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薦】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

作爲一門綜合性學科,教學資源是豐富多彩的,自然、歷史、地理、人文、科學,涵蓋了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學中,我充分挖掘和利用社會生活中的隱性教育資源等,並且能把這些資源進行整合和提升,着眼於對學生學習興趣的誘導,着眼於教學內容的挖掘,着眼於對認知過程的內在邏輯的呈現,使學生對學習材料本身產生直接興趣,在教學過程中獲得認知和感悟。主要將學生置身於社會生活中,讓學生學會認識社會,正確瞭解社會,同時還得養成良好習慣品質,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更是要讓學生走進歷史,在認識祖國輝煌歷史的基礎上正確瞭解祖國,通過不斷學習,加強理論修養,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交流、實踐等活動,不斷修煉自己,教會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下面是我總結出的幾條小經驗:

1、拓寬教學的天地。讓學生了解社會,僅僅在課堂上拿着書來讀是遠遠不夠的,要讓學生真的走近,親臨去體會。所以在教學中,我打破了教學場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學外,還根據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到教室以外的場所去進行教學活動。強化“知”、“行”統一,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2、創設情境,讓學生走進角色。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爲習慣,積累了一些社會生活經驗,形成了相應的態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我會創設很多教學情境,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有時,我會組織辯論會,讓學生們各抒己見,碰撞思想的火花。有時,我會組織故事會,讓學生講述自己收集的資料,……在平時的課堂上,我會結合有關教學內容,採用聽歌曲、情感朗誦、角色遊戲、小品表演、知識競賽等多種形式的“情境表演”。使整個課堂成爲學生交流、思想碰撞的場所,使課堂成了信息交流所。

3、與社會實踐活動緊密結合。我們的作業設計要衝破封閉的圈子,向課外延伸,跟生活接軌,結合相關的教學內容,開展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變得生動、活潑、有趣。“祖國,我爲你自豪”這個單元教育學生愛祖國;要求學生知道祖國的變化,關心祖國的發展變化;我佈置學生與爸爸媽媽一起,通過上網、看報、走出家門等方式,瞭解爲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昇華愛國情懷。

還有最重要的一條就是:相信我們的學生!他們是學習的主人,而且要相信他們的能力。要佈置好預習作業和課後拓展的作業。我們面對的學生是活生生的,決不能將品德與社會課上成老師一言談的說教課,要讓學生“動”起來,接受“活”的教育,閃爍“活”的思維。在“動”中去體驗,在“動”中獲得真知,培養能力,養成勇於創新、勇於探索的品質,也讓課堂成爲學生髮展個性的舞臺,在學習中掌握知識、體驗快樂。要讓學生在我們教師的引領下了解社會,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2

本文是由語文教案工作室上傳的:《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您可以通過本文底部的“下載”來下載本文的文檔。

新學期又開始了,開學的前兩週,上課時,我發現學生們上品社課無精打采,學習的氣氛遠不如語文、數學,就連老師提出的問題都不是太感興趣,儘管我努力的引導他們讀文字、看圖片、列舉與他們生活緊密相關的事例來調動學生積極性,但是課堂仍然是平平淡淡,冷冷清情。正在我反思自己的教學方法有問題時,第三週上課更令我大吃一驚:課堂上有的同學偷偷寫語文、數學作業;有的同學居然把嶄新的課本撕破了,更有甚者拿鋼筆、彩筆在書上亂塗亂畫,把書上畫的一些著名人物“改頭換面”。看到此現象,我又驚又氣又難受,驚的是六年級學生竟然這樣缺乏道德品質,氣的是六年級學生竟然這樣不重視品社課,難受的是我們的品德教育竟如此失敗。我努力地嚥下胸中的氣憤,靜下心來與學生們交談。在交談中我瞭解到學生們認爲《品德與社會》學科是一門副課,沒必要認真學習,再說課文中的許多知識他們也聽不懂,還不如騰出時間學語文數學呢。聽了學生們的話,我連續幾天陷入沉思,《品德與社會》是一門很好的學科,爲什麼會陷入如此困境?怎樣才能使學生喜歡這門課程?經過思考與查閱資料,我認爲《品德與社會》學科陷入困境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品德與社會》學科不受重視。素質教育已經提出了多年,但在應試教育模式沒有真正改變的情況下,社會、學校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不重視這門課程而使它微乎其微。農村國小的《品德與社會》課程流於形式,成爲所謂的副科,學生認爲是可上可不上,可有可無的課程。

二、學生的作業多,負擔重。教師們爲了讓學生考出好成績,加班加點加作業,學生的作業不按時交會受到批評,他們課餘時間寫不完,只能在所謂的副科上偷着寫,而比起音樂、美術、體育課來說《品德與社會》課又是他們最不感興趣的課程,於是《品德與社會》課堂成爲他們偷寫語數作業的最佳選擇。

