊,發三矢射殺他們派來挑戰的少數部隊中的`三人,其餘都下馬請降。薛仁貴率兵乘勝前進,凱旋時,軍中歌唱道:“將軍三箭定天山,戰士長歌入漢關。”

以上兩句意思是說:“要全殲敵人,不能讓一個敵人逃跑,而且應該留駐邊疆,叫敵人不敢再來侵犯。”

這首詩通過東漢馬援、班超和唐初薛仁貴三個名將的故事,謳歌了將士們激昂慷慨、視死如歸、堅決消滅來犯之敵的英雄氣概和勇於犧牲的精神,反映了當時人民要安邊定遠的心願。全詩情調激昂,音節嘹亮,是一首激勵人們捨身報國的豪邁詩篇。

塞下曲原文賞析3

塞下曲·月黑雁飛高

作者:盧綸朝代:唐朝

【作品原文】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作品翻譯】

死寂之夜,烏雲遮月,天邊大雁驚飛,單于的軍隊想要趁着夜色悄悄潛逃。

正想要帶領輕騎兵一路追趕,大雪紛紛揚揚落滿了身上的弓刀。

【作品註釋】

月黑雁飛高,單(chán)於(yú)夜遁逃。

月黑:沒有月光。單于:匈奴的首領。這裏指入侵者的最高統帥。遁:逃走。

欲將輕騎(qí,舊讀jì)逐,大雪滿弓刀。

將:率領。輕騎:輕裝快速的騎兵。逐:追趕。滿:沾滿。

【作品賞析】

《塞下曲》爲漢樂府舊題,屬《橫吹曲辭》,內容多寫邊塞征戰。原共六首,蘅塘退士選其四首。這是盧綸組詩《塞下曲》中的第三首。盧綸曾任幕府中的元帥判官,對行伍生活有體驗,描寫此類生活的詩比較充實,風格雄勁。這首詩寫將軍雪夜準備率兵追敵的壯舉,氣概豪邁。

詩由寫景開始,“月黑雁飛高”並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飛的正常時刻;而宿雁驚飛,透露出敵人正在行動。寥寥五字,既交代了時間爲冬季,又烘托出了戰前的緊張氣氛。

“單于夜遁逃”,敵人夜間行動,並非率兵來襲,而是借月色的掩護倉皇逃遁。詩句語氣肯定,判斷明確,充滿了對敵人的蔑視和我軍的必勝信念,令讀者爲之振奮。

後兩句寫將軍準備追敵的'場面,氣勢不凡。“欲將輕騎逐”,將軍發現敵軍潛逃,要率領輕裝騎兵去追擊;不僅僅因爲輕騎快捷,同時也顯示出了一種高度的自信。當勇士們列隊準備出發時,一場紛紛揚揚的大雪下了起來,雖然站立不過片刻,剎那間弓刀上卻落滿了雪花。遮掩了他們武器的寒光。他們就像一支支即將離弦的箭,雖然尚未出發,卻滿懷着必勝的信心。

最後一句“大雪滿弓刀”是嚴寒景象的描寫,突出表達了戰鬥的艱苦性和將士們奮勇的精神。

本詩雖區區二十個字,卻寫出了當時的實情:單于在“月黑雁飛高”的情景下率軍潰逃,將軍在“大雪滿弓刀”的奇寒天氣情況下準備率軍出擊。一逃一追把緊張的氣氛全部渲染了出來。詩句雖然沒有直接寫激烈的戰鬥場面,但留給了讀者廣闊的想象空間,營造了詩歌意蘊悠長的氛圍。

塞下曲原文賞析4

塞下曲 王昌齡 唐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

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

昔日長城戰,鹹言意氣高。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註釋】:

①飲馬:給馬喝水。

②平沙:茫茫無際的沙漠。

③沒:落。

④臨洮:甘肅地名。古長城的起點。

⑤長城戰:指開元二年,唐將殺敵數萬,“洮水爲之不流”事。

⑥鹹:都。

⑦亂蓬嵩:散亂在亂野之中。

【譯文】:

