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進中舉》教案(通用12篇)

范進中舉 ”是《儒林外史》中的一個段落。《儒林外史》是我國清代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的長篇諷刺小說,主要描寫封建社會後期封建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嚴重毒害。下面句一起來看看它的教案吧,從而對我國封建社會有更深的瞭解。

《范進中舉》教案(通用12篇)

《范進中舉》教案 篇1

【目的要求】

運用誇張、對比手法形象地表現人物性格,揭示文章中心。

瞭解典型材料對刻畫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欣賞文章的諷刺藝術。

認識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

【課文解析】

注音釋義

作揖(yī)行(háng)醺(xūn)腆(tiǎn)

啐(cuì)星宿(xiù)諱(huì)綰(wǎn)

帶挈(qiè):提攜。文中的意思是“讓你沾我的光,得到好運氣”。

唯唯連聲:連連答應。唯唯,答應的聲音。

體統:規矩。

見教:指教(我)。“見”字用在動詞前面表示對“我”怎麼樣。

舍與:施捨給,賞給。

央:懇求。

局不過:礙於情面,雖然自己不願意,也只好屈從。

小心:文中是顧慮的意思。

兀自:只管。

桑梓(zǐ):家鄉。

軒敞:寬敞。

內容主旨

本文節選自章回體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全文可分爲兩部分:

第一部分(1—2):寫范進進學回家到中舉前的情況,側重描寫胡屠戶的倨傲。

第二部分(3—12):寫范進中舉後“發瘋”、“治瘋”和張靜齋的拜訪,在對比中表

現整個社會各色人等的形象。

本文的中心是:課文對比描寫范進中舉前後,特別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畫范進顛狂的醜態與他周圍各色人等趨炎附勢的嘴臉,批判的鋒芒不僅對着科舉制度而且指向整個封建社會。

.寫作手法

運用誇張、對比的手法進行諷刺。

范進中舉驚喜的發了瘋這一情節,用的是誇張的手法,但不失真。“中舉發瘋”在當時的士人中雖不是普遍現象,卻也是“會有的實情”,因而是真實可信的。當時的讀書人熱衷“舉業”,一旦功名到手就如醉如癡,驚喜若狂。作者根據現實生活加以誇張的描寫,具有辛辣的諷刺效果。

對比手法主要運用於描寫胡屠戶這個人物。作者寫了胡屠戶在范進中舉前後截然不同的兩種態度,形成鮮明的對比,使他的前倨後恭、欺貧愛富、趨炎附勢、嗜錢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儈的性格,躍然紙上。

用人物的語言刻畫人物的性格。

文中胡屠戶說的、罵的、訓斥的、誇口的、奉承的、恭維的話,佔了很大的篇幅,通過語言描寫,把這個市儈形象栩栩如生的勾畫了出來,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人。范進的語言也隨着他的身份、地位的變化而不同。范進中舉前,對胡屠戶的訓斥只是“唯唯連聲”,低三下四的說:“岳父見教的是。”表現了他的迂腐、無能和逆來順受。中舉以後,他不再稱胡屠戶爲“岳父”而改稱“老爹”了。張靜齋拜會范進時,用了那些表示最親密友誼的詞語,充分表現出這個老奸巨滑的鄉紳的拉攏手段。

典型材料對刻畫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寫文章,特別是寫小說,講究選用典型材料來刻畫人物形象。課文爲塑造范進這個熱衷功名的知識分子形象,精心選用了不少典型材料。如范進進學、胡屠戶賀喜一段,主要寫胡屠戶將范進訓得唯唯諾諾;范進借錢、胡屠戶唾罵一段,則淋漓盡致地表現了胡屠戶的欺貧愛富;范進中舉,樂極發瘋一段把范進的瘋態寫得活靈活現,讓人們從中看到了封建科舉制度對人的毒害;胡屠戶壯膽掌打范進一段則和前文唾罵范進形成鮮明的對比,進一步刻畫了胡屠戶的市儈形象;張靜齋拜會范進一段,與上文的情節相得益彰,點明範進發瘋的真正原因,使人們明白了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和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

【重點語段研讀】

語段

范進不看便罷,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兩手拍了一下,笑了一聲,道:“噫!好了!我中了!”說着,往後一交跌倒,牙關咬緊,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將幾口開水灌了過來。他爬將起來,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說,就往門外飛跑,把報錄人和鄰居都嚇了一跳。走出大門不多路,一腳踹在塘裏,掙起來,頭髮都跌散了,兩手黃泥,淋林漓漓一身的水。衆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衆人大眼望小眼,一齊道:“原來新貴人歡喜瘋了。”老太太哭道:“怎生這樣苦命的事!中了一個甚麼舉人,就得了這個拙病!這一瘋了,幾時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這樣的病!卻是如何是好?”衆鄰居勸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們而今且派兩個人跟定了範老爺。這裏衆人家裏拿些雞蛋酒米,且管待了報子上的老爹們,再爲商酌。”

研讀

這一段人物描寫,可謂窮形盡相,躍然紙上。作者主要運用了兩種技法,一種是多層次的細節描寫,一種是側面烘托。

范進歡喜瘋了的過程,分作四層。第一層寫昏厥,第二層寫瘋跑,第三層寫跌倒,第四層寫瘋走上集。范進的瘋,是因喜而瘋,范進的喜,是喜至於瘋。作者緊緊把握這一特點,逐步展開。四層中,拍手的動作,笑的表情幾乎一以貫之,又略有起伏。范進的語言描寫,前兩層中用反覆手法作了安排。反覆中又有變化,前一處用“好了”,後一處只用一個“好”字,衝動的勁兒又有區別,足見用詞的細心。

側面烘托有兩種,一種是零星的穿插在范進喜瘋的每個過程之中,一種是集中的安排在正面描寫之後。用老太太的慌,烘托范進昏厥的怕人,用報錄人和鄰居都嚇了一跳的表情,烘托范進飛跑的瘋狂,用衆人拉他不住的動作,烘托范進的那股瘋勁,一處處襯筆都突現了中心人物。