三、學生對所學內容不感興趣。有些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繫,他們認爲太簡單,他們在生活中就已經會了。而有些內容比如有關抗戰歷史、祖國建設歷史、科技發展等,農村學生們平日閱讀量小,聽的少,見得更少,這些知識離他們又太遙遠。因此,他們對《品德與社會》學科不感興趣。

四、教師的身教作用發揮不好。有的教師對學生缺乏愛心,不尊重學生人格,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的現象仍有發生,降低了思品教育的效果;國小生不能得到良好的身心輔導,其生理、心理健康不能得到應有的重視。

五、家庭原因。家庭是國小生初次社會化的第一場所,父母子女的天倫關係保證了父母通過教養子女來塑造其行爲規範,引導其融入社會。一些家庭父母爲了生計,無暇管教子女,難以發揮傳統的居家照顧角色,出現家中子女自理生活、無人管教現象,學校(教師)—家庭(父母)—學生(子女)之間的交流減少,使得社會不良風氣對國小生施加影響的機會和效果增強;還有一些父母以過於溺愛或過於嚴厲的態度來管教子女,使學生的獨立、自主意識較強,敢於反抗師長及父母,也滋生了桀驁不羈、自我本位、自我放縱等不良品性。

讓學生喜歡這門課程,我認爲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提高認識,思想上重視《品德與社會》課

《品德與社會》學科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對《品德與社會》課要提高認識,就要從思想上重視,加強《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教師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做到“學高爲師,身正爲範”讓品德與社會觸及兒童的內心世界,影響他們的心靈。

二、結合實際,讓道德教育工作有特點

農村的國小《品德與社會》教育應面向農村,緊密結合農村實際,突出農村特色。要利用《品德與社會》課加強愛農村、愛勞動的教育。與家長緊密配合,做到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僅僅停留在說教上顯然是不行的。還需要我們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結合實際採取多種方法來教育學生樹立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

三、課堂教學,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開

農村國小在《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過程中,往往均採用了單一的、古老的說教式教學模式。這種以說教爲主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現實社會面前顯得是那麼的蒼白無力。要改變思想品德教育的現狀就要改變過去的以說教爲主的教學方法。可採用自主探究法,問題討論法,合作表演法等。

四、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學生揹着沉重的作業包袱怎麼能快樂健康的學習?把玩耍的時間留給學生,把學習的空間留給學生,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接受思想品德良性意識,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自律、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樂羣、學會審美、學會創造、學會健身、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從而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3

新課程爲德育課堂注入了活力。我們以先進的教育理念,高漲的熱情投身於教學改革的研究中,使課堂出現了可喜的變化。但在實際的教學中也存在着“形似而神異”的現象,甚至在某些地方也步入了誤區,這些現象值得我們去關注思考。

課程改革後教學不僅僅侷限於課堂內的教與學,而是體現在課前任務、課堂的活動、課後的延續和知識的連續這樣一個完整過程。使自己的教育理念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傳統的課程中,課堂是教師表演的舞臺,只有教師講學生聽,沒有學生的天地,而如今課程的改革也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這種一個在上,多人端坐的滿堂灌已不復存在,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爲課堂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強調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從班集體中的小事入手,緊抓集體中常見的不良現象,如在《我們的班集體》一課中,我們召開了“我的心裏話”發佈會,事先要求學生蒐集各自的心裏話,以便於活動的順利進行,目的在於提升學生在集體中與人交流、合作的意識和能力。

兒童的生活是豐富多采的,教師應以學生的生活經驗作爲重要的教育資源,讓學生從生活中來,又回到生活中去。通過《品德與社會》的教學,通過一系列的生活體驗,生活探究,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具有學會做人的初步意識,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從而把學生培養成爲自律、自信,有社會責任感的合格公民。

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我認爲要紮實的上好這門課程,首先應瞭解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的性質,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發展的綜合課程。根據學生社會生活範圍不斷擴大的實際,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形成的需要,要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爲主線,將行爲規範,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文化教育等有機的結合起來,並在此基礎上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並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爲他們的成長奠定基礎。

體驗產生理解,體驗產生情感。體驗是對具體的社會事物或情境的親身經歷,它不僅僅發生在活動的過程中,還會作爲活動的結果而存在,並且作爲活動追求的結果。體驗學習活動是社會生活中的'各種活動的模擬活動,它可以分爲直接體驗和模擬體驗。通過體驗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對於實際的真實感受。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正視自己的不足,不斷地積累經驗,取人之長,補已之短。我知道了要上好一節品德課教師要根據內容精心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情境,讓學生在真切的情境中獲得連接體驗,提高教學實效;要重視養成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爲習慣;要和強情感教學,充分利用情感推動作用,促進學生認知的內化和良好行爲的形成;更要加強自身修養,要以人格力量影響學生,帶動學生。