讓馬喝完水渡過秋水,河水冰冷,寒風吹過來像刀割一樣。一片大漠上太陽還沒有落下,昏暗中隱隱約約看到臨洮。昔日長城腳下的戰爭,都說戰士們士氣高昂。自古至今,這裏都是黃沙彌漫,沒有什麼不同,將士們遺下的白骨散落在蓬蒿間。

【賞析】:

這首詩抒發了詩人的反戰情緒。荒涼的塞外,散落在蓬蒿里的.將士白骨觸目驚心,寄託了詩人對征戰將士的無限同情。

塞下曲原文賞析5

塞下曲

許渾〔唐代〕

夜戰桑乾北,秦兵半不歸。

朝來有鄉信,猶自寄寒衣。

鑑賞

此詩以極其精練的手法,高度濃縮了戰爭的悲劇性。前兩句敘述了發生在桑乾河北的夜戰情況;後兩句敘述遠在家鄉的親人,不知道自己的親人已死於戰爭,依然來信寄物,烘托出濃烈的悲劇氣氛。全詩話句精練、構思巧妙、境界悲壯、意蘊深沉,委婉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戰爭的譴責和對士兵及其家屬的同情。

“夜戰桑乾北,秦兵半不歸。”前兩句僅用十個字描寫了發生在桑乾河北的夜戰。這次夜戰的結果,使得半數左右的戰士再沒有回來。這種情形是戰爭年代很普通、也很真實的悲劇。此詩僅用純客觀的敘事,真實地反映一場戰爭。表面看來,作者對此戰爭未附以感情色彩,但從他描寫戰爭造成的慘重傷亡看,他是十分同情在戰爭中犧牲的戰士,是不贊成這場戰爭的。

另外,詩人說的是桑乾河“北”而非“南”。倘若是在河的南岸作戰,那主要是防守;如今卻打到了河的北岸,那就是主動方了。主動出擊而被打敗,其責任在於攻方的決策者、指揮者。這便給與了上層統治者無聲的批評。由於作者許渾生活在中唐時代,唐朝已日益走下坡路,邊塞詩多染上了時代的感傷情緒。此詩基調是悽婉、哀傷的。

唐代詩人寫邊塞戰爭,一般習慣於以“漢”代“唐”,但許渾在這裏用了“秦”,主要原因是考慮到用“漢”在音律方面犯了“孤平”。從另一方面,將唐王朝比做“暴秦”,或許也折射出對統治者的不滿。

“朝來有鄉信,猶自寄寒衣。”這兩句運用“以一總萬”的手法,在成千上萬的犧牲者中挑出某一位戰士,寫在他犧牲的次日早晨有家信寄來,信中告訴他禦寒的衣服已經寄出。

上半首簡單敘述了一次慘重的邊塞戰爭,下半首說戰士的家人來信寄冬衣的事。都不是什麼特殊的內容,勾勒得也非常簡單平實,但這兩個場面緊密地安排在一起卻產生了強烈的效果:一夜之隔,頓成陰陽之隔。僅僅差了一個晚上,寄給戰士的家信戰士再也看不到;信中說縫製的禦寒衣服也已寄出,可是再沒有人收取它了。此時此刻,陣亡的戰士其屍骨拋擲在昨夜的戰場,再也不需要寒衣,再也不會感受到親人的眷念之情了,而家人卻仍翹首以待,等待他的回信,等待他報以平安,等待他某一天從戰場歸來……悲劇效果就這樣由於結構安排而產生。猶如電影中的`蒙太奇,死亡與等待在同一個時間裏交疊,讓觀者陷入思考,對犧牲者和家屬寄予深刻的同情,同時批評殘酷的戰爭。

這首詩詩人不發任何議論,而傾向性卻從作者提煉出來的典型事件上自然地流露出來,短小中見深刻。藝術風格顯得自然、平淡、質樸。但平淡並不淺露,思想深刻,耐人尋味,又能平中見奇,善作苦語,奇警動人。

賞析

許渾是中唐詩人,目睹國力衰敝,百姓苦於戰亂,所以其筆下的邊塞詩以反戰題材爲主,大多透露出濃重的悲涼色彩。

詩的內容很好理解。桑乾夜戰,傷亡過半。“鄉信”自然是寄給其中某一位死者,上面說已經把征衣寄了過來。在這看似平白無味的話裏,體會出詩人蘊含於其中的感情,纔是讀懂此詩的關鍵。戍邊的丈夫死了,對於在家裏苦苦思戀的妻子來說,這無疑是一個悲劇,但更大的悲劇是,作爲悲劇主角的妻子,竟然全然不知道悲劇的存在,仍然一廂情願地思念着丈夫,相信他會回來,卻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趕製無數個日夜滿載牽掛飽含愛意的征衣竟寄給了冰冷的屍體!悲劇無疑是值得同情的,但身處悲劇而渾不知情的不幸者,不是更讓人心酸難言嗎?

