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七日初入贛過惶恐灘》賞析

八月七日初入贛過惶恐灘,是一首七言律詩,作者是宋代著名的詩人蘇軾,是詩人表達對奸佞們表示蔑視的詩,下面是此詩的原文以及翻譯賞析,歡迎大家參考閱讀~!

《八月七日初入贛過惶恐灘》賞析

 原文:

八月七日初入贛過惶恐灘

作者:蘇軾

七千裏外二毛人,十八灘頭一葉身。

山憶喜歡勞遠夢,地名惶恐泣孤臣。

長風送客添帆腹,積雨浮舟減石鱗。

便合與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

八月七日初入贛過惶恐灘拼音:

qī qiān lǐ wài èr máo rén ,shí bā tān tóu yī yè shēn 。

shān yì xǐ huān láo yuǎn mèng ,dì míng huáng kǒng qì gū chén 。

zhǎng fēng sòng kè tiān fān fù ,jī yǔ fú zhōu jiǎn shí lín 。

biàn hé yǔ guān chōng shuǐ shǒu ,cǐ shēng hé zhǐ luè zhī jīn 。

 八月七日初入贛過惶恐灘翻譯:

我這個頭髮斑白的老人,隻身飄零於離故鄉七千裏外的荒野,乘着小舟穿越贛江十八個險灘,就像在激流漩渦中翻滾的一片樹葉。過那危險的惶恐灘時,忽然回想起四十年前,從四川取道陝西赴京趕考,經過錯喜歡鋪的情況。年輕時功成名就,原以爲可以大有可爲服務百姓,可是如今卻不過是錯喜歡,只有垂淚孤臣的無限惶恐。

船過了險灘,就遇到長時間的順風,殷勤相送我這個遠來的客人。船帆受風,好像鼓起的.大腹。雨也下了很久,江水暴漲,我在船上已經看不見水流石頭上的魚鱗波紋,真有點美中不足。我完全可以充當個水手,爲官府駕船;我一生經歷如此多的風浪,豈止是僅僅知道幾個渡口而已。

八月七日初入贛過惶恐灘字詞解釋:

①二毛人,老人。

②喜歡,蘇軾自注:蜀道中有錯喜歡鋪。惶恐灘,在江西萬安縣。

③孤臣,失勢無援之臣。

④石鱗,像魚鱗一樣的石頭。

⑤知津,原意爲譏諷孔子四處奔波。

  八月七日初入贛過惶恐灘賞析:

首聯寫出了當時極其艱難危險的處境,在遠離京都七千裏外,水流湍急的險惡的惶恐灘上,詩人彷彿像一葉小舟,隨時都有沉沒的危險。巧妙的數字,強烈的對比,給人以驚心動魄的感覺。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嘆零丁。”文天祥這一名對大概是受蘇軾這聯詩的啓發才寫出來的,而兩人的心情確有不少相似之處。但蘇軾絕沒有柳宗元“孤臣淚已盡,虛作斷腸聲”那麼悽慘,畢竟還有家鄉的“遠夢”,這喜歡雖是淡淡的,卻可抵銷一些孤臣的惶恐。諧音雙關修辭手法的運用,增添了許多機趣,一語雙意,並蒂同枝,妙合無垠,令讀者產生無窮的興味。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李白《行路難》的詩句浮上詩人的腦海,雖然此時他沒有李白那麼充滿信心,卻也不乏坦然自適,不乏達觀豪放。

所以,詩人沒有愁眉苦臉,卻有詼諧和幽默,說自己可以爲官家當“水手”,這官船要走的路早以嫺熟在心,還要向誰去問津。蔑視與嘲笑到此融爲一爐,真是嬉怒笑罵皆成詩。倘若蘇軾能過像宋仁宗所希望的那樣,早早就成爲水手長──宰相,恐怕宋徽宗、宋欽宗也不至“坐井觀天”於異域他鄉。

  個人資料: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自號道人,世稱蘇仙[1-3] 。宋代重要的文學家,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間進士。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