這就是我在這閃實踐後所得,所思,所感。我們應該不斷完善自己,把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很好地用於農村國小的課堂中。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4

通過學習新課標,讓我懂得了《品德與生活》的課程目標並非侷限於一個活動領域,而是涉及到與學生生活相關的各個領域,是對學生多方面發展提出的要求。

通過教學《教學規則在哪裏》,我感到班級的日常管理十分關鍵。教學中,我都把課堂常規教育作爲教學的基礎,在上課的過程中,把養成教育作爲自己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在課堂上的一些常見表現進行觀察、總結、分析原因,找到解決這些課堂現象的辦法,力爭讓學生改掉這些不應有的行爲,更好的學習。

在教學過程中,我感受到孩子們習慣養成方面有很大不同,一些點滴的行爲習慣,給課堂教學造成很大的影響。於是我制定了嚴格的課堂常規制度,對於學生的每一個細小的不良習慣進行糾正。

對於有些容易在課堂上容易出現不良行爲習慣的孩子,我及時提醒,有的在課後找他談話,幫助他找成因,改毛病。

除了對低年級學生進行養成習慣教育以外,我還對學生在課上回答問題進行訓練,鼓勵他們課堂上回答問題要大膽說,積極發言,語言表達要力求完整。

我的幾點反思:

1、依據新課程的精神,品德教育與學生的生活應該緊密結合。讓課堂教學中的故事來源於生活、立足於生活、指導於生活。

2、以學生爲本落到了實處,在教學中,應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之中,去感受、去體驗,每個孩子在活動中都對事物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提高。

3、課堂上要注重學生情感的培養。通過創設活動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掌握知識,培養學生快樂的情感,在活動中體驗、感知、感悟,提升自我。

這些僅僅是我的愚見,都將是我在以後的教學中需要進一步探究和學習,努力提升教學質量。<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5

爲了能比較細緻地描繪課堂教學的細微之處,使其具有人性化,體現以人爲本,關注和尊重每一個兒童的觀念,本文以課堂敘事的形式,呈現教學案例。

一、案例實施環境

“遊遍天下,不及塘棲廊下。”“商賈齊集,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塘棲之寶地也……”“塘棲之水鄉情韻以古橋、流水特色人家、特色小吃演繹了一代又一代的風流故事。”但時過境遷,往日的舊跡已萍蹤難覓。廣濟橋、七環連橋、小橋流水已是陳年舊跡,美人靠,牌樓,廊坊也已成爲歷史的遲暮,茶餘飯後的聊資。水鄉的遺韻也只能在點點滴滴,零零碎碎中依稀可現,家鄉的記憶也在韶華遺逝中漸漸模散了。)

《品德與社會》課中,與孩子們談及塘棲的種種好處,也似乎顯得蒼白無力,孩子們雖身處此地卻無從談及,更不用說爲家鄉而自豪之類的話,這一節“家鄉真美麗”的課似乎可以在不了了之中草草收場。孩子們的議論也令我痛心不已。小莫里悄悄地對同桌說:“塘棲和別的地方沒什麼不同啊!”馮穌則乾脆說:“還不如上海好玩呢?”金鳴陽似乎懂得很多:“我去過同裏、烏鎮,那裏才叫水鄉呢,到處是老房子,石板橋……”“還說是花果之地,魚米之鄉呢?什麼都沒有啊……”面對這些言論,我能說什麼呢?

從他們的言論中,可以看出,兒童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還只停留在可觀可感的層面,認識較爲膚淺和片面,對上面這段文字的描述不理解,“真的古塘棲有如此之美,現在大不一樣。”但儘管如此,我們仍不能否認實踐活動的重要性。讓兒童在與課程文本對話之外,與生活進行對話,與社會進行對話。使兒童對生活所知所感與文本互融共通。實現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二、案例過程實錄(敘述整理)

又一節《品德與社會》課,我爲了實施這一尋訪計劃作了精心佈置。我把全班28人,就近分成4個小組,分別調查:塘棲的特產、塘棲的建築、塘棲的名人、塘棲的歷史四個板塊,要求通過詢問、調查、訪談、查閱書籍和史料、上網等方法、途徑,全面查找塘棲的風土人情。