陳陶有一首《隴西行》:“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內容與此詩幾乎完全一樣,但論表現力就差了許多。究其原因,我們知道絕句短小,貴在精到,所以一首詩中往往只會留下一個最突出的妙處,以使其效果得到最大化。比如此詩最關鍵的是戍人已死而家人仍思的反差,那麼除此之外的所有藝術處理都被詩人刻意抹去了。而相比之下,陳詩雖然詞義更豐,還用了修辭,但由於豐富出來的詞句都不是讀者最關心的,也不是詩人想要表現的,所以反而淡化了感情,比許詩平庸了許多。

總的來說,此詩在敘述之外絲毫不加議論,也未曾抒發感情,但其酸楚已使讀者不忍卒讀,詩人節選戰爭中的一個細節,寫出了整場戰爭的殘酷,可稱是一篇難得的佳作。

許渾(約791~約858),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詩人,潤州丹陽(今江蘇丹陽)人。晚唐最具影響力的詩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詩,專攻律體;題材以懷古、田園詩爲佳,藝術則以偶對整密、詩律純熟爲特色。唯詩中多描寫水、雨之景,後人擬之與詩聖杜甫齊名,並以“許渾千首詩,杜甫一生愁”評價之。成年後移家京口(今江蘇鎮江)丁卯澗,以丁卯名其詩集,後人因稱“許丁卯”。許詩誤入杜牧集者甚多。代表作有《咸陽城東樓》。

塞下曲原文賞析6

野幕敞瓊筵,羌戎賀勞旋。

醉和金甲舞,雷鼓動山川。

譯文

在野外天幕下設下勞軍盛宴,邊疆兄弟民族都來祝賀我軍凱旋。

喝醉酒後還要和着金甲跳舞,歡騰的.擂鼓聲震動了周圍的山川。

註釋

敞:一本作“蔽”。

瓊筵:盛宴。

雷鼓:即“擂鼓”。

賞析

這首詩系《塞下曲》組詩之一。盧綸《塞下曲》共六首一組,分別寫發號施令、射獵破敵、奏凱慶功等等軍營生活。語多讚美之意。此爲第四首,描寫邊防將士取得重大勝利後,邊地兄弟民族在營帳前設宴勞軍的場面,氣氛熱烈融洽,讚頌了邊地人民和守邊將士團結一心,保衛國家安寧與統一的豪邁氣概。

此詩語言精煉含蓄,情態活躍鮮明,細吟組詩,軍營之生活,守邊之艱苦,勝利之歡騰,無不歷歷在目,令人感奮。

盧綸

盧綸(739年—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濟縣)人。唐代詩人,大曆十才子之一。唐玄宗天寶末年舉進士,遇亂不第;唐代宗朝又應舉,屢試不第。大曆六年,經宰相元載舉薦,授閿鄉尉;後由宰相王縉薦爲集賢學士,祕書省校書郎,升監察御史。出爲陝州戶曹、河南密縣令。之後元載、王縉獲罪,遭到牽連。唐德宗朝,復爲昭應縣令,出任河中元帥渾瑊府判官,官至檢校戶部郎中。不久去世。著有《盧戶部詩集》。

塞下曲原文賞析7

塞下曲原文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

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

昔日長城戰,鹹言意氣高。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牽馬飲水渡過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風如劍如刀。沙場廣袤夕陽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見遙遠的臨洮。當年長城曾經一次鏖戰,都說戍邊戰士的意氣高。自古以來這裏黃塵迷漫,遍地白骨零亂夾着野草。塞下曲賞析寫出征戰的`殘酷,具有強烈的人民性和歷史的縱深感。語言簡煉,極富表現力。這首樂府曲是以長城爲背景,描繪戰爭的悲慘殘酷。詩的前四句寫塞外晚秋時節,平沙日落的荒涼景象;後四句寫長城一帶,歷來是戰場,白骨成丘,景象荒涼。 全詩寫得觸目驚心,表達了非戰思想。

