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陽樓》賞析

《登岳陽樓》賞析1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登岳陽樓》賞析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賞析

首聯虛實交錯,今昔對照,從而擴大了時空領域。寫早聞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實現目睹名湖的願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悅,其實意在抒發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之情。用“昔聞”爲“今上”蓄勢,歸根結蒂是爲描寫洞庭湖醞釀氣氛。 頷聯是洞庭的浩瀚無邊。洞庭湖坼吳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無際,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幾雲夢!這是寫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贊爲“雄跨今古”。寫景如此壯闊,令人玩索不盡。

頸聯寫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親朋無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質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從大曆三年正月自夔州攜帶妻兒、乘舟出峽以來,既“老”且“病”,飄流湖湘,以舟爲家,前途茫茫,何處安身,面對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敘如此落寞,於詩境極悶極狹的突變與對照中寓無限情意。

尾聯寫眼望國家動盪不安,自己報國無門的哀傷。上下句之間留有空白,引人聯想。開端“昔聞洞庭水”的“昔”,當然可以涵蓋詩人在長安一帶活動的十多年時間。而這,在空間上正可與“關山北”拍合。”“憑軒”與“今上”首尾呼應。

注:頷聯爲此詩的名句,因爲此句既是實寫,又寓想象(或又以誇張的手法),一“坼”一“浮”,使得洞庭湖恢宏闊大、壯觀博大的氣象躍然紙上。

《登岳陽樓》賞析2

【年代】:唐

【作者】:杜甫——《登岳陽樓》

【內容】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譯文】

以前的日子就聽說洞庭湖波瀾壯闊,今日如願終於登上岳陽樓。

浩瀚的湖水把吳楚兩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親朋好友們音信全無,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處漂流。

北方邊關戰事又起,我倚着欄杆遠望淚流滿面。

【註釋】

①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長江南岸,是我國第二大淡水湖。

②岳陽樓:在今湖南省岳陽市,下臨洞庭湖,爲遊覽勝地。

③吳楚:春秋時二國名(吳國和楚國)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一帶。下瞰洞庭,碧湖萬頃,遙望君山,氣象萬千,唐張說建,宋滕子京修。以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陽樓記》馳名。 坼(chè):分裂,這裏引申爲劃分。這句是說:遼闊的吳楚兩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④乾坤(qián kūn)日夜(一作“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晝夜都飄浮在洞庭湖上。據《水經注》卷三十八:“湖水廣圓五百餘里,日月出沒於其中。”乾坤:天地,此指日月。

⑤無一字:杳無音訊。 字:這裏指書信。

⑥老病:年老多病。杜甫時年五十七歲,身患肺病,風痹,右耳已聾。有孤舟:唯有孤舟一葉飄零無定。詩人生平的最後三年裏大部分時間是在船上度過的。這句寫的是杜甫生活的實況。

⑦戎(róng)馬關山北:北方邊關戰事又起。當時吐蕃侵擾寧夏靈武、陝西邠(bīn)州一帶,朝廷震動,匆忙調兵抗敵。戎馬:軍馬借指軍事、戰爭,戰亂。這年秋冬,吐蕃又侵擾隴右、關中一帶。

⑧憑軒:倚着樓窗。涕泗流:眼淚禁不住地流淌。涕泗:眼淚和鼻涕,偏義復指,即眼淚。

【賞析】:

這首詩的意境是十分寬闊宏偉的。

詩的頷聯“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說廣闊無邊的洞庭湖水,劃分開吳國和楚國的疆界,日月星辰都象是整個地飄浮在湖水之中一般。只用了十個字,就把洞庭湖水勢浩瀚無邊無際的巨大形象特別逼真地描畫出來了。

杜甫到了晚年,已經是“漂泊西南天地間”,沒有一個定居之所,只好“以舟爲家”了。所以下邊接着寫:“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親戚朋友們這時連音信都沒有了,只有年老多病的詩人泛着一葉扁舟到處飄流!從這裏就可以領會到開頭的兩句“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本來含有一個什麼樣的意境了。

