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優秀教學設計

作爲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藉助教學設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加有效地進行。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登高》優秀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登高》優秀教學設計

【教學設想】

《登高》是一首達到了主觀情感和客觀物象高度統一的一首七言律詩。作者把自己的感情集中在了秋天和大江這兩個最富於想象力和聯想力的形象中,詩歌飽含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和個人身世的辛酸。因此,在教學本課時,要引導學生在瞭解詩人身世遭際和寫作背景的前提下,品味語言,感知意象,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飽含深情地朗讀課文。

【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對詩的瞭解還比較膚淺,往往只滿足於背誦、記憶,並不專注於詩歌本身的意象、意境與情感,因此,要加強對學生古詩詞誦讀的訓練,讓他們學會品味詩歌的意境,進而把握詩歌所表達的思想內容;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使學生受到詩人情感的薰陶而有所感悟,從而引發學生的審美興趣,培養其潛心涵泳的鑑賞習慣。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瞭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詩的寫作背景;

2、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和無盡的哀思;

二、過程與方法

1、掌握詩歌吟誦的基本方法;

2、掌握由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鑑賞技巧;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走進詩人的情感,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和無盡的哀思。

【教學重點】

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品味鑑賞詩歌語言,瞭解此詩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

【教學難點】

在朗讀背誦中,感受詩人悲涼的內心世界,領略詩人獨特的審美情趣。

【教法方法】

吟誦,講析,點撥,討論。

【教學時數】

1課時

【課前準備】

1、杜甫的生平經歷

杜甫(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於河南鞏縣。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自稱“少陵野老”,後在成都被嚴武薦爲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後世稱之爲杜少陵,杜工部。其詩深刻反映社會現實,因此被稱爲“詩史”,他亦被稱爲“詩聖”。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並有文學傳統的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7歲學詩,15歲揚名。20歲以後可分4個時期。

(一)玄宗開元十九年(731)至天寶四年(745),杜甫過着“裘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後漫遊吳越和齊趙一帶。其間赴洛陽考進士失敗。天寶三年,在洛陽與李白結爲摯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會。杜甫此期詩作現存20餘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嶽》爲代表。(涉世不深)

(二)天寶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長安,窮困潦倒。他不斷投獻權貴,以求仕進,但均無結果。直到天寶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亂前一個月,纔得到小小的參軍之職。仕途的失意困頓和生活的飢寒交迫使他比較客觀地認識到了統治者的腐敗和人民的苦難,使他逐漸成爲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創作發生了深刻、巨大的變化。《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麗人行》、《兵車行》、《出塞》。

(三)肅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亂最盛。杜甫也盡歷艱危,但創作成就很大。長安陷落後,他北上靈武投奔肅宗,但半路被俘,陷賊中近半年,後冒死從長安逃歸鳳翔肅宗行在,受左拾遺。不久因直諫忤旨,幾近一死。長安收復後,回京任原職。758年5月,外貶華州司功參軍,永別長安。759年,對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辭官,於年底到達成都。組詩“三吏”、“三別”。

(四)肅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曆五年(770)11年內,杜甫在蜀中八年,荊、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並斷續住了五年。765年,嚴武去世,杜甫失去憑依,舉家離開成都。開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間”的生活,時間多在船上度過。770年冬,杜甫死於長沙至岳陽的船上,年58歲。

2、寫作背景

這首詩是杜甫大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於長江之濱、矍塘峽口,以水急、風大、多猿著稱。詩中抒發的不只是詩人個人的不幸。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隙而起,相互爭奪地盤,造成社會動亂,民不聊生。在這種形勢下,詩人只得繼續“飄泊西南天地間”。他的鬱悶是多種因素造成的,這裏有時代的苦難,也有家道的艱辛,個人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爲了排遣濃雲一樣時時壓在心頭的鬱悶,他抱病登臺,但悲涼蕭瑟的江峽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投影畫面)

音樂起,語調低沉,語速緩慢,滿懷感情)1200多年前,一個秋天,九月初九重陽節前後。夔州,長江邊。大風凜冽地吹,吹得江邊萬木凋零。樹葉在天空中飄飄灑灑,漫山遍地滿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江水滾滾翻騰,急劇地向前衝擊。淒冷的風中,有幾隻孤鳥在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棗這時,一位老人朝山上走來。他衣衫襤褸,老眼渾濁,蓬頭垢面。老人步履蹣跚,跌跌撞撞。他已經滿身疾病,有肺病、瘧疾、風痹。而且已經“右臂偏枯耳半聾”。