孩子們聽了都忙活開了,有的定時間,有的約地點。

一週後,我們組織學生對調查情況進行了彙報,還沒走進教室,就見孩子們三五成羣地圍在一起高聲談論着什麼,還有的已按耐不住,急着爲上課準備物品。教室裏亂亂的,每一個人好像都很忙。見我走進教室,平時寡言少語的朱亞微一站在門口對我笑眯眯的,尤顯得可愛。大家都朝我圍過來,七嘴八舌,七手八腳亂起來。看到這個情景,我知道這節課肯定有戲了,我示意他們坐下來,上課鈴聲接隨而至。還沒等我師生問好,小莫里就站了起來,這節課看來只能在匆匆忙忙中開始了,她臉上似乎很興奮,一改上節課沮喪的表情,只見她打開一本藍封面的筆記本,說:“我們組,八位同學調查的任務是‘塘棲的特產’,我們問了我媽媽中學裏的一位地理老師,他告訴我們,塘棲的特產其實很多,水果有塘南枇杷,茭白、磨菇、荸薺、桔子、超山的楊梅、梅子等。”和莫里同組的範嘉其,樓肖航根據介紹忙着傳遞圖片和實物樣本,一邊還指手畫腳起來,看來挺有默契。莫里繼續介紹:“水產品有丁山河的鰱魚、黑魚、扁魚、鯽魚、東塘三白潭的青魚。”她一路說着,一路比劃着,顯得很興奮。“什麼是……是‘青魚’啊?”突然,一個怯怯的聲音傳來。我接過他的話:“青魚,又叫烏青魚,和草魚、鰱魚、鱅魚(包頭魚)稱四大家魚,東塘三白潭的青魚養殖面積廣,產量多,製成的青魚乾、青魚片袋包裝暢銷全國各地,十分有名……”沒等我說完,同組的楊洋就大聲叫起來:“對!對!”顯然他已耐不住寂寞了,他接過我的話茬說:“我的家鄉在東塘,聽我爸說,青魚最珍貴的地方在魚尾,肉嫩鮮活,魚尾還有活血散血的作用呢!我爸爸這老風溼,經常吃的,挺好的。”接着,他在大家的掌聲中,欣然坐下。他們組剩下的陸斌,金鳴陽等介紹了塘南的枇杷、超山的楊梅的特點,其中,塘南的枇杷還拍了一些照片,都一一做了展示。

還沒等幾個小傢伙說完,同組的仲易已把手舉得很高,沒等我示意,已迫不及待地站起來介紹起他的成果來了,朱亞微也樂滋滋地跑上來,爲他當副手,仲易清了清嗓子,以引起大家的注意,說:“我向大家介紹塘棲的小吃,我的內容是我奶奶講給我聽的,我奶奶說,塘棲有四大風味小吃?刺毛肉元、細沙羊尾、豬油八寶飯、鍋巴湯……這些小吃在聖盪漾菜場都買的到,我們組已經調查過了,還問了賣的人怎麼做的呢!”朱亞微這平時一聲不吭的傢伙,今天卻一反常態,異常興奮,四大風味小吃圖片的展示一個不錯,還逗得大家個個喜笑顏開。他的表現贏得了大家一致歡呼,他更賣勁了,把拿圖片的手舉得更高了。這幾種平常大家見慣,吃慣的小吃,今天卻變得神乎其神,特別那細沙羊尾,匯得真讓人垂涎欲滴,掌聲又開始此起彼伏。在大家的掌聲中,仲易和朱亞微同時向大家敬了個隊禮,心滿意足地走下講臺。忽然他倆又折回身向我跑來,手裏多了兩個盤子,原來這幾個機靈鬼不僅拍了照,還帶來了實物──細沙羊尾,刺毛肉元,說是給我品嚐,看來還挺有心的,看着下面二十多雙眼巴巴的眼睛,我只能推卻了,僧多飯少啊!

沈志煒似乎很有紳士風度,等大家鬧完了,才慢條斯理地站起來,開始他們的發現:“我們組調查的是‘塘棲的建築’,我們八個人花了好幾天時間找《塘棲鎮志》,終於在一位老爺爺家裏找到了,從‘塘棲鎮志’上,我們知道了塘棲從公元前602年前後開始建鎮,始爲塘西鎮,屬錢塘縣;隋朝開始改名爲‘塘棲鎮’,距今有1500多年曆史了。塘棲的建築與安徽的建築相似,依水而建,爲典型的江南水鄉建築。民國初年,塘棲就有七十二條半弄堂,遊塘棲一圈,雨天不用打傘。河邊建有美人靠,供遊人休息,觀賞,塘棲最大建築羣爲勞家別院和汪家裏弄,其中勞家當年富可敵國,爲塘棲首富……”他一邊介紹一邊出示他拍的照片,美人靠,中心街里弄一應俱全。他像一個歷史學家娓娓道來,這些聽所未聽,聞所未聞的“奇聞”引得孩子們交頭接耳,嘖嘖稱奇。沈志煒接着說:“由於舊城沒造,大多古代建築都被拆了,只剩下市新街和八字橋剩餘幾間老房子,大家可以在有空的時間去看一下。市新街還遺留着“子孝女貞”牌坊,聽我爸爸說,這牌坊在清朝初年建造,分三層,都用手工雕刻,十分美觀……”幾個住在市新街的孩子也大聲附和起來:“是的是的,我經常在那裏玩,有很多老房子,原來那是我們家鄉的寶貝啊!”自豪感油然而生。經他一提醒,孩子們忙開了:

“原來這些就是我們家鄉的特色啊!”