這兩句詩,從表面上看來,意境象是很簡單:詩人說他在若干年前就聽得人家說洞庭湖的名勝,今天居然能夠登上岳陽樓,親眼看到這一片山色湖光的美景。因此清人仇兆鰲就認爲:“‘昔聞’、‘今上’,喜初登也。”(《杜詩詳註》)但僅這樣理解,就把杜詩原來的意境領會得太淺了。這裏並不是寫登臨的喜悅;而是在這平平的敘述中,寄寓着漂泊天涯,懷才不遇,桑田滄海,壯氣蒿萊……許許多多的感觸,才寫出這麼兩句:過去只是耳朵裏聽到有這麼一片洞庭水,哪想到遲暮之年真個就上了這岳陽樓?本來是沉鬱之感,不該是喜悅之情;若是喜悅之情,就和結句的“憑軒涕泗流”連不到一起了。我們知道,杜甫在當時的政治生活是坎坷的,不得意的,然而他從來沒有放棄“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抱負。哪裏想到一事無成,昔日的抱負,今朝都成了泡影!詩裏的“今”、“昔”兩個字有深深的含意。因此在這一首詩的結句才寫出:“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眼望着萬里關山,天下到處還動盪在兵荒馬亂裏,詩人倚定了闌干,北望長安,不禁涕泗滂沱,聲淚俱下了。

這首詩,以其意境的開闊宏麗爲人稱道,而這意境是從詩人的抱負中來,是從詩人的生活思想中來,也有時代背景的作用。清初黃生對這一首詩有一段議論,大意說:這首詩的前四句寫景,寫得那麼寬闊廣大,五、六兩句敘述自己的身世,又是寫得這麼淒涼落寞,詩的意境由廣闊到狹窄,忽然來了一個極大的轉變;這樣,七、八兩句就很難安排了。哪想到詩人忽然把筆力一轉,寫出“戎馬關山北”五個字,這樣的胸襟,和上面“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聯寫自然界宏奇偉麗的氣象,就能夠很好地上下襯托起來,斤兩相稱。這樣創造的天才,當然就壓倒了後人,誰也不敢再寫岳陽樓的詩了。

黃生這一段話是從作詩的方法去論杜詩的,把杜詩的意境說成是詩筆一縱一收的產物,說意境的結構是從創作手法的變換中來。這不是探本求源的說法。我們說,詩的意境是詩人的生活思想從各方面凝結而成的,至於創作方法和藝術加工,煉字煉句等等,只能更準確地把意境表達出來,並不能以這些形式上的條件爲基礎從而醞釀成詩詞的意境。昔人探討創作問題,偏偏不從生活實踐這方面去考慮,當然就不免倒果爲因了。

《登岳陽樓》賞析3

原文

滿川風雨獨憑欄,綰結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當湖水面,銀山堆裏看青山。

註釋

⑤川:這裏指洞庭湖。

⑥“綰結”句:寫風雨憑欄時所見君山。綰(wǎn)結:(將頭髮)向上束起。一作“綰髻”。湘娥:《楚辭·九歌》中的湘君和湘夫人,相傳即帝舜二妃娥皇和女英,君山是她們居住的地方。鬟(huán):髮髻。十二鬟:是說君山丘陵起伏,有如女神各式各樣的髮髻。

⑦當:正對着,指在湖面上面對着湖水。

⑧銀山:一作“銀盤”。

譯文

滿江的風雨獨自倚靠欄杆,挽成湘夫人的十二髻鬟。可惜我不能面對湖水,只在銀山堆裏看君山。

賞析

第二首詩寫憑欄遠眺洞庭湖時的感受。“滿川風雨”,隱指作者所處的惡劣的政治形勢。即使是在這樣一個困苦的環境中,他還興致勃勃地憑欄觀賞湖山勝景,足見其胸次之高。次句寫憑欄時所得印象,說放眼遠望,君山衆峯的形狀好像湘水女神盤結起的十二個髮髻,寫出了君山的靈秀之氣。三四句推開一步,設想如能在湖風撲面白浪掀天的波心浪峯上,細細觀賞君山,當是何等的愜意!“銀山堆裏看青山”,以簡潔的筆墨,寫出了極爲壯麗景觀。詩人憂患餘生,卻能以如此開闊之胸襟,寫出如此意氣風發的詩句,千載之下,令人欽佩不已。

