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級下冊生物知識點歸納

國中生物雖是一門簡單的學科,但是要想取得理想的學習效果,卻不容易。尤其是到了八年級的時候,我們學習的生物內容會比較難。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的8年級必備的生物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

8年級下冊生物知識點歸納

  8年級下冊生物知識

生物的進化

第一節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1. 原始生命起源於非生命物質,過程如下:無機物→小分子有機物→大分子有機物→原始生命。

2.原始大氣中與現在大氣明顯的區別是沒有氧氣。

4.地球上生命的生存需要物質和能量。

5.米勒的實驗:米勒將原始大氣中的成分充入燒瓶中,通過火花放電,製成了一些有機物。

(1)原料:甲烷、水蒸氣、氫、氨等。

(2)產物(證據):氨基酸。

(3)結論:原始地球上能形成簡單有機物。

6. 原始大氣在高溫、紫外線以及雷電等自然條件的作用條件下,形成簡單有機物。隨着雨水進入湖泊和河流,最終彙集到原始的海洋中。

7. 原始生命誕生於原始海洋。原始海洋中所含的有機物,不斷地相互作用,經過極其漫長的歲月,大約在地球形成以後10億年左右,才逐漸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8.原始地球條件: 高溫、紫外線以及雷電、原始海洋、無氧氣。

9.蛋白質、核酸是生命中重要的物質。

第二節 生物進化的歷程

1.比較法:根據一定的標準,把彼此有某種聯繫的事物加以對照,確定它們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2.化石:是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由於種種原因被埋藏在地層中,經過若干萬年的複雜變化系形成的。

3. 生物進化的歷程:

(1)即比較不同類型動物的化石在地層中出現的順序,從而判斷動物的脊椎動物進化的順序是:魚類→兩棲類→爬行類→哺乳類。

(2)通過對始祖鳥與現代鳥和爬行動物的形態和解剖特徵的比較,說明鳥類起源於古代爬行類,始祖鳥是爬行動物向鳥類進化的中間過渡類型。

(3)利用組成生物體的一些重要物質的差異性來比較生物之間的親緣關係的方法,表明人和黑猩猩的親緣關係最近。

4.科學家們通過對不同年代化石的縱向比較,以及對現存生物種類的橫向比較等方法,推斷出了生物進化的大致過程。

5.生物進化的總體趨勢: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

  8年級生物知識重點

軟體動物和節肢動物

一、軟體動物

1、常見的軟體動物有:河蚌、扇貝、文蛤、益盛、蝸牛、烏賊。

2、軟體動物代表動物:河蚌

3、河蚌的生活環境:江、河、湖泊等淡水環境中。

4、外套膜:保護河蚌柔軟的身體,並且分泌物質形成貝殼。具有外套膜和貝殼是雙殼類動物。

5、運動器官:足

6、呼吸器官:鰓

7、軟體動物的主要特徵:柔軟的身體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貝殼;運動器官是足

二、節肢動物

1、節肢動物代表動物:蝗蟲

2、昆蟲是節肢動物動物中種類最多的一類動物。

3、蜘蛛不屬於昆蟲類。

4、蝗蟲的身體分爲頭部、胸部、腹部。頭部負責感覺和攝食,胸部是運動的中心。

5、呼吸:腹部的氣門

6、外骨骼:(1)保護身體,(2)防止體內水分蒸發的作用。

7、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徵:體表有堅韌的外骨骼;身體和附肢都分節。

8、節肢動物與人類的關係:(1)、提供食物(2)傳粉(3)藥用價值

1、體內有脊柱的是脊椎動物,體內沒有脊柱的是無脊柱動物。

2、四大家魚:“青草鰱鱅”

3、魚能生活在水中:一是靠游泳來獲取食物和防禦敵害;二是能在水中呼吸。

4、魚適於游泳的'結構特點

(1)體形:流線型,可以減少游泳時水的阻力。

(2)體色:上深下淺,是一種保護色,不易被敵害發現。

(3)體表:身體表面覆蓋有鱗片,保護身體,表面有黏液,減少水的阻力。

(4)側線:感知水流,測定方向

(5)呼吸器官:鰓 鰓蓋下面是鰓,鰓由既多又細的鰓絲構成,鰓絲中密佈有豐富的毛細血管,所以呈鮮紅色。

(6)魚的口與鰓蓋後緣是交替張合的,主要用於呼吸.

(7)運動:通過尾部和軀幹部的擺動以及鰭的協調作用游泳。

5、魚的主要特徵:生活在水中,體表有鱗片覆蓋,用鰓呼吸,通過尾部和軀幹部的擺動以及鰭的協調作用游泳。

  8年級生物知識

免疫與計劃免疫

1.人體的三道防線及其功能:

(1)第一道:皮膚和黏膜,它們不僅能夠阻擋病原體侵入人體,而且它們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和胃酸和酶等)還有殺菌的作用。呼吸道(氣管和支氣管)的黏膜上還有纖毛,隨着纖毛的擺動,病菌等異物能被清掃出去。

(2)第二道: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殺菌物質中的溶菌酶,能破壞許多種病菌的細胞壁,使病菌融解。分佈在血液,淋巴結,脾臟,肝臟等組織器官中分佈有吞噬細胞,可以將侵入人體的病原體吞噬消化。

(3)第三道: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結和脾臟)和免疫細胞(淋巴細胞,是白細胞的一種)。

2. 第一、二道防線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來的天然防禦功能;人人生來就有,不針對某一種特定的病原體,而是對多種病原體都有防禦作用,叫非特異性免疫(又稱先天性免疫)

3.第三道防線是人體出生以後逐漸建立起來的後天防禦功能;特點是出生以後才產生的,只針對某一特定的病原體或異物起作用,叫特異性免

疫,又稱後天性免疫。

抗體:病原體侵入人體後,刺激了淋巴細胞,淋巴細胞就會產生一種抵抗該病原體的特殊蛋白質。

抗原:引起人體產生抗體的物質(如病原體等異

物)。

抗原進入體內促進淋巴細胞產生抗體,一定的抗體能與一定的抗原結合,從而促進吞噬細胞的吞噬作用,將抗原清除;或使病原體失去致病性。(抗體對抗原的反應具有特異性,一定的抗體只對特定的抗原起作用(猶如鑰匙與鎖的關係)。

4.免疫的功能:

(1)清除體內衰老,死亡和損傷的細胞。(自身穩定)

(2)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產生。(防禦保護)

(3)監視,識別和清除體內產生的異常細胞(如

腫瘤細胞)。(免疫監視)

6. 疫苗:通常是用殺死的或減毒的病原體制成的生物製品,接種於人體後,可產生相應的抗體,從而提高對特定傳染病的抵抗力。

7. 抵抗抗原侵入的功能過強時,進入人體內的某些食物或藥物會引起過敏反應。找出過敏原,並且儘量避免再次接觸過敏原,是預防過敏反應的主要措施。

8. 計劃免疫意義:

根據某些傳染病的發生規律,將各種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學的免疫程序,有計劃的給兒童接種,以達到預防、控制和消滅相應傳染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