語段

范進看了衆人,說道:“我怎麼坐在這裏?”又道:“我這半日,昏昏沉沉,如在夢裏一般。”衆鄰居道:“老爺,恭喜高中了。適才歡喜的有些引動了痰,方纔吐出幾口痰來,好了。快請回家去打發報錄人。”范進說道:“是了。我也記得是中的第七名。”范進一面自綰了頭髮,一面問郎中借了一盆水洗洗臉。一個鄰居早把那一隻鞋尋了來,替他穿上。見丈人在跟前,恐怕又要來罵。胡屠戶上前道:“賢婿老爺,方纔不是我敢大膽,是你老太太的主意,央我來勸你的。”鄰居內一個人道:“胡老爹方纔這個嘴巴打的親切,少頃範老爺洗臉,還要洗下半盆豬油來!”又一個道:“老爹,你這手明日殺不得豬了。”胡屠戶道:“我那裏還殺豬!有我這賢婿,還怕後半世靠不着也怎的?我每常說,我的這個賢婿,才學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裏頭那張府、周府這些老爺,也沒有我女婿這樣一個體面的相貌。你們不知道,得罪你們說,我小老這一雙眼睛,卻是認得人的。想着先年,我小女在家裏長到三十多歲,多少有錢的富戶要和我結親,我自己覺得女兒像有些福氣的,畢竟要嫁與個老爺,今日果然不錯!”說罷,哈哈大笑。衆人都笑起來。看着范進洗了臉,郎中又拿茶來吃了,一同回家。範舉人先走,屠戶和鄰居跟在後面。屠戶見女婿衣裳後襟滾皺了許多,一路低着頭替他扯了幾十回。

《范進中舉》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一、認識封建社會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會趨炎附勢的世風。

二、體會運用對比和誇張進行諷刺的方法。

三、體會通過語言、動作表現人物性格的寫法。

【教學重點】

人物的語言、動作的描寫。

【教學時間】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如果說《孔乙己》是一個充滿笑聲的悲劇,控訴了科舉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個社會的世態炎涼。那麼今天,當我們認識又認識一位古代知識分子——范進,他原來也是個下層知識分子,年近半百終於考中了舉人,命運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我們學習從清代小說家吳敬梓的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中節選的課文《范進中舉》。

(二)檢查預習

1、《儒林外史》是一部怎樣的小說?

2、檢查字詞掌握情況。

(三)速讀課文,劃出描寫范進的有關內容。

請同學繪聲繪色地複述范進中舉後發瘋的醜態。

(四)討論:

1、范進爲什麼會發瘋?

2、范進是怎樣的一個人?說出根據。

主要是兩點:

①熱衷功名利祿,夢寐以求躋身於統治階級行列。所以家中斷糧,仍要去參加鄉試;一旦中舉便樂極發瘋。

②虛僞。張鄉紳送銀子,范進“再三推辭”,“才把銀子收下”。可張鄉紳剛走,“范進即將這銀子交與渾家打開看,”可見推辭是假意。

3、孔乙己淪爲乞丐,可范進中舉了“老爺”,兩個人的命運相反,爲什麼說《范進中舉》一文也揭露了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毒害?

兩個人思想本質是一樣的。在封建社會,下層知識分子憑科舉道路而改變社會地位的只是極少數,若范進考不中,命運也將是悽慘的。所以寫范進中舉後而發瘋正是從另一個角度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毒害。

4、通過范進這個藝術形象,我們可以看出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麼?

批判科舉制度對整個社會尤其是對知識分子的毒害。

第二課時:

(一)討論:

1、范進中舉前後,胡屠戶對待他的態度有什麼不同?(用胡屠戶的語言、行動說明)

2、胡屠戶是怎樣一個人?

3、張鄉紳爲什麼對范進又送銀子又送房?

4、胡屠戶和張鄉紳都不是主要人物。作品是否對胡屠戶着墨過多?是否可以不寫張鄉紳?

作品通過這兩個人物對待范進的態度從側面揭示出,范進這類知識分子之所以如癡如狂地追求功名的最終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爲被巴結、奉承、攀附的權貴,進一步暴露了他們腐朽的靈魂。這兩個人的語言和行動更反映了當時社會趨炎附勢的風氣,使作品的鋒芒不僅指向科舉制度,也指向整個社會,從而進一步深化了主題。

(二)學習、討論作品寫作特點

1、你認爲這篇課文中哪兒的描寫特別精彩?(啓發學生充分發表見解)

2、文中多處引人發笑,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效果?

①指導學生討論練習五,體會誇張的諷刺效果。

②“不想胡屠戶雖然大着膽子打了一下,……連忙向郎中討了個膏藥貼着。”這段文字中是怎樣運用誇張的,有何作用?

③文中還有何處是誇張?

3、本文的諷刺與《孔乙己》一文的諷刺有什麼不同?

4、本文還運用了對比的寫法,主要體現在哪兒?

兩點:

①范進中舉前後的社會地位;

②胡屠戶對待范進前後的態度。

5、對比的方法對於表現本文的主題有什麼作用?

范進先後貴,胡屠戶前倨後恭,這種對比深刻而鮮明地揭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從而深刻地揭示了主題。

《范進中舉》教案 篇3

三維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文章內容,欣賞諷刺藝術。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總結歸納能力,口頭表達等能力。

3、德育目標:

①認識封建科舉制度對人民的毒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②培養團隊精神

教學重點:

1、學生通過討論理解文章內容,欣賞諷刺藝術。

2、以學生自主學習爲主,培養學生閱讀分析、總結歸納、口頭表達等能力。

教學難點:范進發瘋的原因及文章主題的理解。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步驟與內容:

一、導入(3分鐘)

今天我們學習第十九課《范進中舉》,此文節選自清代小說家吳敬梓的長篇章回體諷刺小說《儒林外史》。昨天早讀課,我們已經解決了生字詞,朗讀了課文,並瞭解了封建科舉制度的有關知識。

首先請大家把自讀提示默讀一遍,把重要的句子畫起來。(師板書課題、作者)