獨上高褸,可以望洞庭湖;樓在岳陽城西門上,和湖還有一段距離,則在風雨中又不能在“銀山堆裏看青山”,所以只好出之以想象,而將其認作湘峨鬟髻了。劉禹錫《望洞庭》雲:“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裏一青螺。”雍陶《望君山》雲:“應是水仙梳洗罷,一螺青黛鏡中心。”可能給黃庭堅以某種啓發,給他提供了想象的依據。

詩人自紹聖初因修國史被政敵誣陷遭貶,到徽宗即位,政治地位才略有改善。此時從湖北沿江東下,經過岳陽,準備回到故鄉去。詩人歷經磨難,長途漂泊,旅況蕭條,在風雨中獨上高樓,所以一方面爲自己能夠在投荒萬死之後平安地通過灩澦天險活着生還而感到慶幸,另一方面回首平生,瞻望前路,又不能不痛定思痛,黯然傷神。因而欣慨交心,悽然一笑。蘇軾的《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中“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此老真是胸次浩然,早已將一切憂患置之度外,真像關漢卿在套曲《南呂·一枝花·不伏老》中所說的“我卻是蒸不爛、煮不熟、槌不匾、炒不爆,響噹噹一粒銅豌豆”。黃庭堅與之相比,似乎還未能完全忘懷得失。這種氣質上的差異,很準確地表現在作品中。

作者簡介

黃庭堅(1045—1105),宋代詩人、詞人、書法家。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治平進士。宋哲宗時曾任著作佐郎。其詩風格奇硬拗澀,開創江西詩派,影響頗大。又能詞。兼擅書法。有《山谷集》《山谷琴趣外篇》。

《登岳陽樓》賞析4

【原文】

《登岳陽樓》

作者: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唐詩三百首之杜甫:登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註解】:

1、吳楚句:吳楚兩地在我國東南;坼:分裂。

2、乾坤:指日、月。

3、戎馬:指戰爭。

4、關山北:北方邊境。

5、憑軒:靠着窗戶。

【韻譯】:

很早聽過名揚海內的洞庭湖,

今日有幸登上湖邊的岳陽樓。

大湖浩瀚象把吳楚東南隔開,

天地象在湖面日夜盪漾漂浮,

漂泊江湖親朋故舊不寄一字,

年老體弱生活在這一葉孤舟。

關山以北戰爭烽火仍未止息,

憑窗遙望胸懷家國涕淚交流。

【評析】:

代宗大曆三年(768)之後,杜甫出峽漂泊兩湖,此詩是登岳陽樓而望故鄉,觸景感懷之作。開頭寫早聞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實現目睹名湖的願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悅,其實意在抒發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之情。二聯是洞庭的浩瀚無邊。三聯寫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末聯寫眼望國家動盪不安,自己報國無門的哀傷。寫景雖只二句,卻顯技巧精湛,抒情雖暗淡落寞,卻吞吐自然,毫不費力。

《登岳陽樓》賞析5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李白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

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鑑賞

詩的一兩句寫登高臨遠所見到的遼闊景象。盡字,形容登上岳陽樓,俯瞰下界,岳陽一帶的自然景色一覽無餘。川迥洞庭開一句緊承盡字而下,具體展示八百里洞庭浩邈無垠、橫無涯際的景象。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一詩中寫道: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把秋色中洞庭湖那種汪洋浩瀚、澎湃動盪的氣勢,寫得很動人。此處一個開字,即是對那種景象的集中概括。句中川迥二字,是寫更爲遼遠的長江。洞庭湖的北面與長江相連,人們在岳陽樓上,隔着那壯闊的'湖水,迷茫中長江依稀可見。這兩句意境闊大,詩人煉詞造句給人一種雄渾豪放的感受。

