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亞軍《西風烈》讀後感

我一直以爲溫亞軍的中短篇小說是以生活作主角的,他的那些小說幾乎都在或無意或有意地淡化人物形象,也不刻意去表現什麼經驗教條,他只展現給讀者一種生存狀態,給讀者造成內心的震撼。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也可以說溫亞軍小說中的主角,其實是讀者,他的小說常常能把讀者直接地帶進某種生活狀態,讓讀者直接去“感同身受”生活帶給人的一切歡喜或無奈。在他的小說裏,他爲我們找回了原本的生活。

溫亞軍《西風烈》讀後感

這一次,溫亞軍給我們帶來了他的長篇歷史小說《西風烈》,帶着一種近似於渴望的期待,我循着他的敘事走進了一段歷史。沒有太大的意外,他的長篇小說還是像他寫的中短篇一樣,有效地把握住了長篇小說的敘事速度,不會顯得過慢,或過急,他給讀者留下了足夠的時間,去想象小說,思考生活。這讓我震撼,他的創作太成熟了。

閱讀溫亞軍長篇歷史小說《西風烈》,一入目便是一場戰爭。“山,倒海翻江卷巨瀾,奔騰急,萬馬戰猶酣。”戰爭轟轟烈烈,士兵血流成河,它讓讀者的心一下提了起來,並迅速陷入歷史的記憶與沉思中。作家鋪排場景,將視野從小到大——視線從新疆喀什噶爾的塔米力克行政長官起兵,到整個新疆陷入混亂,列強乘機鼓動戰爭,再進而從宏觀視線上看到了整個滿清王朝的困境,以及那種解脫困境的迫切。“一場混戰拉開了序幕”,小說也由此拉開了序幕。

陝甘總督左宗棠望着窗外蕭殺的秋景,直望到列強侵擾邊疆,新疆陷入危急之中,割據紛爭的混亂不止,滿清王朝卻置新疆危機於不顧,左宗棠決心掛帥西征的奏請,已經不下十次了……新疆、西征、左宗棠。一片廣大的邊疆國土,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一位執著的愛國將領。這些人,這些事卻發生在正內亂外患的滿清王朝,左宗棠直欲西征收復新疆,清廷卻久久不予以理睬,這又是一個當個人熱情遇上社會現實的尷尬。溫亞軍是新疆走出來的'作家,他與新疆的情結大概是很深的,不然他也不會在大部分作品中將關注焦點都放在新疆。正是這樣一位作家來寫作這樣的歷史小說,才讓人感到更加有切膚之痛。

顯然,這拉開了序幕的“一場混戰”決不僅僅是一場鐵與血的戰爭,還有那一場殺人不見血的人心之戰。

邊防未定,宮廷之內卻明爭暗鬥,皇帝染上梅毒,人們最關心的事倒順其自然地成了誰能繼位的問題,而不是邊疆之患。慈禧與恭親王展開了一場心理戰,尤爲精彩,然而越是精彩,越是讓人不解,到底這些皇室是把國家統一看得重,還是把自己的利益看得重?答案不得而知。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左宗棠部早已將一切邊防之事準備妥當,只等待命進軍:“各路軍按順序列隊於大營演兵場上,因爲人數太多,各路就挑選了幾個營兵勇列陣,也排列了十畝地大的一片,黑乎乎地盡是人頭,但整齊有序,橫看豎看都成行。”

小說裏宮廷內鬥極精彩,然而但凡有愛國之心的讀者,又莫不因爲這種精彩而痛心。在“引子”的最末一句裏,小說有這樣一句話:“然,朝廷內亂外患,聽之任之,一拖再拖,兩股勢力各不相讓,新疆危急困境越陷越深……”這句一出,我們就可以感到小說要進入一個平緩狀態,一場拉鋸戰了,而且這個平緩的狀態可能會持續很久,甚至是以後整部小說,也就是說,也許這部小說將不再有戰爭,即使有,至多也只是淺描幾筆,不會寫得多精彩。

憑我個人感覺來說,讀了《西風烈》的“引子”,我在潛意識中已經渴望作家能爲我們提供一場酣暢淋漓的戰爭。在當代,至今已經出版過的有關於中國的長篇歷史小說中,人們最容易記住的往往都是戰爭題材的,如若沒有戰爭,小說似乎就難以精彩,除非作家能夠塑造出一個“中華魂”式的人物,否則整部小說將迅速被人遺忘。對於我來說,這個疑問足以成爲讀《西風烈》的理由。

讀完《西風烈》,關於新疆戰事,關於左宗棠,關於清廷內鬥,關於西征,那兩種期待似乎都沒有實現,但又好象都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