二、學生自由發言(7分鐘)

談讀了這篇小說後的感想,師板書。

三、師生共同討論(3分鐘)

把板書的各種感想同類組合,避免重複,使之更簡明。

四、各小組選擇議題(2分鐘)

五、分組討論(8分鐘)

要求:

①做好筆記並列出發言提綱,使之條理化。

②選出組長。

六、由組長上講臺發言,其它小組可以質疑、補充。(17分鐘)

七、教師補充並總結(4分鐘)

本文是《儒林外史》中最精彩的片段之一。它通過范進中舉喜極而瘋及中舉前後生活遭遇的變化,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科舉制度腐蝕讀書人靈魂、摧殘人才及敗壞社會風氣的罪惡,窮形盡現地表現了封建末世的世道人心,對各類市儈小人,進行了有力的鞭笞和嘲諷。

八、作業佈置:(1分鐘)

請大家把胡屠戶在范進中舉前後的行爲、語言及對范進的態度用表格的形式列舉出來,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其性格特徵。

《范進中舉》教案 篇4

一、導入

同學們請看,這是什麼?

(提問的同時亮出彩p票)

是的,彩p票!小小彩p票,實在玄妙。現代社會,多少人憑藉它而一夜暴富,改寫了命運。在我國封建社會時期,如果人們希望改寫個人命運,實現一夜之間由不名一文,搖身一變爲身價百倍,飛黃騰達的夢想,是不是也憑彩p票呢?

(不是)

的確,大多數人只有憑藉參加封建科舉考試,憑“中舉”才能實現。

(播放多媒體:藝術字“中舉”)

於是,“中舉”在下層知識分子之間,在社會和廣大老百姓之中,導演出一幕幕人間喜悲劇。

提問:在我國古代,洞房花燭被稱爲小登科,有小就必然有大,大登科就是中舉,就是榜上有名(播放多媒體:一旦中舉,會怎樣呢?再齊讀: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有一日春光暗度黃金柳,雪意衝開了白玉梅。那時節走馬在章臺內,絲兒翠,籠定個百花魁;

有插花遊街,馬蹄輕疾的風流,有衣錦還鄉,袍笏加身的榮耀。)

更有甚者,是喜極而瘋。有例爲證:(插入多媒體:明末高郵有袁體庵者,神醫也。有舉子舉於鄉,喜極發瘋,笑不止。)大家齊讀一遍。

中舉了,可人卻瘋了。這到底是喜劇還是悲劇?帶着對封建科舉的思索,我們的文學人物畫廊中又多了一位典型人物――中舉的范進。(插入多媒體:范進中舉)

今天,我們就借吳敬梓的眼睛,通過范進及其身邊人來見證封建科舉翻手爲雲,覆手爲雨的巨大威力。以人觀社會,以人感受科舉。

(板書:以人觀社會,以人感受科舉)

二、組織問題

插入多媒體:你有不理解的內容嗎?我們一起來解決吧!你有自認爲不錯的感受嗎?說出來,我們一起分享、交流吧!你發現寫作方法上的特點了嗎?告訴我們,大家一起吸收吧!

閱讀是以疑爲契機的。所謂的創造性其實就是於無疑處有疑。好,各位同學現在請根據題板上的提示,快速流覽全文,,將你要討論的內容整理好,也可與前後左右的同伴討論,我們來看誰提的問題多,提的問題也好。時間兩分鐘。

三、自主討論

用這種方式,來發現學生的興趣所在,以便找到最好的切入點進入老師的引導學習內容。當然,這一環節風險極大,學生的課堂反應有不可預測性,但這又正是學生自主學習內容的反饋,因此老師必須全面而深入地把握小說的內容和主旨。時間十到十五分鐘。

(在討論的過程中,要插入多媒體圖片和朗讀)

四、人物小結討論

交流應是平等的,因此,我當然也可以向大家提問,是不是?我的問題是:范進本人到底討不討人喜歡?范進是個什麼樣的人?

(學生迴應)

有沒有立論的依據?

(藉此綜合小結學生對范進這個人物的評價,同時要結合分角色朗讀和多媒體:中舉前後的比較圖表)

瞧,中舉前,矮人三分,中舉後,高人一等,難怪范進會瘋,難怪范進會將自己二十到五十四歲的青春都投在了科舉這支所謂的集優股上!三十五年的折磨摧殘,三十五年的辛酸,都在“瘋”中展現出來。難怪有人因科舉而感嘆道:“貴爲鄉鄰畏,賤受鄉人憐”,爲了這一種變化,爲了追名逐利,連自我和人格都喪失了。

一個人的命運,除了有他的遭遇和他的個性因素作用之外,還有社會因素的作用。最能夠展現當時社會特點的人物有沒有?

對,我們就來看看胡屠戶的表演

(出示多媒體,老師提示,學生誦讀)

能不能評價一下這個人物?

於是,我們感嘆?封建科舉就是這樣擺佈着一個個社會,一個個知識分子的命運。它造就了一大批死讀書,讀死書的廢物,它影響着各式各樣的人。來聽聽兩個與科舉有關的故事吧。(多媒體:項羽拿破輪論、和“良人的的有奇才”,學生讀)

這位考生敢於做這篇文章倒也真有點“豈有破輪而不能拿哉”的氣概。而接洽這一制度也的確成爲一個破輪,無論如何也不能再向前滾動了。面對這們的科舉,古人感慨良多,一齊來讀一讀。(多媒體: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朝爲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窮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應是子規啼不到,故鄉雖好不思歸。莫道還家便容易,人間多少事堪愁。)

五、結束

以教學相長爲結束語的重點,體現思想交流的優勢,結合具體的情況來組織。

《范進中舉》教案 篇5

教學目的

一、學習鮮明的對比手法和高度的諷刺藝術。

二、瞭解古代白話小說的語言與今天口語的差異。

三、認識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

教學設想

一、使學生理解對比手法和諷刺藝術,是本文的教學重點。

二、第一課時採用以讀爲主瞭解大意,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達到理解文章內容的目的。第二課時抓住中舉前後對比進行分析,使學生感受文中的諷刺藝術,理解文章所表達的中心思想。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指導預習。