上兩句是俯視下界所見,三四兩句便寫仰觀天宇所感。鴻雁南飛,月升東山,這本是人們司空見慣的客觀景物,但是在特定的環境氣氛之下,能夠蕩人心神,觸發人的情懷。正如劉勰所說:獻歲發春,悅豫之情暢;滔滔孟夏,鬱陶之心凝;天高氣清,陰沉之志遠;霰雪無垠,矜肅之慮深。歲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遷,辭以情發。(《文心雕龍》)詩人處於浩渺無邊的洞庭之上,那種憂戚煩悶的心情頓時爲之一暢,所以愁心去、好月來便恰到好處地表現了暢然一適的愉悅心情。句中的引銜二字,並不是客觀景物的實寫,而是寫詩人此時此景之下的主觀感受。這兩句是全詩詩眼的所在,寫得精采傳神。

五六兩句極言岳陽樓高聳入雲。意在表明在雲間下榻,在天上行杯,令人快慰。連、接,二字,是誇張之筆,用於此處同樣是爲了突出心情的愉快。七八兩句寫酣飲之樂,詩人醉後翩翩起舞,習習涼風吹拂着人的衣袖,似有仙舉之妙。如上四句敘寫詩人與友人飲酒放樂的情景,因爲是在岳陽樓上,所以敘事中又表現了岳陽樓的高聳。這樣,全詩就完整地寫出了秋風明月下的浩蕩無邊的洞庭夜景,通過優美的意境描寫,表達了詩人流放獲釋以後的喜悅心情。

這首詩是一首五律。就其風格而論,意氣豪放,境界闊大,抒情寫景有一種長風浩蕩的筆力。李白一生的律詩並不少,但他的作品中較爲出色的大多不是律詩。五七律之中,以五律爲主。這首詩代表了他的五言律詩的風格。《唐詩品彙》說:盛唐五言律旬之妙,李翰林氣象雄逸。《李詩緯》也說:若太白五律,猶爲古詩之遺,情深而詞顯,又出乎自然,要其旨趣所歸,開鬱宣滯,特於《風》、《騷》爲近焉。這是說他的五律依然保留着古詩的遒勁特色,但其中又有情深詞顯、出乎自然的新的特點。

《登岳陽樓》賞析6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李白

樓觀岳陽盡, 川迥洞庭開。

雁引愁心去, 山銜好月來。

雲間連下榻, 天上接行杯。

醉後涼風起, 吹人舞袖回。

註釋:

下榻:指留宿處。

行杯:浮杯,流觴。

回:迴盪,擺動。

樓觀岳陽盡, 川迥洞庭開。

①樓:指岳陽樓。 ②川:江水。 ③迥:遠。 ④洞庭:指洞庭湖。

這兩句是說,登上岳陽樓極目四望,山湖城市一覽無餘。江水流向那一望無際的遠方,洞庭湖水浩浩蕩蕩 ,茫無涯畔。氣象開闊,景色宏遠,令詩人心胸爲之開朗,一掃愁雲。寫景寓情之狀顯然。

雁引愁心去ど較魏迷呂

五言律詩《與夏十二登岳陽樓》約寫於詩人流放夜郎赦還至岳陽時。這兩句是說,鴻雁高飛,詩人的憂愁苦悶也隨着大雁離去;月亮從山頭冉冉升起,彷彿是洞庭湖裏的君山銜來了團圓美好的月兒。“去”、“來”二字用得巧,愁去、好來,說明詩人心情從愁轉喜,對前途抱有希望,一掃“上三峽”時那種愁怨、沉悶的氣氛。雖然含蓄,但覺味濃。

翻譯:

登上岳陽樓,遠望天嶽山南面一帶,無邊景色盡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遠方,洞庭湖面浩蕩開闊,汪洋無際。