重陽節,是登高祈求長壽的'節日。可是這位老人,一生坎坷,窮愁潦倒,似乎已經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時,國家正處在戰亂之中,他遠離家鄉,孤獨地一個人在外漂泊。面對萬里江天,面對孤獨的飛鳥,面對衰敗的枯樹,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頭……放聲高吟: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滿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是的,那麼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走近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來欣賞1200多年前他爲我們留下的這千古傳唱的著名詩篇《登高》(投影課題)

我們一起隨着音樂再來誦讀一遍!(音樂起)

 二、指導誦讀

導引:

學習詩歌重在誦讀,誦讀能更好地領會詩的主旨,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更好地鑑賞詩歌。那麼怎樣才能誦讀得更好呢?(投影誦讀要領)

1、理性的把握:理解詩的作者,理解詩的內涵,必須走進作者的內心中去,文如其人,言爲心聲。

2、感性的表現:語音、語調、表情、動作、音樂

三、賞析文本

1、品味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導引

:這首詩首聯共寫了六種景物:風、天、猿、渚、沙、鳥。分別用“急” “高” “嘯哀”“清”“白”“飛回”來描寫。十四字寫六種景,極爲凝練。

急風:

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體的,又有心靈的。但更主要是心靈的。

天高;

顯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單。

哀猿;

使人聽到它的叫聲非常悲涼。

飛鳥:

可以是一隻找不到食物的鳥。因爲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以是一隻找不到家的鳥。它在到處盤旋,尋找自己的巢。還可以是一隻跟鳥羣失散的鳥。賞析時要敢於展開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詩給我們留下的空白。總之,這是不是一隻歡樂的鳥呢,是一隻孤獨痛苦的鳥。

我們不能把它想象成一隻歡樂的鳥,而且只能認爲是一隻,而不是多隻。這是因爲我們都是根據杜甫此時此刻的處境去想象的。此時杜甫孤單地一個人在外漂泊。

2、品味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頜聯只寫了兩種景物落木、長江。由落木,想到了樹,由樹及人,還是要聯繫杜甫的此時此境來聯想。杜甫看到落葉飄零,肯定想自己像樹一樣,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經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暫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於712年,卒於770年,活了58歲,寫這首詩時是767年,55歲,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寫的。

如果說“落木蕭蕭”是有生命短暫之感的話,那麼,“不盡長江”呢?

應該是時間的無窮,是歷史長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把這聯上下兩句的意思,聯繫起來總結一下,是互相對比着寫的,也有襯托,人的生命越短暫,歷史和時間越顯得悠久。或者反過來說,歷史和時間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顯得短暫。“人的生命”,指的是個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萬古長青。

第二句,面對滾滾不盡的歷史長河,杜甫感到有些無可奈何。還有一種很宏大的氣勢。但同時,作爲一個現實主義詩人,一個有闊大的胸襟的知識分子來說,他不僅僅是無可奈何,也不是對生命的短暫想不通,更不是想違背自然規律而祈求長生不老,他知道人無論活到何時,都難免一死。這是一種必然規律。所以,他又感到豁達、坦蕩、胸襟開闊。

3、感悟頸聯——“萬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輾轉江湖,身不由己,凶多吉少,有家難歸,此爲“萬里”之悲;常年累月,馬不停蹄,聚會離合,歡少苦多,此爲“常客”之悲;人生苦短,多災多難,年邁體弱,疾病纏身,此爲“多病”之悲;登高遠眺,臨風懷想,天地一儒,形影相弔,此爲“孤獨”之悲;落魄潦倒,艱難苦恨,愁生白髮,歲月不多,此爲“霜鬢”之悲;時局動盪,生靈塗炭,憂國傷時,一籌莫展,此爲“家國”之悲;異鄉飄泊,多病殘生,因病斷酒,添愁惹恨,此爲“斷飲”之悲。……凡此種種,悲恨萬端,“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體,這樣又是八層愁苦。