1引導學生讀“預習提示”,要求:

(1)瞭解作者吳敬梓。

(2)瞭解課文內容。

(3)《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

2自讀排障、疑難詞語補充解釋。如:進學、爛忠厚、闖將來、

權變等。

(爲什麼古代的白話小說中有這麼多難懂的詞?一是因爲時代的變遷,好多當時通用的習慣用語,現在已被淘汰,如古代稱“妻子”爲“渾家”,稱秀才爲“相公”。二是文言文對口頭語言的影響。如“謹具賀儀”“華居”等。所以,我們在閱讀古代白話小說時,要注意古今詞義的不同,以免產生歧義。)

3結合註釋默讀全文,體會文中句子的含義。

二、設疑導引

1、范進爲什麼會發瘋?對他的發瘋應該怎樣理解?

2、作者借報錄人之口,設計治療瘋病的靈丹妙藥是狠狠打他一個嘴巴,這裏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課文是怎樣運用對比的?對比的運用產生了怎樣的藝術效果?

4、試將《范進中舉》與《孔乙己》作一個總體的比較。

三、討論釋疑。

小結:

這一節課初步瞭解了課文的內容,討論中的疑難問題我們將在下一節課裏繼續分析,進一步理解課文。

第二課時

一、師生共同討論,完成第一課時“練習”:重點歸納總結對比的運用產生了怎樣的藝術效果。

1通過對比,表現人物性格,揭示主題思想。

我們以“中舉”爲分界線,將三個人物中舉前後的語言、行動等等作了一系列的對比,從而揭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一個(范進)醉心功名;一個(胡屠戶)庸俗勢利;一個(張鄉紳)逢迎拉攏。中舉前後三個人物的種種變化,無不受封建科舉制度的制約。可見文章的矛頭直接指向封建科舉制度和締造這種制度的黑暗社會。

2通過對比,諷刺鞭撻,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們試分析三種不同的對比形式,來看對比達到的藝術效果。

①通過人物的種種醜態和高貴身分的對比,收到了強烈的諷刺效果。

那中了舉人的範老爺:“抱着雞,手裏插個草標,一步一踱的,東張西望,在那裏尋人買。”(醜態之一)“走出大門不多路,一腳踹在塘裏,掙起來,頭髮都跌散了,兩手黃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醜態之二)“在一個廟門口站着,散着頭髮,滿臉污泥,鞋都跑掉了一隻,兀自拍着掌,口裏叫道:‘中了!中了!’”(醜態之三)

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裏,舉人老爺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而眼前這個形象卻是:窮酸、瘋顛、荒唐。對比十分強烈,豈能不教“衆人和鄰居見這模樣,忍不住的笑”。從而收到了理想的藝術效果。

②通過同一人物對同一事件因情勢的不同而前後語言行動都不同,揭示矛盾,形成對比,來達到諷刺的目的。

胡屠戶兩次賀喜的表演,同一地點,對同一對象,評價截然不同。前面是說“我自倒運,把個女兒嫁與你這現世寶,歷年以來,不知累了我多少”;後來“現世寶”成了舉人,成了老爺,語言立刻變化,說“……我自己覺得女兒像有些福氣的,畢竟要嫁與個老爺,今日果然不錯”。

中舉前後在胡屠戶對范進的態度完全兩樣。中舉前,范進去向胡屠戶借盤費,“被胡屠戶一口啐在臉上,罵了一個狗血噴頭”,“凶神似的”樣子簡直令人髮指。中舉後’“屠戶被衆人局不過,只得連斟兩碗酒喝了,壯一壯膽’……”“大着膽子打了一下”,居然“那隻手隱隱的疼將起來;自己看時,把個巴掌仰着,再也彎不過來。”這一打一罵相映成趣,諷刺鞭撻何等深刻,胡屠戶的形象也就躍然紙上。

③通過人物的言詞與截然相反的事實之間的對比,來揭示人物醜惡的靈魂,取得良好的諷刺效果。

中舉後,張鄉紳來了,張口一個“世先生”,閉口一個“親切的世弟兄”,而且“你我年誼世好,就如至親骨肉一般”,又送銀子,又送房子。既然如此親近,那麼當初,當初范進“家裏餓了兩三天”“抱着雞”“尋人買”時,你這位“至親骨肉般”的世弟兄到哪裏去了呢?人物的言詞與當實初的事實一對比,那醜惡的靈魂,那可鄙的形象不是昭然若揭了嗎?

在完成上述分析後,由學生概括、歸納,教師巡視,個別指導,答案不必強求一律。

二、師生繼續討論,將《范進中舉》與《孔乙己》作一個總體比較。

明確:

我們將兩篇文章從三方面進行比較:

1人物和主題思想。

范進與孔乙己同是讀書人,一個到晚年終於中舉而發瘋,一個始終沒有進學,潦倒而死。從思想性格方面來說,他們都熱衷於功名,迂腐可笑,瘋的不知爲何而瘋,死的不知因誰而死,麻木不仁,可悲可憐。因此,這兩篇文章從不同角度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毒害,摧殘他們的精神,摧殘他們的肉體。

2作者的態度和諷刺手法。

《范進中舉》和《孔乙己》都運用了諷刺手法,但又有區別。前者是對主人公(范進)尖銳的嘲笑,那“抱着雞,手裏插了草標”的形象,那“頭髮都跌散了,兩手黃泥,淋淋漓漓一身水”的醜態,刻畫得入木三分;後者對孔乙己的嘲諷,嚴厲而冷峻,卻並不顯露,那又髒又破的長衫,那“坐着用這手慢慢走去”的神情,描繪得那樣淋漓盡致。

爲什麼有這樣的區別呢?吳敬梓對筆下的人物是的尖銳的嘲笑,無情的鞭撻,因爲他痛恨封建科舉制度;魯迅對他筆下的人物卻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因爲作者希望他能從麻木中覺醒,以便拯救中華民族。由此可見,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由作者對該形象的態度所決定。

