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二首的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古詩二首的教學設計

1、學會12個生字及新詞,認讀3個字。

2、瞭解詩句的意思,想像詩中描繪的情景,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3、朗讀、背誦課文,默寫《登鸛雀樓》。

教學重點:朗讀、背誦課文,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想像詩歌描繪的情景,懂得“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哲理。

課時:2課時。

教學用具:字典。

第一課時《登鸛雀樓》

體現新課程理念:本課的設計積極倡導“自由、合作、創新”的學習方式。營造一種“閱讀、感悟、創作”的自主學習氛圍,採用比較,欣賞的方式,得出詩歌寫作手法上的特點,讓學生在閱讀中感悟,在欣賞中比較,培養學生比較閱讀的`能力和詩歌鑑賞的能力,選用同學們自己蒐集的詩歌,讓學生看到了自己預習的效果讓學生在參與中體驗成就感。

教學目標:

1、初識生字,讀準字音,認清字形,粗解字義。

2、朗讀、背誦課文,默寫《登鸛雀樓》。

3、繼續學習預習的方法,培養預習的習慣和方法。

4、瞭解詩句的意思,想像詩中描繪的情景,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朗讀、背誦課文,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想像詩歌描繪的情景,懂得“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哲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以前我們已經接觸過許多唐詩了,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大家還有印象嗎?

(有印象的試着背一背。)

那麼我們今天學習這首古詩,主要是幫助大家理解詩的意思。

二、自學《登鸛雀樓》:

1、提出自學要求:

(1)利用生字表自學生字和認讀字,讀準字音,記住生字字形。

(2)讀古詩,看註釋,初步瞭解詩句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問題。

2、檢查自學情況:

(1)出示生字,檢查讀音:欲 窮(困)

(2)指名學生讀詩,說說你學會了什麼,還有什麼不懂問題?

a、看註釋知道“鸛雀樓”在哪,“依”“盡”“欲”“更”是什麼意思。

b、查字典知道:“窮”有四個意思,取“盡”的意思。(根據課文意思選擇合適的解釋。)

c、“白日”是什麼意思?(指傍晚的太陽,即落日。)

(3)把詩句的意思連起來說說。(太陽依傍着山巒漸漸下沉、消失,黃河水朝着大海滔滔奔流。要想看到更遠處的景色,就要再登上一層樓。)

三、深入理解:

1、詩人在鸛雀樓上看到了什麼景象?(“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想像情景,試着朗讀。過渡:看到這樣壯觀的景象,詩人還想幹什麼?

2、“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是什麼意思?(要想看到更遠處的景色,就要再登上一層樓。)

四、教師小結:詩人並沒有滿足於眼前看到的景物,他想看到更遠處的景色,這表現了詩人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這兩句表面上說的是觀景時要登高才能望遠的常識,實際上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的哲理。

四、指導背誦:想像情景,試着背誦。

五、默寫詩句:

1、熟悉兩個生字,試着寫寫。

2、試着默寫《登鸛雀樓》(課後習題4),然後對照原詩自我檢查。

六、作業:背誦《登鸛雀樓》,並會默寫。

板書: 7、古詩二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