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1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劉麗靜老師在“森林資源”一課中以好大一棵樹的歌曲導入,讓學生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親切感受和情緒體驗,激發起他們對森林資源內在聯繫的認知興趣,發展了學生的認知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及實踐創新能力。

現代教學理論告訴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有意識地爲學生創設學習的認知情境和氛圍,恰當地組織和引導學生的學習活動,使學生自然地獲得知識和技能並促進智能和心理機能的發展。劉老師在本節課講解到位,屏幕的景觀吸引學生探索森林資源的奧妙,使學生主動進入學習情境,在教師指導下找出教材的重點。挖掘教材中的內容,拓展了教材內容。

通過本節課的觀摩,瞭解新課程強調學生的主體參與,教學中學生如何成爲真正的主體,怎樣實現主體的參與在某種程度上,不僅僅取決於把舞臺讓給學生,還在與教師如何成功地引導和組織教學。教學設計是否合理,還在於是否激發了學生興趣的方法,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學習,在研究中學會研究,在創造中學會創造。同時,不斷引發學生思維碰撞,把學生的探索,發現引向深入。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2

經過一學期的七年級地理教學,我發覺地理課程是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認識地理環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續發展觀念的一門必修課程。它兼有社會學科和自然學科的性質,它既與物理、化學、生物等自然學科相聯繫,又與歷史、思品等社會學科密切聯繫,是唯一一門跨文理兩大科學部類的學科,地理教學在中學各學科教學中因其獨特的性質,使地理教學方式多樣化,幾乎可以借鑑所有學科的教學模式,以下是我一學期的體驗和反思。

1、結合教材特點,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

從關注學生的學習出發,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既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並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融爲一體,形成和諧、融洽、積極、活躍的課堂氣氛。一節課的成功與否不是看老師講得如何,關鍵看學生能否成爲學習的主人,看學生學得如何。七年級學生年齡在13歲左右,正值求知慾、表現欲非常旺盛的時期,在課堂上學生厭煩教師的“滿堂灌”,迫切希望自己能在課堂上有“說”的機會,教學參與意識非常強烈。

新課標教材在知識的表述上避免了冗長的文字敘述,文字表達簡潔明瞭,從教材的結構和內容上看減少了很多難度較大的知識點,加大了“活動”、“閱讀”、“思考”方面的篇幅內容,使“活動”、“思考”成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結合教材特點,讓學生主動參與整個教學活動的全過程,變“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爲學生創設“多說”學習情境,師生一起討論,共同完成教學目標,從而促進學生學習意識的轉化,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學生在“活動”中探究新知識,提高能力,初步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形成正確的科學觀。

2、講究學習方法,培養創新精神

教材倡導對學生探究式學習方法的培養和訓練,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根據教學的內容特點及學生年齡特徵,開展探究學習法,爲學生創設一個具有研究性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在形象感知、自主感悟、合作討論、相互評價、自由表達、創造想象等探索性活動中,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和創新的情感,逐步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3、學習對生活有用的知識,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知識”是新課程標準中非常重要的理念。人總是生活在特定的自然環境和人文背景中。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經說過“生活即教育”。“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地理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從根本上說,學習生物、地理等文化科目,是爲了更好地瞭解我們的生存環境,並在改造利用環境的同時,協調與它的關係,達到“天人合一”,實現可持續發展。

上冊地理教學中,有許多“生活地理”的內容。由於生活中的地理問題,學生看得到、摸得着,學生容易接受,便於理解。例如,夏季的白天,站在海灘上的人感覺地面“好燙”而水中的人則感覺“水裏還是涼的”,晚上情況相反;冬季感受與夏季相反這些老師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因此在學習“海陸因素”對氣候的影響內容時,聯繫生活實際藉助於學生的生活體驗,引導學生運用“水陸受熱散熱的差異”原理解釋生活現象與問題,從生活中理解地理知識,學生易於接受“同緯度地帶,夏季陸地氣溫高於海洋,冬季相反”。

七年級學生年齡較小,缺乏生活經驗和生活技能,因此結合教材資源,如“野外迷路怎麼辦?”“地圖定位與估算距離”等,對學生進行有關地理技能的訓練,幫助學生應對生活中的困難,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增強生活能力,提高對未來生活的適應能力,更大程度地滿足生存的需要。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3

半年的時間很快過去,做爲一名剛上崗的新教師,通過這段時間的工作,總結自己這半學年的教學過程。從中收穫很多寶貴的經驗,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值得去總結和反思。 這個半學期的教學,對於新教材的理解又加深很多。新地理教材閱讀後,深感新教材的新、活、動。每個章節看到的都是大量的圖片和資料,包括課後所設計的活動都是圍繞一系列的圖片和資料展開的,緊密聯繫社會現實和學生耳聞目睹的事情,教材的難度明顯降低,而趣味性和實用性明顯提高,學生喜歡,這和新課標的要求是吻合的,但教材也明顯地缺乏知識的系統性,這也正是新教材和老教材的最大區別。