“我們家河邊有一些石頭圍成的河岸,也是寶啊!哈哈!”

“我們八字橋邊的木頭椅子,原來叫美人靠,真有哪個美人靠過嗎?前幾天爸爸還想把它砍了發煤爐呢,原來是古代的文物,我得回去和爸爸說說了,讓他不要砍!”

“那可破壞文物啊!要被抓起來的!!!”

“牌坊幹什麼用的?”

“大概打牌用的吧!?”

“我們水北小區還有一塊碑呢,我爺爺說,是清朝一位叫乾隆的皇帝寫的,叫乾隆御碑。也是文物吧!”

“這算什麼,我媽媽說在塘棲一中裏有一個水南娘娘墳,據說是宋朝小康王落難時爲一個叫水南的姑娘建的。”

看來孩子們並不是不知道,而是沒有開竅。

沒等大家反應過來,沈韻雯開始在亂哄哄的情況下代表自己的組向大家介紹起“塘棲的名人”:“大家好,我代表我們組八位同學,向大家介紹塘棲的名人,我們資料來源是網上。”說完,她熟練地把軟盤插入計算機,操作起鼠標來,第一個出現的是吳昌碩,以及生平成就都有文字介紹,接着有汪建琛,史孝德等內容全面、不一而足,引得孩子們面面相趣,目不瑕接。

正當我準備讓徐小云組彙報時,計越凡舉起了他很難得的手,我示意他來說說,他卻朝着沈志煒,大聲地說:“我來糾正一下沈韻文同學的錯誤,吳昌碩不是塘棲人,而是安吉人,他是著名的畫家、書法家,他晚年住在超山,我爺爺的爺爺和他是好朋友,和他經常喝酒,我爺爺告訴我,吳昌碩死在超山,葬在超山腳下。”他言語中帶着幾許驕傲和滿足,我示意他坐下,他卻又轉向大家,大聲地嚷起來:“我家還有吳昌碩爺爺的畫呢?很值錢的。我爺爺說,這是吳爺爺送給我太公的,是我家的‘鎮家之寶’。”天機一泄露,講臺下一片譁然,顯然計越凡最喜歡這種轟動的效果,在大家的驚羨聲中,坦然坐下。

接着教室裏開始亂起來,藉資料看的,相約放學後去親眼目睹的,討論的不一而足。連我班裏最沒心思聽課的謝斌也有興趣和同學約好去看一下沈志偉介紹的牌坊。比起上節課的死氣沉沉,大家顯然興奮了許多。

通過這堂課,他們知道了很多。他們瞭解了塘棲,找到了塘棲的特色,作爲一個塘棲人而感到由衷的驕傲,這正是我想達到的效果,並且我達到了。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6

《擁有好心情》是人教版《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成長的快樂與煩惱》中的一個主題。教學中,我力求貼近學生實際,從學生真實的生活體驗中選取學習材料、引發真情實感,進行真實的情感交流,引導學生說真話,抒真情,正確對待煩惱。針對書上的案例,讓學生爲來噹噹醫生,爲李萌解除煩惱開個“藥方” , 通過故事情境的創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教學反思:

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爲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爲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因此,我力圖在課堂中體現本課程具有三個基本特徵:生活性、開放性、活動性。我在這節課中主要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開展各種體驗活動,讓學生嘗試心理調節,在活動中培養學生自我消除煩惱和給別人帶去快樂的行爲習慣。

《擁有好心情》是孩子們和我非常喜歡的一節課,通過真正和學生“零距離”的交流,體驗到了新教材給我帶來的歡樂,它不僅讓我轉變觀念,而且品德與生活與心理輔導進行整合後,更感到其內容上的魅力。本節課是第二課時──變煩惱爲快樂,擁有好心情,我想和孩子們一起放飛心情。課堂來源於前期大量的調查,使我們能夠做到有的放矢,在課堂中說真話,達到對孩子生活有真正幫助的效果。我認爲這堂課應該成爲學生生活經驗不斷積累的過程,成爲學生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成爲指導學生生活的過程。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7

《吃穿住話古今(一)》是人教版《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二個主題《吃穿住話古今》中的一個話題。本課通過講述“食”,透過歷史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的積澱,引導學生探究歷史,探究我們生活中許多事情的來龍去脈,同時體驗和感悟我們祖先的智慧和創造。

反思本課的教學,我有以下收穫:

一、創設情境,拉近現實和歷史的距離。

《中華食文化》是個比較大的話題。吃不僅僅是爲了充飢、品嚐美味,吃中還有人的智慧,吃中還有故事,如何上升到“食文化”的高度還有一定的難度。教學中,我採用小切口,大深入的方式,以兒童的生活經驗作爲歷史教學的基礎。學生身邊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是生活中進行歷史教育的“活教材”。只有讓學生從對身邊事、身邊物的歷史追溯與關心瞭解中,學生才能尊重歷史,尊重地方的文化與傳統,萌發對歷史的感性認識,豐富對民族及國家的愛國主義情感。所以,教學時,我就從現實生活出發,瞭解了現代社會的“食”之後,再追根尋源,引發學生對於人類在幾千年前的生活的思考。這樣一來,就拉近了現實和歷史的距離,不會顯得很脫節。

二、活動多樣,發現食文化的智慧與魅力

活動性是品德與社會這一新課程的特點,在品社教學中創設適宜的生活化教學活動,使學生強化情感體驗,促進知、情、意、行的和諧發展。確保學生通過活動這個中介和載體,體驗和分享,幫助學生領悟、行爲遷移和品質內化。在活動中體驗、感受到中華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索食文化的興趣。本課教學時設計了四個活動:食背後的故事、追溯古代飲食文化,給學生創設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由學生宣傳、介紹中華食文化;同時我也有目的地插入一些相關的圖片,穿針引線,使得課堂始終處於師生平等、共同探究學習的和諧氛圍中。

三、探究歷史,體驗學習歷史的方法。

歷史總是以一種過去時的姿態呈現在我們面前,它講述的是離學生生活久遠的時代發生的事件。那麼人類是怎樣瞭解歷史的呢?在這裏,我也滲透探究歷史的方法。例如:在《吃穿住話古今(一)》這課中,教材就設置了一個問題“最初的人類,還不能把自己的歷史記載下來。人們是怎樣知道他們當時的生活的?”在這裏,我引導學生思考、猜測遠古時代人們是怎樣生活的,從而得出結論:我們可以通過史書、成語、圖片、出土文物、歷史遺址等方面瞭解當時的歷史。

 四、課後留白,培養學生歷史探究能力。

“品德與社會”教材爲學生提供了一個精彩的對話文本。爲學生的創造性發揮留有許多彈性空間。它尊重不同學生的情感體驗和思想觀點,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與處理信息、分析與解決問題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再加上,五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社會、生活經驗,我們爲學生留有一定空間,讓他們自主合作學習,在交流中獲取知識,體驗情感。在上完《吃穿住話古今》這課後,我請學生自己去探究我國的飲食禮儀,發現其中的精妙之處,從而增進民族自豪感,我想下節課一定能上得更貼近學生,更能走進歷史!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教學過後,還是發現的一些不足之處。比如對於學生的發言,情感掌控得不是很好。本節課內容教學內容從走近遠古時代到中外飲食的比較,內容很多,跨度很大。在教學過程中我每項內容都想深入挖掘,導致課堂教學教學時間不夠充裕,雖然孩子們學起來特別有興致,多感官的參與過程中,但孩子參與的時間還是不夠多,今後設計要注重讓學生隨時有話可說,不僅僅是一名“看客”。;教師語言的組織上還不夠精煉;在時間的把握上還不夠精確;在處理一些細節問題上的能力還不夠成熟。在今後教學中要注意這方面問題。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8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國小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爲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本課程要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題人格,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成爲有愛心,有責任心,有良好的行爲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

前幾天,在講授《生活中的快樂》一課中有這樣一個問題什麼是快樂?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只要帶着一顆快樂的心去體驗,生活中處處可以發現快樂。你快樂嗎?這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也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一般有些人會認爲事業有成,生活富裕的人快樂會多一些,窮人更多一些煩惱,科學家曾就這個問題對非中的絕對貧困人口,發展中國家的普通老百姓和發達國家的富裕人口和大人物做過一個調查結果大家回答的差不多,不是絕對貧窮的人就一定不快樂,生活富裕的人就快樂,每一個人都有快樂和煩惱的時候,這就教育學生在生活中總有快樂和不快樂的事,而遇到不快樂也就是煩惱和挫折的時候應該想辦法去解決,做好面對挫折的心理準備,挫折是個體在從事有目的的活動過程中遇到的障礙或干擾,個人行動目標不能達到,需要不能滿足時的情緒狀態,面對挫折,不同人的態度是不一樣的其結果也就完全不同,要培養學生持積極態度正視挫折,要坦然地面對成長過程中所遇到的一切,不迴避前進途中的障礙,要想方設法解決和戰勝它,對於國小生來說,由於受身心發展和社會閱歷等的限制,還不能對自己和社會有清楚的認識,他們的目標期望值往往比較高,因此挫折是國小生在生活和學習中時常會遇到的問題,作爲教師,應從積極的方面引導國小生正確對待所遇到的困難和挫折,使他們認識到困難和挫折是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並教育他們如何應付所遇到的挫折,提高挫折耐受力,要讓學生正確認識快樂和挫折,並掌握應付挫折的策略。