4、感悟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呢?(是國難,是連年的戰亂。由於艱難痛苦和仇恨,使我兩鬢斑白了。)

苦,是什麼意思?在國勢艱難的時候,我極度痛恨,我已經老了,以致兩鬢斑白了。苦,是極度的意思。這樣更表現出杜甫的憂國憂民。杜甫想爲國家出力,平定戰亂,但是由於年老多病而不能爲國家出力了。是一種憂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髮叢生,兩鬢染霜。心有餘而力不足。“艱難”也不僅僅指國家艱難,更主要的還有個人艱難。因爲杜甫此時已經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渾身是病,他估計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時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應該是自己艱難的不容易的一生。顛沛流離,坎坎坷坷——幾乎一直伴隨着杜甫老人的一生。這裏既有國家的艱難,又有個人的苦難,二者都有。他既憂國,憂民,又憂身。應該特別強調杜甫的一個獨特之處,就是:古代許多知識分子常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作爲處世準則,而杜甫卻是無論窮達,都是兼濟天下。

導引:杜甫這個人特別愛喝酒,我們學過的杜甫的詩中,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寫到喝酒了。還能舉出些喝酒的例子來,“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杜甫《九日》詩中有“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杜甫客也喝酒,憂也喝酒。咱們中國似乎惟有酒能夠淋漓盡致地表達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時是重陽節呀,按習俗應該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卻不能喝酒了。因爲他有肺病等多種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還因爲窮困,他也不一定能夠有酒喝。借酒才能澆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悶的情緒。可是卻不能喝酒,這愁悶可怎麼了卻,怎麼疏解呢?——只能鬱結在詩的結尾,鬱結在杜甫老人的心頭。

板書:

情感蘊藏:

首聯哀婉孤獨

頷聯沉鬱高昂

頸聯愁苦沉痛

尾聯憂憤無奈

三、遷移延伸提高能力

導引:

秋是一個豐富的季節,秋是一個多愁的季節,秋也是一個充滿想象的季節,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寫下了許許多多傷秋、感秋或贊秋的詩文,以此來表達他們對秋的感悟與理解。在大量“悲秋”詩詞中,有三種情懷較爲突出:

1、抒發離別之苦,思念之情。

滿目蒼涼的秋色常常勾起遊子思鄉的情思,秋天所特有的幾個節日,如七夕、中秋、重陽等,更容易引人傷感。

“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在誰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蟬娟。”(蘇東坡《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此外,古典詩詞中常用來表達思鄉之情離別之苦的秋天物象還有很多,諸如菊花酒、梧桐樹、南飛雁……

“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遙隔楚雲端。”(孟浩然《早寒有懷》)

“古臺搖落後,秋入望鄉心。”(劉長卿《秋日登吳公臺上寺遠眺》)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寒蟬悽切……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柳永《雨霖鈴》)

2、表現處境悲涼,命運多舛。

處境悲涼、惆悵失意的詩人,往往被秋天的蕭瑟、冷落、荒涼觸動敏感的心靈,引發無窮的愁緒。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駱賓王《在獄詠蟬》)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李白《秋登宣城謝朓北樓》)

“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李白《夜泊牛渚懷古》)

3、悲嘆英雄遲暮,人生短暫。

秋天萬物凋零,容易引起那些經歷了種種生活艱難或已經年老的詩人內心的共鳴。

“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少壯幾時兮奈老何。”(劉徹《秋風辭》)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將軍白髮征夫淚。”(范仲淹《漁家傲》)

 四、課堂總結

無論是寫景還是抒情,通篇關目,全在一“悲”。古往今來,身世家國,榮辱人生,沉浮世態,得失人心,多少離愁苦恨,多少艱難困厄,全由杜甫一肩挑住。他像一個頂天立地的巨人,一肩挑起了推排不盡、驅趕不絕的千斤悲愁,我們驚詫,生命是如此的沉重而悲壯!

 五、作業

1、選做題:

(1)把《登高》一詩改寫爲現代詩歌。

(2)以“悲秋”爲話題,寫一首詩。

要求:①寫詩要注意韻律;②寫詩要選擇鮮活的意象;③寫詩要意蘊豐富;④寫詩要有充沛的感情

2、背誦《登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