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品中國文人》有感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品中國文人》有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讀《品中國文人》有感

讀《品中國文人》有感1

在《品中國文人1》中,我們通過本書看到了屈原漫步江邊;司馬遷埋頭著書;司馬相如操琴作賦。曠達篤定的嵇康、舉目,悠遠的陶淵明、豪氣浪蕩的李白,憂思純美的杜甫,豐贍細膩的白居易、柔腸旗旋的李煌他們在天幕上永遠閃爍,照耀着後世文人的心志與情懷。

在這些大文人中,我最想談的是一位樸素、勞作,不與世同流合污的田園詩人陶淵明。

陶淵明是東晉詩人,他的曾祖父是東晉大將軍陶佩。陶淵明出生在江山如畫的尋陽郡柴桑縣一個叫上京裏的`地方,字元亮,一名潛,世稱靖節先生。陶淵明的著名詩篇大多是他四十歲以後寫的,他四十一發時仕彭澤令,因不願爲五斗米折腰,辭職歸隱躬耕田園,過上了安逸,悠閒的生活。427年十一月,寒冷的冬天,陶洲明死於貧病交加。

中國曆代辭官者,數以千萬計,只有陶淵明將質樸生活的欣悅,通過樸素的語言表達得淋漓盡致。在他的詩篇中,我們可以欣賞到田園風光: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衆鳥欣有託,吾亦愛吾廬。我們可以看到躬耕田園的樂趣: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我們還可以體會到田園生活的悠閒: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陶淵明的詩樸素,通俗易懂,但在當時以及後來很一段時間並未受青睞。鐘山榮的《詩品》將詩歌列爲上中下三品,陶淵明居中品。但這並不能否認陶淵明的文采,蕭統評價他的詩:語時事則指而想,論懷抱則曠而且真。蘇東坡提到他,永遠以學生的口吻:淵明吾師、欲以晚節師範其萬一。陶淵明是中國歷史第一位田園詩人,是他,確立了人性的價值,審美的價值,開創了詩詞中一種淡雅清新的境界。x他是中國的頭號鄉村歌手:房前屋後皆風景,一草一木亦關情!

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那個手提一籃金菊花,慢悠悠向東籬走去的詩人向我們說。

讀《品中國文人》有感2

週末回到家,翻開了這一本許久未看的書,讀書確實有利於人的靜心,尤其是讀自己喜歡的書。這一次重溫《品中國文人》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不是李白杜甫這樣的大文豪,也不是王安石這樣的政治家。他的名字叫做“曹操”。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這是世人對他的.評價,短短的十個字,可見其能力不凡。或許正如書中所說,曹操一直是想當一個能臣的,但在那樣的亂世,漢朝如同一葉扁舟,承受着亂世的逆流,隨時隨地都有傾覆的危險。這樣的亂世註定了曹操的命運。

“挾天子以令諸侯”。成爲了後人對曹操進行批判的重要原因之一,只是正的如此嗎?當時董卓被殺,李傕郭汜兩人起西涼軍造反,天子和一幫大在其他諸侯眼裏就是一個又一個的包袱,無人肯去搭救。但危難時刻方纔可以見人心,曹操率部飛速前去營救,這竟然成爲了後人對他批判的因素,他真的只是爲了號令天下才救了天子嗎?我笑而不語,因爲心中早有評論。

曹操戎馬半生,參加的戰役大大小小有五,六十戰,其中無數的戰役都成爲了經典。官渡一戰,曹操擊敗了自己最大的敵人袁紹,統一了北部的廣大地區,爲他的帝王霸業打下了基礎。數年之後,曹操率大軍攻打東吳,或許是他內心的自負,導致了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失敗,百萬大軍被一把大火焚盡。誰也沒有想到那一次,竟成爲了曹操最後一次前往江南,同時也讓他的統一霸業成爲了泡影。

曹操這一個人,他的一生都是一個謎,他不斷的在忠臣和逆賊之間改變着他自己。他是奸雄,同時也是一位英雄。想要了解他,只有一次又一次的去品味他,去深入瞭解他。這樣你纔會發現屬於他的魅力。

讀《品中國文人》有感3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的歷史沉澱造就了璀璨奪目的中華文化,文化的基因在中華民族的血脈中涓涓流淌。品讀中國文人,悟的是文人的詩作、人生經歷,更是其獨有的人格魅力和價值取向。這也正是我們所應該發掘、感知的一種人生姿態,一種理想追求。

《品中國文人》一書幾乎囊括歷史長河中各個時代具有鮮明特色的文人墨客:愛國投江的屈原,忍辱負重的司馬遷,溜鬚拍馬的司馬相如,豪放豁達的蘇東坡,憂國憂民的杜甫,浪跡民間的柳永,直擊人性的魯迅以及一羣人生頗具傳奇色彩的文人,講述了他們的人生軌跡、政治仕途、愛情婚姻、文學成就、人生態度和價值取向,使一個個充滿血肉與個性的文人呈現在我們面前。但由於時代的侷限性,他們也同樣存在着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與缺陷,我們沒必要對其進行神化,而這也正是《品中國文人》的亮點所在。在書中,他們更加真實飽滿,更加具有親和力,他們的精神深深地融入進民族文化的血脈之中。

中國古代文人是一類特殊的社會羣體,不同於西方文人,中國文人的人生經歷大多與仕途有些許聯繫,這在書中有所提及。這也造就了中國古代文人具有崇高的政治抱負與安邦定國的政治理想的特質。儒家的政治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可謂是集大成者,也就致使儒家思想成爲中國古代王朝的主流思想,成爲歷朝文人所追求的最高政治境界。正是因爲這種以匡扶天下爲己任的社會責任感,才使得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不斷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心懷天下、敢於擔當的文人仕子,這樣的浩然正氣鑄就了中華民族不朽的.氣節。

書中有言落差導致無窮的思索與激烈的感慨,強者在逆境中變得更爲強大,理性感性野性,強力推進瞬間噴發。這段文字很好的詮釋了古代文人創作的活力,辛棄疾在朝堂上的失意,擠壓着他,迫使他將生命的活力噴向文學創作,將苦悶寄於詩詞;司馬遷身體上的殘破,刺激着他,驅使他將生命的意義投向《史記》,將希望託予這本著作。生命的落差,使人體味人間百態,讓人嚐盡人情冷暖,令人感悟世態炎涼,在這種摩擦之中,文學的星火卻熠熠生輝。

品中國文人,品的是詩詞,是人生。文學上他們是一代大師,令人豔羨,生活上他們卻是再普通不過的平凡之人,頂着生活的苦難,迎着他人的排擠與嘲諷,甚至乎身體的摧殘,性命的脅迫,他們依然心懷天下,心繫蒼生。文化的血脈深深地印刻在每一箇中國文人的靈魂深處。對我來說,這就是品中國文人的意義,這就是中華民族的脈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