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鹽絕句》原文及古詩詞賞析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大家總避免不了的會接觸到一些古詩詞鑑賞吧?古詩詞鑑賞主要是根據古詩詞的時代背景與表達感情,深入的體會賞析其中的含義。很多人在面對古詩詞鑑賞的時候都很頭疼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煎鹽絕句》原文及古詩詞賞析,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煎鹽絕句》原文及古詩詞賞析

原文:

《煎鹽絕句》

白頭竈戶低草房,六月煎鹽烈火旁。

走出門前炎日裏,偷閒一刻是乘涼。

賞析:

這首詩所寫的是燒鹽工人的生活和勞動的慘狀。詩人自己曾從事過燒鹽的勞動。入清以後,詩人居於海濱,多與燒鹽工人相往來,目睹了他們的悲慘生活,也深深瞭解官吏與鹽商對工人的重利盤剝,因此對燒鹽工人詩人給予深切的同情。此詩只是截取了竈戶煎鹽的一個場景,來反映他們悲慘的境遇。詩的前兩句交代了煎鹽工人的工作條件,由此烘托出工人的艱苦處境:六月酷暑,在低矮的草房勞作在烈火旁。

海濱的人民生活極爲艱苦,很多煎鹽工人一生都從事着這樣艱辛的勞動,詩人特地選取了“白頭竈戶”,暗喻了工人一生的艱辛。後二句是對工人艱苦勞動的渲染:六月當暑,烈日炎炎,但對煎鹽工人來說也是“乘涼”了,反襯出工人在烈火旁的煎熬。在寫法上,此詩採用了白描的手法,詞語平淡無華,但在質樸的現實描寫中隱含着作者的沉痛,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是吳嘉紀詩中較有代表性的作品。

賞析二:

這是一首描寫鹽民苦難生活的詩。詩人家住東淘,地處海濱,因家境貧苦,青少年時曾在鹽場勞動,以後同下層人民也有着密切聯繫,因此,這首反映鹽民疾苦的詩尤爲真實動人。前兩句詩直接描述了竈戶生活的艱辛。農曆六月,是一年中最炎熱的季節,大地在火辣辣的太陽的曝曬下,本已悶熱得令人窒息,但竈戶們此時卻不得不守在低矮簡陋的破草房裏,忍受着熊熊烈火的炙烤,在熬鹽的鍋竈旁加柴、添水、攪拌、取鹽,勞累不息,大汗淋漓。這種非人的生活條件連年輕力壯者都難以忍受,更何況這位鹽民還是一位白髮蒼蒼的老翁哩。末句詩中,詩人又通過一層去寫,更加典型地概括了竈戶勞動生活的苦難辛酸。盛夏之時,常人都到陰涼處避暑,而這位年邁的鹽民卻被困在炙人的竈火旁,備受熬煎,好不容易在繁忙中偷得一點空閒走出草房站在烈日下喘口氣,對於他來說,居然算是“乘涼”了。可見赤日炎炎下,竟然比草房內鹽竈前的高溫還要涼快得多。這就更加襯托出竈戶們處境的極端困苦悲慘,令人感到怵目驚心。實質上,這正是罪惡的封建制度,剝奪了竈戶們的勞動果實和生活福利。這首詩語言樸實無華,由於其內容的驚人的真實性,加之詩人巧妙地運用了進層和反襯的手法,故而顯得格外沉痛感人

譯文

酷熱的六月,頭髮蒼白的竈戶在低矮的草房中,站在熊熊烈火旁熬鹽。

跑到門前站在烈日下,便是難得的乘涼時刻。

註釋

竈戶:舊時稱熬鹽爲業的人家爲竈戶。

煎鹽:煮鹽,熬鹽。

偷閒:擠出空閒的時間。

創作背景

作者吳嘉紀生活在明末清初,一生在他的家鄉泰州東淘,過着極端貧苦的生活。他的大半生足跡不出州里,一直默默無聞。東淘是兩淮的重要鹽場之一,居民大多是窮竈戶,吳嘉紀長期生活在他們中間,對他們的貧苦生活有着切身的感受。他寫下了不少描寫下層人民痛苦生活的詩,此詩便是其一。

作者簡介

吳嘉紀(1618年-1684年),字賓賢,號野人,江蘇東臺人(清代屬於揚州府泰州)。出生鹽民,少時多病,明末諸生,入清不仕,隱居泰州安豐鹽場。工於詩,其詩法孟郊﹑賈島,語言簡樸通俗,內容多反映百姓貧苦,以“鹽場今樂府”詩聞名於世,得周亮工、王士禛賞識,著有《陋軒詩集》,共收入詩歌1265首。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吳嘉紀詩箋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