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送別詩《送從弟蕃遊淮南》賞析

詩詞人王維在詩詞詞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無論邊塞、山水詩詞詞、律詩詞詞還是絕句等都有流傳人口的佳篇。王維的詩詞詞句被蘇軾稱爲“味摩詰之詩詞詞,詩詞詞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詞詞”。王維確實在描寫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獨到的造詣。接下來小編爲你帶來詩詞人王維送別詩詞詞《送從弟蕃遊淮南》賞析,希望對你有幫助。詩詞人

王維送別詩《送從弟蕃遊淮南》賞析

古詩詞詞《送從弟蕃遊淮南》

年代:唐

作者詩詞人王維

讀書復騎謝,帶劍遊淮陰。淮陰少年輩,千里遠相尋。

高義難自隱,明時寧陸沉。島夷九州外,泉館三山深。

席帆聊問罪,卉服盡成擒。歸來見天子,拜爵賜黃金。

忽思鱸魚鱠,復有滄洲心。天寒蒹葭渚,日落雲夢林。

江城下楓葉,淮上聞秋砧。送歸青門外,車馬去駸駸。

惆悵新豐樹,空餘天際禽。

古詩詞詞《送邢桂州》

年代:唐

作者詩詞人王維

鐃吹喧京口,風波下洞庭。

赭圻將赤岸,擊汰復揚舲。

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

明珠歸合浦,應逐使臣星。

作品賞析

王維在詩詞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無論邊塞、山水詩詞、律詩詞還是絕句等都有流傳人口的佳篇。王維的詩詞句被蘇軾稱爲“味摩詰之詩詞,詩詞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詞”。王維確實在描寫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獨到的造詣。無論是名山大川的壯麗宏偉,或者是邊疆關塞的壯闊荒寒,小橋流水的恬靜,都能準確、精煉地塑造出完美無比的鮮活形象,着墨無多,意境高遠,詩詞情與畫意完全融合成爲一個整體。 更多古詩詞欣賞文章敬請關注“可可詩詞詞頻道”的王維的詩詞全集欄目。

山水田園詩詞派是盛唐時期的兩大詩詞派之一,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維、常健、祖詠、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是王維和孟浩然,也稱爲“王孟”。

這是一首送別詩詞詞。邢桂州指邢濟。

首句寫京口(即今日鎮江)送別場景,“鐃吹喧京口”,鐘鼓齊鳴,以聽覺感受來寫視覺形象,一個“喧”字表現了送別場面之熱烈壯觀。“鳳波下洞庭”,這一句點明邢濟取水路前往桂州,一個“下”字勾劃出了由江入湖、揚帆直濟之氣勢。首聯不落渲染離情別緒的窠臼,反而寫得意氣昂揚,而惜別感情則隱含於中 ,“風波下洞庭”一句,表現出了詩詞人目送孤帆碧天、望盡風煙洞庭的深情,感情含蓄而沉着。

“赭圻將赤岸,擊汰復揚舲”頷聯承上聯寫路途所見 。“赭圻”爲地名(今安徽繁昌縣西),“赤岸”亦爲地名,可能在桂州境內。這兩句詩詞詞看似平鋪直敘,實則頗具匠心“赭”、“赤”都是暗色調,與詩詞詞歌昂揚奮發的風格和諧統一。“擊汰”意謂擊水,“揚舲”即開船,語出《楚辭》:“乘舲船兮余上沅,齊吳榜以擊汰”,這一句化用成句,如鹽入水,十分巧妙。

“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頸聯筆勢陡轉,以飛動之筆觸寫江湖風光。日落時湖光與落日餘輝融成一片耀眼的白色,碧波滾滾而來時,整個天地又彷彿都染成了青色 。“白”、“青”二字以水墨寫五彩,以簡淡含燦爛,正顯出詩詞人爐火純青之功力。

“明珠歸合浦,應逐使臣星”,尾聯化用二典,表達企盼祝願之情。“珠歸合浦”化用後漢孟嘗君故事。《後漢書》載 :“孟嘗遷合浦太守,郡不產谷實,而海出珠寶,與交趾比境,嘗通商販,貿糴糧食。先時宰守並多貪穢,詭人採求,不知紀極,珠遂漸徙於交趾郡界 ,於是行旅不至,人物無食,貧者餓死於道。嚐到官,革易前弊,求民利病,曾未踚歲,去珠復還。百姓皆反其業,商賈流通。”“使臣星”之典亦出《後漢書》:“和帝即位,分遣使者,皆微服且單行,各至州縣 ,觀採風謠。使者二人當到益都。投李郃候舍。時夏夕露坐 ,郃因仰視,問曰 :‘二使君發京師時,寧知朝廷遣二使耶?’二人默然,驚相視曰 :‘不聞也!’問何以知之。郃指星示雲:‘有二使星向益州分野,故知之耳。’”這兩句涵義是:刑濟的赴任,將會使桂州出現安居樂業的局面。這一聯用典既切合人物身份,又緊扣當地故實,表達了詩詞人勸勉友人爲官清廉、造福百姓的良好願望,而措辭不卑不亢、真誠懇切,十分“得體”。

詩詞的首句“山中相送罷”,在一開頭就告訴讀者相送已罷,把送行時的`話別場面、惜別情懷,用一個看似毫無感情色彩的“罷”字一筆帶過。這裏,從相送到送罷,跳越了一段時間。而次句從白晝送走行人一下子寫到“日暮掩柴扉”,則又跳越了一段更長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麼呢?詩詞人在把生活剪接入詩詞篇時,剪去了這一切,都當作暗場處理了。

對離別有體驗的人都知道,行人將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種寂寞之感、悵惘之情往往在別後當天的日暮時會變得更濃重、更稠密。在這離愁別恨最難排遣的時刻,要寫的東西也定必是千頭萬緒的;可是,詩詞只寫了一個“掩柴扉”的舉動。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時都要做的極其平常的事情,看似與白晝送別並無關連。而詩詞人卻把這本來互不關連的兩件事連在了一起,使這本來天天重複的行動顯示出與往日不同的意味,從而寓別情於行間,見離愁於字裏。讀者自會從其中看到詩詞中人的寂寞神態、悵惘心情;同時也會想:繼日暮而來的是黑夜,在柴門關閉後又將何以打發這漫漫長夜呢?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迴想象於無窮的。

詩詞的三、四兩句“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從《楚辭。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句化來。但賦是因遊子久去而嘆其不歸,這兩句詩詞則在與行人分手的當天就惟恐其久去不歸。唐汝詢在《唐詩詞解》中概括這首詩詞的內容爲:“扉掩於暮,居人之離思方深;草綠有時,行人之歸期難必。”而“歸期難必”,正是“離思方深”的一個原因。“歸不歸”,作爲一句問話,照說應當在相別之際向行人提出,這裏卻讓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時才浮上居人的心頭,成了一個並沒有問出口的懸念。這樣,所寫的就不是一句送別時照例要講的話,而是“相送罷”後內心深情的流露,說明詩詞中人一直到日暮還爲離思所籠罩,雖然剛剛分手,已盼其早日歸來,又怕其久不歸來了。前面說,從相送到送罷,從“相送罷”到“掩柴扉”,中間跳越了兩段時間;這裏,在送別當天的日暮時就想到來年的春草綠,而問那時歸不歸,這又是從當前跳到未來,跳越的時間就更長了。

王維善於從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運用樸素、自然的語言,來顯示深厚、真摯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遠。這首《山中送別》詩詞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