如果按教材設計的內容來講課,來帶領學生去分析、歸納問題,長時間下去,學生的能力固然可以提高。但是,如果要讓學生自學,知識就顯得空洞多了,同時,一部分學生也會因缺乏相應的基本知識而顯得越來越差,造成兩極分化會越來越嚴重,其結果仍然是過去的“精英”教育而非 “大衆”教育,那麼我們的教學改革怎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因爲在我的心目中,我認爲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豐富的知識之上的,沒有知識,何談能力,況且地理學科是一門邊緣學科,集物理、化學、生物、數學、天文、政治等學科於一身,區域性和綜合性很強,這就需要學生具備豐富的課外知識,而隨着現代科學的發展,這些知識的更新換代是很快的,而書本知識的更新是緩慢的,如果讓學生單叢書本上去獲得有限的死的知識,顯然是不夠的,同時也會制約學生的思維,對培養有發展眼光的人才是不利的。

而在1月22日的學校會議上,針對“洋思中學”教學方法的討論,也讓我得到了很多啓示。經過認真地思考,認爲在現在的地理教學中,在注重培養學生能力的同時,如何通過多種渠道和方法使學生獲得豐厚的、新鮮的知識,這是目前急待解決的大問題。在實際的教學實踐活動中,經過不斷探索,認爲比較可行的辦法有以下幾點:

1、新課程不僅要求教師的觀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師的角色要轉變,教師再也不能把知識傳授作爲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上,而應成爲學生學習的激發者、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爲此,我在課堂教學中很注意創設民主、平等、自由、和諧的教學氣氛,形成一個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處於一種輕鬆愉快的心理狀態,來積極思維與想象。教師可通過多種渠道和方法去獲取豐厚的地理信息,然後經過提煉加工,適時地運用於課堂教學之中,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課堂內容,還使學生在教師的言傳身教中受到激勵,從而養成一種收集地理資料的'好習慣。

2、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創新意識,具有獨特的優勢。鼓勵學生通過網絡、報刊雜誌及其它媒體獲取地理信息,並適時的交流,給學生以施展才華的機會,同時在交流信息的過程中,老師要給予及時的指導,指導他們怎樣去利用現有的資料去和書本知識相聯繫、來解決現實問題。

3、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和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組織學生針對土地利用、環境問題、人口問題進行社會調查,並結合所學知識來深刻理解、分析、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能夠學以致用。使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就要在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活讀書”,並不斷向學生“授之以漁”,減輕學生學習負擔,使學生樂學。教會學生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爲教學的主體和學習的主人。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4

近一學年的國中地理教學實踐,在實踐中不斷反思,不斷改進教學,這是一個老師成長過程中的重要。在宜春八中的近一年的教學中,讓我體驗最深的就是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改變傳統以教師爲中心滿堂灌的教學模式的迫切性,這種傳統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素質教育的需要。特別是對於國中地理教學來說,‘學習生活中的地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是新課改提出的重要教學理念。以下是我對七年級地理教學的體驗和反思:

一、要結合教的材特點,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

既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並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融爲一體,形成和諧、融洽、積極、活躍的課堂氣氛。一節課的成功與否不是看老師講得如何,關鍵看學生能否成爲學習的主人,看學生學得如何。七年級學生年齡在12、13歲左右,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求知慾、表現欲非常強,在課堂上學生厭煩教師的‘滿堂灌’,迫切希望自己能在課堂上有表現的機會,教學參與意識非常強烈。老師應該最大限度的在課堂上設計多種多樣的教學活動、問題、教學情境,加上新課標下的教材在知識的表述上避免了冗長的文字敘述,文字表達簡潔明瞭,從教材的結構和內容上看減少了很多難度較大的知識點,增加了‘活動’、‘閱讀’、‘思考’等的版塊的內容,還提供了大量的直觀性圖片。新課改的教材特點,也爲素質教育提供了有利條件。