雁兒高飛,帶走了憂愁苦悶之心;月出山口,彷彿是君山銜來了團圓美好之月。

在岳陽樓上住宿、飲酒,彷彿在天上雲間一般。

樓高風急,高處不勝寒。醉後涼風四起,涼風習習吹人,衣袖翩翩飄舞。

賞析: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天至巫山時遇赦,回到江陵。在南遊岳陽時,寫下這首詩。

759年(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遊岳陽,秋季作這首詩。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岳陽樓坐落在今湖南嶽陽市西北高丘上,“西面洞庭,左顧君山”,與黃鶴樓、滕王閣同爲南方三大名樓,於716年(開元四年)擴建,樓高三層,建築精美。歷代遷客騷人,登臨遊覽,莫不抒懷寫志。李白登樓賦詩,留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陽樓更添一層迷人的色彩

寫作背景詩人首先描寫岳陽樓四周的宏麗景色:“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岳陽,這裏是指天嶽山之南一帶。天嶽山又名巴陵山,在岳陽縣西南。登上岳陽樓,遠望天嶽山南面一帶,無邊景色盡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遠方,洞庭湖面浩蕩開闊,汪洋無際。這是從樓的高處俯瞰周圍的遠景。站得高,望得遠,“岳陽盡”、“川迥”、“洞庭開”,這一“盡”、一“迥”、一“開”的渺遠遼闊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詩人立足點之高。這是一種旁敲側擊的襯托手法,不正面寫樓高而樓高已自見。

李白這時候正遇赦,心情輕快,眼前景物也顯得有情有意,和詩人分享着歡樂和喜悅:“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詩人筆下的自然萬物好像被賦予生命,雁兒高飛,帶走了詩人憂愁苦悶之心;月出山口,彷彿是君山銜來了團圓美好之月。“雁引愁心去”,《文苑英華》作“雁別秋江去”。後者只是寫雁兒冷漠地離別秋江飛去,缺乏感情色彩,遠不如前者用擬人化手法寫雁兒懂得人情,帶走愁心,並與下句君山有意“銜好月來”互相對仗、映襯,從而使形象顯得生動活潑,情趣盎然。“山銜好月來”一句,想象新穎,有獨創性,着一“銜”字而境界全出,寫得詭譎縱逸,詼諧風趣。

詩人興致勃勃,幻想聯翩,恍如置身仙境:“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在岳陽樓上住宿、飲酒,彷彿在天上雲間一般。這裏又用襯托手法寫樓高,誇張地形容其高聳入雲的狀態。這似乎是醉眼矇矓中的幻景。詩人是有些醉意了:“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回。”樓高風急,高處不勝寒。醉後涼風四起,着筆仍在寫樓高。涼風習習吹人,衣袖翩翩飄舞,儀表瀟灑自如,情調舒展流暢,態度超脫豁達,豪情逸志,溢於言表。收筆寫得氣韻生動,蘊藏着濃厚的生活情趣。

整首詩運用陪襯、烘托和誇張的手法,沒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寫樓高,句句從俯視縱觀岳陽樓周圍景物的渺遠、開闊、高聳等情狀落筆,卻無處不顯出樓高,不露斧鑿痕跡,自然渾成,巧奪天工。

《登岳陽樓》賞析7

  《登岳陽樓》

作者: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註解】:

1、吳楚句:吳楚兩地在我國東南;坼:分裂。

2、乾坤:指日、月。

3、戎馬:指戰爭。

4、關山北:北方邊境。

5、憑軒:靠着窗戶。

  【韻譯】:

很早聽過名揚海內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邊的岳陽樓。

大湖浩瀚象把吳楚東南隔開,天地象在湖面日夜盪漾漂浮。

漂泊江湖親朋故舊不寄一字,年老體弱生活在這一葉孤舟。

關山以北戰爭烽火仍未止息,憑窗遙望胸懷家國涕淚交流。

  【評析】:

代宗大曆三年(768)之後,杜甫出峽漂泊兩湖,此詩是登岳陽樓而望故鄉,觸景感懷之作。開頭寫早聞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實現目睹名湖的願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悅,其實意在抒發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之情。二聯是洞庭的浩瀚無邊。三聯寫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末聯寫眼望國家動盪不安,自己報國無門的哀傷。寫景雖只二句,卻顯技巧精湛,抒情雖暗淡落寞,卻吞吐自然,毫不費力。

《登岳陽樓》賞析8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李白

樓觀岳陽盡, 川迥洞庭開。

雁引愁心去, 山銜好月來。

雲間連下榻, 天上接行杯。

醉後涼風起, 吹人舞袖回。

乾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遊岳陽,秋季作這首詩。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岳陽樓座落在今湖南嶽陽市西北高丘上,“西面洞庭,

左顧君山”,與黃鶴樓、滕王閣同爲南方三大名樓,於開元四年(716)擴建,樓高三層,建築精美。歷代遷客騷人,登臨遊覽,莫不抒懷寫志。李白登樓賦詩,留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陽樓更添一層迷人的色彩。詩人首先描寫岳陽樓四周的宏麗景色:“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岳陽,這裏是指天嶽山之南一帶。天嶽山又名巴陵山,在岳陽縣西南。登上岳陽樓,遠望天嶽山南面一帶,無邊景色盡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遠方,洞庭湖面浩蕩開闊,汪洋無際。這是從樓的高處俯瞰周圍的遠景。站得高,望得遠,“岳陽盡”、“川迥”、“洞庭開”,這一“盡”、一“迥”、一“開”的渺遠遼闊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詩人立足點之高。這是一種旁敲側擊的襯托手法,不正面寫樓高而樓高已自見。

李白這時候正遇赦,心情輕快,眼前景物也顯得有情有意,和詩人分享着歡樂和喜悅:

“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詩人筆下的自然萬物好象被賦予生命,你看,雁兒高飛,帶走了詩人憂愁苦悶之心;月出山口,彷彿是君山銜來了團圓美好之月。“雁引愁心去”,《文苑英華》作“雁別秋江去”。後者只是寫雁兒冷漠地離別秋江飛去,缺乏感情色彩,遠不如前者用擬人化手法寫雁兒懂得人情,帶走愁心,並與下句君山有意“銜好月來”互相對仗、映襯,從而使形象顯得生動活潑,情趣盎然。“山銜好月來”一句,想象新穎,有獨創性,着一“銜”字而境界全出,寫得詭譎縱逸,詼諧風趣。

詩人興致勃勃,幻想聯翩,恍如置身仙境:“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在岳陽樓上住宿、飲酒,彷彿在天上雲間一般。這裏又用襯托手法寫樓高,誇張地形容其高聳入雲的狀態。這似乎是醉眼矇矓中的幻景。誠然,詩人是有些醉意了:

“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回。”樓高風急,高處不勝寒。醉後涼風四起,着筆仍在寫樓高。涼風習習吹人,衣袖翩翩飄舞,儀表何等瀟灑自如,情調何等舒展流暢,態度又何其超脫豁達,豪情逸志,溢於言表。收筆寫得氣韻生動,蘊藏着濃厚的生活情趣。

整首詩運用陪襯、烘托和誇張的手法,沒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寫樓高,句句從俯視縱觀岳陽樓周圍景物的渺遠、開闊、高聳等情狀落筆,卻無處不顯出樓高,不露斧鑿痕跡,可謂自然渾成,巧奪天功。

《登岳陽樓》賞析9

【原文】

《登岳陽樓》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分類標籤:山水詩 唐詩三百首

作品賞析

【註釋】:

吳楚:指今江蘇、浙江、湖南、湖北等鴅省一帶。

【簡析】:

大曆三年(768)春,杜甫由夔州出峽,因兵亂漂流在江陵、公安等地。這年冬天,杜甫從公安到了岳陽,這首詩就是登岳陽樓後所作。詩人寫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氣勢,亦觸景傷情,寫自己身世的淒涼孤寂,反映出詩人對時局的憂慮和關心。全詩對仗工整用韻謹嚴,前後映襯,渾然一體。