3表現手法。

《范進中舉》主要運用了強烈的對比手法,來塑造人物形象,表現主題思想;而《孔乙己》則選取人物一生中幾個富有表現力的片斷,放在一個典型的環境裏,去刻畫人物表現主題。

三、佈置作業完成“揣摩運用”

《范進中舉》教案 篇6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教師介紹有關科舉制度的文化常識,語文教案-范進中舉。

二、默讀課文,結合註解熟悉基本內容。將不懂的詞句挑出來。

三、師生共同釋疑。

四、觀看錄像,進一步瞭解文章內容。觀看時要注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情。

五、回味:哪些地方讓你覺得好笑?爲什麼覺得好笑?結合課本談一談。

六、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出諷刺的藝術手法,佈置相關研討作業。參見“教法建議”部分。

第二課時

一、彙報研究情況,在此基礎上教師總結。重點研究“對比”產生的諷刺效果。參見“教材分析”部分的有關對比手法的內容和“本文的寫作特點”。

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及其表現方式。分析時要堅持從文本中找證據的原則,不要做架空的分析。參見“教材分析”部分的“人物形象分析”和“本文的寫作特點”。

三、用諷刺的表現手法進行片斷寫作。

教案點評:

作爲自讀課文,沒有必要對每一項內容都條分縷析地精講。面面俱到,學生反倒落不下什麼。不如深入研究一兩個項目,讓學生在探究中形成能力。考慮到本文內容涉及到有關科舉制度的文化常識,有些語言涉及到舊小說中的雅語和口語,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所以本課安排兩個教時。

《范進中舉》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學習體會課文諷刺、誇張的語言;

2、理解分析范進和胡屠戶的形象(前後對比);

3、認識封建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嚴重毒害。

教學重點、難點

1、范進、胡屠戶的形象對比(重點)

2、認識封建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嚴重毒害。

教學課時: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掌握字詞:注音、解釋;

2、介紹文學常識及有關明清科舉制度的文化知識;

3、整體感知小說的情節結構;

4、分析1—5段。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介紹作者吳敬梓及《儒林外史》

1、吳敬梓(1701—1754)字敏軒,又字文木,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說家。

2、《儒林外史》是我國第一部章回體長篇諷刺小說,計五十五回,課文節選第三回的後半回,原題是“周學通校士拔真才,胡屠戶行兇鬧捷報”。

3、明清科舉制度簡介

童試—秀才(生員、相公、進學)

正式的科舉考試分三級,即鄉試、會試、殿試。他們的第一名分別叫解元、會元、狀元。

三、檢查預習情況

1、注音

2、解釋下列詞語

體統同案火候 局不過 兀自 桑梓 萬貫家私 謹具賀儀 相與

四、範讀課文

要求學生思考預習題及情節結構

五、整體感知課文情節

課文圍繞主要人物扣住中心事件,按時間順序組織材料,對比描寫范進中舉前後不同的境遇,可分爲兩部分:

(一)(1—2)寫范進中舉困的家庭生活和卑微的社會地位以及他不顧一切參加鄉試的情況。

(二)(3—12)寫范進中舉後高興得發了瘋及其社會地位的顯著變化。

①(3—5)寫范進上集賣雞和喜極而瘋。

②(6—10)治瘋;

③(11—12)張鄉紳拜會范進。

六、師生共同討論課文第一部分。

1、結合註釋自瀆課文,並理解文義。

2、討論下列問題。

①分別概括第一段、第二段的中心意思;

②范進中了相公,胡屠戶來賀喜,帶了哪些禮品?寫明禮物的作用是什麼?

③胡屠戶“教導”范進的話主要有兩層意思,請用文中的話來回答。

④“體統”的實質是什麼?

⑤“屠戶橫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寫出了什麼樣的形象?

⑥范進不知丈人小氣嗎?爲什麼硬着頭皮商議盤纏?

⑦屠戶爲什麼斷定范進中不了舉人?

⑧找出第二段中表現范進對功名的追求如癡如迷的心理描寫的語句。

3、小結

這部分側重寫胡屠戶的倨傲,精彩的語言描寫和簡練的動作描寫,把胡屠戶粗俗勢利的嘴臉勾畫得活靈活現。寫范進幾處都只用簡筆,反而顯出他在胡屠戶面前卑怯畏縮、忍氣吞聲的可憐相,胡屠戶斷言范進考舉人“癩蛤蟆想吃天鵝肉”來,第二部分再寫范進中舉就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范進中舉》教案 篇8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學會比較閱讀,從比較中欣賞文學作品,感知藝術形象。

2、瞭解運用誇張、對比的手法進行諷刺的藝術。

能力目標:

1、以培養自讀能力爲主,訓練學生運用'比較法'進行分析的能力。

2、採用引伸法,讓學生變換思維角度,培養他們用聯繫、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思想及情感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對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與罪惡有進一步瞭解。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范進中舉》是國中語文第五冊第五單元的講讀課。這是一個小說教學單元。本文承接魯迅的短篇小說《孔乙己》,是又一篇揭露封建科舉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對讀書人殘害的名著。節選自《儒林外史》,通過本文的學習,可以使學生對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與罪角有更深的瞭解,同時還有利於學生在比較閱讀中欣賞、感知藝術形象。爲提高學生閱讀和鑑賞文學名著的能力打下較好的基礎。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學習運用'比較法'閱讀分析范進中舉前後截然不同的境遇,分析重要人物范進和胡屠戶的人物形象。

2、難點:理解范進發瘋的原因及對科舉制度的批判。

(三)教材處理:

這篇文章內容生動、語言形象,在一課時教完,學生容易被其情節和語言所吸引,而不容易着眼於對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分析。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加強主導作用,引導學生不斷髮展興趣,領會本文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藝術性。長課文尤其要注意精講,講求適當的取捨。本文的關鍵在'中'字上,要抓住這一關節點生髮開來,以收'牽一髮而動全身'之效,重點分析范進和胡屠戶兩個人物,並注意處理好與《孔乙己》一文的比較閱讀。