在今後的教學中要訓練學生在失敗面前樹立正確態度,要一平和的態度和堅強的毅力戰勝失敗的困擾,同時培養學生自我剖析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9

自尊是立人之本,沒有自尊的人不能成爲真正的人,因此從小培養學生的自尊意識,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內容,本活動涉及了自尊最基本的含義和要求,讓學生樹立初步的自尊意識,在教學中我採用形象具體的材料讓學生直觀感悟什麼是自尊以及自尊的重要性。

通過主題故事,讓學生更深刻認識到那些行爲會損害自己的名譽,怎樣做纔是維護了自尊,另外,在教學中我還進一步拓展,引導學生檢查自己和他人還有那些缺乏自尊的表現。在這些內容的教學實施過程中,我認識到學生是一個正在成長中的孩子,對學生所犯的錯誤要抱寬容的態度,尤其不要恥笑、侮辱那些曾經犯過錯誤的孩子。重要的是要引發孩子對這些事實、行爲進行反省,知錯並改正錯誤。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0

活動時,先讓學生觀察地圖,並在小組內討論交流地圖上的信息是怎樣體現出... 本次活動旨在讓學生學會看中國地圖,認識方向、圖例、比例尺。開展此次活動前,我讓學生準備不同比例尺的地圖,並自己準備了中國地圖的拼圖。活動時,先讓學生觀察地圖,並在小組內討論交流地圖上的信息是怎樣體現出來的。接着讓學生深究不同地圖上比例尺的區別,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比例尺。學生在地圖上找自己的家鄉。這堂課,充分發揮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了學生在觀察、思考、探究中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我準備了兩張地圖:中國政區圖、湖南省政區圖。在開課時我採用看圖片導入新課,調動學生的學習激情。接着引出地圖,並先後出示了這兩張地圖,引導學生通過這兩張地圖來認識地圖的方向、圖例、比例尺,掌握有關地圖方面的知識。接着讓學生分小組在中國政區圖上找一找我們湖南省在祖國的哪個位置,以及周邊有哪些鄰居。由於學生對地圖有了一定的瞭解,所以他們能很快地在地圖上找到這些省份,然後讓學生通過書中的圖畫和文字及學生們的分組討論來了解有關家鄉山東的知識。最後我讓學生在地圖上找一找湖南省的位置,以及周邊有哪些鄰居,並說說自己的家庭的詳細地址和它所在的方位,學生對這個環節的活動十分感興趣,課堂氣氛十分活躍。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1

今天,我講了一節新課,學生們發言很積極,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我在課堂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多想、多說、多做。孩子們能自覺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學習氛圍很濃。特別是原來有一些不愛發言的同學也舉起了手,我真爲他們的進步而感到高興。

我採用了激勵機制,表揚了一些學習好的同學,大家都開心極了,他們找到了學習中的快樂。

在課堂中,學生們成爲了學習的主人,我把學習的時間還給了學生,孩子們的學習效率很高。

不足:

1.學生們的知識不夠豐富;

2.孩子們的表達能力有待於加強。

改進措施:

1.我們要讓學生多看書,應不斷開闊學生的視野。

2.要讓學生說完整話,教師要做好課堂評價。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們還要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爭取做到寓教於樂。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2

兒童正處在身體發育和心理髮展的不成熟時期,在這個過程中創造民主和諧的家庭氛圍,建立融洽和睦的家庭關係,就顯得十分重要。作爲家長要與孩子平等相處,給孩子處理事務的權力,創造條件讓兒童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見解,使孩子與家庭成員平等相處。但是,有的時候家長工作忙,忽視了與孩子的溝通,孩子遇到這種情況時該怎麼辦?該怎樣與家人溝通?這是比較難解決的問題,需要家長和兒童雙方的共同努力。成長期的兒童存在着心理的問題。所以,要教育兒童學會與家人溝通。

由於各個家庭的情況不同,有的家長能夠傾聽孩子的話,溝通起來沒有困難。各個家庭在與孩子溝通方面存在不同的問題,原因也是各種各樣的。

教育學生明白,作爲晚輩要學會寬容他人,理解他人,多與家人談心,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家長。例如:每天放學後,與家長談談在學校學習的體會,談談學校的校園生活,還可以說說在馬路上看到的事情,說說對一些社會問題的看法,主要是敢於在家人面前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3

《亮出我自己》是教科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三個主題“心中有陽光”中的內容。這一單元體現了《品德與社會》課程實驗標準(實驗稿)》“瞭解自己的特點、發揚自己的優勢,有自信心”等內容。前兩個主題“我的自畫像”“別人眼中的我”側重於學生對自己的多方位瞭解,本主題“亮出我自己”重點在於讓學生開展自我完善、自我展示的實踐活動,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自我表現意識,啓發他們發掘自己的閃光點,鼓勵他們勇於嘗試,幫助他們增強自信。

教學需要給學生創造亮出自己的機會,於是我開始策劃班級“亮出我自己”的活動。每個孩子都有他獨特的一面,每個孩子課餘也有各種不同的興趣學習,個個身手不凡,在各個領域都有自己獨特的一面,正愁沒地方沒時間在集體裏展示一下自己。我作爲品德老師,要給他們搭建展示自己的平臺,讓他們亮出獨特的“我”,亮出自信的“我”,亮出樂觀的“我”,亮出勇敢的“我”。

我在設計這堂課的時候,我把這堂課定位在以孩子爲整堂課的主體,完全由孩子們自己從策劃到展示參與整個活動。始終扣住一個主題——亮出我自己:亮出什麼?怎樣亮出自己?

