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設計和教學記錄點評及心得

  一、教學設計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設計和教學記錄點評及心得

側重於整體感知,本着長文短教的目的,找準課文的突破口,提高課堂效率,打造高效課堂。避免肢解課文。總體上分成四個授課環節:導入――整體感知――細部探究――課堂總結。“細部探究部分”抓住“阿長買書”、“模擬語氣”、“加語氣詞”、“剖析新的敬意”等進行,重在於創設具體的情境。

  二、教學反思

1、解題不夠深入,題目爲何定爲《阿長與山海經》不能有確切的解讀;課文12、15、19段在文中的作用和作者的意圖認識不深入。

2、課堂設計的緊與鬆存在困惑,學生提不出相應的問題,學生的課堂問題生成性有待於提高。

3、課件的使用應成爲有效的輔助手段而不能代替全部。課堂的真正體現還是在師生互動上。 部分課堂記錄和聽課心得

  教學過程心得或建議

一、導入:展示《山海經》這本書,讓部分學生閱讀裏面的圖畫,知道書的特點,體會當年的魯迅渴望得到的心情,自然點題,教師板書課題。

二、1、學生瀏覽全文,要求掌握字詞,並從文中描述中認識阿長,教師給出了三個提示:1、阿長的真實姓名;2、阿長的外貌;3、阿長的家庭情況。

2、學生讀書,圈點記錄思考。

3、教師精心挑選了8個易錯的字詞製作成卡片,(震悚等)讓學生自發起來認讀,讀對了則作爲獎品送給學生,還幽默的說上面有周杰倫的親筆簽名,學生踊躍搶答。

4、提出問題引導思考,阿長爲什麼沒有名字?這說明了什麼?與魯迅的哪篇文章的人物相似?

5、輕鬆解決阿長的外貌及家境認識。以學生的回答和交流爲主。

三、假設你聘請保姆,會不會請阿長?拋出問題,學生討論。

1、會或不會的原因。學生髮言積極,熱烈。

2、教師因勢利導,讓願意的學生談理由,學生很自然的說到“買書”一事,教師就事說事,讓學生齊讀相關段落。

阿長是怎樣買到書的?師生幾人再現當年買書的情形:“三哼經有沒有?”“沒有”??輾轉幾次後,“人面獸頭、九頭怪的圖畫有沒有?”“是不是山海經?有啊”??

教師讀22段,故意拉掉幾個詞,(連、太、終於)讓學生說這幾個詞的重要性。引導學生積極有興趣的去認識阿長。既能調動學生聽讀的`積極性,又自然過渡到下一個教學環節。

四、學生齊讀書買回段落,體會並交流人物“高興、興奮”等心情。

1、這是怎樣的一本書?爲何稱爲寶書?

學生齊讀24、25段,交流。

再讀25段,體會魯迅的心情:驚訝、震悚等。

再讀求品:在原文的基礎上,讀書時學生加上一些語氣詞體會意境,比如“啊、呀”等。

2、由學生的解答過渡到“新敬意”,引出“舊敬意”,指導學生閱讀13---20段。找出當時我對阿長的態度。

3、阿長有神力部分的質疑和解讀。

4、由敬意延伸到詰問,引出下文,學生朗讀3---12段,發現歸納阿長的缺點。

再讀7―11段,體會元旦禮節這一個細節,我這麼些磨難裏面蘊含着什麼?推動學生去思考。並提出“一把按住我”這個情節爲什麼這麼巧?引領學生的思路深入下去。

5、作者的目的是懷念阿長,爲何寫那麼多的缺點?師生共同探究“欲揚先抑”的寫法。

6、給阿長寫輓聯,告慰靈魂。教師板書上聯:無名無姓無家庭;

學生對下聯,反應積極,並板書出自己的作品。

教師激情總結。變換最後一段內容,告慰阿長、魯迅的在天之靈。

學生齊讀最後一段,深沉舒緩。

導入自然,實效有用,能迅速的讓學生進入課文,切入點貼切,不求花哨,能很好的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

給出一定範圍,又不代替學生思考,在文章較長時,提高效率。

啓發思維,過渡自然。問題設計能讓學生走進課文。

輕重明確,以學爲主。

情境創設開闊,能有效的引導學生認識人物,並能明確學生的思路。

認真讀纔回答精,調動了學生積極性。環節銜接緊,過渡不露痕跡。

創設情境,拓展內容。

情境貼切,學生積極性高,設計精美。

品讀細節,抓住關鍵,體現探究。

改變原文的再創造,深化課文,做到書聲琅琅,學生積極踊躍被充分調動,師生共鳴,課堂狀態極好。

教師的講述適時而恰當。

自主學習效果明顯。

細處探究,咬文嚼字,體會語文的味道。學生動起來,課堂鮮活起來了。

再設情境,高潮不斷,有曲徑通幽之妙。

學生的感情再次被調動。

課堂模塊明顯,教師胸有成竹,環節水銀瀉地,效果水到渠成,學生沉浸文中。

自主高效,時間、空間、能力在課堂上有多層次的激發和體現,備課高效,課堂高效,學生收穫入耳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