塞下曲註釋黯黯:同“暗暗”;臨洮:今甘肅岷縣一帶,是長城起點。鹹:都。

塞下曲原文賞析8

【詩句】野幕蔽瓊筵,羌戎賀勞旋。

【出處】唐·盧綸《和張僕射塞下曲六首·其四》。

【意思】在郊野的營帳裏面,擺開了勞軍的盛宴。羌戎部族的百姓呵,也來慶賀慰勞大軍凱旋。

【全詩】

《和張僕射塞下曲六首·其四》

[唐].盧綸.

野幕蔽瓊筵,羌戎賀勞旋。

醉和金甲舞,雷鼓動山川。

【註釋】 ①幕:軍隊中的營帳。瓊筵:珍貴的.筵席。勞旋:勞,慰勞; 旋,凱旋。慶賀得勝歸來。②雷鼓:擂鼓。

【題解】

這首詩是盧綸塞下曲組詩中的第四首,詩人在前幾首寫發號令、射獵破敵的基礎上寫唐軍壯士奏凱慶功的熱烈場面。

【賞析】

“野幕敞瓊筵”,寫筵席場面之大。“瓊筵”指筵席的精美豪華。其實戰地之筵不一定精美,只是因心喜而覺食精。“羌戎賀勞旋”點明這個盛大的筵席場面爲凱旋之筵,不光軍士歡快,連異族兄弟也是一樣的歡欣鼓舞。接下二句寫將士凱旋的歡快心情:擂鼓起舞,聲震山川。

這首詩以慷慨豪邁的語調描寫了將士凱旋歡舞的動人場面,用爽朗明快的語調抒發了凱旋之後的歡快心情,用詞亢奮,語調激昂,讀來令人振奮。

塞下曲原文賞析9

原文:

蕃州部落能結束,朝暮馳獵黃河曲。

燕歌未斷塞鴻飛,牧馬羣嘶邊草綠。

秦築長城城已摧,漢武北上單于臺。

古來征戰虜不盡,今日還復天兵來。

黃河東流流九折,沙場埋恨何時絕。

蔡琰沒去造胡笳,蘇武歸來持漢節。

爲報如今都護雄,匈奴且莫下雲中。

請書塞北陰山石,願比燕然車騎功。

譯文

西北部的軍隊士兵會整理戎裝,打扮自己,早晚在黃河轉彎的地方奔馳狩獵。

在不絕的豪壯燕歌聲中,邊塞的鴻雁高飛,放牧的馬兒叫着。春天快到了,地上的草開始轉綠。

註釋

蕃州:泛指西北地區。

結束:裝束,打扮。

燕歌:泛指悲壯的燕地歌曲。

賞析:

唐代邊塞詩不乏雄渾之作,然而畢竟以表現征戍生活的艱險和將士思鄉的哀怨爲多。即使一些著名的豪唱,也不免夾雜危苦之詞或悲涼的情緒。當讀者翻到李益這篇塞上之作,感覺便很不同,一下子就會被那天地空闊、人歡馬叫的壯麗圖景吸引住。它在表現將士生活的滿懷豪情和反映西北風光的壯麗動人方面,是比較突出的。

詩中“蕃州”乃泛指西北邊地(唐時另有蕃州,治所在今廣西宜山縣西,與黃河不屬),“蕃州部落”則指駐守在黃河河套(“黃河曲”)一帶的邊防部隊。軍中將士過着“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的生活,十分艱苦,但又被磨鍊得十分堅強驍勇。首句只誇他們“能結束”,即善於戎裝打扮。作者通過對將士們英姿颯爽的外形描寫,示意讀者其善戰已不言而喻,所以下句寫“馳獵”,不復言“能”而讀者自可神會了。

軍中馳獵,不比王公們佚遊田樂,乃是一種常規的軍事訓練。健兒們樂此不疲,早晚都在操練,作好隨時迎敵的準備。正是“爲報如今都護雄,匈奴且莫下雲中”(同組詩其四)。“朝暮馳獵黃河曲”的行動,表現出健兒們慷慨激昂、爲國獻身的'精神和決勝信念,句中飽含作者對他們的讚美。