提前準備、照顧部分自信心不足的孩子,儘可能讓每個孩子找到自己的長處。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亮什麼?”孩子們首先想到的唱歌、跳舞、彈琴這樣一些才藝表演,如果“亮出自己”僅僅停留在這些方面,有很多孩子很可能沒有拿得出手的,不符合全體亮出自己的要求。提前一節課挖掘,告訴他們:只要是你與衆不同的、健康的東西都可以亮出來。我請同學們說說自己拿手的,有一個孩子說會玩魔方,馬上表揚他,肯定他的特別之處,這樣一來,孩子們的思維也放開了。接下來孩子們說得可多啦:有的會魔術;有的會講笑話;還有的會玩雜技……此時,有一個坐在前排的孩子低聲的嘀咕着:“我沒有什麼亮的,我沒有優點。“課後瞭解到這個孩子確實在學習能力上、行爲習慣的養成上有待挖掘他的潛能,引導他跟自己比有進步就是他的亮點。

提前準備,策劃一堂展示課。孩子們都有自己的亮點,課堂上要給足時間讓每個孩子都能展示,樹立自信。所以在準備課的時候請他們根據自己的特點報名,美術比較強的孩子負責設計亮出我自己的黑板設計,被聘請爲板報設計師,平常在家學會攝影的孩子被聘請爲攝影師,組織能力強的孩子負責統計展示內容的,作文寫得好的孩子負責撰寫活動精彩記錄,被聘請爲小記者,還有人踊躍報名要當活動主持人,別看他們小,能力是相當的強。

一切準備就緒,期待一週的品德課終於到了,每個“工作人員”各負其責:佈置黑板的上一節一下課就開始佈置黑板,短短的幾分鐘時間,“亮出我自己”的主題黑板設計還真的被他們畫好了;攝影師帶來了照相機正在捕捉每一個精彩的畫面;小記者們拿出了自己的記錄本,開始快速的記錄素材;小主持拿好早就準備好的節目單有模有樣的開場了,要知詳情,跟我一起去看看孩子們的真實記錄——亮出我自己系列報道。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4

《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非常貼近國小生的生活,是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活、學會生存能力的課程,生活性是《品德與社會》課程的顯著特點之一。因此我們品德課教師要面向學生的生活世界和社會實踐,教學活動必須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在我們的課堂中,可以把生活中的知識有意識的滲透其中,讓學生感受生活與學科知識的有效結合,課堂上,我讓學生們充分利用教材,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了解了通信的方式和分類以後,我在“聯繫生活、選擇通信”中安排了一個交流活動:

1、在虎年元旦和春節之時,你和你的爸爸媽媽用什麼方式給誰表達了自己的新年祝福呢?

2、舉例說一說,你或你的家人曾經用過哪一種通信方式,給你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方便?學生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選派代表在全班同學面前交流了事先調查的內容。因爲有課前的調查活動鋪墊,介紹的是自己和家人生活中真事,學生介紹起來能娓娓道來,如數家珍。這樣的教學活動設計與選擇來源於學生的真實生活,看得見、摸得着、學得到,觸及學生的真情實感,有利於引導學生不斷深入地觀察和體驗真實的生活,積極、主動地參與各種活動,在實際活動中體驗、發現,並綜合運用各種知識去解釋。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5

教學設計以學科知識爲支撐,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思維能力、參與社會生活能力社會實踐能力的目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教學內容上正確理解和把握了教學內容,創造性地使用了教材。注意從學生生活和社會現實生活中科學合理地選取相關教育資源。所選課例都是貼近社會和學生生活的,這些材料,具有說服力,不僅增加了學生的興趣,也充實了課堂教學內容。

教學活動貫徹了“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原則,以社會生活爲基礎,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在教學中,堅持了啓發式教學,教學方式,方法手段靈活多樣,實現了教學形式和教學內容的有機統一。採用多媒體教學,在設計問題時,呈現了趣味性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參與課堂教學的熱情。充分發揮教材引領教學活動的功能,整個課堂設計結構合理,教學環節緊湊,教學活動進展有序、自然流暢。

從教學效果來看:體現出了尊重學生個性,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髮展的需要,使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