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前菊》原文及賞析

《庭前菊》原文及賞析1

朝代:唐代

《庭前菊》原文及賞析

作者:韋莊

原文:

爲憶長安爛熳開,我今移爾滿庭栽。

紅蘭莫笑青青色,曾向龍山泛酒來。

註釋

①爛熳:同“爛漫”。

②龍山:據《晉書·孟嘉列傳》載,九月九日重陽節,桓溫曾大聚佐僚於龍山。後遂以“龍山會”稱重陽登高聚會。

評析

這首詠菊詩所吟詠的並不是開放的花朵,而是生長之中的'菊花。詩人藉此以表達思鄉之情。

“爲憶長安爛熳開,我今移爾滿庭栽。”詩人以面對菊花的擬人口吻說道:“爲了追憶長安遍處開放的勝景,我把你們(指菊花)移植過來,載滿了庭院。”韋莊是長安人,曾漂泊過很多地方,詩詞中常表現出思鄉之念。唐代長安城中,菊花栽種得非常普遍。黃巢詩云:“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雖非實寫,但也是一種間接的反映。

後兩句“紅蘭莫笑青青色,曾向龍山泛酒來”,也是以擬人的口吻,轉而對旁邊的蘭花說道:“不要笑話菊花現在青青的顏色,她們將會在秋天的登高歡會中開放,成爲隱逸高潔之趣的象徵。”可以看出,此詩實際有兩重主題,一是思鄉,一是羨慕菊花的高潔不俗。

《庭前菊》原文及賞析2

爲憶長安爛熳開,我今移爾滿庭栽。

紅蘭莫笑青青色,曾向龍山泛酒來。

譯文

爲了憶念長安爛漫開的菊花,我今天把你們移來栽滿庭院。

紅蘭不要笑菊花青青的顏色,它曾經讓衆多賓客泛酒龍山駐足觀賞。

註釋

爛熳:同“爛漫”。

龍山:據《晉書·孟嘉列傳》載,九月九日重陽節,桓溫曾大聚佐僚於龍山。後遂以“龍山會”稱重陽登高聚會。

賞析

唐時長安的菊花,儘管不象牡丹那樣“花開時節動京城”,有“真國色”之譽,但畢竟曾盛極一時,爲許多詩人所吟唱。至今,西安興慶公園中的菊花仍繁衍不絕,聲馳中外,唐代遺風依約可見。

本詩的作者思念京都長安,卻將菊花特提,並滿庭植菊,以寄託憶念之情。看來,詩人是有意將長安與菊連在一起,在婉轉地透露其心曲。據有關資料載述,詩人性格疏曠,不拘小節,曾爲西川宣諭和協使李詢闢爲判官,時常感慨唐末世之衰,對開元盛世追慕不已,謂:“遊人記得承平事,暗喜風光似昔年”(《長安清明》)。詩人在這裏憶念長安菊,或是藉以發抒追昔懷舊之情吧!開首的二句,一“因”一“果”,呼應成趣,章法細密謹嚴。而且.以對話的語勢敘事抒情,也給人以親切感,加強了,作品的表達效果。

而對紅蘭,詩人則是另一副態度,在告誡它:切莫因菊花的顏色素雅而恣意輕慢,菊花歷來爲人們所珍視,有過龍山泛酒的小凡經歷呢。龍山泛灑,據《世說新語》注引《孟嘉別傳》載,盂嘉爲徵西大將軍桓溫參軍。九月九日桓溫游龍山,官僚鹹集,皆戎服。有風吹嘉帽落,初不覺。嘉薄飲,愈多不亂,自言得酒中真趣。並未述及採菊泛酒事,但是,古時有九月九日“登山飲菊花灑”(《荊楚歲時記》)的'習俗,詩人蓋將二事糅爲一體,意在強調菊花的不同凡流。

本詩看去是平直敘述,無多機巧,實則寓曲於直,多弦外之音。大概詩人有過被人輕慢的經歷,故而暗以菊相標榜,憶起“白馬似冷朱紱貴,綵衣遙惹御爐香”(《寄右省李起居》)的京師生活,纔有“龍山泛酒”之喻。借詠菊婉曲地表述了他鬱悶不平的心理。

韋莊

韋莊(約836年-約910年),字端己,漢族,長安杜陵(今中國陝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詩人、詞人,五代時前蜀宰相。文昌右相韋待價七世孫、蘇州刺史韋應物四世孫。韋莊工詩,與溫庭筠同爲“花間派”代表作家,並稱“溫韋”。所著長詩《秦婦吟》反映戰亂中婦女的不幸遭遇,在當時頗負盛名,與《孔雀東南飛》《木蘭詩》並稱“樂府三絕”。有《浣花集》十卷,後人又輯其詞作爲《浣花詞》。《全唐詩》錄其詩三百一十六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