二、學習對生活有用的知識,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學習對生活有用的知識’是新課程標準中非常重要的教育理念。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經說過‘生活即教育’。‘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地理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可以說,學習地理學科,是爲了更好的適應我們的生活環境。上冊地理教學中,有許多“生活地理”的內容。由於生活中的地理問題,學生看得到、摸得着,學生容易接受,便於理解。例如,在講地球的運動時,可以用這些生活中的問題來導入“太陽每天從哪邊升起,哪邊落下?”“爲什麼我們每天都在經歷着白晝和黑夜”“20xx年北京奧運會,爲什麼美國人總是半夜爬起來看直播”“一年有四季,什麼季節影子上,什麼季節白晝長”等等相關問題;在講天氣與氣候時,讓同學們一起探討獲取明天天氣的途徑有哪些,讓同學們自己做天氣預報播報員,在樂中完成教學目標,這些生活中熟知的現象拿到課堂上,會大大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七年級學生年齡較小,缺乏生活經驗和生活技能,因此結合教材資源,如在講《地圖》一節時,提出‘野外迷路如何定向’這樣的生活中常遇到的問題,幫助學生應對生活中的困難,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增強生活能力。

三、運用現代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所謂‘教無定法

對於國中地理學科來說,其獨特的學科性質,更使得地理課堂上教學方法多種多樣,我們幾乎可以借鑑所有其他學科的教學方法,根據教學內容、學生特點以及其他更方面的實際情況,結合多種教學方法,運用多種教學手段,讓地理課堂在多種教學方法的變換中,極大的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一學期的教學實踐,我認爲直觀教學法在地理課堂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幾乎在每堂課都要用到。如用多媒體動畫演示地球的運動,如各種天氣各種氣候的景觀圖,讓學生在直觀教學中,更快的理解、掌握和記住了地理知識,特別是各種地圖的展示,對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構建各種地理事物的空間分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在學習中國的疆域和行政區劃一節,“中國在世界的位置圖”“中國疆域圖”“中國行政區劃圖”都是不可或缺的地理教學用具。

以上我在國中地理教學上的一些思考。教學反思是一個老師必不可少的成長過程,在以後的教學中,我也會更多的去思考,讓自己不斷在反思中成長成熟。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5

期末考試結束了,回想在三中一年來的教學工作,不管是半期還是期末,每當看到成績和那高低不一的分數, 還有孩子們考後不同的神情,我思索了很多。

作爲歷史老師我要教給孩子們什麼,怎樣教給他們?多年來的教學工作告訴我,要讓孩子們學好你所教的學科,就得讓他們對你所教的學科感興趣。而在三中這塊教學沃土上,語、數、外幾乎站領了孩子大部分時間,他們會對地理感興趣嗎?我該怎麼做?一邊教學、一邊嘗試、一邊反思,使我逐漸領悟到,只有愛學生,並懂得怎樣去愛,當他們願意與你交流,喜歡聽你講課時,說明他們已經對你所教的科目感興趣了。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習興趣,可以產生高度的注意力和較爲穩定的學習情感,因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提高地理教學質量尤爲重要。

一、“愛”字當先

作爲老師愛學生天經地儀,特別是愛好學生一點不難,但要愛學困生,與你頂撞,又不會尊重同學老師的學生,我們就要有耐心,要下一番功夫了。老師要對不同的學生選好切入口,如:瞭解他們的家庭,關心他們的學校生活,與他們交流,瞭解他們的喜怒哀樂,尊重他們,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問題,讓他們感受到老師的關愛,這樣他們就會慢慢與老師親近,願意與老師交流。

二、授之於“漁”

要提高地理成績,除了讓孩子們對地理學科感興趣外,還應不斷探索和改進教學方法。

前一時期從課堂教學看,我有意強化課堂情景化,趣味化,以調動學生興趣,注重對基礎的分析與講解,學生有了一定的興趣,但地理學科注重以考定教,強化知識點的識記及練習,由於識記、鞏固複習、督促不到位,導致學生不能靈活運用。加之學生不會合理的安排時間,地理課餘一般不會複習地理,針對此,我又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和督導,重視落實檢查;同時,提高課堂的高效性,向課堂要質量。地理知識積累,僅限於每週的兩節地理課是遠遠不夠的,地理試卷要拿高分,必須要對教材有足夠的掌握,要達到爛熟於胸的程度,因此要教會學生合理的安排複習時間,做到多看、多讀、多背。如果功夫下不到,多容易的試題也會是"難於上青天"。

三、欣賞學生

把學生分成小組,在小組長的帶領下一起討論,做練習冊,並教給小組長一些方法,引導他們儘可能的發揮每一個小組成員的作用,讓成員學會如何給別人分析、講解問題。小組出現不會的問題,向教師提出,再由教師給小組講解。自習課上也充分發揮小組的作用,先給同學們一定的時間背題,然後小組長同時抽三個組員,這樣即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能激發他們的競爭意識,從而提高記憶的質量。同時在課堂和自習上,我也在嘗試給學生一種沒有壓力的學習氛圍,只規定背題的範圍,不規定必須背下來,或是抽背、默寫,人爲給學生造成一種壓力和緊張,如果學生經常在這種壓力和緊張的狀態下學習,不但不會提高學習效率,相反還會降低學習效率。而是想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讓其真正地參與學習,自覺自願地去完成課堂任務。我覺得這個方法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式。