三、教學模式程序:

(一)模式:學生主動參與型

(二)程序:

1、通過與《孔乙己》的比較引入對《范進中舉》的學習,利用電腦課件簡介《儒林外史》有作者吳敬梓。(5分鐘)

2、利用電腦課件展示比較閱讀圖表,重點分析范進中舉前後的不同境遇和胡屠戶對他的不同態度,瞭解誇張、對比手法在本文中具體運用所達到的強烈的諷刺效果,並運用電腦課件對人物形象進行歸納總結。(20分鐘)

3、採用引伸法,讓學生假想孔乙己中舉後將會出現的情景,既訓練了口頭表述能力,又使學生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有利於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能力。(10分鐘)

4、利用電腦課件對全文的寫作特色及中心進行歸納總結。(5分鐘)

5、佈置作業,進行鞏固訓練。(5分鐘)

四、教學方法及手段:

採用學生主動手參與型教學模式,訓練運用'比較法

'進行分析的能力。在教師適當的引導、點拔下,讓學生多讀多思多討論來共同完成本節課教學任務,並運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五、教學效果反饋及學生素質培養情況預想

1、以學生主動參與型教學方式授課,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主主動性,並較好地培養學生獨立閱讀解答問題的能力。

2、練習口頭改寫,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有利於培養他們創造性思維的能力。

3、培養學生進行比較閱讀的習慣,樹立聯繫,全面看問題的辯證觀點。

六、板書設計:

范進 爲功名利祿而神魂顛倒

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與罪惡

胡屠戶 欺貧愛富,趨炎附勢

《范進中舉》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深入剖析人物內心活動,瞭解小說主題;

2、探究小說的喜劇性與悲劇性,瞭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表演和討論等方式來分析探究人物內心世界,瞭解小說主題;

2、結合現實生活,樹立正確的讀書觀與價值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瞭解封建社會科舉制度對人的毒害,同時樹立正確的讀書觀與價值觀。

學情分析:

九年級學生對於小說的學習已經不陌生了,對於故事情節的梳理、人物形象的分析、寫作手法的探究也是駕輕就熟。但雖然他們的認知能力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情感世界也很豐富,有了自己獨立的思考能力,可是對小說的主題挖掘上還是有所欠缺,不能認識范進及范進那個時代的悲劇性。而且九年級的學生即將面臨會考,這是決定前途命運的時候,那種無助與渺茫感使一部分同學對學習產生了懈怠,因此有必要讓學生通過學習瞭解小說的深刻內涵,形成正確、健康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對人物內心的剖析,瞭解小說主題;

2、結合社會現狀分析范進的心理活動

難點:小說的悲劇性與喜劇性的探討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引出本節課文內容

范進中了舉人,高興得瘋了,他的醜態在作者的描述下,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是一位既可憐又可悲的人物形象。這節課我們將繼續走進人物的心靈,瞭解小說所要表現的主題。(板書課題)

二、走進范進,瞭解人物內心世界

1、當范進看到報帖時,他說了一句:“噫!好了!我中了!”爲什麼說“中了”就“好了”呢?在這一瞬間,范進想了些什麼,你能說出他的內心活動嗎?

(先請學生說一說,然後讓學生演一演,模仿范進的口吻,以第一人稱來演出人物的內心獨白)

2、范進的“瘋”病治好了,他就有官做了,試想一下,他會如何做官?

(請深入范進的靈魂,代他說說他的“爲官”之路)

三、合作交流,探究小說主題思想

4、魯迅說過:“悲劇就是把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就是把無價值的東西展示給人看。”那麼,范進中舉是悲劇還是喜劇?他“中了”真的“好了”嗎?請同學們分組討論。

(明確:范進喜極而瘋是一場喜劇,理由是:

(1)文中寫范進發瘋和胡屠戶打嘴巴都運用了誇張手法;

(2)揭露了當時士人熱中功名的醜惡靈魂和市儈的趨炎附勢的嘴臉;

(3)范進終於清醒過來,結局圓滿。

范進喜極而瘋是一場悲劇,從人物命運的角度說這是一場悲劇,把一生浪費在科舉考場中,是范進的人生悲劇;把知識分子束縛在科舉制度的框架內,扼殺他的獨立的人格和自由的靈魂是國家民族的悲劇)

5、文章着重刻畫范進的癲狂醜態及衆生相,是什麼目的?

(明確:是作家對腐朽的科舉制度以及深受其毒害的范進、胡屠戶、張鄉紳等人的無情揭露和諷刺,抨擊和鞭撻,輕蔑和否定,是作家憤世嫉俗的感情。)

6、小結:瘋了的范進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清醒後的范進。他時來運轉,得到衆人的簇擁,得到了精神和物質上的滿足,而且,他的靈魂已經扭曲,他會變本加厲,把這些年的貧窮和屈辱加聚在老百姓身上,會成爲封建統治者的走狗。這纔是最荒謬的。這樣的現實、這樣的社會、這樣的制度、這樣的人生、這樣的民族心態,這不僅僅是范進一個人的悲劇,而是那個時代的悲劇,民族的悲劇。一個民族的知識分子,應該是這個民族思想上的靈魂,這個靈魂被窒息扼殺,這個民族也就沒有了生機,沒有了希望。

四、拓展延伸,樹立正確價值觀念

那麼,作爲21世紀的青少年,你覺得怎樣讀書纔算是真正的“好”,你想給范進一點忠告嗎?請以“范進,讓我告訴你”爲開頭,寫一段話,奉勸范進該如何讀書、如何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給學生五分鐘的時間,寫一段話,來談談自己的讀書觀、人生觀)

(師:是的,讀書不應該是爲了一己私利,爲了謀求榮華富貴,而應該讓情操得到陶冶,修養得以提高,讓視野得到拓展,才能得以增加,能爲國家、民族做出貢獻,讓自己的人生有價值!親愛的同學們,希望你們會讀書、讀好書,成爲國家的棟樑,民族的希望!)