這兩句着重刻畫人物和人物的精神風貌,後兩句則展現人物活動的遼闊背景。西北高原的景色是這樣壯麗:天高雲淡,大雁羣飛,歌聲飄蕩在廣袤的原野上,馬羣在綠草地撒歡奔跑,是一片生氣蓬勃的氣象。

徵人們唱的“燕歌”,有人說就是《燕歌行》的曲調。目送遠去的飛雁,歌聲裏誠然有北國戰士對家鄉的深切懷念。然而,飛鴻望斷而“燕歌未斷”,這開懷放歌中,也未嘗不包含歌唱者對邊地的熱愛和自豪情懷。如果說這一點在三句中表現尚不明顯,那麼讀末句就毫無疑義了。

“牧馬羣嘶邊草綠”。在讚美西北邊地景色的詩句中,它幾乎可與“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奇句媲美。“風吹草低”句是寫高原秋色,所以更見蒼涼;而“牧馬羣嘶”句是寫高原之春,所以有油然生意。“綠”字下得絕佳。因三、四對結,上曰“塞鴻飛”,下對以“邊草綠”,可見“綠”字是動詞化了。它不盡然是一片綠油油的草色,而且寫出了“離離原上草”由枯轉榮的變化,暗示春天不知不覺又回到草原上。這與後來膾炙人口的王安石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都以用“綠”字見勝。在江南,春回大地,是啼鳥喚來的。而塞北的春天,則由馬羣的歡嘶來迎接。“邊草綠”與“牧馬羣嘶”連文,意味尤長;似乎由於馬嘶,邊草才綠得更爲可愛。詩所表現的壯美豪情是十分可貴的。

塞下曲原文賞析10

年少辭家從冠軍,金鞍寶劍去邀勳。

不知馬骨傷寒水,惟見龍城起暮雲。

詩詞賞析:

年輕的時候就離家跟隨大將軍出征,身佩金飾的寶劍去建 功立業。不顧天寒地凍水寒傷馬骨,只見邊境戰爭陰雲四起,努力 去殺敵。詩讚美少年在邊境不安寧的'時候,不怕天寒地凍,毅然從軍爲國立業的精神。

塞下曲原文賞析11

古塞下曲

朝代:唐代

作者:佚名

原文:

進軍飛狐北,窮寇勢將變。日落沙塵昏,背河更一戰。

騂馬黃金勒,雕弓白羽箭。射殺左賢王,歸奏未央殿。

欲言塞下事,天子不召見。東出咸陽門,哀哀淚如霰。

譯文

遠行的人早早就騎上了駿馬,行途直指薊城的旁邊。薊城北通大漠,我萬里辭別故鄉。大漠瀚海上,燃起萬千烽火,黃沙之中,曾是千百年來的戰場。軍書急迫,發至上郡,春色青青,越過了中州河陽。長安宮中的`柳條已經婀娜多姿,塞北地區的桑條依然顏色青青,琵琶嗚咽,彈出令人淚垂的出塞曲,橫笛聲聲,令人肝腸寸斷。

註釋

⑴薊:州名,治所在今天津薊縣。

⑵漠北:即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地區。

⑶海上:瀚海之上,沙漠上。

⑷河陽:今河南孟縣。

⑸出塞曲:漢李延年造,曲調悲切。

鑑賞

“塞下曲”,唐代樂府題,多寫邊塞之事。此篇乃仿古之作,故稱“古塞下曲”。

“行人朝走馬,直指薊城傍。薊城通漠北,萬里別吾鄉。”此詩前四句寫萬里辭家,遠赴邊塞。早晨騎馬出發,直指薊城,行程匆匆,字裏行間透射出一股豪氣。

“海上千烽火,沙中百戰場。軍書發上郡,春色度河陽。”中間四句寫邊地見聞。“海上”“沙中”呼應“漠北”。“軍書”“春色”,本爲靜物,加以“發”“度”二字,頓變鮮活,急切迅疾,氣勢飛動。一寫戰事,一寫時節,一寫邊關,一寫中原,剛健明快。