針對新課程背景下試題較爲靈活這一特點,我在今後的地理教學工作中有如下設想:

1、平時抓好培優轉差,對學困生應多與他們交流,瞭解他們的情況,多鼓勵,幫助他們理清知識點,讓他們看到希望;幫助他們樹立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耐心的教給他們學習地理的方法;且建立幫扶對象,兵教兵,好帶差。80分以上的作爲培優對象,嚴格要求他們掌握好知識點,不放過任何一次學習地理的機會,自己給自己訂一個可行的目標,併爲之而努力。

2、多學習、多鑽研。取他人之長,多聽課,包括其它學科的,學習他們的長處,好的教學方法;吃透教材,把握重難點,根據不同的學生和不同的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切實可行的教案。

3、教會學生學習地理,在書上作圈、畫、勾、點、旁批,學會積極關注新聞、社會熱點,把最新信息與課本聯繫起來,增加見識。

4、在自己平時讀書過程中,有意識的收集資料,積累命題素材。這樣,每次作業可以佈置可供選作的自主命題。此題較爲靈活,應多讓學生見之,熟悉題型增強能力。

5、積極接受學生意見,不斷提高教學水平,例如有學生提出多總結,多講解題的思路。只有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纔是好的教學方法。課改,不是等改只能是努力的在日常課堂教學中紮紮實實的去努力,去嘗試,去探索!,

6、後期加大力度進行強化訓練,對每一課的知識點進行過關,要求優生的正確率達99%左右。

7、更加註重學以致用的原則,在指導學生掌握知識的基礎上,注重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6

目前我擔任七年級年級的地理學科。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實踐活動,我深深地感到要真正搞好教學工作並不容易,它需要我們通過不斷的教學實踐和摸索,通過經常性的教學反思,促進自身專業發展,提升自身教學素質。以下我從三個方面進行反思。

一、對教學設計的反思

目前我所做的教學設計大多還是傳統的地理教學“備課”方式,就是研讀《教學大綱》和參考新的《地理課程標準》,熟悉教科書內容、也有參考新的教材,閱讀教學參考書,預測學生的學習起點;然後確定教學目標、要求,制定地理課堂教學程序,考慮選用的教學方法;最後準備教學用具,編寫教案。我也知道,這樣的備課存在着經驗性和隨意性等一些主要問題,主要關心的是“教”的過程,而不是學生“學”的結果,走的還是以課堂講授中心、課本中心、教師中心爲基本模式組織教學,教學媒體主要是“黑板加粉筆”的傳統格局。在進行地理教學實踐時,有時就發覺地理教學效果或目的與預期的設計有較大差異,課後細細分析一下,原因在於進行教學設計時忽視了對教學設計的實踐反思,因而也就難以使教學設計在實際應用時發揮出所預想的作用。

在以後的課堂教學設計上,我將不僅重視教的設計,更要從關心學生學的角度去設計,在教學過程中承認、尊重和發展學生的個性,激發其學習的內驅力,建立起學生學習、生活的信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在設計理念上注重創設學習情境,設計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問題,鼓勵和啓發學生自己去探求知識和解決問題。我將試圖在一個階段裏重點完成一兩個有質量的教學設計,然後通過教學實踐,進行深刻的反思,寫出得失,促使教學設計思路的轉變和設計水平的提高。

二、對教學過程的反思

我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經常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對某一問題講的面過寬過深而佔用了有限的課堂學習時間,導致教學內容完成的不是很好;二是講與練的時間安排不太合適。但我有一點很好的,就是我的教學語言具有科學性、啓發性和生動性,能吸引學生,所以學生喜歡上我的課,師生溝通好。

我要努力去做的就是優化課堂教學過程,解決好有限的課堂學習時間和現有的教學條件與無限的知識傳輸、能力訓練及價值觀的培養之間的矛盾。它需要有合理的知識層次性、有恰當的教學密度、學生活動的有效性和控制適宜的教學節奏。爲此,我要在一節課的教學目標優化、教學方法選擇和教學媒體的整合方面多下功夫,確實向45分鐘要質量。

對自身教學行爲的反思由於地理學科的教學特殊性,我需要加強板畫的大量運用,只要可以用圖表示的就畫出圖來;能使用錄像等視聽媒體的課儘可能設計運用;手中常帶地球儀、教學掛圖等。經常檢討自己的言行:是否從權威的教授轉向師生平等的交往與對話;是否有公正的品質、豁達的胸懷、豐富的感情等等。由於時間緊迫,不能就以往的教學實踐中的例子作深入的反思,但我從中已經獲取了不少的經驗。