五、佈置作業,課後深入思考探索

1、小練筆:假如范進沒有中舉,他該怎麼辦?請發揮想象,寫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2、課後閱讀魯迅的《孔乙己》,將范進與孔乙己比較,探究人物形象的異同。

教學反思:

這節課是第三課時,第一二節課瞭解了故事情節、分析了人物形象、把握寫作手法。此節課通過對范進的內心活動的剖析,來探究作品的主題,期望挖掘更多更深的思想內涵,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有正確的讀書觀、人生觀、價值觀。

在教學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爲什麼說‘中了’就‘好了’”?讓學生揣摩范進的內心活動,再通過范進的“爲官”之路的分析,看到他被扭曲的靈魂,再探討“‘中了’真的‘好了’嗎?”來分析范進中舉的喜劇性與悲劇性,揭示小說主題,抨擊、鞭撻封建科舉制度對於個人、社會、民族的悲劇性。在拓展延伸環節,又問,如何讀書纔是真正的“好”?自然過渡到當今社會我們如何讀書,如何樹立正確人生觀與價值觀方面的認識。這樣一線貫穿,思路很明確,而且層層深入,幫助學生很好的瞭解文章思想內涵,並滲透了思想品德教育。

課上,我採用了說和寫結合的活動方式,說有表演內心獨白,有合作探究與交流;寫分課內練筆與課外練筆。這些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分析探究中獲得收穫。

從教學效果來看,學生們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特別是在樹立正確的讀書觀上,學生們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分別從讀書的目的與價值上來發表看法,並結合當今社會現實,認爲讀書是爲了陶冶情操、提高修養,是爲了增長見識、拓寬視野,讀書不應該死讀書,要培養能力,要爲社會做出貢獻、能夠實現自己的價值。這些健康、積極的觀點,能使學生形成正確的讀書觀與人生觀價值觀。

《范進中舉》教案 篇10

教學主題:

賞析古代白話小說之諷刺藝術

教學內容及分析:

本文主要內容是范進中舉前後主要人物范進的變化對比、胡屠戶對待范進的不同態度的敘寫,表現當時封建社會科舉制度對讀書人及社會的深遠影響,世態人情,揭示其腐朽。對比與誇張充分諷刺了人物與社會。

教學對象及特點:學生對科舉一知半解,主要是金榜題名等知識,前面學的《故鄉》提到過中舉,而對科舉的負面毒害瞭解不多。對小說三要素掌握較好,但獨立分析的能力較差,人物形象的刻畫方法基本濱握,對比手法在《故鄉》中能理解,在本文要讓學生能運用。諷刺手法藝術是小說的一種重要特色,要在閱讀與分析及表演中體會。

教學目標:

1、瞭解常識及基礎知識

2、理清情節概括大意,領會理解作者運用對比誇張諷刺刻畫人物形象。

3、充分認識到科舉制對知識分子的毒害和封建社會世態炎涼,珍愛當下美好。

教學重難點:

目標2、3

教學方法:

課件填表對比、賽讀與課本劇表演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古人人生三大幸事之一:金榜題名及相關的故事引入本課教學

二、預習展示

先讓學生展示,引導學生從二個方面展示:一是常識與生字生詞;二是主要內容即故事概括

三、整體感知

1、讓學生先速讀,再交流,再說一說

2、以中舉爲線索,理清故事清節

四、賞析人物

側重於人物的誇張與對比的理解與運用

對比填表:范進胡屠戶

表格略

五、精彩重現

情節:范進中舉發瘋

先找出,個人讀,以小組爲單位賽讀

此片斷課本劇表演以小組爲單位比賽

六、類文拓展

練習冊《周進中舉》

七、小結作業

1、師生共同回顧重難點,放一放“電影”

2、寫一寫課後“讀讀寫寫”

楊柯

《范進中舉》教案 篇11

一.教材分析

《范進中舉》是國中語文教材第五冊中的一篇自讀課文。《范進中舉》通過對比描寫范進中舉前後,特別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畫范進癲狂的醜態與他周圍各色人等趨炎附勢的嘴臉,真實深刻地反映出封建科舉制度對人心靈的荼毒。

這篇文章運用了多種手法成功的刻畫了范進、胡屠戶等形象,是學生學習如何描寫人物的好範文。

二.教學對象分析

九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的自學能力,能自己蒐集資料並藉助資料自學一些課文內容。但作文水平低。

三.教法分析

《范進中舉》之前有教讀課《故鄉》、《我的叔叔于勒》、《安琪的禮物》,學生學完這三篇教讀課後,能夠對小說的特點有所理解,所以能運用已學知識比較獨立地閱讀課文,並初步學會知識遷移。

爲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讓更多的學生真正參與課堂,用導(教師導)、講(學生講)、議(衆人議)、移(知識遷移)的教學模式。如果全由老師講課,學生就會先有了一個定式思維,認爲老師的都是對的,就不敢質疑不敢發表自己與衆不同的看法。但讓學生先預習,再講自己預習的收穫和心得或預習時的疑問,其他的同學通過討論可以發表與他不同的看法或解答他的疑難。這樣就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課堂上也常常有激烈的辯論,學生對所學也有了深刻的印象。

同時會設計一些開放性的題目讓學生髮表看法,沒有標準答案。

因爲是自讀課,所以文章內容的細緻分析不會是重點,而人物形象如何刻畫,我們如何學習描寫人物的方法纔是本課要點。

四.教學目標

1.能自己蒐集資料,運用學過的小說知識基本讀懂課文;

2.培養學生大膽發表自己意見。

3.學習課文描寫人物的方法,並能知識遷移,學習如何寫一個人。

五.教學重點、難點

1.學生能自己基本讀懂課文;

2.學會如何描寫人物。

六.解決辦法

教師作好引導,讓學生有一個自己學習的方向,並且教會學生歸納知識,懂得從課文吸收方法並應用於寫作。

七.課時安排

一課時。

八.教學媒體

多媒體教學平臺。

九.教學步驟

(一)佈置自學:

1.自己蒐集資料,藉助資料並根據小說的特點,自讀《范進中舉》,讀完後想想:

A.讀完這篇課文,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麼?