“嫋嫋漢宮柳,青青胡地桑。琵琶出塞曲,橫笛斷君腸。”最後四句一寫色,一寫聲,顏色清麗,聲調悽惻,先喜後悲,更顯其悲。

通觀全篇,格調蒼涼,既有一點悲,又有一點壯,誠爲《河嶽英靈集》所評:“發調既清,修辭亦秀”,“足可歔欷,震盪心神。”

塞下曲原文賞析12

【詩句】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出處】唐·盧綸《和張僕射塞下曲六首·其三》。

【意思】漆黑的夜晚宿雁驚起高飛,敵人悄悄地逃跑。

這首詩寫雪夜追敵,顯示了將士的果敢、善戰和環境的艱苦。單(chan)於:匈奴最高統治者的稱呼。此指敵軍統帥

【全詩】

《和張僕射塞下曲六首·其三》

[唐].盧綸.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鑑賞】

一、二句點明敵軍戰敗潰退,趁着黑夜逃跑的具體時間和情景。“雁飛高”,從側面寫敵人逃跑,因其驚起了棲息的雁羣而飛向高空。這個“遁”字,把他們逃跑時的狼狽相勾勒得十分形象。同時,也是詩人有意地將敵人比作驚飛的雁羣,用以表示蔑視之意。

三、四句歌頌這場伏擊戰的指揮者的膽識與韜略。將軍一聲令下,率領輕騎追殲敵人,剎時間,大雪迎風撲面,將士們手中的.弓刀上落滿了一層雪花。其實,詩中所寫僅是戰鬥的開始,並非是戰爭的高潮。而詩人卻抓住一剎那間最富於表現力的“特寫鏡頭”,加以集中概括,把當時的戰爭氛圍突出地表現了出來。那種更激烈、更壯觀的廝殺場景,卻留在人們的聯想之中。這種以小見大的手法,確實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和感人的藝術魅力。

【賞析】

這一首是寫將軍雪夜圍敵、乘勝追擊的情景。由於指揮英明,將士奮勇,已將 敵人團團圍住,迫使敵人企圖突圍逃跑。月黑之夜,驚醒了棲睡的雁羣,夜雁高飛 的現象引起了將軍的警覺,果斷作出決定,單于要遁逃,立即派輕騎追擊。就在乘 勝追敵中,天下大雪,紛紛揚揚的白雪落滿了出征將士的弓和刀。這是一幅多麼雄 壯的雪夜殲敵圖景啊!必勝信心,頑強戰鬥,豪情滿懷,沉雄氣韻,邊塞壯士保家 衛國的飛揚神采躍然眼前。

塞下曲原文賞析13

【詩句】從來幽並客,皆共塵沙老。

【出處】唐·王昌齡《塞下曲四首(其一)》。

【意思】幽並: 幽州,幷州,今河北、山西和陝西北部一帶。《隋書·地理志中》: “自古言勇俠者,皆推幽、並。” 塵沙: 幽、並 二州外接沙漠。句意: 幽、並二州健兒,歷來習於征戰,都在茫茫的黃沙中渡過一生。

【全詩】

《塞下曲四首(其一)》

.[唐].王昌齡.

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

出塞入塞寒,處處黃蘆草。

從來幽並客,皆共塵沙老。

莫學遊俠兒,矜誇紫騮好。

【註釋】①蕭關: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東南。 ②幽並:幽州和幷州,指今河北、山西和陝西一部分。客:戍邊戰士。塵沙老:指在邊塞沙漠中老去。塵沙,幽並相拼的沙漠,代指邊地。 ③矜誇句:誇耀自己善於馳騁而去惹是生非。紫騮馬:泛指駿馬。

【全詩賞析】

王昌齡的邊塞詩大多氣勢昂揚,曲意深遠,可與岑參媲美。

雖然剛剛初秋八月,可是蕭關大道卻是一派衰敗景象:孤蟬哀鳴,桑葉凋落,桑林空寂。處在出塞入塞的邊關重地,在侵透心底的陣陣寒氣裏,處處是枯黃的蘆草,毫無生氣。詩人遙想從古至今有多少來自幽州幷州的'戍邊將士,在這裏共伴黃沙抵風抗寒戍守邊關,又有多少人埋屍黃沙。詩人勸喻世人,不要學那些遊俠兒,逞武恃強,誇讚什麼自己的馬好,功夫好,義氣深。那和這些戍邊健兒比來,太無聊了。