[註釋]

(1)岳陽樓:遊覽勝地。在湖南省岳陽市,下臨洞庭湖。

(2)坼[音“撤”]:裂開,分開。

(3)乾坤:天地。

(4)戎馬:比喻戰事。

(5)涕泗:眼淚。

【譯文】

過去早就聞說洞庭湖,今天終於登上了岳陽樓。吳國和楚國從湖的東南分開,天地好像日日夜夜在湖上浮動。親戚朋友沒有一封信給我,年老多病只有一條孤舟。北方的邊關正在鏖戰,我*着岳陽樓的欄杆老淚縱橫流。

【賞析】

這首詩的意境是十分寬闊宏偉的。

詩的頷聯“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說廣闊無邊的洞庭湖水,劃分開吳國和楚國的疆界,日月星辰都象是整個地飄浮在湖水之中一般。只用了十個字,就把洞庭湖水勢浩瀚無邊無際的巨大形象特別逼真地描畫出來了。

杜甫到了晚年,已經是“漂泊西南天地間”,沒有一個定居之所,只好“以舟爲家”了。所以下邊接着寫:“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親戚朋友們這時連音信都沒有了,只有年老多病的詩人泛着一葉扁舟到處飄流!從這裏就可以領會到開頭的兩句“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本來含有一個什麼樣的意境了。

這兩句詩,從表面上看來,意境象是很簡單:詩人說他在若干年前就聽得人家說洞庭湖的名勝,今天居然能夠登上岳陽樓,親眼看到這一片山色湖光的美景。因此清人仇兆鰲就認爲:“‘昔聞’、‘今上’,喜初登也。”(《杜詩詳註》)但僅這樣理解,就把杜詩原來的意境領會得太淺了。這裏並不是寫登臨的喜悅;而是在這平平的敘述中,寄寓着漂泊天涯,懷才不遇,桑田滄海,壯氣蒿萊……許許多多的感觸,才寫出這麼兩句:過去只是耳朵裏聽到有這麼一片洞庭水,哪想到遲暮之年真個就上了這岳陽樓?本來是沉鬱之感,不該是喜悅之情;若是喜悅之情,就和結句的“憑軒涕泗流”連不到一起了。我們知道,杜甫在當時的政治生活是坎坷的,不得意的,然而他從來沒有放棄“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抱負。哪裏想到一事無成,昔日的抱負,今朝都成了泡影!詩裏的“今”、“昔”兩個字有深深的含意。因此在這一首詩的結句才寫出:“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眼望着萬里關山,天下到處還動盪在兵荒馬亂裏,詩人倚定了闌干,北望長安,不禁涕泗滂沱,聲淚俱下了。

這首詩,以其意境的開闊宏麗爲人稱道,而這意境是從詩人的抱負中來,是從詩人的生活思想中來,也有時代背景的作用。清初黃生對這一首詩有一段議論,大意說:這首詩的前四句寫景,寫得那麼寬闊廣大,五、六兩句敘述自己的身世,又是寫得這麼淒涼落寞,詩的意境由廣闊到狹窄,忽然來了一個極大的轉變;這樣,七、八兩句就很難安排了。哪想到詩人忽然把筆力一轉,寫出“戎馬關山北”五個字,這樣的胸襟,和上面“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聯寫自然界宏奇偉麗的氣象,就能夠很好地上下襯托起來,斤兩相稱。這樣創造的天才,當然就壓倒了後人,誰也不敢再寫岳陽樓的詩了。

黃生這一段話是從作詩的方法去論杜詩的,把杜詩的意境說成是詩筆一縱一收的產物,說意境的結構是從創作手法的變換中來。這不是探本求源的說法。我們說,詩的意境是詩人的生活思想從各方面凝結而成的,至於創作方法和藝術加工,煉字煉句等等,只能更準確地把意境表達出來,並不能以這些形式上的條件爲基礎從而醞釀成詩詞的意境。昔人探討創作問題,偏偏不從生活實踐這方面去考慮,當然就不免倒果爲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