B.你認爲文章刻畫得最成功的是哪個人物?

C.閱讀完這篇文章,你有什麼疑問?或者有什麼知識你想了解但無從瞭解?

請把這些問題記錄下來,以備課堂上拿出來討論。

(二)導(即教師導入。)

師:

同學們,你們知道封建社會選拔人才的最主要的方式是什麼嗎?(科舉。)對了,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十年寒窗苦讀,就是爲了一朝成名天下知。然而,很多人數十年苦讀依舊美夢落空,有的人能美夢成真,從此踏上富貴之路,也有的人爲科舉演出了一出出悲喜劇。今天我們來學習《范進中舉》這一課,讓我們一起看看范進究竟命運如何?范進又是怎樣的一個形象?

(三)講(請學生把自己預習時的心得體會或疑問講出來,讓大家一起討論解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師:

同學們已經自學了這篇課文,也把一些感受與心得或疑問記錄下來了,請幾個同學來給我們講講。

(四)議(讓同學大膽發表自己意見,是疑問的請同學們小組討論幫助他解決,是感受的請同學們議一議,有不同意見的可以辯一辯。)

同學們議完後,教師歸納小結並引導學生想深一點。

出示幻燈片:

問:1.爲什麼范進會對科舉如此癡迷?中舉後又爲什麼會瘋了?

(因爲一旦中舉,可以徹底改變一個人的生活境況,功名富貴馬上就會到來。前一刻范進還無米下鍋,馬上就說他中了舉,幾十年朝思慕想的功名富貴到手了,時間太短而變化太大,所以范進會瘋了。)

2.如果你是與范進同年代的讀書人,你會像他一樣去考科舉嗎?

3.你怎麼看封建社會的科舉?你又怎麼看現在的大學聯考?兩者之間有區別嗎?

(這兩道題不要求有標準答案,是開放性題,只要求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

(五)移(知識遷移)

從文章出發

1.小說描寫的年代距今已有接近三百年,爲什麼我們仍然對《范進中舉》如此感興趣?爲什麼我們似乎親眼見到了范進、胡屠戶?

(因爲課文寫得好,尤其是人物,刻畫得很成功。)

2.請談談課文刻畫人物所用的方法。

(主要用了語言描寫、行動描寫、神態描寫、細節描寫刻畫人物,也用了對比手法,尤其是胡屠戶,還用了誇張、諷刺手法。)

2.遷移到課外。

出示幻燈片:

下面的話,出自哪篇課文,是出自哪個人物之口?

“那麼,我對你說,訊哥兒,你闊了,搬動又笨重,你還要什麼這些破爛木器,讓我拿去罷。我們小戶人家,用得着。”

“我就知道這個賊是不會又出息的,早晚會回來重新拖累我們的。現在把錢交給約瑟夫,去叫他把牡蠣錢付清。已經夠倒楣的了,要是被那個討飯的認出來,這船上可就熱鬧了。咱們到那頭去,注意別叫那人挨近我們!”

師:同學們,你們一下子就能答出來,證明作者描寫的這些人物給你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可是,你可以寫一個人,不出現他的名字而讓人猜出他是誰嗎?

出示幻燈片:

請學習《范進中舉》中的描寫人物的方法,用幾句話寫一寫身邊的同學,請不要出現所寫同學的名字。(可以是語言描寫、行動描寫、神態描寫或細節描寫。)

寫完之後,請一些同學把自己寫的短文讀出來,讓其他同學猜猜寫的是誰,猜中的證明寫得不錯,同學猜不中的,小作者可要加把勁練習寫作。

(五)教師小結並佈置作業

作業:請運用課堂上學習的寫作方法寫一個你熟悉的人,題目自擬,要求600字以上,夾敘夾議,要求有描寫方法和具體事例,要寫出人物的特點。

《范進中舉》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瞭解封建社會庸俗腐`敗的人情世態,認識封建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毒害。

2、學習通過對話、對比的細節等刻畫人物性格的寫法。

3、欣賞本文的諷刺藝術。

【重點難點】

1、重點:

⑴學習通過對話描寫、動作描寫表現人物性格的寫法。

⑵學習對比寫法。

2、難點:

欣賞本文的諷刺藝術。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先複習小說的常識,後以“彩票”引入,它可以一夜暴富。聯繫到古代的“中舉”。

二、檢查預習

1、《儒林外史》是一部怎樣的小說?《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體長篇諷刺小說,是中國古典文學中諷刺藝術的最高峯,給後世的譴責小說以直接影響。它以整個封建社會爲批判對象,以不同類型的封建知識分子爲中心,通過對他們生活和心靈的描繪與剖析,勾畫了一羣“儒林”的醜惡形象。

2、檢查字詞掌握情況。

三、整體感知

1、速讀課文,給課文分段並歸納段意。

第一部分(1~2段):寫范進進學回家到中舉前的情況。

第二部分(3~結束):寫范進中舉後情景。

2、再讀課文,劃出描寫范進的有關內容。

請同學繪聲繪色地複述范進中舉後發瘋的醜態。

四、討論

1、范進爲什麼會發瘋?

2、范進是怎樣的一個人?說出根據。

主要是兩點:

⑴熱衷功名利祿,夢寐以求躋身於統治階級行列。所以家中斷糧,仍要去參加鄉試;一旦中舉便樂極發瘋。

⑵虛僞。張鄉紳送銀子,范進“再三推辭”,“才把銀子收下”。可張鄉紳剛走,“范進即將這銀子交與渾家打開看,”可見推辭是假意。

3、通過范進這個藝術形象,我們可以看出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麼?

批判科舉制度對整個社會尤其是對知識分子的毒害。

五、小結

本文着力刻畫了范進這個熱衷科舉的下層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描述了窮秀才范進中舉前後的生活經歷,深刻揭露並辛辣地諷束了封建科舉制度,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及其對讀書人的腐蝕和毒害。

六、佈置作業

課後練習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