這首詩讚諷並存。首句雖言鳴蟬,實爲寫人。由於古人多在村莊邊植桑故有以桑梓代家鄉的說法。因此,此處之桑林也有家園、村莊之意。本該繁榮的莊園,因戰爭而空;不管哪裏來的好漢,都是拋家舍業到邊關來征戰,這征戰又使多少人沒了收成,空了家園。但也正是這些健兒拋家園,才得以保住國家安寧。所以詩人在寫征戰之士的辛苦之時,更道出他們的豪情。勸那些自恃勇武的人向他們學習,保家國平安;同時也諷告那些勇武恃俠的人,不要因功好戰,挑起這毀家失業的戰爭。

此詩寫出了保家衛國健兒們的辛苦,也道出了對他們的敬意,婉曲的訴出了對世人的希望,同時表明了作者希望遠離戰爭,企望和平的願望。

塞下曲原文賞析14

【詩句】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

【出處】唐·王昌齡《塞下曲四首·其二》。

【意思】飲馬渡秋水,秋水寒冷、冷風割面如刀;

【全詩】

《塞下曲四首·其二》

.[唐].王昌齡.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

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

昔日長城戰,鹹言意氣高。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註釋】 ①飲馬:給馬喝水。②平沙:茫茫無際的沙漠。沒:落。黯黯:同 “暗暗”。臨洮:今甘肅岷縣一帶,是長城起點。③長城戰:指開元二年,唐將殺敵數萬,“洮水爲之不流。” 鹹:都。④蓬蒿:泛指野草。

【全詩鑑賞】

這首樂府曲和《塞上曲》 一樣,都是表達作者反戰思想的。如果《塞上曲》還是含蓄諷喻的風格的話,那麼 《塞下曲》 就是作者反對戰爭,嚮往和平生活的直接抒懷了。

詩歌是以長城爲背景,以第一人稱,用 “我” 的視角來描述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用水的冰冷刺骨來側面說明塞外環境的惡劣。風和刀的`比喻,在唐人詩歌裏多有運用,如 “風頭如刀面如割”,應該是那個時期詩人們普遍的慣用語。

“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 這兩句詩情景交融,很好的寫出了作者所見。從“渡秋水” 到 “見臨洮”,寫實感很強,樸實無華,信手寫來,卻感傷至極。“黯黯” 兩字疊用,通過聲音的重複來表達心中的哀怨,深得詩心。

後四句發幽古之思,寫長城一帶,歷來戰爭不斷,白骨成丘,景象悽慘。所謂“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一將功成萬骨枯”,多少征戰將士的白骨都被遺棄在莽莽野草之間,多少輝煌的人世功名都掩埋在了那漫漫的黃沙之下!全詩寫得觸目驚心,深刻地表達了作者的非戰思想。

塞下曲原文賞析15

和張僕射塞下曲·其四

朝代:唐代

作者:盧綸

原文:

野幕敞瓊筵,羌戎賀勞旋。

醉和金甲舞,雷鼓動山川。

譯文

在野外天幕下設下勞軍盛宴,邊疆兄弟民族都來祝賀我軍凱旋。

喝醉酒後還要和着金甲跳舞,歡騰的擂鼓聲震動了周圍的`山川。

註釋

⑴敞:一本作“蔽”。

⑵瓊筵:盛宴。

⑶雷鼓:即“擂鼓”。

簡析

這首詩系《塞下曲》組詩之一。盧綸《塞下曲》共六首一組,分別寫發號施令、射獵破敵、奏凱慶功等等軍營生活。語多讚美之意。此爲第四首,描寫邊防將士取得重大勝利後,邊地兄弟民族在營帳前設宴勞軍的場面,氣氛熱烈融洽,讚頌了邊地人民和守邊將士團結一心,保衛國家安寧與統一的豪邁氣概。

此詩語言精煉含蓄,情態活躍鮮明,細吟組詩,軍營之生活,守邊之艱苦,勝利之歡騰,無不歷歷在目,令人感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