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地理的教學反思

“反思”在認知心理學上屬於元認知的範疇,它是指對自身的思維過程、思維結果進行再認知的檢驗過程。

七年級地理的教學反思

教與學的反思是教師和學生對教學中的行爲及結果進行審視、分析,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回顧”,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決教與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期中過後進行了試卷分析,我和我的學生感受多多。

素質教育揭示了教育的起點,指出了教育的終點,規定了教育的內容,確認了教育的整體性,是當今深入開展教育整體改革的必然歸屬。中國小生的素質應該包括身體素質、心理素質、科學素質、道德素質、審美素質、勞動素質和交往素質等。其中的科學素質包括旺盛的求知慾(興趣),良好的學習習慣,正確的學習方法,必要的知識,技能結構,一定的智能基礎,積極的創造精神(能力)等。

新課程標準實施以來我本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的原則,教是爲了不教,教會科學知識不如培養科學素養,素養的形成我從培養興趣開始。

興趣是人積極探究事物的認識傾向。穩定的興趣能使認識過程的整個心理活動積極化,能使觀察更加敏銳,記憶得到加強,想象力更加豐富,克服困難的意志得到加強,使智力活動的效能大大提高。有人說:“當學習充滿樂趣時,才更爲有效”, “興趣是一種魔力,它可以創造出人間奇蹟來(愛因斯坦語)”,“哪裏沒有興趣,哪裏就沒有記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就會主動探尋,深入研究。由於我從培養學生的興趣入手,幾年來收到了一些效果,我教過的歷屆學生都很愛上地理課。在有了興趣的基礎上,我還時時用問題做引導,使學生的思維常常處在興奮的狀態。

我還對興趣教學前後學生的注意力的變化做過一個抽樣調查:缺乏興趣的教學學生在課上的注意力分爲四個層次:當時在班上各方面屬於中上等的同學在班級中佔43%,他們一節課有效的注意爲40分鐘;中等生佔45%,他們的一節課的有效注意力爲30分鐘,中等以下的同學佔10%,他們一節課的有效注意力爲20分鐘左右;那2%屬於“活躍”分子,他們在一節課的有效注意力只有15分鐘。實行了興趣教學以後,中上等以上的同學注意力沒有發生什麼變化,原來佔10%的中等同學一節課的有效注意力提高了一倍;那2%屬於“活躍”分子的有效注意力提高的最明顯,提高了25分鐘。

同學們學習地理的興趣非常高,再加上我經常性的表揚,產生興趣的效果很好,他們還能互相之間解決問題,例如:在講長江、黃河時關於幹流、支流、和流域這些概念時,有的同學這三個概念鬧不清,當時有一個男同學主動站到講臺前,用他的肢體動作和幾句再簡單不過的話解決了問題:他站在了講臺上向兩側平伸胳膊,一邊解釋:“從我的頭到腳就相當於河流的主幹,我的兩條胳膊就代表了支流,我胳膊能觸及到的地方那就是流域。”被他內化了的知識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

同學們帶着高昂的興趣迎接了期會考試。學習地理知識的目的在於應用,而且也只有通過應用地理知識,才能體會到地理知識的正確性與重要性。因爲,這些知識對學生來說,大多是未經實踐驗證的知識。在應用地理知識的過程中,還能加深理解,並鞏固、擴展知識,形成多種技能。也只有在應用地理知識中,才能真實地驗證學生是否已真正掌握了知識。考試後我進行了試卷分析,然後後將試卷發到學生手中,雖然我們班的成績年級第一,但我向同學們提出了一個問題:同學們這次考試你們有什麼遺憾嗎?情況種種,其中一道題有45%的同學同時舉手,遺憾都出在同一個問題上:綜合題。

地理學科由於它一定的難記性,爲聰明學生所不以爲然;又由於它的綜合性,爲中下學生所畏難。這道題問題集中出現在平時各方面屬於中等層次的同學身上,他們表格內的內容填充的完全正確,而由於缺乏一定的心理素質,沒有把問題理解完整,把本來會的知識而給忽略了,沒有填圖。這部分同學再次重申:“不是不會,是遺漏”。白失掉了應得的分數,他們感到非常的遺憾和內疚。也是由於我對於學生審題問題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所造成的。反思後我有所得:

審題失誤在地理解題中是比較常見的。有的學生雖然具備答好題目的知識基礎,但由於不會審題,結果仍然答錯,或不切題、不規範乃至漏題。審題不清主要表現在問域不明和已知條件不明確兩個方面。

在中學地理教學中,學生應用地理知識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完成各種類型的練習,如回答問題、畫地形圖、分析圖表、“預報”天氣過程等等,這類練習必須緊密結合教學任務進行;另一種是解決實際問題,如在野外考察中對某一問題的探索,解決小範圍環境問題等。雖然應用地理知識的方式可以不同,但是在應用地理知識時,學生的心理過程是相同的。它是由三個環節組成的:

1.明察問題

明察問題就是發現問題,明確問題的內容與目的',瞭解解決問題的條件。這是學生應用地理知識解決問題的首要條件。例如,學生解答問題,必須弄清題意,明確問題問什麼,提出什麼要求等等,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審題過程,而在應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中,學生必須學會發現問題,明確該問題要解決什麼,需要哪些條件等。

明察問題這一環節,通常被學生所忽視,這往往是學生在應用地理知識時出現失誤的重要原因之一。明察問題是學生的一種智力活動,它包括學生一系列複雜的心理過程。以審題爲例,首先要有正確的感知過程,即看題,在此基礎上,通過思維過程理解題意,進一步分析題目所給概念的關係,明確題目要求,並且還要有一段時間的記憶過程。首先就要閱讀全題,弄清題意,瞭解問題問什麼或要求什麼。因此,實踐使我深深的體會到,對學生進行分析問題能力的訓練,提高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重要性。這不僅有利於學生應用地理知識,而且也有利於學生智力的提高。

2.重視知識

所謂重視知識,就是爲解決問題回憶有關知識,選擇有用知識的過程。在學生明察問題之後,已瞭解了問題的性質,就必須應用自己已有的地理知識去解決這一問題。因此,需要回憶自己已有的有關知識,並儘快選擇出最有用的知識,從而爲解決問題做好準備。

重視知識也是複雜的心理過程,這不僅需要記憶,而且還要對已有知識進行比較、分析。在這一過程中,由於地理知識本身的特點,往往使學生出現某些弱點,而不易重現已學過的知識,甚至重現錯誤的或帶干擾性的知識等。例如:地理知識中機械記憶的知識多,就增加了重現知識的困難,常表現在對某些問題的內容與要求十分明確,但無法回答。另外,地理概念複雜多樣,有些概念十分接近,但又不同,也容易造成重現錯誤或出現干擾性知識的現象。

爲了解決問題時善於重現知識,就需要加強鞏固知識的教學,對知識有良好的記憶,同時要不斷地加強知識系統化,瞭解知識間的聯繫,這些都有助於重現知識。此外,在教學中經常介紹地理知識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的事例,也有助於學生重視知識。

3.知識的遷移

知識的遷移是指在先前的學習情境下學到的知識技能,運用到新的學習情境中,掌握新知識或解決新問題等活動中去的過程。只有把學到的地理知識,用在學習新知識或解決新的問題中,並起到效果,纔是真正掌握了知識。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應加強推理能力的訓練,提高學生應用地理知識的能力。

經過期會考試我們各自有所思,有所獲,我們師生達成共識,期末考試見。我們看中的不是分數:讓我們的知識和能力再一次接受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